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教案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3)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3)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3)课题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识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知错勇改等优秀品质。

(2)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重点(1)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法学法讲解法、合作探究法、表演法、朗诵法教学准备教学ppt、和氏璧道具教学过程设计构想一、复习导入1、解课题:“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

2、课文大意概述:《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候,主要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向我们讲述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再和好的故事。

二、深入读文,分析人物形象(一)学习完璧归赵1、请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概述故事内容。

2、默读课文1—10自然段,并找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认真品读赏析。

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3、找出几个连续的动词,组内表演蔺相如的动作;4、从哪些词语中最能表现出蔺相如的性格特点?“理直气壮”、“强逼”、“撞碎”小结:从蔺相如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当中能看出他勇敢机智的性格特点。

5、人物表演环节(1)个别同学商谈单独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评价;(2)从上面评价中得出优缺点,老师表演,同学集体朗读进行配合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二)学习渑池之会1、请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概述故事内容。

2、默读课文11—14自然段,并找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认真品读赏析。

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

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秦王拒绝了。

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

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1)同桌两人分角色朗读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并思考:从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集体朗读这段话,你认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忠贞爱国、不畏强权、机智勇敢(3)带着对蔺相如人物形象的理解,加入自己的想象男女生分角色对话、师生分角色对话。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 将相和|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 将相和|部编版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已久的动人故事,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过程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为国家利益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能改的爱国精神。

三个故事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全文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很受学生的喜欢。

【设计理念】长文短教提炼重点,情境创设熏陶感染,师生对话激发情感。

【教学目标】1.抓住故事矛盾,理解三个故事内部联系,体会“和”的重要性,体验阅读历史故事的乐趣。

2.抓住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中主要人物语言描写的表达效果。

3.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主要人物语言的句子。

4.学习课文人物的珍贵品质,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了解中国几千年来“和”为贵的人文理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难点在于领悟三个小故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上课!大家好,请坐!同学们,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国被分裂成了七个国家(课件:七国方位图)秦、齐、楚、燕、韩、赵、魏。

其中,赵国比较弱小,又地处强大的秦国之东,因而常受至秦国的欺负,由此,也就有了《将相和》这个流传至今的动人故事。

(板书课题)2、一齐读读课题3、《将相和》课题三个字中,你会特别注意到哪个字?4、为什么,“和”字使你想知道什么?(将相为什么会和?)你还想知道什么?(将相为什么不和?)师:也想知道的举手,很好,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一定能学好!二、体会将相不和的原因1、将相不和,文章哪写了将相不和?划出相关语句(课件出示问题)2、学生划句子,师巡视3、文章哪写了将相不和?谁来读读你划的句子?(课件出示:廉颇说的话)很好,也划到这的举手!4、廉颇是什么人?他是一位怎样的将军?师介绍:廉颇在赵惠文王16年时攻打齐国,长驱直入齐国境内,威震列国,被提升为上卿。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优秀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优秀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教案《梅花魂》,写的是一位老华侨十分珍爱墨梅图,在回国之际把墨梅图和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郑重地交给外孙女,让她好好保存的往事。

为大家分享了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的教案,一起来看看吧!《梅花魂》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第6课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回忆外祖父在世时的几件与梅花有关的往事,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位挚恋祖国的海外游子形象,梅花与老人交相辉映,融于一体,梅花魂已注入老人的生命之中。

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师只有善于引导、设计,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才能真正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展。

教学中教师牢固树立“课堂是学生的”、“重朗读”、“重感悟”、“重情感”、“重创新”这一课程新理念,紧抓外祖父三次流泪由浅入深的引导,调动学生感悟外祖父的思乡之切爱国之情,启发学生领悟外祖父将爱国的情怀寄托在梅花身上,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一如梅花,坚贞不移,虽身在异国他乡,不变的是中国心。

使学生受到浓郁的爱国情感熏陶。

1、知识与技能掌握生字词。

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学会旁批旁注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高洁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2、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多媒体教案教学流程1、导语:同学们,作者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作者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回忆起外祖父生前的几件事来,你们还记得哪几件事吗!这几件事体现了外祖父怎样的情感!2、学生回答。

3、过渡:让时光倒流,让我们一起回顾往昔,追忆外祖父往日的情怀。

你瞧,那梨花木大交椅上,外祖父正在教我们——4、生齐答:唐诗宋词。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优质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优质教案

备课素材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过程,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为国家利益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以及他们的爱国思想。

三个小故事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全文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很受学生的喜欢。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蔺相如:生卒不详,今保定市曲阳县相如村人。

战国时赵国上卿,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

廉颇:生卒年不详,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国苦陉(今保定定州市邢邑)人,嬴姓,廉氏,名颇,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

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和氏璧:楚国有一位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玉璞,呈给楚厉王、武王、文王去,均不被认可,而最终,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便命名为和氏璧。

士大夫: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的士人和官吏之统称。

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又是社会上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

政治是绝大多数“士大夫”人生的第一要务;但同时,他们的文化素养也决定了他们是文学、书法、绘画、篆刻、古董收藏等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 6 课《将相和》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 6 课《将相和》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 6 课《将相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教师的 2 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将相和》,接下来,我会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将相和》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 6 课。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最后和好的转变过程。

无论是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蔺相如,还是率性直爽、知错能改的爱国大将廉颜都令人印象深刻。

学习本文,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二、说学情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了一定收集资料的能力和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往往容易忍略。

加上这篇课文写作年代相比学生较为久远,学生容易与文本产生一定的时空距离。

所以学生对一些关键词句的理解不可能很到位,朗读的情感更是欠缺,需要我在教学中进行由浅入深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理解课文。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会读会写缶”等字词。

掌握文章主要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与体会,理解课文内容,分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了解前因后果,提高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品质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大将风范,受到情感熏陶。

四、教学重难点只有明确了教学重难点,教师才能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学才能有起伏而不至于平淡。

因此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蔺相如和廉颇两位人物形象。

五、说教法学法教法上: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去精神。

因此,将教法确定为情境教学法和朗读探究法。

学法上:将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活动中得到提高。

2024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精彩教案最新版

2024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精彩教案最新版

2024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精彩教案最新版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第1课《春雨的色彩》、第2课《装满昆虫的衣袋》、第3课《槐乡的孩子》、第4课《古诗三首》;2. 第二单元:第5课《钓鱼启示》、第6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第7课《落花生》、第8课《珍珠鸟》;3. 第三单元:第9课《地震中的父与子》、第10课《母亲的账单》、第11课《慈母情深》、第12课《学会看病》;4. 第四单元:第13课《圆明园的毁灭》、第14课《狼牙山五壮士》、第15课《难忘的一课》、第16课《一分钟》;5. 第五单元:第17课《鸟的天堂》、第18课《莫泊桑拜师》、第19课《爬天都峰》、第20课《陀螺》;6. 第六单元:第21课《古诗十九首》、第22课《四季之美》、第23课《风筝的故事》、第24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理解、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写作技巧的运用;2. 教学重点: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写作能力的提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阅读感悟: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理解文章内容,感悟文章主题;3.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理解、写作技巧;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6.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如下所示:1. 第一单元:春雨、昆虫、槐乡、古诗;2. 第二单元:钓鱼、广场、花生、珍珠鸟;3. 第三单元:地震、账单、母亲、看病;4. 第四单元:圆明园、狼牙山、一课、一分钟;5. 第五单元:鸟的天堂、莫泊桑、爬天都峰、陀螺;6. 第六单元:古诗、四季、风筝、小苗与大树。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将相和》是⼀篇叙事性课⽂。

这篇课⽂的三个⼩故事中,表现蔺相如性格特点的词句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就能让学⽣体会蔺相如的⼤智⼤勇和以国事为重的品质,同时感性认识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物特点的⽅法。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第6课《将相和》课⽂原⽂ 战国时候,秦国,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回,赵王得了⼀件⽆价之宝,叫和⽒璧。

秦王知道了,就写封信给赵王,说是愿意拿⼗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信后⾮常着急,⽴即召集⼤⾂来商议。

⼤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璧骗到⼿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说有个叫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会⼉,说:“我愿意带着和⽒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五座城,我⼀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壁。

秦王双⼿捧住璧,⼀边看⼀边称赞,绝⼝不提⼗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步,说:“这块璧有点⼉⼩⽑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听他这么⼀说,就把和⽒璧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步,靠着柱⼦站定。

他理直⽓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起撞碎在这柱⼦上!”说着,他举起和⽒璧就要向柱⼦上撞。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切都好商量,就叫⼈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五座城指给他看。

蔺相如说和⽒璧是⽆价之宝,要举⾏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典礼的⽇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回到客舍,就叫⼿下⼈化了装,带着和⽒璧抄⼩路先回赵国去了。

到了举⾏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地说:“和⽒璧已经送回赵国了。

兴隆县第一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颐和园》原创教案 北京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颐和园

兴隆县第一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颐和园》原创教案 北京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颐和园
查阅资料
教学用具
录象、图片、古筝音乐
教学课时
2




6颐和园
仁寿殿 佛香阁 大戏楼 长廊 十七孔桥 铜牛(详)
谐趣园 “买卖街” 廓如亭 知春亭(略)
……
第 1课时
学生活动时间(约)34 分钟
教师活动时间(约)6 分钟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会8个生字及新词,认读1个字。
一、导入新课(1)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殿内设有地平台、屏风、宝座、御案、掌扇、鼎炉、鹤灯等精美豪华的摆设.想象这些摆设什么样或给学生图片看一看。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佛香阁:(雄伟)
根据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想象佛香阁的雄伟。
指名读——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结合学过的知识,谈对佛香阁的了解.
读出对劳动人民的惊叹之情.
大戏楼:(先进)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引导质疑:板书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1。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提出哪些问题呢?(估计学生会提出下列问题)
(1)“厄运”指什么?
(2)是谁遭到了厄运?
(3)他有着什么样的厄运?
2。同学们提出的几个问题,课文已经给我们做了回答。现在,我们就带着这几个问题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颐和园
课 题
颐和园
课型
精读
授课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知识
1.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7个字。2。了解课文内容,读通全文.
能力
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思品
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

【篇一】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战国时候,秦国,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

秦王知道了,就写封信给赵王,说是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信后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人,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壁。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客舍,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

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壁送来,决不失信。

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将相和》电子年纪年级教年纪案年级备课简表_____年级______班教师__ 课题:《将相和》课时数:2 教学目标A类1、学会本课7个生字及14个新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

B类1、明确文中所讲述的三个故事,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2、弄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3、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C类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果敢品质,以及顾大局、忍辱退让的博大胸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重点: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难点: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预习作业1、预习本课7个生字及14个新词。

2、课前要求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浏览,了解战国期间的历史资料.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相关词语。

(二)给文章分段。

明确“将”、“相”所指人物,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二、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引发兴趣。

播放视频资料《子午书简》——《读书长智慧》中的《强硬与谦让的蔺相如》的开头部分。

师:通过刚才的观看,相信我们同学对课文里要介绍的人物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个人物就是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蔺相如,那么围绕他的聪明才智,文中究竟发生了哪些故事呢?请同学们认真读一下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抄写有关生字词。

不认识的字标出来,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

1、指导读准字音。

注意多音字的读法:将:1(jiāng)将军2(jiàng)大将相:1(xiāng)互相2(xiàng)丞相和:1(hé)和睦2(hè)应和 3 (huó)和面4(hú)和牌2、认清字形,注意形似字的区别。

璧(和姓璧)允(应允)侮(侮辱)颇(偏颇)壁(墙壁)充(充满)悔(悔恨)波(波涛)3、理解词意。

三、联系上下文,并通过(词典)理解词意。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敋学设计及反思(敋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的第六课,教材为《将相和》。

该课文讲述了古代将军和相国相处融洽、互相尊重的故事,体现了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精神。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了解古代官职制度,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古代官职制度,理解将军和相国的职责和地位;–理解教材中的词语和句子意思,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团队合作的乐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互助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朗读流畅。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官职制度,体会将军和相国的互相尊重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讲解“将相和”这个词组的意思,引导学生联想有关这个词组的内容。

2. 学习课文(2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然后学生跟读;•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将军和相国之间的对话和合作;•解释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3. 活动设计(15分钟)•分组讨论:请学生按小组分工讨论将军和相国的不同责任和地位,形成小结论;•小组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总结,进行讨论。

4. 拓展(10分钟)•联想拓展:请学生联想并讨论现代社会中需要团队合作的场景,并分享经验。

5. 总结反思(5分钟)•老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收获。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将相和》为教材内容,通过教师讲解、学生朗读、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积极,参与度高,但在对古代官职制度的理解上仍有不少困惑。

下次教学需要更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设置更多拓展环节,增加学生的参与感。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朴能达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理解古代官职制度等多方面的教学目标。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资料,请参考使用!将相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认读“璧、缶、卿”等生字,会写“怯、荆”等生字。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特点,体会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2、过程与方法(1) 通过把握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 通过表演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1) 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2)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重难点:(1) 了解故事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2) 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故事之间的相互因果联系。

三、教学方法:讲演结合,质疑探究。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齐读课题。

(板书:将相和)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1)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2)哪里看出他们不和?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1) 你从这句话中都读明白了些什么?(2)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3、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

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

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4、思考: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二、感悟体会。

(一)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1.从完璧归赵我读出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

(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壁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壁,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2022年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6 将相和 优质教案

2022年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6 将相和 优质教案

6.将相和【课前解析】《将相和》是根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

教学中通过做游戏、读文章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实践连词成句地阅读,从而提高阅读速度。

并引导学生结合具体事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强、划”等3个多音字,会写“召、臣”等13个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6个词语。

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4.能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教学重点】1.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2.能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教学难点】能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划”等3个多音字,会写“召、臣”等13个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6个词语。

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出示课件3)教师引导:通过《搭石》一课,我们知道了阅读中集中注意力、不回读可以提高阅读速度。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

教师板书课题(6将相和)(设计意图: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学到的阅读方法。

)(出示课件4)教师明确游戏规则:下面将会分别出示一组词语,词语闪现时间大概一秒钟,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迅速记住词语。

汛期访问隔开懒惰摆搭石一行人家常话(出示课件5)教师引导:说一说刚刚都看到了哪些词语。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6课 将相和拓展积累课件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6课 将相和拓展积累课件
楚王见来人按着佩剑走上来,吃了一惊,忙问:“他是谁?”平原 君回答说:“这位是我的门客。”楚王马上大声呵斥道:“还不快下去! 我正与你的主人谈话,你来干什么?”毛遂手握剑柄,走近楚王说: “你耍什么威风!眼下你我只有几步距离,大王的性命就操在我的手中。 我的主人在此,你呵斥谁?”
楚王被毛遂的气势镇住了,一时不知所措。 这时,毛遂放缓了语气,说:“当初商汤只有方圆七十里土地,统 一了天下;周文王也不过方圆百里土地,最终做了帝王。现今楚国方圆 五千里,军队上百万,这是称霸的优势啊!凭借楚国的强大,天下没有 人能阻挡。” 楚王连连点头。毛遂话锋一转,说:“可是,秦国的大将白起不过 率领几万军队,与你们楚国交战,一战就占领了楚国的国都,再战就铲 平了楚王的祖坟,连楚怀王都死在了秦国。这真是奇耻大辱、百代仇恨 啊!我们赵国都替你们害羞,难道大王你不感到羞耻吗?”
“爷爷,您碰到什么难事了?”甘罗问。 “唉,孩子呀,大王不知听了谁的挑唆,硬要吃公鸡下的蛋,命令 满朝文武想法去找,要是三天内找不到,大家都得受罚。” “秦王太不讲理了!”甘罗气呼呼地说。他眼睛一眨,想了个主意, 说:“爷爷您别急,我有办法,明天我替您上朝好了。”
第二天早上,甘罗真的替爷爷上朝了。他不慌不忙地走进宫殿,向秦王 施礼。
思考:你觉得毛遂是个怎样的人?结合具体事例说一说。
(1)毛遂是个善于抓住机遇,表现自我的人。毛遂在 平原君门下三年默默无闻,当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谈判 订立联合抗秦的盟约时,他抓住这个机遇,自我推荐, 最终出色地完成任务,得到平原君的赏识。(2)毛遂 是个机智勇敢,能言善辩的人。当平原君怀疑他的才能 时,他用委婉的语言,恰当的比喻,请求平原君给他展 示才能的机会。在楚国,面对楚王的呵斥,他毫不惊慌,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6课 将相和拓展积累课件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前几天小学生们去了怀庆博物馆参观展览,正巧发现那里正在开展的展览是有关将军的,于是老师就让大家研究一下这篇课文《将相和》。

将军和相国一见面,必定有一番对话。

他们谈话的时候,常常互相批评,也会互相赞扬一下。

这时,将军会把长处告诉相国,相国也会说出将军的短处。

一天,将军来到相国府中,望见相国正在散步。

他急忙上前,向相国行了个礼,说:“献大将军身外之物,望相国斧正顾问。

”相国看了看他手中的礼物,低头冷笑了一声,什么话也没有说。

将军心里想:“也许这礼物太少了,下次再送多点好了。

”几天后,他又推门来到相国府中,向相国献上一件画像。

相国接过,看了一下,对将军说:“这画像是谁画的?”将军说:“是我的亲戚画的。

”相国笑了笑说:“可以看出来,他的画画得很好,就是他画的石头像,一定要四角朝上,然后画画才不会歪。

”将军大喜,赞叹不已。

教学内容及目标课文内容本课程主要讲述了将军和相国的一次互动,讲述了两个人之间如何相互批评和赞赏的过程。

同时也告诫学生们,不要因为别人的批评而灰心丧气,而应该从批评中得到启示,进而做出更好的表现。

教学目标1.了解将军和相国的故事,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理论;2.学会如何懂得批评和赞赏,学会批评和赞赏别人,也学会如何接受别人的批评和赞赏;3.引导学生们在学习中体现出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4.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背景介绍通过对将军和相国的故事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对本课程的背景有所了解,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阅读讨论分组进行阅读和讨论,组员之间可以相互批评和赞赏,共同探讨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展示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第三步:角色扮演模拟将军和相国的角色扮演,学生们可以互相批评和赞赏,共同处理各自的不足和缺陷。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中所要传达的积极信息。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6课《将相和》教案(表格式)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6课《将相和》教案(表格式)
4.通过人物的言行,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
重难

重点
学习速读课文的方法,练习速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加强语言感知能力。
难点
学习并练习速读课文,感受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
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要学习一篇较长的文章,阅读长文章,大家有什么好方法?(学生交流)现在大家就运用自己掌握的好方法来学习本篇课文,在默读课文时注意文章中的人物,了解他们之间发生的三个小故事。(学生默读浏览)
(板书:和)
师:“和”,一个简单的汉字,不仅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处世智慧,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沿黄河奔波,把“和为贵”的信条四处传播。他经常以“和”教导自己的弟子:立身处世要“克己”,要由“人和”推及“政和”,甚至延续到整个人类,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3.你知道廉颇为什么这么说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史记》中描写蔺相如和廉颇的片段。
课件出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
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4.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
5.指导朗读:是啊,廉颇是上卿,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他只是赵国宦官缪贤家的一个门客,而这样的人最后职位却比廉颇还要高,你是不是也会为廉颇抱不平呢?来,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8)导读:
师:“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
(生齐读:“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我怕有负赵王所托,已经让人把和派人把璧送来。我们怎么敢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呢?我知道欺骗了您是死罪,您可以杀了我,但请好好考虑我的话。”)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案【先学后教】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案【先学后教】

6. 将相和教学目标1、能认识7 个生字,会写9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负荆请罪”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认识7 个生字,会写9 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一、板题、示标。

同学们,我们来了解下作者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述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时期近三千年的历史。

今天我们来学习《将相和》。

首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显示)。

有信心完成学习目标的同学请举手,(好,请放下。

)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我们将进行两场比赛,先看第一场比赛。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比认读生字师: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要求: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文中的生字、新词。

5 分钟后比谁能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生字、新词璧(b i)(和氏璧)诺(n u b)(许诺)怯(qi e)(胆怯)瑟(s e)(鼓瑟)缶(f①)(击缶)拒(j U)(拒绝)卿(q m g )(上卿)负荆请罪:负,背着。

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

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

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两个成语多指善于打仗。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

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

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把东西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

教师过渡语:了解了有关故事的相关知识,我想大家一定跟老师一样,对两位历史人物之间的故事,迫不及待地想要认识,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场比赛。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理解课文师: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要求: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边读课文边思考下面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教案
《梅花魂》,写的是一位老华侨十分珍爱墨梅图,在回国之际把墨梅图和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郑重地交给外孙女,让她好好保存的往事。

为大家分享了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的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梅花魂》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第6课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回忆外祖父在世时的几件与梅花有关的往事,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位挚恋祖国的海外游子形象,梅花与老人交相辉映,融于一体,梅花魂已注入老人的生命之中。

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师只有善于引导、设计,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才能真正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展。

教学中教师牢固树立“课堂是学生的”、“重朗读”、“重感悟”、“重情感”、“重创新”这一课程新理念,紧抓外祖父三次流泪由浅入深的引导,调动学生感悟外祖父的思乡之切爱国之情,启发学生领悟外祖父将爱国的情怀寄托在梅花身上,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一如梅花,坚贞不移,虽身在异国他乡,不变的是中国心。

使学生受到浓郁的爱国情感熏陶。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生字词。

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学会旁批旁注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高洁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2、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多媒体教案
教学流程
1、导语:
同学们,作者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作者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回忆起外祖父生前的几件事来,你们还记得哪几件事吗!这几件事体现了外祖父怎样的情感!
2、学生回答。

3、过渡:
让时光倒流,让我们一起回顾往昔,追忆外祖父往日的
情怀。

你瞧,那梨花木大交椅上,外祖父正在教我们—— 4、生齐答:唐诗宋词。

学习“教我诗词”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质疑: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外祖父所教诗词有那些!读一读。

3、赏诗悟情
师:让我们再来细读三首诗,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生:读、说。

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②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③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4、每当读到这类句子,外祖父总会泪珠纷纷,你们知道原因吗!
5、小结:是呀,诗句里不绝的乡思,无边的愁绪,勾起外祖父满腔的乡愁,怎能不潸然泪下呢!
6、过渡:课文中三次写到外祖父的眼泪,另外两次是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落泪的呢!
自主学习“不能回国,痛苦失声”、“随我登船,赠我梅绢”
1、自读课文“4-11”和“14-15”自然段,并思考过渡语中的问题。

2、生读、说。

3、师小结:外祖父三次落泪,都表明了他渴望回国返乡的强烈感情。

所谓叶落归根,年纪越大情感越浓,从眼泪中我们感受到,不能回国,已成为外祖父心中的刻骨铭心的痛。

4、过渡:于是,外祖父在异国他乡将浓浓的思乡情,爱国心寄托在梅花上,爱梅花超过了一切,我们从哪件事上可以看出,外祖父分外爱梅。

学习“斥我污梅,刮抹梅污”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这一段重点对外公语言和动作进行描写,请同学们找、划出来,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3、小结:外祖父爱惜墨梅图,并不是墨梅图价值连城,而是在外祖父眼里这不仅是一枝画梅,更是祖国的象征。

每当思念祖国时,这墨梅能慰藉外祖父的心。

4、过渡:这幅外祖父最珍贵的画,却在作者离别的前一个早上,外祖父送给了我,让我们默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

赞梅花,学梅花精神
1、默读课文第1
2、13自然段,思考:外祖父为什么送我墨梅图!
2、齐读“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总要有
梅花的秉性才好!”
3、想想这段话说了几层意思,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小结:“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外祖父是这样教育我的,他也是这样做的。

他漂泊海外,却没有改变中国人的本性,依然那么热爱祖国,他就是一个有着梅花精神的中国人,他身上有着梅花魂。

梅花魂是中华民族的魂,也是每一个有气节的中国人的魂。

愿大家都做像梅花一样顶天立地,不低头折节的中国人。

深情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1、师:岁月如歌,多少年过去了,岁月带走了这个漂泊异国的老人,也使当年的小女孩长大了,长大了的女孩,读懂了老人的心了吗!让我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读懂了,可老人早已不在了。

请同学们再读这一段。

生:伤感地深情地朗读。

师:终于读懂了,那是眷恋祖国的心,可这是多么让人心痛的情怀呀!请同学们再读这一段。

生:激动地深情地朗读。

1、配乐感情朗诵《我的中国心》。

师:作者深情的回忆,让我们读懂了老人的心,有一首歌最能表明老人的心声,请听《我的中国心》。

2、全班齐唱《我的中国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课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

教我诗词,泪珠纷纷
斥我污梅,刮抹梅污
6 梅花魂不能回国,痛苦失声思乡
顶天立地送我梅图,教我学梅爱国
不低头折节随我登船,赠我梅绢
课后,许多学生围在我身边,似乎比刚才课堂上的那股热情更高了。

一个学生问到:“老师,为什么外祖父年纪大了就不能回国”另一个:学生说:“我们中国有气节的人物还有很多,我还知道……”还有学生说:“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也看出外祖父一颗眷恋祖国的心”其他的学生也你一句,我一句,讨论的氛围越来越浓。

课后,学生还沉浸在求知的氛围中,主动向我提出了许多问题,甚至关心起我的举动。

虽然有些问题非常尖锐,让我一时无法回答;虽然学生挤在我身边,占有了我休息的时间,但我却从来没有这么开心、激动过!因为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讨学习的结果不是冷场,学习的热情不仅仅只有40分钟,更多的是学生课后的那份高涨的学习热情,那份敢于表达自己思想的喜悦感!突然,我有一种想法,作为教师在埋头苦干的同时,
不妨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坐下来和学生平等交流、谈心,向我们的教育对象—一学生学习,以求师生共进,教学相长。

你会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今天我“放手”了,虽然课谈不上精彩,但是很真实!“放手”的课堂,真实的学生;真实的老师,真实的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