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抽象劳动的概念及内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资料的过程。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包含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和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相互关系的过程,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科技的作用是通过生产力三要素为中介实现的。
任何社会生产关系总和中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两者辩证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调整和变革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能够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确切地说是生产关系总和。
它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来考察社会生产关系的。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作为生产关系本质的经济制度和作为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经济体制。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和发展趋势。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起作用是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只要经济条件具备,经济规律必然起作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一点与自然规律的客观性是一样的。
经济规律分三类:一是在一切社会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规律;二是在几个社会共同起作用的规律,如价值规律;三是在某个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规律。
马克思“抽象劳动”概念探析

马克思“抽象劳动”概念探析[摘要]由于马克思并没有明确界定抽象劳动概念的适用范围,致使人们对作为商品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的误读或质疑一直没有停止过。
明确区分生理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与经济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是准确把握抽象劳动概念的经济学本质的一种积极理论尝试,并使商品经济中的商品二重性与未来产品经济中的产品二重性获得一种新的理论解析,这对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乃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都不无裨益。
[关键词]抽象劳动;生理学意义;经济学意义;商品二重性;产品二重性[中图分类号]1703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09)08-00264)5众所周知,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实现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批判并使之发生革命变革的关键,也是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但一直以来,对抽象劳动概念的曲解或质疑就没有停止过。
之所以如此,或许与马克思本人对抽象劳动的解释有着直接关系。
比如,马克思认为,抽象劳动是用“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理耗费来衡量的,这种生理耗费显然与具体劳动很难加以区分。
同时,马克思又认为:“在商品体的价值对象中连一个自然物质原子也没有”。
这些看似“自相矛盾”的说法,恰恰为曲解或质疑劳动价值论的学者们提供了“口实”。
可见,厘清马克思对抽象劳动概念的相关论述并阐明其经济学本质,既是深化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时代要求,也为澄清学术界对价值本质理解上的分歧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一、马克思“抽象劳动”概念的文本考察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商品、价值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克服了斯密、李嘉图等人只是简单地把价值归结为劳动,把价值量归结为劳动量,而没有研究价值“实体”本身或价值的“质”的方面的缺陷,第一次批判地证明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二重性质,揭示了商品生产与交换的本质,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性和暂时性,从而实现了整个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革命。
马原期末复习题

期末复习题(经济学部分)1、如何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指的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2、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而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2、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和意义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意义:①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表明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②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即:m’=m/v3、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4、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如何决定的?“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包括三个部分: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是由生活上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5、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积极作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消极作用: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级分化;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态,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在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历程中,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对价值创造和经济运行规律的认知之路。
这一理论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而且对现实社会的经济现象和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观点是,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并非由市场供求关系或者其他外在因素所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衡量。
首先,马克思强调了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在特定的生产目的、操作方式、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下进行的各种特殊形式的劳动。
比如,农民种地、工人生产零件、裁缝制作衣服等,这些具体的劳动形式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而抽象劳动则是指撇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商品价值的源泉。
正是由于抽象劳动的存在,使得不同形式的具体劳动能够在商品交换中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等价交换。
在商品的价值量确定方面,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如果某个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他在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反之,如果耗费的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处于不利地位,可能面临亏损甚至被淘汰。
马克思还深入分析了价值形式的发展。
从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到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再到一般价值形式,最终发展到货币形式。
货币的出现,使得商品交换更加便捷和高效,但同时也隐藏了商品价值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资本家通过购买工人的劳动力,让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远远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而资本家正是凭借对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实现了资本的积累和财富的增长。
劳动价值论还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会不断提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知识点第一章:商品第一节:商品及其内在矛盾一、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1.商品的概念: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2.使用价值: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都是商品,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必须是针对他人有用的使用价值,而且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3.4.交换价值: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进入市场交换。
表现:两种使用价值想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多种交换价值:一种商品与其他多种商品相交换时会形成不同的数量关系。
5.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统一性:A.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不可能有价值,因而不会是商品。
B.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而因素。
交换才能成为社会劳动。
不好。
对立性:A.一切商品对由购买者,才具有使用价值.B.对于生产者,就不具有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不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C.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D.只有交换才能解决商品的内在矛盾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活动)1.具体劳动: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2.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形成商品的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的社会属性)(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商品交换的本质是等量抽象劳动的交换3.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统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4. 劳动的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私人劳动:劳动产品也归生产者自己占有和支配,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
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的名词解释

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的名词解释现代社会中的劳动可以分为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这两个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对于理解劳动和价值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解释什么是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指的是一种无差别的、相同的、一般的劳动形式。
当各种不同的具体劳动通过交换关系彼此转化为等价的商品时,它们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就是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不同于具体劳动的个体差异,而是将各种不同劳动形式抽象为一种普遍等价的劳动形式。
举个例子,假设在市场经济中,一小时的石匠工作和一小时的程序员工作都可以通过交换等价来衡量。
这种等价关系就是通过抽象劳动进行的。
那么什么是具体劳动呢?具体劳动指的是特定的、个体化的劳动形式。
它与抽象劳动相对应,是一种多样化的、针对特定需要的劳动形式。
每个具体劳动都具有其特殊的技能和职业特点。
在社会分工和生产工艺中,各种不同的具体劳动相互协作,形成了复杂的劳动分工体系。
例如,农民从事种田、渔民从事捕捞,这些都属于具体劳动的范畴。
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区分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抽象劳动是成为商品的劳动形式,是价值的来源。
在商品经济中,不同的商品由于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就需要通过抽象劳动来进行统一和衡量。
抽象劳动决定了商品的价值大小,决定了商品在市场中的交换比例。
而具体劳动则对应着各种不同的物质需求和社会需要,是手段和手段,为抽象劳动的进行提供了物质质料。
然而,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抽象劳动在具体劳动的基础上发生,具体劳动则是抽象劳动的体现和实际开展。
在社会生产中,已经被抽象为一种交换价值的具体劳动,才有可能转化为商品进入市场交换。
同时,具体劳动也是抽象劳动的基础,因为没有具体劳动的存在和实际开展,抽象劳动也就无从谈起。
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了劳动的本质和价值的形成方式。
劳动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核心,不仅仅是经济生产的基础,更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根源。
经济常识(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学)

1.迄今为止,人类社会一共存在两种经济形态:自然经济、商品经济。
常考二者之间的区分标准。
(1)自然经济:自给自足。
在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大家习惯于男耕女织,生产的东西是自己吃自己用,这种模式就是自给自足,经济模式是自然经济。
后来,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有了剩余产品,人们就拿着剩余产品与别人进行交换,就逐渐产生了商品经济。
(2)假如:王某的副业是生产假奶粉,其生产假奶粉目的不是自己喝,而是为了交换赚钱,即商品经济。
(3)区分标准:是否用于交换,即生产目的,若是自给自足,属于自然经济;若是用来交换,属于商品经济。
(4)表述:人类社会只会经历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这两种形态(错误),原因:马克思强调,人类社会还会经历共产主义社会,即想要什么国家提供什么,买东西不需要花钱交换,是国家无偿提供,即产品经济。
故若是表述为“迄今为止,只存在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这两种形态”,正确;若是强调“人类社会”,则表述错误。
2.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1)社会分工:比如社会上有些人专门从事种植业,有些人专门从事畜牧业,有人专门从事手工业,各种劳动专业化、具体化。
就是社会分工。
考点:基础/前提,列宁说“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基础和前提”。
(2)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比如张某拿着锄头锄地,锄头属于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指在生产过程中用到的资源和工具,锄头属于工具,土地属于资源。
3.商品(常考):满足两个条件。
(1)必须是劳动产品:必须是人们劳动产生。
(2)必须用于交换。
(3)例子:①自然界呼吸的空气不是商品。
因为空气不是人类制造出来的,而是与生俱来的;同时呼吸也不需要交费。
②空气罐头是商品。
比如把新鲜空气装到罐头瓶子里去超市售卖,其属于商品。
因为搜集新鲜空气过程中付出了人类劳动;而且空气罐头在超市商场售卖,需要花钱交换,两个条件均符合,属于商品。
③农民伯伯种的黄瓜不一定是商品。
如果农民伯伯种的黄瓜是自己吃、自己用,自给自足的黄瓜则不是商品;如果进行售卖,经过交换,这则成为商品。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2篇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第一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定义及区别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用以描述劳动过程中的不同特征和价值形式。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经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理解价值形成的过程及其规律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本文将重点从定义和区别两个方面讨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一、具体劳动的定义具体劳动是指非常具体的、有形的劳动活动,它是为了生产特定使用价值的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特定行业或个人所从事的劳动,它具有明确的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
例如,农民耕地、工人制作机器等都属于具体劳动。
二、抽象劳动的定义抽象劳动是指在生产中所付出的有效劳动时间,不论具体形式如何,都是由于劳动力的消耗和劳动对象之间发生的劳动。
在这种意义上,抽象劳动是人类劳动活动的共同属性。
抽象劳动不以劳动对象的具体形式和性质为转移,而只关注所花费的劳动时间。
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1. 劳动对象的差异:具体劳动是为了生产特定的使用价值,因此它与特定的劳动对象相关。
而抽象劳动不关注劳动对象的具体形式和性质,只关注所花费的劳动时间。
2. 有形性与无形性:具体劳动是有形的劳动活动,可以直接观察到。
而抽象劳动是无形的,无法通过感官直接感知。
3.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具体劳动通过生产特定的使用价值,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
而抽象劳动则是通过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的具化,转化为商品的价值。
4. 价值形式的不同:具体劳动体现为使用价值,即商品所具有的满足人们实际需求的属性。
而抽象劳动体现为价值,即商品的一种社会关系,在交换中体现出来。
四、总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用以描述劳动过程中的不同特征和价值形式。
具体劳动是为了生产特定使用价值的劳动,与劳动对象相关;而抽象劳动不关注劳动对象的具体形式和性质,只关注所付出的有效劳动时间。
具体劳动体现为使用价值,抽象劳动体现为价值。
通过对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价值形成的过程及其规律。
抽象劳动指的是什么

抽象劳动指的是什么抽象劳动是从一般构造转向特殊构造的经济规定,即特殊形态的社会劳动规定,那么你对抽象劳动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抽象劳动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抽象劳动的释义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
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但抽象劳动不等于价值,抽象劳动只有凝结到商品中才能形成价值。
具体劳动(又称为有用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
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在价值中不包括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
抽象劳动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
需要注意的是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但抽象劳动不等于价值,抽象劳动只有凝结到商品中才能形成价值。
具体劳动虽然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和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正象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此处的“财富”实际上是指使用价值,泛指所有的自然物)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种或两次劳动。
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性质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性质不同的使用价值,它表明怎样劳动,什么劳动的问题;性质相同的抽象劳动,形成性质相同的价值,它表明劳动多少,劳动时间多长的问题。
劳动价值论的发展以科学劳动概念为逻辑基础,以抽象劳动的历史假说为理论支撑。
通过考察劳动力与劳动的概念关系,可以说明由劳动过程的本身给出劳动概念是根本科学的,也是对劳动力规定的总揽。
进而说明:就实质而言,一定形态的劳动意识不过是一定形态的劳动主体(劳动力)的目的论设定的结果,是被意识到了的目的论设定的劳动存在。
因此,劳动力的劳动概念是对"劳动过程的劳动概念"内涵规定的进一步确认。
通过理论史考察,可以发掘“ 抽象劳动假说体系”(历史抽象法或者说历史的科学抽象法)的深度内涵:唯物史观与劳动价值论(规定)的相互放入。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解析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l O年第5期(总第107期)J o明1al of t he PaI t y Sch ool of C PC zhengzl lou M uI li c ipal Co肼I li tt ee N o.5,2010(S哪,1cr7)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的“劳动"概念解析柴秀波(山东工商学院社科部,山东烟台264005)摘要:“劳动”概念作为一个哲学范畴,一直是马克思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哲学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赋予了“劳动”概念更加丰富的内涵。
深入剖析马克思“劳动”概念,对理解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伟大革命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演变;意义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70l(2010)05—0011—04一、“劳动”概念的提出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是在批判黑格尔哲学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在黑格尔哲学中,“劳动”概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黑格尔看来,人是通过劳动而诞生的,劳动是人的本质。
劳动构成人和自然之间的“否定的中项”,借助于这个“否定的中项”,人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并在自然物上打上了主体的烙印,同时又在劳动产品上直观到自己,觉察到自己的独立性、自己的力量和能力。
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这一思想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但是,黑格尔并没有真正了解作为历史的起点和基础的现实的劳动活动,他只把劳动理解为抽象的精神活动,把劳动活动的主体(具体的人)抽象为纯粹的自我意识。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现实的人改造世界的客观现实的活动。
只有在劳动中,人才能不断地改变自然,同时也改造自身。
“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价值--抽象劳动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
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意义】一、两种本质不同的劳动价值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配第,从一开始就用需要等量劳动来生产的贵金属和谷物具有同一价值的例子来说明价值量。
这是仅仅从生产领域中的具体活劳动耗费出发来说明商品价值的。
它计较的是劳动者在生产中的纯主观的具体活劳动耗费的数量(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在当时还没有形成劳动二重性的概念,因而也就没有抽象劳动的概念),并不考虑这种主观的具体活劳动耗费的质量及其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果——满足社会需要的有效用的劳动的含量。
这就是耗费劳动即价值的理论的始祖。
马克思则是从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关系出发,才探索到隐藏在商品中的价值。
马克思是从分析1夸特小麦=a@①铁出发,指出在1 夸特小麦和a@①铁里面,有一等量的共同的东西。
论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论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涵及其当代意义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涵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看作一个理论集群,其重要论述包括: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等。
商品是劳动价值论运思路线的起点,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即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既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也是所有劳动产品的共通性。
一个物品如果根本无用,或虽然有用但并非劳动产品,或虽是劳动产品但并不用来交换,那么该物就不是商品。
商品生产者的根本关切不在使用价值而在使用价值所承担的交换价值,即使用价值之间互相交换的比例或量的关系。
各种具有完全不同的使用价值的商品之所以能够互相交换,是由于它们都可以换算为同样的东西,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也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消耗。
这个隐藏在使用价值背后、被斯密叫作“劳动一般”的东西就是价值。
马克思指出,当我们不考虑商品的使用价值时,“它们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特定的社会关系,即人们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
不能离开商品生产来理解“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因为任何物品只要耗费了人类劳动就有价值。
物品必须有用,必须作为劳动产品,并必须作为商品,才具有价值。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时某种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马克思与劳动崇拜兼评当代西方学界关于马克思劳动概念的两种代表性观点

劳动概念的两种代表!哲 学 研 究"!"#$%& !#$’(#’! $( (%()$(* (+,+ %-. ,!##*马克思与“劳动崇拜”———兼评当代西方学界关于马克思 性观点唐正东(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哲学系教授、博士南京 !"##$%)摘要: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误读,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当代西方的不少学者对整个马克思哲学观的误读。
针对鲍德里亚、德里达以及阿伦特等人在马克思劳动概念问题上所提出的两种代表性观点,本文指出,马克思 既不崇拜经济行为意义上的劳动,也不崇拜以资本主义现代性为基础的劳动,而是把劳动概念科学地置放在 历史性的社会关系之基础上,从而实现了对以劳动为基础的解放逻辑的建构。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崇拜;鲍德里亚;阿伦特 二# # 五 年 第 四 期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 ’!)(% !##*)#+ ( ###" (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劳动概念在马克思哲学 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这是与马克思所 坚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路径分不开的。
自亚当· 斯密把经济学的劳动概念提升到社会思想的层面 上加以肯定性的解读之后,这一概念的内涵与理论 角色便不断地被刷新与修改。
黑格尔被斯密等英 国古典经济学家的思想所鼓舞,敏锐地看到了劳动 过程以及这一过程背后的需求体系正是主体与客 体相统一、精神与自然相协调的场所,因而摒弃了 德国古典哲学的二元论,走向了以绝对精神的“劳 动”过程为主线的哲学体系。
如果说在斯密那里, 社会思想被沉降到了经济学的层面上加以解读,那 么,在黑格尔那里,经济过程是被提升到政治的层 面上来加以实现的。
沿着这一线索,我 们要问的 是:经济学的劳动概念在马克思那里又是放在什么 样的层面上来加以理解的呢?按照传统教科书体 系的解释,似乎马克思的哲学是被拉回到经济学的 层面上来加以实现的,因为它把马克思哲学所蕴含 的人文意蕴以及社会发展的内涵都简约到了经济 万方数据理解既不符合马克思思想的真谛,同时也被当今学界的很多学者所放弃了。
劳动二重性

二、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货币的本质: 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职能:
涵义 以货币为来衡量和表现商品的价值
价 值
作用 使商品在量上可以比较
尺 特点 观念上的货币
度 价格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格标准 包含一定量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关系:
• 1、前者通过后者实现,后者为前者作出 技术规定。
• 平等性:
经济主体是平等的市场主体 原因:等价交换原则的要求 作用:解放思想,平等意识
★思考:
1、发展商品经济对于解放思想有何意义?
2、在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条件下人类生活方 式有什么不同?
特 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劳 点 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
的使用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矛盾产生基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矛盾解决:交换 劳动二重性以及商品二 因素都源于商品的私人劳 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小结 :商品拜物教的产生
概念
在商品生产条件下生产者之间生产关系的物化以 及人的力量表现为物的力量,支配人这种社会现象的 一种观念反映。
• 2、方便:你甚至可以在家里“下载”属于你的电子现金,把它暂 时存在硬盘中。你可以通过电话使用这些智能卡,直接通过电话支 付。你可以随时用你的电子钱包检查商店是否从你手中取走了你应 该支付的钱数。现金将退化为一个“数字”,一个你可能永远也不 会见到的加了密的数字化信息。
• 3、位流:已经是数字化的了。在几乎所有这样的交易中,已经不 存在"物理的"货币交换了。你大概永远不会看到,由北京建行拆借 给工商行的1000万人民币被汽车载着穿过长安街,以完成这样一笔 交易。事实上,这些交易都已经通过"位流"以电子方式完成了。
马克思的劳动思想

马克思的劳动思想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马克思的劳动思想,挖掘其对于理解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马克思作为19世纪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学家,他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劳动思想作为其核心理论之一,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也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本文将首先概述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劳动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以及劳动价值的理论等。
我们将分析马克思劳动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我们将总结马克思劳动思想在当代的应用前景,以及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扬其精神实质。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马克思的劳动思想,把握其精神内涵和实践价值,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
二、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哲学基础马克思的劳动思想,根植于他的哲学体系之中,特别是其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不仅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手段,更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关键。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劳动思想的核心哲学基础。
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而劳动则是物质生产的基础。
他强调,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也创造了社会。
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包括生产关系、阶级关系等,这些关系又反过来影响劳动的发展。
因此,劳动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中,既是社会历史的起点,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则为马克思理解劳动提供了新的视角。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一方面,劳动创造了财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劳动也带来了剥削和压迫,造成了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这种矛盾性,是劳动内在的、本质的特性。
马克思通过对劳动的辩证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下劳动的异化现象,即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的分离,以及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被动和受剥削的地位。
因此,马克思的劳动思想,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的。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哲学分析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在现实物质的世界中,只存在着创造使用价值的有用的具体劳动,既没有所谓的抽象劳动,也不存在凌驾于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上的那个所谓的“劳动”; 在人的头脑中,无论是思维对现实中具体劳动各属性的抽象过程,还是抽象的结果即头脑中观念形态的具体劳动,都是对现实中具体劳动的主观反映;“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在客观现实中和人的头脑中也只是具体劳动的一部分。
抽象之所以为抽象,就是因为抽去了“具象”——具体的形象,是人的头脑认识、把握事物的过程和结果。
人的头脑要认识客观的和主观的事物以及主客观结合的实践活动,认识它们的性质、本质和规律等等,靠什么呢?靠思维的抽象力。
这是因为,“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非瞎说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
”(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
只有经过“科学的抽象”,才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各种属性以及各种属性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精神上把事物深刻、全面、完整地再现出来,成为思维中的具体。
在现实世界中只存在具体的事物,不存在抽象的事物;在生产活动中只存在具体的有用的能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不存在无用的抽象劳动; 无论是抽象事物,还是抽象劳动,都只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思维中,那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
如同科学的抽象是对具体事物的抽象一样,抽象劳动也只能是对具体劳动的抽象,是思维透过具体劳动的感性形象、舍弃具体形象而探究到的具体劳动的某个、几个或全部的规定性,是人脑对具体劳动多少正确的认识和把握。
也就是说,所谓抽象劳动,就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的抽象力对具体劳动各种规定性的认识过程和结果。
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劳动是第一性的存在,它具有许多规定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而抽象劳动是第二性的存在。
马克思所说的“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只是人的体力的耗费,只是具体劳动许多规定性中的一个规定性,既不是劳动力的全部内容,更不是具体劳动的全部规定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一篇与第二篇课后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版)课后题答案导论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狭义上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主要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再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过程中的经济关系。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1他解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严谨的科学性2同时,它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3.对经济规律客观性的认识:1它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在经济发展趋势上呈现出必然性;2它自身不能说明自身,而应该从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中得到发现和证明;3它还表现为经济规律具有重复性、普遍性和强制性4.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运用的根本方法;2科学抽象法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运用的重要方法;3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是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紧密相关的辩证思维方法4马克思对数学方法和定量分析也非常重视。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1.解释概念:1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使用价值:物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3价值: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
4具体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即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5抽象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6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商品所具有的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虚幻为物与物的关系的性质。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如何理解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1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2两种使用价值相交换时,形成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是一种实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
理解抽象劳动的三种路径——兼论马克思的“抽象”

理解抽象劳动的三种路径———兼论马克思的“抽象”奚颖瑞 单 巍【摘要】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概念之一,“抽象劳动”概念的合法性与内涵仍有待澄清。
本文简略梳理了学界理解这一概念的三种路径:思维抽象路径把抽象劳动理解为具体劳动的共性的思维概括,却带来难以区分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缺乏社会和历史维度等问题;交换抽象路径把抽象定位于市场交换,突显了抽象劳动的历史与社会维度,却有把价值的源泉放在交换领域中的嫌疑;劳资抽象路径进一步从劳资关系来理解抽象劳动,抽象被定位于资本对劳动的抽取或提炼,却带来重新界定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的关系等挑战。
最后本文提示了一项有待开展的预先工作,即细致梳理“抽象”一词的含义与用法:抽象的基本含义是分离,而不是无差别化。
【关键词】马克思;抽象劳动;抽象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1)03-0029-07作者简介:奚颖瑞,浙江天台人,哲学博士,(杭州311121)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单 巍,浙江杭州人,哲学博士,(杭州311121)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概念之一,“抽象劳动”的合法性、内涵界定及现实意义曾引发广泛:反对者认为,这一概念缺乏合法性,马克思在这里采取了一种人为的、错误的抽象,是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在劳动价值论上的残余表现:支持者则认为这是真实的、科学的抽象,但在概念内涵的具体界定上陷入严重分歧①。
虽然他们都认可抽象劳动的基本内涵是劳动的无差别化或同质化,但是如何理解这种无差别化?它通过什么途径产生?《资本论》仿佛给出两种异质而无法兼容的理解方式:“在抽象劳动概念中,交叠着相互难以统一的含义:一种是‘社会性’理解(抽象劳动作为不同质的劳动的社会强制的均等化的结果),另一种是‘自然主义’理解(抽象劳动作为生理学规定的概括)。
”②“自然主义”的理解着重强调生理学定义,劳动的无差别化意味着所有劳动都包含着人的体力和脑力的生理学耗费。
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劳动概念

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劳动概念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劳动是有目的性的活动。
人在劳动开始前先确定了劳动的目标和对劳动的成果的预想,并在劳动过程中通过劳动资料等作用到劳动对象上,消耗一部分物质并生成一部分新物质。
这些新物质既是供人们来消费,也会成为新的劳动对象或资料。
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告诉我们,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而且就其价值而论,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当然,商品中包含的劳动也具有这二重性,劳动就他表现为价值而论,不再具有他作为实用价值和创造价值所具有的那些特征。
劳动尤其是有用劳动,不仅是人类和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变换的生存条件,而且是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必然选择,应该是不以社会形式为转移的。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一切劳动都可以看做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从抽象的人类劳动来看,一切劳动,尤其是有一定目的的耗费,有用劳动都可以形成商品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抽象劳动的概念及内涵
曹伟东5131309016 序号34 劳动二重性的发现是马克思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它揭示了资本运作的基本建制工人的活劳动与自身相剥离的过程就是具体劳动的抽象化过程,或者说它正是抽象劳动的实质人类劳动的大部分被归结为抽象劳动是资本社会特有的现象。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
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但抽象劳动不等于价值,抽象劳动只有凝结到商品中才能形成价值。
劳动是自然界与人之间本质性的统一过程这个统一不是概念的综合,而是实践生活中人与自然的交往这是一种感性交往和感性联系因此,劳动是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它以一定的社会结构为前提,同时也生成着这个前提,这就是劳动的历史性;马克思认为劳动这种社会历史性存在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一种无个性的均质化的抽象劳动这种抽象劳动或劳动一般是古典经济学家没有看到的在古典经济学家的视野里,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这个判断对工人意味着什么意义,会造成一种怎样的损害。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最简单的社会现象出发却用抽象力刺破了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幻相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导,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应该有其经济学因素之外的特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如此这般,马克思追溯到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由于这一关键的区分,原来看似自然合理的资本主义生产被还原到它的对立性矛盾性之中资本剥削这个
秘密现在已经成为人们的常识,但常识的僵化又掩盖了源头的批判性本质与重要的理论展望比如,要想理解当代人的现时性的生存困境,可能还要重新探究马克思抽象劳动学说的真实涵义。
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二重性来源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论述了形成价值的是抽象劳动而不是别的劳动。
他指出 “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 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
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 作为具体的有
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既然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相同的人类劳动,是价值的实体 而价值所体现的又是一定的生产关系,那抽象劳动就不仅仅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
换言之,抽象劳动并不直接就是人的脑髓、肌肉、神经、感官等的生理学意义上的支出,而是这种支出的社会历史形式。
由此可见,第一、抽象劳动是社会生产关系的范畴,而不单纯是生理学意义上的范畴。
第二,它是商品经济所特有的范畴,是历史的范畴 而不是一切社会经济形态所共有的永恒的范畴。
另外抽象劳动的涵义虽然如上所述,可是有的人可能会这样认为,既然抽象劳动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那么,它就是永恒的范畴。
从而认为,劳动的二重性,是历史上一切创造劳动产品的劳动的共同特征。
由此来看,这样的看法是缺乏根据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地指出,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而不是什么体现在非商品的一般劳动产品中的劳动的二重
性。
他明确指出,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价值的实体。
如同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关系一样,抽象劳动也体现着商品生产关系也如同价值是商品经济的产物一样,抽象劳动也是商品经济的产物。
我们知道,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分工和私有制为前提的,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形成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劳动本来是社会的,社会分工本来意味着生产者之间的社会联系,意味着生产者彼此为对方而劳动。
抽象劳动就是劳动的抽象,从实质上来看,这意味着劳动过程被剥夺了与劳动者的直接的亲密的关联抽象劳动看不见摸不着,它只是表征着雇佣工人的劳动本质,即他们的劳动是被中介的,并且最终是服务于那个中介力量的资本正是这个中介,它是劳动被分为两部分的力量工人的劳动通过资本的中介,或者说在资本的规定中,成为抽象劳动,成为价值一般的内容与尺度商品生产看似简单,可是把这个生产过程归结为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并最终为现实剩余价值服务却是一个伟大的发现最为关键的是马克思看出这样一个实情,即在商品生产中工人的活劳动形成商品价值从而与自身相剥离相对立实际上,这个过程就是具体劳动的抽象化过程,或者说它正是抽象劳动的实质所以,抽象劳动中的抽象虽说是从商品交换中抽象出来的,但它的存在本身绝不是抽象的抽象劳动在绝对性的意义上是人自身劳动价值对人来说的二次实现,即间接实现,是资本机制对人的活动的介入的结果这种介入也是一个悖论性的介入,这意味着人的价值一方面被他者化间接化,由此产生了价值的单向度性和价值与人自身的分离另一
方面,它作为异化的劳动存在形式包含着自我否定的因素,为人与人之间最终的全面交往为每一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准备着感性条件这样看来,抽象劳动中包含着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以及对整个生活世界的审视,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就进行了这样的追问:把人类的最大部分归结为抽象劳动,这在人类发展中具有什么意义? 在马克思看来,把人类劳动归结为抽象劳动意味着,在资本主义社会,个体劳动与社会劳动是对立的,个体劳动必须转化为社会劳动,社会劳动规定了个体劳动的命运;尤其是个体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必须在跨时空的不确定市场中交换产品;结果是,个体劳动不能支配劳动的最终结果,它由另一个与自身对立的力量来决定所以,抽象劳动概念揭示了资本运作的基本建制,反映了个体命运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颠倒本质。
总的来说,马克思的“抽象劳动”理论意在发挥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并且将劳动脱离于完全生理意义上的劳动。
并且抽象劳动的研究必须结合社会生产现状,将劳动产品的价值直接体现出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仍然依赖劳动。
所以说马克思的抽象劳动理论对如今的现实生活仍有很大意义!我们要继续学习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