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趣谈:“枇杷并非此琵琶”
枇杷和琵琶参考答案

枇杷和琵琶参考答案枇杷和琵琶枇杷和琵琶,这两个词语看似毫无关联,一个是水果的名称,一个是乐器的名称。
然而,它们之间却有着一段有趣的历史渊源。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枇杷。
枇杷是一种常见的水果,外形酷似梨子,但稍微大一些。
它的果实味道酸甜可口,营养丰富,被誉为“南方的橙子”。
枇杷在中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早在唐代就已经有人开始种植和食用枇杷了。
而且,枇杷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可以用于治疗咳嗽和肺热等疾病。
因此,枇杷在中国文化中也有着特殊的地位,被人们视为吉祥和健康的象征。
接下来,让我们转向琵琶。
琵琶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它的外形像一个扁平的梨子,有四根弦。
琵琶最早起源于古波斯,后来传入中国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音乐乐器。
在古代中国,琵琶是非常受欢迎的乐器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宫廷音乐、戏曲演出和民间音乐等领域。
琵琶的音色柔和悠扬,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因此被誉为“弹拨乐器之王”。
那么,枇杷和琵琶之间的渊源又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关联在于它们的发音。
在古代音韵学中,枇杷的发音与琵琶的发音非常相似,都是“pi”和“pa”。
由于这种音韵的相似性,人们在起名字时将这两个词语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趣的谐音。
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听到一些有关枇杷和琵琶的诗词和歌曲,它们利用了这种谐音的效果,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除了音韵上的联系,枇杷和琵琶在文化上也有一些共同的象征意义。
首先,它们都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枇杷作为一种常见的水果,是中国人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琵琶作为一种古老的乐器,承载了中国音乐的传统和精髓。
其次,枇杷和琵琶都被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
枇杷代表着健康和吉祥,而琵琶则象征着美好的音乐和情感表达。
这些象征意义使得枇杷和琵琶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了特殊的地位。
总结起来,枇杷和琵琶这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词语,在音韵和文化上都有着一定的联系。
它们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枇杷不是琵琶,琵琶就是枇杷

文 /顾有容枇杷不是琵琶琵琶就是枇杷“琵琶不是这枇杷,只为当年识字差。
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这个故事发生在明朝,有好几个版本,大意都是某个读书人收到一盒枇杷,礼单上却写作“琵琶”,遂作打油诗以嘲讽。
然而这作诗的人,恐怕读书也读得不深,不知道琵琶和枇杷原本竟是一件事物。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琵琶本是游牧民族的乐器,秦时传入中土。
胡人于马上鼓之,手势外推为批,内收为把,故名“批把”,又以琴身木质,从木而作“枇杷”。
同一时期,人们把一种形状类似上述乐器的水果也称作“枇杷”。
到了汉朝末年,专门用于乐器的名词“琵琶”最终确定下来,而“枇杷”则成了水果的名字。
字形迥异,用于书面时不易混淆,但相同的读音偶尔还是会造成误会。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
无独有偶,枇杷的英文名Loquat 也来自一场误会,它是粤语“卢橘”的音译,而卢橘成为枇杷的别名,皆因东坡居士读书不求甚解。
上面那首诗写出来以后,朋友问他:“卢橘何物?”对曰:“枇杷是矣。
”又问:“何以验之?”对曰:“事见相如赋。
”这里说的是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里面说到:“于是乎卢橘夏熟,黄甘橙榛,枇杷橪柿……”这段话罗列了若干种果木,枇杷没有必要出现两次,因此卢橘显然是另一种水果。
据李时珍考证,卢橘就是今天所说的金橘,“卢”字是黑色的意思,指金橘未成熟时色作青黑。
苏轼记错了古书,谬种流传之下,终于在八百年后坑到了洋人。
这是谁的甜蜜枇杷属于蔷薇科枇杷属,这个属有二十多个,一半以上在中22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国。
除了栽培的枇杷和两个野生近缘种分布于温带地区,其他都分布于热带。
其实栽培枇杷的很多形态特征也暗示着它的热带起源身份,比如说经冬不凋的常绿阔叶,以及冬季开花次年果熟的节律。
枇杷的花白色,有香味,能分泌高浓度的花蜜,是优良的冬季蜜源植物。
蜜蜂畏寒,在气温低于10℃时就不出来活动了——温暖的南方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而越往北枇杷的传粉就越成问题。
此″枇杷″非彼″琵琶″作文500字

此″枇杷″非彼″琵琶″作文500字《此“枇杷”非彼“琵琶”》
一天,我在书上看到了“枇杷”这个词,呀,这不是和“琵琶”读音很像嘛。
我突然就想起了以前发生的一件趣事。
那时候我还小,还不太能分得清这两个词呢。
有一次,家里人说要去摘枇杷吃,我一听可高兴啦,想着那一定是像琵琶一样好玩的东西。
我满脑子都是漂亮的琵琶乐器,还以为能摘到好多好多的“琵琶”呢。
到了枇杷园,我左看右看,怎么也找不到我想象中的“琵琶”,就着急地问大人:“不是说摘琵琶吗?琵琶在哪里呀?”大人们听了哈哈大笑,摸着我的头说:“傻孩子,这是枇杷,是一种水果,可不是你想的那个琵琶呀。
”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此“枇杷”非彼“琵琶”呀。
看着那满树黄澄澄的枇杷果子,我有点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自己也笑了起来。
从那以后,我就牢牢记住了“枇杷”是好吃的水果,“琵琶”是能弹出好听声音的乐器。
现在想来,那时候的自己真是天真又可爱呀。
我知道了在生活中有很多相似的词语,但它们的意思却完全不同呢,以后我可不能再搞混啦。
这件小事也成了我记忆中一段有趣的小插曲,每次想到都会忍不住笑起来呢。
同音字与错别字的区别

读《此枇杷并非此琵琶》有感
西丽小学朱茵五(一)班20号
寒假的一天,我正在找一本书看。
突然,我拿出了一本书,随手翻开了一页,被一篇名为《此枇杷并非此琵琶》的故事吸引住。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子弟,小时候好吃懒做,不好好念书。
长大以后,常常因为写错别字而闹出不少笑话。
有一天,他的妻子说要想吃枇杷。
他就从桌子上拿出一张纸,挥笔在上面写上几个字:买琵琶五斤。
他的妻子接过纸来看,扑哧一声笑了。
原来,这五个字写错了两个,将“枇杷”误写成“琵琶”。
他的妻子看过以后,在后面写了一首打油诗:
枇杷不是此琵琶,
只怪当年识字差。
若使琵琶能结果,
满城箫管尽开花。
这个弟子看过妻子的打油诗,羞了个大红脸。
读了这个故事,我也禁不住笑了。
心想:将“枇杷”误写成“琵琶”,属于同音误写而造成的错别字。
写错别字的危害是很大的。
因为错别字既然是将甲字误写成乙字,就有引起误解的可能。
我了解过:“枇杷”是一种水果,而“琵琶”则是古代的一种乐器,意义和写法完全不同。
试想一下,如果这位子弟买回一把五斤重的琵琶来,就会闹出更大的笑话来。
这个笑话故事使我想起上学期开展的“遨游汉字王国”综合实践活动。
我们也不是搜集过语文笑话、错别字笑话吗?……
虽然,这个故事很可笑,但错别字的出现应该获得重视。
可我想:我们是否制作一个防止出现错别字的笔呢?当人们写错字的时候,笔就会发出报警器,预防写错别字闹笑话。
“枇杷”“琵琶”真有缘

“枇杷”“琵琶”真有缘明朝著名书画家沈周有一次收到友人送来的一盒礼物,并附有一信。
信中说:“敬奉琵琶,望祈笑纳。
”他打开盒子一看,却是一盒新鲜枇杷。
沈周不禁失笑,回信给友人说:“承惠琵琶,开奁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
”友人见信,十分羞愧,便作了一首打油诗自讽:“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怨当年识字差。
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枇杷和琵琶虽然读音相同,但写法、意义悬殊,沈周的友人张冠李戴,闹了大笑话。
其实,“琵琶”跟“枇杷”有着有趣的关联。
琵琶原来真写作“枇杷”。
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枇杷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
推手前日枇,引手却日杷。
”意即“枇杷”原本是胡人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作枇,向后挑进称作杷。
清代《释名》校注大家汪道谦、段玉裁、吴志忠等人均以“批”释“枇”,以“把”释“杷”。
这种说法是合理的,“枇杷”当即“批把”,因弹奏动作而得名。
也许因为这种乐器声音优美,如同玉石互相撞击发出美妙悦耳的声音,大约在魏晋时期,“枇杷”就正式写成了“琵琶”,晋代文学家傅玄即著有《琵琶赋序》,“枇杷”则用作了人们熟知的水果名。
在唐代,琵琶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乐器。
当时上至宫廷乐队,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而且在乐队处于领奏地位。
这种盛况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的记载。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非常形象地对琵琶演奏及其音响效果做了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这首诗里还有“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等名句,故后世以“琵琶别抱”指妇女改嫁。
清代李渔在其剧作《奈何天?计左》中有一句:“命短的,做了离魂倩女;命苦的,做了琵琶别弄。
”关于琵琶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传说八国联军进犯中国时,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屈膝求和。
议和会上,有个日本人自认为是“中国通”,公然出上联要求清官员续对:“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危ǖィ└曜?穑ㄕ剑?。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附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附答案)基础百花园(41分)一、书法展示,我会把字书写得工整、美观。
(5分)二、巧填同音字。
(6分)yì:()思()论利()容()chéng:继() ()立()墙()法jì:日() ()念妒() 四()三、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
(5分)1.如果你不认识“颧”字,应按()查字法查字典,先查(),再查()。
2.如果你不会写“咳sou”的“sou”,应按()查字法查字典,先查(),再查()。
3.在《新华字典》的正文中,“喝”“渴”“揭”三个字的位置是()在前,()在中,()在后,我还会给“喝”换个偏旁变成新字,如()。
四、我会变,我会猜。
(5分)1.照样子,减一笔或加一笔变成新字。
(3分)例:旧—()衰—()兔—()钩—()例:予—()冶—()晴—()休—()2.猜字谜。
(2分)(1)多出一半。
()(2)一阳一阴,一短一长,一昼一夜,一热一凉。
()(3)耳朵贴在门缝里,听听有无好东西。
()(4)一人关入口,急得乱发抖,下边蹬掉底,上边顶出头。
()五、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填字母,4分)1.【举】:A.提出;B.推选,选举;C.全;D.往上托,往上伸。
(1)举.世闻名()(2)选举.()(3)举.例()(4)举.重()2.【老】:A.年岁大(跟“少、幼”相对);B.对某些方面富有经验,老练;C.很久以前就存在的,时间久的;D.经常;E.很,极。
(1)老.远() (2)老.大爷()(3)老.迟到() (4)老.朋友()六、把下面的歇后语补充完整,并选择恰当的歇后语填空。
(1、2题填序号,8分)①____________________——照旧(舅)②四月的冰河——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有言(盐)在先④梁山泊军师——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无法(发)无天⑥隔着门缝吹喇叭——________________1.佛山陶瓷十分畅销,连外乡人也知道,可以说是()啊!2.尽管父母、老师都苦口婆心地教育他,可他仍是()。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有趣的汉字》

我知道
汉字大约产生于 , 它经历了 ,这其中 有 。 汉字是 的文字。曾对 、 等国的文字产生过重要影响。 汉字书法是 。古往今来,我国涌 现出 , 他们的书法作品是 。
有趣的汉字
我们平常看书、读报、习作、交流都离不开汉字。 大家对汉字了解多少呢?
汉字大约产生于四千多年前,它经历了漫长的
演变过程……告—默默无蚊 太阳能热水器广告—随心所浴 自行车广告—乐在骑中 去痘药物广告—战痘青春,趁早下斑,请勿痘留.
造字方法 1.指事 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上 下 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纯体指事字 四 加体指事字 本 末 亦 刃 牟 五 爻 凸 凹
字谜4: 有心走不快,见水装不完,长草难收拾,遇食就 可餐。 谜底:曼 我能猜!
猜字谜
画谜你也能猜吗
休
斗
字谜7: 一些运动员在运动场接受记者采访。当记者问 及他们的姓氏时,他们笑而不答,各自做了一个动 作,让记者自己猜。 篮球运动员指了前面的两颗树;跳高运动员顺手 捡起一根木棍,放在土堆旁;武术运动员拿过教练 的书,放在剑的旁边;围棋运动员捡了一颗棋子放 在瓷盆上。猜一猜,这几位运动员分别姓什么? 谜底:林、杜、刘、孟
步
林
从
鬥
膻
异体会意字
逐 联义会意字 古 泪
牧 劣 尖
莫 套
寇 歪
寒 楞
4.形声 许慎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江河是也。” 江 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合创造汉字。 杞 忘 问 物 裏 河
船
亭 省形
亦声
娶
省声 豪
耇
造字方法 5.转注 许慎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老 考 《说文》:“吟,呻也。”又:“呻,吟也。” 同一部首且意义相同的字互训叫“转注”。 “桥,梁也。”又:“梁,桥也。” “蹲,踞也。”又:“踞,蹲也。” 词在发展中,或演变出新的意义与词性,或 分化出新的读音等,人们改造旧字形再造新字, 就是转注造字法。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内阅读卷(附答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内阅读卷(附答案)(一)(2021·全国·五年级课时练习)课内阅读“星”和“凤”有共同的特点:它们(原元)来都是象形字,有着(先鲜)明的图画文字特征。
(汉汗)字毕(竟竞)不是绘画,而是文字符号,字形经过演变,象形的特征一(但旦)弱化,就不容易(辨辩)认出来了。
因此,古人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声符,创造了新的形声字。
1.用“√”画出文段括号内正确的字。
2.象形字有什么特点?3.简单说说形声字是怎么创造出来的?【答案】1.原鲜汉竟旦辨2.象形字有着鲜明的图画文字特征。
3.古人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声符,创造了新的形声字。
【解析】1.本题考查对字音识别以及字形书写的掌握,注重每个单元的读读写写和读读记记,每个单元学完之后有个全面的听写,没有掌握的及时记牢固,功在平时。
原来,有结果是;证明是、过去一向、在最初的时候。
开始的时候;从前、表示发现真实情况(情形)、原本;未改动过等的意思。
鲜明,①(颜色)明亮。
②分明而确定,一点也不含糊。
汉字,又称中文、中国字,别称方块字,是汉语的记录符号,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
毕竟,意思为究竟;终归;到底。
一旦,意思是不确定的时间,一天之间,表示在非常短的时间内。
辨认,意思是指根据特点辨别,做出判断,以便找出或认定某一对象。
2.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概括。
“它们原来都是象形字,有着鲜明的图画文字特征”,可以概括出象形字有着鲜明的图画文字特征。
3.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概括。
“象形的特征一旦弱化,就不容易辨认出来了。
因此,古人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声符,创造了新的形声字”,可以概括出形声字是古人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声符。
(二)(2021·全国·五年级单元测试)阅读与理解“枇杷”和“琵琶”古时候,有人送枇杷给一个县官,可他在礼单上把“枇杷”错写成了“琵琶”。
琵琶和枇杷散文

琵琶和枇杷散文琵琶和枇杷是同音词,琵琶是我国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而枇杷则是产于我国南方的一种水果,二者的意义和写法是完全不同的。
正是因为这两个词同音,在历史上还曾经闹过一个笑话。
明朝有一位叫沈石田的文人,有一次他收到一位好友送来的一盒礼物,里面还有一封信,信中说:“敬奉琵琶,望祈笑纳。
”沈石田打开盒子一看,不禁哑然失笑了,只见里面装的却是一盒新鲜的枇杷。
沈石田给朋友回了一封信,上面写道:“承惠琵琶,开奁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
”这位友人见信后,感到十分羞愧,就写了两句打油诗来自嘲:“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怨当年识字差。
”写完后,他又差人把这两句诗派人送给沈石田。
沈石田一见便哈哈大笑,又在后面加上两句: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由于汉字的音节有限,又加之其中有大量读音相同的形声字,因此汉语中的同音词有很多,如我们常见的人身和人参、商人和伤人、权利和权力、实验和试验、退化和蜕化、心酸和辛酸、合计和核计、终止和中指、治病和致病、致癌和致癌、专辑和专集、需要和须要、盈利和赢利、寥寥和聊聊、圆形和原型及原形、事故和世故等等。
在这些同音词中,有的在意义上相近或者有一些联系,但大多数同音词的意义大相径庭,所以我们在书写的时候一定要留意,避免闹出上面的笑话。
在汉语当中有一些词语,如果把前后两个字颠倒一下,就成了两个意思不同的词语。
如牙刷和刷牙、锅盖和盖锅、故事和事故、情人和人情、科学和学科、法国和国法、音乐和乐音、鸡肉和肉鸡、鸡蛋和蛋鸡、盒饭和饭盒、动感和感动、上马和马上、牛奶和奶牛、蜜蜂和蜂蜜、上海和海上、井水和水井、开张和张开、名人和人名、黄金和金黄、易容和容易、客房和房客、生产和产生等等。
在使用这些词语的时候,我们也要多加注意。
据说清朝的.乾隆皇帝有一次到十三陵去游览,他看见陵道两边站立一些石人,就想考考随行人员的学识,便指着一个石人问道:“这叫什么啊?”有一位翰林脱口而出:“这叫仲翁。
”见他将“翁仲”说成了“仲翁”,乾隆皇帝心中很是不高兴,立即借题发挥写了一首诗:“翁仲缘何作仲翁?十年窗下欠夫工。
“枇杷”与“琵琶”

龙源期刊网
“枇杷”与“琵琶”
作者:
来源:《阅读与作文(小学高年级版)》2011年第01期
从前有个公子哥,自幼好吃懒做,不好好念书。
长大以后,常常念白字,写错字,笑话出了一大堆。
有一天他的妻子病了,想吃枇杷。
他打发仆人去买,那个仆人是个哑巴,他就写了一张纸条,比画着叫仆人去水果摊买吃的东西。
哑巴不识字,出了门,到了水果摊前,把纸条往上一递。
卖水果的认识字,一看就笑了,指着对面的乐器店,叫他上那儿去买。
哑巴进了乐器店,店主一看也乐了,在纸条上又写了一句:“这东西没有整三斤的,所以没法卖。
”哑巴拿着纸条回来了,公子哥一看他空着手就火了。
哑巴把纸条递了过去,公子哥更火了:“怎么没法卖,真是胡说!”他妻子拿过纸条一看,“噗哧”一下笑出声来。
原来公子哥把“枇杷”写成了“琵琶”。
于是她就提笔在后面写了一首打油诗:
枇杷并非此琵琶,
只怪当年识字差。
倘若琵琶能结果,
满城箫鼓尽飞花。
这位公子哥看过妻子写的打油诗,羞得满脸通红。
“枇杷”和“琵琶”读音相同,都读pípá,是同音词。
但“枇杷”是一种水果,而“琵琶”则是一种弦乐器,意思和写法完全不同。
因为“枇”和“琵”有相同的声旁“比”,所以“枇”和“琵”读音相同;“杷”“琶”有相同的声旁“巴”,所以它们
也读音相同。
“枇杷”二字的形旁是“木”,表示和树木有关,“琵琶”二字的形旁是“琶”,表示两块玉石互相撞击。
玉石撞击会发出美妙悦耳的声音,所以“琵琶”是一种乐器,能弹奏出悦耳的音乐。
枇杷和琵琶区别作文450

枇杷和琵琶区别作文450
枇杷与琵琶,一曲一果的韵味。
想象一下,夏天来了,你走到一棵树下,哇!金黄色的枇杷挂
得满满的,看起来就很好吃!咬一口,哇,酸甜多汁,简直就是夏
天的味道!
说到琵琶,那可得提提咱们中国的传统乐器了。
你知道吗?琵
琶弹奏起来,那声音清脆悦耳,让人听了都忍不住想跟着节奏摇摆。
要弹好琵琶,可得下不少功夫呢!
说到枇杷和琵琶,这俩名字还真有点像。
但一个是吃的,一个
是玩的,完全不一样!不过,仔细想想,它们之间好像也有那么点
联系。
枇杷的甜,就像琵琶音乐里的欢快;而琵琶的深沉和悠扬,
又有点像枇杷果肉里的那种酸甜交织。
现在的生活节奏那么快,有时候真的得停下来,好好享受一下
这些传统的美好。
吃颗枇杷,或者听听琵琶曲,都能让我们暂时忘
记烦恼,回归那份最纯粹的快乐。
所以啊,别忘了珍惜这些传统的
东西,它们可是咱们文化的根!。
枇杷与琵琶类似的谐音笑话

枇杷与琵琶类似的谐音笑话说起枇杷和琵琶,哥的脑海里就浮现出一个天马行空的笑话,不知道能不能让你开怀大笑。
话不多说,就让我来给你讲一个枇杷和琵琶的谐音笑话吧。
从前有一个叫枇杷的果子,它很心灵手巧,喜欢自己动手制作各种乐器。
枇杷的好兄弟是一个叫梨子的水果,梨子很会演奏乐器,尤其是琵琶。
一天,枇杷决定造一把和琵琶很类似的乐器,于是他动手制作起来。
经过几天几夜的辛苦努力,枇杷终于做好了自己的作品。
他给这个乐器起了一个名字,叫做“枇琶”。
这个乐器看起来就像是琵琶的远房亲戚,形状有些相似,但却有着别样的风韵。
枇杷很自豪地拿着新做的“枇琶”来找好兄弟梨子,想让他来试试看。
“梨子,你看我做的这个乐器,叫做‘枇琶’,像不像琵琶啊?”枇杷得意地问道。
梨子拿起“枇琶”仔细看了看,然后哈哈大笑起来。
“哈哈哈!枇杷,你真是个天才!这个‘枇琶’看起来真的有点像琵琶,但名字就太搞笑了!”枇杷有些不解地问:“为什么名字搞笑?‘枇琶’不就是类似琵琶的意思吗?”“哈哈哈,不,不,枇杷你听错了。
‘枇琶’和‘琵琶’虽然谐音,但它们的意思却完全不同。
”梨子笑着解释道,“‘枇琶’实际上是个中药名,是用枇杷制成的药材,有着清肺润燥的功效。
而‘琵琶’则是一种乐器,可以弹奏出动人的音乐。
”枇杷听后突然恍然大悟,摸了摸自己的小脑袋:“原来是我自己搞错了,哈哈哈!不过,虽然名字搞错了,但我还是很自豪我的‘枇琶’的。
虽然不是琵琶,但一定也能奏出美妙的音乐!”梨子看着枇杷那满脸的自豪和坚定,忍不住笑了起来,笑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
“哈哈哈,好吧,枇杷,既然你这么有自信,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演奏一场特别的音乐会吧!让大家都知道,‘枇琶’也能美丽动人,不输给琵琶!”梨子开心地说道。
于是,枇杷和梨子一起走进了音乐会的舞台,他们把自己独特的音乐带给了观众们。
虽然“枇琶”不是琵琶,但却传递出了一种无与伦比的清新与自信,观众们都被枇杷和梨子的表演所打动。
这个笑话告诉我们,虽然枇杷的“枇琶”和琵琶只是谐音,但他们在创造中都展现出了自己的独特魅力。
错别字趣话和词语溯源

错别字趣话和词语溯源作者:孙劼来源:《课外语文·上》2022年第04期错别字趣话★此枇杷不是彼琵琶明代有个爱吃枇杷的知县,有人奉承他,买了一筐上等的枇杷作礼品送去。
并且遣人先把帖子呈上,帖子上面写道:“敬奉琵琶一筐,望祈笑纳。
”知县看罢,深感纳闷:为什么要送我一筐琵琶?琵琶为什么要用筐来装?待实物一到,才恍然大悟。
原来是一筐鲜嫩的枇杷。
知县笑了笑,提笔在那张写着“琵琶”的帖子上写了首诗: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
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千古珍本一《木许》清朝有个监生老读白字,一天,他的一位朋友看他正在读《水浒》,便问他:“仁兄在看何书?”他答曰:“《木许》。
”友人一听,十分诧异。
说:“《木许》一书实未见过,请问书中所载是些什么人?”答曰:“有一季达(李逵),手使两把大爹(斧),有万夫不当之男(勇)。
”友人听罢,才知道他把字念白了,忍俊吟诗曰:千古珍本一《木许》,姓季名达更为奇。
手使两把大板爹,万夫不当是男儿。
★不知是“否”不是“否”某女婿托丈人买杏果,却误将“杏”字写成“否”字。
岳丈看了恼火,写打油诗讽之:听说贤婿要吃“否”,害得老汉满街走。
捎来一些小黄杏,不知是“否”不是“否”?★偷我头上一个乃当代也有一则笑话。
“文化大革命”时窃踞《人民日报》总编要职者常念白字。
一次参加宴会,与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夏鼐先生同坐,见桌上名单,他便打招呼大声称对方为“夏鼎同志”。
此事传出,某作家写打油诗讽之:夏鼎同志你可好?夏鼐听了吓一跳。
偷我头上一个乃,还来同我打交道!词语溯源★ “眼中钉”的由来在汉语中,“眼中钉”一词经常被人们用来比喻心目中最痛恨、最厌恶的人。
那么,这个词的这种用法是怎么来的呢?“眼中钉”一词最迟在五代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据史籍记载,五代时期的后唐人赵在礼在任宋州(今河南商丘)节度使期间,依仗自己是皇亲国戚而贪赃枉法、鱼肉百姓,致使当地百姓受尽欺压、怨声载道、民愤滔天,对赵在礼极其痛恨。
统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附答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一单元积累与运用(40分)一、书法展示,我会把字书写得工整、美观。
(8分)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二、根据拼音写出同音词。
(4分)1.【gōng fu】他花了一整天的()来劝说父母,才让父母同意他学习中国()。
2.【qīng cuì】那棵大榕树的树叶十分(),树上传来小鸟()的鸣叫声。
三、选择题。
(18分)1.下面是金文“酌”字。
根据“酌”的字形特点,联系“酌”的本义,可以分析出这个字的右边表示(),左边表示()。
“酌”的本义为斟酒,引申为饮酒、酒的代称。
后还引申为斟酌、估量之义。
A. 酒杯B. 酒瓶C. 木棍D. 舀酒工具——勺子2.下列形声字中,左边是形符,右边是声符的是()。
A. 梅B. 攻C. 颈D. 期3.“簏(lù)”字的意思最可能与下列哪个字的意思相近?()A. 草B. 筐C. 虎D. 鹿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我总是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级....的家务。
B. 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C.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驹一格....降人材。
D. 在历史长河中,“李”姓人才倍出....。
5.下列各项中,谜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半青半紫。
(素)B. 格外大方。
(回)C. 十个兄弟力量大,什么困难都不怕。
(克)D. 三面有墙一面空,一个小孩坐当中。
(四)6.下列哪位书法家的楷书《千字文》最为闻名?()A. 南朝智永B. 唐代怀素C. 明代文征明D. 晋代王羲之7.在“遨游汉字王国”活动中,五(3)班进行了看图猜成语的游戏,同学们猜错的一项是()。
①②③④A. ①一举两得B. ②口是心非C. ③丢三落四D. ④迫在眉睫8.下列歇后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一向身体很好的王老师生病住院了,同学们想选出两个人代表全班去看望他,大家问班长该选谁,班长说:“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高考作文:枇杷并非琵琶

高考作文:枇杷并非琵琶第1篇:高考作文:枇杷并非琵琶从前,有个纨绔子弟,自幼好吃懒做,不好好念书。
长大以后,常因写错别字闹笑话。
有一天他妻子说想吃枇杷。
他从桌子上随手拿出一张纸,挥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
写完后便招呼仆人去买枇杷。
他妻子接过纸来一看,噗哧一声笑了。
原来上面写的是“买琵琶五斤”。
五个字写错了两个,将“枇杷”误写成“琵琶”。
他妻子看过后,在后面题了一首打油诗:枇杷并非此琵琶,只怪当年识字差。
倘若琵琶能结果,满城箫鼓尽飞花。
这个纨绔子弟看过妻子的题诗,羞了个大红脸。
“枇杷”和“琵琶”读音相同,都读pípá,是同音词。
但“枇杷”是一种水果,而“琵琶”则是一种弦乐器,意义和写法完全不同。
将“枇杷”误写成“琵琶”,属于同音误写而造成别字。
写别字的危害*是很大的。
因为别字既然是将*字误写成乙字,就有引起误解的可能。
试想,如果仆人买回一把五斤重的琵琶来,岂不闹出更大的笑话。
汉字是表意文字。
多数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之间是有一定内在联系的。
如:“枇”“杷”“琵”“琶”都是形声字。
“枇”和“杷”有相同的声旁“巴”,所以“枇”和“琵”读音相同,“杷”和“琶”读音相同。
“枇杷”二字的形旁是“木”,表示和树木有关,“枇杷”指一种果树或这种树上结的果实。
“琵琶”二字的形旁是“?”,表示两块玉石互相撞击,玉石撞击会发出美妙悦耳的声音,“琵琶”是一种乐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读《“枇杷”不是“琵琶”》有感作文读《“枇杷”不是“琵琶”》有感今天,我读了《“枇杷”不是“琵琶”》有着一个有趣的感受,你们想听吗?那就跟我一起去看看吧!你们看,一个拼音就有着不同的字或词,那个人运来的琵琶,把枇杷写成了琵琶,三个书生就吟起诗来“琵琶不是此琵琶,只为当年识字差。
若是琵琶能结果,满成箫管尽开花。
”你看这个枇杷变成了这个琵琶,不弄笑话才怪呢!在一次打仗中,*的两个队在打仗,一个战士说:“等我们进攻的时候,大家一起齐声就攻击!”“好!”等打仗的时候,战士们齐声叫:“攻击!”另一个队,东张张,西望望,想了想?哪有公鸡啊?等战士们来到队伍中时,那个队并不知情,还在找“公鸡”呢!结果,那个队失败了!原来,那个队把“攻击”听成了“公鸡”!还有一次,我在看作文,一个人的同桌叫张芝灵,绰号“聋丫头”。
高级班特色阅读

金太阳2014秋季期期末特色能力课——阅读赏析与作文训练(高级)姓名:年级:分数:一、阅读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枇杷”和“琵琶”从前,有个纨绔子弟,自幼好(hǎo hào)吃懒做,不好好(hǎo hào)念书。
长(zhǎnɡ ch ánɡ)大以后,常因写错别字闹笑话。
一天他妻子说想吃枇杷。
他从桌子上随手拿出一张纸,挥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
写完后便招呼仆人去买枇杷。
他妻子接过纸来一看,“噗哧”一声笑了。
原来上面写的是“买琵琶五斤”。
五个字写错了两个,将“枇杷”误写成“琵琶”。
他妻子看过后,在后面题了一首打油诗:枇杷并非此琵琶,只怪当年识字差。
倘若琵琶能结果,满城箫鼓尽飞花。
这个纨袴子弟看过妻子的题诗,羞了个大红脸。
“枇杷”和“琵琶”读音相同,都读pí pā,是同音词。
但“枇杷”是一种水果,而“琵琶”则是一种弦乐器,意义和写法完全不同。
将“枇杷”误写成“琵琶”,属于同音误写而造成别字。
写别字的危害性是很大的。
因为别字既然是将甲字误写成乙字,就有引起误解的可能。
汉字是表意文字。
多数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之间是有一定内在联系的。
如:枇、杷、琵、琶都是形声字。
“枇”和“琵”有相同的声旁“比”“,琶”和“杷”有相同的声旁“巴”,所以“枇”和“琵”读音相同,“杷”和“琶”读音相同。
枇杷二字的形旁是“木”,表示和树木有关,“枇杷”指一种果树或这种树上结的果实。
“琵琶”二字的形旁是“玨”,表示两块玉石互相撞击,玉石撞击会发出美妙悦耳的声音,“琵琶”是一种乐器,能弹(tán dàn)奏出悦耳的音响。
1、用“√”在括号内给黑体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纨绔之弟将“枇杷”写作“琵琶”闹出了笑话,是因为“枇杷”是一种_____________,而“琵琶”却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
(2)将“枇杷”误写成“琵琶”,属于______________而造成别字。
汉字的故事

之五兆芳芳创作从前,有个纨袴子弟,自幼好逸恶劳,欠好好念书.长大以后,常因写错别字闹笑话. 有一天他妻子说想吃枇杷.他从桌子上随手拿出一张纸,挥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写完后便招呼仆人去买枇杷.他妻子接过纸来一看,噗哧一声笑了.原来上面写的是“买琵琶五斤”.五个字写错了两个,将“枇杷”误写成“琵琶”.他妻子看当时,在前面题了一首打油诗:枇杷并不是此琵琶,只怪当年识字差. 倘若琵琶能结果,满城箫鼓尽飞花. 这个纨袴子弟看过妻子的题诗,羞了个大红脸.“枇杷”和“琵琶”读音相同,都读pípa,是同音词.但“枇杷”是一种水果,而“琵琶”则是一种弦乐器,意义和写法完全不合.有一次,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皇上拆开一看,原来是“天心取米”四个大字.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解得此谜.皇上无法可想,只得张榜招贤.这时,宫中一个名叫何瑭的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夺我国山河,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何瑭说:“无妨,我自有退兵方法.”说着,提笔在手,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来人.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 原来,何瑭在“天心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一笔后,酿成了“未必敢来”.奇妙的汉字,一笔一画都有故事.本书对近三百个经常使用汉字的文化底蕴进行探讨,将汉字中蕴藏的丰厚多彩的文化内涵与充满情趣的故事联姻,使该书既具学术性,也颇有趣味性.两只巨手握在一起在上古,“朋”和“友”的寄义是有区此外.古称“同门曰朋”,其意思是同从一个老师学习的人称为“朋”,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同学;“同志曰友”,也就是说,志同道合的人称为“友”,即今俗称的“同志”.《说文解字·又部》:“友,同志为友.”许慎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友”为什么指“同志”呢?我们只要看看它的古文字形体就一清二楚了.古文“友”字是由两个“又”组成.“又”像手之形,并且为右手.可见“友”是会心字,其意思是两只右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从“友”字的造型,可以想见我们的先民,朋友相逢时,他们也会像今天一样用握手来暗示朋友之情.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当旧友重逢,两人仍然是热情地伸出右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以暗示彼此之间的深厚友谊.对“友”字也有不合的会心.有的学者认为是两只手配合伸向一个标的目的,暗示双手相互协调、配合密切的意思.“友”的本意是用手相助.不管怎么会心,“友”所暗示的意思都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忙、相互爱护,以及人与人之间深厚的友谊.“友”字的创制,体现了我们民族传统的美德.“友”由“同志”、“朋友”引申为动词,其意思为“与……为友”.如《论语·季氏》:“友直、友谆、友多闻,益矣.”其意思是同正直的、诚实的、见闻渊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事.“立早章”之说质疑“章”和“张”在汉字中都用于暗示姓氏,当有人问你姓什么时,答姓“张”为“弓长张”,当然无可非议,而要将“章”说成是“立早章”,似乎有些不当.要弄清楚其中的原因,必须了解一下“章”的造字结构.小篆作“章”,由“音”和“十”两字组成,且与金文的“章”保持着一种内在的联系.《说文解字·音部》:“章,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其中的“音”,指“音乐”、“乐曲”;“十”的解释明显受到了老子“起一终十”说的影响,“一”为万物的开始,“十”为万物之终.由“音”和“十”会出的意思是乐曲演奏完一遍叫一章.由此看来,称“章”为“音十章”更加妥当,称它为“立早章”只是从它的形体结构来说的.由于“章”暗示一支乐曲一段的演奏进程,因此“章”便引申出文章的“章节”、“段落”的意思.又因为任何乐曲的组成与演奏都必须有纪律可循,由此“章”又引申出“章法”、“规章”、“法令”等意思.将此听觉的规章,用之于视觉上,“章”又有了印章、图章的意思.水从门前流过《说文解字·门部》:“阔,疏也.从门,活(guo念二声)声.”“疏”就是“疏远”的意思,或引申为“宽广”、“宽大”的意思.汉字的声符有表意的功效,因而可以会心为宽大的门.“活”有勾当、灵活的意思.《说文解字·水部》:“活,水流声.”由于“活”为流水声,有人认为流水为“活”,因而将“阔”的意思会心为:水从门前流过.“活”的引伸义为“灵活”、“自由”的意思,所以又有人将“阔”会心为:人只有在门内(屋子里)才可以勾当.据《世说新语》载:东汉末年,杨修在曹操手下任主管.时逢相国府修造门楼,当门梁修建竣工后,曹操亲自来查抄,看后,他一言不发,只向手下的人要了笔墨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后,便拂衣而去.此时,在场的人摸头不知脑,不了解曹操此举的用意是什么,于是他们请来杨修.杨修看后解释说:“曹相国的意思不是很清楚吗?他嫌门太宽了,因此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这就是‘阔’.”众人一听,刚才明白曹相国事借门做的一个字谜.后来,这个门楼重新改建后又请曹操来看,这次曹操公然满意了.“妻”是抢来的无论是甲骨文仍是金文,一望便知古“妻”字中有一个或跽或跪的被奴役的女子形象,这个女子的头发显然是飘散的,另外加一只罪恶的手,这只手正伸向女子的头部,将她的头发抓住.可见“妻”是一个会心字,其意思是:用手去抓住一个女子的头发.古文的“妻”字生动地描绘了上古社会中抢夺他人的女子作为自己配偶的一种风气.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抢婚习俗当然要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在人们的婚姻中,还保持着一种假抢的情形.所谓假抢,就是这种婚姻是得到女方和女方家长同意的“抢”.现在许多地方流行的娶亲要在天亮之前,或是在天黑时的习俗,就留有现代抢妻习俗的陈迹.《说文解字·女部》:“妻,与夫齐者也.”许慎的说解告知我们,“妻”与“齐”是两个读音相近的字.“与夫齐者”的意思是:在妻妾之中,唯有妻才与丈夫有同等的地位.从字形看,“妻”从“又”,“又”就是手,所以可暗示“秉承妻职之义”.前人造“妻”字之所以千方百计标明其比较尊贵的身份和主子的地位,当然是因为在家庭中还有比妻子更低贱的,被妻子支配的妾的存在.不过,在现代的家庭中,妻子对于丈夫来说又永远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也就是说“妻”子不成能与丈夫“齐”,不成能享有平等的地位.“妻”由“配偶”又引申为动词,指以女嫁人或娶他人的女子为妻.如《论语·公冶长》:“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罪也.’以其子妻之.”其意思是:孔子说公冶长这团体(很好),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在牢狱之中,但这其实不是因为他有罪.因此,(孔子)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李鸿章是清末名臣.一次,他有个远房亲戚赴考,这团体真才实学,接到试卷一看,竟然一题也不会答.此时他灵机一动,突然想到自己是当朝中堂大人李鸿章的亲戚,于是在试卷上写道:“我是当朝中堂大人李鸿章的亲妻.”这个真才实学的亲戚竟然将“戚”写成了“妻”.主考官看了哈哈大笑,于是在试卷上批道:“既是中堂大人的亲妻,我不敢娶.”因此,这个亲戚仍是落第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趣谈:“枇杷并非此琵琶”
趣味语文
0109 1029
语文趣谈:“枇杷并非此琵琶”
从前,有个纨袴子弟,自幼好吃懒做,不好好念书。
长大以后,常因写错别字闹笑话。
有一天他妻子说想吃枇杷。
他从桌子上随手拿出一张纸,挥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
写完后便招呼仆人去买枇杷。
他妻子接过纸来一看,噗哧一声笑了。
原来上面写的是“买琵琶五斤”。
五个字写错了两个,将“枇杷”误写成“琵琶”。
他妻子看过后,在后面题了一首打油诗:
枇杷并非此琵琶,
只怪当年识字差。
倘若琵琶能结果,
城箫鼓尽飞花。
这个纨袴子弟看过妻子的题诗,羞了个大红脸。
“枇杷”和“琵琶”读音相同,都读pípá,是同音词。
但“枇杷”是一种水果,而“琵琶”则是一种弦乐器,意义和写法完全不同。
将“枇杷”误写成“琵琶”,属于同音误写而造成别字。
写别字的危害性是很大的。
因为别字既然是将甲字误写成乙字,就有引起误解的可能。
试想,如果仆人买回一把五斤重的琵琶来,岂不闹出更大的笑话。
汉字是表意文字。
多数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之间是有一定内在联系的。
如:“枇”“杷”“琵”“琶”都是形声字。
“枇”和“杷”有相同的声旁“巴”,所以“枇”和“琵”读音相同,“杷”和“琶”读音相同。
“枇杷”二字的形旁是“木”,表示和树木有关,“枇杷”指一种果树或这种树上结的果实。
“琵琶”二字的形旁是“玨”,表示两块玉石互相撞击,玉石撞击会发出美妙悦耳的声音,“琵琶”是一种乐器,能弹奏出悦耳的音响。
熟悉汉字的结构,养成分析汉字的习惯,有助于消灭同音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