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合集下载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原则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原则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完善抗菌药物管理政策
进一步完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相关政策和 管理制度。
开展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挑战。
研发新型抗菌药物
鼓励抗菌药物的研发和创新,为临床提供更多有效的治 疗选择。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抗菌药物的选择
针对目标微生物
选择能够覆盖手术部位最常见病原菌的抗菌药物,以预防手术部 位感染。
考虑药物代谢和药效学
选择在手术期间能够快速起效、代谢稳定、组织穿透力强的抗菌 药物。
考虑耐药性和药物敏感性
选择对常见病原菌敏感的抗菌药物,以降低耐药风险。
预防性应用的时间和剂量
01
02
03
术前预防性用药
轮换用药
为降低耐药风险,应定期轮换使用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
04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 应用的风险与挑战
耐药性的风险
耐药性增加
01
长期、广泛使用抗菌药物会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使感染的治
疗变得更加困难。
耐药菌传播
02
医院内耐药菌的传播风险增加,对患者和医护人员都构成威胁

耐药菌感染的治疗难度
03
耐药菌感染的治疗更加困难,需要使用更昂贵、效果更差的药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 应用概述
定义与分类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是指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 术后使用抗菌药物以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和相关并发症的过 程。
根据给药时间,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可分为预防 性应用和补救性应用。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评估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因素,包括患 者的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手术类 型等。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原则(一)预防用药目的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二)预防用药原则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1. 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2. 清洁- 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通常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 污染手术(Ⅲ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4. 污秽- 感染手术(Ⅳ类切口):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此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表1-1 手术切口类别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术)(三)抗菌药物品种选择1. 根据手术切口类别、可能的污染菌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药物能否在手术部位达到有效浓度等综合考虑。

2. 选用对可能的污染菌针对性强、有充分的预防有效的循证医学证据、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适当的品种。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为了规范,提高手术患者治疗质量,减少感染风险,特制定以下管理制度:一、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包括择期手术和急诊手术。

二、管理原则:1. 根据手术类型、部位和感染风险评估确定是否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2.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种类和剂量;3. 限制和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防止滥用和不必要使用;4. 加强药物使用的监测和评估,确保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三、抗菌药物使用原则:1. 抗生素预防应尽可能选用剖腹手术常用的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或青霉素类;2. 手术部位、程度及输血次数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抗生素类型和用药时长;3. 定期评估患者的用药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抗生素使用方案;4. 在手术结束后24小时内及时停药,以避免抗生素滥用。

四、使用禁忌:1. 存在明确的过敏史或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2. 已经使用抗生素治疗或预防其他感染的患者;3. 弥漫性腹膜炎、脓毒症等全身性感染的患者;4.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激素的患者。

五、药物使用监测:1. 对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包括用药剂量、频次及疗程;2. 对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评估抗生素使用的效果;3. 定期召开多学科会诊,评估患者的用药情况,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六、培训和教育:1. 对医疗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其对手术患者抗生素使用的认识和理解;2. 加强患者和家属的教育,提高他们对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的认识;3. 定期开展临床案例分析和讨论,加深对抗生素使用规范的理解和掌握。

七、监督和评估:1. 设立药学医师团队,负责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督和评估工作;2. 定期对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3. 监督患者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做好用药记录和追踪。

八、其他:制度的具体执行细则由医院制定,确保制度的执行和落实。

本制度经医院相关部门讨论通过,并于 2022 年 7 月 1 日正式实施,如有违反制度规定的行为,将依据医院规章制度进行处罚,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为了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目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旨在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促进合理用药,降低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

三、组织机构成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管理小组,负责本制度的制定、实施、监督和评估。

四、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1. 抗菌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等因素综合考虑,优先选择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价格合理的抗菌药物。

2.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等因素综合考虑,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3.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1)清洁手术:通常不需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清洁-污染手术:根据实际情况用药,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3)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五、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1.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类型进行评估,并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2.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医嘱,不得擅自更改药物种类、剂量或用药时间。

3.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进行必要的监测,包括药物浓度监测、肝肾功能监测等,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4.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进行必要的评估,包括药物疗效评估、不良反应评估等,以确保药物的合理使用。

六、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处理1.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医生进行评估和处理。

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制度

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制度

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制度一、目的和依据为了规范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减少抗生素滥用和耐药菌的产生,保证手术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手术科室,包括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病房等。

三、定义1.围手术期:指手术预约的时间,手术开始的时间到手术结束后24小时的时间段。

2.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指在手术前、手术中或者手术后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应用。

四、抗菌药物选择1.抗菌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手术类型、手术部位、手术切口分类和感染危险度进行,遵循抗菌药物应用指南。

2.应避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尽量选择窄谱抗菌药物。

在有特殊情况需要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时,需经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审批。

五、使用原则1.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应在手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内开始,并在手术后继续应用24小时。

2.抗菌药物使用剂量应根据患者年龄、体重等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3.应用抗菌药物的方法可以是口服、静脉注射或外用,具体方法根据患者情况和手术需要决定。

4.应遵循使用规范,避免超量或者错误使用抗菌药物。

5.应监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温、感染标志物等指标,及时调整和终止抗菌药物的使用。

六、抗菌药物管理1.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规范,定期进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监测和评估。

2.医生应严格按照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指南开展抗菌药物的使用,并及时报备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3.抗菌药物应由医院药房统一采购,不得由医生私自购买和使用。

4.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库,定期检查库存情况,并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出库和使用流程。

5.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应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包括药物名称、剂量、使用时间、疗效等信息。

七、教育和培训1.医院应定期组织抗菌药物的使用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使用水平。

2.医院应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对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认识。

八、违规处理任何违反本管理制度的人员,医院将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并将违规行为记入人员档案。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制度围手术期是指从患者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至手术治疗结束后患者恢复正常生理状态的一段时间。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是指在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使用抗菌药物,以预防手术切口感染、手术部位感染及手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如下:1. 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2. 预防用药基本原则: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1)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a. 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b. 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c. 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d. 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

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胆道等手术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细菌,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 预防用药时机:手术前0.5-2小时开始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超过1500ml,术中应给予第二剂。

4. 预防用药疗程:清洁手术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必要时可延长至48小时。

清洁-污染手术或污染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为24小时,必要时可延长至48小时。

5. 预防用药选择:应根据手术部位、手术类型、患者个体差异及药物的抗菌谱、药代动力学特点等因素综合考虑。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原则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是医生在患者接受手术前、手术期间和手术后使用抗菌药物的一套指导方针。

这些原则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保障术后患者的康复。

下面将详细介绍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原则。

1.患者预防感染风险评估:在患者接受手术前,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感染风险评估。

评估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疾病、手术部位、手术类型、手术时间等因素。

根据评估结果,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2.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根据手术类型和感染风险评估结果,医生应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通常情况下,选择广谱抗菌药物,如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青霉素类药物或氨基糖苷类药物。

对于特定手术,如心脏手术或骨科手术,可能需要选择更特殊的抗菌药物,如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等。

3.适当的给药时间和途径:在手术开始前应给予适当的预防性抗菌药物。

一般情况下,抗菌药物会在手术开始前30分钟内给予,以确保药物在手术开始时达到有效浓度。

给药途径可以是静脉注射或口服,具体根据患者的情况和手术类型而定。

4.合理的用药剂量和疗程: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计算合理的用药剂量。

通常情况下,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疗程为24小时。

根据手术类型和感染风险评估结果,可能需要延长疗程。

5.术后抗菌药物应用的评估:手术后,医生需要对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评估。

如果患者出现感染症状,如发热、红肿、脓液分泌等,可能需要进一步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但是,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避免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

6.防止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问题:医生应遵守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避免滥用和不必要使用抗菌药物。

应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和最短疗程来减少耐药问题的发生。

此外,医生还应定期评估手术部门的菌群耐药性情况,及时更新抗菌药物的选择。

7.教育患者和家属:医生需要教育患者和家属关于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患者和家属应理解抗菌药物不是万能的治疗药物,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有效预防感染,但过度使用可能导致耐药性问题。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规定(完整版)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规定(完整版)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规定(完整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国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减少细菌耐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管理。

第三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应当遵循科学、合理、安全、经济的原则,严格按照医学指南和规定执行。

第四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全国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第五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选择应当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等因素综合考虑,遵循循证医学原则。

第六条首选药物应当是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价格合理的抗菌药物。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的首选药物。

第七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手术前半小时至一小时开始给药,确保药物在手术开始前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二)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时,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抗菌药物;(三)手术后根据患者病情和病原菌情况,必要时给予第三剂抗菌药物。

第八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不得超出以下范围:(一)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第一代头孢菌素、第二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二)呼吸道感染: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三)泌尿系统感染: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四)消化系统感染:第三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五)其他部位感染:根据病原菌情况和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第三章抗菌药物的监测与评估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制度,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进行实时监测。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进行评估,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规范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行为,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保障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行为,包括药物的选择、用药时机、用药剂量、用药疗程等。

三、管理原则1. 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指南进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

2. 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病原菌分布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3. 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根据患者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调整用药剂量。

4. 严格控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用药疗程,避免不必要的长时间使用。

5. 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用药策略。

四、管理措施1. 医院药剂科负责提供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相关信息,包括药物特性、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等,为临床医生选择药物提供参考。

2. 医务科负责制定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并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临床实践及时更新。

3. 各临床科室根据指南和实际情况,制定本科室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规范,并由科室主任签字确认。

4. 医生在开具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处方时,应充分考虑手术类型、患者病情等因素,合理选择药物。

5. 护士负责监督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用药情况,确保用药正确、及时。

6. 医院设立抗菌药物监测小组,定期检查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理。

7. 医院定期组织抗菌药物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认识和技能。

8. 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数据库,收集和分析用药数据,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五、考核与评价1. 医院定期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评估,分析用药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2. 将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纳入医务人员绩效考核体系,对合理用药的医务人员给予奖励。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开展手术的科室和部门。

第三条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第四条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手术前评估:术前对患者进行感染风险评估,制定个体化的预防用药方案。

(二)手术时用药: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状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确保手术时药物浓度达到预防感染的效果。

(三)用药时机:一般在手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内开始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的,可术中追加一次。

(四)用药时长: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状况,一般术后24-48小时内停药。

(五)药物选择:根据手术部位、患者感染风险、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五条成立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小组,负责本制度的组织实施、监督指导和培训工作。

第六条管理小组成员由医务科、药剂科、感染性疾病科、护理部等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

第七条管理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包括收集、整理、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数据,组织培训和考核等。

第三章用药管理第八条手术医生在术前对患者进行感染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预防用药方案。

第九条术前由药剂科提供抗菌药物选择指南,供医生参考。

第十条手术医生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名称、剂量、给药时间和方法。

第十一条手术室护士按照手术医生开具的用药方案,按时给患者用药。

第十二条术后24-48小时内停药,特殊情况需延长用药时间的,由手术医生提出申请,经管理小组审批同意后方可执行。

第十三条药剂科负责监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干预和处理。

第十四条医务科负责对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制度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制度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制度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制度是指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三个阶段,针对可能出现的感染风险,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制度对于降低手术感染率、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制度进行阐述。

一、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必要性1. 降低手术感染率:围手术期是患者感染风险较高的时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有效降低手术感染率。

2. 提高手术成功率: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可以减少手术部位感染,降低手术失败的风险。

3. 减少术后并发症: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4. 节约医疗资源: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避免过度治疗,降低医疗费用,节约医疗资源。

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原则1. 严格掌握适应症:根据手术类型、患者年龄、免疫状态等因素,严格筛选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

2.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根据手术部位、感染风险等因素,选择具有良好抗菌活性、安全性和耐受性的抗菌药物。

3. 确定合理的用药时机: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状况,确定抗菌药物的给药时机,通常在手术前0.5-2小时给药。

4. 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包括药物种类、剂量、给药途径和疗程。

5. 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实施1. 术前评估: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手术类型、患者年龄、免疫状态、感染风险等,以确定是否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2.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根据手术部位、感染风险等因素,选择具有良好抗菌活性、安全性和耐受性的抗菌药物。

3. 确定用药时机: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状况,确定抗菌药物的给药时机,通常在手术前0.5-2小时给药。

4. 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包括药物种类、剂量、给药途径和疗程。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院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规范手术预防用药行为,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

第三条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应用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药物特点等因素综合评估后使用。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培训和考核,确保制度的落实。

第二章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第五条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选择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药物特点等因素综合评估后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二)优先选择具有良好预防效果、副作用较小、价格合理的抗菌药物;(三)避免使用耐药菌株广泛存在的抗菌药物;(四)不推荐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性应用。

第六条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手术前预防用药应在手术前0.5-2小时内给予,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二)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的手术,可根据情况适当延长给药时间;(三)手术后如需继续使用抗菌药物,应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类型等因素综合评估后决定;(四)抗菌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和疗程应根据药物特点和患者病情等因素综合评估后确定。

第三章培训与考核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培训,提高其合理用药意识和能力。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考核制度,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考核,确保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第四章监督管理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对用药情况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理用药行为。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向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接受其监督检查。

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十一条违反本制度规定,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外科系统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外科系统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外科系统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一、目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提高手术切口愈合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与健康。

本制度旨在规范外科系统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有效和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外科系统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包括普外科、心胸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妇科、产科、整形外科等。

三、管理原则1. 遵循“预防为主,合理用药”的原则,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状况和细菌耐药性等因素,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2. 遵循“个体化治疗”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抗菌药物使用方案。

3. 遵循“严格控制使用时间”的原则,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状况,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

四、管理措施1. 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审批制度,所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必须经过审批。

2. 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制度,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3. 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培训制度,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的培训,提高其合理用药的能力。

4. 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信息反馈制度,及时收集和反馈抗菌药物使用信息,为制定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方案提供依据。

五、责任与监督1. 外科系统的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本制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制度的落实。

3.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六、总结与改进1. 定期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2. 根据细菌耐药性的变化和临床实践的进展,及时调整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方案,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通过实施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可以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提高手术切口愈合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与健康。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版》更新及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选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版》更新及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选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版》更新及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选择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是指导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一套规范和指导意见,旨在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耐药性的发展,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也需要不断更新,以适应新的疾病形势和抗菌药物的科学研究进展。

近年来,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问题愈发严重,临床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多重耐药菌株。

针对这一现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做了以下更新:1.抗菌药物选择的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原体的特性、抗菌药物的药理特点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药物选择。

2.确定感染类型并进行适当的抗菌治疗:根据感染部位、病原体的种类和临床表现等数据,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同时,要确保对病原菌进行敏感性检测,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合理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尽量避免过度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以免导致耐药性的发展。

广谱抗菌药物应该在明确感染类型、病原菌种类和敏感性检测的基础上使用。

4.多学科合作:临床医生、微生物学家、药师等多学科的合作,可以更好地指导抗菌药物的选择和应用,减少不必要的使用。

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选择方面,应该考虑以下几个原则:1.根据手术切口分类选择:根据手术切口的清洁度分为无菌手术切口、清洁手术切口和清洁污染手术切口。

无菌手术切口一般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清洁手术切口和清洁污染手术切口根据病原菌的种类和敏感性进行选择。

2.考虑手术部位的特殊性:一些手术部位如胆道、泌尿道等可能存在特殊的感染风险,应根据手术部位的特殊性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3.不要过度使用抗菌药物: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是为了预防手术相关感染,但不应过度使用。

尽量选择广谱抗菌药物,在明确感染风险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延长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

4.注意抗菌药物的副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抗菌药物的使用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不良反应。

医学围术期抗生素的使用ppt培训课件

医学围术期抗生素的使用ppt培训课件
1. 药物的有效性。 2.药物的毒副反应。 3.当地细菌耐药性动向:选用对药物细菌酶稳
定、诱酶能力小的药物。
4.选用药物应以同疗效药物中的窄谱、价廉药 物优先。
5.其它:病情严重程度、感染发展规律及其与 基础病关系,机体生理病理、免疫功能状
态,抗菌药的后效作用,药物的相互作用等。
合理应用判断标准
给药方 案 适应症
骨、关节感染的病原治疗:①金葡菌感染:对甲氧西林敏 感者宜选用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可选头孢唑啉,头孢呋 辛,克林霉素药物治疗;对甲氧西林耐药者宜选用万古霉 素或去甲万古霉素联合磷霉素或利福平,可选用复方磺胺 甲噁唑,氨基糖苷类。②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宜选用青霉 素,可选用第一代头孢菌素,红霉素、林可霉素类。③肠 球菌属感染:宜选用氨苄西林或青霉素+氨基糖苷类药物 治疗,可选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④肠杆菌科细菌 感染:宜选用喹诺酮类,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 拉维酸,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哌拉西林、氨基糖苷类。 ⑤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宜选用氟喹诺酮类或哌拉西林或抗 铜绿假单胞菌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可选用抗铜绿假单 胞菌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或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 类药物。⑥拟杆菌属等厌氧菌感染:宜选用甲硝唑,可选 用克林霉素,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
2·有内植物的手术预防用药
需切开复位植入内植物的骨科手术,如克 氏针内固定、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椎弓根 钉系统内固定等手术,除术前30分钟予一组 广谱抗生素静滴,术后可予一联广谱抗生 素抗炎治疗,使用时间小于72小时,可根据 具体伤情延长至5-7天。如果术中有同时植 入异体骨,可选用二联抗生素治疗。
4开放性损伤预防用药
开放性骨折或关节的开放性损伤,属于潜在感染 的Ⅱ类或Ⅲ类伤口,治疗上可根据伤口的污染情 况及是否使用内植物情况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 前30分钟可予一组广谱抗生素静滴。术后对于伤 口较小、污染较轻、无内植物固定者,可选用一 组抗生素治疗3~7天;创口较大、污染较重者、有 内植物者,在彻底清创后可选用二联抗生素治疗 5~7天,根据伤口情况,可延长至10天。如伤口仍 有渗液等感染情况,须行伤口分泌物培养,根据 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的种类及用量。对于动 物咬伤或枪弹伤造成的伤口,应加用抗厌氧菌类 的药物了治疗,如甲硝唑或替硝唑静滴。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规范我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

三、组织机构1. 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小组,由医务科、药剂科、感染科、护理部等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

2. 医务科负责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对违规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进行查处。

3. 药剂科负责抗菌药物的采购、供应和监测,提供抗菌药物使用信息。

4. 感染科负责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导和培训,监测抗菌药物使用效果。

5. 护理部负责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监测,确保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

四、抗菌药物使用原则1.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征,遵循国家规定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2. 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等因素综合考虑。

3. 遵循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剂量、给药间隔和疗程,确保药物在手术部位达到有效浓度。

4.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和长时间使用。

5. 加强围手术期患者的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五、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流程1. 术前评估:术前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患者的基础疾病、药物过敏史、药物使用情况等,为抗菌药物的选择提供依据。

2. 术前用药: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类型,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进行术前用药。

通常在手术前0.5-2小时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3. 术中用药:根据手术时长和患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在术中追加用药。

通常在手术开始后2-4小时追加一次。

4. 术后用药: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决定是否需要在术后继续使用抗菌药物。

通常术后使用2-3天。

5. 监测与评估:在围手术期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评估抗菌药物的使用效果和不良反应,根据患者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六、培训与教育1. 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知识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认识和掌握。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是指在手术前后对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以预防手术切口感染和手术部位感染的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的目的是降低手术后感染的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

一、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原则1.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状况和当地细菌耐药情况,选择敏感、广谱、易于给药和价格合理的抗菌药物。

2. 用药时机:通常在手术前0.5-2小时给药,以保证手术时药物浓度达到峰值。

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如手术时间过长或患者状况不佳,可在手术期间追加一次药物。

3. 用药时间:一般术后24-48小时停药。

对于某些特殊手术,如人工关节置换术、心脏手术等,可能需要延长用药时间。

4. 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并及时处理。

5. 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状况等个体差异,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方式。

二、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 适应症:(1)清洁手术:手术部位无明显感染,手术过程中可能存在细菌污染风险。

(2)清洁-污染手术:手术部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过程中可能存在细菌污染风险。

(3)污染手术:手术部位存在明显感染,手术过程中可能存在细菌污染风险。

2. 禁忌症:(1)对所选抗菌药物过敏者。

(2)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

(3)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

三、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1. 严格遵守用药原则,确保用药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 加强患者教育和沟通,使患者了解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3.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提高手术室的无菌操作水平,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

4. 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5. 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现象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原则(一)预防用药目的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二)预防用药原则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1. 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2. 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通常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 污染手术(Ⅲ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4. 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此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表 1-1 手术切口类别切口类别定义Ⅰ类切口(清洁手术)手术不涉及炎症区,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Ⅱ类切口(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手术、胆道手术、子宫全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等Ⅲ类切口(污染手术)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包括:手术涉及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新鲜开放性创伤但未经及时扩创;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Ⅳ类切口(污秽-感染手术)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三)抗菌药物品种选择1. 根据手术切口类别、可能的污染菌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药物能否在手术部位达到有效浓度等综合考虑。

2. 选用对可能的污染菌针对性强、有充分的预防有效的循证医学证据、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适当的品种。

3. 应尽量选择单一抗菌药物预防用药,避免不必要的联合使用。

预防用药应针对手术路径中可能存在的污染菌。

如心血管、头颈、胸腹壁、四肢软组织手术和骨科手术等经皮肤的手术,通常选择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药物。

结肠、直肠和盆腔手术,应选用针对肠道革兰阴性菌和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的抗菌药物。

4. 头孢菌素过敏者,针对革兰阳性菌可用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克林霉素;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可用氨曲南、磷霉素或氨基糖苷类。

5. 对某些手术部位感染会引起严重后果者,如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人工关节置换术等,若术前发现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定植的可能或者该机构 MRSA 发生率高,可选用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但应严格控制用药持续时间。

6. 不应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物作为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鉴于国内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高,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四)给药方案1. 给药方法:给药途径大部分为静脉输注,仅有少数为口服给药。

静脉输注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在输注完毕后开始手术,保证手术部位暴露时局部组织中抗菌药物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沾染细菌的药物浓度。

万古霉素或氟喹诺酮类等由于需输注较长时间,应在手术前1~2小时开始给药。

2. 预防用药维持时间: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

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给药一次即可。

如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或成人出血量超过1500ml,术中应追加一次。

清洁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心脏手术可视情况延长至48小时。

清洁-污染手术和污染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污染手术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

过度延长用药时间并不能进一步提高预防效果,且预防用药时间超过48小时,耐药菌感染机会增加。

(五)常见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见附录2: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预防应用的品种选择。

附录2注:[1]所有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用药,仅在有前述特定指征时使用。

[2]胃十二指肠手术、肝胆系统手术、结肠和直肠手术、阑尾手术、Ⅱ或Ⅲ类切口的妇产科手术,如果患者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可用克林素霉+氨基糖苷类,或氨基糖苷类+甲硝唑。

[3]有循证医学证据的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为头孢唑啉,第二代头孢菌素主要为头孢呋辛。

[4]我国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率高,预防应用需严加限制。

[5]表中“±”是指两种及两种以上药物可联合应用,或可不联合应用。

附录2: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预防应用的品种选择[1,2]手术名称切口类别可能的污染菌抗菌药物选择脑外科手术(清洁,无植入物)Ⅰ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MRSA 感染高发医疗机构的高危患者可用(去甲)万古霉素脑外科手术(经鼻窦、鼻腔、口咽部手术)Ⅱ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属,口咽部厌氧菌(如消化链球菌)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5]甲硝唑,或克林霉素+庆大霉素脑脊液分流术Ⅰ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MRSA 感染高发医疗机构的高危患者可用(去甲)万古霉素脊髓手术I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眼科手术(如白内障、青光眼或角膜移植、泪囊手术、眼穿通伤)Ⅰ、Ⅱ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局部应用妥布霉素或左氧氟沙星等头颈部手术(恶性肿瘤,不经口咽部黏膜)Ⅰ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头颈部手术(经口咽部黏膜)Ⅱ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属,口咽部厌氧菌(如消化链球菌)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5]甲硝唑,或克林霉素+庆大霉素颌面外科(下颌骨折切开复位或内固定,面部整形术有移植物手术,正颌手术)Ⅰ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耳鼻喉科(复杂性鼻中隔鼻成形术,包括移植)Ⅱ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乳腺手术(乳腺癌、乳房成形术,有植入物如乳房重建术)Ⅰ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链球菌属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胸外科手术(食管、肺)Ⅱ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革兰阴性杆菌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心血管手术(腹主动脉重建、下肢手术切口涉及腹股沟、任何血管手术植入人工假体或异物,心脏手术、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Ⅰ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MRSA 感染高发医疗机构的高危患者可用(去甲)万古霉素肝、胆系统及胰腺手术Ⅱ、Ⅲ革兰阴性杆菌,厌氧菌(如脆弱拟杆菌)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3]±[5]甲硝唑,或头霉素类胃、十二指肠、小肠手术Ⅱ、Ⅲ革兰阴性杆菌,链球菌属,口咽部厌氧菌(如消化链球菌)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或头霉素类结肠、直肠、阑尾手术Ⅱ、Ⅲ革兰阴性杆菌,厌氧菌(如脆弱拟杆菌)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5]甲硝唑,或头霉素类,或头孢曲松±[5]甲硝唑经直肠前列腺活检Ⅱ革兰阴性杆菌氟喹诺酮类[4]泌尿外科手术:进入泌尿道或经阴道的手术(经尿道膀胱肿瘤或前列腺切除术、异体植入及取出,切开造口、支架的植入及取出)及经皮肾镜手术Ⅱ革兰阴性杆菌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或氟喹诺酮类[4]泌尿外科手术:涉及肠道的手术Ⅱ革兰阴性杆菌,厌氧菌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或氨基糖苷类+甲硝唑有假体植入的泌尿系统手术Ⅱ葡萄球菌属,革兰阴性杆菌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氨基糖苷类,或万古霉素经阴道或经腹腔子宫切除术Ⅱ革兰阴性杆菌,肠球菌属,B 组链球菌,厌氧菌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经阴道手术加用甲硝唑)[3],或头霉素类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使用举宫器)Ⅱ革兰阴性杆菌,肠球菌属,B 组链球菌,厌氧菌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5]甲硝唑,或头霉素类羊膜早破或剖宫产术Ⅱ革兰阴性杆菌,肠球菌属,B 组链球菌,厌氧菌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5]甲硝唑人工流产-刮宫术引产术Ⅱ革兰阴性杆菌,肠球菌属,链球菌,厌氧菌(如脆弱拟杆菌)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5]甲硝唑,或多西环素会阴撕裂修补术Ⅱ、Ⅲ革兰阴性杆菌,肠球菌属,链球菌属,厌氧菌(如脆弱拟杆菌)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5]甲硝唑皮瓣转移术(游离或带蒂)或植皮术Ⅱ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链球菌属,革兰阴性菌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关节置换成形术、截骨、骨内固定术、腔隙植骨术、脊柱术(应用或不用植入物、内固定物)Ⅰ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链球菌属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MRSA 感染高发医疗机构的高危患者可用(去甲)万古霉素外固定架植入术Ⅱ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链球菌属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截肢术Ⅰ、Ⅱ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链球菌属,革兰阴性菌,厌氧菌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5]甲硝唑开放骨折内固定术Ⅱ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链球菌属,革兰阴性菌,厌氧菌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5]甲硝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