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 热点考点集锦 自然灾害与防治(教师版)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母题(1956-2012)汇编 考点76 自然灾害与环境(教师版)

高考地理母题(1956-2012)汇编 考点76 自然灾害与环境(教师版)

考点76 自然灾害与环境
1.(2012高考真题广东卷)图1所示为我国东南
部某地出现的灾害现场,其灾害类型是
A.泥石流
B.地面沉降
C.陨石坠落
D.滑坡
【答案】D
1.(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海南卷,25)(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遭遇暴雨时,常出现水漫街面、低洼处建筑被浸泡等内涝现象,造成交通阻塞、财物损失甚至人员伤亡。

试分析这些城市暴雨成灾的原因。

【答案】(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存在缺陷,城区建筑密度大,地表硬化,下渗弱,排水能力不足,(排水系统老化),遭遇暴雨时雨水易在短时间汇集。

(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防治知识点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防治知识点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防治知识点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球内部或外部的突发事件,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自然灾害防治是一个重要的考察领域。

本文将针对高考地理中的自然灾害防治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地震灾害防治地震是地壳内的岩石体发生弹性恢复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引起的地面振动。

地震灾害防治的主要措施包括:1.建筑物抗震设计和加固,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和人员的伤害。

2.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立,实时监测地震活动,提前进行预警和紧急疏散。

3.加强地震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地震防灾意识,掌握逃生和自救技能。

二、气象灾害防治气象灾害是天气过程的异常变化或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灾害。

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龙卷风等。

气象灾害防治的主要措施包括:1.气象预报和监测,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提醒人们做好防护措施。

2.防波堤和海堤的建设,减少台风和海啸对沿海地区的侵袭。

3.合理规划城市,减少城市内涝和山洪等灾害的发生。

4.建立有效的抢险救灾机制,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

三、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是由地质因素造成的灾害事件,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和岩溶灾害等。

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措施包括:1.地质灾害调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地质灾害隐患,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重要建设工程。

3.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4.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减少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四、水旱灾害防治水旱灾害是由水文因素引起的灾害,包括洪涝、旱灾等。

水旱灾害防治的主要措施包括:1.建设水库、水闸等水利设施,调节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减少洪涝和干旱的风险。

2.加强流域管理,合理规划河流的治理和开发,减少洪涝经济损失。

3.加强林业建设和植被恢复,改善水土保持能力,减少水旱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高考地理中的自然灾害防治知识点包括地震灾害防治、气象灾害防治、地质灾害防治和水旱灾害防治。

高考地理321系列之专题16 自然灾害与防治 教师版

高考地理321系列之专题16 自然灾害与防治 教师版

2012年3-2-1系列之专题16 自然灾害与防治教师版综合分析近几年新课标地区的高考命题,本部分知识多考查以区域图为背景材料,结合近期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来考查某种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地区分布、造成的损失及防御措施,特别是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

人类活动的不合理与自然因素相结合所引起的灾害,也是在高考应试准备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如2012重庆卷第4题,2012浙江卷4-5题,2012全国新课标卷第43题,2012广东卷第5题,2012北京卷8-9题等。

高考复习注意:1.掌握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特点和分布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2.结合最新典型案件,分析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的主要危害。

3.以典型灾害事件,考查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监测与评估中的作用以及地震、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措施。

4.以某种自然灾害的发生为线索考查有关该灾害的基础知识及综合分析对人类的影响并能够提出防灾减灾等措施;5.结合2012年旱涝灾害、台风、泥石流、世界范围内危害严重的地震地震等灾害考查相关知识。

考点细化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2.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3.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4.防灾与减灾1.结合社会热点,以国内、外重大、偶发自然灾害为切入点,以图、表、文字、数字等为载体,重点考察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的形成、分布、危害、防治。

2.教材中或考纲未涉及或未要求的知识,如:海水入侵、咸潮等,可能会引入试题中作为新颖背景材料,并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原理予以分析解决,以此考察考生的学习探究、知识迁移能力。

【精讲核心考点】一、自然灾害概述1.自然灾害的判断判断一些现象或事件是否属于自然灾害,关键是看其是否以自然变异为诱因,是否有人、财等承灾体。

2.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的成因分析应该从自然地理背景和人文地理背景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高考地理 专题六 自然灾害与防治课件 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 专题六 自然灾害与防治课件 新人教版

泥 石 流

受三个基本
重 力 作 用
山区暴发 的饱含泥 沙石块的 特殊洪流
因素控制: 充足的水, 足够的堆积 物,足够的 地表和沟谷

坡度
伤亡大、 突发性强
堵塞江河, 摧毁城镇 和村庄, 破坏森林、 农田、道

第二页,共47页。
2.主要的气象(qìxiàng)灾害
灾害 成因
在我国的时 空分布
长期降雨积
第二十一页,共47页。
主题:描述和阐释事物、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示例1 (2009·福建文综)堰塞湖是指河道因山崩、
冰碛物、泥石流或火山熔岩阻塞而成的湖泊。下 图为“5·12”汶川地震中北川县城地质灾害发育程
度分布(fēnbù)示意图。结合有关知识。读图,回答 下列 问题。
第二十二页,共47页。

减 灾
常见 自然 灾害 的应 对方 法或 应急 措施
室内避震要点:地震时选择室内“伏而待定” 避震法,效果良好,值得倡导,城市和农村 均可采用;选择物体结实,有支撑点的、易 于形成三角空间、开间小的地方;尽量蜷曲 身体,降低重心,保护好头部、眼睛,掩住 口鼻;紧急避险时,千万要避开以下地方: 门、窗、阳台、走廊、过道和电梯等
第二十页,共47页。
答案 (1)热带气旋(或台风)、温带气旋。 (2)类型:台风风暴潮(或热带气旋赐暴潮)。 空间分布特点:在海南岛的东南部沿海。 减灾对策:做好风暴潮预报和监测,做好抗击灾害的组织和 协调,公众广泛参与减灾活动,建设(jiànshè)沿海防护林体系 和海岸防护(或堤防)工程。(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1)说出汶川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类型。据图说明 极重灾区空间分布的特点。 (2)分析唐家山堰塞湖形成的自然原因。 解析 第(1)题,从材料中堰塞湖的概念和图中信息 可以(kěyǐ)得出汶川地震引发了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导致了堰塞湖的形成,并得出极重灾区沿河谷呈长条 带状分布的特征。第(2)题,结合三幅图片,和上 题所述堰塞湖的类型可以(kěyǐ)分析唐家山堰塞湖形 成的自然原因,包括地质构造、地表岩性、地形、河 道特征、降水特点及河流水量等方面。 答案 (1)崩塌、滑坡或泥石流。沿河谷呈条带状分 布(或沿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分布 )。(2)地质构造不稳定;岩性疏松;地形高差大 、河谷陡峻(山高谷深);地震发生引发地表物质滑 落,阻塞河道;降水较多,河流水量较大。

高考地理中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减灾措施有哪些

高考地理中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减灾措施有哪些

高考地理中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减灾措施有哪些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在高考地理中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了解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减灾措施,不仅有助于我们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对灾害的能力,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

一、气象灾害(一)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由于暴雨、洪水等原因导致的河水泛滥、淹没陆地的现象。

预防洪涝灾害的措施包括:1、修建水利工程,如水库、堤坝等。

水库可以在雨季储存多余的雨水,在旱季放水灌溉,起到调节水量的作用;堤坝能够阻挡洪水,保护沿岸地区。

2、加强河道整治,定期清理河道淤泥,拓宽河道,保证水流畅通。

3、建设排水系统,城市中完善的排水管网能够迅速排除雨水,减少内涝的发生。

减灾措施主要有:1、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通知居民做好防范准备,如转移财产、撤离危险区域等。

2、组织救援力量,营救被困人员,提供食品、饮用水等基本生活物资。

3、洪水过后,进行卫生防疫工作,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二)干旱灾害干旱是指长期无雨或少雨导致的土壤缺水、农作物生长受到影响的灾害。

预防干旱的措施有:1、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修建蓄水工程,储存雨水和地下水,以备干旱时期使用。

3、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种植耐旱作物。

减灾措施包括:1、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通过向云层播撒催化剂增加降雨量。

2、调配水资源,从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向干旱地区调水。

3、对受灾地区提供抗旱物资和技术支持,帮助农民恢复生产。

(三)台风灾害台风是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会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预防台风的措施主要有:1、加强台风监测和预报,及时发布台风预警信息,让居民提前做好防范。

2、加固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如房屋、桥梁、电线杆等,提高其抗风能力。

3、在沿海地区建设海防林,减弱台风的风力和海浪的冲击。

减灾措施包括:1、组织人员撤离危险区域,转移到安全的避难场所。

2、对受灾地区进行紧急救援,修复受损的基础设施,恢复供电、供水和通信。

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大全

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大全

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大全自然灾害与防治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到地球系统中的各种自然灾害,以及通过科学手段进行防治和减灾的方法。

下面是一些关于自然灾害与防治的知识点:1.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自然灾害是指由地球系统内部或外部的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活和财产构成威胁的现象。

-自然灾害按照其产生原因和性质可分为地震、洪水、风暴、干旱、火山喷发、地质滑坡、冰雪灾害等。

2.自然灾害的成因:-自然灾害的成因包括地质构造、气候变化、水文循环、地球自转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3.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自然灾害的分布受到地理环境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不同灾害在地球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发生规律和频率。

4.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

-自然灾害能够改变地理环境,形成新的地貌地形。

5.自然灾害的防治原则:-预测和预警:通过科学手段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测,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并通过预警系统传达给公众。

-减灾和控制:通过修建抗灾工程、调整土地利用和规划、合理开发资源等措施来减轻灾害的影响。

-救援和恢复:对受灾地区的人口提供紧急救助,恢复受损基础设施和疏散人群。

6.不同自然灾害的防治方法:-地震: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提高地震预测和监测能力。

-洪水:修建防洪堤坝、河道疏浚和抢险救援设备的建设。

-风暴:加强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风能力,提高风暴预测和预警系统的精度。

-干旱:建设水库和水利灌溉系统,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

-火山喷发:建立火山监测系统,制定疏散和救援方案。

-地质滑坡:合理规划和利用山区土地资源,修筑坡面支护结构。

-冰雪灾害:修筑防雪墙、开展除冰和积雪清理工作。

7.国际合作与自然灾害防治:-自然灾害通常跨越国界,需要国际合作和交流进行综合防治。

-各国通过签署国际协议和组织机构等方式进行合作,共同应对全球范围的自然灾害。

以上是关于自然灾害与防治的一些知识点,主要涵盖了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成因、分布特点,以及自然灾害的防治原则和各种自然灾害的防治方法。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一、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长江黄河中上游地段)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山区坡陡(南方低山丘陵)。

(2)人为原因:过度开垦(陡坡开荒)、过度樵采,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黄土高原)。

(3)治理的措施:控制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生态建设(黄土高原);保护天然草场、草地,及时对土地进行复垦(采矿后)发展立体农业(南方山区);综合多种措施,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控制人口数量。

(4)治理的意义:a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经济效益b建立生态农业模式,建立良性生态系统,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生态效益c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式。

社会效益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1)产生的原因:a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b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2)治理措施:a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b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c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d禁止采伐发菜等;退耕还林、还牧e综合多种措施,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控制人口数量。

(3)治理意义:a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b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c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1)产生原因:a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014年高考自然灾害与防治精讲精练-教师版

2014年高考自然灾害与防治精讲精练-教师版

自然灾害与防治复习要点(知识点+真题训练)一、地质灾害(一)地震1、两个概念: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烈度表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是有多个烈度。

烈度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及地震波所通过区域的地质条件、地面建筑等多种因素有关2、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环太平洋地带3、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4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①震级大,破坏性大;②浅源地震;③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④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⑤诱发其他灾害等。

5、我国地震的空间分布特点:(我国)东重西轻(原因:东部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经济发达,资产密度大;西部人烟稀少)因震死亡人数减少(原因:科技进步,防震、抗震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抗震能力提高),经济损失加重(原因: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6、某处多地震的原因:第一种答法,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或者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地壳运动活跃。

第二种答法,位于XX 板块与XX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7、减灾措施:①非工程性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②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③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④加强国际合作等。

⑤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⑥实施岩土体改造加固工程,防止诱发次生灾害。

8、危害:①房屋倒塌,人畜伤亡,地面裂缝,喷沙冒水,山石滚落崩塌;②诱发其他灾害,如水灾、火灾;毒害气体排放以及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

③引发瘟疫。

9、我国地震造成的人口死亡数下降,但经济损失上升?①地震预测,建筑物搞震性加强,民众的防震意识加强;②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灾害损失上升。

对点训练1.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发生里氏8.0级地震,震中位于汶川县映秀镇。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汇总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汇总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汇总《自然灾害与防治》一、自然灾害1、定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判定条件:A、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B、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3、影响:A、人员伤亡B、财产损失C、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二、主要的自然灾害1、热带气旋—-台风(属于气象灾害)2、寒潮(属于气象灾害)我国寒潮:3、干旱和旱灾(属于气象灾害)☆我国东部季风区灾情重: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

干旱发生赤潮等造成的灾害也都属于海注:除风暴潮之外,海啸、海浪、海冰、10、生物灾害:病害、虫害和鼠害(蝗灾与鼠害——两种最广泛的水华和赤潮(1)时空分布特点及变化:①水华主要分布在内陆湖泊区,部分河段也有发生;赤潮主要发生在海湾地区,尤其南方海湾地区更易发生。

②主要发生在热量充足的夏秋季节。

③变化:目前我国赤潮的发展趋势是赤潮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增长,赤潮种类增多,赤潮发生从明显的季节性转向全年化。

(2)成因及形成条件:①纬度较低,水温高;②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③静水环境。

三、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一)自然背景:(1)气候背景: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多种的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地理高考地理中的重要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地理高考地理中的重要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地理高考地理中的重要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在地理学科中,自然灾害与防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考试中经常出现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地理高考中与自然灾害相关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地震灾害地震是指地壳发生的振动,它是地球地壳动力学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地震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对于地震的认识和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1. 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引起的,主要发生在板块边界处。

其中,构造地震是指地球板块相互碰撞、相互滑移或相互远离等活动导致的地震。

而火山地震则是指火山喷发和岩浆活动引起的地震。

2. 地震烈度与震级地震的烈度是指地震在特定地点产生的破坏程度,一般采用罗马数字表示。

而地震的震级则是指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一般采用里氏震级或面波震级来表示。

3. 地震防治措施地震灾害的防治包括预测、减灾和抗震建筑等方面。

地震预测是指通过地震监测设备和科学手段来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震级,从而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而抗震建筑是指采用合理的建筑结构和材料,增加建筑的抗震能力。

二、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指由于降雨量过大或水文条件不利等原因导致的河流或湖泊水位急剧上升,超过警戒水位,从而引发的灾害。

洪涝灾害常常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命财产的危险。

1. 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有降雨量过大、水源集中等。

降雨量过大是指降雨量超过当地土壤的渗透能力和河流的排水能力。

水源集中是指河底坡度大,水流速度快,来水量大等原因。

2. 洪涝灾害的防治洪涝灾害的防治主要包括治理水文条件、改善水土保持、建设排涝设施等措施。

治理水文条件是指通过水利工程的建设、修复和改造,调节河道形态和水位,增加水的排洪能力。

改善水土保持则是指通过植被恢复、水土保持措施等,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的抗洪能力。

三、台风灾害台风是一种强大的气象灾害,它会给沿海地区带来暴雨、强风、风暴潮等灾害性天气,给人类生活和财产造成严重影响。

2020人教版高考地理复习专题之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

2020人教版高考地理复习专题之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

自然灾害与防治概述1、自然灾害:自然异变和受灾体2、影响危害程度:灾害强度、经济水平、防御能力3、人类对自然灾害的影响:(1)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度(2)受灾体的易损度(3)放大或缩小灾情专题一:气象灾害1、热带气旋(台、飓风)(1)分布:夏秋季节(2)条件:上升凝结(上冷下热---不稳定大气层)充足水汽(亚热、热带的暖洋面)(3)后果:狂风、暴雨、风暴潮(热带气旋(夏秋)、温带气旋(春秋))[注:西北太平洋的台风总由东向西走?由于副高南侧东风气流的引导]2、寒潮(1)季节:秋末到春初;来自北方大陆与洋面的强冷空气(2)寒潮与地形的关系?东西走向的山脉:北侧堆积-----加剧、南侧阻挡-----减弱南北走向的山脉和地势低平:通道青藏和云贵高原:影响小接近冷源地、(3)影响:东北最严重、华北次之。

为什么北方灾情重?地势低平成为通道正值作物的生长期。

(4)危害:大风、降温、暴风雪----农作物、牲畜受灾3、旱灾(1)分布:非洲、大洋洲(副高与信风带)、亚洲内部(大陆性气团)我国:华北----春旱;华南、西南(青藏高原背风坡)、江淮-----伏旱(雨带北移、副高控制)[注:为什么东部季风区旱灾频发?气候不稳定、降水年际变化大且季节分配不均;受夏季风强弱、早晚影响大:夏季风强、来得早则涝,弱、来得晚则旱。

(夏季风强则北移快出现南旱北涝,弱则北移慢出现南涝北旱)沙尘暴:沙暴和尘暴,华北强度比西北小但灾情更严重?人口、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则损失重。

](2)总结:华北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旱灾:自然:气候不稳定----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

春季气温回升----蒸发大人为:农业、工业、人口用水量大,再加上污染。

寒潮:(从源头、地形入手)靠近沙源地(中亚和蒙古);植被覆盖率低----人类滥伐、草场破坏;沙尘暴:(从沙与风入手)气候干旱、土质疏松多沙地冬春大风日数多。

[注:旱灾引起了地下水的过度开采------海水倒灌、地面下陷等问题;干旱还会引起沙尘暴和虫灾。

地理干货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归纳

地理干货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归纳

地理干货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归纳一、气象灾害(一)干旱分布地区: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季风气候区。

产生原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危害:①农作物、林木干枯死亡;②河塘、湖泊干涸;③人畜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粮食减产;④局部地区社会动荡。

(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治理措施:①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或避免干旱的威胁;②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耐旱的作物(或改良作物品种);③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④营造防护林;⑤改进耕作制度;⑥跨流域调水。

春旱主要发生华北地区。

伏旱(夏旱),以长江中下游多见。

(二)洪涝灾害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世界主要发生地区:亚洲、欧洲、北美洲的沿海、沿河、沿湖地区。

自然原因:(气候)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②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③台风的影响;④厄尔尼若现象(水文水系);(水系)⑤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⑥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汇水集中;⑦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地形)⑧地势低洼(海河、珠江);人为原因: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②围湖造田;③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如渭河流域)危害:①淹没工厂和农田,造成作物减产;②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③有的会危及人民的生命。

治理措施:①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②退耕还湖;③修建水利工程;④修建分洪区;⑤裁弯取直,加固大堤;⑥开挖入海河道(淮河);⑦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三)台风——热带气旋发生时间:多发生夏秋季节。

世界上热带气旋威胁最为严重的地区有三个: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

危害:台风灾害由狂风、巨浪、暴雨、风暴潮造成。

引发洪涝,冲毁农田和房屋建筑,中断交通、通信和输电线路。

高考地理总复习 自然灾害与防治课件 湘教版必修3

高考地理总复习 自然灾害与防治课件 湘教版必修3
区采空
水库蓄水、工程建设 诱发地震、人工边坡出现
挖高填低、开矿等
崩塌、滑坡等
考点一 常见自然灾害的特点、类型与分布 疑难剖析
(2)合理的人类活动利于自然灾害的防御
人类活动
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修建水库、植树造林、退 减少局部地区旱涝灾害、
耕还草等
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制定减灾规划和防灾法 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
绝收,破
死亡,陆
潮,冲毁
坏房屋、
地水减
农田、房

建筑、水
少,造成
屋、建筑,

利工程、
人畜和工
中断交
交通、电
农业缺
通,造成
力设施,
水,社会
海难和人
造成人员
动荡
员伤亡
伤亡
考点一 常见自然灾害的特点、类型与分布 疑难剖析
我国东南沿海、
亚洲东部和南
日本和东南亚、
干旱区和半 部、孟加拉湾北

加勒比海地区和
干旱区、季 部及沿海地区、
洪流
降水丰富 的地区
破坏附近的建筑 和生态环境
毁坏或掩埋农田、 建筑物、道路
阻塞江河,摧毁建 筑物,破坏森林、
农田和道路
考点一 常见自然灾害的特点、类型与分布 疑难剖析
(3)海洋灾害
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赤潮等,
其中风暴潮是最严重的海洋灾害。海啸的表现及危害和
风暴潮具有相似性,但成因不同。
律,进行减灾教育等
成的损失
进行兴建水库、加固房屋 减轻洪涝等自然灾害的
等防灾减灾工程建设 危害强度,减少灾害损失
考点一 常见自然灾害的特点、类型与分布 对点演练

202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自然灾害

202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自然灾害

202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自然灾害1500字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灾害事件,包括地震、洪水、干旱、台风、海啸等多种形式。

在地理学中,自然灾害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也是高考地理考试中常见的考点。

下面是202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的自然灾害知识点。

1. 地震:地震是指因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引起的地壳震动现象。

地震灾害的影响包括人员伤亡、房屋损坏、基础设施破坏等。

地震的发生与地球板块运动及断裂带有关。

2. 洪水:洪水是指河流或湖泊水位超过警戒线引起的涝灾。

洪水灾害的影响包括人员伤亡、农田淹没、城市内涝等。

洪水的发生与降雨量、地形地貌、下垫面等因素有关。

3. 干旱:干旱是指一定时期内降水量偏少,导致地表水资源不足的气候现象。

干旱灾害的影响包括农田干旱、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

干旱的发生与大气环流、地表蒸发等因素有关。

4. 台风: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具有强风和暴雨的天气系统。

台风灾害的影响包括狂风肆虐、暴雨引发洪水等。

台风的发生与地球自转、热带海洋的海温等因素有关。

5. 海啸:海啸是指地震、海底滑坡等原因造成海洋中的大规模海浪,可引发沿海地区的灾害。

海啸灾害的影响包括海水侵蚀、房屋被摧毁等。

海啸的发生与海底地震、大规模海底滑坡等因素有关。

6. 龙卷风:龙卷风是一种强烈的气旋风暴,具有旋转的狂风、破坏性强。

龙卷风灾害的影响包括房屋被摧毁、树木被拔起等。

龙卷风的发生与强热带气旋的形成有关。

在复习自然灾害知识点时,需要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影响以及防御措施。

同时,可以通过学习历史上的灾害事件,了解其影响和教训。

此外,还应掌握一些灾害监测、预警和救援的基本知识,如地震监测、洪水预警和救援组织等。

以上是202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的自然灾害知识点,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预祝你取得理想的成绩!。

人教版高考地理核心考点-自然灾害与防治

人教版高考地理核心考点-自然灾害与防治

考前90天突破——高考核心考點第十九講選修五自然災害與防治【核心突破】1.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2009年早春,我國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低,氣溫偏高,水利工程蓄水嚴重不足,部分小麥主產省區暴發了嚴重的乾旱,對農業生產帶來了較大影響。

材料二部分嚴重受災省區分佈圖。

(1)解釋東北地區較全國其他地區旱災偏輕的原因。

(2)山東省受災面積較大,根據所學知識說出防災減災措施。

解析:由於緯度較高,春季氣溫回升慢,再加上有積雪融水和多年凍土的存在,使東北地區旱災較輕。

答案:(1)東北地區緯度較高,春季氣溫回升較慢,蒸發量不大;冬季的積雪融水,使地表水資源較多;多年凍土,使地下水下滲較少。

(2)植樹造林,調節氣候;興修水利(修建水庫、跨流域調水等);調整農業結構(選擇耐乾旱品種);發展節水技術(噴灌、滴灌等);人工降雨。

2.讀“我國部分地區雨澇分佈圖”(甲)和“我國部分地區乾旱總次數等值線圖”(乙),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問題。

(1)讀圖甲說明我國雨澇區的分佈規律,並從地形與降水的特點分析原因。

(2)圖甲中A地區為多澇區,試從人為方面分析其原因,並提出解決措施。

(3)圖乙中B地區為濕潤地區,但又是乾旱頻發區,試從地形地貌方面解釋其原因。

解析:根據圖中的資料差異及降水分佈規律可說明我國雨澇區的分佈規律,A地區位於長江中游,洪澇災害嚴重的原因為上游植被破壞,中游圍湖造田。

B地區位於雲貴高原,喀斯特地形廣布,再加上地勢起伏大,水流急,水分存留時間短,多旱災。

答案:(1)我國雨澇區分佈大體是從東南向西北減少。

原因:我國的降水量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減少;我國地勢西高東低,東部多平原,排水不暢。

(2)原因:上游地區亂砍濫伐,陡坡開荒,造成植被的破壞;中游圍湖造田。

措施:上游地區植樹種草,退耕還林;修建水庫(三峽工程);退耕還湖,裁彎取直。

(3)雲貴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分佈區,雖然降水豐沛,但是由於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大量地表水滲入地下;橫斷山區地勢起伏大,落差大,水流急,水分的存留時間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热点考点集锦自然灾害与防治(教师版)【高考命题剖析】综合分析近几年新课标地区的高考命题,本部分知识多考查以区域图为背景材料,结合近期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来考查某种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地区分布、造成的损失及防御措施,特别是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

人类活动的不合理与自然因素相结合所引起的灾害,也是在高考应试准备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高考冲刺策略】2011年以来,极端天气频繁出现,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在高考中,往往以近期发生的自然灾害的地理事实为背景材料,结合区域图、统计资料、气候资料等考查相关自然灾害的成因、分布、影响及预防措施。

要注意具有典型性的灾害,如雪灾、冻雨、台风、地震、干旱、洪灾等。

在防灾、救灾方面,要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现代技术,对灾害采取适当的应对方法。

因此,在最后冲刺阶段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特点和分布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2.结合最新典型案件,分析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的主要危害。

3.以典型灾害事件,考查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监测与评估中的作用以及地震、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措施。

【核心考点整合拓展】核心考点一、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和分布掌握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气象、水文灾害的成因、危害及在我国的分布。

1.自然灾害的类型四大圈层中的物质运动和异常变化分别形成了不同的自然灾害。

(1)大气圈中有热带气旋、干旱、寒潮、暴雨、雪灾、霜冻等气象灾害。

(2)水圈中有洪涝、风暴潮、内涝等水文灾害。

(3)岩石圈中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4)生物圈中有病害、虫害、鼠害等生物灾害。

2.自然灾害的分布全球自然灾害在空间上呈带状分布,称为自然灾害带,主要有两大自然灾害带。

带洋面上的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广东、海南、福建、浙江等省区雨和风暴潮造成寒潮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主要发生在冬半年。

由东北到海南依次变弱强烈的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讯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现象,其颗粒大小一般为5~50毫米。

月雹日指某月降雹的天数,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省多年平均月雹日的变化。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该省冰雹发生最多的季节,并分析其原因。

(2)简述冰雹带来的危害,并提出防御措施。

【解析】我国东南沿海夏季风较早登陆,冷暖气流交汇次数多,气流不稳定,加上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强对流天气的发生。

冰雹的危害主要从损伤农作物、击伤人畜、损毁建筑物等方面思考。

防御雹灾主要从加强预警预报、人工防雹等方面思考。

【答案】(1)春季。

春季冷暖气流常在该省交汇,易使暖气流强烈抬升;春季气温回升快,空气对流加强。

(2)危害:毁坏农作物,击伤人畜,甚至砸坏建筑物。

措施:加强监测与预报,做好人工防雹等。

【方法归纳总结】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受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复习时,要结合自然灾害的成因及不同地区的环境特点,找出规律,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例如滑坡、泥石流都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主要分布在山区(西南地区、青藏高原东南部);沙漠化的形成与干旱气候有密切关系,因此主要发生在西北地区(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高原、宁夏、河西走廊);东北平原由于纬度高,又紧靠冬季风源地,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气温低,因而都成为低温冻害的多发区。

我国有些地区,由于出现自然灾害较多而成为自然灾害多发区。

因为自然灾害之间有相互联系的特点,因此,某一地区多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是由一种主要的自然灾害而引发了其他的自然灾害,从而使得多种自然灾害同时发生。

因此,抓住该地区的地形地势、海陆位置、气候等特点,就能分析出该地区易发生哪些自然灾害,原因是什么。

例如华北地区,最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有干旱、寒潮、沙尘暴、洪涝、农作物病虫害等。

华北地区地处我国北方,温带季风气候,由于夏季风的强弱不定,而使得降水的年际、年内变化都很大,因此,旱涝灾害频发,再加上距冬季风发源地较近,地势平坦,因此,冬春季节强劲的冬季风带来了多种灾害。

所以,这些灾害主要是以气象灾害为主造成的。

【针对拓展训练】1.地震是伤亡人口最多、造成社会恐惧心理最严重的灾害。

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1日14时46分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20千米。

此次地震引发的海啸影响太平洋大部分地区。

(1)日本大地震发生后,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立即汇总各国地震监测网络的信息,通过计算机分析后,发出海啸预警。

海啸预警系统主要应用了哪种地理信息技术?日本为什么多发地震?(2)简要说明日本这次地震灾情严重的原因。

【解析】第(1)题,计算机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属于GIS。

日本地震多发是因为日本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

第(2)题,地震灾情轻重一般从自然原因(震级大小、震源深浅、震中距远近、发生时间)和社会经济原因(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密集程度、人们的防灾意识及防灾措施、建筑物的坚固程度等)两方面说明。

【答案】(1)地理信息系统(GIS)。

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壳运动活跃。

(2)本次地震离日本本土较近;震级高,震源浅;日本东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

核心考点二、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区域分布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例2】(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卷)下图为1969~2008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图。

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该区域寒潮发生总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2)当地菜农在寒潮到来之前,常采用浇水的方法来防御寒潮对蔬菜的冻害,其中的原理是什么?【解析】第(1)题,根据等值线上标注的数据可知,该地区总体上寒潮发生的总次数从西北向东南递减;就东南部地区看,等值线在盆地处由高值向低值凸出,说明盆地发生寒潮的次数多,盆地两侧的太行山和山西高原发生寒潮的次数少。

从而不难发现,纬度高的西北部地区寒潮次数多,地势低洼的盆地处寒潮次数多,因此影响寒潮发生次数多少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和地形。

第(2)题,水的热容量大,可以调节气温的变化幅度,降低地表温度下降速度,从而产生防御寒潮冻害的结果。

【答案】(1)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盆地多于东西两侧的山地和高原 (最高值出现在盆地北部地区,最低值出现在太行山以东地区)。

纬度位置;地形。

(2)水的热容量大,可减小地表温度的下降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若答出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等也可酌情给分)【针对拓展训练】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斜坡上或沟谷中松散碎屑物质被暴雨或积雪、冰川消融水所饱和,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或沟谷流动的一种特殊洪流,这种现象叫泥石流。

特点是爆发突然,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和巨大的破坏力。

形成泥石流灾害系统的主要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图如下所示。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我国西南地区发生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

【解析】我国西南地区发生泥石流多发,泥石流属于地质灾害,根据图中泥石流灾害系统的主要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可知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主要从地质、地形、气候、植被等方向来回答。

【答案】西南地区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壳活动频繁,地质构造不稳定;属于东部季风区,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地形崎岖不平;山体植被覆盖率低。

热点三、防灾与减灾措施1.自然灾害的防御(1)非工程性防御措施:通过国际组织和国家的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

(2)工程性防御措施: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

(3)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区别与联系①区别:“硬件”和“软件”的差别。

②联系:二者在防灾、减灾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只有相辅相成,才能起到最好的防灾效果。

2.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1)地震是最不可预知、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做好震前准备,掌握震中的避震方法,震后进行相关的自救与互救,可减少自己及周围人在地震中的死亡,具体方法图解如下:(2)洪水一般与连降暴雨有关,具有可预报性和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做好防洪准备,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非常重要,具体方法图解如下:【例3】(2011·安徽高考)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亚洲冷高压一般形成于9月份,并逐步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半年的天气。

受其影响,2006年9月3日至5日,四川盆地经历一次暴雨过程。

下图表示2006年9月3日20时地面气压场。

该天气过程在四川盆地边缘可能引发哪些地质灾害?若野营遇此情况,应如何防范和自救?【解析】四川盆地边缘多山地,每当暴雨季节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对暴雨及其引发地质灾害的防范和自救一方面要了解各种灾害发生发展的机制及特点,另一方面要有强烈的灾害意识并提出和设想各种灾害发生时可能的防范自救措施。

【答案】滑坡、泥石流。

扎营时,避开谷底排洪通道,河道弯曲和汇合处,以及悬崖、陡坡附近;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高处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注意保护头部。

【针对拓展训练】3.下图甲、乙分别示意广东省社会经济易损性和防洪标准。

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图中A地区防洪标准与社会经济易损性的关系,并分析原因。

(2)简述B地区为减少洪水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第(1)题,考查读图能力。

图中A地区为珠江三角洲,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是洪涝灾害高危险区,为避免洪灾应该设定为高防洪标准;珠三角是我国四大工业区之一,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一旦发生洪涝灾害,导致的经济损失重大。

第(2)题,考查国土整治的措施。

B地区位于丘陵山区,洪水可能会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所以需要采取植树造林、生态退耕等生物措施,修建护坡工程,修建水库等工程措施,要相互结合。

【答案】(1)关系:正相关(A地区社会经济易损性高,防洪标准也高)。

原因:A地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发生洪涝灾害的危险度高;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洪灾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大,所以应提高防洪标准。

(2)植树造林,生态退耕;修建护坡工程;修建水库;迁出高风险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