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中的设计》观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在拜读原研哉先生的《设计中的设计》时,每每读到精彩的语句是,便不由的的引发阵阵感慨,也引得我不断地就设计问题进行思考。
为了抓住瞬间的灵感,便以随笔的形式记下自己的所感所悟,边读边记录。
仅为自己的一点拙见,与大家一同分享交流。
1、【解决社会上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问题,是设计的本质。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设计的过程中产生的那种人类能够共同感受的价值观或是精神,以及由此引发的感动,这就是设计最有魅力的地方。
】我认为设计不仅仅是满足人们实际物质上的需求或是满足投资方的经济利益,其最高的境界是通过设计、或是消费者共同参与设计的过程而让消费者获得一份感动、得到精神上一种收获。
例如我曾经看到的一个充气椅子的设计,若是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椅子也可以满足坐的需求,但是设计师却在与主体的四周连有一些充气小动物的造型,当人坐到主体上时,主体椅子内的气体就会因为挤压的原因通过相连的软管进入到小动物的体内,这些小动物就“站起来”,这样不乏童趣,为平日枯燥的生活增添一份活力。
2、坂茂与卫生纸其卫生纸中间的芯是方形的,在抽取卷上取卫生纸时会因为阻力问题而发出咔哒的声音。
这种阻力发出的信息和实现的功能便是节约能源。
另外在卫生纸的排列上也可以紧密排列而节省空间。
由此而见,设计是具有一定的批判性。
针对现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设计这个媒介阐述自己的观点,或是揭露这个问题,引发使用者的思考。
设计也是为社会而服务。
就如同一些大师通过自己的招贴设计号召人们热爱自然,尊重生命。
3、佐藤雅彦与出入境章正是因为对沟通的法则很有心得,又能够在实践中很好的应用,他在许多领域都很活跃。
我认为,设计是通过设计品进行的设计师与消费者的心灵的沟通。
出入境章是一个向左或是向右飞行的飞机,这个设计不仅使得出入境手续一目了然,而且给人留下了难忘的惊喜。
为这个程式化的手续中增添了一份情趣,从而增加了旅客对这个国家的喜爱。
这个设计就包含一种感动,他的设计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非常可行且生动的相互沟通的方法。
《设计中的设计》阅读感想

《设计中的设计》阅读感想《设计中的设计》是日本设计师原研哉的著作,这本书让我回忆起了实用性很强的服装设计书,也让我回忆起了大学时代的一些老师,他们为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启发。
原研哉在书中提到的“容器”概念,也让我深受启发,我认为,设计是细微的关照,关照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实用性与美观性在母亲的裁缝铺中,我反复欣赏那些服装裁剪书,它们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这些书籍中引进了很多日本服装的款式,这是因为同属亚洲人的肤色和体型,并且日本的日常服装较欧美的日常服装更接近于我们的审美和需求。
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也让我回忆起这种实用性,他书中的设计案例和理念,让我感受到了设计的魅力和实用性的重要性。
在日后的广告工作中,我虽然局限于平面设计,但我明白了“设计”是一个非常宽广的综合概念,更把这个综合概念重新应用到自己所属的区域中。
退役后,我觉得自己离“设计”已经很遥远了,但是《设计中的设计》让我重新觉得,我一直在设计,过去是在设计平面,现在是在努力设计生活。
二、设计的细微关照设计是细微的关照,关照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了遮盖衣服上的洞,我绣了一朵花儿或是补上一只口袋;为了让照片更赏心悦目,我PS出各种眩目的效果;为了阻隔厨房外溢的油烟,我设计了一块半截的门帘。
这些都是设计,虽然离设计建筑、设计器物、设计城市规划等项目非常遥远,但是我还是可以设计自己的生活中,每一处需要注重美感以及功能性的地方。
三、“容器”概念的应用原研哉在谈到无印良品的平面时,提到了关于“容器”的概念:广告本身并没有明确的商品信息,而是呈现出一个看似空无一物,却能容纳百川的容器,为受众留出想像的空间。
我认为,能合理利用此概念的设计师并不在多数。
当我想要一个设计得简单而干净的blog模板,而托管方的美工却似乎更喜欢有繁复装饰的背景,最后我只能自己努力去弄懂并修改如同天书的源代码。
我这样做,是因为我坚持认为,blog是一个容器,只有它的背景更纯粹,我想要上传的文字与图片,才能不被干扰地、更清晰明确地对外传达它们所要呈现的信息,我希望它们更加凸显。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是一本介绍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的书籍。
通过作者对设计的深入探讨和案例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设计的本质和设计师的思维方式。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对设计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首先,书中对设计的定义和特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设计不仅仅是外观的美化,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和满足需求。
设计师需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让产品更加实用、美观和易用。
同时,设计也是一种创新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尝试和改进。
这些观点让我对设计的范围和意义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设计师的工作。
其次,书中介绍了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
设计思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注重观察、思考和实践。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我了解到设计思维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产品设计,还可以应用于管理、营销、教育等方面。
而设计方法则是一种系统化的设计过程,包括需求分析、创意生成、原型制作等环节。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加高效地完成设计任务,也可以帮助非设计师更好地理解设计的过程和价值。
最后,书中还介绍了一些成功的设计案例。
通过这些案例,我了解到设计是多样化的,不仅包括产品设计,还包括用户体验设计、服务设计、环境设计等多个领域。
这些案例不仅让我对设计的广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设计的影响力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设计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可以推动产业的发展,可以塑造品牌的形象,可以改变社会的文化。
通过阅读《设计中的设计》,我对设计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
设计师不仅仅是美化产品的人,更是解决问题的人,改变世界的人。
我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设计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我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7篇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7篇《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7篇》这是优秀的读后感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这段时间我不仅在为毕业设计想方案,同时也阅读了《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读了这么久,突然发现就像原研哉在开篇的自序中所说的一样,自己越来越不懂设计了。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你对于设计的认知倒退了,而是证明你在设计的世界里又往更深处迈进了一步”,所以归根结底,这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是因为我对设计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越来越高涨的热情,以及对设计的意义更加深刻的思考与感知。
设计是什么?在我离设计很远很远的时候,我一直以为他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名词。
而如今作为一个初学者,它有些神秘,有些美丽,又有点包罗万象,意蕴复杂。
对于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原研哉并没有在这本书中给出一个明晰的答案。
但他给了我们弥足宝贵的启示。
通过创新与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这是我在第一章“设计到底是什么”中所认识的设计。
“设计的时代将要来临”。
当初的松下幸之助看到了设计发展前景,二战后的日本产品设计高速成长,并且对质量的追求为规模化、量化的生产提供了品质保证。
日本设计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是因为,对如何形成真正具有自身特色的设计思想的思索,在于反思什么样的东西才是“日本的”,在于将现代主义的感觉浸润并融入日本的生活文化中去。
完美是枯燥的。
设计不是工业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完美但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的东西。
真正的设计应该不受教条、规则的束缚,充满想象力,永远在寻找新的、更好的、不同的、不被遗忘的创意。
试着通过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才可以寻求新突破。
每个人也要有自己的逻辑体系,不人云亦云。
设计在哪里?设计已经深深的扎根在生活当中,最令我们视而不见、习而不察,而恰恰又离不开的大概就是设计了。
因为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每一个不容忽视的部分,都是设计。
设计也为原本普通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温馨与惊喜,让生活变美、变放松。
“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而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在深入研读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之后,我感受到了设计的魅力和其在生活中的无所不在。
原研哉先生作为日本的一位杰出设计师,他的设计理念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对设计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我被这本书的包装设计所吸引。
洁白的封面,纯粹且精致,黑色端正的宋体字稍加设计,以横平竖直的简洁形式排列,落落大方且透出一股娟秀之美。
这就是原研哉的设计哲学的一个缩影——简单且美。
不繁琐,不罗嗦,不花哨,却带着一种高雅的情操,透漏一份独特的气质。
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于原研哉先生所阐述的“无设计”理念产生了极大的共鸣。
他强调,设计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化,更是对生活方式的引导和改良。
一个优秀的设计应该能在生活中悄然存在,不刻意凸显自己,却能在细节中给人们带来便利和舒适。
这种“无设计”的理念,让我想到了日本禅宗的思想,追求质朴、自然,强调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简约。
同时,原研哉先生对于日本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也让我深感敬佩。
他认为,设计师应该深入挖掘本国的传统文化,从中寻找设计的灵感和元素,而不是盲目追求西方的设计理念。
这种对于本土文化的热爱和坚守,让我更加意识到了设计的文化性和民族性。
此外,我还被原研哉先生对于细节的追求所打动。
他认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应该对生活有着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发现设计的灵感。
这种对于细节的追求,让我想到了日本设计师在工作中那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他们对于每一个细节都把控得恰到好处,无论是产品的造型、色彩、材质,还是用户体验的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做到极致。
这种追求极致的精神,让我深感敬佩。
当然,除了上述内容,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中也详细解读了“空”这一概念。
他提到,设计应当留出空间,这种空间不仅仅是物理上的,也是心理上的。
一个设计如果过于拥挤、过于繁复,就会让人感到压抑、不适。
反之,如果设计中留有足够的空间,就能给人以遐想、呼吸的空间,让人能够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11篇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11篇光学对建筑,随着时间变化、季节更替,并根据光源色彩、强弱、角度的调整,建筑形象也随之变化,建筑空间也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
选择和控制不同的光学设计,能够营造出一种温馨、宜人、更有艺术性的空间氛围。
我们的生活每日与光相伴,建筑物与光息息相关。
光显示出的巨大艺术感染力,激发了建筑设计各个专业设计人员对照明创作的冲动。
光是人居环境的要素,为人类居住的建筑和城市创造光明、舒适、绚丽。
创造优美的光环境是建筑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光使建筑的实存成为可能。
随着时间的变化,季节的更替,光的强弱、照射角度发生了变化,建筑的形象也随之改变。
人们就是在这样不断变化的形和影中感受光带给我们的奇妙世界。
正如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所说:“建筑设计就是要截取无所不在的光,并在特定场合去表现光的存在。
建筑将光凝缩成最简约的存在,建筑空间的创造即是对光之力量的纯化和浓缩。
”大面积的明暗对比和光影变化,反映着光与建筑的完美交融。
光塑造形象:物的形象只有在光的作用下才能被视觉感知。
正确地设光能加强建筑造型的三维立体感,提升艺术效果,反之则导致形象平淡或歪曲。
光建构空间,明和暗的差异自然地形成室内外不同空间划分的心理暗示。
光的微妙的强弱变化造就空间的层次感。
光渲染气氛:晴空万里,细雨连绵,不同的环境带给我们不同的心情,这当中光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光渲染的气氛对人的心理状态和光环境的艺术感染力有决定性的影响。
光突出重点:没有重点就没有艺术而落人平庸。
强化光的明暗对比能把表现的艺术形象或细节实现出来,形成抢眼的视觉中心。
极高的对比还能产生戏剧性的艺术效果,令人激动。
光演现色彩:显色性好的人工光源可以象天然光一样真实地演现环境,人和物的缤纷色彩;显色性差的灯则造成颜色变异,丧失环境色彩的勉力。
彩色灯光赋于光环境情感意识,使一些颜色响亮,但也会使一些颜色受到扭曲。
光装饰环境:光和影编织的图案,光洁材料反射光和折射光所产生的晶莹光辉,光有节奏的动态变化,灯具的优美造型都是装饰环境的宝贵元素,引人入胜的艺术焦点。
读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有感

读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有感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来源生活,艺术中处处都体现这生活、体现这自然。
因此,艺术丰富多彩,生活也是艺术美的源泉。
艺术虽然“高于”生活,但它是回归生活,艺术与生活之间是相互融合,同生活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标签:生活;艺术设计一.生活是一门艺术生活离不开艺术,艺术也离不开生活,生活就是一门艺术。
生活是指人在物质界中的一切活动。
如:耕种、吃饭、游玩、睡觉等等。
而艺术又是什么呢?艺术是指人在物质界的一切活动,对自然现象进行的感觉、感受、体验、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它。
不同时代呈现着不同时代的艺术,也相对有着不同时代风格的出现。
生活中充满着艺术。
从视觉上,我们看到蓝蓝海洋之广阔、小河流水之细腻、花儿盛开之惊艳、春风抚柳之温馨;从听觉上,我们听到鸟儿争鸣、高山流水、惊涛拍浪;从嗅觉上,我们嗅到花儿的清香、从味觉上、我们尝到酸甜苦辣;从肢体上,我们感觉到冷热温凉、粗糙光滑;我们从这些生活中感悟出美好,感悟出艺术无处不在。
艺术教育也不再是从事艺术专业人员的专门教育,而是作为大众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艺术的感觉、想像、创造等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必要素质。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特有的艺术,同时也有每个时代的艺术格调也都不相同。
艺术的想象力、拓展性,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中各种复合型人才的必备基础。
通过艺术与生活的接轨,可以丰富我们自身的艺术体验和艺术感受,提高艺术感知能力与创造能力,并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享受生活,用艺术的方式表现生活、美化生活、传递生活的乐趣,提高生活的品质。
我相信生活和艺术是分不开的,生活被艺术渗透,说明生活本来就是一门艺术。
二.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所谓源于,艺术是生活的提炼,艺术家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内容,将其浓缩成艺术作品呈现;所谓高于,艺术呈现出来的是修饰以后的生活,现实固有种种无奈难以改变,而艺术是精神的自由空间,艺术家在创作时将个人憧憬呈现于作品之中,以寻求一种精神信仰的寄托,以实现心灵以及精神释放的窗口。
《设计中的设计》阅读感想

《设计中的设计》阅读感想《设计中的设计》是无印良品的平面设计师原研哉的作品,这本书以简洁而富有深度的文字,探讨了设计的本质和意义。
阅读这本书,不仅让我对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对无印良品的品牌理念和生活美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无印良品,作为 SIMPLICITY,抑或说是 EMPTINESS 的最好诠释者,以其简洁、自然、实用的设计风格,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喜爱。
它的产品涵盖了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从文具、家具到服装、食品等,无不体现着对细节的关注和对品质的追求。
无印良品的设计理念,不仅是对产品功能的满足,更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尊重和关怀。
无印良品的审美意识具有深刻的日本特性。
这种特性体现在其设计中,便是对简洁实用的追求,以及对自然材质的运用。
日本朋友曾告诉我,大多数日本人都很保守,他们不会通过服装张扬自己的个性,所以日式的设计大多都简洁实用,颜色偏向于黑白灰,而质地也是棉布、麻布等天然材质。
这种审美意识,不仅体现在无印良品的产品中,也体现在日本的文化和传统中。
日本的建筑、庭院、服饰等,都强调简洁、自然、和谐,这种审美意识与无印良品的设计理念不谋而合。
然而,无印良品的设计并非是对传统的简单沿袭,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原研哉在书中说:“一个国家的高速成长期很像一个人的青春期,而日本,已经走过那个青春年代,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将步入一种成熟期,处在成熟期的人们应该意识到,人类的幸福并不只能在持续增长的经济中找到,我们应该对‘异国文化’‘经济’‘科技’等这些因素进行冷静的思考,意识到自身文化的长处所在,争取成为一种成熟文化应该具有的典雅气质。
”无印良品的设计,便是在这种对自身文化的思考和探索中不断发展和创新的。
它将传统的日本美学与现代的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设计风格,既体现了日本文化的传统特色,又具有现代时尚的气息。
无印良品的设计理念,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往往被各种物质所困扰,追求着过多的东西,却忽略了生活的本质。
5《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设计的哲学与意义《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带我走进了一个关于设计的全新世界,让我重新审视和思考设计的本质和意义。
作者原研哉,作为一位设计大师,他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解释了设计的思想和原理,让我受益良多。
在书中,原研哉首先探讨了设计的定义。
他认为,设计并不仅仅是关于外观或功能的创造,更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无处不在,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从一张纸巾的折叠方式,到一栋大楼的建筑结构,再到一款手机应用的界面设计,都是设计的体现。
设计不仅仅是表面的装饰,更是一种对生活、对人类需求的深入理解和洞察。
接着,原研哉强调了设计的创新性和交流性。
他认为,设计应该是一种创新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尝试和探索,打破传统的束缚,寻找新的可能性。
同时,设计也是一种交流的方式,它能够让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时代相互沟通和理解。
这种交流不仅存在于设计师和用户之间,也存在于设计师和其他设计师之间,甚至存在于设计师自己和自己的内心。
此外,原研哉还提到了设计的时代性和地域性。
他认为,每个时代、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和特点,这是因为它们受到了不同的文化、历史、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设计师需要深入了解自己所在的时代和地区,从中汲取灵感,创造出符合当地文化和审美需求的设计作品。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设计的魅力和力量。
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思考方式和生活态度。
它能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更加便捷、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设计也是一种责任和使命,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创新、交流,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总的来说,《设计中的设计》是一本关于设计的哲学和意义的书籍。
它不仅让我对设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让我对生活和人类的需求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和洞察。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我设计之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不断地探索、创新、前进。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设计作为一门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具有丰富多样的表达形式和无限的创造可能。
通过设计,我们能够创造出令人震撼的美学作品,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并在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我最近读到的《设计中的设计》一书,深深地触动了我对设计的理解和认识。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分享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启示和感悟。
首先,在书中,作者强调了“设计即是表达”的概念。
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的呈现,更是对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通过设计,艺术家和设计师能够传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看法。
这种表达不仅仅局限于美的方面,还可以是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抗议,以及对人性的探索和反思。
设计师应该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将自己的观点和情感通过设计作品进行表达,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共鸣。
其次,书中提到了“形式与功能”的关系。
在设计中,形式和功能是不可分割的。
形式是设计作品的外在呈现,它可以吸引人的注意力,引起情感的共鸣。
而功能则是设计作品实现特定目标和满足人们需求的能力。
好的设计应该在形式和功能之间找到平衡,既要具备美的外观,又要实现实用性和效果性。
只有这样,设计才能真正地服务于人们的需求,并产生积极的影响。
此外,我从这本书中学到了设计需要注重细节和整体的思维。
细节决定了一个设计作品的品质和完成度。
每一个色彩的选择、每一处线条的排布,都需要经过精心的考虑和调整。
同时,设计师还要具备整体的思维能力,能够将各个细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具有统一风格和完整感的作品。
只有注重细节,同时保持对整体的把握,才能使设计作品更加出色和有力地传递信息。
最后,我深深地认识到设计是一个迭代和持续改进的过程。
设计师的工作不仅仅是完成一件作品,而是持续寻求改进和创新的过程。
通过不断的反思和实践,设计师能够不断地迭代自己的作品,提升设计的质量和水平。
同时,设计师还需要与他人进行合作和交流,从其他人的意见和反馈中不断吸取经验和启示。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设计中的设计》是一本由日本设计大师竹内文所著的书籍,通过对设计的思考和探索,让人们重新审视设计的本质和意义。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设计产生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书中提到了设计的本质是什么?竹内文认为,设计不仅仅是外表的美观和实用性,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情感。
设计应该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设计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
”设计师不仅要关注产品的外观和功能,更要考虑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情感需求,这样才能创造出真正有意义的设计作品。
其次,书中还提到了设计的意义是什么?竹内文认为,设计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设计师应该具备开放的思维和敏锐的观察力,能够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将创意转化为实际的作品。
同时,设计也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设计师应该用心去体验生活,从中发现美和价值。
这让我深受启发,意识到设计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只有将设计融入到生活中,才能创造出真正有意义的作品。
最后,书中还提到了设计的未来是什么?竹内文认为,设计的未来是多元化和包容性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设计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设计师应该能够适应这种变化,不断创新和突破自我,才能够赢得市场和人们的认可。
同时,设计也应该是包容性的,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和喜好。
这让我深受启发,意识到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改进。
只有这样,设计才能够在未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设计中的设计》,我对设计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设计不仅仅是一种外表的美观和实用性,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生活态度。
设计师应该能够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将创意转化为实际的作品,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改进。
只有这样,设计才能够在未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我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创造出更多有意义的设计作品。
书籍《设计中的设计》读书心得感悟体会

书籍《设计中的设计》读书心得感悟体会读完《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让我对设计这个领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得到的一些心得体会:1. 设计是一个细致入微的过程。
作者在书中强调了设计的精细和细节的重要性。
设计师需要深入思考用户的需求和心理,通过不断的试错和改进来达到最佳的设计方案。
只有真正了解用户,才能创造出更好的用户体验。
2. 设计是一个沟通的艺术。
设计师不仅仅需要有艺术和美感,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设计需要和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和协调,以达到设计的目标和愿景。
只有通过良好的沟通,才能将设计的思想和意图传达给其他人。
3. 设计是一个持续学习的过程。
设计领域的变化非常快速,技术和趋势都在不断更新和改变。
设计师需要保持对新知识和新趋势持续的学习和关注,以不断提升自身的设计能力和水平。
4. 设计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满足用户的需求。
设计师需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
同时,设计也需要考虑到用户的情感和情感需求,让设计更具有人性化和情感化。
5. 设计是一种创造力的表达。
设计师需要具备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只有不拘泥于常规和刻板的思维,才能创造出独特和有创意的设计方案。
设计师需要勇于尝试和创新,不断挑战自己的舒适区。
通过阅读《设计中的设计》,我对设计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设计不仅仅是外观的装饰,更是一个解决问题和创造美的过程。
只有真正了解用户,沟通表达良好,持续学习和拥有创造力,才能成为一名杰出的设计师。
这本书对我在设计领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会在以后的设计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应用书中所阐述的思想和方法。
观看设计中的设计观后感

观看设计中的设计观后感观看设计中的设计观后感《设计中的设计》由原研哉著,朱锷翻译,于2006年11月1日出版,是由设计大师原研哉解释并阐述设计的思想和原理的经典之作。
店铺给大家整理了观看设计中的设计观后感,希望你们喜欢!观看设计中的设计观后感篇一轻启页扉,作者原研哉是一名知名的平面设计师。
说实话,在阅读本书之前我对日本的印象是无所谓好与坏,具体一点的印象比如万人离场无垃圾遗留,公共场合严守规范等,但这对我我吸引力不大,社会公德的进步是靠时间的积累,无需逞一时之急。
作者先从设计的由来讲起,在工业化的时代,人们由于逐渐不能忍受粗制的工业品替代手工品的精致优雅,设计也就随之产生。
由设计的产生我们可能会问一个问题:设计是?关于这类问题有些人会很不屑一顾,有些人会觉得很坑爹,觉得坑爹的人相信我们的感觉是差不多的。
我们通常有这种感受,学数据库会有人问:数据是什么?作为一个人也有人问:人是什么?我是谁?通常这类问题都比较难以回答,而且通常没有完美的答案。
如果通过解释就清楚知道数据是什么,那么就不会有人为了数据库编程而焦头烂额;如果一句话就能知道人的真谛,那还要漫长的人生干什么。
《论语》有云:朝闻道,夕可死矣。
这并不是叫人问道后就可离世,而是旨在说明问道的重要性以及求道的艰难。
话回正题:设计是什么?我认为对大众而言,设计是对美好的追求与向往,对设计师而言,设计是对社会生活的敏感与好奇。
保持一颗对生活的敏感与好奇之心或难或易,所以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设计师,生活本身就蕴含着无限设计的可能。
书中对设计的定义是无限宽广与深邃,而我们平时看到的VI设计、UI设计等只是设计的一种表现而已。
RE-DESIGN章节陈述到一些生活用品的再设计,将CD播放机设计成换气扇的造型,每次播放音乐都使听者有一种期待,感觉音乐是迎风而来,这对听者来说是一种享受。
另一个更为可的设计,将卷纸的圆形内纸筒设计成方形,这样卷出来的卫生纸呈四方形,当拉动卷纸时会发出咔咔的声音,所受的阻力会提醒使用者用了几节纸,起到节约资源的作用。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新世相图书馆创立仅 5 个月,便已有 5 万人借助馆内的书籍充实自己的生活。
这些书籍在全国 348 座城市间传递漂流,成为人们的亲密伙伴。
我收集到了一些关于《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的评论,它们是读者们阅读后的真实感受。
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能看到他们阅读时的不同表情,感受到阅读不再孤独。
我衷心希望这本书能成为读者们的慰藉,让他们在阅读时不再感到孤独。
设计不应是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而应是对生活的重构,让生活更加便捷、美好。
我非常欣赏书中“下意识”的设计理念,它体现了对人和生活的体贴入微。
设计是引导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方式,正因如此,我们才更加热爱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书中“Re-design”的概念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印良品的“就这样就好”理念温馨而令人感动。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卷筒纸重新设计的描述,它贴切生活,兼具实用性。
对于一个不懂设计却对其充满向往的人而言,原研哉的视角为我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
他的观点深入浅出,既具有一定的深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设计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设计的本质是解决社会中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问题,而不是从个人出发。
这种从社会角度出发的设计态度使我对设计产生了更强烈的兴趣。
尽管我对原研哉的其他设计作品一无所知,但仅从书中的例子,我已能领略到他作为设计师的卓越才华。
书中的设计有些起初可能并不显得新奇或出众,但在原研哉的诠释后,或反复回味后,我们便能慢慢体会到其中的精妙之处,甚至会发出“啊,原来是这样”或“怪不得”的感慨。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常常来不及停下脚步,仔细品味和思考身边的设计。
即使发现了“设计”,我们也往往只是匆匆赞美或吐槽一番,便转瞬即逝。
同样,许多设计者也在设计的潮流中随波逐流,尚未领悟到“设计的本质”,因此设计仅停留在表面。
原研哉调侃日本人英语不流利反而使日本市场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独特性的观点,让我在认可的同时,也不禁莞尔。
设计之美,在于与自然的融合。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山东人民出版社——白底黑字的封面,除了必要信息没有罗列任何东西,更没有任何装饰物出现。
不知道作者想要通过封面向读者传达什么讯息,但我的感觉就是,书中一字值千金,看到他静静的躺在桌面或立在书架上时,迫不及待的打开它,拜读。
显然此书的封面设计是很成功的。
由于很喜欢这种简约、大气的设计风格,所以在进入主题前,不禁要对《设计中的设计》一书的封面大加赞赏一番,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设计出这样优秀的作品。
整本书读下来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受益匪浅。
作者的许多观点和设计观念颇为受用,不过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并非学习到多少先进理念,而是从打开书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结束,被作者的文字所引发的大量思考,脑海中那些源源不断跳出的“?”着实引发了一场风暴!“轻轻地将手肘撑在桌子上,托着脸来看这个世界,眼前的一切似乎也会随之有所不同。
我们观看世界的视角与感受世界的方法可能有千万种,只要能够下意识的将这些角度和感受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就是设计。
当你因为读完这本观念设计书而感到越来越不懂设计时,这并不意味着你对设计的认识倒退了,而是证明你在设计的世界里又往更深迈进了一步。
”这是作者——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先生写在开篇自序中的一段话。
也正是这句话让我产生了第一个疑问:这本书要告诉我什么?为什么在还没有阅读其内容的现在,却因为作者的一段话语产生了收获海量知识的喜悦?什么是设计?这个我再熟悉不过的问题,在读完短短几百字的自序后,突然变得陌生,陌生到貌似从未思考过的问题!现在我明白了,这就如同逐梦的人,可能由于走的远了,追的乏了,一颗坚定顽强的心在饱经现实的打压、诱惑后,虽然依旧在奔跑,但早已忘记了最初的梦想,舍弃了精髓,徒有其表罢了。
我们穿梭在校园中,忙于攻读我们的设计学士学位,填鸭似地学习着社会认为我们需要掌握的各种技能,五花八门的课程,走马灯一样的变换着……到如今却连最基本的问题都抛在了脑后!原研哉在书中讲到了设计的过去,讲到了设计与生活,讲到了设计师与其所处的时代,讲到设计与当前瞬息万变的世界,讲到了设计所引导的消费观念以及设计的未来等等,所有这些细枝末节间,不仅能看出作者丰富的积累和经验,更尤为可贵的是对待设计的.态度和责任心。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设计中的设计》是一本由日本设计大师竹内好所著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设计的理论著作,更是一部关于生活、创造和思考的启示录。
通过作者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我们得以窥见设计的本质和意义,以及设计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设计中的设计》中,竹内好将设计比喻为一种生活的方式,一种思考的方式。
他认为设计不仅仅是外表的美感,更是内在的精神和价值的体现。
设计是一种将理念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一种追求完美和创新的精神。
通过设计,我们可以改变世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改变人们的命运。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设计的力量和魅力。
设计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活动,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设计师需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需要不断地思考和探索。
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真正有意义和价值的作品。
竹内好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关于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论。
他强调了设计的简洁性和实用性,认为设计应该是简单而不简陋,实用而不庸俗。
他还强调了设计与自然的关系,认为设计应该尊重自然,借鉴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通过阅读《设计中的设计》,我深刻体会到了设计的价值和意义。
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设计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启发我们的思维。
设计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设计的影子。
设计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追求完美和创新的精神。
在我看来,《设计中的设计》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设计的著作,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和人生的启示录。
通过设计,我们可以看到世界的美好和可能性,可以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和多彩。
设计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追求完美和创新的精神。
让我们一起跟随竹内好的脚步,探索设计的奥秘,感受设计的魅力,让设计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是一本由美国著名设计师唐纳德·诺曼所著的关于设计理念和方法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深刻地影响了无数设计师和创意人士。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深刻体会到了设计的本质和意义,对设计的认识也得到了深化和拓展。
在《设计中的设计》中,唐纳德·诺曼首先对设计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设计不仅仅是外表的美观和功能的实用,更重要的是要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和心理诉求。
设计应该是人性化的,要考虑到用户的感受和体验。
这一观点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意识到设计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活,更是一种对人的关怀和尊重。
除此之外,唐纳德·诺曼还在书中提出了“情感化设计”的理念。
他认为设计应该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沟通,要让人们在使用产品或者服务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
这种情感化的设计能够让用户产生更深的情感连接,从而增强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这一理念对我来说是全新的启发,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设计工作,并尝试将情感融入到设计中去。
此外,唐纳德·诺曼还在书中详细介绍了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他强调了用户体验的重要性,提出了许多提升用户体验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他还讲解了设计思维和创新的过程,教导读者如何进行创意思维和设计思考。
这些方法和技巧对于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财富,让我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受益匪浅。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设计中的设计》,我对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设计不再是简单的美化和实用,而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沟通,一种对人的关怀和尊重。
我深信,只有将情感融入到设计中,才能创造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我会将书中所学应用到实际的设计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平,为用户创造更好的体验和价值。
感谢唐纳德·诺曼的《设计中的设计》,让我受益匪浅,受益终身。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精选5篇)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精选5篇)第一篇: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让生活简单且美《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日期:2011-07-27设计中的设计》一书购之已久,被它吸引是其出众的包装设计:洁白的封面——纯粹且精致;黑色端正的宋体字稍加设计以横平竖直的简洁形式排列——落落大方且透出一股娟秀之美。
我认为优秀的设计即如此:简单且美。
不繁琐,不罗嗦,不花哨,带着一种高雅的情操,透漏一份独特的气质。
我想此书的作者原研哉先生也是追求这样的一种设计精神。
追求的质朴原研哉先生是日本的一位优秀设计师,在我眼里日本设计师的作品总透漏出丝丝禅意的幽静。
他们对大自然的感悟,对生活的赞美,总是能于细节之中迸发一些小智慧,这想必也和日本本国有限的土地,并不丰沛的资源以及迅速增加的人口有关,日本设计师似乎总能在些许平常的生活事物中点亮一个小创意。
无印良品便是日本本土一个出色的设计品牌。
他的概念是创始人田中一光先生从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识提炼而成。
无印良品追求极简主义审美意识,甚至连生产过程都进行简化,制造出一批造型简洁、朴素的商品群。
自一九八零年创始以来,无印良品已经成为日本民众优雅而质朴的生活象征,他的审美意识具有深刻的日本特性,同时也在世界范围造成了广泛影响。
再设计书中原研哉先生举得一则小例子引起我很大的兴趣:在日本一次呼吁对“取火照明”这种原生态方式再关注的设计会上,面出薰先生(日本设计师)做出一个非常有趣且另人感动的提案。
他将落在地上的小树枝收集起来,在小树枝的尖端涂上发火剂制成火柴。
让这些小树枝在回归地球母亲之前再为人类做点事。
掉落在地上的小树枝形状是优美的,而人们使用这种火柴,能够让人们忘记繁忙的时间,唤起人们对自然、火、人,以及各种各样世间万物的印象。
这是一个优秀的设计,它充满智慧——没有那么高昂的制作费;它充满乐趣——自然的形态拟造出千姿百态;它又包含了感情——放佛是人与自然的一次沟通,擦一根火柴,大自然燃尽一段小树枝却给人类带来一团光明,这是人与自然仿佛约定般的完美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这段时间我不仅在为毕业设计想方案,同时也阅读了《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读了这么久,突然发现就像原研哉在开篇的自序中所说的一样,自己越来越不懂设计了。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你对于设计的认知倒退了,而是证明你在设计的世界里又往更深处迈进了一步”,所以归根结底,这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是因为我对设计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越来越高涨的热情,以及对设计的意义更加深刻的思考与感知。
设计是什么?在我离设计很远很远的时候,我一直以为他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名词。
而如今作为一个初学者,它有些神秘,有些美丽,又有点包罗万象,意蕴复杂。
对于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原研哉并没有在这本书中给出一个明晰的答案。
但他给了我们弥足宝贵的启示。
通过创新与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这是我在第一章“设计到底是什么”中所认识的设计。
“设计的时代将要来临”。
当初的松下幸之助看到了设计发展前景,二战后的日本产品设计高速成长,并且对质量的追求为规模化、量化的生产提供了品质保证。
日本设计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是因为,对如何形成真正具有自身特色的设计思想的思索,在于反思什么样的东西才是“日本的”,在于将现代主义的感觉浸润并融入日本的生活文化中去。
完美是枯燥的。
设计不是工业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完美但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的东西。
真正的设计应该不受教条、规则的束缚,充满想象力,永远在寻找新的、更好的、不同的、不被遗忘的创意。
试着通过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才可以寻求新突破。
每个人也要有自己的逻辑体系,不人云亦云。
设计在哪里?设计已经深深的扎根在生活当中,最令我们视而不见、习而不察,而恰恰又离不开的大概就是设计了。
因为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每一个不容忽视的部分,都是设计。
设计也为原本普通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温馨与惊喜,让生活变美、变放松。
“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而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
”
什么才是好的设计?没有标准答案。
事实上,哪有那么多好与不好,只要它足够有趣、足够有新意;只要你喜欢,哪怕一件有趣的小物件,也可以将不好变成好,给你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官享受,让你怦然而心动。
在现代工业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如何退去浮华、回归自我,保持一颗平静宽容的心越来越多的被人追捧。
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也不仅仅限于好用,他们更愿意选择那些能够触动心灵的设计产品。
正如原研哉写在最后:“我想邀请那些对设计有兴趣,在设计入口观望的人一起来阅读。
设计世界看起来门槛很高,不会让人将其与流行或者潮流联想在一起,相信有很多人即使对
设计有兴趣也不一定会真的认为自己可以进入设计界,但我认为,只要脚踏实地,就能走好设计这条路。
我期待那些对设计有兴趣的人能够坚定地进入设计界”。
唐云飞
541112100320
工业设计三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