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改革滞后于区域发展的现象研究_以浙江省温州市为例
浙江省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研究
浙江省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研究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浙江省成为了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然而,尽管浙江省整体经济水平较高,但该省内部的区域发展却存在较大的不平衡问题。
本文将对浙江省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浙江省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
浙江省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明显高于西部和中部地区,特别是绍兴、宁波、温州等地。
这些沿海地区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外资和先进技术,形成了较为发达的制造和服务业。
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发展滞后。
二是区域人口流动不均衡。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口在浙江省的分布也不均衡。
沿海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而西部和中部地区则面临人口外流的问题。
这种人口流动不均衡不仅导致沿海地区劳动力供求失衡,也造成了西部和中部地区的人力资源浪费。
三是区域教育和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
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教育和医疗资源在浙江省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
这导致了西部和中部地区的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历史原因。
浙江省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开始开放,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由于交通和地理等因素限制,发展滞后。
二是政策原因。
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时,更多地关注了沿海地区,忽视了西部和中部地区的需求。
这造成了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平衡。
浙江省沿海地区拥有较为完善的交通和基础设施,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这导致了西部和中部地区在吸引外资和技术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障碍。
针对浙江省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一是加大投资力度。
政府可以加大对西部和中部地区的投资力度,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吸引外资和技术,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稳妥有序推进行政区划调整的思考
36 // 《中国国情国力》 2021年第4期|总第339期稳妥有序推进行政区划调整的思考陆小成摘要:根据世界城市演化规律,我国距离发达国家70%-80%的城市化率水平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推动行政区划调整是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必然要求。
立足新发展阶段,建议从维护社会稳定大局、依法依规科学论证、稳妥有序谱写新篇章入手,破解行政区经济壁垒、区域城乡差距拉大等难题,稳妥有序、稳中求进推动行政区划调整,完善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
关键词:行政区划;调整;体制机制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561/ki.zggqgl.2021.04.009行政区划调整是关系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安定团结、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行政区划本身也是一种重要资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优化行政区划设置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工作部署推动。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强调,要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立足新发展阶段,稳妥有序推动行政区划调整是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保障。
一、推进区划调整是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一)遵循全球城市化规律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演进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
许多发达国家早已完成城市化进程。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UN DESA)发布的《2018年世界城市化趋势》报告显示:世界上5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预计到2050年,全球城市化率有望达68%。
2018年,主要国家城市化率中,阿根廷、日本均为92%,荷兰为91%,巴西为87%,英国为83%,美国为82%,中国为59%。
温州模式的局限及当前的任务
素。 笔者说这些 话并 小是想打击温州人的 自信心 , 也不
是想 l 定温州模式 , 温州要继续发展 ,顺利地转 型升 否 级, 就需要摆止对 白 的位置 和心 念 , 实事求是地认 识到 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最重要 的是 , 温州需要冉 有一 模式迷信 的解放思想 。
经济过程特有的二元性和探索性 ,以及温州地方 J 土文 x l 化特性 。 因此 , 没有 必要把温州模式作为 巾国改革开放的
好温州模式和温州经济发展 ,而不看好苏南模式 和苏州 经济发展 ,冈为他们认为温州模式和温州经济 发展 似乎 更吻合两方经济学理论或者市场经济理论 。但后 来的现
标杆模式 。有学者 曾说温州模 式是 欧洲早期资本主 义经
济发展浓缩 版, 新 占典模式 的浓缩版” 他研究 了英 足“ 。 经济和欧 1 - I ' 经济 , 发现 l 9世纪的欧洲也是 r小企业 的天 f 1 下, 和现在的温州有点类似 , 于是就有此说 。但真理总是 具体的 , 是以具体的时间 、 地点和条件不 同而不同的。
实证 明, 似乎并不是这样 。 温州和苏州发展 的差距不仅没
经济学教科 书讲 的那么简单 。 往往是多个凶素起作用的。 在区域经济学 中 ,区域经济发展 的一个重要凶素是 位 条件 。一个地方 的经济发展 的状 况和它所处的空间位置 有相当大的关 系 , 在一定条件下 , 区位条件甚至可 以成为 这一地 区的核心竞争力 。 温州从总体上讲 , 或许有 一些可 以称之 为核心优势 的东西 , 譬如制度创新能力 、 民营经济 发达等 。但是这些其他地区很容易模仿 , 且一学就学会 , 过去没有学习可能是因为胆子小 , 思想没解放 , 只要想 但 通 了, 如发展 民营企业这样 的门槛是很容易跨过去的。 但
我国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协调性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我国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协调性的不利影响及对策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我国区域发展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行政区划的设置对区域经济有着重要的的影响,这其中就有对区域经济的协调性的影响。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协调性的不利影响也显现出来。
本文就不利影响做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标签:行政区划区域经济信息不对称行政区划改革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保证国家各种生产要素持续保持较理想的空间配置,从而实现国民经济整体以较高速度持续稳定发展的一个基本问题。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中国现行的行政区划是在计划经济年代逐步建立起来的,政府管理层次多,隶属关系复杂,管理半径过长,行政分割严重,行政成本庞大。
我国的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是相互矛盾的,有非常尖锐的问题,行政區划定下的官员在执行经济区划的功能,完全割裂。
在这样的行政区划架构下,再加上它所特有的政绩考核体系,并将行政区划下的垄断与地方保护推向了极至,从而造成行政区划对于资源优化配置的阻隔与排斥。
这就是所谓的行政区划分割经济区域的格局。
这种格局显然不利于区域政策产业化,以及产业政策区域化。
一、我国现行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协调性的不利影响1.行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协调性的不利影响的理论基础(1)地方利益主导下的“囚徒困境”在囚徒困境博弈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行为者追求自身利益的结果却是最差,要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就需要双方放弃背叛战略,转而实行合作,就是实现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统一从而实现互利共赢。
然在我国长期的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中,地方政府受到利益最大化和理性“经济人”的双核心利益驱动,在与其他地方进行博弈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保持贸易自由或地方保护的两难选择。
虽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选择合作会带来巨大利益,但是由于双方在各自的利益主导下,政府之间往往会选择贸易保护政策。
这不仅会造成区域经济间的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困难,从而影响区域经济的总体发展,而且还会对已经形成行政区经济体内部造成不利影响。
温州经济发展变迁及未来展望
温州经济发展变迁及未来展望温州经济的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下地方县域经济发展中一种独特的现象和模式,也在一段特定的时期几乎成为了民营经济的代名词,也是我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起步与蓬勃发展的缩影。
但伴随着温州经济的突飞猛进,与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也相继出现,成为阻碍温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内国外近期经济发展形势日益严峻,如何处理温州经济发展中的阻碍问题,为温州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是笔者关注的重点,本文也将结合笔者个人观点展望温州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
标签:温州经济;发展描述;展望一、温州经济发展的历程温州经济发展模式一直是我国民营经济的典型代表,一个县域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由改革开放初期即1978年的13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4004亿元,35年内增长了308倍,其经济成就表现突出。
1.温州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我国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温州以海防前线城市的角色进入到全国市场经济建设中,虽然自身的经济发展硬件设施不尽齐全,也没有获得较为优厚的政策支持,但由于温州独特的商业文化氛围,造就了最早一批活跃市场经济的个体工商户。
这种独特的文化环境早在1956年的温州永嘉县试验早期的“包产到户”就有所体现。
1978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温州的经济发展开始进入起步阶段,以国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契机,一大批农村劳动力被解放出来,从事以家庭作坊为主的个体经营活动,进入到最早的市场经济活动中去,在非公有制经济还在受到争议的改革开放初期,这批温州商人就已经成为中国市场经济最早的一批参与者中的典型代表,并几乎在全国范围内的日用百货领域开辟了广阔的市场,全温州储蓄余额由4511万元增长到近6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从13亿元增长到45亿元,进行着早期民营资本的积累。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1992年,温州的非公有制经济开始由个体工商户的形态向股份合作制转变,原有的个体家庭式小企业模式已经不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的架构需要,大多数温州民营小企业主选择联合创办股份合作制企业以继续保持在全国范围市场上领先优势。
温州区位优劣势分析
区位优势:地处沿海经济带上,温州大都市圈主轴之上
温州中心区永嘉经济、交通一体化的首要试点区
交通要冲,架通南北,瓯江大桥建成之后,项目地块是进入温州的必经之地,后
方是104国道,未来轻轨、高速都从中经过
位于温州市瓯北片组团,地处瓯江和楠溪江交汇处,瓯江入海口与温州老城、瓯
北组团隔江相望;同时也是永嘉县的水上门户。
政府对开发三江片区的支持政策,打造黄金流岸,忘情山水的国际休闲旅游生态
基地。
气候冷热适中,热量丰富;雨水充沛,空气湿润
平原地貌,地质条件好,可支持超高层建设
环境优美,田城相依,山水环抱,风水极佳
文化浓厚,山水文化,塔文化以及温商精神
区位劣势:基地不规整,四周交通复杂,基地内交通问题难解决
基地设施几乎全无,周边设施也是很不完善
基地的入海门户被灵昆岛,七都岛堵住,地理优势欠佳
基地的开发主要是依靠政策导向,对瓯江南岸依赖性比较大
基地周边商业发达,吸引力强
总结:基地开发要注重解决交通问题,合理布置路网
想方设法吸引人流,增加基地的人气
减少与周边强势竞争,开发特色项目,打造品牌地标
充分利用网络交通,紧密结合温州市区、鹿城区、瓯北,重视与永嘉和乐清的联
系
利用地理优势,挖掘文化内涵,创造亮点。
温州的变化调研报告
温州的变化调研报告温州是一个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城市,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它的发展优势在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创新的精神。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温州也在不断的变化中。
本文将以“温州的变化”为主题进行调研报告。
一、城市环境的变化在过去,温州的城市环境相对比较糟糕,拥堵的交通、污染的空气和缺乏绿化带给市民的压力非常大。
但是如今,温州正在进行城市环境的改造,规划出许多公共绿化等的工程,这些公共绿化的建设,使得城市空气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也让市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宜居。
此外,温州市也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化的城市管理条例,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让温州这个城市不断焕发着新的光彩。
二、经济水平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温州正在逐步的转型升级,不断提高其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在疫情影响下,温州市增强了抗风险能力,通过推出平台等支持企业发展,促进温州经济快速恢复。
在经济领域代表上的成长遍地开花,如温州机床,温州梅雁电器等知名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可以看出温州市的经济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正朝着高端技术和制造业等方面进行着积极布局。
三、生活方式的变化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变化,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在过去,温州市的生活方式比较单一,人们的生活方式主要是以工作为主,娱乐和休息时间相对比较少。
但是如今,随着工作场所和生活环境的升级,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市民们也开始注重健康和休闲,逐渐形成了一种以健康生活为主的生活方式。
四、创新与发展温州市的文化氛围和创新精神也体现在其发展方式上,市政府注重打造全球创新创业中心,越来越多的创业精英开始涌现。
当地的创新企业已获得了大量职业顶尖人才的青睐和投资,这也预示着在未来时代,更多的优秀人才会聚集在这个城市中。
总之随着全球化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温州的这个城市也在经历着快速的变化。
未来,这个城市也将继续致力于发展和改革,海纳百川、洋溢活力的社会氛围,让人们越来越多地青睐这个城市。
《第三节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同步训练)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_湘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三节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区域联系的表现形式?A. 产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和互补B. 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C. 文化交流与传承D. 政府间的行政区划划分2、在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以下哪种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A. 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略环境保护B.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C. 过度依赖能源消耗型产业,导致环境破坏D. 忽视地区间差异,强行推动统一发展模式3、下列关于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A. 区域协调发展强调的是各地区均衡发展B. 区域协调发展强调的是各区域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C. 区域协调发展强调的是资源在空间上的绝对均匀分布D. 区域协调发展强调的是行政级别的差异4、以下哪项措施不属于区域协调发展的范畴?()A. 推动区域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B. 加强区域间产业协作C. 提高区域间环境保护意识D.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5、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
A、人口数量的增长B、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C、农业生产的发展D、旅游业的发展6、区域之间通过合作,形成了互惠互利的关系,这体现了区域联系的()。
A、开放性B、独立性C、紧密性D、协调性7、我国在区域发展战略中,提出“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战略,这两大战略的共通点是:A. 加快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B. 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C. 重塑国家经济地理格局D.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8、下列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B. 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C. 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D. 区域协调发展会导致资源跨区域流动变得无序9、【题目】在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以下哪项措施不属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的范畴?A. 加强区域间产业链的衔接B. 限制落后产能的转移C. 推动区域内的技术创新D. 鼓励跨区域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10、【题目】在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以下哪种现象表明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得到有效缓解?A. 区域间人均GDP差距扩大B. 区域间人口流动减少C. 区域间基础设施共享度提高D. 区域间生态环境恶化加剧11、下列哪项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A、区域之间自然环境相同B、区域内部经济活动的同质化C、不同区域间经济、社会、生态的不平衡发展D、区域之间政治体制一致12、在区域联系中,下列哪项不是交通方式的主要作用?A、促进区际物资交流B、加速区域间信息流通C、强化区域间政治制度一致性D、提高区域间的经济互动频率13、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区域联系的表现形式?A、交通运输网络B、产业协作关系C、行政区划界限D、文化交往活动14、以下哪种因素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A、气候变化B、市场机制C、政策扶持D、自然灾害15、在以下哪个区域发展中,区域间联系主要通过经济纽带实现?A. 行政区域B. 经济区域C. 文化区域D. 自然区域16、在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以下哪项措施不是区域间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A. 产业转移B. 生态补偿C. 资源共享D. 设立单一主导产业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该区域内的城市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
目录摘要: (2)Abstract (2)引言 (3)一、温州市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3)(一)各县区人均GDP差异 (3)(二)人均GDP变异系数 (4)二、温州市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5)(一)区位因素 (5)(二)自然资源分布不均 (5)(三)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 (5)三、协调区域发展的对策 (6)(一)应该因地制宜,完善行政区划格局 (6)(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化产业格局 (6)(三)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区域经济稳定发展 (6)(四)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互助互利 (7)结束语: (7)参考文献: (7)致谢 (8)温州市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温州市各区县的经济发展出现层次不齐的现象,区域经济差异日益突出,这严重地威胁到温州市的和谐及协调发展。
为此,本文通过对温州市各县区人均GDP指标比较分析,发现温州市各地区的人均GDP值不同,且增长的速度也不一样,温州市区域经济差异较大,最后提出协调区域发展对策,有利于缩小温州市区域经济差异。
本次研究对明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经济差异;协调发展;温州市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ies in Wenzhou City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Wenzhou, in advance of market-oriented reform process, Wenzhou has certainly mad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and rapi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however,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 process, there is the emergence of the phenomenon of uneven levels of each county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i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which poses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harmonious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 Wenzhou. In this paper,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er capita GDP by the county District of Wenzhou City Index, found that different values of per capita GDP in all regions of Wenzhou City, and the growth rate is not the same, the larger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ies, Wenzhou, finally proposed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measures in favor of reduce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ies in Wenzhou City. The study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ll regions clear, and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Economic differences;Coordinated development; wenzhou引言区域经济差异是各种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综合表现,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温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因 素是 : 1 资 源 地 5 4万 亩的速度计 算 ,不到 1 () . O年 不健全 , 城市生 活成本 过高 , “ 人难 使 短缺 。温州 自古以 温州的建设 用地就会用 完。土地 资源 引 , 留人难 ” 现状仍然 没有 改观。高 素 来 人 多地 少 , 源 短缺导致 温州地 价上 涨 , 资成 本增 质人才 的缺乏使得 温州经济 发展动力 资 投 经济结 构优化 、 业层 次提 升 、 产 贫 乏 , 均 资源 占 高 , 人 一方 面影响本地 产业和企业 规模 不 足 , 有 量 低 ; 着温 州 的发展 l 随 另一方 面影响外地 和国外大 科 技进步等严重受 阻 工 业 化 和 城 市 化 型企 业到温州投 资的积极 性 , 严重 影
大 多集 中在 劳动 密集 型 的传 统 制造 已丧 失使用 功能 , 市区 内河各监测 站 也不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 发 业, 资本含 量 和技 术水 平低 , 品的 位都为 V类水。20 年 , 产 04 工业废水 排 展观的要求 。 附加值 和加 工度 低 () 5 思想 观念狭 放 量 10 .8亿 吨 ; 工 业 固 体 废 物
州 经 济 因盲 目追 驱使下 , 只注重企业本身的利益追求 优势 ,在全 国行业地位 中处于价值链
开 发 , 成 资源 浪 5 造 4个市控 及市 控 以上 监测 站位 的监 要 素都具有 流动性 和开放 性 不相符 。
甚 至导致 温州经 济发展 动力 不足 , 产 费 、 境污染 、 环 生态恶 化 。 () 力资 测结 果 符合 地表 水环 境 质量 标 准 V 3人 源缺乏 。温州是个 “ 才弱市 ” 人力 人 ,占 位总 业 优化升级 困难 , 0 站 经济增 长缓慢 , 技术
温州地理调查报告
温州地理调查报告温州地理调查报告一、引言温州市位于中国浙江省东南沿海地区,地处东经119°18′-121°57′,北纬27°16′-28°30′之间。
作为浙江省的重要城市之一,温州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闻名。
本报告将对温州市的地理特征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和资源。
二、地理位置温州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地区,东临东海,南界台州市,西隔江山市与丽水市相望,北与金华市相接。
地理位置优越,处于长三角经济区内,与上海、杭州等经济中心城市相距不远,地理交通便利。
三、地形地貌温州地势起伏,地形复杂多样。
整个地区以山地为主,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东南部。
西北部的山地属于浙江丘陵山地,地势较为平缓,海拔较低;而东南部的山地则属于闽南山地,地势陡峭,海拔较高。
此外,温州还有一些河谷和平原地区,如乐清平原、瑞安平原等。
四、气候特征温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
年平均气温约为17℃-20℃,年降水量约为1300-1800毫米。
由于地形的影响,温州市内气候存在一定的差异,山区气温较低,降水量较大,而沿海地区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少。
五、自然资源1. 水资源:温州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主要有江河湖泊和地下水。
其中,永嘉江、瓯江等是温州市的主要河流,为当地农田灌溉和工业用水提供了重要支持。
2. 土地资源:温州市土地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平原和山地地区。
平原地区适宜农业发展,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等作物;山地地区适宜发展林业和旅游业,森林资源丰富,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
3. 矿产资源:温州市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有煤炭、石灰石、花岗岩等。
其中,煤炭资源是温州市的重要矿产资源之一,为当地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六、经济发展温州市经济发展迅速,以民营经济为主导,涵盖了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等多个领域。
制造业方面,温州以鞋业、服装、眼镜等为主要产业,产品远销国内外。
温州调查报告
温州调查报告温州调查报告近期,我们对温州市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旨在了解该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状况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对各个领域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有趣的发现和结论。
经济发展温州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也是浙江省的经济中心。
在经济发展方面,温州以其独特的商业模式而闻名于世。
私营经济在这里占据主导地位,许多家族企业在这里诞生并迅速发展壮大。
这种商业模式注重创新、风险投资和市场敏感性,使得温州的经济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温州的传统产业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许多传统产业需要进行转型升级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着外迁的压力。
因此,温州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保持持续的经济发展。
社会状况在社会状况方面,温州的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房价上涨等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温州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推广绿色出行方式,减少私家车的使用;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环境治理水平;加强住房供应,控制房价过快上涨。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但仍需要进一步努力。
人民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温州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人们的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和医疗保障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改善。
大部分人都能够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这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然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收入分配不均的现象依然存在,一部分人的收入增长远远超过了其他人,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压力也在增加。
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等问题成为了人们普遍面临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温州政府需要加大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同时,也需要加强对人们生活质量的关注,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设施,提倡健康生活方式。
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的前世今生——对温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改革开放前,温州的情况可以概括为“三少一差”:可利用自然资源少;人均耕地在浙江最少,有大量农业劳动力剩余;国家投入少,发展长期任其自流;交通条件差,难以接受大城市的工业辐射。
因此,温州的区域经济发展滞缓,仅具有传统手工业和家庭工业优势,它的工业化缓慢自发地向现代工业迈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让温州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温州出现创业小高潮,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繁荣发展。
温州由此产生了独特的“温州模式”,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
温州模式又称为“小狗经济”,贴切形容了温州遍地的小企业,小作坊场景。
在这种模式下,政府扮演了“无为”的角色,让许多不合主流的事情和现象发展和存在,使得温州的私营经济、家庭经济空前繁荣。
产业结构的改变,使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也发生了改变,大量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资本主要流入家庭与自发经济,也使得资本自由的进行跨区域流动,企业发展国际化。
各种要素自由流动并向小城镇相对集中,而由于温州交通不便,距离大城市较远,难以受到工业辐射,企业为了取得外部经济效益,都选取信息较多、交通运输便利、社会化服务较发达的地方设厂,从而使企业大都向小城镇及周边地区聚集,使得空间距离成本大大降低,这样不仅在社会化协作中提高了专业化水平,形成有分工又有协作的商品生产企业群体,而且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带动小城镇相应地发展,最终又使发展乡镇企业的外部环境得到改善。
同时,在这样的模式运营之下,推行了企业的自律,温州企业的自律性组织快速发展壮大。
当然,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和引导,温州模式也导致了假冒伪劣横行,一些温州人急功近利,大量制造伪劣产品,欺骗市场,结果失去了市场。
家族管理制度对现代企业表现出不适应性,使得弊端日益凸显同时。
温州模式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在当今社会逐渐丧失竞争力,也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了影响,温州作为著名的水乡,许多河道都受到了致命性大污染。
国家城乡划分标准在实际应用中的研究——以温州为例
研 究探 索
DOI .9 9js n1 7 - 9 52 1 .1 0 :1 3 6 /i .6 4 8 0 .0 0 . 5 0 .s 2 0
国家城乡划分标准在实际应用中的研究*
以温 ,I 例 k为 l 、
高顺岳 ( 温州市统计局 。浙江 温州 350 2 0 0)
口流动频繁 ,给城 乡划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与困难 ,在确 定城
市化水平 方面出现新的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统计 公信 力
与应有决 策价值 。
( ) 时 期 城 乡划 分 工 作 面 临 的挑 战 一 新
1 半城市化 ”的形成对城 乡划分工作带来 的挑 战。近几 .“ 年来 ,浙江省各市城 市化发展速度十分迅猛 ,既形成 建成 区功 能相对 比较 完善的市区与镇区 ,也由于城市化不彻底 , “ 半城
城 乡空间边界 的划 分是城市 化统 计的基础 ,也是对城市边
重要基础 ,是建 立国民经济核 算体 系 ,实现信 息共享,深入开 发统计 资料 ,建 立统计信 息 自动化系统 的重要前 提。科学制定 城 乡划 分标准 ,建立起统 一完 备的统计 用区划代码和城 乡划 分 代码库 ,可 以为大型普查 、全面调 查、抽样调查 、专项调查等
界和城市 扩张进行管理 的重要手段 。我国现行的 《 关于统计上
划 分城 乡的规定 》,对反 映各地城市 化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但
是 实际应 用操作难度较大 ,计算 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基
于 此 ,科 学合理地制定并运用城 乡划分标准 ,探索城 乡划 分新 思路 、新方法 ,对指导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 的现 实意义。
15
研 究探 索
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研究
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研究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行政区划改革对于国家的治理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和实践,通过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结果与讨论和结论四个部分,深入剖析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内在逻辑和未来方向。
在文献综述部分,我们回顾了以往关于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研究成果。
从历史的视角来看,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经历了多次重要的调整,如元代行省制度的建立、明清两代的府州县制和当代的市县乡三级制等。
然而,现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描述和分类,缺乏对行政区划改革的系统性和深度研究。
为了深入探讨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我们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我们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以了解行政区划改革的政策背景、历史演进和实践经验。
我们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收集了一手数据,对行政区划改革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了解。
我们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揭示行政区划改革的影响因素和效果。
通过研究发现,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政府效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加强基层治理。
改革措施包括优化行政层级、调整区划范围、推行地方自治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
然而,行政区划改革的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目标,如政府效能的提升并不明显,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基层治理的难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在讨论部分,我们对行政区划改革的原则和策略进行了反思,认为改革应当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增强政策实施的协调性和连续性,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地方差异和民众需求。
我们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如完善行政区划法律法规、推进地方自治制度的落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
中国行政区划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着许多挑战。
未来的研究应更加行政区划改革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深入探讨影响改革效果的多元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推动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还需要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理念和技术手段,为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当前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模式探析》
《当前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模式探析》202x-7-16摘要。
改革开放促使县域经济积极探索特殊发展之路。
“苏南模式”、“珠江模式”、“温州模式”、“晋江模式”、“巩义模式”、“农安模式”及“义乌模式”等是各地在发展县域经济方面积极探索的成果,是基于中国实践的发展经济学的实验范本。
这些经验模式建立在各自相对优势基础上,只有类型相同的借鉴性,并不是广泛推广的范式。
研究分析这些模式,是为了在新形势下,面向未来,反思过去,学习借鉴,促进中国县域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
体制改革和创新才是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和根本动力。
关键词:县域经济,经验模式,体制改革,可持续发展一、县域经济及其发展模式改革开放,对地方政府的放权让利和财政体制“分灶吃饭”的实施,使得地方政府逐渐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
各地政府利用所掌握的资源配置权和地域优势积极发展本地经济,国民经济发展在区域结构上出现新的不平衡态势。
县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区域单元,是政权组织的基本单元和国家治理的基础环节。
作为国民经济主要基础的县域经济,因其基础性、区域性、层次性、综合性、枢纽性、农村性、集聚性、扩散性等特点,成为地方经济的核心。
目前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不平衡性和自组织性。
中国有2052个县域,从地理条件讲,有山区县(占43%)、丘陵县(占26%)和平原县(占31%);从经济特征讲,有沿海开放县、城郊县、传统农业县、山区县和牧区县等。
县域经济间发展差异甚大,发展的不平衡性非常明显:从经济系统的时空演化阶段看,有传统阶段(城乡分离,自组织发展)、发展阶段(城乡对立,向心运动)、一体化阶段(城乡融合,和谐发展);从资源开发与产业结构的演变上看,有资源开发型、资源开发与加工并重型、工贸型;从区域比较看,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较快,中部次之,西部落后;从发展现状讲,有富裕县、发展中县和贫困县。
据202x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县域人均gdp占全国人均gdp的74.8%;人均gdp最高的100个县域是最低县域人均gdp 的15.1倍。
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以温州市辖区为例2005行政区划是国家对行政区域的划分。
即根据国家行政管理和政治统治的需要,遵循有关的法律规定,充分考虑经济联系、地理条件、民族分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地区差异和人口密度等客观因素,实行行政区域的分级划分和调整,将国家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区域系统,并在各个区域设置相应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
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行政区划的设置和变化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又是推动行政区划调整和变更的动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行政区划调整和变更的方向。
本文试图以温州市辖区行政区划为例,通过温州市辖区行政区划演变轨迹、调整成效(问题)及其利弊分析,来研究行政区划调整对温州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而提出解决温州市辖区行政区划体制创新的设想和相关政策建议。
这对深入探讨行政区划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改革创新市辖区行政区划体制,具有十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市辖区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体制分析市辖区行政区划是行政区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市辖区是随着市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其设立、撤销以及设置的数量、规模决定于中心城市的需要和总体规模,也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市辖区审批体制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建国初期,大中城市的市辖区设置不需要中央政府的批准,也没有具体的标准,一个市设多少个市辖区,市辖区的面积应该多大,都有各市自己确定,这样就导致有的城市市辖区设得过多,有的城市设得偏少,有些人口规模相近的城市,市辖区的数量相差1倍以上。
五四宪法第53条规定:“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并第一次正式使用“市辖区”这一概念,规定市辖区为相当于县一级的行政区域单位。
1955年6月颁布实施的《国务院关于设置市、镇建制的决定》([55]国秘习字第180号)规定:市的郊区不宜过大;市辖区和镇的建制的设置和变更由省人民委员会,自治区自治机关自行决定。
小城镇密集区空间演变研究——以温州为例
区的, 镇被融叭建成 区。城镇之间的作 J 峨 用力对群体空间定向扩展并没有明显的影
加并导致 了小城镇密集生长状态,本文把 这一特殊的地域空间形态称为 “ 小城镇密
间的资源共享、产业协同、空间和谐等。
温州地区出现的若干个, 旗 密集区 J
响。③城镇 间向心发展阶段。城镇沿交通 集 区” 。 颇具代表性,并且近年来在不断地发展演 线发展到一定程度,城镇的边缘 因受到其 我 国以往对小城镇的研究 多针对个 变之中,一些小城镇密集区的空间形态发 他城镇的吸引而形成多个城镇之间向心发 体,如费孝通先生早期的苏南小城镇调查 生了明显的质变。温9/ ̄ 密集区的演 展的机制。此时,城镇发展受 自身和区域 1J 、\ I
me t n ln i g b r a ss a lne sf r a l n ig ma a e n n d ns r t e r go n d pa nn u e u h lit n i u b n p a n n n g me t da mi i a i in a y a t v e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出整合发展的对策,实现群体协调。
阶段 小城镇发展到了密集阶段,必然寻求 发展的突破。小 锷 密集区往往舅: 备一定的
改革开发以来,温州以 “ 温州模式 ” 和, 镇的快速发展引人注 目。温州 1 8 J 峨 91
例如,苏南地区、浙江沿海的温台地 区、 问题,小城镇密集区的问题则更为突出。 镇空 间形成 了沿交通线 鸭蹼状 的生长形 珠江三角洲的小城镇群发展引人注 目。在 小城镇密集 区问题的焦点集 中在,城镇群 态,城镇扩展有明显的空间发展指向。郊 J 、
一
些经济发达地 区,小城镇的数量急速增 体的协调和整合方面,包括小城镇群体之
为什么浙江从过去的“省直管县”发展模式转变为发展地级市(大城市)为主?
为什么浙江从过去的“省直管县”发展模式转变为发展地级市(大城市)为主?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进行了基层行政体制的一次改革,率先在辽宁省推行了地级市代管县市的试点。
然后这项制度在全国推开。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浙江的县域经济蓬勃发展,地级市截留县市的财政,引发了很多争议,所以为了保障县域经济的发展,浙江省政府推动强县扩权,省直管县。
从实际结果来看,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近年来,浙江省政府并没有改变这种思路。
只是开始进一步强化从上世纪末就提出的三大核心城市建设。
也就是杭州宁波和温州。
但这种思路,在事实上最后沦为了强化省会杭州。
宁波作为计划单列市,有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
与周边地区进行经济整合的时候,难度比较大。
宁波和其他四大计划单列市相比,发展不温不火。
但和省内杭州相比差距日益增加。
和同属长三角的两大经济强市,江苏的苏州和无锡相比也是如此。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浙江省政府提出的把宁波打造成浙东地区经济中心的目标实际上是落空了。
宁波是一个港口城市,但是在港口和航运建设当中,又不具有完全的自主权,其实受到上海的掣肘。
只能充当上海的副港口。
这对于宁波长期的经济发展自然是不利的。
在产业升级的时候,宁波距离上海又比较远,虽然现在开通了跨海大桥,但是通行成本较高,所以就使得产业升级的溢出效应也比较小。
宁波的产业升级乏力,导致近年来经济增长的速度相对缓慢。
温州从本世纪初开始经济发展一直处于较为滞后的状态。
并没有起到带动发展的作用。
其经济水准与相邻地区的台州金华相比也不具备显著优势,浙南经济中心的建设实际上是失败的。
温州的私营经济一直具有小散乱的特点。
一方面,这体现了私营经济的灵活性,另外一方面也体现了私营经济相对的落后。
温州私营经济长期以来升级动力不足,发展缓慢,导致大量资本,没有在实体产业当中,而是前往投机领域。
浙江省政府曾经试图通过在某些领域给予温州特权的方式,来触动温州的发展,比如在金融领域给予一些特殊的优惠,但由于这个层面的决策由中央政府授权,最后没有成功。
温州城镇化发展模式分析
温州城镇化发展回忆与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温州抓住历史机遇走出了一条独具地方特色的城镇化路径,其直接表征为城市日新月异,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温州城镇化的做法和经验,是浙江模式和浙江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系统回忆温州改革开放30年来的城市发展历程,总结经验和教训,分析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将有利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探索一条更优的、符合地方特色的城镇化路径。
1 温州城镇化发展阶段和主要特征第一阶段:市域强镇涌现和中心城市恢复建设阶段〔1978-1991年〕改革开放前受对台前线的限制,温州接受国家投资较少,城市发展较为缓慢。
改革开放后,温州人凭借精明能干的市场开拓精神,迅速完成了经济总量的原始积累。
在旺盛的初始市场化和初始工业化的强劲推动下,尤其是农村土地承包改革以后,小城镇建设推开了温州城镇化的新局面,如涌现了“中国农民第一城”龙港镇、“东方第一钮扣市场”桥头镇、“全国最大低压电器城”柳市镇等。
至1991年温州建制镇已发展到121个,人口到达26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8.7%,建制镇个数和人口到达1978年的7倍左右。
温州的城镇化建设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自发性和地方特色。
由于市场化改革走在全国的前列,“温州模式”发挥了巨大成效。
新的所有制经济成分和新的经济运行机制相辅相成,使得市场对资源配置作用不断增强,并且随着改革目标模式确实定和经济体制转轨进程的加速,原先在体制外生成的经济成分,成为区域经济中市场经济及其运行机制的内在因素和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镇数量急剧增长的同时,温州中心城市建设仍处于逐步恢复与探索阶段。
1979年温州着手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于1986年获得省政府批准。
此版总体规划明确指出要立足对外开放,以港口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将温州建成浙江南部的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在空间上,城市主要按组团式的沿江、跨江向下游发展。
在城市建设项目上,中心城市主要完成了瓯江一桥、温州机场、温州港龙湾码头2个万吨级泊位等区域型基础设施,建成了一系列给排水设施、城市道路以及16个居住小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