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人际关系中的主体部分,具有一般人际关系的普遍性表现形式,可概括为:1.“基本不接受型”,这种人际关系一般表现为有厌烦心理,不喜欢、不尊重和不愿意合作;2.“表层接受型”,一般表现为表面接受,表面合作,实质逆反;3.“接受合作型”,一般表现为思想基础稳固,情感相对稳定,能够互谅互让正常合作,但情感还欠深厚;4.“尊拜合作型”,表现为了解透彻,相互喜欢,情感浓郁,相互激励。显然,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努力追求的应该是第三和第四种类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活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
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实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总体目标。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全国正在大力推广新课程教学理念,要全面深入地推进素质教育,高质量地完成新课程教学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就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必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体现“以生为本”、“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多元成才”的理念,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标三维度,体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特点。尊重学生人格、情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思维:自主、批判、创新、实践精神,已成为一切课程的共同追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交流互动,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语文课,作为学生各项发展必须依赖的基础性工具性课程,必须优先学好,学好它就离不开良好师生关系的支持;语文课,作为以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构建完整人格为重点的人文性课程,更需要美好人性的体现和良好关系的构建。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师生关系的亲密和谐对所有学科的教学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对语文教学来说显得更为重要。这是因为:1.语文教学对良好师生关系有特殊依赖。语文教学是以情感交流为主要基础的,语文学习中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是以情感共鸣为主要载体才得以进行的。而理科教学偏重于符号系统逻辑推理,政史教学得力于社会人文逻辑认知,音体美主靠于形象创设,唯有语文才是情感的课堂。没有情感共鸣,语文课是无法很好的进行的,要有情感共鸣,就必须有良好的师生关系。2.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有直接培养良好师生关系的任务。语文教学就是以培养丰富情感、健康情趣、高尚情操、完整人格、交流合作等一切人文素养为己任的。也就是说,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它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的目标和过程应该是和谐统一的。3.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理科教师让学生喜欢,很大程度取决于授课中的逻辑魅力;政史教师让学生喜欢,主要是因为贯穿古今洞察现实的哲学魅力;音体美教师让学生喜欢是因为运动魅力和艺术才分;语文教师除了语言魅力(口才和写作),主要是教师的综合人文魅力。综合魅力当然就涉及到了学生
对教师的综合评价,也就决定了师生的心理关系。试想,当一个在学生心里综合评价指数相当高的语文教师走进课堂时,学生因为喜欢老师而情绪饱满、精神振奋,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氛围随即形成,课堂教学质量能不高吗?很多语文老教师都说,衡量一个语文教师的优劣不是看他教给了学生多少语文知识,而是看他是否把学生带到了一个喜欢语文热爱文学的氛围中去。我对此有深切体会,青少年学生往往因为喜欢某一老师而偏爱某一学科。到这里我们可以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语文教学的重要前提条件。4.语文教学对于其他学科教学以及整个校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有很
强的辅助性作用。语文教学以听说读写为主要内容,以口头表达或文字表述、发表见解、传递情感、交流体会为主要形式,它所培养出来的交流习惯和交流能力,有利于在其他学科课堂教学中良好师生关系的生成;同时,学校的一切集体活动都离不开语文课所培养的交际能力和文化功底,师生之间的喜欢、信任、尊重、融洽、和谐是活动成功的重要因素,校园橱窗墙报的书面语言交流,主题班会、故事会、演讲比赛、国旗下讲话等各种课外活动的口头语言交流都与语文课的培养有关。所以说,语文课培养的良好
师生关系是构建校园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支撑。
三、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转变教师角色,构建师生关系新理念
1. 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由课程的“实践者”转变为“研究者”。研究教材就能提高驾驭教材的本领,提升授课质量;
研究实施办法,就能调动教与学的更多要素,吸引学生;研究学生,就会更多地了解学生便于沟通,拉近感情生成良好师生关系。2. 要求教师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变过去的“管、卡、压、批、治”为“导、帮、扶、赞、赏”,把“命令”变成“建议”,把“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把“灌输”变为“探讨”,把“评判”变成“鼓励”。3. 要求教师由课程“实施者”变为“开发者”。在开发课程中充分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智慧才华,增强学生对教师的热爱。4. 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理性分析批判者”。在分析和批判中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生命价值意识,真理探究热情;在分析批判的探讨过程中,在是非判定价值判断的协调认同中,师生的情感会进一步升华。5. 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智慧的创造者”。知识的传递和接受虽然也有许多乐趣,但也有许多辛苦,长此以往会感到疲惫不堪,但智慧的创造激发的却是生命深层的快乐。师生会在这种深层的快乐中达到生命的契合。6. 要求教师由“演员”转变为“导演”。改变为学生过去的客体地位,被动接受地位,还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输出地位;让学生在鲜活生动的真切体验中增长才智,使其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人生观、价值观等各要素综合运用综合提升。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得做大量设计、运筹、准备和帮助工作——导演性工作,师生会在共同的活动中增进感情加深友谊,学生会在释放生命能量的快乐中,对帮助他的人感激不尽。
(二)转变教师心态,做学生生命发展的享受者
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总是漠视学生的存在,过度关注自己的状态,比如,“自己的课讲得怎么样?自己学业水平如何?自己发展了吗?自己的人身价值得到体现了吗?”如果关注学生,也只是关注“哪些学生总让我生气,哪些学生考试给我拉了分,影响了我的工作业绩。”新理念要求我们要转向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和生命状态:“我的课学生听得如何,学生如何,掌握得怎么样,学生发展了吗,学生人身价值得到激励和体现了吗;哪些学生有进步,哪些学生有特长,哪些学生缺点之下又有可爱之处,哪些学生的发展变化让人欣喜。”教师心态的转变是师生关系优化的关键所在。
转变心态能促使我们潜心研究学生,真心对待学生,幸福地享受学生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快乐。1. 促进教师了解学生。了解了学生内心深处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生理发育与心理发育的不均衡,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个性与特长,心理需求与发展愿望等一系列内心深处的东西,就有利于更好沟通。2. 促进教师了解学生,就会使我们的工作更人性化、更宽容、更善解人意,学生也就愿意亲近你,和你一起分享他成功的喜悦。3. 促进教师尊重和信任学生。当你把学生当作人格平等的朋友对待时,学生的爱就会毫不保留地回报给你。4. 促进教师赞赏和激励学生。作为青春年少的学生,其生命个性本来就是多姿多彩的,当我们不再粗暴地仅凭一张试卷判定哪些学生更聪明的时候,学生的潜层才智才会被激活,教师才能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的享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