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梦家对殷周铜器研究的卓越贡献

合集下载

百年来的殷商历法研究(可编辑)

百年来的殷商历法研究(可编辑)

百年来的殷商历法研究百年来酌殷商历法研究常玉芝关于殷商之历法,《汉书?律历志》说上古至三代有黄帝、颛顼、夏、段、周、鲁古六历。

但南北朝时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祖冲之指出:。

古之六术,并同四分。

四分之法。

久则后天。

以食检之,经三百年,辄差一日。

古历课今:其甚疏者,朔后天过二日有余。

以此推之,古术之作,皆在汉初周末,理不得远。

”宋书?律历志》这就是说,所谓古六历是证名为古,实际是周末汉初行用的历法。

因此六历中的。

殷历”也就并不是殷代所曾经行用过的历法,它只不过是假毛名为“殷历”面实际是周末汉初的历法丽已。

经过了两千多年,到年。

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了商代的甲骨文以后,学者们即开始从甲骨文中探索殷商历法的原貌。

年,束世激发表了《殷商制度考中央大学《半月刊》第卷第期.首先提出了殷代的历法同题,接着刘朝阳、孙海波、董作宾等学者也参加了讨论。

到世纪年代,在对殷历的认识上,已逐渐形成了两大派意见:~派以刘朝阳为代表.认为殷商历法是一种“纯粹的政治历”,这种历法月和年的长度都与天象无关,都是人为规定的。

另一菲以董作宾为代表,认为殷商历法是由推步方法制定的合天的阴阳历。

这是殷商历法研究的第一阶段。

年代以后,随着刘朝阳的作古,对于殷历是。

政治历”的观点似乎已没有人再坚持了;对于董作宾的殷历学说,国内外学者也一直是不断地提出尖锐否定的批评。

总之,关于殷商历法,一虽然经过中外学者近年的反复研究,发表的各种论作已近两百种,但到目前为止,学者们达成的共识似乎就只有一点:即认为殷商时期行用的是以太阴纪月、太阳纪年的太明太阳历,即阴阳合历。

但对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阴阳合历意见却不统一:即它是如董作宾所说是由推步方法制定的严密的合天历,还是如大多数学者所说是依据天象调整的不精密的历法。

日、月、年是组成历法的三要素,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殷商历法的历日、历月、历年的研究概况如下。

历日的研究耙畚殷墟量文史瑰一百用年一际学术研讨套论文集一殷代行用干支纪法殷墟甲骨辞表明,殷人以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陈梦家《殷墟卜辭綜述》述评

陈梦家《殷墟卜辭綜述》述评

陈梦家《殷墟卜辭綜述》述评一、生平简介陈梦家先生生于1911年4月 16日,笔名陈慢哉,祖籍是浙江上虞县。

是现代学术史上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文物收藏和鉴定专家、诗人。

他的父亲陈金镛本是浙江上虞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

陈梦家1927年考入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法律系。

此时闻一多先生任教于此,他开始师从闻先生,学习诗歌创作。

1929年开始,他在《新月》上发表诗歌,成为新月派诗人之一。

1931年出版《梦家诗集》。

俞大纲曾以王勃视之。

1932年3月,应闻一多先生之邀,到青岛大学文学院任助教。

并在闻一多先生的指导下,开始研究甲骨文。

1934年1月,陈梦家先生考取燕京大学研究院研究生,专攻古文字学。

导师为容庚先生。

当时容先生是燕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燕京学报》主编、北京故宫古物陈列所鉴定委员。

唐兰先生当时代替顾颉刚在燕京大学讲授《尚书》和金文,因此,也属于陈梦家先生的老师之一。

1936年9月,陈梦家先生获得硕士学位后,留在燕京大学中文系任助教,从此开始了他研究古文字学、古史学的历程。

同年出版《梦家诗存》。

1937年,经闻一多介绍,任教于南迁长沙的清华大学中文系。

1938年,他任教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因为发表了有很大影响的研究甲骨、金文、上古神话和历史的考证论文和诗集,在闻一多等著名教授的推荐下,被晋升为副教授。

(这时曾经给他上过课的唐兰先生也还是副教授职称。

)1944年,经费正清和金岳霖二人的介绍,利用美国一个基金会的资助,他赴美国芝加哥大学讲授古文字学。

在美国讲学的3年中,他利用业余时间走访欧美各大博物馆,编写了著名的《海外中国铜器图录》一书。

1946年,他的名作《海外中国铜器图录考释第一集》由北京图书馆和商务印书馆联合出版。

1947年,他从美国回到到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

1952年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学报》编委、《考古通讯》副主编等职。

1956年,他的名作《殷虚卜辞综述》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甲骨文发现以来殷礼研究综述

甲骨文发现以来殷礼研究综述
甲骨文发现以来殷礼研究综述
高鹏飞
(东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摘要:自甲骨文发现以来,学者对殷礼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证明了殷礼的存在,而且在狭义或广 义的殷礼探讨中皆有所成就。但总体而言,史料运用上还存在不足,商代青铜器铭文的作用未能得到重视,深 入挖掘商代青铜器铭文内容,是未来殷礼研究中不可忽视的方法。
关键词:殷礼;商代;甲骨文;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K87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38(2019)02-0128-06
古来学者对于礼的研究多围绕以周礼为核心 的“三礼”之 书,对 于 殷 礼 的 认 识 较 为 浅 薄,最 为 著名的莫过于孔子所言的“夏礼,吾能言之,杞不 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 故也,足,则吾 能 征 之 也。”(《论 语 · 八 佾 》)道 尽 了殷礼难知的无奈。更甚至,部分学者对于殷礼 的存在一直 持 有 怀 疑 的 态 度 。 [1](P1469) 造 成 这 一 情况的最为主要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代历史的 基本了解仅限于汉代人司马迁的 《史记 · 殷本 纪》的区区 2868个字,更遑论殷礼,而这一情况直 到 1899年甲骨文的被发现,才有所改变。学者依 靠甲骨文研究逐渐丰富了对商代的认识,使得商 代史被更多的人确认为信史。而随着商代的历史 逐渐浮出水面,商代的礼制也成了学者较为关注 的话题,且值得庆贺的是,学者利用甲骨文无论是 对狭义的还是广义的殷礼进行研究,都有了相当 大的进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本文则拟 对学界自甲骨文发现以来,关于殷礼的研究成果 分为综合性的研究以及对具体的礼制的研讨两方 面作一综述。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学界对于殷礼的研究 有了明显的增加,最具代表性的是由宋镇豪主编 的《商代 史 》十 一 卷。 该 书 是 当 前 研 究 商 代 史 最 为前沿和全面的著作,内容涵盖了商代的政治、经 济、文化等多个方面。这一套书的出版填补了商 代断代史专著长期滞后的空白。其中第四卷《商 代国家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主要是对商王朝的国家政治体制,社会等级制度 等的介绍。第七卷《商代社会生活和礼俗》(中国 社会科学出 版 社,2010年 )主 要 研 究 商 代 礼 制 和 社会生活的礼 俗,第 八 卷 《商 代 宗 教 祭 祀 》(中 国 社会科学出 版 社,2010年 )对 甲 骨 文 中 的 祭 仪 名 类进行分析,阐述商代的祭仪和庙制,对于探讨商 代祭祖礼等祭祀相关的礼具有重要作用。第九卷 《商代战 争 与 军 制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出 版 社,2010 年)考订 了 商 代 的 军 制,军 法,军 礼 等 内 容,对 于 研究商代军礼具有重要意义。这几卷多是对商代 礼制的专门研究,而其他各卷对商代的各种制度 以及反映 的 礼 仪 也 多 有 所 涉 及。 总 体 说 来,《商 代史》十 一 卷 本 对 于 殷 礼 的 研 究 极 其 重 要,是 带 有总结性意义的著作。再有,朱彦民先生的 《商

二十世纪中国学者的青铜铭文研究

二十世纪中国学者的青铜铭文研究

二十世纪中国学者的青铜铭文研究董莲池东北师大古籍所原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6期商周的青铜器铭,到目前为止已集万件以上,铭辞最长有近五百字者。

内容涉及了王室祭典、封建、军戎、礼制、官制、土地制度、商贸、教育、侯国间关系、历法等等,对研究商周社会历史、文化以及语言文字等极为珍贵,人们把它们称作埋藏于地下的典册。

但是我国学者真正认识这部分资料的价值并对其展开研究则始于宋代兴起的金石学。

其间历元明竟几绝其绪,到了清代,才获得振兴,出现不少铭文研究的专家,然而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却有限,进入二十世纪后,其研究才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百年来硕果累累,约可分为以下几类。

1.资料的整理和著录。

从刘心源1902年刊行《奇觚室吉金文述》,到1937年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下称《三代》)出版,三十几年间有十多种重要著录书问世。

其中著录成就最卓者为《三代》,收商周器铭4800余,集当日所见金文拓本之大成。

五十年代后期,于省吾出版《商周金文录遗》,录补《三代》失收器铭616号。

六十年代,陈梦家出版《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铜器集录》,收铜器照片845号,铭文500多号,至此,金文资料的著录已大体完备。

进入八十年代,开始编纂“集成”,将诸书资料萃于一编,有台湾严一萍编辑《金文总集》(台北艺文印书馆1983),收铭文拓本超过八千件、邱德修《商周金文集成》(台湾五南出版公司1983),收铭文拓本、影本、摹本近九千件。

大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中华书局1984)。

《殷周金文集成》共十八册,1994年出齐,它收录了自今所能见到的全部商周金文,数量达万件以上,其资料之丰富,体例之完备,印刷之精美,均为其它著录书所不能比,代表着青铜铭文著录的最高成就。

2.工具书的编纂。

1925年,容庚出版《金文编》,它是我国于本世纪编纂的专门收释青铜铭文形体的第一部工具书。

此书后来几次修订,1985年出了由张振林、马国权摹补的第四版,正编收2420文,重19357文;附录上610文,重866文;附录下1351文;重1132文。

西周青铜器

西周青铜器

西周青铜器基本概念:主要包括青铜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其他日用杂器等。

西周是中国古代铜器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此期间,青铜冶铸技术继续发展,铜器的数量有较大的增长,但种类有一个较明显的淘汰和更新过程。

西周时期有许多铸工精湛、造型雄奇的重器传世,且多有长篇铭文,它是研究西周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的重要资料。

迄今所知,的分布北起内蒙古、辽宁,南到湖南、江西、四川,东起山东半岛,西到甘肃、宁夏,其中以王畿所在的陕西、河南出土最多。

王臣铸作的铜器占的很大比例。

诸侯国的铜器也有发现,但多属姬、姜两姓的诸侯国,如燕、鲁、卫等,反映了西周社会宗法分封制的特点。

边远地区如巴蜀、吴越等古国的西周时期铜器,多带有一定的地方特点,其礼器和乐器的形制与制度受中原周器的影响较大,但兵器、工具和杂器等多保留本地土著的传统。

发现及研究:汉代曾有零星发现,西汉张敞还对宣帝时在美阳发现的尸臣鼎铭文作过考释。

宋代金石学家由于大量的发现,作了正式著录,并就铜器的定名和用途以及铭文的释读等作了不少研究。

北宋时代的《考古图》是迄今所知传世最早的金石学和铜器著录文献。

清代以来,研究者益众,以研究西周的钟鼎彝器和金文为主的金石学取得进一步发展,晚清及民国初年出现了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等著名学者。

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后,开始了对西周铜器的科学发掘和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西周时代的遗址、墓葬和窖藏相继出土了大量的铜器,逐渐了解了的发展序列,建立了编年研究的体系。

重要的铜器群有房山琉璃河西周燕国青铜器、扶风伯青铜器群、扶风微氏青铜器群、岐山裘卫青铜器群、曲阜西周鲁国青铜器、喀左、长安窖藏铜器、宝鸡茹家庄西周墓葬铜器等。

此外,传世的西周贵族克组铜器,据传出自宝鸡斗鸡台的柉禁组器等,都堪称西周社会各级贵族的青铜器物的代表,显示了王畿气象,也显示了诸侯国的地方特色。

系统研究的专著有郭沫若的《西周金文辞大系》、容庚的《商周彝器通考》、陈梦家的《西周铜器断代》、唐兰的《铭文史征》、郭宝钧的《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马承源等的《中国青铜器》等,此外,日本学者白川静的《金文通释》、林已奈夫的《殷周时代青铜器之研究》也是重要著作。

清华大学历史系

清华大学历史系
清华历史学系成立于1926年,之初仅有“教授3人,学生3人,图书费年只数百元”。虽规模不大,但首任系 主任是陆懋德,他对历史学系的学术方向和学科发展做出了规划。他认为:“历史为陶铸国民性之工具,亦为养 成爱国心之教材”。然而旧制清华由于留美预备学校的性质,在课程设置上“素重西史而轻中史”。针对此弊端, 他提出了发展历史学系“宜中西并重”的设想,以期造就中西兼综的“全才”。
三个并重办系理念
1928年8月,罗家伦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后,对校政进行全面整顿和改革,重新选聘教授和系主任成为重 要举措之一。他力排众议,专程前往南开大学邀请蒋廷黻出任历史学系教授和系主任。在蒋未到任之前,罗家伦 亲自兼任系主任。
1929年8月,蒋廷黻开始担任历史学系主任一职。多年接受的现代西方史学训练,使其对中西方在治史方面 的差异及中国传统史学的不足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附录四
怀念历史系的老师们
文 /张寄谦褚继善王宪铨齐世荣
我们都是清华历史系40年代的“老学生”,虽然已经离开母校多年,但是对当年在清华园学习的情景仍有很 深的印象,特别是怀念那些曾经教导过我们的老师们。
首先要提的是系主任雷海宗先生。他是一位中西兼通的历史学家,给我们讲授殷周史、秦汉史以及西洋中古 史等。上课铃响,雷先生会准时推门进来;下课铃响,又正好讲到一个段落。他上课从不带讲稿、提纲,只带两 支粉笔,所有人名、地名、年代、参考书都随手写在黑板上一字不差。他在参考书目中让我们读小说,说了解一 个时代,仅凭历史事件不够,还要懂得它的文学、哲学等。
艺术史研究委员会成立后,立即分工协作,四处搜集各类文物,李济、袁复礼负责史前陶器,吴泽霖在滇、 贵等地采集西南少数民族文物,陈梦家负责铜器,并与潘光旦共同总理全局。在大家的积极努力下,短时间内便 收集了大批文物。其间还得到了校外热心人士的捐赠,如孙冰如、刘仁政、叶叔重捐献了部分家藏甲骨,芦芹斋 斋主岳彬捐赠了令狐君嗣子壶(该壶于 1928年出土于河南洛阳金村,原为一对,为战国中期重要青铜器。

如何订补_殷本纪_商王世系

如何订补_殷本纪_商王世系
沃丁 成汤 — 大丁 — 大甲 — 大庚 外丙 中壬
通过对比可知 ,《 殷本纪 》 的这段世系 , 将 外丙的即位 次序放在大 甲之 前 , 是错误的 。 根据周祭制度可知 , 卜丙 ( 外丙 ) 的即位 次序应在大 甲之后 , 而不 是其前 。 关于这一问题 , 陈梦家先生曾引用 《 孟子·万章上 》、《 左传·襄 公二十一年 》、《 尚书·序 》 等文献中伊尹放大甲的有关史料和卜辞相印 证 , 指出 :“ 太甲被放逐的事 , 可有两种推测 : 一是如诸书所述太甲不遵
5版 :甲申卜 ,贞 :王宾大甲福 ,亡 (尤 )?
乙酉卜 , 贞 : 王宾卜丙彡日 , 亡尤 ? (《 前 》1.5.1) 甲申日福祭大甲 , 乙酉日彡祭卜丙 。 福祭虽不在五种祀典内 , 但因为这 是同版卜辞 , 可证大甲与卜丙的祭祀次序 。 甲申与乙酉是在同一旬中 前后紧相连接的干支 。 甲申在前 , 祭大甲 , 乙酉在后 , 祭卜丙
但根据周祭制度可知 , 雍己的即位在大戊之后 , 说明他与小甲 、 大戊兄 弟之间排行最小 。 请看下面一片黄组周祭卜辞 :
7版 :戊辰 (卜 ),( 贞 ): 王宾 (大戊 )日 ,亡 (尤 )?
己巳卜 , 贞 : 王宾雍己 日 , 亡尤 ? (《 粹 》203) 常玉芝先生分析说 :“ 这是一版王宾卜辞 , 共有两辞 。 第一辞的祭日是 戊辰日 , 但王名和祭名均残 ; 第二辞于己巳日 祭雍己 。 根据五种祭祀 卜辞中不同的祀典绝不在同一版上出现的原则 , 知第一辞的祭名应与 第二辞一样是 祀 。 又根据五种祭祀卜辞中祭日必与先王之日干名一 致的原则 , 可知第一辞于 戊辰日 祭 的先王之日 干名必为 ‘ 戊 ’; 而商 代 以 ‘戊 ’为 日 干 名 的 先 王 只 有 大 戊 一 人 ,所 以 其 所 祭 的 先 王 应 是 大 戊 。 祭大戊在戊辰日 , 祭雍己在己巳日 , 戊辰日与己巳日同在一旬中 , 戊辰日在前 , 己巳日在后 , 所以大戊先于雍己而在同一旬内被祭祀 。 ” (《 商代周祭制度研究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59 页 ) 通过这版周 祭卜辞 , 我们发现 ,《 殷本纪 》 中关于雍己的即位记载原是错误的 , 其正 确的世系关系应该如周祭卜辞所示 :

金文甲骨文目录2007

金文甲骨文目录2007

2006年甲骨文、金文论著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刘源北京 100732)说明:(一)收录论著范围。

凡该年度出版专著、考古报告、论文集,及发表论文、考古简报、消息等均在收录之列。

亦就个人所见,收入部分博硕士论文。

(二)收录地域范围。

以大陆论著为主,尽可能收入海外论著。

(三)分类原则。

考古报告、青铜器(金文)著录书、文字编均收入专著类,考古简报、消息均收入论文类。

(四)排序原则。

大类以专著、论文、博硕士论文为序。

每一类中,以著者姓氏拼音为序,但考古报告、简报、消息一般列在最前。

(五)外文专著只列译名。

(六)论文集名称不单独列出并收入专著类,但各论文集所收论文尽可能收入论文一类中。

一、专著1. 山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灵石旌介商墓》,科学出版社。

2. 曹玮主编:《汉中出土商代青铜器》(全三册),巴蜀书社。

3. 曹玮主编:《周原出土青铜器》(全十册),巴蜀书社。

4. 陈絜:《商周金文》(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与研究丛书),文物出版社。

5. 胡澱咸:《甲骨文金文释林》,安徽人民出版社。

6. 黄天树:《黄天树古文字论集》,学苑出版社。

7. 〔美〕李峰:《西周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剑桥大学出版社。

8. 李宗焜:《当甲骨遇上考古:导览127坑》,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9. 刘钊:《古文字构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

10. 〔美〕罗泰:《孔子时代的中国社会(公元前1000至前250年)》(又译《宗子维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COTSEN考古研究所。

11. 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三种》,中华书局。

12. 濮茅左、顾伟良译,〔日〕岛邦男著:《殷墟卜辞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13. 〔韩〕朴仁顺:《殷商甲骨文形义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4. 宋镇豪、刘源:《甲骨学殷商史研究》(20世纪中国人文学科学术研究史丛书),福建人民出版社。

15. 王辉:《商周金文》,文物出版社。

16. 王宇信、徐义华:《商周甲骨文》(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与研究丛书),文物出版社。

浅谈商周时期青铜农具是否得到了普遍使用

浅谈商周时期青铜农具是否得到了普遍使用

浅谈商周时期青铜农具是否得到了普遍使用作者:张帆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30期摘要:商周是否大量使用青铜农具是学术界很关心的问题,近年来已有不少人进行探讨,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事实上,青铜器由于它本身的性质和贵重性等原因是很难得以广泛使用的,应该只是小范围的试用。

关键词:青铜器农具商用时期中图分类号:K2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0-0271-02一、关于青铜器和青铜农具青铜器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铝按一定比例合成的器物,简称“铜器”,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也是金属冶铸史上最早的合金,其包括有农具、工具、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和杂器等等。

青铜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秦汉时代,其中,形成期为龙山时代,到商周时,达到鼎盛,此时期也是中国的青铜时代,这一时期,器物最为精美,技术最为纯熟。

到了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

秦汉时期,随着瓷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青铜器逐步被铁器取代。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衡量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就是生产工具,中国自古重农,以农业安身,农具在其中则尤为重要。

而在中国古代农具的变化发展历程中,青铜农具自然占了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目前所见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主要有:钁、铲、锸、耒、耜、犁、锄、镰、铚等等。

二、青铜农具的出土青铜农具在推进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起了重大的作用,在近年来的考察考古中,也挖掘出土了非常多的青铜器,但是,考古发掘的材料表明,这一时期出土的农具绝大部分都是木、石、骨、蚌农具,青铜农具则较少,相对于众多的青铜兵器、礼器和手工工具则数量更少了。

如在商代晚期都城所在的安阳殷墟,有8个灰坑和窖穴出土石镰刀计3 640 件,其中大连坑出土近千件,E181方窖中出土444件[1];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出土石斧54 件,石、骨、蚌铲132 件,石、蚌镰刀365件[2];陕西省长安县沣西遗址,是西周都城丰镐所在地,根据1955—1957年的发掘,在沣西客省庄遗址中,出土了西周的农业生产工具有石铲1件、骨铲61件、蚌铲两件,石镰两件、蚌镰6件,石刀66件、蚌刀13件,石臼1件等计150余件 [3];张家坡西周居住遗址中,出土了农业生产工具448件,其中石铲23件、骨铲82件、蚌铲7件,石刀68件、蚌刀178件、石镰两件、蚌镰88件,石臼1件等 [3]。

琱生尊铭文的几点考释

琱生尊铭文的几点考释

琱生尊铭文的几点考释吴镇烽【摘要】《考古与文物》2007年4期发表了2006年11月陕西扶风县城关镇五郡西村发现的西周铜器窖藏简报,其中两件琱生尊(这两件器物自有专名,称为“虚”,为叙述方便仍称“尊”),铭文内容非常重要,对于解读传世的五年琱生簋和六年琱生簋铭文很有帮助。

该期同时刊载了王辉先生的《读扶风县五郡村窖藏铜器铭文小记》,对尊铭也作了简要的释读,颇多新解,很受启发,其中一些铭辞,我有不同的解释,今述拙见,以就正方家。

【期刊名称】《考古与文物》【年(卷),期】2007(000)005【总页数】3页(P103-104,111)【关键词】铜器铭文;《考古与文物》;考释;扶风县;城关镇;“虚”;窖藏;简报【作者】吴镇烽【作者单位】无【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考古与文物》2007年4期发表了2006年11月陕西扶风县城关镇五郡西村发现的西周铜器窖藏简报,其中两件琱生尊(这两件器物自有专名,称为“”,为叙述方便仍称“尊”),铭文内容非常重要,对于解读传世的五年琱生簋和六年琱生簋铭文很有帮助。

该期同时刊载了王辉先生的《读扶风县五郡村窖藏铜器铭文小记》,对尊铭也作了简要的释读,颇多新解,很受启发,其中一些铭辞,我有不同的解释,今述拙见,以就正方家。

一、“五”铭文一开头就说“召姜以琱生五、壶两,以君氏命曰”,《简报》释文为“召姜以琱生熾五帅(帨)、壶两,以君氏命曰”。

王先生意译为“召姜因为琱生(曾经献过)五条红丝巾,一对壶,用君氏的名义发布命令说”,就整个对行文的理解和其中的人物关系来说,是非常正确的。

但将其中的“”释为“熾”字异文,训赤色;“”释为“帅”,异体作“帨”,认为是佩巾、丝巾。

“五”就是五条红丝巾。

其说似不妥帖,我以为“”非熾字,“”字左旁所从也不是“阜”,同时将形容词置于数词之前也颇感别扭。

“”从巾从,即字,也就是寻字。

“寻”甲骨文作“” ,像伸双臂度量长八尺之形,即寻之本字。

“”字所从的“”,构形与子口寻鼎的“寻”字完全相同①,只是方向相反而已。

关于商周青铜铸造工艺研究初探

关于商周青铜铸造工艺研究初探

我国在青铜器时代,出现了多姿多彩、光辉灿烂的青铜器文化。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艺术造型和铸造工艺独特而精湛,与同期世界其他文明的青铜器制作有很大区别,形成了具有中华文明特色的工艺美术体系,使我国古老的青铜文化熠熠生辉于世界文明之林。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明确指出,青铜器研究应从制造、形制、纹饰、铭文、功能、名称这六个方面作探讨,阐明其差异与演变。

近年来,青铜铸造工艺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

经过不断的探索,青铜铸造研究方面出现了不少新的成果,产生了许多新的方向。

现以我对商周青铜铸造工艺的了解,对商周青铜铸造工艺的研究作一简单梳理。

一、学科介绍及研究意义(一)商周青铜铸造工艺青铜铸造是青铜冶金的一部分,青铜冶金一般包括选矿、熔炼、铸造等过程。

青铜铸造工艺主要指青铜器最后成型的过程工艺。

我国商周时期,青铜的铸造工艺为范铸技术,此时的铸造工艺过程主要包括制模、制范、制芯、浇铸、加工等。

但对于商周青铜工艺的研究又不止于此范围,古铜矿遗址、作坊铸铜遗址,其中出土的各类遗物如熔铜炉、坩埚、鼓风机,甚至水井、道路等,这些遗迹遗物的研究,也将大大有利于我们了解古代铸造青铜器工艺的全部过程。

(二)商周青铜铸造工艺研究的意义1.青铜铸造工艺属于金属史的一部分,而金属的使用是文明的重要标志。

青铜铸造工艺的研究对中华文明探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已故所长夏鼐先生,黄瀚东 马瑞文关于商周青铜铸造工艺研究初探Guan yu Shang zhou Qing tong Zhu zaoGong yi Yan jiu Chu tan兽面纹斝在《中国文明的起源》中曾说:“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了有了国家组织的国家阶级阶段。

这种社会中,除了政治组织上的国家以外,已有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活动的中心。

他们一般已经发明了文字和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并且都已经知道冶炼金属。

耿介敢言忠诚于学术的一代学人

耿介敢言忠诚于学术的一代学人

耿介敢言忠诚于学术的一代学人作者:方继孝来源:《关东学刊》2017年第10期于省吾和陈梦家都是在“甲骨学”方面有着突出贡献的文字学家。

“甲骨学”因甲骨文1899年为人发现,逐渐形成了一门国际性学问。

中国学者对甲骨学之贡献最大者,则有“甲骨学之父”“甲骨四堂”“甲骨四老”之说。

“甲骨学之父”是首先发现甲骨文,并第一个将其订为商代文字的王懿荣。

“甲骨四堂”指代表了1949年以前甲骨学成绩的四位中国学者,他们是罗振玉,号雪堂;董作賓,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王国维,号观堂。

“甲骨四老”指的是1949年以后,为甲骨学研究继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四位学者,他们是:陈梦家、于省吾、唐兰和胡厚宣。

“甲骨四老”中,陈梦家与于省吾的关系最为密切。

他们之间没有师生关系,但陈梦家对于省吾以师视之,尊重有加。

一、“新证派”的开拓者于省吾,字思泊,1896年出生于辽宁省海城县中央堡。

他青年时期宗桐城派古文,以才名闻于乡里,得到时任张作霖总参议的杨宇霆的赏识。

1924年秋,杨宇霆任江苏督办,聘其为秘书。

1926年,奉天省长兼奉天财政厅长莫德惠委任于省吾为奉天省城税捐局局长。

1928年,张学良和杨宇霆重建沈阳萃升书院。

萃升书院始建于康熙五十八年,至光绪二十七年改为校士馆,后毁于沙俄侵略军。

新建萃升书院由张学良任院长,于省吾任教务长,聘请国内著名学者来书院讲学,教授经、史、文学。

于省吾青年时期“九一八”事变时,萃升书院停办,于省吾离[作者简介]方继孝(1954-),男,名人手迹鉴藏家,北京鲁迅博物馆荣誉馆员(北京100034)。

开东北,寓居北京。

到北京不久,他的父亲于开第老先生将沈阳的住宅一所和市房一所先后卖出,并两次派人将款潜送北京。

此外,于老先生还设法将家中旧藏的三十多箱书籍,从大连转运北京。

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于省吾先生喜欢上了古器物和古文字,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研究古器物和古文字必须善于鉴定真伪,否则无法引用。

为此,于省吾开始搜集商代甲骨文、商周时代的古器物。

陈梦家与汉简研究

陈梦家与汉简研究

陈梦家与汉简研究沈颂金【英文标题】Chen Meng-jia and His Han Bamboc Documents Study【作者简介】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研究所,北京100088沈颂金(1965—),男,安徽省怀远县人,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和法律古籍整理研究。

【内容提要】陈梦家首次采用考古学的方法研究汉简,即把简牍作为烽燧遗址的出土物,全面进行考察,《汉简缀述》是其代表作。

此外,他对简牍形制学的探讨,不仅拓宽了简牍研究的内容,而且为简牍学科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陈梦家《汉简缀述》考古学从20世纪初年斯坦因(Aurel Stein)等人在中国西北地区的楼兰、尼雅、敦煌发现一批汉晋木简,到1959年甘肃武威磨咀子6号汉墓出土的469枚竹木简,木简出土总数达一万余枚。

其中,尤以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额济纳河流域发现的居延汉简最为重要。

它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内容十分丰富,为后人研究汉代政治、经济、军事及史地,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引起了学者的高度重视。

利用甲骨文字、敦煌文书、汉晋木简等新材料,结合文献记载进行研究,成为新史学建立的标志。

罗振玉、王国维最先涉足这一领域,他们合著的《流沙坠简》开简牍研究之先河。

劳继之,所著《居延汉简考释》堪称居延汉简研究集大成之作。

但是,王国维、劳的简牍研究,仅局限于排比事类,与文献相比勘,或者考订某些字词,或者证实片断的历史事件,仍然没有摆脱把简牍新材料视做历史研究的工具的传统窠臼,停留在以简证史的层次。

尽管沙畹(Edward Chavannes)已经认识到了简文笔迹的相似性,王国维在《流沙坠简》的附表中曾对敦煌诸燧相当于简上何等级的治所作过初步的推定,马衡也曾经试图用坑位来编次居延汉简,都意识到了考古学在简牍研究中的重要性,但限于条件,他们并没有完全将考古学纳入简牍研究范围之内。

只有到了陈梦家,这种局面才得到了彻底的改观。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20分)请考生将本题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下面的表格内对应的题号下,否则不给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1、下列()史书发展了金文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念,是中国史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成就?A、《世本》B、《尚书》C、《诗经》D、《竹书纪年》2、中国史上以历史家著称的第一人是()A、周公B、孔子C、左丘明D、司马迁3、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创始者是()A、孔子B、司马迁C、刘向D、班固4、()史书发展了《春秋经》和《左传》的体例而建立了最早的断代规模具备的编年体。

A、《国语》B、《战国策》C、《七略》D、《汉纪》5、贞观十七年,唐太宗诏修《五代史志》,五代是指()A、宋、齐、梁、陈、隋B、梁、陈、齐、周、隋C、梁、陈、北齐、北周、隋D、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6、下列()史书采用问答体的通俗形式,比较系统地阐述进了关于君王的认识。

A、《人物志》B、《帝王略论》C、《贞观政要》D、《帝范》7、下列()文献已有经、史、子、集的文献分类思想。

A、《七志》B、《七录》C、《七林》D、《隋书·经籍志》8、欧阳修私修的一部正史是()A、《旧五代史》B、《新五代史》C、《旧唐书》D、《新唐书》9、()的史学,是明清史学也是封建史学的殿军。

A、章学诚B、惠栋C、戴震D、龚自珍10、明末清初第一大儒黄宗羲的()是政论和史论结合的杰作。

A、《明夷待访录》B、《思旧录》C、《宋元学案》D、《明儒学案》11、在中国史学上,顾祖禹的()特别注意政治、军事地理的研究,故它至今仍为历史地理研究者的参考。

A、《九边图说》B、《读史方舆纪要》C、《寰宇通志》D、《天下郡国利病书》12、下列()是一部综合体史书。

A、《资治通鉴纲目》B、《文史通义》C、《绎史》D、《纲鉴易知录》13、到清代,辑佚工作有显著的成就,下列()正史主要辑自《永乐大典》。

保尊、卣铭文释意

保尊、卣铭文释意

保尊、卣铭⽂释意《保尊、卣铭⽂释意》(吴博君20190429)保尊及卣,传1948年出⾃洛阳,今尊存于河南博物馆,卣存于上海博物馆。

铭⽂四⼗六字,卣⽐尊清晰。

释⽂:⼄卯,王令保及殷东域五侯,[⼻⽌] 贶六品,篾历于保,赐[宾贝]。

(保)⽤作⽂⽗癸宗宝尊彝。

媾于四⽅,恰王⼤祝佑于周,在⼆⽉既望。

释意:⼄卯⽇,周王(成王)命令保代王致礼“及”于“殷东域五侯”,代王“[⼻⽌]贶六品”。

之后“五侯”“篾历于保”,“赐[宾贝]”,保⽤所得之[宾贝]作祭祀“⽂⽗癸”的礼器尊彝。

时间恰逢周成王“媾于四⽅”“⼤祝佑”于周,在⼆⽉既望的⼄卯⽇。

⼀,陈梦家认为:“作器者名保”,但这位“保”与“周公⼦明保”“恐⽆关系”。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考古学报》1955年第1期总第09册)⽽黄盛璋说:“陈于作器者⽆交代”(黄盛璋:《保卣铭的时代与史实》,《考古学报》1957年3期),不知道黄盛璋为何这样说。

⼆,陈梦家认为“及”字是“并列联词”(黄盛璋语),郭沫若认为“‘及’同逮,即逮捕之意。

此为本意,后假为暨舆之及,⽽本意遂失。

”(郭沫若:《保卣铭释⽂》)黄、郭意见趋同,认为“及”是动词。

彭裕商认为“及”意为“⾄”,“意为王命保⾄殷东国五侯之处,转交王赐与的六种物品。

”(彭裕商:《保卣新解》,《考古与⽂物》1998年第4期)陈、黄、郭、彭,四⼈三说⼆意,⽆⾮⼀意为连词,⼀意为动词。

三,且问:是保与五侯还是保与五国?铭⽂是保“及”于“殷东域五侯”,明指是五⼈,並不是五国,那么保“及”于⽬的是⼈⽽⾮地,那么五⼈可都在周地,⽽⾮五⼈在五国,那么“及”字可当“致”字。

所以,保是⼀般⾂属(陈梦家意),保为周成王当差(彭裕商意),致礼于来到周地的“殷东域五侯”,礼成,“五侯”“篾历于保”,保⽤所得[宾贝]作⽗癸的礼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梦家对殷周铜器研究的卓越贡献王世民陈梦家先生对殷周铜器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是1935年开始接触殷周铜器实物的,全面的整理研究则着手于1939年。

当时,他应迁至昆明的北京图书馆约请,将袁同礼从国外带回的一批铜器照片,汇编为《海外中国铜器图录》三集(仅出一集)。

该书附载的《中国铜器概述》一文,内容包括时期、地域、国族、分类、形制、文饰、铭辞、文字、铸造、鉴定,共计十章,是很有参考价值的殷周铜器概论。

陈梦家善于详细地占有资料,这是他治学的突出特点。

1944年9月,陈梦家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期分法”,力图把卜辞分于每个王下;陈梦家最早提出了贞人“分组”说,是他对甲骨学研究的重大贡献,即武丁期贞人分为宾组、午组、子组、组,祖庚祖甲时贞人称为出组等。

陈梦家的贞人分组对今天学者的断代研究新方案仍起重大影响,可以说,是分期断代“两系说”的起点;陈梦家先生关于午组、子组、组卜辞命名的提出和考证其为武丁时代,也为长期困扰学界的“文武丁卜辞”之谜的讨论作出了贡献;此外,陈梦家还对贞人进行了全面整理,得出120名之多,比董作宾1934年《断代例》增加了4倍,较董氏《殷代文化概论》的68人多出近2倍。

这就为依据贞人断代作出了新贡献。

(二)陈梦家先生甲骨文字考释也取得成就。

他《古文字中之商周祭祀》、《商代的神话与巫术》、《祖庙与神主的起源》等名篇,在文学考释和古代礼制的研究方面颇有建树,直到今天仍很有价值。

(三)对甲骨学进行科学的总结。

总结是为了前进,在甲骨学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学者认真总结已经取得的成就,指出研究中需加强探索的问题并指出研究的方向,从而使研究者能“以最前进的一线为起点而再前进”。

陈梦家先生1954年完成、1956年出版的《殷虚卜辞综述》,全面总结了甲骨学研究60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对前人和近人的各种成说,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甲骨文资料,进行了补充和修正。

与此同时,他结合自己的研究,对与甲骨学有关的整治占卜、卜法文例、分期断代、文字文法、历法天象、方国地理、先王先妣、农业、宗教等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论述,因此这部70万字的巨著,被誉为甲骨学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把我国甲骨文研究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正因为如此,《综述》还是在“文革”期间,日本、香港等地都有翻印,而大陆却再也不见出售;此外,《综述》还是年青学者的入门教科书,不少人就是从此书获得甲骨学基础知识(包括我本人),逐步步入甲骨学堂奥的。

因此,《综述》为新中国甲骨学研究队伍的发展,也起了并还在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陈梦家先生与《甲骨文合集》。

《合集》是甲骨学里程碑式的著作,推动了新中国甲骨从“继续发展时期”向1978年以后的“全面继续发展阶段”前进。

但我们在赞誉这部“新中国古籍整理的最大成就”时,不应忘记陈梦家先生对《合集》编篆的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陈梦家先生从清华大学来到考古研究所。

他在进行分期断代研究和《综述》的写作时,就着意搜集甲骨文资料,他为考古所墨拓北京图书馆所藏刘体智甲骨2.8万片,并装贴成册。

此外,还收有孙壮拓本等多种,共计已收集拓片近4万片,这是为编大型甲骨著录作准备的。

当得知编《合集》任务交历史所后,陈梦家停止了自己的工作。

后来,这批甲骨无偿提供《合集》使用。

因此,《合集》之所以编写成功,我们不应忘记,也不能忘记其中应有陈梦家先生的劳动和心血!虽然陈梦家先生离开我们已经40多年了,但他的学术思想和著作在学术史上永存!将永被后来人继承、弘扬、学习和反思!(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殷商史学会会长)阜阜讲学。

他在讲学和随后逗留的三年当中,造访上百处公私藏家,亲手摩挲千余件铜器,摄取器形照片,打制铭文拓本,记录尺度和流传情况,收集了比较齐全的资料。

1947年,他将收集到的资料汇编成《美国收藏中国青铜器全集》,当时仅将英文说明稿打印数份,未及正式出版。

此间,陈梦家曾去加拿大的安大略博物馆,收集并记录所藏安阳、洛阳两地出土的铜器。

1947年八九月间,他又访问英、法、瑞典、荷兰四国首都,收集流散欧洲的中国铜器资料。

在老一辈研究殷周铜器的专家学者中,他是亲手摩挲实物最多的一位。

1956年秋着手将所获流散海外的铜器照片分集汇编时,他曾写道:“所录彝器约在2000器以上,较之1933年梅原末治在欧美搜集印行的《支那古铜精华》彝器三册所录的250器,数逾十倍。

”如果加上他在国内各地博物馆所见铜器,直接接触实物的总数不下4000器。

陈梦家对殷周铜器作过全面的系统研究。

他在生前没能全部出版的《中国铜器综录》和没能全部完稿的《西周铜器断代》,是关于殷周铜器的两部互为表里的巨著。

除此之外,他还发表过《殷代铜器》一文,对安阳西北冈殷陵所出铜器,殷代铜器的合金成分及其铸造,以及安阳出土边刃器的形制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关于东周铜器,也有一些论述。

陈梦家在国内从事殷周铜器研究的学者中,比较早的根据大量资料进行类型学分析。

1945年11月30日,他在纽约举行的全美中国艺术学会第六次会上,作过题为《中国青铜器的形制》的讲演。

讲演除对器形研究作概述外,还举卣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他集中了所能获得的250多件卣的器形照片,根据盖、腹和提梁的形态,将其区分为11种形式(有的形式又细分为群,共计19群),进而论证各种形式之间的因袭、演变及其发展规律,推断各种形式所属年代。

1947年6月,他在芝加哥用英文著成的《美国收藏的中国青铜器全集》稿本,对卣类器物的分式大体仍是如此。

对于其他数量较多的器物也大多作了详细的分类。

每件器物的文字说明包括八项内容:图象著录、铭文著录、器物尺寸、铭文字数和释文、断代、出土流传、藏地、备注;备注项下,常列举与该器同坑或同地出土,同作器者或同族名,以及同形制花文的关联器;末尾又有该书所收器物的重要族组目录,器物所在旧藏简目等附录,翻检起来极为方便。

因此,这部铜器全集不同于国内外过去出版的其他铜器图录,不是简单的汇集资料,而是经过科学整理的图谱性著作。

陈梦家在1956年秋编定该书时,将其列为《中国铜器综录》第二集,所收器物及文字说明都基本照旧。

但是,英文稿中内容丰富的通论性概述(打印500多页),则未能译成中文修订出版。

如果说《综录》偏重于汇集铜器资料和进行形制分类,那么《断代》则是从西周的铜器铭文出发,充分注意形制和纹饰的对比,综合地进行断代研究。

经过我们整理交付出版的《断代》(未完稿),器铭考释部分包括判定王世的218器(或组)和未完稿29篇,另有29器已定王世未及写作考释;如果加上某些考释中述及的重要关联器,所论西周铜器的总数不下400余件,在数量上大大超过前人。

陈梦家对西周铜器所作分期,与前人也有较大的不同。

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初期,郭沫若、高本汉和容庚将西周铜器分成前、后两期,分期界线划在穆、共二王之间。

陈梦家在1940年所写《中国铜器概述》中,也曾采取这样的分期。

后来,他通过自己的重新研究,从40年代中期开始将西周铜器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包括武、成、康、昭四世,中期所括穆、共、懿、孝、夷五世,晚期包括厉、共和、宣、幽四世,认为“根据此三期分法,对于研究铜器的变化,是有便利的”(《西周年代考》表三说明)。

随后,他在《综录》和《断代》二书中,始终坚持这种三期分法。

50年代中期以后,陈梦家在《断代》已经发表部分所作眉批中,又曾将西周中期进一步分作前、后两段,前段包括穆、共二世,后段包括懿、孝、夷三世。

现在,经过有关学者多年的研讨,陈梦家首先提出的西周铜器三期分法得到较为普遍的承认,直到近年不断发现新的西周中晚期标准器以后,方才有学者对中晚期之间的年代界限发表不同意见。

陈梦家在研究铜器断代的时候,采取一种交互证成的方法,就是“先选取那些由铭辞而可决定年代的某些器”,再用这些器的铭辞及其相伴的花纹、形制作为判断其他器的年代标准。

这实际仍是郭沫若创立的标准器断代法,但在实际运用中又有重大的发展。

陈梦家研究铜器断代问题的突出特点是,注重所考器物的多方面联系,力求使考察、分析做得比较全面。

他曾指出,“铜器内部的联系(即铭文的形制、花纹)在断代上是最要紧的”,并且强调,“不可以单凭一方面的关联而下判断,应该联系一切方面的关系”。

关于铭文内部的联系,他还列举同作器者,同时人、同父祖关系、同族名、同官名、同事、同地名、同时等项,进行具体的说明。

从理论上讲,陈梦家所说研究方法是很对的。

他的《断代》一书,正是本此方法进行研究,时常从不同方面列举可能收集到的关联资料,作为判断年代的根据。

从同坑出土、同作器者的器物,到铭文内容、字形和书体的联系,以至器形和花纹的一致,列举得相当详尽。

过去从来没有人像陈梦家这样,对西周铜器进行如此彻底的清理。

当然,由于他对资料的掌握和理解仍有局限,在具体器物的断代上不免有未必允当之处,但他系统整理的功力非常可贵,为西周铜器的断代研究进一步开辟了道路。

陈梦家判定的西周铜器所属王世,往往同其他几位著名学者的意见颇不一致。

被他定为成康时期的铜器为数较多,这同郭沫若的看法大体相合,而与唐兰的意见则出入较大。

特别是与唐兰晚年写成的遗稿《论周昭王时代的青铜器铭刻》有明显的分歧,主要对于“王姜”是谁的后妃,“周公子明保”是否伯禽(或君陈),“伯懋父”是否康伯髦,以及“康宫”能否理解为康王宗庙等问题,彼此的看法完全不同。

陈梦家基本赞同郭沫若的一些看法,把令簋、令方彝、明公簋、小臣宅簋、乍册卣和班簋等器定为成王时器,把安州六器和麦组四器等定为康王时器,而不像唐兰那样把它们定为昭王时器(班簋被定为穆王时器)。

这些问题尚需进一步讨论,目前并未完全肯定,陈梦家本人对自己判定的铜器王世也曾有所调整,但他所定成康之器毕竟太多(成王51,成康12,康王28),而昭穆之器则嫌过少(昭王9,穆王3)。

关于西周中期的铜器,特别是共王时期,陈梦家和郭、唐二家的意见几乎完全一致,懿孝时期也没有太大的差别。

至于年代较晚的夷王和厉宣时期,陈梦家又有自己的看法,他把一般为厉王的克组、函皇父组和禹鼎、虢叔旅钟等器,一般定为宣王的毛公鼎、井人钟等器,都改定为夷王时器。

于是,又形成共、懿、孝、夷四世之器较多(每一王世二三十器),而厉、宣和幽王时器甚少(共计十余器)的不尽合理的现象。

毋庸讳言,《断代》是陈梦家在十多年间陆续撰写的,既没有全部完稿,更没有通盘校订,某些断代失当之处是可以理解的。

陈梦家谈到铜器铭文的内部联系时说过,这种联系与组合,“不但可作为断代的标准,并从而使分散的铭文内容互相补充前后连串起来。

经过这样的组织以后,金文材料才能成为史料”。

例如,他所定的成王时器,就分成克商、伐东夷、伐东国、伐楚及白懋父、明保、燕召、毕公等组,结合历史文献的有关记载,分别说明周初金文所见重要史实和人物事迹。

有的器铭考释,又列举西周金文中的周公、鲁侯、大保、应公等人物,南征楚荆、伐南淮夷等史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