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领知识点(详细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领知识点(详细版)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 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反映的结果- 世界的发展是矛盾斗争的结果,矛盾是事物运动的动力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 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上的变革是阶级斗争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学科- 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规律- 强调剩余价值理论和劳动力价值论- 提出了社会主义产权制度和计划经济的理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是指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建立的社会制度- 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 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最高阶段的社会制度-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将共同拥有生产资料,按需分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的指导思想-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 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等重要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领导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影响- 马克思主义对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许多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思想和方法- 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和发展性是重要的课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领(简略版)-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社会制度- 共产主义是最高阶段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并结合了中国实践- 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具有广泛影响参考资料:(此处省略参考资料列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 19 世纪 40 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辩证唯物主义1、物质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意识观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具有能动性,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4、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一维的,空间是三维的。
(二)唯物辩证法1、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三大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但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三)认识论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导致实践失败。
2、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四)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
2、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5、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6、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特点
主体客体化:是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体,使其按照主体的需要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形成了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对象物;
客体主体化:是客体从客观现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客体性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4.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二者互为前提、互为媒介;
五、认识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个突出特点:
①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并将其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
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3.人们认识一定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五、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量变质变规律
1、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的相互转化
2、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3、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④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3、科学思维方法是一个巨大的方法群,具体包括:
①控制方法②信息方法③系统方法④模型方法⑤理想化方法……
马原必背知识点归纳
马原必背知识点归纳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唯物论的认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即认为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辩证法的认识论基础: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它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调整和修正对世界的认识,实现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致性。
4.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物质条件决定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
它强调社会形态的变革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表现。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可以通过改变人们的观念、思想和行为,间接地影响社会存在的发展和变化。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用来改造自然和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的物质和技术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相互关系的总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革。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经济基础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经济基础的变革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上层建筑的变革又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三、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1.阶级的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是社会存在中的一个重要矛盾。
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路径是通过武装斗争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客观条件)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2、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尖锐化。
具体表现为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两次举行武装起义;1836年,在英国开始了“人民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发动了起义。
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了条件;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可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弃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古希腊罗马哲学其他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影响相对说是间接来源。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两个分离得以统一。
英国古典经济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时期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特点)在于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及与时俱进(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这个人类最美好的社会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它克服了其它许多方法论和世界观的缺陷(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紧密联系,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
(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3、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2)、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3)、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及与时俱进(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详细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详细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最新)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经过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阶级属性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程式,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是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5.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是1848年《宣言》的发表。
6.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7.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是对客观世界尤其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同时具有革命性,是人民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科学性与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
8.马克思主义的四个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四个特征是: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鲜明的政治立场;③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④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
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有: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实践性。
2、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4、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影响较大的是:费尔巴哈;黑格尔。
5、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圣西门;欧文;傅立叶。
6、19世纪30~40年代爆发的三大工人运动说明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新阶段;无产阶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已经由自在的阶级变为自为的阶级。
7、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唯物史观的发现;剩余价值的发现。
8、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目的和发展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证明和运用。
第一章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
2、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3、下列说法正确的概括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的是:只有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人们才能有自由的活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4、下列现象和说法中不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原理的有:闭关锁国;个人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以为的职责和抱怨自己所处的环境。
5、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
”“皆本物之固然。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含静。
”“动、静,皆动也。
”这在哲学上表达了: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6、下列态度中,违背辩证否定观的有:对传统文化全盘继承的态度;对外国文化照抄照搬的态度。
7、下列选项中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前提的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2024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
2024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2024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特点定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基于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研究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特点:具有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
2、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创立: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于19世纪中叶。
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
基本方法:辩证分析、历史分析、阶级分析。
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发展及人的认识的发展1、物质世界的本质和存在方式物质:客观实在性,是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社会存在: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生产关系。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人们的政治、法律制度、心理感情等。
3、人类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认识的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第三章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和基本矛盾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
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政治制度:资本主义的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制度。
意识形态: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体系。
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历史地位:资本主义是一种剥削制度,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阶段。
发展趋势: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第四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1、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和特征建立方式:社会主义社会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的。
基本特征: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2、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建设目标: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知识完整版
第一章第一节1.哲学基本问题表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容:(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物质的概念物质的特性:(1)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2)物质具有可知性。
(3)物质具有一般性或共性3.意识产生的条件:人脑,劳动4.意识的本质:人脑的机能,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5.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具有指导人们在实践中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
表现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指导。
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1)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2)运动形式的多样静止(1)静止的涵义所谓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围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止的表现形式A、一事物对于其他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B、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辨证统一,相互区别、相互包含、相互渗透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容,“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8.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性,特点是三维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大全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归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和基石,它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原则和方法论。
下面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归纳:1.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它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2.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推动变革的。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上的社会变革都是由阶级斗争引起的。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生产关系则是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4.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它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5.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追求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阶段,通过消灭剥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来实现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
6.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强调自己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它通过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套科学的社会变革理论和方法。
7.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真理只能通过实践来验证。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8. 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必须通过建立自己的政党来领导革命和社会变革。
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关键。
以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和原则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要素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要素知识点
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 辩证唯物主义
- 历史唯物主义
2.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素
- 辩证法: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转化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存在是客观的,意识是主观的
3.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素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矛盾
- 历史发展具有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4.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 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通过对社会现象的科学分析来揭示社会规律
- 实践性:马克思主义追求变革现实、改造社会的实践目标
- 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强调通过革命来实现社会变革和人类解放
5.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目标
- 共产主义社会:消除剥削和阶级差别,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自由平等
- 社会主义社会: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制度
6.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 中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以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要素的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它的核心理念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通过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来改变社会。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023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绪论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旳, 为他们旳后继者所发展旳, 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旳旳科学理论体系, 是有关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旳科学。
马克思主义包括: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措施论旳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旳理论剖析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旳结论和归宿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 处在关键地位旳是科学社会主义二、马克思主义旳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旳产物1.资本主义经济旳发展为马克思主义旳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旳斗争日趋激化, 对科学理论旳指导提出了强烈旳需求(二)马克思、恩格斯旳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旳继承与创新(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停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马克思主义旳鲜明特性以实践为基础旳科学性与革命性旳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旳基本特性, 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旳特性(一)科学旳世界观和措施论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旳科学世界观和措施论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旳哲学基础(二)鲜明旳政治立场——实现最广大人民旳主线利益1.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旳阶级性、革命性和党性决定旳2.由无产阶级旳历史使命决定旳3、与否一直站在最广大人民旳立场上, 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旳分水岭, 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旳试金石。
(三)重要旳理论品质——与时俱进1.是马克思主义旳理论本质旳反应2.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旳详细体现3.是理论创新旳内在规定(四)崇高旳社会理想——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旳共产主义社会, 是马克思主义旳最崇高旳社会理想。
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一)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1.学习理论, 武装头脑, 要努力在掌握理论旳科学体系上下功夫, 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 在掌握马克思主义旳立场、观点和措施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它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为基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知识点,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剩余价值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内容。
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它认为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过程,这种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
唯物史观强调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阶级斗争,这是由于社会的不平等和矛盾造成的。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通过阶级斗争,新的社会制度将代替旧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革命斗争的重要性。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它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社会变革的根源。
四、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本质。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其自身生活所需的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通过剥削工人获取利润。
五、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它是在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追求社会的公平和正义,通过国家的计划和管理来调节经济和社会关系。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终的理想目标,它是一个没有阶级和剥削的社会,实现了人类的全面自由和平等。
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涵盖了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剩余价值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重要内容。
这些理论为我们分析社会问题、认识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思想工具。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和原理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社会现象,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原知识点总结
马原知识点总结
以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1.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2.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3.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4.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5.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6.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7.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8. 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9.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10. 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些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含义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学说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①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48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
②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发展的。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1、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
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依据。
3、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①可知论: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包括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
②不可知论:主张世界是不可以认识的,只有少数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①辩证法是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②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是静止不变的。
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③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客观辩证法: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本身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
主观辩证法:亦称“思维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的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极其理论意义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列宁的物质概念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总结
1.马克思主义体系内容和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悟和各个方面,是以反对资本主义求得无产阶级解放并指导人们以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建设社会主义而提出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亚当.私密、大卫.李嘉图)、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欧文、傅立叶)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①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②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③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具体体现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鲜明的政治立场、重要的理论品质和崇高的社会理想。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哪个为第一性、哪个为第二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思维,还是存在。
它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客观标准,因为它规定着各派哲学发展方向并决定着哲学的性质。
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和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
它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客观标准。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源是一个。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人们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从一般和个别关系的角度对世界本质的认识。
3.物质范畴。
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本概念1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句所复写、摄影、反映。
2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3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4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6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7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8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动力价值的价值。
9经济全球化: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10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11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指任何哲学派别和哲学家都不能回避,而且都必须要直接或间接地、自觉或不自觉地作出回答的问题。
12辩证法: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其核心是矛盾论。
13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14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之中表现出的使用价值,我们可以称之为劳动力使用价值,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人的劳动能力的使用和发挥所产生的功用,它与存在于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作为潜在使用价值的劳动力不同,它是人运用到体力和智力综合产生的某种使用价值或者功用,它具有大小和对象性,这种对象性表现为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相对性,一般来说,当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之后其使用价值的对象性是作为劳动力商品买者的货币所有者。
15垄断组织:是指在一个经济部门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大企业联合。
16金融资本:是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垄断资本。
17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8价值: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19认识:指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20规律: 规律即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二基本理论1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一矛盾分析法。
2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上层建筑这种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3简述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本身的作用。
就是商品按照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
这种必然性越是得到贯彻和实现,越是表明价值规律在发挥作用,商品经济顺利发展②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发展作用:1)调节资源配置2)促进社会发展3)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4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力的问题。
2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的问题。
这是因为: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3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的问题。
这是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体体现。
4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问题。
而解决这一基本特征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问题。
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
这是因为: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社会主义历史发展阶段的长期历史人物,是在发展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问题,表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我们要解决好这些基本特征问题,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5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人口因素也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主要影响有:①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没有物质生产就没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②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只有物质与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才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6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哪些表现?如何认识其原因?(1)表现在①生产所有制的变化:二战前,占主导地位的是个体资本所有制和股份资本所有制;二战后,占主导地位的是法人资本所有制和国家资本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经过这些形式的演变,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
②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诸如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和职工股等激励制度,以缓和劳资关系。
二战后,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劳资双方斗争的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矛盾,实施了一系列满足是劳动者的安全和工资需求的分配政策。
③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大资本家一般不再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成为以剪息为生的食利者;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中产阶级队伍不断扩大,知识性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实现了从传统劳动方式向现代劳动方式的转变。
④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前者:虽然市场机制依然在资源配置中赴会这基础性调节作用,但已不是唯一的经济调节机制了,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
后者:危机的破坏性减弱;危机的周期性缩短;危机的四个阶段(危机极端、萧条阶段、复苏阶段和高涨阶段)的差别减弱;金融危机对整个危机的影响加强。
⑤政治制度的变化:国家行政机构权限不断加强,国家权力日益集中于政府首脑;政治制度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政治制度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使国家权力的行驶、政治结构的布局以及各种权力主体的活动纳入法制范围;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的影响扩大。
(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把资本主义的部分变化夸大为资本主义的质的根本变化的认识是片面的,也是不科学的;完全否定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意义,否认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在许多方面不同于传统的资本主义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
新变化的表现:(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原因有: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一定影响。
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7简述意识能动作用及其主要表现。
(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2)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①意识活动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活动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8简述价值规律的含义及其积极作用。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9简述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理论意义。
第一,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