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的组合类型
逆冲断层组合形式 -回复
逆冲断层组合形式-回复逆冲断层组合形式是构造地质学中的重要概念。
它是指由两个或多个倾角较大的断层面以一定角度错动而形成的一种构造类型。
在地壳运动中,逆冲断层组合形式具有很高的重要性,因为它们是造山过程中最常见的构造类型之一。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有关逆冲断层组合形式的问题,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地质现象。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逆冲断层。
逆冲断层是指地壳运动中,岩石沿断层面上移而使地下地层上部相对下部推移的一种构造形式。
当地壳运动时,岩石的上移会形成压力,导致断层面倾斜,并且造成地下地层的相对错动。
逆冲断层组合形式是由两个或多个逆冲断层相互作用形成的。
这些断层面之间的错动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
在逆冲断层组合形式中,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形态,即合理逆冲断层、同冲断层组合和逆冲同断层组合。
首先是合理逆冲断层。
合理逆冲断层是指两个逆冲断层面以相同的错动方向错动,并且交汇成一条较陡的角度。
这种情况常见于造山过程中,其中岩石的挤压造成了断层面的错动。
其次是同冲断层组合。
同冲断层组合是指两个或多个逆冲断层面以相同的错动方向错动,并在同一位置形成平行的断层面。
这种形态通常发生在较大的构造单元中,例如山脉系统。
最后是逆冲同断层组合。
逆冲同断层组合是指两个逆冲断层面以相反的错动方向错动,并且交汇成一条较陡的角度。
这种形态在构造地质学中非常常见,可以观察到很多例子,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
逆冲断层组合形式不仅在地质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理解地震的产生机制也至关重要。
逆冲断层组合形式中的岩石错动和变形会释放大量的能量,导致地震的发生。
通过研究逆冲断层组合形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震活动的规律和地质变化过程。
总结起来,逆冲断层组合形式是构造地质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
在地壳运动中,逆冲断层通过错动和变形形成不同的组合形态,包括合理逆冲断层、同冲断层组合和逆冲同断层组合。
这些断层面的错动和岩石的变形释放了大量的能量,导致地震的发生。
浅谈一种常见地质现象—断层
浅谈一种常见地质现象—断层论文提要断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地质现象,对于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起重要的控制作用。
它对人类既有利又有害.认识各种断层,研究它的性质、分布规律、活动特点和成因,有助于利用它有利于人类的一面,避开它不利于人类的一面。
断层除了找矿物勘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有密切关系外,和石油地质也有紧密的联系,它的一方面可以起到聚集油气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会破坏已经形成的油气藏。
野外观测是研究断层的主要途径,它包括发现和判别断层存在的标识;确定断层的性质和类型;测量断层的产状要素;查明断层的发育和形成时期;研究断层和矿产的关系等多方面的内容.正文一、断层的定义地壳岩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称断层。
地壳中的一个裂口或破裂带,而且沿着它相邻的岩体发生了运动。
断层长度变化很大,从几厘米至几百公里不等,两盘之间的位移量也可有这样大的变化。
地壳中岩石的断裂。
地壳的挤压力或张力使断裂两侧的岩块发生相对位移.断层的长度可由几公分到数百公里,沿断裂面(断层面)的位移也可由不到1公分到数百公里。
位移往往分布在由无数单个断层组成的断层带内,断层带可宽数百分尺。
断层分布不均匀,在某些大区域内一个断层也没有;而一些地区则被各样大小的无数断层所切割。
断层有直立的、水平的,或向任何角度倾斜的。
断层面上部的岩块称为上盘;下部的称为下盘。
二、断层存在的标识(一)断层的重复与缺失由于断层作用破坏了地层的正常层序,可以造成地层的重复与缺失.它一般是走向正断层或逆断层造成的(如图1所示).(二)构造的不连续主要表现为岩层、岩脉、矿层、褶曲轴线等在延伸方向上突然中断或错开,这是断层存在的直接标志。
(三)断层面(带)的构造特征1、擦痕:是断层两侧的岩块相对滑动和摩擦留下的痕迹,是断层运动过程中由被压碎的岩石细颗粒在断层面上碾磨划而成的。
2、破碎带及构造岩:断层破碎带是由于断层两盘岩石的相互挤压、错动中常使断层面附近的岩石被挤压搓碎,形成与断层面平行的破碎带。
断层构造
受水平挤压应力作用,岩层被断开并产生 位移,中间出现破裂面。
断层擦痕和阶步
擦痕及阶步
断层牵引褶皱
两盘错动时,两侧 岩层受到拖拉而形成 的弧形弯曲现象。 据弯曲形状可可判 别断层错动方向,弧 形弯曲的凸向指向本 盘错动方向。
张节理T与断层面斜交的锐角指向本盘错动方向; 剪切节理S有两组,一组与断层面呈锐角相交S1, 锐角指向对盘滑动方向,另一组与断层面近于平行。
正断层
-受水平张应力
正断层
-受水平挤压力
水平错动
平移断层
逆断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正断层(阶梯状断层)
断层组合形式
叠瓦式断层
地堑:两条或两组大致平行的断层,其中间 岩块为共同的下降盘,两侧为上升盘,这样 的断层组合叫地堑。 地垒:两条或两组大致平行的断层,其中间 岩块为共同的上升盘,两侧为下降盘,这样 的断层组合叫地堑。
简述张节理、剪节理的基本特征
剪节理:①节理面平直,产状稳定,延伸较远, 常有剪切移动后留下的擦痕,在砾岩中常见平 直切穿砾石颗粒现象;②节理面多呈闭合状张 开度小;③常呈“X”型成对出现,一般发育较 密,间距小,常密集成带出现形成软弱带。 张节理:①节理面起伏不平,产状不稳定,延伸 较短,在砾岩中常见节理面绕过砾石颗粒现象; ②节理面多呈张开状,张开度较大,其内常被 后期次生物质充填;③一般发育较稀,间距较 大,很少密集成带,但往往构成集中渗漏通道。
断层破 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 碎带
断层 (fault):
1、组成要素:
(3)断盘
有明显位移的断裂。
断层两侧的岩体为断盘,如果断层面倾斜, 位于断层面上面的断盘为上盘,位于断层面下 面的断盘为下盘。 (4)断距
煤矿地质工题库(多项选择题)
1/ 19煤矿地质工题库(多项选择题)一、多项选择题(共150小题)1、矿井地质条件分类以()为主要依据。
A、水文地质复杂程度B、煤层稳定程度C、地质构造复杂程度D、煤层赋存状况标准答案:BC2、根据断层走向与煤层走向之间的关系,断层分为()。
A、倾向断层B、走向断层C、平移断层D、斜交断层标准答案:ABD3、依据积水的特征,老空水可分为()。
A、淹没的采空废井巷积水B、老巷水C、老窑水D、老硐水标准答案:AC4、断层的组合形式包括()。
A、地垒构造B、阶梯状构造C、迭瓦状构造D、地堑构造标准答案:ABCD5、煤层底板灰岩水的防治,凡开采6(10)煤层的矿井,必须预防底板突水,做好底板灰岩水的防治工作有那些()。
A、预计矿井涌水量,根据最大涌水量建立相应的抗灾排水能力B、编制隔水层或相对隔水层等厚线图,太灰等水位(压)线图及突水系数等值线图,圈定出可能的突水危险区C、进行水文地质补充勘探工作,查明灰岩含水层的富水性,煤层底板有效隔水岩柱厚度等水文地质条件,建立健全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定期观测地下水动态变化D、新建矿井、新开拓采区必须实行分区隔离开采措施。
隔离开采方案在矿井、采区设计中提出,经集团公司审查批准后严格执行标准答案:ABCDEF6、断层在地震记录上的识别特征有()。
A、射波同相轴错断、出现异常波B、地震记录上甚至会出现波形空白带2/ 19 C、时差变化D、频率降低、振幅变弱、相位与波形会变得紊乱标准答案:ABCD7、安全生产管理,坚持()的方针。
A、预防为主B、安全第一C、综合治理D、安全责任制标准答案:ABC8、围岩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
A、岩体的化学性B、岩体的强度C、岩体的结构D、岩体的密度标准答案:BC9、需要长期保留的()必须下好止水隔离套管。
A、供水孔B、观测孔C、其他专用工程孔D、已下套管的各类钻孔标准答案:ABCD10、煤矿生产地质中,“三书”指的是()。
A、矿井地质报告B、工作面掘进地质说明书C、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D、采区地质说明书标准答案:BCD11、五证一照是指()。
A04-3第四章-节理-断层
依照它与枢纽的关系 According to its relation with the hinge
1-纵节理 longitudinal joint 纵节理 2-斜节理 diagonal joint 斜节理 3-横节理 cross joint 横节理
几种特殊的节理
• • • • 柱状节理 S或反 型张剪裂脉 或反S型张剪裂脉 或反 火炬状节理(张剪裂脉) 火炬状节理(张剪裂脉) 羽饰构造
断层构造岩、 断层构造岩、构造突变带等
4.4.4 断层形成时代 断层形成时代Time of fault formation
节理的频率 frequency of joints 节理的玫瑰花图 rose diagram of joint
节理等密图: 节理等密图:
①将所有数据投影到一张吴氏网上,是法线投影,得到极点图。 ②用密度计在极点图中统计,将统计结果标在图上 ③将统计数据中相同的数据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圆周上的线两端 具对称性,等值线百分比表示。 ④整饰:在相邻的等值线间用颜 色或花纹填上,写上图名,图例 和方位。 ⑤分析:节理等密图中密度最大 的区域代表节理的优选方位。
4.4.2 断层类型 Fault type (1)依照滑动方向分 According to displacement direction 依照滑动方向分,
正断层Normal fault 正断层 逆断层reverse fault 逆断层 左行, 平移断层 (左行 右行 Strike-slip fault 左行 右行)
4-1.断层一(要素分类组合)
P2-3
该断层带宽约8 该断层带宽约8M,由三部分组成,由左至右依次为: 由三部分组成,由左至右依次为: 炭化片岩带;断层脆性破碎带;片岩漆褶带。 炭化片岩带;断层脆性破碎带;片岩漆褶带。
断层
二、断盘: 断盘:
Ⅱ 几何要素 P2-2
是断层面两侧沿断层面发生位移的岩块。如 果断层面是倾斜的,位于断层面上侧的一盘为上 上 下盘。如果断层面 盘,位于断层面下侧的一盘为下盘 下盘 是直立的,则可按断盘相对于断层走向的方位描 述,如东盘、西盘或南盘、北盘等。如果根据两 盘的相对滑动,则将相对上升的一盘叫上升盘 上升盘, 上升盘 相对下降的一盘叫下降盘 下降盘。 下降盘
(二)组合型式
正断层可以单独发育, 正断层可以单独发育,也可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地质背景 上,由一系列断层构成特定的组合形式,其组合型式主要有: 由一系列断层构成特定的组合形式,其组合型式主要有: 地堑、地垒、阶梯状、环状和放射状、雁列式、块断型六种。 地堑、地垒、阶梯状、环状和放射状、雁列式、块断型六种。
Ⅱ 几何要素 P3
三、位移: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可分为直移和旋转。多数断层常兼具有两种
运动。断层位移的方向和大小,在理论上尤其在生产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 (一)滑距:指断层两盘实际的位移距离,是据错动前的一点,错动后分成两个 一 滑距 滑距: 对应点之间的实际距离。两个对应点之间的真正位移距离称为总滑距 总滑距(图6-1Iab) 总滑距
断层
总滑距在断层面走向线上的 分量称为走向滑距 走向滑距(图6走向滑距 1Iac)。走向滑距与总滑距之 间的锐夹角∠cab为总滑距或 擦痕的侧伏角。 总滑距在断层面倾斜线上 的分量称为倾斜滑距 倾斜滑距(图6倾斜滑距 1Icb);总滑距在水平面上的 投影长度称为水平滑距 水平滑距(图 水平滑距 6-1Iam); 总滑距、走向滑距、 总滑距、走向滑距、倾斜 滑距在断层面上构成直角三 角形关系。 角形关系。
逆冲断层组合形式
逆冲断层组合形式
逆冲断层的组合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叠瓦式:一系列产状相近的逆冲断层,其上盘依次向上直冲,剖面上成叠瓦式。
2. 对冲式:由两条相反倾斜、相到直冲的迹冲断层组成。
3. 背冲式:由两条或两组相向倾斜的逆冲断层组成,表现为自一个中心分别向两个相反方向速冲,一股自背部向外散开逆冲。
4. 楔冲式:在基底断裂活动k,基底定岩系被迫上冲,随着上冲围压降低而向侧方扩展。
5. 单冲型:由产状相近并向一个方向逆冲的数条逆冲断层构成。
6. 背冲型:自一个构造单元的中部分别向外缘逆冲的两套叠瓦式逆冲断层。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地质学相关书籍或咨询地质学家。
几种典型断层和断裂系的解释
几种典型断层和断裂系的解释论文提要大家都知道地壳是不断运动的,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组成地壳的岩层不断发生变形和变位,使这些岩层的原始产状改变,形成一定的地质形态,岩层变动后形成各式各样的几何形体。
岩层受力后发生断裂,两盘岩层断裂面发生显著位移时,这种构造成为断层。
组成断层的基本要素有断层面、断层线、断盘、断距等。
断层的主要类型有正断层、逆断层、平推断层和断层的组合形式。
地壳受力是比较复杂的,再加上各种复杂的自然现象。
因此断层不是想象中那么的规则,我们要根据采集来的数据进行具体的分析解释。
断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地质现象,对各种与断层有关的构造的形成和油气的运移以及其重要控制作用。
因此,对断层的解释是地震解释的重要内容。
一下就对各种断层的形成机理和各种断层的特征与识别作出阐述。
希望读者通过此文能对断层有个更生的了解。
正文一、张性断裂系在断层复杂地区,经常遇到断层切割问题。
采用地震剖面分析断层切割问题时,因从地质角度出发,根据本区各组断层发育的历史,结合地震剖面特征,按照各断层特点及其规模大小,确定出各组断层间的相互顺序及主次关系是解释的关键;只有认真分析主要断裂和次要断裂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在剖面上合理的解释断层间的相互切割问题。
比如,根据一般地质规律,只断深层不断浅层的,是较老断层;深浅层都断,落差随深度增大而增大的,是长期发育的断层。
图一 Y字形断裂系剖面特征在张性为主的各类盆地中,地震剖面上常见的断层相互切割关系,大体上有“Y”字形,“X”形、“人”字形、包心菜形和阶梯状断裂系等各种样式;其中,“Y”字形断裂系中,向深层延伸较长断层一般是长期发育且规模较大的主断层,而延伸较短的是伴生断层(图一)。
阶梯状断裂系有反向阶梯状断裂系和正向阶梯状断裂系,前者断层倾向于地层倾向相反;后者断层倾向于地层走向一致这类断裂系多发育在盆地缓坡,一般规模较小,不断入盆地基地(图二)。
这类断裂的形成主要与盆地沉降过程中缓坡翘倾产生的滑落或隆张等作用有关。
构造地质学 第11章 断层概论
构造角砾岩(tectonic breccia)
隘口拆离断层角砾岩带
碎裂岩(cataclasite)
碎裂岩(cataclasite)
地层标志(缺失、重复)
岩浆活动与矿化作用
大断层尤其是切割很深的 大断裂常常是岩浆和热液 运移的通道和储聚场所。 如果岩体、矿化带或硅化 等热液蚀变带沿一条线断 续分布,常常指示有大断 层或断裂带的存在。一些 放射状或环状岩墙也指示 放射状断裂或环状断裂的 存在。
走向断层不但能造成地层的缺失,而且还可以造 成地层的重复。即由走向断层引起地层关系上的 效应,这也是判定断层存在和性质的依据。
缺失:是指一套正常地层中的一层或数层,由于 断层作用,在夷平面上断缺的现象。
重复:是指一套正常地层中的一层或数层,由于 断层作用而重复出现的现象。
走向断层效应共可以出现六种缺失或重复的基本 形式。
II. 断层存在的野外标志
1. 地质界线的错开现象 2. 地层的重复与缺失 3. 磨擦镜面、擦痕和阶步 4. 断层构造岩 5. 沉积相变化 6. 地貌标志
断层面产状的确定
断层面显露地表时,可以直接在断层面上进 行测定。
断层面未显露地表时,如果断层面比较平整 、地形切割较强烈而且断层线出露良好,则 可以利用“V”字形法则,或采用《在地形 地质图上测定面状构造产状要素方法》进行 断层面产状的测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串珠状湖泊洼地
由大断层引起的断陷 或破碎带形成的湖泊 、洼地,在走向上呈 线状、串珠状分布, 单个湖泊、洼地也具 有定向的特点。
错断的水系:断层的存在常常影响水系的发育,
引起河流的急剧转向、甚至切断河谷。
构造标志
面理,线理的错开
岩层产状的急剧变化
9-5、基础地质学(06级)-第九章-地质构造(五) 断层1
1、利用区域性不整合确定
如果一条断层切断不整合面下的一套较 老的地层,而被另一套较新的地层以角度不 整合所覆盖,可以确定这条断层形成于角度 不整合下伏地层中最新地层形成以后和上 覆地层中最老一层形成时代之前,即发生在 下伏地层强烈变形时期。
2、利用岩体、岩脉、矿脉与断层的关系 确定
如果断层被岩墙、岩脉充填,而且岩墙、 岩脉有错断迹象,则岩体侵入于断层形成或 活动时期。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法可测定岩 体时代,从而确定出断层的形成时代或活动 时代。如果断层被岩体切断,说明断层形成 时期早于岩体。如果断层切断岩体,则说明 断层活动应晚于岩体。
三、断层的形成机制—Anderson模式
安德森认为形成断层的三轴应力状态中的一个主应力轴趋 于垂直水平面,提出形成正断层、逆冲断层、平移断层的 三种应力状态。
四、断层效应
断层效应,泛指断层引起的所有各种现象。 但一般所讲的断层效应,主要是指斜向断层 和横向断层引起标志层的视错动。由于岩 层与断层的复杂交切关系,以及两盘滑动引 起的标志层在平面和剖面上的视错动,常常 难于从标志层的相对视错位上正确确定两 盘的相对滑动或断层的性质。
(1)地质体被错开、构造线突然不连续
任何线状或面 状地质体,如地层、 矿层、岩脉、带 状、片理或相带 等均顺其走向延 伸,若这些地质体 沿走向突然中断 或被错移,则是断 层存在的直接标 志。
地质体被错开
(2)出现构造强化现象
构造强化现象包括:
①岩层产状的急变; ②节理化、劈理化带的突然出现; ③小褶皱急剧增加; ④挤压破碎现象和各种擦痕等。 如果我们在野外发现这些现象,就要进 行认真的观察,并探究引起这些现象的可能 原因。
(三)、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的确定
1、两盘地层的新老关系 2、根据牵引褶皱 3、擦痕和阶步 4、羽状节理 5、断层两侧小褶皱 6、断层角砾 7、根据标志层的错动
断层组合及解释.
断层组合及解释在地震勘探圈闭评价中断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油田早期勘探多以构造圈闭为主,构造圈闭中断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断层可以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横向上、纵向上短距离运移、长距离运移都可能存在,这种断层有种说法叫“油源断层”或“控油断层”等;断层也可以实现油气的封堵,尤其是那种反向断层,由于断层的存在使得目的层储层正好对接致密泥岩;或形成断鼻构造、或形成断块构造。
在地震解释流程中,断层和层位追踪解释是核心。
断层在垂直剖面上的直观反映是波组错断、扭曲以及振幅和频率的突变,在断层两侧体现出地层产状不同、构造变形不协调、地层厚度不同等特征。
如下图:断层的类型整体上分三种: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如下图:断层组合形态基本包括如下几类:根据断层对构造、沉积的控制作用以及构造发育史,通常将断层分为几个级别:一级断裂,控制盆地沉积,断穿基底,在剖面上上下盘断距非常大,断层可能从深层一直断到浅层,平面上延伸很长,规模较大,从浅到深都会存在;二级断裂,控制构造带,是构造带的分界线,剖面特征也很明显,断距比较大平面延伸较长;三级断裂,控制局部构造,如形成鼻状构造的两翼断层,剖面特征上断距不是很大,延伸较短;四级断裂,也就是那些伴生断层、小断层等。
从解释过程来看,断层组合就是选定某一层位面上各层位段与断层段在剖面上的交点(断点)分布规律,再根据用户对研究区域断裂分布的了解以及工作经验,把属于同一断层的断点相连,形成该层位面的断层分布图,进而形成空间断层面分布图。
如下图:由于断点来源于剖面,断层组合是在某一个层面上,所以在进行组合的时候必须要平剖吻合。
在描述上,断层剖面上的组合方式包括:“Y”字型、反“Y”字型、阶梯状或雁形、平行排列等,平面上组合方式包括:斜列状、网状、放射状、硫状、树枝状等。
在组合时对于单个断层,要确认是否存在,尤其是断层末端,具体会延伸到平面上哪个位置。
由于解释时密度不可能达到1x1的测网,所以有时候断层末端可能需要推测。
断层的组合类型1
断层的组合类型理论阐述(一)平面组合类型图6-23 常见的断层平面组合类型a—平行式断层;b—雁列式断层;c—帚状断层;d—环状断层;e—放射状断层;f—斜交式断层1. 平行式断层(图6-23a)平行式断层是由若干条走向大致相同正断层、逆断层,也可以是平移断层组合而成。
要求同一组合内的各条断层性质是相同的,正断层—正断层,逆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平移断层组合在一起。
断层常具有等规模型和等间距性,即同一组合内各断层的规模大致相当,相邻两条断层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
2. 雁列式断层(图6-23b)雁列式断层由同性质的若干条断层在平面上呈雁列式排列而成,也是由等规模型和等间距性。
雁列式断层的存在与剪切构造应力均有关。
3. 帚状断层(图6-23c)帚状断层是由若干条弧形断层组合而成,它们向一端收敛,向另一端撒开。
在帚状断层的旁侧常存在高级别的主干断层,正是主干断层的活动导致了帚状断层的形成。
帚状断层可以出现在平面上,也可以出现在剖面上。
平面上的帚状断层常具有平移性质,主干断层不仅具有平移性质,而且具有张性或压性。
若帚状断层凹侧盘相对凸侧盘向收敛方向移动,则帚状断层具有引张性质,常为张剪性断层;若凹侧盘相对凸侧盘向撒开方向移动,则帚状断层具有极压性质,通常为压剪性断层(图6-24)。
图6-24 帚状断层的旋向与力学性质a—主干断层;b—张剪性帚状断层;c—压剪性帚状断层4. 环状断层和放射状断层(图6-23d,e)环状断层由若干条弧形或半弧状断层围绕一个中心呈同心圆状排列而成。
放射状断层由若干条字一个呈辐射状排列而成。
环状和放射状断层往往是隆拱作用引起平面引张的结果,是正断层的组合类型。
两者可以在同一个构造上产出,也可以单独发育。
5.斜交式断层(图6-23f)斜交式断层是指一条断层不垂直相交并终止于另一条断层之上。
在具有共生组合关系的斜交式断层中,限制断层常具有剪切性质,被限制断层可以是正断层、逆断层,也可以是平移断层。
断层分类1
劈理化
2.逆断层的组合型式
叠瓦式逆断层
一组逆断层上陡下 缓,向下常汇合成一条 主干断层。
背冲式逆断层
两条或两组相向倾斜 的逆断层,自一个中心分 别向相反的方向逆冲。
第二节 断层分类
一、正断层
沿断层面相对地上盘下降、下盘上升的断层,称为正断层。 一些倾角十分平缓的大型正断层,如断层面上陡下缓、呈 凹面向上的弧形断层或犁式断层,常常是区域伸展和重力滑动 作用的产物。称为伸展断层(伸展构造)或重力滑动构造。
1.正断层的一般特点
1)断层面一般较陡,大多在450以上,以600-700最为常 见;但大型正断层的向地下深处常常变缓。
5)块断型断层 两组方向不同的大中型正断层相
互切割构成方格状或菱形断块,如我 国西北的一些大型菱形盆地(柴达 木、塔里木等)。
也有一些大型菱形盆地是正断 层、平移断层共同控制的(如右 图)。这样的大型菱形盆地称为拉分 盆地。
3.正断层发育的地质背景
主要发育在构造变动轻微地区,由区域性伸展作用所导 致。
❖ 剪切带内的新生面理一般呈S型(常用S或SS表示),也常见 平行剪切带界面的面理(常用C或SC表示),2种面理共同构 成S-C结构。 面理的发育程度和岩石的变形程度由两侧向中心逐渐增强;
❖ 剪切带中的矿物组分和粒度也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复习题
❖ 正断层、逆断层的主要组合型式。 ❖ 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的一般特点? ❖ 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发育的主要地质背景。 ❖ 名词解释:韧性断层、构造窗、飞来峰、推覆构
如果是在一大片原地岩块上残留一小片外来岩块,称飞来 峰。
正断层,平移断层和断层组合形式认识
正断层,平移断层和断层组合形式认识
地质学上,断层是指地壳中的一种构造形式,具体来说,它是两个岩块之间的断面面对面滑动。
不同的断层类型有不同的特征和表现形式,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正断层、平移断层和断层组合形式。
正断层是指两侧岩块的夹角大于45度,即岩层相对面的倾向相对于断层面的倾角小于45度的断层。
在正断层中,岩渣自上而下衔接,下方的岩层向上推起,形成斜坡地形。
这种断层是矿藏勘探的主要靶区之一。
平移断层是指断层面与岩层倾角大于45度,同时断块的滑动方式为平行滑移,与断层面垂直。
在平移断层中,两侧岩块的夹角一般大于70度,岩层斜向交错,因此形成颇具变形性地质体,是地震造成的典型地形,常出现断层块体的大移位下降,导致地震破坏的情况。
断层组合形式是指两个或以上的断层在同一地区相交或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断层类型。
在断层组合中,岩层的变形非常复杂,不仅表现出多个方向的挤压力,还有多处被挤压力的地段。
断块的断层组合可能会影响设施的建设,例如地铁线路和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
为了保证这些建筑物的安全,需要根据断层组合情况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总之,断层是构成地球地质的基本构造单元,是探索地球内部结构和释放地震能量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断层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
地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地质现象,从而更好地进行资源开发和生态环保工作。
正断层组合形式
正断层组合形式正断层是地壳中的一种地质构造,是地壳中岩石层次发生位移的断层。
正断层组合形式是指在一定地质时期内,正断层的不同部分相互连接形成的一系列地质构造。
正断层组合形式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特征,对于地质学研究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正断层组合形式的第一种是对称型正断层组合形式。
这种形式是指断层在空间中的排列呈对称状,断层的长度和位移量在左右两侧基本相等。
这种形式常见于构造活跃的地区,如地震带。
对称型正断层组合形式的存在表明地壳在构造运动过程中发生了较为均衡的变形,具有较高的构造稳定性。
第二种是不对称型正断层组合形式。
这种形式是指断层在空间中的排列呈不对称状,断层的长度和位移量在左右两侧不相等。
这种形式常见于复杂构造带,如山脉前陆带。
不对称型正断层组合形式的存在表明地壳在构造运动过程中发生了不均衡的变形,具有较低的构造稳定性。
第三种是倾斜型正断层组合形式。
这种形式是指断层在空间中的排列呈倾斜状,断层的长度和位移量在不同高程上有所变化。
这种形式常见于构造活动较强的地区,如断陷盆地。
倾斜型正断层组合形式的存在表明地壳在构造运动过程中发生了局部的倾斜变形,具有较高的构造活动性。
第四种是复合型正断层组合形式。
这种形式是指断层在空间中的排列呈复杂状,断层的长度和位移量在不同方向上有所变化。
这种形式常见于复杂构造带,如山地地区。
复合型正断层组合形式的存在表明地壳在构造运动过程中发生了多次的变形,具有较高的构造复杂性。
正断层组合形式的研究对于地质学的发展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正断层组合形式的分析,可以了解地壳构造的演化历史和构造运动的特点,为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提供依据。
此外,正断层组合形式的研究还可以揭示地壳中的岩石层次发生位移的机制,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指导。
正断层组合形式是地壳中的一种重要地质构造,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特征。
通过对正断层组合形式的研究,可以了解地壳构造的演化和变形过程,为地质学的发展和资源勘探提供重要支撑。
道路养护与管理专业《地质构造——断裂构造-断层》
〔二〕断层断层指岩体受构造应力作用断裂后,两侧岩体发生了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
它包含了断裂和位移两种含义。
断层规模有大有小,大的可到达上千公里,小的几米,相对位移从几厘米到几十公里。
断层不仅对岩体的稳定性和渗透性、地震活动和区域稳定有重大的影响,而且是地下水运动的良好通道和会聚的场所。
在规模较大的断层附近或断层发育地区,常赋存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1.断层要素断层由以下几个局部组成,如图2-17所示。
ab-总断距;e-断层破碎带图2-17断层要素图断层面是指两侧岩块发生相对位移的断裂面。
断层面可以是平面、曲面,也可以是波状起伏面,其上常有擦痕。
断层破碎带有时断层两侧的岩石不是沿着一个简单的面运动,而是沿着一个由许多密集的破裂面组成的错动带进行的,这个错动带称为断层破碎带,断层破碎带中常形成糜棱岩、断层角砾岩、断层泥等。
断层线是指断层面〔带〕与地面的交线。
断层线的方向表示断层的延伸方向,它的形状取决于断层面的形状和地面起伏情况。
断盘是指断层面两侧的岩块。
假设断层面是倾斜的,位于断层面上侧的岩块叫上盘;位于断层面下侧的岩块,称下盘。
假设断层面是直立的,可用方位来表示,东盘、西盘、南盘、北盘。
断距是指两盘沿断层面相对错开的距离,称为总断距。
总断距在水平方向的分量为水平断距,铅〔垂〕直分量为铅〔垂〕直断距。
2.断层的类型〔如图2-18〕(1) 根据两盘相对位移划分根据断层两盘相对位移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如图2-16所示。
正断层上盘沿断层面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
正断层一般是岩体由于受到水平张力作用使岩层产生断裂,进而在重力作用下产生错动而成。
这种断层一般规模不大,断层面倾角较陡,常大于45°。
逆断层上盘沿断层面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逆断层一般是岩体受到水平挤压作用的结果,所以也称为压性断层。
逆断层规模一般较大,断层面呈舒缓波状,断层线方向常与岩层走向或褶皱轴方向一致,与压应力方向垂直。
断层典型组合类型
断层典型组合类型在地壳浅部构造层次里,发育着类型不同、样式各异的断裂构造,它们在空间组合成各类几何形态。
产生这种情形的缘故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些可能与岩石流变学和断裂形成时所处应力状态有关,有些那么与断裂运动有关。
图2-4-11 按断层两盘相对运动划分的断层和组合性断层Fig. 2-4-11 Classification of fault based on the relative movements of the two wallsa-正断层 b-逆断层 c-平移断层d-逆-平移断层e-正-平移断层1.各类断层大体组合形态断层的组合方式可分为对称式和非对称式,要紧取决于一对共轭断层是不是以一样程度发育。
两组断层以一样程度发育时组成对称式,一组断层优先发育时组成非对称式。
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及其各自的构造样式也千差万别。
但是归根结底,都是由于单个断层面的产状形态不同和断层组合方式的不同而互为区分的(表2-4-1,图2-4-12)。
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断层的对称组合形态别离为地堑-地垒式、背冲式-对冲式和共轭走滑系。
在理想情形下,表现为地堑-地垒,背冲-对冲和两组共轭断裂各自大体上以等间距交替显现,这显然是由于两组共轭断层以一样程度发育所引发的。
可是,如此的理想情形并非常见。
正、逆和走滑断层的非对称式组合形态,平面状断层面组合别离为阶梯式、半地堑式及书斜式(正)、单冲式(逆)和平行式、羽状及雁行式(走滑);具曲面状断层面时别离为叠瓦式(正和逆)和正或负花状构造(走滑)。
一样情形下,在正、逆断层的非对称式组合里每种构造样式中的所有断层面偏向与同名断盘(意指或均为上盘或均为下盘)运移方向,或共具相同优势方向(例如书斜式或叠瓦式的正断面偏向与上盘滑向共具相同优势方向),或各具相反优势方向(例如单冲式或叠瓦式的逆断面偏向与上盘滑向各具相反优势方向)。
至于走滑断层的非对称式组合,其断层走向和滑移方向也具优势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断层很少单独出现,常由多条断层成带状组合在一起,延长可达数百至上千公里,形成断裂带,一般与褶皱带伴生。
逆断层可组合形成迭瓦式构造;正断层可组合形成阶梯状断层、地堑和地垒等。
•迭瓦式构造:许多条大致平行的断层,倾向一致,老岩层依次逆冲覆盖在新岩层之上,状似迭瓦。
它常同强烈褶皱伴生,断层走向与枢纽平行。
标志该区经历过强烈挤压。
•阶梯状断层:许多条大致平行的正断层,倾向一致,断块呈阶梯状排列。
•地堑和地垒:由两条和多条正断层(或逆断层)组成。
相邻正断层倾向相向,中间断块下降,形成地堑;相邻正断层倾向相背,中间断块相对上升,形成地垒。
如汾渭河谷就是新生带形成的大型地堑。
断层活动的特征会在产出地段的有关地层、构造、岩石或地貌等方向反映出来,这些特征即所谓的断层标志,它是识别断层的主要依据。
①地貌标志--断层崖及断层三角面等;山脊及水系的错开或突然转折;泉、溶洞或湖泊的串珠状分布等。
②构造标志--线状或面状地质体被错移、中断等。
③地层标志--地层的重复和缺失。
•④断层擦面和构造岩• a 磨擦镜面(断盘沿断层面发生滑动,在坚硬的岩石表面上形成局部性的光滑面)、擦痕(由坚硬而细小的岩屑刻划而出的较为均匀细密的凹凸线条)、阶步(与擦痕近于垂直的台阶状起伏)。
•擦痕一端深,一端浅,由深至浅的方向指示对盘移动的方向。
•阶步:由缓坡到陡坡,指示对盘移动方向。
• b 断层构造岩•碾碎、变形、重结晶,是断层存在的标志。
•断层角砾岩:若角砾大小不一、棱角分明,无定向排列,胶结物多来自外源物质示正断层;若角砾有一定程度的圆化,或呈凸镜状,具定向排列,示逆断层或平移断层。
•碎裂岩和糜棱岩仅见于大型逆掩断层和平移断层中。
•⑤断层带中的构造强化现象:产状的急剧变化、片理化、节理化、揉皱等。
•⑥牵引构造。
•⑦岩脉、矿脉、蚀变带的线状分布。
• 5.断层形成时代的确定◆①.断层切断地层或岩体,则断层形成时代在被切断的最新地层或岩体之后。
◆②.若有角度不整合覆盖断层,则形成于不整合面上最老地层时代之前。
◆③.断层中贯于岩脉、矿脉,则早于岩脉或矿脉形成的时代。
◆④.有几条断层交切时,被切断的断层形成时代早。
◆⑤.若断层与邻近的褶皱有力学成因联系,则断层形成时代与褶皱大致相同。
• 6.断裂构造与矿产的关系断裂对矿产的形成和富集可以起到建设性的作用,也可以起到破坏作用。
•(1)对内生矿产来说,断裂构造可以是含矿溶液的通道,也可以是含矿溶液发生沉淀、聚集或提供交代成矿作用的有利场所。
•(2)对于沉积矿产来说,大型断陷盆地常有利于煤、石油、盐类矿产的形成。
•(3)对已形成矿产后期断裂可以切穿矿体,使矿体错动位移,造成矿体的重复和缺失,也可以使矿体流散(石油、天然气等),或使一盘出露地表而遭受剥蚀。
•7.深大断裂:•根据断裂切割深度分为•岩石圈断裂:切穿岩石圈达到软流层,常是板块构造边界;•地壳断裂:切穿地壳达到莫霍面,控制着岩浆和成矿带的分带性;•基底断裂:切穿硅铝层达到康氏面,沿断裂可有酸性和碱性岩浆带;•盖层断裂:切穿沉积盖层,达到变质基底顶面;•层间滑动断裂:深浅不一,规模不一。
第三节岩石圈的变位•一、岩石圈变位的类型岩石圈的变位,按其运动方向的不同,可分为垂直变位和水平变位两类。
• 1.垂直变位:垂直运动是指地壳或岩石圈物质垂直于地表方向的运动。
常表现为大面积的上升、下降或升降交替运动,它可造成地表地势高差的改变,引起海陆变迁等。
常称为造陆运动。
•岩石圈的垂直变位常可造成河流阶地及山区的夷平面。
根据沉积的厚度及其环境状况,可以研究岩石圈垂直运动的特征。
•准平原:一个地区的地面在经长期的侵蚀和剥蚀之后,所形成的起伏和缓,但还保留一些孤立残丘的近似平原的地貌。
•夷平面:准平原被抬高,遭受剥蚀形成山地,其顶部残留有准平原的遗迹,即形成相当平坦的山顶,其上可以见到准平原时期的沉积物和古风化壳。
•• 2.水平变位指地壳或岩石圈物质平行于地表即沿地球切线方向的运动。
常表现为地壳或岩石圈块体的相互分离拉开、相向靠拢挤压或呈剪切平移错动,可造成岩层的褶皱与断裂,在岩石圈的一些软弱地带则可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因此,传统地质学常把产生强烈的岩石变形(褶皱与断裂等)等与山系形成紧密相关的水平运动,称为造山运动。
现在普遍认为造山运动是岩石圈板块碰撞或陆内俯冲的结果。
水平运动可以使线状延伸的水系(河流、冲沟等)发生同步弯曲和错断。
还常常使山脊或山梁错断或弯曲。
•二地层接触关系•(一)类型•概念及含义:包括空间上的接触形式和时间上的发展状况。
•整合接触:连续沉积,无明显的沉积间断;产状基本平行一致。
岩性变化和生物演化常是递变的。
•不整合接触:基盘上升,沉积中断,陆上剥蚀,再度下降而接受新的沉积。
不整合面:沉积间断面。
•平行不整合(假整合):地层产状在大范围内彼此平行,时代不连续。
有沉积间断,地层岩相和化石有显著差异,下伏地层顶部多凹凸不平,多见古风化壳残余。
接受沉积平稳上升成陆地长期风化剥蚀形成剥蚀面平稳下降,堆积新的沉积。
•角度不整合:地层产状在大范围内呈角度斜交,下伏地层是倾斜的或褶皱的,时代不连续。
有较长的沉积间断,岩性组合和化石组合类型显著不同。
接受沉积不均匀隆起或褶皱、断裂上升为陆遭受长期风化、剥蚀,形成剥蚀面重新下降,堆积新的沉积。
•(二)研究不整合的意义◆ 1.不整合是研究地质发展历史和构造变动时期的重要依据。
通常把一个区域性的角度不整合看成是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造山运动)的反应。
◆ 2.划分地层单位的重要依据。
◆ 3.不整合面上及其邻近地层中,常形成铁、锰、磷、铝等沉积矿床。
◆ 4.不整合面这一构造软弱带为形成一些内生矿床提供了适当的场所。
◆ 5.不整合对油气藏和地下水的储积也有一定的作用。
◆ 6.物探工作中,不整合面通常是一个很好的界面,有利于查明地下隐伏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
•(三)不整合存在的标志◆ 1.沉积标志:剥蚀面凹凸不平,甚至有较大起伏。
在剥蚀面上新地层的沉积物中,常可发现下伏岩层被剥蚀而成的碎屑物及因长期风化而产生的残积物。
◆ 2.地层古生物标志:与区域地层对比,古生物种属绝灭或突变。
◆ 3.构造标志:地层产状、构造线方向、构造变形强弱。
◆ 4.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标志。
◆(四)不整合时代的鉴定:根据不整合面上覆地层中最老的一层的时代与下伏地层之最新的一层的时代来确定。
从大区域进行地层对比和构造运动的综合研究,分析地层的缺失。
◆(五)不整合在地质图上的表现(实验课讲解)第四节板块构造学说一、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1.大陆漂移学说: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在总结前人有关大陆漂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大地构造假说。
在3亿年前的古生代后期,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和岛屿是连在一起的,构成一个庞大的联合古陆。
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分裂、漂移。
较轻的花岗岩质大陆是在较重的玄武岩质海底上漂移的。
•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⑴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非常相似,可以拼接起来;◆⑵大西洋两岸许多浅海或陆生古生物种属相同。
二迭纪内陆爬行类—“中龙”分别发现于非洲和南美;◆⑶非洲南部开普山脉的二迭纪岩层延伸至南美的布宜诺思艾利斯一带;◆⑷非洲的前寒武纪片麻岩高原可与巴西的同类地体对比;◆⑸在北半球,挪威-苏格兰加里东褶皱带越过大西洋后出现在加拿大和美国海岸;◆⑹发现于印度,澳大利亚,非洲,南美洲和南极大陆的石炭-二迭纪的冰川遗迹,以及冰川遗迹指示的古冰川运动方向都符合大陆分裂漂移的结论;◆⑺部分地球物理和大地测量资料。
大陆漂移的动力问题没有解决。
• 2 海底扩张学说• A 大洋脊扩张带:构成一系列海底山岭与谷地相间的地貌。
谷底由一系列断裂带构成,常发生浅源地震和火山活动,且有较高的地热异常。
反应大洋脊轴部有深部岩浆物质上涌。
• B 贝尼奥夫带:向大陆方向震源由浅变深构成一个倾斜带(大洋壳的俯冲带)。
说明大陆边缘的海沟,存在着倾向大陆的、正在活动着的巨型断裂带。
洋壳在此俯冲下插到大陆壳下面。
• C 洋底沉积物厚度小(沉积物及其下的玄武岩流不超过1000米)、时代新(晚于侏罗纪,2亿年)。
海底沉积物从洋脊向两侧由薄逐渐变厚。
• D 转换断层:由于自洋脊轴部向两侧扩张量不同所引起的切断大洋脊的横向断层。
•海底扩张说:认为地壳运动的动力是由于地幔物质的对流。
密度较小的大洋壳浮在密度较大的地幔软流圈之上;由于地幔温度的不均一性,导致地幔物质密度的不均一性,从而在地幔或软流圈中引起物质的对流,形成若干环流。
•在两个向上环流的地方,使大洋壳受到拉张作用,形成大洋中脊,中脊被拉开形成两排脊峰和中间谷,来自地幔的岩浆不断从洋脊涌出,冷凝后形成新的洋壳,所以大洋中脊又叫生长脊,温度和热流值都较高;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环流不断向两侧推开,洋底不断向两侧扩张。
•在向下环流的地方,或在不断扩张的大洋壳与大陆壳相遇的地方,由于前者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便向大陆壳下俯冲,形成海沟或贝尼奥夫带。
• 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⑴在固体地球的上层,存在比较刚性的岩石圈及其下伏的较塑性的软流圈;⑵地表附近较刚性的岩石圈可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它们可以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进行大规模运移;⑶海洋板块不断新生,又不断俯冲、消减到大陆板块下;⑷板块内部相对稳定,边缘构造活动强烈;⑸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控制了岩石圈表层和内部的各种地质作用过程,同时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二、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1.板块构造的划分按岩石圈的构造稳定性和活动性,即将一定范围内的岩石圈在中生代以来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划分为板块。
划分为一级六大板块。
• 2.板块的运动扩张型边界(洋中脊扩张带)、汇聚型边界(海沟消亡带、地缝合线)和转换型边界(转换断层)•相背运动、相向运动和平错运动三类。
••威尔逊旋回:板块构造理论中关于大洋的一系列演化过程。
①. 胚胎阶段:在陆壳基础上因拉张开裂形成大陆裂谷,但尚未形成海洋环境。
如现代的东非裂谷。
②.幼年阶段:陆壳继续开裂,开始出现狭窄的海湾,局部已经出现洋壳。
如:红海、亚丁湾。
③. 成年阶段:由于大洋中脊向两侧不断增生,海洋边缘又出现俯冲、消减现象,所以大洋迅速扩张。
如大西洋。
④. 衰退阶段:大洋中脊继续扩张增生,但大洋边缘一侧或两侧出现强烈的俯冲、消减作用,洋盆开始收缩。
如太平洋。
⑤. 残余阶段:随着洋壳海域的缩小,导致两侧陆壳地块相互逼近,其间仅存残留洋壳盆地。
如地中海。
⑥. 消亡阶段:大陆相碰,海洋消失,造山带形成。
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脉。
• 3.全球岩石圈构造的演化古生代以前,存在五块彼此分开的古陆板块,晚古生代后,五个古陆板块汇聚形成联合古陆,还有古太平洋和古地中海。
晚三叠世联合古陆开始分裂成劳亚古陆和冈瓦纳古陆板块,古地中海形成原始的大西洋—地中海海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