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城空间格局保护探析
(完整版)历史保护与复兴城市案例
到2015年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在GDP中的占比力争达到10%左右,成为福州市的重要支柱产业。
•产业布局:三层空间的文创布局 以发展工艺美术、动漫游戏、文化休闲旅游、设计创意、现代传媒、文化会展、广告创意等七大 行业为重点,大力建设各具特色的重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园区(基地),逐步形成“文化创意产
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规划纲要
•城市目标:城市品牌发展战略
“十二五”期间,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实施城市品牌发展战略,积极打造“中国温泉之都”、 “中国寿山石雕之都”、“中国漆艺之都”、“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区”、“中国船政文化”等福 州城市文化名片,全面构建引领福建、服务海西、辐射全国的内容原创、设计研发、产品(产权) 交易、信息发布、人才集聚的海峡西岸文化创意产业交流合作基地,把福州打造成地域特色鲜明、 创新创意强大、产业集群众多、产业融合紧密,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海峡西岸文化创意产业 中心。
2
2.1 保护与复兴案例
案例: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
福州文化产业现状条件
在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内部,现代服务业、工艺美术业、文化休闲旅游业、广告创意业、设计创 意业、动漫游戏业、文化会展业为主要的七大产业。其中,现代传媒业、工艺美术业是福州文化
创意产业中的支柱产业
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占GDP比重高,增速快,但整体基础仍较薄弱。其中与规划地块紧密相 关的现代传媒业、工艺美术业发展较好,文化休闲旅游业有待提高。
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创意城市”三层级空间布局架构。
在中心城区主要发展现代传媒业、广告创意业、文化休闲旅游业、文化会展业与设计创意业。
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目标高,为提升旅游层级,打造提升古城是实现文化复兴城市目标的核心载体;
浅谈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
浅谈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摘要】南京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重要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在保护与开发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例如缺乏专业的保护措施和规划,开发过程中忽视文化传承等。
开发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影响也是需要关注的,需要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取得平衡。
为了加强保护措施,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机制,同时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魅力。
对历史文化街区实施科学的保护与开发,不仅可以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也能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强保护措施、科学合理发展历史文化街区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价值、不足、影响、平衡、加强、发展、重要性、科学合理、保护措施1. 引言1.1 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性南京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
这些街区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
南京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着城市的文明和传统。
保护和传承南京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引领。
只有将这些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才能让后人了解历史、珍爱文化,形成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活力。
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保护了城市的文化记忆,更在于其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和创造力。
保护和传承南京历史文化街区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1.2 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南京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的重要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在现实发展中,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压力增大等原因,许多传统街区面临着保护与开发的难题。
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问题成为南京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的瓶颈。
目前,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部分历史建筑物面临严重的老化和破损,保护工作滞后。
由于历史文化街区地段优越,存在较大的开发利益诱惑,一些商业开发项目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大规模改造,破坏了原有的历史风貌。
基于地理格局的南京古都景观研究
关键词:风景园林 ;地理格局 ;研究 ;古都
风 貌规 划 ;景 观变迁 ;历史遗 址
中图分类号 :T 9 6 U 8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5 0( 0 7) 10 80 3 1 3 2 0 0 —8 —5 6
著作 《 nEooi lA poc o Lnsae P n ig、 .. ra 著作 《 adMsi 》 A clgc praht adcp l nn 》 R F mn a a To Ln oac 中提 出为了实现地 s
理生态 区域 内人类社会的可持续 发展 , 地理景观 系统 的总体 规划是极其重 要的。 对原有景观要素 的优 化组合
并且 构建新的格局 , 形成 人文建设 与 自然和谐统一 的环境景观 。卜 c ag 著作《 ein ih au e 中的 1 Hr在 D sg wt Nt r 》
收稿 日期 :2 0 —12 0 70 —8 修回 日期 :2 0 —2 1 0 70 —O Ab ta t S be toa v siaini te src : u jc ni e t t h t n g o n
划形成 的南京古都风 貌保护的地理格局 网络 。 研 究表 明 : 南京应 以连绵丘 岗山系、河流城 濠
自然环境变迁 的准确 关系 , 是制定古都风貌保护规 划的重要依据。 本人在参 与南京 的城 市古都景观 保护规划工作 中发现 :目前 古都风貌保 护规划研究往往 是从建筑 学角
为骨干 , 保持 山体轮廓 的连续 性 , 河流 水网的 度 出发 , 保护单体 文物建筑 , 展到历史街 道 , 从 扩 再扩展 到整体历 史城市 ,以历 史个体或群体 的建筑 空间保 完整性 ; 自然山水地形 为纽带贯通各 自相对 存来研究古都风 貌保护规划。而缺 少对 产生历史城市 的 自然环境变迁分析 ,以及 相应的从地理格 局角度研究 以
历史街区保护误区之_镶牙式改造_南京老城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困境
历史街区保护误区之_镶牙式改造_南京老城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困境历史文化保护老城南是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的发祥地。
所谓老城南,指的是中华门内东、西两片围绕内秦淮河,以夫子庙为核心的明清历史街区。
老城南承载着南京人最深的记忆与情结。
然而,南京老城南历史文化街区在近十年间遭到大面积拆除。
当地政府声称推行“镶牙式保护”,即只保留个别古建筑,而大量拆除所谓“没有保留价值”的房屋,用于商业开发,兴建仿古建筑。
今年年初,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走访南京安品街后发现,所谓保留个别古建筑也只是空言,他对这一“镶牙式保护”作出严厉批评。
单霁翔表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不同于文物建筑的保护,不能只留下一些孤零零的文物保护单位,认为它们才是“牙”,其他的都可以拆掉,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还要保护老民居、原住民及当地的非物质文化,不能只保护个体的文物建筑。
不仅如此,“我在现场看到,镶上去的多是‘假牙’,‘真牙’在哪儿呢?”在刚刚过去的十年里,老城南历史街区一直遭受着被改造的命运。
经南京博物院原院长梁白泉等一批文物专家证实,自2001年以来,至少有36处区、市、省级文物因旧城改造等被毁。
实际上,老城南在南京曾是重点保护对象。
早在1995年,《国务院关于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的批复》(后简称《批复》)中就强调了对老城南的保护。
《批复》中提到,要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和落实12片重要历史文物保护地段的各项保护规定,这12片重要历史文物保护地段中,有5片为城南传统民居。
但对老城南的拆除一直就没有停下,2006年出现拆除高潮。
对此看不下去的侯仁之、吴良镛、傅熹年、宿白、郑孝燮、徐苹芳、罗哲文、谢辰生等16位国内著名学者上书高层,吁请停止对南京老城南的拆除,获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批示。
拆除工作一度告停。
按照上级指示,2008年3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会议在南京举行,会上,两院院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周干峙要求南京“一定要有整体保护的观念”,两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良镛认为“城南地区要重点保护”,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强调“要保持历史遗存的原真性”。
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空间结构分析
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空间结构分析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空间结构分析引言:南京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位于南京市中心,在南京古城墙附近,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景观。
本文将对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揭示其中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
一、历史背景南京是中国古代四大古都之一,其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使其成为中国重要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
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
二、空间格局1. 建筑布局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的建筑布局呈现出传统中国城市的格局特点。
主要包括面向街道设置的商业街坊和内部庭院。
商业街坊常见于中国古代城市,是城市商业活动的主要场所,通常沿街道而建,形成密集的商业街区。
庭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征,代表着家庭与社区的联系,构成了街区内的私密空间。
2. 街道网络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的街道网络以主干道和支路相结合的方式构成。
古老的街道将历史建筑和景点串联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街区。
主干道宽阔平直,是主要交通干线,连接主要地点和景点,为人们提供了方便的交通条件。
支路则错综复杂,承担着连接庭院和次要目的地的功能,具有较强的步行性。
三、历史演变1. 建立与繁荣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作为南京城南大市场的核心区域,商业繁荣,人流密集。
明代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布局奠定了街区的基本形态。
2. 战争与毁坏历经多次战争和动荡时期,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尤其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受到了重大破坏,许多古建筑和文化景观遗失。
3. 保护与恢复随着对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逐渐提高,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得到了进一步的保护和修复。
逐步重建了部分被毁的建筑,并开展了相关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项目。
四、文化内涵1. 建筑风格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建筑,如传统的庙宇、宅院和商铺等。
南京老城社区型共享街道空间建构与活力营造以成贤街—碑亭巷—延龄巷为例
基本内容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空间利用越发紧张,尤其是对于老旧住区而言, 其公共空间的优化与改造成为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与城市环境品质的重要手段。本 次演示以南京成贤街102号住区的立体绿化为例,探讨宜居视角下老旧住区公共 空间的生态优化设计。
一、老旧住区公共空间立体绿化 的意义
立体绿化是一种将地面空间向垂直方向拓展的绿化形式,其意义在于改善老 旧住区的生态环境,增加绿化面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首先,立体绿化能够降 低城市热岛效应,提高住宅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其次,立体绿化能够提高住宅区 的空气质量,减少空气污染;最后,立体绿化能够改善城市景观,提升住宅区的 品质和价值。
本研究旨在评估吉庆街空间活力的现状,分析影响空间活力的因素,并提出 改进建议。首先,通过文献回顾和实地调查,收集吉庆街的历史、文化、经济和 空间活力等相关资料。其次,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最 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提升吉庆街空间活力的建议。
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回顾,我们发现吉庆街空间活力水平较高,但也存在一 些问题。首先,街道空间的利用不够充分,导致空间资源浪费。其次,街道设施 老旧,缺乏更新和维护,影响了空间品质。最后,街道的视觉形象也需要进一步 提升。
2、公共空间绿化设计
在成贤街102号住区,公共空间的绿化设计也得到了重视。例如,在住区的 中心广场,设计了一座立体花坛,花坛中种植了各种季节性的花卉,使广场成为 住区居民的休闲交流空间。此外,住区的步行道两侧也种植了大量的绿植和花卉, 为居民提供了优美的居住环境。
3、屋顶绿化设计
屋顶绿化是一种将植物种植在建筑物顶部的绿化形式。在成贤街102号住区, 屋顶绿化的设计主要采用了草坪、花卉和小灌木等植物。这些植物在建筑物顶部 形成了一层绿色的覆盖层,不仅能够美化建筑物的外观,还能够起到隔热、保温 的作用。此外,屋顶绿化还能够有效减少城市噪音污染,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历史街区风貌的保护与利用
城市历史街区风貌的保护与利用摘要:为深入研究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原则与方法,本文以“南京1912”为例,对该历史地段进行实地调研与分析,从空间格局、建筑面貌、绿化设施、功能作用四个方面评析了“1912”文化街区的规划手法,对目前城市历史街区的再利用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历史街区;“南京1912”;民国文化;建筑;街区改造;南京是著名的历史古都,文化名城,文化底蕴丰富。
2002年南京市政府提出“文化南京”战略,城市开始着手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改造和重新规划,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规划较好的有“南京1912”休闲街区、“水木秦淮”休闲街区、长江路文化街、夫子庙商业文化街等等,这些街区除保留了各自的文化特点外,现在已是集餐饮、娱乐、休闲、观光、聚会为一体的时尚休闲商业区,是南京古典与现代文化的传承之地,成为南京城市的标识。
1街区概况“南京1912”位于南京市长江路与太平北路交汇处。
经过三年的改造和完善,现已初具规模,该区由17幢民国风格建筑和“共和”“博爱”“新世纪”“太平洋”4个街心广场组成,总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
这片青灰色与砖红色相间的建筑群,错落有致地呈L形环绕“总统府”,风格古朴精巧,成为以民国文化为特征的南京长江路文化街的新亮点。
“南京1912”地段的规划,定位类似于上海“新天地”。
在规划上,与其它街区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它是一个历史地段,含有一定比例的真实的历史遗存,组合了一些真实性的单体历史建筑。
其次它具有整体性:在历史文化价值方面,它作为一个整体,有更强烈的组合的整体价值,即整体效果大于部分之和,在这里,每一个历史建筑可能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都不是很高,但是组合在一起,便具有了较高的文化价值;在视觉环境方面,它可以体现出一种整体的特定的历史气氛,因此,对于这个地块的扩建,在风格上必须与原有建筑统一,不能破坏整体地段的历史文化气氛。
该区域的建筑是南京在民国时期的历史遗存,对它的保护同样也是对该时期文化的保护与展示。
基于自然地理格局的南京古都景观研究
民 国 统一 1927-1949 年 中山路为轴线,从西北延伸至东南。中央路、上海路、太平路等破坏连绵山脉。
树荫夹道成为南京城重要特色景观。
庄、园林等;这个第二道系列山岭之中形成 小型盆地。连绵山峦是古代城市北部的依 托,以南至雨花台丘陵之间大约 3000m,为 平坦相望的秦淮河冲积谷地,海拔在 40m 以下。现在这系列山岭依然是影响南京市 区最重要的地貌景观。南支绕城东南部,海 拔 95-382m。古代是游览胜地。牛首山有 自然双峰突起,位于城廓中轴线南端,东晋 时期被宰相王导指定为城市“天阙”,意思 是城门前两座天然石华表(图3)。其中北支 和中支山脉的汇集点是石头山,六朝时期
在历史上的宫殿遗址地段,仍承担着 现代南京市中心的商业、居住、行政等繁重
21
建筑学报
环境景观 ENVIRONMENT-SCAPE
现代城市建设填埋或侵占河道,河流水系 网络已经断断续续。历史上的河道水系已 经大大缩短,狭窄,甚至消失,沿河目前是 大量建筑占据,河水污染严重。
三个自然湖泊对南京古都景观影响: 玄武湖直接影响古代城市生态环境和园林 景观,甚至军事防御。莫愁湖明朝以后才作 为游览胜地,燕雀湖是六朝时期贵族别墅 聚集居住地,明朝被填埋大部分(图3)。
传说诸葛亮与孙权策马察看南京天然 地形,发出名言:“虎踞龙盘,真乃帝王之 宅!”东吴定都建业是南京城市发展史上 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也是南京城形成的开 始。这里的地理形势优越,可以因山为域, 因江为池,恃江山险之为固,很适合于当时 战争频繁的军事形势。在 2500多年的城市 建设历史中,从其诞生到后来城市几次大 的变化都是依据自然山水环境而构思规划。 大体为 4个阶段:六朝时期,南唐时期,明 朝初期,民国时期;反映在城市布局上各有 4 个轴线。
《2024年地域文化视野的城市空间形态研究——以重庆、武汉、南京地区为例》范文
《地域文化视野的城市空间形态研究——以重庆、武汉、南京地区为例》篇一地域文化视野下的城市空间形态研究——以重庆、武汉、南京地区为例摘要:本文以重庆、武汉、南京三个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的城市为例,从城市规划、建筑风格、交通网络、社会文化等多角度出发,对城市空间形态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分析地域文化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塑造作用,探讨城市发展与地域文化传承的相互关系,旨在为未来城市规划和文化保护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已成为反映地域文化特征的重要标志。
城市空间形态不仅是城市物质空间布局的表现形式,更是文化、历史和传统等非物质要素的载体。
本文以重庆、武汉、南京三个城市为例,从地域文化视野出发,探讨其城市空间形态的特色及演变规律。
二、研究区域概况1. 重庆:地处西南地区,巴渝文化浓厚,地形复杂,具有典型的山城特色。
2. 武汉:位于长江中游,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交通枢纽。
3. 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江淮文化的代表。
三、地域文化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系1. 地域文化的传承:每个地区的文化都是其独特的资源和优势。
在重庆、武汉、南京三地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地域文化的传承对城市空间形态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重庆的沿江发展与巴渝建筑风格的融合,武汉的长江岸线利用和桥梁交通的建设,南京的历史建筑保护和传统街区的规划。
2. 地域文化的特色表达:城市空间形态是地域文化的具体体现。
三地通过建筑风格、景观设计、城市色彩等方面表达各自的地域文化特色。
如重庆的吊脚楼、坡地建筑;武汉的近代建筑风格与湖泊交融的景致;南京古城的城防体系和传统建筑布局。
3. 互动影响:城市发展与地域文化的互动对城市空间形态有着持续的塑造作用。
在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的影响下,地域文化不断更新与融合,进而影响城市空间的扩展与调整。
四、重庆、武汉、南京的城市空间形态分析1. 重庆:山城特色显著,城市空间布局顺应地形变化,形成独特的立体式发展模式。
历史城区尺度下的历史地段系统保护_省略_南历史城区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为例_张飏
历史城区尺度下的历史地段系统保护整治工作方法探讨——以南京老城南历史城区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为例张飏刘青昊张杰摘要:多个历史地段集中于的历史城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重点,但这些历史地段存在保护级别、保护措施、功能属性等多方面的差异与特色,由此造成的部分问题难以在现有法定规划体系中得到全面解决。
本次研究工作中结合南京城南历史城区的特性,在历史文化名城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基础上,对在两者之间加强衔接性的系统研究,对在历史城区范围内对历史地段进行整体城市设计工作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方面能对历史城区内进一步完善保护要素、协调并促进历史地段的功能发展以及健全对历史风貌形态的保护控制,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对类似范围内的历史地段保护研究工作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历史城区历史地段保护南京老城南历史城区按照相关法规的解释,是指城镇中能体现其历史发展过程或某一发展时期风貌的地区[1]——涵盖一般通称的古城区和旧城区。
历史城区作为城市历史风貌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其内一般包括有一到多个历史地段。
当前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相关法规,已经确立了“历史城区”、“历史地段”、“文物保护单位”三个层次为主的保护体系[2],历史城区与历史地段都是这一保护体系中“面”层面的组成部分,但这两者的尺度范围仍有较大差异——小的历史文化街区的面积仅有一至几公顷,而历史城区往往都在数个平方公里左右的范围。
从历史地段的保护整治实践工作来看,为了实现历史城区内历史地段的系统保护及协同发展,将历史地段的保护整治工作在整个历史城区的尺度下来加以整体研究并进行系统保护整治,是具有一定必要性的。
尤其是对于具有较大面积、其内历史地段众多的历史城区来说,实现上述目标,采用这一系统整治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结合参加编制的《南京老城南历史城区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工作,对这样的历史地段系统整治工作方法的提出与建立,进行一定的研究与探讨。
一、历史城区内历史地段的系统保护整治工作方法提出的必要性:提出这一工作方法,主要基于历史城区与历史地段的特点以及当前保护规划工作现状等以下三方面的考虑:82951.历史城区的规模较大、其内历史遗产集中:简单来说历史城区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1)城区面积大——历史城区一般为历史城市的旧有城池范围,根据城市历史上的地位不同,面积规模在几平方公里至五、六十平方公里之间不等。
博弈与制衡——南京老城南的保护与改造
从 9 年开 始 这个地段就一直 纳入『 护的视野 。 实的情况是这里 8 呆 现 有 7 % 近 5 人均建筑 面 积不 到 1 平方 米。现 0
在老城南历史地段的消失 有两个 方面的因素 : 一个方面 由 于政 府基 加了 . 再就是这 2 位南京 人掏成的范围扩 大到作家、记者 9
于就地平衡改造的{ 衷 . j 丁 还有—部分 则是出 比方说当年的夫子庙改造 ( 子庙 夫 建 设 当 是 年的 一个共识
史研究等人员.他们认为 : 南京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告急 , 南京不吸取 0 年的经 验 . 6 依然在 实施全面拆 迁。实际上真实 的情况如何 呢 ’ 客 观的 , 说 这次不是拆迁。南京 拉明了一个名词 . 以前 叫 迁 , 拆 现在叫
和百姓 问 的 专家 专家闻的。这些都引导着我f不断地思考. 和 口
目1 自 #自E ∞ 目2 晡 颤
鹬 艘 艟 神
曩 、
N O1 4 1 4 世界建蘸导报 2 7
1保 护什, ’ 厶 怎么保护 ’ 这个 同 老城 南的肌理 抟们可以从历史地 圈 上清 晰地看到这个肌理 ( 5 房屋部 圈 ). 是一两层的 街道 是自 ; ;{ ! 生长的 而改造酷计如多为二 三屡肯定是 不对的 同耐匿 度很高 , 老城南覆盖率在 6 %以上 就像巴黎街区密度部在 7% 以上。再看秦淮河 0 0 图上红颤 色就是十里妻准的河亭 房 ( 6 这叉展现了另讣一种机 理 . 日 图 ) 房屋是垂
蛤予了全面的关注 作为规划 局的 管人员 . 分 我接受了全 国各地许多
方, 寸 睦 老龄 f 度 也比较高 外来人口众 多. 何改善和繁荣这个区域成 了 磔 棚 如 体的 果| 郡日 1 压力很大。 各方 关 注的 热点.
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_PPT课件
南京是日军侵华的历史见证地,是民国期间中国共产党人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前哨,是
“五二〇”运动发生地,是我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与国民党合作谈判的重要地点,是人民解放9军 渡江战役全面胜利的见证地。
3、名城价值
我国重要的思想文化和当代科教文化基地之一
江南贡院
东南大学
南京的历史名人辈出。 六朝——祖冲之、王羲之、王献之、刘义庆、刘勰, 唐宋——李白、杜甫、杜牧、陆游、苏东坡、王安石, 明清——解缙、孔尚任、曹雪芹、吴敬梓, 近代——朱自清、俞平伯、徐悲鸿等……
随着“一主三副”城市框架的拉开,外围副城、新城正在逐步形成反 磁力中心,南京历史文化保护的重心和城市建设的中心正在逐步分离。
河西中心区
15
仙林大学城中心区
2)南京历史文化资源众多,保护的基础较好
现存的文保单位、重要近现代建筑受到妥善保护,文物古迹的保护对象 不断拓展;若干已经消失的标志性历史景观在审慎论证的基础上正在多元再 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得到重视。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李 白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 牧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
《红楼梦》
——曹雪芹
《儒林外史》 ——吴敬梓
《桃花扇》
——孔尚任
《文心雕龙》 ——刘 勰
《本草纲目》 ——李时珍
《永乐大典》 ——解 缙
10
二、规划修编背景
1、历版规划回顾
与西安、北京、洛阳并称四大古都,史称“六朝古都”、“十朝都会”。
30多万年的人类活动史——汤山“南京人化石” 6000年的人类文明史——鼓楼岗西北侧的北阴阳营遗址 绵延近2500年的建城史——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命范蠡于今长干里筑越城 450年的建都史——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
南京中心城区三生空间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与格局
调度模型评测生活、 生态、 生产之间的交互作用
具幸福感城市等荣誉称号ꎮ 为有效揭示人地矛盾
水平 [21-22] ꎮ
表 1 城市三生空间分类体系
系统
生活空间 (0 548 5)
生态空间 (0 307 2)
生产空间 (0 144 3)
功能
居住
交通
公共服务
商业服务
市政服务
绿地
水域
农业
工业生产
0 127 7
0 124 7
0 170 6
0 088 1
0 048 5
0 144 3
9 0
第 21 卷
中 国 城 市 林 业
图 1 研究区概况及三生空间分布
根据 «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斑块处于磨合状态ꎮ 三生空间耦合度整体逐渐增
与广场用地、 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分
Urban Ecological ̄Production ̄Living Space in the City Core of Nanjing
Shao Dawei Qian Jialing Wu Dianming
(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ꎬ SuzhouUniversity of Science
1 研究区概况
南京市 (32°02′38″ Nꎬ 118°46′43″E) 是 “一带
一路” 战略与长江经济带战略交汇的节点城市ꎮ 截
地、 林地、 园地更多发挥了生态服务价值 [17-18] ꎬ
遂归为生态空间 ( 图 1) ꎮ
为消除原始用地数据存在的量纲和数量级差
至 2018 年末ꎬ 南京市常驻人口达 843 62 万人、 城
空间-功能-社会:古城保护的三维解读——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
史遗 迹 ( 主要历 史建 筑 )的 内部 ,苏州 则采
从 布局而言 ,道路 是古城保 护的关键 所在 ,它对城 市
取 “ 旧瓶 装新酒 ”的方 式对 其进 行宜居 性改 平 面 格 局 起 着 骨 架 的 作 用 。美 国 麻 省 理 工 学 院 城 市 规 划 教
费伦赫在 2 0 0 0 年7 月的 “ 北京 中国文化 遗产 保护 造 ,增加 或者 开辟厨 房 、卫 生 间等 空 间 ,提 授邓尼斯 ・ 供 供水 、供 电 、供气 、有线 电视 以及通 信等 和 城 市 发 展 会 议 ” 上 ,曾 一 针 见 血 地 指 出 , “ 保 护 悠 久 的
二 ,改善 基础设 施 。除 了建 筑物 内部设 置卫 筑檐 口不超过2 0 米 ,水巷两岸建筑檐 口高度控制在3 — 6 米, 生 间 、空 调等设 施外 ,街 区也增添 一些 基础 以确 保 古 城 沿 河 建 筑 特 色 。今 天 在 苏 州 古 城 1 4 余 平 方 公 里
设 施 。其三 ,保 护非物 质文 化遗产 。历 史街 的 范 围 内 ,没 有 一幢 十层 以上 的 高 楼 ,控 制 状 况 良好 。
它对吉城格 局起 到了限定 作用 ,可 以凸现 出古城 的轮廓 。
历 史街 区是特 定历史 时期 生活方 式 与历 从 国 际 上 看 ,把 古 城 残 留 结 合 在 生 态 公 园 以 及 环 城 交 通 中
史文 化的一 种整体 展现 。与 单体历 史遗迹 相 是普遍做 法 。苏 州由于环 城河 尚存 ,因此 采取 了适度恢 复
区弥足 珍贵的地 方 ,在 于其 是延续 的生 活空
从 建 筑 风 貌 而 言 ,古 城 中 如 何 建 设 新 建 筑 , 是 一 个
南京老城南历史街区拆迁改造现状分析及保护研究
南京老城南历史街区拆迁改造现状分析及保护研究作者:石梦来源:《科技视界》2016年第01期【摘要】南京是一座历史底蕴深厚,文化内涵丰富的古都,更是国务院首批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作为南京历史最久的传统老城区,老城南一直在南京人民的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被誉为“南京之根”的老城南,几十年来,拆迁保护问题一直不断。
时至今日,仍是多方问题争辩的焦点。
只有在对老城南历史街区的拆迁改造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并结合当下热点民生,才能合理阐述老城南历史街区拆迁改造的优劣势,并且为老城南历史街区的复兴和保护,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老城南;历史街区;拆迁与保护;民生1 南京老城南历史街区的拆迁改造历史与现状1.1 以保护为重点的老城南改造南京自1982年确立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后便一直处于规划整改之中,但始终以保护为目的: 1984年《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提出要保持老城南古街巷格局,并以乌衣巷、琵琶巷等为重点保护范围。
于是南京市政府开始旧城改造,重建了夫子庙、学宫和贡院,修复了秦淮河两岸河厅河房。
[1]2002年,南京组织再次编制《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城南传统民居”列入保护规划。
对规划中的“城南传统民居”、“南捕厅传统民居”,要求除保护有历史和使用价值的古建筑,更要保护其特定的历史风貌,即传统街坊和明清建筑风格。
2003年,《南京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出台,划定门东、门西、南捕厅等历史街区为历史文化保护区,要求“整体保护街巷格局、尺度、绿化以及街巷两侧建筑界面。
”[2]2007年,南京市政府承诺今后的保护将依据“整体保护、有机更新、政府主导、慎用市场”原则。
2008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会议上,两院院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周干峙要求南京“一定要有整体保护的观念”,两院院士吴良镛提出“城南地区要重点保护”。
[3]1.2 拆迁同时带来破坏20世纪90年代,随着集庆门的开辟和中华路、新中山南路的拓宽,像夫子庙周围的大小石坝街等,均以拓宽道路为名而毁于一旦。
南京明城墙维护与空间探究——以前湖段明城墙缺口改造项目为例
南京明城墙维护与空间探究———以前湖段明城墙缺口改造项目为例周行方(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江苏南京210000)摘要:近些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和社会方方面面对中国古城墙历史、科学价值认知的不断提高,以南京、西安、兴城为代表的一批古城墙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特别是南京明城墙,作为保护最完整的都城墙,南京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对明城墙进行了抢险维修和环境整治,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南京城墙为首的“中国明清城墙”组合已列入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单。
南京市文物局在抢险维修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今后对城墙的管理、科学保护,也就是日常的管养问题,符合文物保护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
另外还特别注重了新材料的研究和运用,为城墙保护提供了良好的科学手段。
关键词:明城墙维护;开放空间;保护与利用设计理念本设计立足于两个理念,一是城墙保护,二是建设一个市民生活休憩游娱平台。
如果说后者是目标和愿望,那前者就是起点、基础。
为了更好的保护南京城墙这一特殊文物,遵循城墙保护的真实性、最小干扰、修旧如旧、与环境协调以及识别等原则,我们决定采用共面法进行对坍塌处补砌。
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新技术保护城墙。
于此,我们将展览馆隐藏于城墙之内,并进行展陈光线设计和流畅的交通流线设计。
我们相信让光走进室内以及流通的空间会使城墙更丰富、展陈效果更好,也更加符合我们的目的和愿望———建设一个市民生活休憩的娱乐平台。
1.现状简介1.1简介南京明城墙修筑于明朝,建于1366年到1386年,历时21年建成,是世界第一大城桓,由内向外形成了皇城、宫城、外城等四重环套的格局。
不遵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旧制,设计思想独特、建造工艺精湛、规模恢弘雄壮,在钟灵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间,蜿蜒盘桓达35.3公里,而南京明城墙外郭城周长更是超过60公里。
1.2建造成就南京城墙墙顶用砖铺成地面并砌成“雉堞”(指城墙顶部靠外一侧的锯齿状矮墙),并有石质的泄水槽以排出雨水。
南京市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分析
南京市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分析一、前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城市景观格局的变化也愈发明显。
南京市作为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其历史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景观格局,而在不断变化的新时代背景下,南京市景观格局也呈现出独特的时空演变特征。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南京市景观格局的时空分析,旨在探究南京市景观格局的演变特点,为南京市今后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二、南京市的基本情况南京市是中国南方的一座重要城市,是江苏省省会,地理位置优越,是长江中下游沿海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南京市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资源,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名城,也是全国重要的教育、科研和文化中心之一。
南京市的历史文化景观遍布全市各地,如秦淮河文化带、明城墙遗址、夫子庙景区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京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近年来,南京市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不断增长。
特别是南京市的市区东移,新城区的建设和开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京城市景观格局。
三、南京市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分析(一)南京市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古代南京南京市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史记》《汉书》以来便出现了“金陵”的地名记录。
南京市作为新兴的千年古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资源,在隋唐时期,南京市先后出现了尧、舜、文王、周公等一系列历史名人和古代文化遗产;而在宋代,更是成为了世界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夫子庙、秦淮河、中华门等等许多景点的形成,都在这段时间内;近现代的清朝和民国时期,南京市又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政治和军事中心。
据研究,古代的南京,盛行的是“南中北否”的城市格局,即城区分为三部分,即南门、中心和北域三个地方,因此南京以金陵城之“南北分必中,中心而折天下之名”的美誉而闻名于世。
同时,古代南京的景观也具有“防御性”和“居住性”相结合的特点,它的布局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现有的地势地貌,沿着山水的走向存在城垣、街巷、建筑和其他景观设施。
浅谈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
浅谈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南京,曾是中国的古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南京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南京文化的载体和传承地,在保护和开发中承载着南京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
如何保护和开发南京的历史文化街区,是一项重要的课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南京的历史文化街区主要包括夫子庙、老门东、中山陵和总统府等地方。
这些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南京古代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是南京的文化名片。
夫子庙是南京最有名的古建筑群,有着悠久的历史,保存着大量的明清建筑,是南京古建筑的代表之一。
老门东是南京最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保存了许多明清古建筑,是南京老城区的代表。
中山陵和总统府则是民国时期的建筑群,保存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南京民国历史的见证。
这些历史文化街区是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和开发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保护和开发南京的历史文化街区需要政府的支持和规划。
政府是保护和开发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主体,需要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划,加大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力度。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修缮和保护,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原汁原味。
政府还可以加大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宣传力度,提高历史文化街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政府可以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开发,形成多方合作的保护机制。
保护和开发南京的历史文化街区需要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国内外有许多成功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开发案例,可以为南京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开发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如京都的文化传承、意大利的文化保护和利用等,都是成功的案例。
南京可以借鉴这些成功案例,结合南京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南京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开发模式,实现保护和开发的双赢。
保护和开发南京的历史文化街区需要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
南京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南京优秀的文化遗产,需要传承和弘扬。
南京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活动、推出文化产品等方式,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从南京城市地理格局研究古都风貌规划
从南京城市地理格局研究古都风貌规划
姚亦锋
【期刊名称】《人文地理》
【年(卷),期】2007(22)3
【摘要】历史时期自然地理格局对于南京古都景观形成有至关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的古都风貌保护规划往往是从建筑学角度出发,而缺少对产生历史城市的自然环境变迁分析,以及相应的从地理研究角度的古都风貌保护规划。
探查地理系统中的历史城市起源和发展的山水脉络,这对研究城市持续发展与特色继承有重要作用。
现代南京城市发展支离破碎地分解了历史上的连绵山峦整体,河流水系网络已经断断续续。
顺延山峦与河流脉络调查分析古都遗址是本文研究思路。
本篇探讨以地理景观分析并规划形成南京古都风貌保护的地理格局网络:以连绵丘岗山系、河流城濠为骨干,保持山体轮廓的连续性,河流水网的完整性;以自然山水地形为纽带贯通各自相对独立的历史遗迹;以明朝城垣、历史街区为网络,以及分散在各地的重点建筑保护范围,构成完整的古都风貌保护的格局。
【总页数】6页(P92-97)
【关键词】南京地理格局;景观变迁;历史遗址;古都风貌规划
【作者】姚亦锋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基于自然地理格局的南京古都景观研究 [J], 姚亦锋
2.南京沿江地区综合规划研究——兼具古都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滨江风貌 [J], 《南京沿江地区综合规划研究》课题组
3.基于地理格局的南京古都景观研究 [J], 姚亦锋
4.让高楼大厦和古都风貌相得益彰南京科学规划高层建筑布局 [J], 新华;
5.论南京自然地形与古都风貌保护规划 [J], 姚亦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空间格局保护是古城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明确定义古城空间格局,阐述空间格局的构成要素以及保护空间格局的意义。
并以南京为例,具体分析了南京古城在重要发展时期以及现状古城的格局特点,就使用gis技术对保护作了探索研究。
【关键词】空间格局;南京古城;演变;现状格局一、引子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在2005年3月的全国人大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引人瞩目的概念——“规划性破坏”,针对的是北京古城保护的现状,他深为仅在古城内划出若干片历史文化保护区,随后便在保护区之外大拆大建的情况忧虑,认为文保区“基本都成了孤岛式”,“这就是在没有确定城市的文化个性之前就进行规划的后果”。
冯委员的提法令人深思, 我们对城市的保护确实常常注意了小节而忽视了大体。
只有强调保护城市的总体空间格局特征,才能更为全面地体现城市的特色风貌。
二、对古城空间格局的认识(一)古城空间格局概念解析城市空间格局在学术界使用频繁,但是具体定义却复杂纷呈。
同济大学陈友华、赵民教授认为城市格局是反映城市规划思想的城市空间布局;李德华教授认为城市空间格局一方面是城市受自然环境制约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城市社会文化与历史发展进程方面的差异和特点;东南大学阳建强教授认为城市格局是城市物质空间构成的总的宏观体现,也是城市风貌特色在宏观整体上的反映,它包括城市平面轮廓、功能布局、空间形态、道路骨架、自然特色等。
笔者认为古城空间格局是古城物质格局的集中体现,是城市发展到特定阶段,反映特定社会文化背景,表现城市特色风貌的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总体反映。
对于特定的古城来说,其空间格局一方面是古城受自然环境制约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古城在社会文化与历史发展进程方面的差异和特点。
(二)古城空间格局的构成要素构成城市空间格局主要包括自然风貌格局和城市建设格局两大方面。
具体要素通常包括城市的地理环境、河网水系、山体林地、城市的空间轮廓、城市的平面轮廓、城市轴线、城市的街道骨架、街巷尺度,还包括城市中起空间标识作用的建、构筑物,以及那些已经成为城市特色有机组成部分的居住建筑。
这些需要保护的要素既可以是历史的或传统的,也可能是现代的,关键是看它们在表现城市特征方面和构成城市纹理方面的作用。
城市空间格局保护的重点是城市中的历史城区,根据城市的不同情况也往往扩展到城市的整个城区范围。
(三)保护古城空间格局的意义首先,对古城空间格局的保护强调在快速建设浪潮中要更为慎重的处理城市新建设与古城原有空间格局之间的关系,强化城市的地域特征和历史文化特色。
能够体现城市的个性特征,而且特色城市空间格局是城市居民归宿感的基本体现。
其次,古城空间格局体现古城的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并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
对古城空间格局的整体研究表明古城在不同历史阶段会形成特定空间格局。
古城空间格局的一个重要作用就表现在空间与人的相互影响与塑造上,好的空间格局对居民产生的积极意义是无法估量的。
再次,对古城空间格局的保护也是对古城整体环境的保护,是文物保护单位、重要历史建筑以及特定古城的地方民俗、历史、文化得以存在的基础。
对古城整体空间格局的保护,主要体现在对古城现存历史环境的保护,这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共识。
197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内罗毕举行大会,通过了《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简称《内罗毕建议》。
该会议归纳了世界各国关于历史环境问题的五个共同观点:历史环境是人类日常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历史环境是过去存在的表现;历史环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样性;历史环境能将文化、宗教、社会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最准确如实地传给后人;保护、保存历史环境与现代生活的统一,是城市规划、国土开发方面的基本要素。
二、南京古城的空间格局历史演变分析(一)自然风貌格局的演变南京古城空间格局保护探析尹 超1、概况南京市位于长江下游中段,北纬31°14’-32°37’,东经118°22’-119°14’,总面积6515.74平方公里。
跨越黄金水道——长江,东距长江入海口340余公里,自六朝以来一直是滨江通海的港口城市。
南京古城(本文中所指南京古城以明城墙为界定要素,以护城河、秦淮河、金川河及玄武河东北岸为界,总面积49.75平方公里的范围)地处江南,坐落于以中山陵为主峰的宁镇山脉的核心地带,属于丘陵城市。
其三面环山,西面临江,城区内尚有雨花台、钟山、幕府山等山丘,多处水域或穿越、或依附、或环绕。
城北部是幕府山脉,其西端的狮子山被明城墙包围于城内;东部是钟山,余脉向城内延伸,由龙广山(富贵山)、小九华山、北极阁山、鼓楼小山、石头山等成为古城的东西方向轴线并直接导致古城中央地势较高;玄武湖地处钟山与幕府山之间,与长江共同构成古城的西北部防线;南部的聚宝山(雨花台)是古城的对景山脉,西南部的三山与白鹭洲是南京的休闲美景之地;内外秦淮河更是南京文化发展的母亲河。
(图1)2、水系的演变在远古时期(约6500-300万年前的第三代时期),长江、秦淮河等就渐渐发育起来。
长江也称大江,是南京古城重要历史地位得以呈现的重要保证,其发展演变与南京在不同朝代建城位置的选择有很大关系。
长江河床由于冲淤频繁,岸线及河水河床都常有变迁:南唐以前,长江水从石头城下流过,才有“石头城凭长江天险”之说,后来江水西移,逐渐变成目前的河岸状况。
秦淮河又名淮水,与南京古城外部防御、内部发展都有着重要关联。
不同朝代在建设南京城时或多或少都对秦淮河做出改造和利用。
秦淮河自南京武定门外分成两股,一股为干流,称为外秦淮河,另一股称内秦淮河,内秦淮河在淮清桥又分为南北两支,南支为“十里秦淮”,北支即古运渎。
南唐以前,长江在石头城下流过时,秦淮河就在附近入江,后来江水西移,秦淮河就沿着较深的残留江道往北流入长江。
秦淮河有多条支流,先后多为人工开凿:三国孙吴时期,东凿青溪以为护城河,西凿运渎作为从长江向宫城运输的通道;五代杨吴筑城时填了部分青溪,又沿城墙周围筑城壕;这些大小河道分支相互连通,皆向南汇入秦淮河,而成为秦淮河水的城内分支。
玄武湖又称后湖,湖内有5座人工岛,系疏浚湖泥堆筑而成,湖水主要纳紫金山西坡来水。
西、北与十里长沟、护城河相接,通过金川河汇入长江,南侧为泄水口,经珍珠河汇入秦淮河。
历代多成为南京古城的护城河,同时也是王侯将相的游览胜地。
近年来由于公园旅游开发、单位占用等原因湖面面积大幅下降。
莫愁湖,因相传六朝时莫愁女居此而得今名。
是秦淮河与长江原交汇处残留水道形成,成湖年代较晚,至北宋方见于记载。
后世变迁至今,其岸线水域在近些年的城市化过程中也受不同程度的破坏。
3、山体及城市绿化的变迁约1.3亿年到6500万年的燕山及其他地壳运动,改造了南京附近的原有山地,形成了今南京地区的主要山岭。
在约6000年前,受地壳运动、海水起降影响,长江两岸河漫滩逐渐形成雨花台等50-60米高的长江三级阶地,清凉山等35-45米高的二级阶地和其他12-20米高的一级阶地。
这些不同高度的阶地受流水冲刷逐步形成当今南京的山川形势。
山体在近千年没有太多变化,但是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需要,尤其是近现代,推山建设的现象比比皆是。
以南京古城中心区的五台山为例,从民国开始,山顶建设体育馆,建国后体育馆规模扩大,其山体北侧的绿化又受到很大破坏,目前的五台山已只是南京市体育中心而难见山的痕迹了。
城市绿化方面,古代城市绿化除了行道树、城郊景观等少数绿化形式可供大众共同欣赏外,主要都是皇族、官员的私家游乐场所。
比如孙吴时期筑建邺城时于城北建后苑(又称建平园),作为皇家苑囿和宫廷禁卫园地,又引运渎之水建设太子的御花园,称太子西池;六朝时国力逐渐强盛,兴建皇家苑囿20余处,主要分布于玄武湖畔、青溪、秦淮河沿岸以及钟山南麓,其景色佳丽之处,几尽为皇家占为游乐场所;明代建设更多,从分类来说就有皇家苑囿、私家园林(如瞻园是中山王徐达府邸)、城郊风景名胜(牛首山、白鹭洲等等)。
民国图1 南京古城区位图至现代逐渐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绿化公园与公共广场,在此不一一细述。
(二)南京古城城市建设格局的发展演变及特征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著名古都。
政区建制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六世纪。
春秋时棠邑、濑渚开始建城,经东吴、晋、南朝、明、民国等重要发展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先后有十个朝代以南京作为国都。
本文以孙吴时期、明代、民国时期等重要发展阶段作重点论述。
1、吴、东晋建邺城孙吴建邺城是南京首次成为区域政治和文化中心。
建邺都城位于今南京城中部偏东,城周二十里一十九步,城形状为北宽南窄之倒梯形。
建邺都城设篱立栅为城围,未筑城垣。
建邺城缺乏整体规划,大体可分为都城中部和北部的宫苑区、都城南部及苑路两侧的官署区、南城外秦淮河两岸的居民区和西城外沿江以及石头城为中心的军卫区。
在外围又修筑了石头城,冶城,金城,白马城,吴王城等五个城堡作为辅助防御。
其空间格局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充分发挥作为水乡城市的航运优势,积极发展城市经济。
二,合理利用地形,加强城防,以确保国都安全。
建邺虎踞龙盘,地形极为有利城防,规划充分发挥了这种地理优势,运用地形,层层设防。
三,城市总体虽然承天工、就地势,但是仍然保持严谨的整体性,结合群山起伏,江河环抱的地形,充分体现了作为都城的宏伟气质。
宫廷区以中心方位及城廓环卫之势,显示其尊贵地位,同时以宫城中轴线作为全城规划结构的主轴线,遵循宫北市南的礼制规则秩序。
晋及南朝时期南京虽几易其名,图2 吴、东晋南朝南京格局分析图但都是在东吴建都基础上进行扩建整修,整体未作太大变化。
(图2)2、明南京城南京首次成为一统中国的首都。
明南京城形状并不规整,没有遵循传统的都城方形规制,而是因天时、就地利结合地形特征,凸显南京虎踞龙蟠的特点。
明代南京城规划思想明确,结构明晰,奠定了目前南京城发展的主要格局。
首先表现为明晰的功能分区:城东为政治活动综合区,包括宫城,官署;城中、城南以原有前朝秦淮河一带商业为基础形成经济活动综合区;城西北结合南京城的天工地势部署城防区,包括驻军卫所、教场、军事仓库等军事机构。
其次表现在其多重轴线上:东区的政治轴线由于宫城位置选择的偏向性而并不成为城市的主轴线;而处于中部的商业和公共活动中心成为城市主轴线所在,这完全突破了前朝的北宫南市的宫市由一条轴线串连的传统布局。
“四重城廓”亦是南京古城空间格局的主要特征:内为宫城,外为皇城,再外为京城,而后更环以广阔的外廓。
明南京城形成的一些规划形制成为后来明清北京城仿效的样板。
(图3)3、民国南京城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对南京城市曾作了一些规划。
主要思想体现在以古力治、墨菲为顾问,吕彦直为助手的1929年颁布的“首都计划”中。
民国南京城的规划由于其时代性、设计者的特殊性,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