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聚落(教案)
世界的聚落示范教案
《世界的聚落》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区别聚落的主要形式,基本了解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2.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过程【课程引入】提供精美的乡村和城市图片,设问:你想生活在哪里,并说说理由。
从而导入课堂,并让学生观赏1分钟的《北京》城市视频。
(板书)世界的聚落【新课展开】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而聚落在发展过程中会呈现不同的形态,大致上可以分两大类:乡村和城市。
(让同学分析两幅图哪个是城市哪个是乡村)。
并解释什么是乡村,什么是城市: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规模较小的居民点叫村庄;规模较大的居民点叫集镇(板书)一、世界的聚落1.聚落的形态:乡村、城市要求学生阅读60-61页,了解城市和乡村的具体情况。
并完成对城市和乡村的差异表格探究。
活动1:结合课本和生活实际,分析城市和乡村在以下几方面有什么不同(板书)2.聚落的特点(1)交通生1:城市交通便利,但是容易堵车;乡村交通落后但是路况好。
回答完后,请其他同学补充,并展示课件进行分析和总结。
师:城市交通:交通发达、方式多样、道路多、路况拥堵。
乡村交通:交通落后、方式单一、道路少、路况通常(2)人口生2:城市的人口密集,农村的人口稀疏。
回答完后,请其他同学补充,并展示课件进行分析和总结。
(3)建筑密度和高矮生3:城市的建筑密集并且楼房以高层建筑为主;乡村的建筑比较分散,楼层较矮,以经济实用为主。
(回答完后,请其他同学补充,并展示课件进行分析和总结)(4)生产方式生4:城市是工业,农村是农业。
(回答完后,请其他同学补充,并展示课件进行分析和总结)师:城市是的生产方式主要是工业和服务业;而乡村的生产方式是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等。
地理教案世界聚落
世界聚落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聚落的分布特点和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聚落的代表性例子。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聚落的定义和分类2. 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区别3. 世界各地聚落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4. 代表性聚落案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世界各地聚落的分布特点、形成原因及代表性例子。
2. 教学难点:分析不同类型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典型聚落为例,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各地聚落的分布特点和形成原因。
2.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掌握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区别。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世界各地聚落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聚落分布特点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聚落的定义和分类,让学生了解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区别。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聚落案例,分析其分布特点和形成原因。
4. 小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不同类型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聚落,进行调查和研究,了解其分布特点、形成原因以及现状,并在下一节课上进行分享。
2. 课堂问答: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关于聚落的相关知识,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考察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探讨问题。
七、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世界各地聚落的图片、视频和相关文章,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析。
2. 地图册:提供世界地图册,让学生观察和了解不同地区聚落的分布情况。
3. 案例资料:收集各种聚落的案例资料,包括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以便进行分析和解说。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聚落的定义和分类,分析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区别。
世界的聚落完整版教案
建筑风格
当地气候特点
东南亚的高脚屋
双层木楼、防潮、尖顶
高温多雨
北非的平顶屋
墙厚,小窗、防日晒、保温
干旱、气温日夜变化大
因纽特人的冰屋
低矮、无窗、半地窖式、保温好
严寒
一般说来,降水丰富的地区,住宅房屋多为斜顶,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越丰富,屋顶坡度越大,而且降水较多的地区,一般也较潮湿,住宅还要防潮,所以一些多雨地区的民居建筑多采用木竹架空式,即“干拦式”结构(也就是俗称的吊角楼)以利于通风、消暑、防潮。而在降水较少的地区,聚落住宅的屋顶坡度较小。在特干旱的地区甚至屋顶都是平的。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气温低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厚,房间较小。
(1)、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2)、每种聚落形式的特点是什么
(3)、你喜欢城市还是乡村请阐述自己的理由。
请你总结:乡村和城市的主要差别是什么
(4)、观察教材61页的两组图片,思考:从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中,聚落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5)、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哪些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2、小组交流:四六人一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2、民居建筑风格的形成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教师精讲点拨】
备课手记
(课件或图片展示下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民居:热带雨林、北极地区、热带沙漠地区)
仔细观察图片,分析各地区的环境特点及民居特色:A气温高低B降水多少C墙壁厚度D屋顶坡度E建筑材料等。
实
施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第学时(总学时)教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地理教案世界聚落
世界聚落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聚落的定义和分类;(2)掌握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3)了解不同地区的典型聚落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分析聚落的分布特点;(2)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3)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展示聚落的空间分布。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人类居住环境的关注;(2)提高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社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聚落的定义和分类;2. 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3. 不同地区的典型聚落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2. 世界各地聚落特点的差异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聚落的定义、分类和形成发展因素;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聚落特点;3. 小组讨论法:探讨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4. GIS演示法:展示聚落的空间分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世界各地典型聚落图片,引发学生对聚落的兴趣;2. 讲解聚落的定义、分类和形成发展因素;3. 分析典型聚落特点:以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等地区的典型聚落为例;4. 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5. GIS演示:运用GIS软件,展示聚落的空间分布;6. 总结课程: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聚落的重要性和保护意识;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估学生对聚落定义、分类和形成发展因素的理解程度;2. 过程与方法: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因素的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观察学生在课堂表现中对于家乡和社区的关注程度,以及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4.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调查报告,评估其对所在地区聚落特点的了解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图片和地图:收集世界各地典型聚落的图片和地图;2. 教材和参考书:选用合适的地理教材和参考书籍;3. GIS软件:确保计算机设备能够运行GIS软件;4. 调查问卷和工具:准备用于学生调查的问卷和工具。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世界的聚落》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世界的聚落》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的最后一节《世界的聚落》,主要内容是介绍世界各地的聚落类型和特点,让学生了解不同聚落类型的形成原因和特征,并探究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材中通过图片和案例,让学生了解城市、乡村、牧区等不同类型的聚落,拓宽学生对世界居民聚落的认知。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不同聚落类型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如城市、乡村、牧区等;能力目标: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判断和描述不同聚落类型的特征;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不同聚落类型的尊重和理解,增强对多样性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不同聚落类型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以及理解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聚落的概念可能有一定了解,但对不同类型的聚落特点和形成原因了解较少。
学生在观察和描述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图片进行引导和讨论。
同时,学生对多样性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需要通过教学引导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的聚落,你们还记得吗?请回答一下,什么是聚落?学生:(回答)教师:很好!今天我们将进一步了解世界的聚落,不同地区的聚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请看屏幕上的图片,你们能看出这些聚落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学生:(观察图片,回答)第二环节:概念解释与讨论教师:现在让我们来具体了解这些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请看屏幕上的案例,我们先来了解城市、乡村和牧区这三种不同类型的聚落。
请你们和旁边的同桌讨论一下,城市、乡村和牧区有什么不同之处?它们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一分钟)教师:好,现在请几组同学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
学生A:我们讨论了城市、乡村和牧区的不同之处。
城市通常人口密集,有高楼大厦和各种设施,交通便利;乡村相对较少人口,有农田和自然环境,生活相对宁静;而牧区则适合养殖业,有大片草原和牲畜。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教版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教版第一章:聚落的概念与特征【教学目标】1. 了解聚落的概念,知道聚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
2. 掌握聚落的主要特征,包括规模、形态、分布等。
3. 能够分析不同类型的聚落,并理解其形成的原因。
【教学内容】1. 聚落的定义:居住地+人类活动+集聚2. 聚落的构成要素:住宅、公共设施、生产设施、自然环境等。
3. 聚落的主要特征:规模、形态、分布、功能等。
4. 不同类型聚落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聚落,了解聚落的构成要素。
2. 通过图片或实地考察,分析不同类型聚落的特征。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聚落形成的原因。
第二章:乡村聚落【教学目标】1. 了解乡村聚落的概念,知道乡村聚落的主要特征。
2. 掌握乡村聚落形成的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农业生产等。
3. 能够分析不同地区乡村聚落的差异,并理解其原因。
【教学内容】1. 乡村聚落的定义: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活动的聚落。
2. 乡村聚落的主要特征:住宅分布、农业生产设施、自然环境等。
3. 乡村聚落形成的因素:自然环境、农业生产、交通等。
4. 不同地区乡村聚落的差异及原因。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乡村聚落,了解乡村聚落的主要特征。
2. 通过案例分析,掌握乡村聚落形成的因素。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不同地区乡村聚落的差异。
第三章:城市聚落【教学目标】1. 了解城市聚落的概念,知道城市聚落的主要特征。
2. 掌握城市聚落形成的因素,包括经济发展、人口集聚等。
3. 能够分析不同地区城市聚落的差异,并理解其原因。
【教学内容】1. 城市聚落的定义:以非农业生产为主要活动的聚落。
2. 城市聚落的主要特征:人口密度、建筑高度、经济发展等。
3. 城市聚落形成的因素:经济发展、人口集聚、交通等。
4. 不同地区城市聚落的差异及原因。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城市聚落,了解城市聚落的主要特征。
2. 通过案例分析,掌握城市聚落形成的因素。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_《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什么是聚落,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通过读图能说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4)能够分析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析图能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念。
【教学重点】(1)聚落的主要形式。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方法】读图、析图、探究合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的居住在城市,有的居住在乡村,有的居住在草原。
像这样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世界聚落的知识。
二、新课学习(一)聚落的形态提问:你能解释一下“聚落”的含义吗?(学生回答:)师:聚是集合、集中的意思;落是停留可居住的地方。
聚落就是指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
今天我们来学习世界的聚落。
展示图片:城市、集镇、村庄讲解: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
提问:你知道聚落的主要形式有几种吗?(学生回答)明确:聚落的主要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城市,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另一种是乡村,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规模较小的居民点叫村庄;规模较大的居民点叫集镇。
小组合作探究:城市和乡村在人口分布、交通、居住条件、建筑特点、生产方式有何不同?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所见所闻,之后派代表进行展示。
明确:过渡: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不难看出,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规模最小的叫村庄,大一些的叫集镇。
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居民居住地。
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对周围地区的发展起着明显的带动作用。
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第二节世界的聚落【教学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城镇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4.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5.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城镇的发展过程、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组讨论。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步骤结论【情境导入】模式一视频导入播放不同的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视频材料,引导学生说出不同景观的差异,判断自己的居住地与哪一类景观类似,分析造成景观差异的原因,导入新课。
模式二图片导入特色民居图片导入,直入主题。
你知道图片中展示的民居的名称吗?你知道它们主要分布在哪里吗?你知道不同地区民居不同的主要原因吗?通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导入新课。
观察与发现一、聚落的景观特征1.聚落的分类:(提问)什么叫聚落?聚落的两种形态是哪两种?能举出例子来吗?展示几幅有代表性的聚落图片,让学生将这些聚落分类,引出聚落的类型。
(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乡村和城镇)通过分析聚落的图片及文字部分,了解聚落的含义及分类。
续表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步骤结论探究与讨论2.乡村与城镇的景观差异:引导学生分别观察乡村、城镇景观图,说出乡村景观和城镇景观项目城镇乡村人口密集稀疏分散通过学生讨论,明确城镇聚落与乡村的主要差异。
【分组讨论】探究城镇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简单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城镇和乡村景观图,从人口、建筑特点、生产方式和交通状况等几个方面对比,比较城镇景观与乡村景观的主要差异,最后让学生填表比较聚落形式。
项目城镇乡村人口建筑特点生产活动交通状况【说一说】阅读材料并结合生活经验,安排两个小组的同学,分别代表城镇和乡村,介绍自己的“家乡美”,分别说明城镇、乡村的优点,及时总结。
初中地理《世界的聚落》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聚落的两种主要形式,运用图片描述城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2、从位置、分布、形态、建筑特点等角度举例说出聚落的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运用图片描述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景观和规模等的变化;4、准确判断某种行为是否有利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和表格对比,掌握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2、通过图片和问题探究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学会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5、通过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学习,形成尊重自然规律的观念,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难点: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教学方法:对比分析、小组合作前期准备:将微课提供给学生,学生结合课本进行自学教学过程:【导入】伴随音乐循环播放一组青岛不同地区的城市和乡村景观图(景观图与位置图同时出现)以及不同时期的青岛的图片。
(图片上带有问题提示:1、为什么同在青岛景观却不同呢?2、为什么同是青岛的同一地区,景观也不同呢?)师:同学们,我们刚才欣赏了两组图片,一组是青岛不同地区的景观,还有一组是青岛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景观,我们发现这些景观是不同的,这些景观为什么不同?它们反映了什么样的问题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这节课的学习——世界的聚落板书:世界的聚落师:首先我们来验证一下我们的预习结果,请同学起来说一下,什么是聚落?生:答师:(进行肯定)【新授】一、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通过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进行联系,探究题的形式让学生合作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师:我们现在知道了什么是聚落,那什么样的地方容易形成聚落呢?师:(出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其实根据聚落的概念我们发现聚落与人口的分布是有一定的关系的,所以我们借用人口分布图来分析聚落。
先回忆一下人口分布稠密区有何规律?生:答师: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完成课堂学习部分的第1 题,出示材料:(以下材料以探究题的形式同步呈现在学案上)1、新疆塔里木盆地城镇的分布2、世界人口分布图、世界地形分布图和气候分布图3、我国黑龙江省城市景观和我国的矿产资源分布图生:结合材料,组内讨论确定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完成学案小组活动成果展示(由成功小组来介绍如何有效完成探究题,进行方法指导)师:恰当的点评和指导师:这些因素影响了聚落的选址和发展,在这么多的因素中总有主要因素,因为这个主要因素的不同,聚落也会受其影响形成不同的形态,若是在平原地区形成和发展的聚落,那聚落会比较紧密,将呈现团块状;若是在山地或丘陵中受地表起伏的影响或者是受到资源分布的影响,那聚落会相对分散,形成组团式;如果主要受河流或交通线路的影响,则聚落有可能呈现条带式或放射式。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一课,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地聚落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聚落这一概念,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对其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掌握聚落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对聚落特点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聚落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聚落的概念及其分类。
2.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3.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聚落。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聚落为例,分析其特点、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地图册或地球仪。
3.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景观,引导学生关注聚落这一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聚落的概念、分类,以及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通过PPT展示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对聚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以具体的聚落为例,分析其特点、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进行讲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聚落知识的理解。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讨论如何保护和发展聚落。
03 第二节 世界的聚落【教案】七年级上册地理湘教版
世界的聚落设计说明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展示城镇与乡村景观,帮助学生理解聚落的形成、发展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
通过分析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聚落分布特点、观看现代聚落的分布的视频,讨论得出自然环境影响聚落分布和形态。
通过分析不同特色的民居特色及设计合理的民居建筑,了解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要与环境相适应。
学习目标1.说出聚落的主要形式、形成和发展,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2.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等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3.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人地协调观)重点难点重点: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
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读图法、辩论学习法、比较法、问题分析法、实地考察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三、学习任务二教学模块四、过程性评价随堂练习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聚落的景观特征、聚落与地理环境的两个问题。
聚落是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形成的,有大有小,分乡村和城镇两种形式。
乡村聚落和城镇聚落存在明显的景观差异,主要表现在居民从事的生产活动、聚落规模、人口密集程度、建筑物高矮、交通等方面。
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六、布置作业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节《作业》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教版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教版第一章:了解聚落【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定义和特点,能够描述不同类型的聚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分析聚落形成的条件和因素。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聚落的兴趣和尊重。
【教学内容】1. 聚落的定义:乡村和城市2. 聚落的特点:规模、环境、建筑风格等3. 聚落的形成条件:自然环境、资源、交通等【教学活动】1. 导入: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聚落的定义和特点。
2. 课堂讲解:介绍聚落的定义和特点,分析聚落形成的条件和因素。
3.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聚落的差异。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聚落的认识和观察。
【作业布置】1. 观察自己所在的城市或乡村,描述其聚落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第二章:乡村聚落【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乡村聚落的特点和形成条件,能够分析不同类型的乡村聚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和图片,培养学生对乡村聚落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乡村聚落的兴趣和尊重,认识到保护乡村聚落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乡村聚落的特点:规模较小、农业生产、自然环境等2. 乡村聚落的形成条件:土地资源、气候条件、农业生产等3. 不同类型的乡村聚落:平原乡村、山区乡村、渔村等【教学活动】1. 导入:展示不同类型的乡村聚落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乡村聚落的定义和特点。
2. 课堂讲解:介绍乡村聚落的特点和形成条件,分析不同类型的乡村聚落。
3.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乡村聚落的差异。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乡村聚落的认识和观察。
【作业布置】1. 观察自己所在的乡村或乡村地区,描述其聚落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第三章:城市聚落【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聚落的特点和形成条件,能够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聚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和图片,培养学生对城市聚落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湘教七上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及其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通过学习世界各地不同类型聚落的地理环境、发展特点,掌握分析聚落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基本方法。
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认知能力和地理信息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聚落的基本概念,理解不同类型聚落的地理环境与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聚落分布的影响因素,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聚落形成的规律和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准备准备阶段需收集世界各地典型聚落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地图、图表等教具。
同时,提前布置学生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收集关于聚落的相关资料,如历史背景、文化特色等。
此外,需确保教室配备有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的开始,教师首先会通过展示一系列世界各地聚落的图片,引导学生们进入本课的主题。
图片中,既有繁华的城市风光,又有宁静的乡村景色,使学生们初步感知聚落的多样性。
通过这些图片的展示,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期待深入了解关于“世界的聚落”的知识。
二、新课内容展示1. 聚落的概念及分类教师将详细解释聚落的概念,让学生明白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地。
随后,教师将介绍聚落的分类,包括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并简要阐述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2. 世界主要聚落的介绍接下来,教师将详细介绍世界各地的主要聚落,包括各大城市和乡村的特色、地理位置、人口数量、经济文化等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地图、视频、图片等多种方式展示这些聚落的特点和魅力,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它们。
3. 聚落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师将引导学生思考聚落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让学生明白聚落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关系。
三、互动探究学习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学习。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教版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教版第一章:聚落与自然环境一、教学目标1. 了解聚落的定义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 掌握不同自然环境下聚落的分布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聚落的定义:村庄、城市等人口集中居住的地方。
2. 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地形、气候、资源等。
3. 不同自然环境下聚落的分布特点:山区、平原、沿海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 难点:不同自然环境下聚落的分布特点。
四、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不同自然环境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不同自然环境下聚落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展示聚落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聚落的定义。
2. 讲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分析不同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3. 分析不同自然环境下聚落的分布特点:山区、平原、沿海等。
4. 案例分析:以具体案例为例,讲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自然环境下聚落的分布特点。
第二章: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一、教学目标1. 了解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2. 掌握聚落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聚落形成的原因:资源、交通、地形等。
2. 聚落的发展阶段:原始聚落、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等。
3. 聚落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生活方式、经济活动、社会结构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2. 难点:聚落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不同发展阶段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聚落的发展过程。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聚落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展示聚落的发展阶段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聚落的发展过程。
《世界的聚落》教案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讨论、比较为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认识保护传统聚落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保护和珍惜传统聚落的意识,并把这种责任和义务变成自己的自觉行为。
教学重难点: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提问法教具: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图片展示原始人“咕噜一家”穿越浩瀚的沙海,走过茂密的丛林,跨过白茫茫的雪山,家在何方?突然他们看到了什么,那么惊喜?(原始部落)想一想,这里的环境有什么“好”的地方?引导学生探究聚落的形成及条件。
【板书】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一、聚落的主要形态【探究1】聚落主要形态: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并完成表格。
【小结】城市与乡村差别。
【探究活动】请同学们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以及刚刚看过的图片,讨论一下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再从人口规模、从事的生产劳动等方面,讨论城市又会存在着哪些问题?【小结】1.优势:城市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地区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城市的确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和发展空间。
2.存在的问题: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业困难等。
3.拓展: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越来越大,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我们要加强城市的绿化、管理与保护。
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环境来。
【探究活动2】展示教材P62图3-26“聚落演变过程图”,分析聚落的演变过程,简要分析哪些地方容易形成聚落?【归纳小结】聚落的形成受水、地形、气候、交通等条件影响。
初中地理世界聚落教案
初中地理世界聚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聚落的概念和类型;(2)掌握城市和乡村的特点;(3)分析影响聚落形成的原因;(4)了解世界不同地区的典型聚落景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和资料,观察和分析城市和乡村的差异;(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影响聚落形成的原因;(3)运用地理知识,解释世界不同地区的典型聚落景观。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人类居住环境的兴趣;(2)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3)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聚落的理解和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聚落的概念和类型,城市和乡村的特点,影响聚落形成的原因,世界不同地区的典型聚落景观。
2. 难点:分析影响聚落形成的原因,解释世界不同地区的典型聚落景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城市和乡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展示了什么样的景观?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主题——聚落。
2. 新课教学:(1)聚落的概念:解释聚落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聚落是人类居住和活动的场所。
(2)城市和乡村:展示城市和乡村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和乡村的差异,包括景观、建筑、道路、生产活动等方面。
(3)影响聚落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影响聚落形成的原因,如地形、气候、资源等。
(4)世界不同地区的典型聚落景观:展示世界不同地区的典型聚落景观,如非洲的茅草屋、欧洲的中世纪小镇、亚洲的拥挤市场等,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居住环境和文化特色。
3. 课堂小结:回顾本课内容,让学生总结聚落的概念、类型、城市和乡村的特点,以及影响聚落形成的原因。
四、课后作业:1. 绘制一幅自己家乡的聚落景观图,并简要描述其特点。
2. 选择一个世界其他地区的典型聚落景观,了解其文化背景和特点,并与同学分享。
3. 思考如何改善自己家乡的居住环境,提出建议。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聚落的概念和类型,掌握城市和乡村的特点,分析影响聚落形成的原因,并了解世界不同地区的典型聚落景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的聚落》教案
班级学号姓名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4、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居民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
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
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二、教学重点:1.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分组合作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用具:城市乡村图片
七、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
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
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去保护它们。
故本节的重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材里包含了很多活动部分,活动题材多样。
聚落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并通过学生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
八、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的人居住在农村,有的人居住在城市,请同学们说说农村与城市的景观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与学生交流辅助
1、聚落的两种形态
【引导】阅读课本P51~52并观察以下图片:
【幻灯片】城市和乡村景观图片。
思考: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形式主要包括哪两大类?
【分析】聚落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的场所。
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提问】请几位同学说说你到过哪个城市,它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而乡村呢?
【幻灯片】城乡对比图,思考:什么是城市?什么是乡村?完成下表:
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交通特点人口
分布
建筑
特点
生产
活动
城市
乡村
【引导】城市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和发展空间,然而城市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你听到看到的,说说城市在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承转】聚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在不断发展的。
读课本P52页图,思考:
①村庄怎样演变为城镇的?在它发展过程中它的规模和建筑有哪些变化?
②城镇又是怎样扩展成城市的?在发展过程中它的景观有哪些变化?
③随着城市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变成了城市人口,他们的生活方式会发生哪些变化?
④在哪些地方容易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小结】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形成聚落的的要素
(1)气候温暖湿润
(2)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于耕作
(3)水源充足
(4)自然资源丰富
(5)交通便利
【承转】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
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读课本P53页图,思考:
1、寒冷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窗户比较小,有的窗户还装上双层玻璃。
在冬天积雪较多的地方,屋顶大多高耸。
湿热地区的民居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善的排水系统。
为什么?
2、看P53图3-22,想一想,东南亚民居有什么特色?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3、读P53图3-23,北非的民居的屋顶大多是平顶。
这是为什么?
4、读P54图3-24思考:民居临河临湖分布的现象相当普遍,在支流与干流汇合处,或者河流入海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
【小结】聚落的分布
(1)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比较密集。
(2)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拓展延伸】说说因纽特人的冰屋、黄土高原的窑洞、傣家的竹楼、北京的四合院的民居建筑特点及当地气候特点。
【承转】世界遗产一般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以及自然文化遗产三大类。
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学、美学、考古学、科学、民族学或人类学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是人类的无价之宝。
如何把它们保护好,传给子孙后代,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2、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引导】看课本P54页,思考:
1、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
2、为什么要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3、怎样保护传统聚落?
4、保护措施是什么?
九、板书设计
一、聚落的形态
二、聚落与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
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十、课后作业:完成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