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ppt课件(42页)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2 《涉江采芙蓉》课件(32张ppt)

人教版必修2 《涉江采芙蓉》课件(32张ppt)
仰望远天,身后是密密的荷叶,红丽的 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样的 孤独凄清;
一边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
约摇晃着返身回望的丈夫的身影,那一 闪而隐的面容,竟是那般愁苦!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 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想起了 一声凄伤的浩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 终老。”这浩叹无疑是发自男主人公的心 胸,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的, 你所感受到的就不是同一个声音:它仿佛 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 居的夫妇的痛苦叹息。
君子之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 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 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香草意向
香草作为一种象征物,常用来譬喻高 洁的品格,表达对美好的向往。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诗歌前两句虽没有直接描写爱 情,却隐含着主人公忠贞、美好的 品质,以及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 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 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你眼带笑意
03
添加标题
02
添加标题
01
添加标题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01
采之欲遗谁,所思添在加标远题 道。 还顾望旧乡0,2 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添加,标题忧伤以终老。
我踏过江0水3 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可是我采添加了标题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要分隔两地不能在一起,愁苦忧伤以至终 老异乡。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课件(共20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课件(共20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推己及人的写法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 杜甫《月夜》
《文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文学作品 选集,选编了先秦至梁以前的各种文体 代表作品,对后世有较大影响。旧时读 书人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 为后世推崇。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 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 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 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 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 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还长 顾路 望漫 旧浩 乡浩 ,。
回头望望远处 的故乡,却又 长路漫漫无边 无际。
这两句里有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包含着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旧乡”“长路”. “旧乡”在“漫漫”长 路的那头,看不到也 望不着,“旧乡”的 爱人此时也正凝眸相 望吗?相爱却不得相 见,浓浓的相思之情 溢于言表。这两句将 “远道”意思说尽。
(忧伤,低沉)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痛苦,无奈)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沉痛,真挚)
体诗意
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涉江采芙, 兰泽多芳草。
渡过江水去采那朵莲花, 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长满芳草。
这两句诗有哪些意象?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
描述了怎样的情景?
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 情景,营造的是轻松欢快的氛围。
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 表达出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 美好。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人教版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涉江采芙蓉》课件 (41张PPT)

人教版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涉江采芙蓉》课件 (41张PPT)

西北有高楼
•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 此诗借不遇佳人“知音”之悲,抒写了自 身政治上的失意之情,反映了一种带有广 泛社会性的被压抑的苦闷、悲伤与期待, 表现了东汉末年大动乱时期一部分在政治 上找不到出路、生活中彷徨的知识分子的 悲凉和迷茫。全诗融情于景,语言形象生 动,风格朴素浑厚,运用典故以及比喻、 寄托等手法,从高楼写起,以高飞作结, 当中交错描画弦歌之声及听者感受,写得 缥缈空灵。
1、失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如《今日良宴 会》、《生年不满百》(”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年 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 待来兹?“)、《驱车上东门行》(“人生忽如寄, 寿无金石固。……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 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2、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如《西北有高 楼》感叹知音难逢。《明月皎夜光》写朋友离我而 去。
感情的纯洁、美好。
表相思之情之物: 红豆;明月和酒在传统文化中也经常用来作相 思的事物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额,此物最相思。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这一问一答中,抒情主人公的 情感是否有变化?
轻松欢快
黯然销魂
这两句的语气如何? 你从“远道”一词品出 什么?
采花折柳赠亲朋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 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 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诗歌第三句运用什么描写手法刻画人物? 其中“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 作用?

古诗词诵读 《涉江采芙蓉》 课件(共5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 《涉江采芙蓉》 课件(共5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如何把握古诗的思想感情?
1、通过朗读,直接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感 情。 3、寻找诗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1.谁在涉江采芙蓉,采下芙蓉赠予谁?(多角度解读) 姑娘赠予远在千里出门游学、游宦的恋人。 这是一首__忧__伤___的诗?
1.采芙蓉的过程是怎样的?
是一种虚写方式,简单说就是:想象对方表现,即自己思念
对方,却说对方思念自己。 好处:
➢扩大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情感内涵; ➢使抒情更加含蓄蕴藉,富有含蓄之美。
对写法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
真实地从这一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 落的时代面貌。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 风格,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儒家的哲学意境,被刘勰称为 “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
拓展延伸,背景探究
背景链接:《古诗十九首》创作于 东汉末年大黑暗、大动荡、大转折 时代。士子文人,为了自己内心的 追求,背井离乡,无奈与亲人分开, 但在这样的时代下却又根本找不到 出路。
甲骨文
小篆
望,会意字。甲骨文字形,
上面是“臣”象眼睛,下面是 “壬”( tǐng)。 象一个人站在土地上远望。 小篆又加“月”字,表望的对象。 本义:远望)
——《汉典》
4.哪些词语最传神?最能传达主人公的情感?
还顾、望 [动作描写]使思念之情更加浓重。 漫浩浩 [叠词]不仅指道路漫长无际,更让人 感觉到思念之忧伤的绵长。
对写法
概念:“心往彼处驰去,诗从对面飞来。” 又叫悬想,曲笔,主客移位。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作者 不直接抒写自己对对方的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

涉江采芙蓉完整版PPT课件

涉江采芙蓉完整版PPT课件

理解诗词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表达感情的方式是:采摘芙蓉。 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读完这首诗,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游子思念爱人 、家乡的思想感情。 本诗采取了什么表达手法? 借景抒情,白描手法。
小组讨论
涉江采芙蓉
选自:《古诗十九首》
文学常识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 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 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 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处处表现了 道家与儒家的哲学意境,被刘勰称为 “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
文学常识
萧统(501年―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 维摩,南兰陵郡兰陵县(今江苏武进)人,祖籍 东海郡兰陵县(今山东兰陵)。南朝梁宗室、文 学家,梁武帝萧衍长子,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 萧绎长兄,母为贵嫔丁令光。
曾主持编撰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文选》, 史称《昭明文选》。
创作背景
两汉时期,经学成为士人跻身朝堂、谋求功名的重要资本。于 是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但是对于如此众多的士人而言 ,官僚机构的容纳能力实在太有限了,这必然形成一种得机幸进 者少、失意向隅者多的局面。于是一个坎凛失意的文人群体便产 生了,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和“荡子”。
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 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此诗即是《古诗十九首》中 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
朗诵诗词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课件实用完美版ppt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课件实用完美版ppt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涉 江 采 芙 蓉
文学常识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发挥中小学图书室育人功能
《古诗十九首》
时间:东汉末年
作者:无名氏
最早记载:梁代萧统所编《文选》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古诗十九首》主要的思想内容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 生新故之感。”
东汉宦官外戚专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 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 前程,只得奔走交游。他们背井离乡,辞别父 母,留下妻儿,然而往往一事无成,只落得满 腹牢骚和乡愁。因此,《古诗十九首》主要抒 写离愁别绪,或游子思归,或闺房怀远,其次 是人生易逝的感叹,或及时行乐,或不甘贫贱。
读懂大意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发挥中小学图书室育人功能
渡过江去采摘荷花,生有兰草的沼泽地长着 很多香草。
采摘荷花想要送给谁呢?所思念的人在遥远 的地方。
回头看那故乡啊,漫长的道路无边无际。
感情深厚却两地分居,在愁苦忧伤中慢慢变 老。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思妇怀远
一个借采莲来表达思念的女子,想象自己 的爱人也在远方回望故乡,思念自己,前 4句为实写,5、6句为虚写。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两种表现形式: 1.将写自己与写对方相结合,相互生发,相互

《涉江采芙蓉》ppt课件

《涉江采芙蓉》ppt课件
• (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 1.这两句诗有哪些意象?描述了怎样的意 境?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 【明确】(1)意象:“芙蓉”“兰泽”“芳草”。
• (2)意境: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营造 的是轻松欢快的氛围。
• (3)情感: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 纯洁、美好。
• 课题解读
• 《涉江采芙蓉》选自《文选》中的《古诗十九首》。 • 这19首诗不是一人一时所作,也不是有机构成的诗集;有 的来自民间,有的则是文人模仿民歌所作,且没有题目,在 被选入《文选》时,编者一般以每首诗的第一句作为诗的题 目。
• 写作背景
•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 上层士族结党营私,文人士子备受压迫。在这样的形势和风 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求出路,只得奔走交游 。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妻子,“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因 而也就有了“游子”的乡愁和“思妇”的闺怨。这首诗就反 映了游子思乡及怀念爱人的痛苦。
六、思考探究
• 有人认为这首诗歌主人公是男子,也有人 认为是女子,你怎么看?
?(
主( 语(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看法一:主语都是男子。本诗全为实写,写他采花送花望乡思 人。
看法二:前四句的主语是女子,后四句的主语是男子。但前四 句是男子想象家乡的爱人在采莲,并思念自己的情景;后四 句是他自己在想心事。前虚写,后实写。
三、读诗诵韵 一读正音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wèi)谁?所思/在远道。 还(huán)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课件(共2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课件(共2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人喜欢的情感表达,往往不送热烈、奔放,浓重的, 而是含蓄隽永,回味无穷的
涉 江《
古 诗
采十 九
芙首 》

莲花,别称:芙蓉、芙薬、荷花、菡苗......
为什么诗人要写“涉江采芙蓉”而不是“涉江采莲花”?
双关 ①语音双关:谐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 晴与“情”同音,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面上说天气,实际上是说这歌声好 像“无情”,又好像“有情”,难以捉摸。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如果要用一种花儿来象征爱情,你们觉得什么花儿合适? 为何古诗词中不怎么出现玫瑰呢?
同学们为何觉得古诗词难: 其实就是相隔的时代太远,我们对遥远的古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不太了 解。同理,我们在这方面了解得越多,理解古诗文就越轻松。
②语义双关:“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人生路上的风雨挫折。
诗中主人公采芙蓉,是为了做什么?用原诗回答。
“芙蓉”谐音“夫容”,意为夫君的容颜,所以当采莲女 子看见水中绽开的朵朵芙蓉,自然就在心里涌现了夫 君的脸庞,不由自主地采摘下来,想要送给远方的夫 君。
补充:藕断丝连,丝谐音思念 莲子谐音怜子,怜,在古代指喜爱;子,是对男子的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
视角转换(游子):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还顾』,是回头看的意思。那个穿着青衫,怅然 伫立在路旁的游子,徒劳而痛苦地向故乡的方向张 望。当他一次次回头遥望故乡,万里路途,漫漫浩浩, 早已看不清家乡的轮廓,只能看到面前这条来路, 看到自己这一路走过的漫漫孤单,无边无际,没有 尽头。

《涉江采芙蓉》ppt课件(42页)

《涉江采芙蓉》ppt课件(42页)

结语
——泰戈尔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 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 // 而是想你痛彻心脾 // 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 你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站在你面前 // 你不知道我爱你 // 而是爱到痴迷 // 却不能说我爱你
涉江采芙蓉
02
《古诗十九首》
03
涉江采芙蓉,
04
兰泽多芳草。
05
采之欲遗谁?
06
所思在远道。

D
C
B
A
诗歌鉴赏的方法
读顺畅,通大意;
找诗眼,抓主旨;
依景情,析手法;
E
找意象,品意境。
感情深厚却两地分居,在愁苦忧伤中慢慢变老。
01
02
03
04
1.读顺畅,通大意
2.找诗眼,抓主旨;
⑴什么是“诗眼”?找出本诗“诗眼”并根据“诗眼”概括主旨。
写作手法:
3.依景情,析手法
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虚实结合
白描
找意象,品意境。 Fra bibliotek下面请找出本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分析形成了什么样的意境?
兰泽、芳草、芙蓉、长路、旧乡。
芙蓉
5
6
特点: 品质高洁 气质优雅 姿态优美 仪表庄重
荷花,又称莲花,古人也名之为藕花、芙蓉、菡萏、净友、芰荷等。以荷入文者,有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且已成定说。以荷入诗者,有丁鹤年的《采莲曲》,“莲开花复水,莲谢藕在泥。不学青萍叶,随波东复西。朝采并蒂莲,暮绾同心结。不学杨柳枝,含颦送离别。”此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以荷入词者,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以荷花喻意境之静谧悠闲。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见出:荷花更多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课件(共25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课件(共25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月夜(杜甫) 今夜鄜fū州月, 闺中只独看kān。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huǎng,双照泪痕干。
题:结合全诗,体会诗歌在情感抒发上的特 点(6分)
⑴鄜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
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⑵闺中:内室。
⑶怜:想。
⑷未解:尚不懂得。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导:
涉江采芙蓉
两汉:佚名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二、文学常识及创作背景
《古诗十九首》
时间:东汉末年 作者:无名氏
最早记载:梁代萧统所编《文选》
东汉宦官外戚专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中下层士子为了
芙蓉:荷花 兰泽:长着兰草的低湿之地
芳草:兰草、惠草
遗(wèi):赠送
还顾:回顾、回头看
漫浩浩:形容遥远无尽头
同心:指男女之间情投意合
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 泽中长满了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 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 漫遥望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要分隔两地不能在一起, 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任务三:自主思考问题1—2 任务四:小组合作,完成思考题3—4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1.一二句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 的意境?
2.在三四句中的一问一答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
——
诗歌一二句通过兰泽、芳草、芙蓉等意象,描绘了一幅 夏日采莲图,表现主人公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 好和内心的欢快之情。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4.最后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主人公什么样的“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 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 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 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 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 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荷花,又称莲花,古人也名 之为藕花、芙蓉、菡萏、净 友、芰荷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这两句描绘的是什么画面?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两句表达了主人 公怎样的心情?有什么作用?
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 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 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 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2.找诗眼,抓主旨;
(2)问题探究:关于《涉江采芙蓉》,有 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 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 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 “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 么看? 1、游子思乡怀人。
主旨:表达远隔两地的爱人互相思 念的哀伤与惆怅之情。
3.依景情,析手法
欣赏诗中的两幅图画
画面一 一位怅立船头的 女子。她与众多 女子的嬉笑不同, 她注视着手中的 芙蓉默然无语。
画面二(想象 虚写)
身在“远道”的游 子。四处张望着, 看着回家的路无边 无际,忧愁不已。
诗歌两个画面不是先后 的,而是分隔、同时显 现的: 一边是痛苦的妻子, 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 身后是密密的荷叶,红 丽的荷花,衬着她飘拂 的衣裙,显得那样的孤 独凄清; 一边是脑海中隐隐 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的 丈夫的身影,那一闪而 隐的面容,竟是那般愁 苦!
3.依景情,析手法 写作手法: 1.借景抒情(以乐景衬 哀情)
2.虚实结合
3.白描
4.找意象,品意境。
⑴下面请找出本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分析形成了什么 样的意境?
兰泽、芳草、芙蓉、长路、旧乡。
⑵其中哪个意象是最重要的?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 什么作用?
芙蓉
芙蓉意象:荷花、莲花、芙蕖、菡萏等。
特点: 品质高洁 仪表庄重 气质优雅 姿态优美
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 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 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 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
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一是意境高洁、清幽; 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运用联想和想象描摹诗歌的画面
涉江采芙蓉Leabharlann 纵使江水溅湿了衣衫,我依然要采得江中那 最美丽的莲。这淡雅的莲花,挺拔的枝叶,像极 了你——我远方的爱人,记得我们曾许下的诺言 吗?“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 老”,对你的思恋,一天又一天,莲花开落,等 在季节里的容颜日渐凋零,却依然不见你那熟悉 的面庞。 为何我回望故乡的双眸这样氤氲? 归家的路途遥遥无尽,时光在这条路上设下了重 重陷阱 ,我日思夜想的人儿啊!怎样才能飞到 你的身旁?曾经沧海,蜡炬成灰。此生,无法执 子之手,就这样孤独终老吧。
君子之花: 周敦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 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 者也。”
佳人之花: 采莲曲二首(其二)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沙扬娜拉一首 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前两句写冬至之夜,诗人羁留他乡的孤独冷清 的生活画面。思乡之情,不言而喻。可诗人不说 自己思念家人,却想像家人于冬至节的深夜还坐 在一起念叨着自己。
3.依景情,析手法;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歌艺术特点
1.“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使全诗 意境高洁、清幽。 2.该诗处处都是未知,究竟故乡何在?诗人 身处何处?恋人何如?是否重聚?……皆 未点出。 但当诗人把这一切都淡化后,诗中的情感 就很自然地被突显出来,引人想象。 这就是诗意所在: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这首诗的作者是 采莲的女子,还 是另有其人?
这个场景是什么氛围?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 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 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 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 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 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 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 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 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 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
《 古涉 诗江 十采 九芙 首蓉 》
1.读顺畅,通大意;
2.找诗眼,抓主旨;
3.依景情,析手法;
4.找意象,品意境。
1.读顺畅,通大意
渡过江去采摘荷花,生有兰草的沼地长着 香草。
采摘荷花送给谁呢?所思念的人在遥远的 长道。 回头看那故乡啊,漫长的道路无边无际又 渺渺。 感情深厚却两地分居,在愁苦忧伤中慢慢 变老。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 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女 子,那就错了。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 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子的虚拟。”因此,《涉江采芙蓉》最 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 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 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 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 。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 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 “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 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荷花,又称莲花,古人也名之为藕花、芙蓉、 菡萏、净友、芰荷等。以荷入文者,有周敦颐《爱 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 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 范,且已成定说。以荷入诗者,有丁鹤年的《采莲 曲》,“莲开花复水,莲谢藕在泥。不学青萍叶, 随波东复西。朝采并蒂莲,暮绾同心结。不学杨柳 枝,含颦送离别。”此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 以荷入词者,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 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以荷花喻意境之 静谧悠闲。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见出:荷花更多被 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 宁静的意味。
爱 情 之 花
《西洲曲》(南朝乐府) 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 莲子青如水。
荷的意象
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
以荷花喻美好纯洁的女子。
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
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看出:荷花更多被作为 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达一种纯洁、坚贞 与宁静的意味,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 境。
古 诗 十 九 首
古 诗 十 九 首
1
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合称 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深情 南朝萧统合收于《文选》中
2
3 4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1、矢志伤时、人生无 常的感慨。2、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3、游子思 妇们离别相思之苦。
忧同长还所采兰涉 伤心路顾思之泽江 以而漫望在欲多采 终离浩旧远遗芳芙 老居浩乡道谁草蓉 。,。,。?。,
莲的心事 ( 席慕蓉 ) 我 现在 正是 是一朵盛开的夏莲 最美丽的时刻 多希望 重门却已深锁 你能看见现在的我 在芬芳的笑靥之后
风霜还不曾来侵蚀 秋雨还未滴落 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 我已亭亭 不忧 亦不惧 谁人知我莲的心事 无缘的你啊 不是来得太早 就是 太迟
1.芙蓉意象:又名荷花、莲花、 芙蕖、菡萏等。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女 子 所 想
(从对方写起)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虚写
3.依景情,析手法;
“对写法”(落笔对方)的“悬想”
方 “对写法”法又谓主客移位,是我国 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 简单说就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对方 不忘自己。{虚写} (虚实结合 )
这种从对方写起的虚写的方式,简单说就是自己思念 对方,却说对方不忘思念自己。
2.找诗眼,抓主旨;
⑴什么是“诗眼”?找出本诗“诗眼”并根据 “诗眼”概括主旨。 诗眼:指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形式有二)
①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 个字;②全篇最关键的词句, 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本诗的“诗眼”是“忧伤”
同心而离居, 天地之间一 忧伤以终老。 声幽叹
离居终老之苦
天地之间一 声幽叹——
高适的《除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本是自己思念千里之外的故乡亲人,却说故乡的亲人 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本是自己到了佳节便加倍地思念家乡的亲人,可作者 不说自己想念家乡的兄弟,却说家乡的兄弟想念自己 。
2、女子思夫怀远。
问题探究
古代一些诗评家大都认为主人公是女 子,理由有三:当时男子游宦京师洛阳, 远离江南;女子采莲是旧俗,“芙蓉” 即“夫容”,“莲子”即“怜子”;《 古》是文人独立创作的作品,可以用悬 想的方式,以女子的口吻来写。因此思 念的应该是双方,正如李清照《一剪梅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所以诗中有 游子思乡思亲之缠绵,也有闺女思念情 人之真挚。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的前四句: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此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身陷长安时思念妻子儿女 之作,原本是诗人思念妻子儿女,而诗人却采用了 “对写法”。从对方落墨,想像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 月思念自己,而孩子还不懂得母亲为何要思念长安 。有评论家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