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考研复习
中国新闻事业史 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事业史 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6ef92df58f5f61fb7366618.png)
一,名词解释1.露布:起始于汉魏,是一种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内容主要是传递军事捷报。
公开性,时效性强,传播面广,是报纸诞生前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传播媒体之一。
2.定本制度: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
定本是经枢密院审查通过的样本,定本制度的主要内容是进奏院必须将邸报样本送交枢密院审查,发布的邸报必须以定本为主,不得擅自增减。
3.京报: 1.概况: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编选和翻印部分邸报稿件,公开出售,这类报纸通称京报。
因为报纸的出版地为京城。
报纸也是由京城向外发售故称京报。
2.特点1)有固定的报名,刊期和形式。
2)有一个专门从事编印和发行的机构“报房”。
其包含五个环节探报,抄报,编报,印报,送报。
3)一般来说没有自己采访的稿件。
4)公开向社会发售,是一种商品,读者以官僚和知识分子阶层为主,也有少量市井。
3.备注:京报传抄稿案是中国第一个报案。
4.香港四大英文报刊:德臣报子子剌报士蔑西南华早报5.时务文体:维新报刊理论家在实践创办的一种新颖的报刊政治文体,这正文体的代表作是时务报上梁启超等人的论说,因刊载在时务报上,谈论的又是时务,所以称为时务文体。
6.竖三民:它们以为民请命为宗旨,宣传革命,言辞激烈,这三份前赴后继的报纸都以“民”字打头,又一脉相承故称“竖三民”。
主要包括于右任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7.癸丑报灾:1.性质:是1913年间以袁世凯为首的耳朵北洋军阀迫害记者,查封报纸的事件。
2.过程:袁世凯派人在上海暗杀了宋教仁,引起国民党的愤慨,于是发生了讨袁的二次革命,袁在镇压二次革命的同时下令解散国民党,并查封来许多国民党系统的报纸,以及一些反对专制主义的报纸,同时逮捕了一批新闻记者。
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仅剩13家,比前一年减少3/4.由于旧历1913年是癸丑年,故这一年报界遭受的摧残称为“癸丑报灾”8.四大副刊:是五四时期四家著名报纸副刊的合称:1.晨报副刊。
新传考研新闻史背诵笔记
![新传考研新闻史背诵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4d93d4ee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8d.png)
新传考研新闻史背诵笔记(最新版)目录一、新传考研新闻史的重要性二、新闻史的发展脉络三、新闻史的主要内容四、如何高效背诵新闻史正文一、新传考研新闻史的重要性新闻史作为新闻传播学的重要分支,对于备考新传考研的同学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它涵盖了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以及新闻理论和实践的演变,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新闻传播领域的背景和发展趋势。
因此,在新传考研的备考过程中,背诵新闻史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二、新闻史的发展脉络新闻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如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史始于 17 世纪初,随着近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兴起而逐渐发展。
新闻史的发展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近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兴起:17 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近代新闻传播事业开始兴起,如英国的《泰晤士报》和美国的《纽约时报》等。
2.20 世纪初至中期的新闻事业繁荣:在这一时期,新闻传播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新闻机构和传媒集团,如美国的 CNN、中国的新华社等。
3.20 世纪后期至 21 世纪初的新闻传播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传播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传统媒体开始向新媒体转型,如互联网、移动终端等。
三、新闻史的主要内容新闻史的主要内容包括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新闻理论的演变、新闻业务的变革和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等方面。
在背诵新闻史时,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了解各个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发展情况,掌握重要新闻机构的创立和发展历程。
2.新闻理论的演变:掌握新闻学的基本概念、新闻价值观和新闻报道原则等,了解新闻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
3.新闻业务的变革:了解新闻采访、新闻报道、新闻编辑等业务的发展变革,以及新闻传播领域的新兴业务。
4.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关注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历程,从传统的印刷技术到现代的数字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对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
中国新闻史考试要点
![中国新闻史考试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e6e95113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2b.png)
中国新闻史考试要点一、中国新闻史的起源和发展1. 中国古代新闻的起源中国古代新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例如《春秋》、《战国策》等记载了许多重要事件和政治动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逐渐成为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2. 传统新闻的特点中国传统新闻的特点是以文字为主要形式,由专门的人员负责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播。
另外,传统新闻还注重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文学表达方式来吸引读者。
3. 近代新闻的兴起近代新闻的兴起与西方传教士和外国报刊的传入有关。
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中国人开始创办报纸和杂志,这是中国新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近代新闻的兴起不仅拓宽了信息来源,而且加速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二、中国新闻史的重要事件1.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新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这两次运动通过报纸和其他媒体传播了许多反对封建制度和追求民主自由的理念,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抗战时期的新闻宣传抗战时期,新闻成为了动员国内和国际的重要手段。
新闻媒体通过报道抗击日本侵略的事迹和英雄人物,激励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起到了强大的宣传效果。
3.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建立解放战争是中国新闻史上重要的事件,这一时期的宣传工作对解放军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新闻工作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三、中国新闻史的重要人物1. 严复严复是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翻译了西方启蒙思想的重要著作,并在自己的报刊《昌平文稿》中倡导民主和宪政。
2. 杨虎城杨虎城是中国新闻史上的著名记者和编辑,他在抗战期间通过自己的报道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声援了中国抗战的正义事业。
3. 潘公凯潘公凯是中国新闻史上的杰出编辑,他主持编辑了《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倡新闻工作者要充分发挥调查、评论和批评的作用,坚持党性与事实的统一。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七~九章【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七~九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d88c1e57770bf78a64295451.png)
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7.1 复习笔记【结构脉络图】【重点难点归纳】一、中国共产党的报刊1.中共中央机关报刊(1)《向导》《向导》是中共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
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1927年5月迁至武汉,7月停刊,共出版201期。
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罗章龙、赵世炎等是主要撰稿人。
《向导》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向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分析形势,指出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统治是造成中国混乱局面的根源,也是导致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通过革命报刊的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和“打倒封建军阀”很快成为广大群众的行动口号。
《向导》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
国内读者赞扬它是“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2)蔡和森蔡和森(1895—1931)是《向导》的首任主编,在该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
蔡和森有很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他的文章能抓住重要的实际问题,提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具体生动地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
他于1925年冬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会议,1931年在香港被捕后引渡至广州,被反动军阀杀害。
(3)《新青年》季刊和《前锋》月刊《新青年》季刊于1923年6月15日在广州创刊,瞿秋白主编,1924年12月出版第4期后休刊。
1925年4月复刊,原定为月刊,实际上成为不定期刊,1926年7月出版第5期后终刊。
以宣传马列主义理论为基本任务,基本内容有:介绍马列主义的有关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从理论上论证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纲领和主张;参加“科学与人生观”的讨论,宣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前锋》于1923年7月1日在上海创刊。
瞿秋白主编,原定为月刊,实际未能按期出版,1924年2月1日出版第3期后停刊。
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中国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分析,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主张。
传播学考研笔记之《中国新闻史》方晓红
![传播学考研笔记之《中国新闻史》方晓红](https://img.taocdn.com/s3/m/3583930a763231126edb114a.png)
1.本课程讲授的是中国新闻发生发展的历史。
所以首先应当确立“史”的概念,“史”的线索的把握是基础的,也是重要的。
从史学的角度出发,具有首创性和独特性的新闻现象、新闻活动及新闻思想,应当特别要求掌握。
新闻史学的作用,重在继承与借鉴,所以对于在新闻史上产生了重大作用、重大影响、对于后世有奠定之功的个报、报人的发展脉络、生平事迹等也要求掌握。
2.在“识记”部分中提到的个报,凡属“第一”、“最早”之类的(例如《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或对当时及后世有影响的(例《新青年》)等,均应掌握其创办时间、地点、创办人、创办宗旨、主要内容、停刊时间和原因(正常停刊则不必回答原因)。
在“识记”中出现的其他个报,对“创办时间”、“创办宗旨”、“主要内容”、“停刊时间或原因”可不作要求。
3.在“领会”中出现的人物,必须有简要的生平、较重要的报刊活动、重要的新闻思想以及在新闻史上的地位的评价等。
在“识记”中出现的人物则只须了解该人物与他相关的重要的报刊活动。
二、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了解新闻有史以来的报刊活动、新闻思想;把握新闻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认识、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新闻现象;增强对有影响的个报的了解。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一、识记1.金石碑刻2.“露布”二、领会1.具有民族色的传统传播形式。
2.语言传播。
3.文字传播。
三、理解与运用报刊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二节邸报一、识记1.邸报2.开元杂报3.敦煌邸报二、领会1.邸报在各时代的发展情况。
2.邸报的作用。
三、理解运用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第三节民报一、识记1.小报2.京报二、领会1.小报的产生、性质及其特点。
2.小报的内容与发行。
3.小报与邸报的异同。
4.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5.京报的内容与发行。
6.京报与邸报的异同。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考研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详解)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考研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b2ba8dcf02768e9950e73876.png)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考研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构脉络图】【重点难点归纳】一、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1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1)文字出现之前古代的传播手段①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②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③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木铎。
这是别的国家的传播史上所没有的。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①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和金石。
甲骨除少量纪事外,多用于祭祀和占卜;金器多用于记录帝王诏书或国家常法;岩刻多用于颂德和纪功。
②早在3000年以前的上古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集市贸易,同时也产生了最初的商业广告。
③古代的中国有着频繁的传播活动,在中国的古代典籍中可以找到大量的有关传播活动的记载。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不少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从事传播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2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1)两汉的传播活动①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每个驿站设置传车,负责官文书和信息的传递工作。
首都长安设有“邸”,中央政府部门设有主官和属官负责接待和通报工作等,另外还设“公车司马令”和“御史”等,封建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体制日趋完善。
②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
③两汉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文字传播的载体,早期以竹和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有关的信息直接用笔墨书写在竹简、木简或绢帛上。
造纸术发明以后,才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
④汉代的“邸”,还不具备发布官报的职能。
(2)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①三国魏晋时代是新闻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情十分活跃和旺盛发达的时代。
为了能及时地获得信息和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魏蜀吴三国的驿传活动都深受当局的重视。
②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
③为了及时传递军事信息,烽燧这种传统的报警手段继续被沿用,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真题精选16
![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真题精选16](https://img.taocdn.com/s3/m/5e86f1ed83d049649b6658fa.png)
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真题精选16(总分:15.00,做题时间:60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1,分数:5.00)1.台湾“报禁”(分数:5.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951年开始,台湾当局实行“报禁”。
当年6月10日,台湾“国民政府行政院”以报纸、杂志“已达饱和点”和“节约用纸”为理由,宣布对此后新申请创办的报纸、杂志、通讯社“从严限制登记”。
第二年4月11日又以行政命令宣布“停止报纸登记”。
上述禁令被台湾新闻界习惯地称为“报禁”。
所谓的报禁包括“三限”,除“限证”外,还包括“限张”和“限印”。
)解析:二、简答题(总题数:1,分数:10.00)2.简述澳门“新闻纸”的情况。
(分数:10.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澳门回归以前,澳门政府唯一与新闻管理有关的机构是隶属于“传播旅游暨文化事务政务司”的“澳门政府新闻司”。
其权力很有限,主要为澳门新闻事业提供支援和为政府负责公关工作。
回归以后,掌管新闻的职权由新闻局负责,直接隶属于行政长官办公室,另设一名局长与副局长,附设有新闻厅,研究及刊物处。
随着澳门有线及卫星电视频道增多,广播事务的管理非常重要。
现在牌照的审理及批准由行政长官办公室直接负责,内容及营支监管由新闻局负责,而电信暨资讯科技办公室负责监管频谱的动用。
为了吸引海外媒体到澳门投资,特区政府多次强调对外开放卫星电视业务,只要申请者符合法律规定,妥善利用澳门频谱,保证播放内容符合规定,都会获得发牌经营。
这政策有助于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政府税收以及提升澳门的国际形象,而澳门本地居民亦可获得更多的资讯。
中传广电新、国新考研复习重要资料-新闻学基础考题新闻史部分汇总
![中传广电新、国新考研复习重要资料-新闻学基础考题新闻史部分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1a90b08b02d276a200292eab.png)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攻略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国新、广播电视新闻学、舆论学、编辑出版学专业考研初试新闻学基础试题新闻史部分总汇一、名词解释部分1、邸报(90、98):我国最早的报纸。
始于唐,盛于宋,衰于元,复兴于明,结束于晚清。
“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四者皆用“报”字,可见它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新闻,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2、新华通讯社(90、9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讯社,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简称新华社。
前身为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
1931 年11月7日成立于江西瑞金,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通讯社。
1937年1月在延安改名为新华社。
3、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90):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
1949年12月5日,正式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从诞生之日起,就担负起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使命,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壮大,如今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已成为世界知名的重要媒体之一。
4、Radio Beijing(1990):即北京电台。
其前身是1949年2月2日诞生的“北平新华广播电台”,1951年其更名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中央从陕北迁往北平,同时利用接收国民党北平电台的设备开始广播,即北平新华广播电台。
5、北京电视台(1990):新闻史上的北京电视台是中央电视台的前身。
1958年5月1日开始试播,中国的第一座电视台,同年9月2日正式广播,1978年改名为中央电视台。
北京电视台的建立,标志我国的电视事业开始加入世界电视发展的行列;也标志中国的广播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现在的北京电视台是以北京市观众为服务对象的电视台,1977年筹建并开播。
6、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1992):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的前身。
1937年11月8日在上海诞生。
在中国共产党和周恩来同志的直接关怀下,由《大公报》记者范长江和新闻界同仁夏衍等人共同发起成立,60多年来,伴随中国革命的成长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中国新闻史复习资料(附答案)
![中国新闻史复习资料(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5d6cad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11.png)
中国新闻史复习资料(附答案)一.填空题1.中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唐代起,一种通称为“邸报”的古代报纸。
2.中国最早的外文报纸:《蜜蜂华报》,1822年在澳门创办,周刊,葡萄牙文。
3.《申报》:1872年创刊于上海,美查创办,创刊时聘请中国人主笔,标榜要为中国兴利除弊,对清末基层官吏有所揭露,政治上持亲英立场,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大的中文日报。
4.《时务报》:1896年创办于上海,梁启超任总撰述,以宣传维新思想的变法主张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为其宗旨,是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5.《大江报》两篇著名时评:一篇是署名“海”的《亡中国者和平也》,另一篇是署名“奇谈”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6.我党(在中共苏维埃时期)最早的通讯社:1931年,江西瑞金,红色中华社。
7.最早书报检查制度:宋朝的“定本”制度。
8.我国近代最早的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3年在广州由郭立士创办、主编,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9.《国闻报》:1897年创办于天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的第一份日报,主要创办人是严复。
10.《向导》:中国共产党第一个中央政治机关报,1922年9月在上海创刊,1927年终刊,主编先是蔡和森,后是瞿秋白,始终把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放在首要地位,是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报纸。
11.我党最早的日报:在五卅运动中,我党1925年在上海创刊的《热血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张日报。
12.白话运动开始于谁的文章,发表于哪一年哪本书刊: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发表于1917年《新青年》。
13.最早的民间小报:《游戏报》,1897年创刊于上海,这是中国最早的小报。
14.最早的中文商业报纸:《香港船头货价纸》,香港孖剌报馆创办的一种商业周刊,后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
15.《大公报》:1902年在天津创刊,创办人英华,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
刘家林《中国新闻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宋代的官报和小报【圣才出品】
![刘家林《中国新闻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宋代的官报和小报【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fb0b1157f90f76c660371a87.png)
第二章宋代的官报和小报2.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宋代的官报(1)宋朝建立后,解除了节度使的实权。
中央确立专制集权。
宋代官报及小报在这种背景下演进。
(2)唐代官报到宋代有了很大发展,其编辑、发布制度日益完善。
①宋代初年的20年间,官报的管理发行基本沿用唐制,由诸州郡在京师设置进奏院、委派进奏官驻京。
②公元981年,宋太宗将各州郡在京师设置的进奏院改为直属朝廷的行政机构“都进奏院”。
进奏官也由朝廷直接任命,集中办公,抄录承发文报。
又派大员总管各个进奏院。
(3)“都进奏院”或每日,或5日、10日,或一月发报一次。
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和其日常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报,各级臣工的章奏疏表,省寺监司等机构的工作报告和边防驻军的战报等。
或用手抄,或镂版(雕版)印发。
手抄为主,镂版为辅。
(4)由中央政府统一编辑和直接发行的官报制度是宋代官报的最大特点。
这种官报性质属于由朝廷直接主持的中央政府公报,并成为向全国各地广泛传播的报纸。
(5)宋代官报的称谓很多,“朝报”是宋代报纸较正式的称呼,此外或叫“邸报”、“邸状”、“报”、“报状”,或叫“进奏院状报”、“进奏官报”,或叫“除目”等。
(6)宋代官报非常兴盛。
不仅政府官员阅读,而且普及于民间,流布开来。
(7)宋朝政府对邸报控制很严,对邸报登载的内容,有很多规定和限制。
对邸报传发也制定严格的审查和发布制度。
二、宋代的“小报”(1)“小报”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非法出版的非官方报纸,主要在北宋首都汴梁和南宋首都临安发行。
(2)“小报”没有报头,刊期不定。
“小报”一名到南宋才出现,是当时人们对这类报纸的概称,有时也称之为“新闻”。
(3)据记载,“小报”滥觞于北宋中期。
当时并无“小报”之名,往往冒名“朝报”发卖。
“小报”有手抄的,也有印刷出版的。
“小报”影响很大,传播面也较广。
(4)“小报”一产生,就受到朝廷的严厉禁止,但到后来却愈禁愈盛,直至北宋末年仍盛行不衰。
中国新闻事业史考研题库
![中国新闻事业史考研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09a47625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9f.png)
中国新闻事业史考研题库中国新闻事业史考研题库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悠久,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息息相关。
考研题库中的相关问题涉及到了新闻事业的发展脉络、重要事件和人物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一、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纸张发明和书籍出版。
在古代,新闻主要通过书信、传令、宣传等方式传播,起初并没有专门的新闻机构。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的需要,新闻机构逐渐兴起,成为专门从事新闻传播的组织。
二、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脉络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在早期,新闻主要由政府控制,宣传国家的政策和思想。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媒体技术的进步,新闻事业逐渐走向多元化和市场化。
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新闻事业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新闻媒体的数量和种类也大幅增加。
三、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事件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
例如,新华社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闻事业的正式组织化,成为国家最高新闻机构。
此外,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也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打开了新的篇章。
改革开放以后,新闻媒体的市场化和多元化发展成为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特点。
四、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人物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些重要人物的贡献。
例如,胡适是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致力于新闻教育的推广和新闻理论的研究。
此外,许多著名的新闻从业者和学者也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成就和思想对后来的新闻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五、中国新闻事业的现状与挑战当前,中国新闻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新闻媒体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创新。
然而,新闻事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受到质疑,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素质也存在一定问题。
此外,新闻媒体的商业化和政治化也对新闻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六、中国新闻事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中国新闻事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是多元化、专业化和国际化。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中编【圣才出品】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中编【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29a91ead02020740bf1e9b32.png)
中编 五方杂处:民国时期的新闻事业第六章 民初混乱与新闻事业的被动进步6.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中华民国建立以后,中国的新闻事业曾经出现过一度的繁荣。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新闻界即遭到了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军阀官僚们的严重压制和摧残,迅速地从繁荣走向了凋敝和堕落。
报纸数量锐减,所刊内容为规避政治迫害而趋向消极和风花雪月,由鸳鸯蝴蝶派主持的报纸副刊和格调低下的文艺小报盛极一时。
在报刊由政论向新闻时代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大批以采访独家新闻、内幕新闻和写新闻通信著称的名记者,如黄远生和邵飘萍等,这些记者的出现取代了上个时期报刊政论作家的地位,而成为当时中国新闻界的佼佼者。
“咸与共和”与报纸暂时繁荣 民初新闻事业无序发展 “政党政治”与政党报纸蜂起 “复辟帝制”与报纸遭殃 黄远生的新闻生涯 新闻时代的开拓者黄远生 黄远生的新闻思想 《远生遗著》与“远生通讯” 邵飘萍的新闻生涯 近代中国的一代名记者邵飘萍 邵飘萍的新闻思想 邵飘萍的采访艺术 刘少少 民国初年的新闻记者群及其代表人物 林白水 徐凌霄报纸副刊的发展与变化民初混乱与新闻事业的被动进步【重点难点归纳】一、民初新闻事业无序发展1.“咸与共和”与报纸暂时繁荣(1)辛亥革命后,民主的空气和言论自由的空间扩大,清朝的诸多新闻法规被废止。
与此同时,新闻界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精神也增强。
(2)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国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3)在“咸与共和”的“大好”形势下,昌言无忌,言论自由,新闻事业迅猛发展。
各种性质的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造就了民初新闻界的“繁荣”。
同时,报界和记者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得到空前的提高。
各地军政府对报纸采取的宽容政策和态度,对当时报界的繁荣也起到重要作用。
2.“政党政治”与政党报纸蜂起(1)民国初年在“政党政治”观念的影响下,各种党派林立。
刘家林《中国新闻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刘家林《中国新闻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71190324d4d8d15abe234ec5.png)
第五章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5.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事业1.国民党新闻事业的扩张及由盛而衰(1)《中央日报》与马星野①《中央日报》a.抗战胜利后,重庆的《中央日报》照常发行。
上海版《中央日报》于1945年8月30日正式出版,社长冯有真。
同年9月10日,南京《中央日报》也复刊,社长由马星野担任。
b.1946年5月5日,国民党政府从重庆“还都”南京,重庆版《中央日报》仍然出版,称为“陪都《中央日报》”。
而南京《中央日报》则为该报总社。
1948年11月,在南京解放前夕,马星野将《中央日报》总社迁至台湾,于1949年3月12日在台北正式发行。
②马星野a.1928年6月任《党军日报》主编。
1928年助编《清华校刊》,在清华过着半工半读的生活。
1929年主编《中央政治学校校刊》。
b.1934年7月13日,以“星野”为笔名,在《申报》副刊(自由谈)发表文章。
同年9月,马星野担任中央政校新闻系讲师,讲授“新闻学概论”、“新闻史”等课程。
1935年起,正式出任该系系主任。
以后主持“中央政校”新闻系教学工作凡14年。
c.“中央政校”于1938年7月由南京西迁重庆,马星野于此时创刊《新闻学季刊》。
d.1941年3月,“中国新闻学会”成立于重庆,马为发起人之一。
同年,马星野亲手起草了《中国新闻记者信条》(12条)。
e.1945年11月,马星野任南京《中央日报》社“复员”后首任社长,聘王新命为总编辑、陶希圣为总主笔。
f.他主持社务期间,扩大报纸篇幅,增出晚报,面向社会,推动报社企业化。
同时在版面上进行改革,力求“报纸杂志化”,注重副刊。
在此期间,他还在中央大学、中央政治大学任教,专门讲授新闻学课程,并兼“政大”新闻系系主任。
g.1947年5月31日,《中央日报》改组为有限公司,由陈立夫任首任董事长,马星野任常委董事兼社长,黎世芬任总经理。
h.1948年3月,马星野出席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新闻自由会议,代表中国新闻界参加制定《世界新闻自由宪章》。
中国新闻史复习
![中国新闻史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f14ca125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92.png)
中国新闻史复习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1)最早出现的传播新闻信息的方式是口头传播。
(2)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它是进行宣传鼓励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
它直接面向大众,能取得现场实效。
(3)开元杂报(4)中国古代报纸,通称为“邸报”。
中国古代报纸的特征:①它的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
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不仅设有专文、专讯,甚至连专门采访的新闻都没有。
②它的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只是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也没有标题,更没有消息、通讯、评论等文字体裁的分野。
没有固定的形式和版面,当然也没有广告。
③它的发行与传递也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而不是由报馆出版、发行的。
那时还没有作为独立行业的报业。
(5)据考证,到唐代才有确证出现了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即今人所说的中国古代报纸。
(6)敦煌进奏院状(归义军进奏院状):是现在仅存两份唐代的官报,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怀申派驻在朝廷的进驻官发回沙洲的,因沙洲在今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即归义军进奏院状。
(7)邸报这个称呼是从宋代开始的(8)宋代太平兴国八年又成立都进奏院,统一管理各进奏院。
(9)定本制度(10)小报: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内容主要是官报还未公开发表或不宜公开的“朝廷机事“,它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报纸的一个重要进展。
(11)现有较为完整的明代邸报抄件有《万历邸钞》和《天变邸抄》(12)《急选报》是我国现存至今最早的印刷报纸原件。
(13)报房:是一种在明代兴起,由民间创办的以赢利为目的并公开活动的独立行业。
(14)京报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最成熟的形态。
刘家林《中国新闻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唐代的官报【圣才出品】
![刘家林《中国新闻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唐代的官报【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c18794aa52ea551811a6873b.png)
第一章唐代的官报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开元杂报”(1)中国古代的原始报纸,最迟不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唐代人的著作中,最早对这种原始形态报纸叙述得最详细最具体的,是唐末著名学者、散文家孙樵所著《孙可之文集》(又名《经纬集》)。
(2)根据《孙可之文集》记载:孙樵称之为“开元杂报”的“数十幅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原始形态的报纸,这种原始形态报纸是每天发布的。
孙樵所说的“系日”和“日见”即为明证。
(3)开元杂报不同于向一定行政单位下达的“官文书”,而是把同一的“官文书”向在京城的各级官吏广为传播。
广大人民群众无法看到。
(4)“开元杂报”并非刻印。
唐代及自唐以后长期停留于手写传抄状态,这是中国古代报纸的一个特点。
(5)关于“开元杂报”的版面形式和印刷情况,最早说“开元杂报”是“雕版”的,见于陆琛著《河汾燕闲录》。
但根据印刷史专家考证,唐代不可能出现印刷报纸。
因此,上述记载不可靠。
可靠的说法应为“手写传抄”。
二、“报状”与“状报”(1)除孙樵的《经纬集》外,在唐代有关文献和唐代人的某些著作中,也可以找到不少有关唐代官报的简单记载,名称有“报状”、“报”、“除目”等。
(2)“报状”、“报”、“除目”,与孙樵所说的“开元杂报”、“条报”等,都是指同一事物,都是唐代朝廷传播政令及政事动态的最早的原始形态的报纸。
(3)“报状”、“报”即朝廷发布、传报政事的“官文书”,具有唐王朝中央政府公报的性质。
它既抄传到京城的各级官吏,也抄传到各藩镇在京师自己设置的进奏院。
再由进奏院抄传给各自的藩镇。
(4)这种通过进奏院抄传的“报状”,当时被概称为“进奏院状报”。
这样就“形成为第一级的‘报状’和第二级的‘进奏院状报’”。
三、“邸”与“邸报”1.“邸”的出现(1)早在战国时期,诸国客馆曰“邸”。
(2)汉代,诸郡王侯为朝见而设置在京城的住所叫“邸”。
职能是通奏报、待朝宿。
(3)唐代,“邸”的职能扩大、增加,除通奏报、待朝宿外,还负责打听朝廷动静,向各自的藩镇报告,并抄传朝廷“报状”于各自藩镇。
中国新闻史复习提纲
![中国新闻史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1d10f040d1f34693dbef3eed.png)
中国新闻史复习提纲中国新闻史复习提纲1、人类早期原始的“新闻”传播形式:标记、图式、声光等媒介进行的传播。
2、口语、文字(手抄新闻)、印刷、电子(传播历史的发展过程不是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依次叠加的过程。
新闻事业始于印刷传播阶段,从15世纪中叶德国的古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开始)3、邸报的出现:我国最古老的报纸,是我国古代报纸的统称,而非某种具体报纸的名称。
4、邸报:唐代说,以方汉奇先生为代表。
中国新闻事业源于唐代中后期,最初的主要形态不是也不可能是报纸,而是新闻信。
这种新闻信就是所谓“进奏院状报”。
5、中国古代的官报:唐代:进奏院状报(新闻信)宋代:邸报6、明代:塘报;清代:宫门抄或辕门抄7、真正公开发行的官报以1902年12月25日在天津创办的《北洋官报》为最早。
《南洋官报》、《安徽官报》、《湖北官报》、《江西官报》8、都进奏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代表中央政府行使新闻发布管理权的职能机构。
9、小报(民间):产生于北宋后期、盛行于南宋、隐现于明清。
宋代的“小报”、明代的“急选报”、清代的“黄皮京报”10、产生原因: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11、特点:“小报”有一支专业和业余的编排、采写队伍;小报是中国最早具备商品性质的报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意;小报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
《天变邸抄》12、古代的新闻检查:定本制度(定本即经官方审定后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
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时统治者对邸报对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重臣的意图。
)13、维新派、梁启超创办的报刊:1895,康有为等主办《万国公报》——维新派的第一张报纸。
后应李提摩太的要求,《万国公报》改为《中外纪闻》——强学会的机关报。
14、15、苏报案,是发生于1903年夏天清末著名的政治事件。
《苏报》支持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的活动,聘章士钊为主笔,章炳麟、蔡元培等撰稿人,发表邹容《革命军》和章士钊驳斥康有为改良主义政见的论文。
中传考研新闻学基础历年真题汇总
![中传考研新闻学基础历年真题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ef0c58f04693daef5ef73dac.png)
新闻学基础历年真题及答案新闻理论和新闻史:邸报: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在统治阶级内部发行,属官方报纸。
邸报始于唐,盛于宋,衰与元,复兴于明,结束于晚清。
唐朝报纸均为手抄,由尚都进奏院发行,最早见于唐孙可之所著《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
宋朝最早出现“邸报”一词,使用雕版印刷,由门下省领导,中央政府统一编印和发行新闻,完全具备中央官报的性质。
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讯社,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也是正在建设中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性通讯社。
其前身是1931年11月7日创建与瑞金的“红色中华通讯社”。
1937年在延安改名为现名。
它的发展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紧密联系在一起。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前身,解放区第一座广播电台,成立于1940年12月30日。
起初条件简陋,但是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帝国主义对抗日根据地的新闻封锁,选稿了国民党反动派和日伪垄断控制广播时代的结束。
在战争中激励和鼓舞着全国人民把抗战进行到底。
Radio Beijing:即北京电台。
其前身是1949年2月2日诞生的“北平新华广播电台”,1951年更名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北京电台建台之初,只有14名工作人员,为一套节目,每天播音不足9消失,发射功率不足1千瓦。
中共中央从陕北迁往北平,同时接收国民党北平电台的设备开始广播,即北平新华广播电台。
北京电视台:新闻史上的北京电视台是中央电视台的前身。
1958年5月1日创建,1978年改名为中央电视台。
是中国最早的电视传媒,目前已经称为中国第一大电视台。
现在的北京电视台是以北京市观众为服务目的的电视台,1977年筹建并开播新闻与信息:新闻是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现代媒介都把采集和发布新闻作为最重要的活动内容。
信息是客观实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一切能够消除不确定性的知识、期刊、资料等。
新闻是信息的一部分“有偿新闻”:企事业单位、组织或个人以酬金或实物等方式包场新闻机构,换取一定的新闻作品、版面、播出事件,为该人或该单位及其产品、社会活动进行宣传的所谓“新闻报道”。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题整理复习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题整理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16927a222af90242a895e5a9.png)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题集一、《申报》成功的原因1.在新闻业务上,《申报》将新闻报道放在首位2.为了提高新闻时效性,《申报》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了电报3.《申报》在国内报纸中最早发布号外4.《申报》不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5.《申报》重视报纸言论工作6.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是《申报》在新闻业务上的一大创举7.1876年后,《申报》开始使用新闻图片8.在广告、发行等报业经营上,《申报》也有不少成功经验。
9.在经营业务上,申报馆除了出版《申报》外,还利用其人力和物力从事其他出版行业,出版发行各类期刊10.申报馆在国内率先出版了以图画为主的刊物11.兼营书籍出版业务二、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1.外人在华外报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2.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3.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三、王韬的办报思想1.办报的目的和意义: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
即办报立言。
2.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3.新闻自由4.报纸的文风应该直抒胸臆,词达而已5.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知识广博的“通材”,品德高尚,持论公平,不得“挟私讦人,自快其忿”四、《循环日报的》的宗旨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五、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特点1.报刊数量多2.办报地区广3.报刊种类多六、维新派报刊在新闻业务上的特点1.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2.新闻报道中夹带评论3.编辑工作有所改进4.重视新闻的采访工作5.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七、维新派办报活动的进步作用与历史贡献1.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2.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3.维新派报刊宣传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4.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5.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6.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八、《民报》与《新民丛报》论战的问题和意义1.问题:①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②实行民主共和制还是实行君主立宪制③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④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2.意义不仅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使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逐渐深入人心,而且还为辛亥革命做了组织上的准备,许多原来支持保皇派的人转变立场,纷纷退出保皇会而加入同盟会九、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特点1.资本主义的形式,封建主义的内容2.无法取信于民,缺乏执法的体制上的保证3.无权制裁在华外报十、袁世凯控制新闻的手段1.创办御用报纸2.收买报纸或报人3.迫害和摧残反对派的报刊4.建立新闻法律制度十一、黄远生的新闻通讯特点1.题材重大,内容翔实2.分析深刻,见解独到3.文笔生动,亦庄亦谐十二、《新青年》创办的时间、地点、宣传内容1.时间地点:1915年9月15日,上海2.宣传内容:①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运动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③发起文学革命运动十三、“五四运动”精神在关系中国民族危亡的时候所表现的“学生牺牲、社会制裁和民族自决”精神十四、中国早期无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的特点以向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者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基本任务;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宣传鼓动和新闻报道工作;新闻宣传工作与建党的组织工作紧密结合,相辅而行十五、北大新闻研究会创办的时间、地点、宗旨1918年10月14日,北京,“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首都长安皇宫门外,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找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维集。
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2.宋代小报:者的查禁。
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关于小报的最早的记载,以及《朝野类要》的中说法。
3.“定本”制度(定本制度: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6.“癸丑报灾”:1913年(癸丑年),袁世凯为了达到专制独裁的目的,派人刺杀宁教仁,解散过敏党,镇压了过敏党的“二次革命”。
与此同时,袁世凯对过敏党系统的报纸和其他反袁报纸进行摧残,大批报馆被查封,大批报人被杀害。
到1913年底,全国报纸由年初的五百多家减少到一百三十多家,史称“癸丑报灾”。
7. 《中外纪闻》:由梁启超,任大燮任主编,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的报刊的萌芽。
该报的出版使广大官员和知识分子“渐知新法之益”,为改良派政治团体的建立和改良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创造了有力条件。
1896年元月20日停刊。
《中外纪闻》特点:1 :刊登外文报纸,外文电讯的译文。
2 :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也评论中西方社会的得失,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
8.左叶事件”:1957年4月17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由我国领导人刘少奇陪同在北京参观全国农业展览馆,农业部部长助理左叶担任向导,维持秩序。
当时现场出现拥护现象。
某记者示意让他离开镜头。
据说左叶发了火。
鸣放开始后,《文汇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工人日报》、《新民报》、《解放日报》或发表报道,或发表评论,批评左叶,认为这是有些官员不尊重记者的一个典型案例。
在一些大中城市,新闻工作者举行座谈会,要求尊重新闻记者,改善工作条件。
许多报纸都发了消息和言论,“左叶事件”成为轰动一时的社会热点。
对于轰动一时的“左叶事件”,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进行了调查核实,《人民日报》认定这一事件“是右派进攻全国新闻界所使用的武器之一”。
次日,《文汇报》、《中国青年报》等报纸都就对左叶事件的宣传报道进行了检讨。
9.王韬办报活动及办报思想。
①论述报纸的多种功能。
②提出办报的目的是“立言”。
③提出言论自由要求。
④要求允许国人自由办报。
1861年为《华字日报》撰稿,1874年与黄平甫合作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自任主编,并为该报撰写文章,鼓吹变法,1885年创弢园书局,1886年担任上海格致书院掌院,为《申报》、《万国公报》等撰稿。
10.维新派办报活动历史作用。
(或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①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
②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和救亡图存的宣传,提高了报业报人地位。
③推动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开展。
④新闻业务多方面改革,政论写作方面创立了“时务文体”,涌现出了大批的政论作家,出现了最早的政论报纸。
11.“拒检运动”:1945年8月7日,重庆国讯书店在其他进步出版社机构的支持下,不送国民党当局审查而自行出版了黄炎培撰写的《延安归来》一书,揭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
接着,进步人士张志让、杨卫玉、傅彬然三人又起草了重庆杂志界宣布“拒检”的联合声明,由《宪政》月刊等16家杂志社联署于8月17日发表,宣布自9月1日起不再送检。
重庆16家杂志社拒检声明一发表,立即得到了整个文化界的支持与响应。
9月1日记者节这天,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社评《为笔的解放而斗争》,反映国统区新闻文化界的意愿与呼声,抨击国民党当局实施的原稿审查制度,号召新闻文化界为争取新闻出版与言论自由而斗争。
在成都、桂林、西安等地的新闻出版界也纷纷成立联谊会,集体投入拒检运动。
拒检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使国民党当局陷入被动局面。
9月22日,国民党中央第10次常委会通过了废止新闻出版检查制度的决定与办法(收复区除外)。
至此,拒检运动获得了巨大的胜利。
12..《申报》1872年4月30日,英国人美查在上海创办。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久的报纸。
最初,隔日出版一张,4个月后改为日报。
1909年,买办席裕福收买,1912年转让于史量才,史自任总经理接办后,重视报纸的经营,对报纸进行改革,使其成为著名大报。
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持反对态度,在史量才授意下,排字工人将袁世凯颁布的“洪宪”年号有意错排成“洪害”。
1932年7月,又创办《申报月刊》,1933年起又编印《申报年鉴》。
该报立场保守。
但对时政偶有批评。
“九·一八”、“一·二八”后,态度趋向激烈,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主张实行“宪政”,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抗日要求,发表宋庆龄严厉批评国民党的文章,登载有关人权保障同盟的报导。
并出刊《自由谈》副刊,刊载民主自由言论,鲁迅、茅盾、陶行知、巴金等常有文章。
1934年11月史量才被蒋介石反动集团杀害后,言论重趋保守。
上海沦陷时,曾在日伪控制下出版。
抗战胜利后,为国民党接收,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停刊。
(1872年创刊于上海,由美查创办,创刊时聘请中国人主笔,标榜要为中国兴利除弊,对清末基层官吏有所揭露,政治上持亲英立场,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大的中文日报。
)二、《申报》的发展历程a)(一)《申报》的创刊(1872年4月30日)1、从竞争中深入民间;2、社会新闻的福与祸;3、《申报》馆的五大附属出版物《环宇琐记》、《民报》、《环瀛画报》、《点石斋画报》,出版“聚珍版丛书”。
(二)上海报界围攻《申报》总主笔黄协损(1900年初—1902年底,历时三年)(三)1912年,史量才接办《申报》1、美查回国后,《申报》由报馆买办席子眉之弟席子佩接办。
至民国后,上海报业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席子佩对办报颇有倦意,2、史量才的早年经历3、史量才意外获巨资(相关人物:交际花沈秋水,政客陶保俊、沪军都督陈英士。
) 4、1912年8月,史量才以12万两白银买下《申报》2.(四)《申报》与袁世凯的较量(五)史量才的报刊经营策略 1、适应不同阶层读者的需求,增加新栏目,扩大发行量。
2、视广告为生命线。
3、重新闻、轻言论的办报方针4、引进先进技术、不断更新设备。
(六)“九一八”事变后,《申报》政治立场转变 1、从拥蒋到批蒋。
2、史量才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3、1932年《申报》创刊60周年,史量才聘用进步人士陶行知、黄炎培、戈公振等组成《申报》总管处,进行全面改革。
3.七)史量才遇害经过(八)日寇对《申报》的劫夺 1、日陆军占领《申报》。
4.2、日陆军与日海军对《申报》的争夺。
3、《申报》的反动宣传。
5.八)抗战后国民党控制《申报》(九)上海解放后,解放军军管会接管《申报》。
1949年5月28日,《申报》改组为《解放日报》,成为中共中央华东局和上海市委的联合机关报。
13.《国闻报》由严复主编,以在副刊《国闻汇编》上译载了宣传进化论思想的《天演论》蜚声于时。
14、五四时期中国新闻事业有哪些重大的突破性改革?答:1:使报刊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
2、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得到了广泛运用。
3、副刊有了很大?、中国记者走向世界。
5、开始了新闻学研究。
15.新华社的发展历史(一)1931年11月7日,红色中华通讯社在江西瑞金创立,是临时中央政府机关通讯社,广播呼号为CSR(Chinese soviet Radio)1、“红中社”每日发稿一二千字,主要播发临时中央政府广告、宣言、红军战报和根据地建设消息。
2、利用红军电台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电讯和外国通讯社英文稿,经编辑后油印为“参考消息”(曾用名《无线电材料》、《每日电讯》),供中央机关参阅。
3、1934年10月随红军长征,途中新闻广播中断,但抄报未停。
1935年11月在陕西瓦窑堡恢复新闻广播,后迁往延安。
(二)“红中社”改名新华通讯社1、1937年1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团结抗战,“红中社”改名为新华通讯社。
2、自1939年起,新华社在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分社组织,逐渐形成了一个延安总社为中心的新华通讯社网络。
3、1945年8月,抗战胜利时,新华社除总社外,在各个抗日根据地已建立9个总分社和40多个分社。
总社人员由几十人发展到124人。
(三)建国后,新华社的发展历程1、1949年3月25日,新华社随中共中央迁入北平。
2、1950年3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新华社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的指示》。
根据中央部署,各地总分社、分社的人事编制和财务管理完全与地方脱钩,其人员由总社调动和任免,其财务纳人新华社的财政系统。
1950年11月21日,新华社第一次全国社务会议召开,标志着新华社改组为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通讯社。
3、1983年,新华社提出“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奋斗目标。
至1998年,目标基本实现。
(四)新华社的主要职能1、“消息汇总”2、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3、监督功能4、新华社和驻国外分支机构的外交功能16.郭士立:早期著名的来华传教士之一,德国基督教路德会牧师。
1831年,他进入中国境内,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有宗教方面的,也有宗教以外的。
在鸦片战争中,他曾经担任过英国军队的参谋和翻译以及向导。
1834年担任“中国益智会”的秘书,并在844同时,他还是一位勤奋的著述家,有各种文字写成的著作,其中神学方面的有《上帝真教传》、《正教安慰》等;此外,他的中国航海游记和书信激发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强烈兴趣。
他经常到欧洲各地演说,呼吁青年到中国传教,在他的影响下,1854年成立了。
1851年,他因病在香港去世。
17.林乐知(1836~1907)咸丰十年(1860年),偕夫人来上海传教。
同治三年(1864年)3月经冯桂芬介绍,担任上海广方言馆首任英文教习,聘期6个月。
期满后参加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书工作,后又再次受聘担任英文教习,直到光绪七年(1881年)。
期间,他上午教书,下午译书,16年中译述了《欧罗巴史》、《万国史》、《格致启蒙化学》、《格致启蒙天文》、《列国陆国制》等10余本有关外国历史、地理及自然科学的著作。
四年在上海创办中西女塾。
林乐知还曾自费创办华文周刊《教会新报》,后改名《万国公报》,并亲自撰稿,刊登教会新闻和国内外时事及科学短文,以后扩大为有宗教、政治、科技和社会新闻的综合性刊物。
主要著译(或合作的)还有《中东战纪本末》、《广学兴国策》、《新治安策》、《中国历代度支考》、《五大洲女俗通考全集》等。
他在中国生活40多年,最早外国人在华的“中国通”之一。
后回到美国受到了总统接见,美国人称他为“在华传播种子的人”。
18.范长江(1909-1970),四川内江人,中国现代著名新闻工作者。
曾先后任《大公报》记者、新华社副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上海《解放日报》社长、新闻总署长、《人民日报》社会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