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全册教案

合集下载

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全册教案

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全册教案

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全册教案教案: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特征,学会用尺子和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认识角,知道角的特征,学会用尺子和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独立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并能准确说出角的度数。

2.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认识角,知道角的特征,学会用尺子和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量角器、三角板、直尺、多媒体课件。

2. 学具:每人一套三角板、量角器、直尺。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各种角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些角有什么特点?你能在你的身边找到这样的角吗?2. 自主探究(10分钟)(1)学生分组合作,用三角板、量角器、直尺等工具,用量角器量一量每个三角板上的角的大小。

(2)学生汇报量角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角的度数。

(3)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角的度量过程,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角的大小。

3. 交流分享(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你们是怎样量角的?量角时要注意什么?4. 练习巩固(10分钟)(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答案展示,并让学生解释答案的来源。

六、板书设计角的初步认识1. 角的特点2. 角的度量3. 角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题目:用量角器量下列图形中的角,并说出角的度数。

(1)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一个角。

(2)一个钝角三角形的一个角。

答案:(1)90°(2)大于90°,小于180°2. 题目:找出生活中的角,并用量角器量一量。

西师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文案

西师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文案

西师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文案教案文案:数学上册教案 - 西师版二年级数学教案一:认识数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认识数的概念,并学会用汉字读写数目。

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案二:数的比较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对数的大小关系的观察和比较能力,学会用“大于”“小于”“等于”等词语进行数的比较。

通过小组合作、游戏等互动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达到愉快学习的效果。

教案三:数的组成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认识数的组成,学会将一个数拆解成若干个数的和。

通过实物、图片等具体形象的例子,让学生理解数的组成的概念,并培养他们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教案四:数的排列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对数的排列和顺序的观察和比较能力,学会用“第一”“第二”“第三”等词语进行数的排列。

通过游戏、拼图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反应能力。

教案五:数的连续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认识数的连续性,学会通过数的连续关系进行计算。

通过数轴、环节等工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的连续性,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案六:数的分解和组合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数的分解和组合的概念,学会将一个数拆分成若干个数相加。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数的分解和组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并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案七:数的加减法本节课旨在教授学生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通过实物、图片等具体形象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并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

教案八:数的应用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常见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安排,学生可以逐渐建立起对数学的兴趣并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观察物体-西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四观察物体-西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四观察物体-西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正确地观察物体的颜色和形状。

2.让学生学会用相应的词语来描述物体。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让学生学会用相应的词语来描述物体。

2.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教学难点:1.让学生正确地观察物体的颜色和形状。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1.掌握本节课教学内容,为课堂上的教学提供指导和帮助。

2.预先准备好要用到的物品,如水杯、书、笔、鞋等,以便展示与描述。

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互动问答2.视频示范+讨论3.小组合作观察物品,并共同讨论教学步骤:1. 导入新知识1)通过介绍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如:水杯、书、笔、鞋等,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教师通过幻灯片或使用相应的课件,向学生展示几张物品的图片,并让学生描述这些物品。

3)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图片中物品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点,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词语描述这些物品。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1)教师将几个物品放在教室不同的位置,并让学生逐一观察这些物品。

2)让学生围绕这些物品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描述这些物品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点。

3)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结果进行比较,并给予肯定的评价。

3. 综合运用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或多个物品。

2)让学生在小组内仔细观察这些物品,并进行讨论。

3)让小组的代表现场展示并描述他们的物品。

4. 课堂总结1)通过讲解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通过展示物品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物品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点。

3)通过观察不同的物品,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更加仔细、准确的观察事物。

4)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更好地运用他们的观察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后作业:1.观察生活中常见物品,并用所学的词语描述这些物品。

2.尝试用更加准确、生动的词语来描述物品。

3.在课外继续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多加观察身边的事物,并尝试运用所学的词语来描述它们。

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全册精品教案

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全册精品教案

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全册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具体章节为第三章《数的分解与组成》以及第四章《100以内的加减法》。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数的分解与组成,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增强对数字的认识。

2. 使学生能够熟练进行100以内的加减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10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特别是进位与退位。

教学重点:数的分解与组成,以及100以内加减运算的运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计数器、磁性数字卡片、挂图、PPT课件。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PPT课件展示小动物们分果果的场景,引导学生用数的分解与组成知识解决问题。

2. 例题讲解:a. 举例讲解数的分解与组成。

b. 通过磁性数字卡片演示100以内的加减运算。

3. 随堂练习:a. 让学生用计数器进行数的分解与组成练习。

b. 完成教材第四章的练习题,巩固100以内的加减运算。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找零、物品分配等。

六、板书设计1. 数的分解与组成:用挂图展示,简洁明了。

2. 100以内加减运算:列出典型例题,标注关键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完成《数的分解与组成》练习题。

b. 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练习题。

2. 答案:见教材课后练习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100以内的加减运算应用于生活实际?b. 鼓励学生进行家庭作业,如记录家庭开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

c. 开展数学游戏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

2. 例题讲解的深入和清晰度。

3.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与应用。

西师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西师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表内乘法(一)乘法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例1、例2以及课堂活动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景,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观察、操作等学习乘法的过程,感受加法与乘法间的联系。

4、对学生进行爱树护树的教育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感受加法与乘法间的联系教具、学具:实物展示台、挂图、小棒、图片等教学过程:一、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

提出数学问题,怎样列算式?教师板书加法算式。

二、情境引人,探究引新1、出示第2页情境图,提问:看图,你想知道什么?怎样才能知道一个植了多少棵树?2、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师板书:1+1+1+1+1+1+……+1=282+2+2+……+2=287+7+7+7=284+4+4+4+4+4+4=28 ……3、提问:刚才的计算中,你们有什么感受?4、学生观察算式,小组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都是连加法、加数相同、得数相同等)5、教师:都是几个几相加。

6、学生看算式,说说几个几相加(4个7相加)7、教师:求4个7或7个4相加是多少,可以用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一种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知识——乘法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二、互动探索1、介绍乘法读法、写法(1)4个7和7个4相加的和用乘法怎样表示呢?板书:7×44×7(2)比较加法和乘法有什么不同?2、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3、学习例2(1)学生操作,按老师的要求摆:每次摆3根摆4次,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怎样列算式,还可以怎样列?你是怎样想的?(2)小组讨论:观察例1、例2各个加法算式、乘法算式,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乘法计算?三、课堂活动1、课堂活动第1题。

学具摆一摆2、课堂活动第2题。

小组活动四、课堂小结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第 2 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例1、例2以及课堂活动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练习,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会根据加法写乘法算式。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西师大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西师大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除法,学习除法的符号和读法。

2.掌握用竖式计算除法的方法。

3.熟练掌握除法口诀。

4.经过练习,能够简单应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竖式除法的方法。

2.除法口诀的掌握和应用。

教学难点竖式计算中的进退位问题。

三、教学准备1.针对竖式计算练习,需要准备相应数量的小数笔、铅笔和练习纸。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幼儿们熟知的生活场景,如讲解购物时进行除法计算,引出除法的概念和符号,并让幼儿朗读“除”的字音。

2. 讲解除法的符号和读法通过教材图示讲解除法的符号和读法,要求幼儿跟读。

3. 讲解竖式除法的方法通过教师实际演示,结合白板讲解竖式计算除法的方法,让幼儿理解竖式计算除法的基本思想和步骤。

4. 讲解除法口诀通过讲解除法口诀,让幼儿掌握除法口诀,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度。

5. 练习题提供一定数量的练习题,让幼儿通过练习竖式计算除法,加深对于除法的认识和理解。

6. 拓展练习提供更加拓展性的练习,引导幼儿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较为实际的计算练习,梳理学习内容,帮助幼儿加深对于除法的理解。

7. 总结与反思通过教学总结,对于除法的本质、方法和口诀进行回忆和回顾,对幼儿的学习表现进行适当评价和反馈,强化幼儿的知识记忆和认识。

五、课堂作业布置练习题,要求幼儿按照书上教法,通过竖式计算进行除法的练习,留下相应课外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效果评估采用日常监测法和综合测评法,结合家长反馈、班级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效果评估,收集反馈信息,作出相应教育调整。

七、教学扩展本节课介绍的是除法初步认知,根据幼儿兴趣和能力,后续可继续拓展除法口诀的类似训练,提高口算能力和计算水平。

小小测量员-西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小小测量员-西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小小测量员-西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直线和曲线的区别;2.学习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3.了解厘米和分米的概念;4.通过练习提高孩子们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直线和曲线的区别;2.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3.学习和掌握厘米和分米的概念。

三、教学内容1. 直线和曲线的区别将直线和曲线的图形展示给学生观看,向学生解释直线和曲线的概念,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解释。

2. 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引入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授使用卷尺、尺子、厘米尺测量法和手指揉捏法,以及使用尺子测量短线段长度的方法。

3. 厘米和分米介绍厘米和分米的概念及其区别,让孩子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培养孩子算数思维,要求孩子们计算10 cm等于1 dm,并且大声朗读。

4. 学以致用通过实际测量教授孩子们大手、小手长度的方法,帮助他们了解测量的原理和方法,提高他们的测量能力。

四、教学方法教师授课、独立思考、小组合作。

五、教学过程1. 直线和曲线的区别PPT展示直线和曲线图形,让学生自由发言讲解两者的区别,老师总结,向学生介绍并检验答案。

2. 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1)教师现场演示操作方法;(2)学生独立理解、掌握操作方法;(3)学生练习多次,手深刻理解和掌握。

3. 厘米和分米(1)先让学生看展示PPT理解什么是厘米和分米;(2)教师介绍两者之间的区别;(3)通过展示小清新图片让学生们直观认识厘米和分米。

4. 学以致用(1)让学生用卷尺、尺子、厘米尺测量本身的长度,增强学生对测量的理解和掌握;(2)让学生相互测量,帮助他们熟练地掌握测量方法。

六、教学反思本堂课教学重点在于直线和曲线的区别、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以及厘米和分米。

通过学生自由发言、展示图片、操作演示、练习多次,使学生们逐渐了解并熟练掌握相关知识。

整堂课以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为基础,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他们的测量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一、表内乘法(一)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读写算式。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实物投影仪、课件。

学具:6根小棒和18个小圆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几个几”1课件演示“校园情境图”教师:你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1:我看到教学楼上有许多窗子,我想问一共有多少扇窗户。

教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学生2:一共有27扇窗户。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2:我是一扇一扇数的。

学生3:我是一层一层数的。

每层有9扇,一共3层(按学生数的方式闪动画面),9+9+9=27(扇)。

(教师板书算式)……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学生可能会说出:树的棵数:5+5=10(棵)。

参加接力赛人数:8+8+8=24(人)。

花的盆数:9+9=18(盆)。

坐跷跷板的人数:4+4+4=12(人)或2+2+2+2+2+2=12(人)。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以上算式) 2初步体会“几个几”教师:观察以上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1:都是加法。

学生2:每个算式的加数都相同。

教师:在“9+9+9=27”中,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相同的加数?学生:相同的加数是9,有3个9。

教师:这个算式可以说是几个几相加?学生:是3个9相加。

教师:其余的算式分别表示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略)二、设置疑点,导入新课教师:该校二年级2个同学坐一张桌子,一共坐了100张桌子,你知道该校二年级有多少同学?你会列式吗?试试看。

(稍停片刻) 教师:列完了吗?学生:没有。

教师:你有什么感觉?学生1:太长了。

学生2:太麻烦了。

学生3:有没有简便方法?教师:像上面这样的算式,可以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计算,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方法,想学吗?(板书课题:乘法)三、探究新知1教学例1(1)利用课件演示例1“植树图”。

2024年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全册精彩教案

2024年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全册精彩教案

2024年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全册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整数的基本概念,能进行数的大小比较和数的排列。

2. 熟练运用加法和减法进行基本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能够进行简单的图形拼组。

4. 了解时间、长度、货币等计量单位,能够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加法和减法的运算,图形的认识和拼组。

教学重点:数的认识,数的运算,生活中的数学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教学挂图、计数器、尺子、时钟。

学具:练习本、铅笔、彩色笔、剪刀、胶水、图形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故事或生活实例引入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整数、数的大小比较、数的排列,配合教学挂图和计数器进行演示。

3. 例题讲解:讲解加法和减法运算,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理解运算规律。

4.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5. 图形与几何教学: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认识平面图形,进行简单拼组。

6. 生活数学: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了解计量单位,学会使用尺子、时钟等工具。

六、板书设计1. 整数概念、数的大小比较、数的排列。

2. 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律,应用题解决步骤。

3. 常见平面图形的认识,简单图形拼组。

4. 时间、长度、货币等计量单位的认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填空题:数的大小比较,填入“>”、“<”或“=”。

(2)计算题:完成加减法运算。

(3)应用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图形拼组:用图形卡片拼出指定图案。

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分析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组织数学实践活动,如测量物体长度、制作时钟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入趣味数学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西师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文案

西师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文案

西师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文案主题:探索数字的大小关系教学目标:1.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掌握数字之间的大小顺序;2.通过实际操作和比较,培养学生感知数字大小关系的能力;3.能按照给定的数字进行排序和比较。

教学内容:1. 数字的大小顺序;2. 比较数字大小的方法;3. 排序数字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活动1. 利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感知数字的大小关系,如“数字接龙”游戏。

2. 展示数字卡片,让学生根据数字的大小顺序排列。

二、引入新知1. 呈现一个数字序列,让学生观察并讨论数字的大小顺序。

2. 引导学生发现数字大小关系的规律,并提出数字大小的表示方法。

三、概念讲解1. 通过图片和实物的展示,引入“大于”和“小于”的概念,说明它们的意义。

2. 讲解数字大小的表示方法,如使用符号“>”和“<”。

四、巩固训练1. 让学生进行数学问题的讨论和解决,例如比较数字大小、排序数字等。

2. 引导学生使用“<”和“>”符号表示数字的大小关系。

五、拓展活动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出一组数字进行排序和比较。

2. 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数字大小关系的应用场景,如电梯按钮的排列。

六、总结反思1. 回顾本节课学到的内容,整理数字大小关系的规律。

2. 学生自主总结学习心得,讨论数字大小关系的实际应用。

教学资源:数字卡片、实物图片、教学课件、小组活动材料。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游戏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检查他们在排序和比较数字大小等方面的掌握程度。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个别示范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全册教案

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全册教案

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第五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5.1:两位数加两位数5.2:两位数减两位数5.3:两位数加减混合运算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两位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运算速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两位数加减法的进位与退位。

2.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计算器、教学课件。

2. 学具:练习本、铅笔、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教学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找零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两位数加减法解决问题。

2.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典型例题,如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和退位,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详细讲解计算步骤和技巧。

3. 随堂练习(15分钟)分组进行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计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分享学习心得。

6.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100以内两位数加减法2. 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步骤两位数减两位数计算步骤重点与难点提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完成课后练习题15题。

(2)应用题:选取一道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运用两位数加减法解决。

2. 答案:(1)计算题答案:课后练习题15题答案。

(2)应用题答案:根据实际情况,给出解答过程和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1)引入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2)布置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详细程度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完整性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1. 进位:当两个数相加的结果大于等于10时,需要向高位进位。

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全册教案

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全册教案

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 认识各种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观察能力。

3. 学会表内乘法,提高学生的乘法运算速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表内乘法。

2. 教学重点:图形的认识,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圆规、米尺、计算器、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讲解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小明的妈妈买了3个苹果,又买了5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2.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的例题讲解。

例如:讲解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时,可以举例:35 + 47 = ?82 36 = ?3. 随堂练习:针对讲解的例题,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针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每个章节的重点知识点,以提纲形式呈现。

2. 板书布局:左上角为章节,右侧为主要知识点,下方为例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完成课后练习题110。

(2)应用题: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两道应用题。

例如:小华有50元,他买了一本书花了28元,他还剩下多少钱?2. 答案:课后练习题答案在教材后附,应用题答案如下:(1)小华剩下22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延伸内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4. 小组讨论的组织与引导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用性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施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充分分析教材内容,明确教学难点与重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观察物体 ︳西师大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观察物体 ︳西师大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观察物体︳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 使学生能够正确辨别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二、教学内容1. 观察物体: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2. 认识并辨别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能力,能够辨别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物体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实物,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物体。

3. 演示与讲解:通过展示一些简单物体,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并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4. 练习与讨论:让学生分组观察物体,讨论并描述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5. 总结与拓展:总结观察物体的方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五、课后作业1. 观察家里的物体,从不同方向进行观察,并描述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2. 与家长一起讨论,如何辨别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观察物体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本节课通过观察实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使学生能够正确辨别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在以上的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尤其是“演示与讲解”和“练习与讨论”环节。

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全册教案

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全册教案

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认识100以内的数;2. 加法和减法运算;3. 表内乘法;4. 长度单位米和厘米;5. 形状与几何图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能够熟练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使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4. 培养学生对形状与几何图形的认知,提高空间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加法和减法运算,表内乘法,长度单位的换算;2. 教学重点: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运算,乘法口诀,长度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学课件,乘法口诀表,长度测量工具;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2. 讲解与示范: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运算,乘法口诀,长度单位等;3. 例题讲解:精选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5. 互动交流: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提高课堂氛围;六、板书设计1.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2. 内容:以提纲形式展示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3. 示例:列出典型例题及解题步骤;4. 练习:展示随堂练习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完成练习本上的加法和减法运算题;(2)运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题;(3)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并进行单位换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学习,如探索加法和减法的规律,制作乘法口诀表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讲解;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与直观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性。

一、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讲解1.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2.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3. 采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4. 强化基本运算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全册优质教案

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全册优质教案

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全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章《100以内加减法》。

具体内容包括: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以及相应退位和进位运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100以内加减法运算方法,能够熟练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位和退位运算。

2.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100以内加减法运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计算器、教学挂图。

2. 学具:练习本、铅笔、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水果摊情景,展示给学生:苹果每斤5元,香蕉每斤3元,小明买2斤苹果和3斤香蕉,请计算小明一共花多少钱?2. 例题讲解(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通过黑板演示,讲解计算方法,如:57+38=?计算个位:7+8=15,写下5,进位1;然后计算十位:5+3+1=9,所以57+38=95。

(2)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同样通过黑板演示,讲解计算方法,如:637=?计算个位:37,不够减,向十位借1,变成137=6;然后计算十位:60=6,所以637=56。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运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计算方法:个位相加(或相减),如果有进位(或退位)要加到十位上。

2.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计算方法:个位相加(或相减),如果不够减(或加),要向十位借1(或加1)。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45+32、789、64+18、8246。

(2)应用题:小华有20元,买一个8元学习用品,他还剩下多少元?2. 答案:(1)计算题答案:77、69、82、36。

(2)应用题答案:12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是否掌握100以内加减法运算方法?对于退位和进位运算是否熟练?2. 拓展延伸让学生尝试解决更复杂加减法问题,如: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带有小数加减法等。

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全册教案

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全册教案

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全册教案一、表内乘法(一)乘法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的内容,课堂活动第1、2题。

【教学目标】1.经历把几个相同数的连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读、会写乘法算式。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

3.初步感受乘法与加法的联系,激发学生对乘法学习的兴趣。

【教学难重点】教学重点:经历把几个相同数的连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读、会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感受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课件。

学生准备:小棒,圆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1.课件展示情境图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2.提出数学问题根据图中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问,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3.解决问题谁能解决这第一个问题?(1)每层楼有9扇窗户,我想问3层楼共有多少扇窗户?(共27扇窗户。

)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再抽学生说一说怎么解决其他问题的,同步在相应的问题后面板书算式。

4.感知“几个几”观察上面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为什么用的加法?在“9+9+9=27”中,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相同的加数?这个算式可以说是几个几相加?其余的算式分别表示几个几相加?3.设置认知矛盾,引出课题(课件展示主题图中3位同学踢毽的情境)每组有几人踢毽?课件出示很多组同学踢毽(展示部分)如果有这样的100组同学同时踢毽,一共有多少人在踢毽呢?(学生列算式)列完了吗?你有什么感觉?有没有简便方法?4.揭示课题像上面这样的算式,在数学上可以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计算,想学习这种方法吗?(停留片刻)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新的新的运算方法——乘法。

(板书课题:乘法),乘法要学习的内容还很多,今天只是初步认识。

小学数学西南师大课标版二年级上册.doc

小学数学西南师大课标版二年级上册.doc

小学数学西南师大课标版二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第六节《4的乘法口诀》第1课时活动设计
小结:我们根据图,先写出加法算式,
推算出乘法算式的结果。

(1)将表格填完整
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将表格填完整吗?
小结:同样多的汽车,我们既可以用加法算式来表示,还能用乘法算式来表
根据加法算式的结果推算乘法算式的结果
你能根据加法算式的结果,推想出乘法算式的结果吗?
(3)编口诀
为了能够又快又对的计算,我们可以给这些乘法算式编口诀。

诀之间有什么联系?
小结:第一个数相同(都是四);第二个数是相邻的两个数,相差
4.
摆小棒,填算式,说口诀。

对口令。

游戏。

)课堂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全册教案一、表内乘法(一)乘法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的内容,课堂活动第1、2题。

【教学目标】1.经历把几个相同数的连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读、会写乘法算式。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

3.初步感受乘法与加法的联系,激发学生对乘法学习的兴趣。

【教学难重点】教学重点:经历把几个相同数的连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读、会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感受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课件。

学生准备:小棒,圆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1.课件展示情境图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2.提出数学问题根据图中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问,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3.解决问题谁能解决这第一个问题?(1)每层楼有9扇窗户,我想问3层楼共有多少扇窗户?(共27扇窗户。

)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再抽学生说一说怎么解决其他问题的,同步在相应的问题后面板书算式。

4.感知“几个几”观察上面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为什么用的加法?在“9+9+9=27”中,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相同的加数?这个算式可以说是几个几相加?其余的算式分别表示几个几相加?3.设置认知矛盾,引出课题(课件展示主题图中3位同学踢毽的情境)每组有几人踢毽?课件出示很多组同学踢毽(展示部分)如果有这样的100组同学同时踢毽,一共有多少人在踢毽呢?(学生列算式)列完了吗?你有什么感觉?有没有简便方法?4.揭示课题像上面这样的算式,在数学上可以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计算,想学习这种方法吗?(停留片刻)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新的新的运算方法——乘法。

(板书课题:乘法),乘法要学习的内容还很多,今天只是初步认识。

(完善板书:的初步认识)二、自主构建,理解意义1.教学例1,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1)出示第2页例1的植树情境图。

看到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并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同步板书:(2)揭示联系引出乘法算式。

像这样求4个8相加是多少,除了可以用连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乘法计算,用8×4或者4×8来表示。

板书:8×4读作:8乘44×8读作:4乘8想一想,8×4等于多少?4×8等于多少?你是怎么想的?“×”叫乘号。

4+4+4+4+4+4+4+4=32用乘法应怎样表示?你是怎么想的?(3)引导学生体会乘法算式更简便。

你喜欢用加法算式还是乘法算式?为什么?2.教学例2,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例2的情境图。

观察图,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盆花?)发现:每次摆3盆,摆了6次,所以是6个3。

加法算式就是:3+3+3+3+3+3=18(盆)写成乘法算式怎么写?(2)认识因数。

板书:在乘法里,乘号两边的数叫“因数”,乘得的结果叫“积”。

观察上面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小结:像这样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

三、练习应用,巩固内化1.课堂活动第1题。

看算式读一读,巩固乘法算式的读法,注意通过卡片与小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课堂活动第2题。

同桌合作,一人先说算式,另一人根据所述摆小棒,然后交换角色活动。

3.课堂活动第3题。

前面我们遇到了:100个3连加的问题,现在你会解决了吗?怎样写比较简便?四、反思总结,概括提升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些什么?第2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练习(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页的第1—4题及补充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同数连加和乘法之间的联系,巩固学生对乘法含义的理解,熟练读、写乘法算式。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归纳、整理能力,积累将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的思维经验。

3.在有效练习中感受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难重点】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熟练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今天我们来进行乘法的练习。

板书课题:乘法初步认识的练习二、基础练习,巩固意义1.练习一第1题。

(1)找出数学信息?引导观察:有2排蜜蜂,每排3只;或者竖着看有2只蜜蜂,共3列。

(2)写算式你能将这幅图上的信息写成加法算式或乘法算式吗?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

教师巡视,学生汇报交流追问:2+2+2表示几个几相加?(3个2相加)3+3表示几个几相加?(2个3相加)(3)小结:无论是3个2相加还是2个3求和,都可以用2×3或3×2。

(4)出示第二幅图。

根据图中的信息,独立完成。

集体汇报交流:第一种情况:可以写成3+3+3+3=12(只),表示4个3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为4×3=12(只)或者3×4=12(只);第二种情况:可以写成4+4+4=12(只),表示3个4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为4×3=12(只)或者3×4=12(只);2.完成练习一第2题,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学生读题,独立完成,集体交流:你是怎么想的?3.练习一第3题(1)出示题目,引导学生读题。

(2)试着独立写出每题的乘法算式。

(3)汇报交流, 6个4相加可以写成? 3乘9呢?()一个因数是7,另一个因数是6,在乘法里,因数是指哪些?可以怎样写?(4)全班一起读一读。

三、综合练习,整体提升1.练习一第4题(1)出示第(1)小题。

观察图,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那是几个几呢?4个2,可以写成两个乘法算式:2×4,4×2。

(2)出示第2小题。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上的实际情况,采取1次呈现5份帽子,每份帽子4个;也可以呈现5次,每次1份4个帽子,依次呈现,降低难度。

帮助学生理解是5个4,而不是4个5。

最后引导学生得出5个4,可以写出两个乘法算式:4×5,5×4。

(3)出示第3小题。

每个小格表示几?每次增加了几?有几个大格?加法算式怎样写?乘法算式呢?四、拓展练习,发展提高补充题:下面哪些算式可以直接写成乘法算式?把它写出来。

7+7+7 5+5+6 3+2+2+2+2 4+4请你们仔细观察,看看哪些算式可以直接写成乘法算式,把它写在草稿本上。

汇报:(1)7+7+7 ,表示3个7,可以写成乘法算式,3×7或者7×3。

(2)5+5+6,不能写成乘法算式,因为它不是3个5相加,最后一个加数是6;(3) 3+2+2+2+2 ,不能写成乘法算式,虽然它有4个2相加,可是仍然有一个加数是3,不是2。

(4)4+4,可以写成乘法算式,2×4或者4×2.小结:只有相同加数才能写成乘法算式。

五、反思总结,概括提升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作了乘法的相关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感受?第3课时乘法初步认识的练习(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页的第5—9题及补充题。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同数连加和乘法之间的联系。

2.在应用乘法解决现实问题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3.感受乘法的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激发学习乘法的兴趣。

【教学难重点】教学重点: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之间关系的理解,准确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前面课我们认识了乘法,你想用前面学习的乘法知识去解决身边的问题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认识前面学习的乘法。

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的练习二、基础练习,巩固意义补充题: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3+3+3=□×□ 5+5=□×□(1)生读题,独立完成。

展示:3+3+3+3=3×4,5+5=2×5。

(2)思考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小结:第一个加法算式,每一个加数都是3,有4个这样的3,所以可以写成4×3或者3×4;第二个加法算式是2个5相加,相同加数是5,有2个,所以可以写成2×5或5×2。

三、综合练习,整体提升1.练习一第5题。

(1)第(1)小题。

观察这幅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请将信息填在括号里?要求一共有多少根胡萝卜?采用什么方法?你是怎么得出乘法算式的?(2)第(2)小题。

仔细观察,将信息填在括号里。

要求一共有多少个面包?采用什么方法?看第二种方法,你是怎么得出乘法算式的?观察这两个乘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初步感受:两个因数,其中一个为1,另一个因数为5,最后的积是5。

(3)第(3)小题。

有多少个盘子?每个盘子里有几个苹果?所以是几个几?一共有多少个苹果?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2.练习一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评议。

第1幅图中,是几个几相加?可以怎样列式?为什么?第2幅图中,可以填几个几呢?怎么列式呢?(4×6或6×4)为什么用乘法算式呢?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3.完成练习一第7题生先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再集体评议。

4个6相加,你用什么方法计算?和是多少?为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2×3=()+()+()=()+()引导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第一个加法算式,有几个相同的加数?(3个)所以2×3可以看成几个几相加;第二个加法算式,有几个相同的加数?(2个)所以可以看成几个几相加。

4.练习一第8题。

仔细读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你觉得什么样的算式才是朋友?分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小兔子3×4的朋友有哪些?一共有几个朋友?熊猫呢?……四、拓展练习,发展提高1.完成练习一第9题。

先观察这幅图。

从图上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小组内讨论一下。

学生独立解决这些问题,再集体交流:为什么这两个问题都可以用乘法来解决?2.补充题一个三角形有几条边?下面每个图形中有多少个三角形?一共有几条边?一个三角形有几条边?(3条)。

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每一个图形中有几个三角形?一共有多少条边?小组讨论,集体汇报:(1)第一个图形有3个三角形,一共有3+3+3=9条边,因为是3个3,所以可以写成乘法算式3×3=9;(2)第二个图形有4个三角形,包含了4个3,一共有4×3=12条边。

(3)第三个图形有5个三角形,包含了5个3,一共有3×5=15条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