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料敏化纳米晶薄膜太阳电池
染料敏化纳米晶薄膜太阳能电池用染料敏化剂的研究进展
t g sa d d s d a t g so a iu y e st es a d t e c re tr s ac i ain w r e iw d i e al F n l a e n ia v n a e f r sd e s n i z r n h u n e e r h st t e e r ve e n d t i i a — v o i u o .
( 阳师范学院 a化学化工学院; . 管理处, 信 . b资产 河南 信阳 4 4 0 6 0 0)
摘
要: 染料 敏化 剂 的性 能 是 影 响 染 料 敏化 太 阳能 电池 光 电转 化 效 率 的 重 要 因 素 , 于 染 料 敏 化剂 的研 关
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简要介 绍了染料敏化剂在染料敏化纳米晶太阳能电池 中的作用 以及各种染 料敏化剂 的优缺点及发展现状 , 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 了展望。
l , h i t r e e o me tw sa s e i w d y t er u u e d v lp n a lo r ve e . f Ke r s d e s n i z r s lrc l; h t u e tc n e s n e ce c y wo d : y e st e ; oa el p oo t c r n o v ri f in y i o o i化学工程师
C e cl nier hmia E gne
21 0 0年第 1 0期
≥: 文 号: 0—l (0 ) —o2o 章编 1 21 42l 1 02一5 0 2 o0
; 刁
l 述
染料敏化纳米晶薄膜太阳能电池 用染料敏化剂的研 究进展木
王红 军 王艳 蕊 , , 关梦杰 高 , 娟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前景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s)未来应用前景广阔太阳能是新能源开发利用最活跃的领域。
目前市场上的太阳能电池主要是单晶硅和多晶硅两种。
但这两种太阳能电池最大的问题在于工艺条件苛刻,制造成本过高,不利于广泛应用。
而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纳米TiO2有机半导体复合太阳能电池和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工艺条件简单,成本较低,有可能成为21世纪太阳能电池的新贵。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极有可能取代传统硅系太阳能电池,成为未来太阳能电池的主导能源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当前,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新能源作为应对金融危机、加快经济复苏的重要举措。
我国改善能源结构也必须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不断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
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洁净的天然能源,太阳能成为最有希望的能源之一。
目前研究和应用最广泛的太阳能电池主要是硅系太阳能电池,但硅系电池原料成本高、生产工艺复杂、效率提高潜力有限,其光电转换效率的理论极限值为30%,因此其民用化受到技术性限制,急需开发低成本的太阳能电池。
人工制造的“树叶”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价格相对低廉,制作工艺简单,拥有潜在的高光电转换效率,所以极有可能取代传统硅系太阳能电池,成为未来太阳能电池的主导。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染料敏化纳米晶太阳能电池DSSCs(Namo-Crystallion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初露峥嵘,其光电转换效率达7.1%—7.9%,开创了太阳能电池研究和发展的全新领域。
随后Gatzel和同伴开发出了光电能量转换效率达10%—11%的DSSCs。
目前,在标准条件下,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已达到11. 2%,如果你知道树叶的结构,你会很好地理解DSSCs。
从结构上来看,DSSCs就像人工制作的树叶,只是植物中的叶绿素被敏化剂所代替,而纳米多孔半导体膜结构则取代了树叶中的磷酸类酯膜。
染料敏化纳米晶太阳能电池,主要由制备在导电玻璃或透明导电聚酯片上的纳米晶半导体薄膜、敏化剂分子、电解质和对电极组成,其中制备在导电玻璃或透明导电聚酯片上的纳米晶半导体薄膜构成光阳极。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与应用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与应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又称为Grätzel电池,是一种新型的太阳能电池,它采用了新型的敏化物质,能够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并且具有透明、柔性、低成本等优点。
近年来,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在绿色能源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原理、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原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基于光电化学原理的能量转化装置。
它将太阳辐射吸收并转化为电能,使之成为一种更加可用的能源形式。
该电池的基本结构由透明导电玻璃、染料敏化剂、电解质、对电极和光敏电极组成。
其中,染料敏化剂是关键的能量转化介质,其作用是:吸收太阳光,在激发状态下电子跃迁至导电材料上,从而形成电荷的分离和运输。
电解液则提供了离子的传输通道,以维持电荷平衡。
光敏电极和对电极分别接受电荷,建立电势差,形成电流。
并且,由于特殊的电极材料和导电液体,这种电池可以向两个方向输出电流,进而光伏效率得到提高。
二、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由于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灵活透明等优点受到了广泛关注。
自1972年O'Regan和Grätzel教授首次提出Grätzel电池后,研究者们对它的改进和优化不断进行,目前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1、液态电解质Grätzel电池。
1985年,Tennakone等人利用溶于有机溶剂中的银离子/亚铁氰酸盐作为电解质,制备出稳定的液态Grätzel电池。
分别于对电极和光敏电极上采用铂和钾硝酸,其效率可达到5.2%。
2、固态电解质Grätzel电池。
为了克服液态电解质Grätzel电池中电解液泄漏的问题,研究者们又发展出了固态电解质Grätzel电池。
2000年,Zakeeruddin等人在TiO2纳米晶膜上涂覆了含PbI2等离子体和2,2',7,7'-四-(甲基丙烯酸乙酯)氧合物作为电解质的Grätzel电池,其效率高达7.2%。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和有机太阳能电池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和有机太阳能电池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ye Sensitised Solar Cells,简称DSSC)和有机太阳能电池(Organic Solar Cells,简称OSC)都是利用有机材料作为光激活层的太阳能电池,
但它们在工作原理、结构和性能上存在一些差异。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是一种有机/无机复合电池,主要由吸附染料的纳米多孔半导体
薄膜、电解质和对电极构成。
它的工作原理是染料分子受光激发后,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然后染料中处于激发态的电子迅速注入到纳米半导体的导带中,完成载流子的分离。
注入到半导体导带中的电子经外回路至对电极,并在外电路中形成光电流,处于氧化态的电解质在对电极接收电子被还原,氧化态的染料被还原态的电解质还原再生,完成一个循环过程。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能量转换率可以达到
11%以上,且其制备过程简单、成本低,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潜力的太阳能电池。
有机太阳能电池则是利用有机材料的光电效应来产生电能的器件。
它的基本结构包括两个电极(阳极和阴极)以及夹在两个电极之间的有机半导体材料。
当太阳光照
射到有机半导体材料上时,会激发产生电子-空穴对,然后电子和空穴分别被两个电
极收集,从而形成光电流。
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轻薄、柔性、可大面积制备等优点,因此在可穿戴设备、建筑集成光伏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总的来说,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和有机太阳能电池都是利用有机材料的光电效应来产生电能的器件,但它们在结构、工作原理和性能上存在一些差异。
具体选择哪种类型的太阳能电池取决于应用场景、成本、效率等因素。
浅析染料敏化纳米晶太阳能电池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浅析染料敏化纳米晶太阳能电池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摘要: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能源,新能源尤其是可以再生的绿色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关系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太阳能是一种无污染并且取之不尽的能源,每年向地球辐照的能量大约是5.4×1024J,是人类每年消耗总能量的几万倍,如何有效利用太阳能成为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焦点。
太阳能电池也随着全世界的研究快速出现,目前使用最多的太阳能电池都是采用二氧化钛作为光阳极,由于氧化锌具有和二氧化钛几乎相同的带隙和相似的导带能级,被认为是最有可能超越二氧化钛取得更高转化效率的光阳极材料。
本文以二氧化钛纳米晶粉体材料为例,详细介绍太阳能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染料敏化剂对太阳能电池的重要性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太阳能电池;二氧化钛;染料敏化纳米晶引言太阳能的变换和存储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是太阳能电池。
和普通电池不同的是,太阳能电池是一个把“太阳光的能量转化成电能的机器”。
1991年,瑞士科学家Gratzel等人首次利用纳米技术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提高到7%。
由于生产过程中没有高真空等高能耗环节,氧化锌和二氧化钛等原材料易得,发电成本比其它电池更低。
不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因此,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染料敏化纳米晶太阳能电池(即Gratzel电池)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实用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就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一、太阳能电池的结构染料敏化纳米晶太阳能电池的结构可分为三部分:工作电极、电解质和对电极。
在透明导电基底上制备一层纳米多孔半导体薄膜,然后再将染料分子吸附在多孔膜的表面,这样就构成工作电极,通常称为光阳极。
由于光阳极输出的是电子,从电源的角度看,光阳极其实是电源的负极,对电极才是电源的正极。
对电极一般是镀有一层铂的导电玻璃,当然也可以用碳或其他它金属代替铂,不过电池转化效果最好的还是铂。
什么是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kT J sc Voc ln q J dk
q表示完成一个氧化还原循环过程需要转移的电子数目,Jdk指的是暗电 流的电流密度,k指波尔兹曼常数。
影响填充因子的因素
填充因子可以反映太阳能电池的输出性质,是一个重要参 数。太阳能电池的串联电阻越小,并联电阻越大,填充系 数就越大,反映到太阳能电池的电流-电压特性曲线上, 曲线就越接近矩形,此时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就越高。
diffusion I3(anode) 3I (cathode) electrolyte
circuit e- |TiO2 e- |Pt
(2) (3) (4)
(5)
(6)
electron recapture I3 + 2e-(cb) 3I dark reaction recombination TiO2 |S+ + e-(cb) TiO2 |S dark reaction
(1)
injection TiO2 |S* TiO2 |S+ + e-(cb) regeneration TiO2 |2S+ + 3I- TiO |2S + I 2 3 anode deoxidizing reaction I3 + 2e-(Pt) 3I cathode
填充因子 0.26 0.483
效率 (%) 1.47 4.51
存在问题
1. TiO2与空穴传输层之间的界面电荷复合率高;
电池填充因子较低
2. 空穴传输材料本身的导电率很低;电 Nhomakorabea光电流较低
3. 电解质与电极纳米粒子之间的接触性能差; 影响界面上的电荷传质速度,降低填充因子
DSSC电池工作原理
综述报告0、目前使用的太阳电池主要是单晶硅、多晶硅太阳电池,“染料敏化太阳电池”(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DSSC)是第三代的薄膜光伏太阳能电池,是一种电化学太阳电池,但与常规的电化学太阳电池相比,在半导体电极与染料上有很大的改进。
主要的优势是原材料丰富,成本低廉,性能稳定,制备工艺相对简单。
电池制作中主要工艺是大面积丝网印刷技术和简单浸泡方法,有利于大面积工业化生产。
而且所有原材料和生产工艺都无毒、无污染,电池中的导电玻璃可以得到充分的回收,对保护环境有重要的意义。
DSSC全称为“染料敏化纳米薄膜太阳电池”,是模拟自然界中的光合作用原理,采用吸附染料的纳米多孔二氧化钛半导体膜作为光阳极,并选用适当的氧化-还原电解质,用镀铂的导电玻璃作为光阴极。
1、结构典型的DSSC是由导电基底、吸附了染料的半导体光阳极、对电极和两极间的电解质组成的。
DSSC具有类似三明治的结构,将纳米二氧化钛烧结在导电玻璃上,再将光敏染料镶嵌在多孔纳米二氧化钛表面形成工作电极,在工作电极和对电极(通常为担载了催化量铂或者碳的导电玻璃)之间是含有氧化还原物质对(常用I-和I3-)的电解质,它浸入纳米二氧化钛的孔穴与光敏染料接触。
图1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的组成2、工作原理在入射光的照射下,镶嵌在纳米二氧化钛表面的染料光敏分子(Dye)吸收光子,跃迁至激发态(Dye*),处于激发态的染料分子向低能级的二氧化钛半导体的导带内注入电子借以实现电荷分离,实现了光诱导电子转移。
在该过程中,染料光敏剂分子自身转化成为氧化态的正离子(Dye+);注入导带中的电子从半导体电极流出,经外电路时对外做功,产生工作电流,流回到对电极;处于氧化态的染料正离子(Dye+ ) 与电解液中的氧化-还原电对( I- / I3- )反应,获得电子被还原回到基态(Dye),而电解质中的氧化剂扩散到对电极得到电子而使还原剂得到再生,整个电路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
DSSC概括
DSSC 未来发展
虽然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与硅太阳能电池相比具有独 特的优越性,但是它距实用阶段还有很大距离.如何
解质以及寻找更好的光敏感染料都是染料敏化纳米晶 太阳能电池研究领域里有待解决的问题.
总结
DSSC的简介 DSSC的结构与原理 DSSC的应用 DSSC的展望
DSSC 电池原理
图1-1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组成示意图
透明导电膜的导电基片、 多孔纳米晶二氧化钛薄 膜、染料光敏化剂、 电解质溶液及透明对电 极等几部分构成。
DSSC 电池原理
1.D + hv D’ 2.D’ D+ + e导带( 二氧化钛) 3.2D+ + 3I2D + I34. I3-+ e3I其中: D为基态染料分子, D’为激发态染 料分子,D+ 为氧化态染料分子 人工制造的“树叶”
2010年最高 转换效率突 破12%
1991年在Nature发表的论文 技术突破:在光电极上引入多孔 二氧化钛层 转换效率:7.1%
DSSC 电池简介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的优点:
从经济角度来讲 若批量生产,电池的成本在5-10元/(峰瓦)左右,而普通的硅 电池在20-40元/(峰瓦),因而染料敏化纳米薄膜太阳电池非 常适合批量生产,满足城市居民以及广大农村的需要,特别
DSSC 电池原理
P-N结太阳电池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
由内建电场实现电荷分离 半导体材料即参与电荷分离,又参 与光子捕获
由光合作用过程的动力学竞争实现电荷分离 半导体材料仅参与电荷分离,不参与光子捕获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的特点
DSSC 电池应用
染料敏化 太阳电池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的特点
太阳叶结构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介绍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介绍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信息1301班1131200116 马文栋十六周的新能源课程让我对新兴能源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让我来介绍一下染料敏华电池。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主要是模仿光合作用原理,研制出来的一种新型太阳电池。
它是继多晶硅及薄膜太阳能电池之后,第三代太阳能电池产品——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产业化开发取得突破。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是以低成本的纳米二氧化钛和光敏染料为主要原料,模拟自然界中植物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与传统太阳能电池相比,它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制作工艺简单、不需昂贵的设备和高洁净度的厂房设施,制作成本仅为硅太阳能电池的1/10~1/5。
该电池使用的纳米二氧化钛、N3染料、电解质等材料价格便宜且环保无污染,同时它对光线的要求相对不那么严格,即使在比较弱的光线照射下也能工作。
敏化染料太阳能电池主要优势是:原材料丰富、成本低、工艺技术相对简单,在大面积工业化生产中具有较大的优势,同时所有原材料和生产工艺都是无毒、无污染的,部分材料可以得到充分的回收,对保护人类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从1991年瑞士洛桑高工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该技术上取得突破以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研发。
敏化染料太阳能电池简称DSC, 主要由纳米多孔半导体薄膜、染料敏化剂、氧化还原电解质、对电极和导电基底等几部分组成。
纳米多孔半导体薄膜通常为金属氧化物(TiO2、SnO2、等),聚集在有透明导电膜的玻璃板上作为DSC的负极。
对电极作为还原催化剂,通常在带有透明导电膜的玻璃上镀上铂。
敏化染料吸附在纳米多孔二氧化钛膜面上。
正负极间填充的是含有氧化还原电对的电解质,最常用的是I3-/I-。
敏化染料太阳能电池发电的原理是:(1)染料分子受太阳光照射后由基态跃迁至激发态;(2)处于激发态的染料分子将电子注入到半导体的导带中;(3)电子扩散至导电基底,后流入外电路中;(4)处于氧化态的染料被还原态的电解质还原再生;(5)氧化态的电解质在对电极接受电子后被还原,从而完成一个循环;(6)和(7)分别为注入到TiO2 导带中的电子和氧化态染料间的复合及导带上的电子和氧化态的电解质间的复合;敏化染料太阳能电池工作原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主要由表面吸附了染料敏化剂的半导体电极、电解质、Pt 对电极组成。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原理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原理1.光吸收: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利用染料吸收光线,将光子能量转化为电子激发。
染料通常由具有较高光吸收率的有机分子组成,可以吸收一定波长范围内的光线。
2.电荷分离:吸收光线后,染料分子激发产生电子-空穴对。
电子被激发到染料分子的共轭π电子体系中,形成激发态染料阴离子;空穴则留在染料分子上。
激发态染料阴离子具有较长的寿命,可以脱离染料,游离到电解质中。
3.电流输出:电子从染料分子的共轭π电子体系中传输到电解质溶液中的I3-离子上,生成I-离子。
在电解质中增加了I-离子的浓度,促进了电荷传输。
电子从I-离子上传输到导电玻璃(如氧化锡涂层的导电玻璃)上,形成电流。
这个过程是由电解质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实现的。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整体结构包括透明导电玻璃、电解质、染料敏化薄膜和反电极。
透明导电玻璃通常是氧化锡涂层的导电玻璃,用于收集电池输出的电流。
电解质提供了离子的传输路径,并进行电子传输和电荷均衡。
染料敏化薄膜涂覆在电解质上,用于吸收光线并产生电子激发。
反电极位于染料敏化薄膜的另一侧,通过电解质与导电玻璃相连接,形成电池的闭路。
整个过程涉及到光吸收、光电转换、电荷分离、电荷传输和电流输出等多个物理和化学过程。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优势是可以利用广谱的光线,包括可见光和红外光,以及光的反射和散射,提高光的利用率。
此外,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可以通过调整染料的吸收谱来适应不同光照条件,具有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
总结起来,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依靠染料吸收光线,并利用电解质和导电玻璃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将光能转化为电能。
它具有许多优点,可以成为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
博士论文染料敏化纳米晶太阳能电池的历史发展及研究现状
第一章染料敏化纳米晶太阳能电池的历史发展及研究现状1-2法国科学家Henri Becquerel于1839年首次观察到光电转化现象3,但是直到1954年第一个可实用性的半导体太阳能电池的问世,“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的想法才真正成为现实4。
在太阳能电池的最初发展阶段,所使用的材料一般是在可见区有一定吸收的窄带隙半导体材料,因此这种太阳能电池又称为半导体太阳能电池。
尽管宽带隙半导体本身捕获太阳光的能力非常差,但将适当的染料吸附到半导体表面上,借助于染料对可见光的强吸收,也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这种电池就是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1991年,瑞士科学家Grätzel等人首次利用纳米技术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转化效率提高到7%5。
从此,染料敏化纳米晶太阳能电池(即Grätzel电池)随之诞生并得以快速发展。
1.1 基本概念1.1.1大气质量数6对一个具体地理位置而言,太阳对地球表面的辐射取决于地球绕太阳的公转与自转、大气层的吸收与反射以及气象条件(阴、晴、雨)等。
距离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处,垂直辐射到单位面积上的辐照通量(未进入大气层前)为一常数,称之为太阳常数。
其值为1.338~1.418 kW·m-2,在太阳电池的计算中通常取1.353 kW·m-2。
太阳光穿过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受到大气中各种成分的吸收,经过大气与云层的反射,最后以直射光和漫射光到达地球表面,平均能量约为1kW·m-2。
一旦光子进入大气层,它们就会由于水、二氧化碳、臭氧和其他物质的吸收和散射,使连续的光谱变成谱带。
因此太阳光光谱在不同波长处存在许多尖峰,特别是在红外区域内。
现在通过太阳模拟器,在室内就能够得到模拟太阳光进行试验。
在太阳辐射的光谱中,99%的能量集中在276~4960nm之间。
由于太阳入射角不同,穿过大气层的厚度随之变化,通常用大气质量(air mass,AM)来表示。
并规定,太阳光在大气层外垂直辐照时,大气质量为AM0,太阳入射光与地面的夹角为90º时大气质量为AM1。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概述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概述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ye Sensitized Solar Cells,简称DSSC)全称为“染料敏化纳米薄膜太阳能电池”,由瑞士洛桑高等理工学院(EPFL)Gratzel教授于1991年取得突破性进展,立即受到国际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DSSC主要是指以染料敏化多孔纳米结构TiO2薄膜为光阳极的一类半导体光电化学电池,另外也有用ZnO、SnO2等作为TiO2薄膜替代材料的光电化学电池。
1.1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优点它是仿照植物叶绿素光合作用原理的一种太阳能电池。
由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使用了有机染料,其功能就如同树叶中的叶绿素,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易产生光生电子,而纳晶TiO2薄膜就相当于磷酸类脂膜,因此我们形象的把这种太阳能电池称为人造树叶。
DSSC 与传统的太阳电池相比有以下一些优势:(1)寿命长:使用寿命可达15-20年;(2)结构简单、易于制造,生产工艺简单,易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3)制备电池耗能较少,能源回收周期短;(4)生产成本较低,仅为硅太阳能电池的1/5~1/10,预计每瓦的电池成本在10元以内;(5)生产过程中无毒无污染;纳米晶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有着十分广阔的产业化前景和应用前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DSSC将会走进我们的生活。
因此吸引了各国众多科学家与企业大力进行研究和开发,近年来获得了飞速发展。
1.2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的結构组成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包括四部分:纳米氧化物半导体多孔膜(TiO2,ZnO),含有氧化还原电对的电解液(I-/I3-),作为敏化剂的染料(如N719/N3)以及对电极(如Pt)。
除此之外DSSC还需要衬底材料,通常为氟掺杂的氧化锡导电玻璃(FTO导电玻璃)。
该实验中,纳米氧化物半导体多孔膜为ZnO,敏化剂用N719染料。
(1)FTO透明导电玻璃FTO导电玻璃为掺杂氟的SnO2透明导电玻璃(SnO2:F),简称为FTO。
FTO玻璃被作为ITO导电玻璃的替换用品被开发利用,可被广泛用于液晶显示屏,它是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TiO2/ZnO薄膜的载体,同时也是光阳极电子的传导器和对电极上电子的传导器和对电极上电子的收集器。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学生姓名:蓝中舜学号:20120010027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勷勤创新班年级、班级:12新能源课程名称:化学电源实验实验项目: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实验类型:验证设计综合实验时间:2014年6月5日-9日实验指导老师:孙艳辉组员:吕俊郭金海余启鹏一、实验目的1、了解染料敏化纳米TiO2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及性能特点。
2、掌握合成纳米TiO2溶胶的方法、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阳极的制备方法以及电池的组装方法。
3、掌握评价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性能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DSSC 结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结构是一种“三明治”结构, 如图1 所示,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导电玻璃、染料光敏化剂、多孔结构的TiO2半导体纳米晶薄膜、电解质和铂电极。
其中吸附了染料的半导体纳米晶薄膜称为光阳极,铂电极叫做对电极或光阴极。
DSSC 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池中的TiO2禁带宽度为3.2 eV,只能吸收紫外区域的太阳光,可见光不能将它激发,于是在TiO2膜表面覆盖一层染料光敏剂来吸收更宽的可见光,当太阳光照射在染料上,染料分子中的电子受激发跃迁至激发态,由于激发态不稳定,并且染料与TiO2薄膜接触,电子于是注入到TiO2导带中,此时染料分子自身变为氧化态。
注入到TiO2导带中的电子进入导带底,最终通过外电路流向对电极,形成光电流。
处于氧化态的染料分子在阳极被电解质溶液中的I- 还原为基态,电解质中的I3-被从阴极进入的电子还原成I-,这样就完成一个光电化学反应循环。
但是反应过程中,若电解质溶液中的I-在光阳极上被TiO2导带中的电子还原,则外电路中的电子将减少,这就是类似硅电池中的“暗电流”。
整个反应过程可用如下表示:其中,反应(5)的反应速率越小,电子复合的机会越小,电子注入的效率就越高;反应(6)是造成电流损失的主要原因。
光阳极目前,DSSC 常用的光阳极是纳米TiO2。
TiO2是一种价格便宜,应用广泛,无污染,稳定且抗腐蚀性能良好的半导体材料。
染料敏化电池
染料敏化电池1. 简介染料敏化电池(Dye Sensitized Solar Cell,简称DSSC)是一种新型的太阳能电池技术。
它通过将染料敏化的半导体纳米晶颗粒作为光敏剂,将太阳光能转化为电能。
与传统的硅基太阳能电池相比,染料敏化电池具有制造成本低、高效转换太阳能等优势,因此吸引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2. 工作原理染料敏化电池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2.1 光吸收和电子注入染料敏化电池的核心是染料敏化的半导体纳米晶颗粒。
这些纳米晶颗粒通常由二氧化钛(TiO2)构成,其表面覆盖有一层染料分子。
当太阳光照射到染料分子时,染料分子吸收光子能量,激发其电子跃迁到较高能级。
2.2 电子传输被激发的电子通过染料分子、纳米晶颗粒的表面以及导电介质(通常是电解质)等组成的电子传输路径向电池的电极移动。
这一过程中,导电介质中的电解质可以提供可移动的正离子来平衡电子的移动,并完成电池电荷的传输。
2.3 电子还原和离子再转化移动的电子最终到达电池的另一端,与接收电子的电极(通常是有机材料或碳材料)发生电子还原反应,并将电子重新注入到染料分子中。
这一过程中,电解质中的正离子经过电池的电解质层再次转化为中性分子。
2.4 循环整个过程不断循环进行,太阳能的光子能量被转化为电能,并通过电路输出电流和电压。
3. 优势和应用染料敏化电池相比传统的硅基太阳能电池具有以下优势:•成本低廉:制造染料敏化电池所需的材料成本相对较低,且制备工艺简单,使得染料敏化电池具备更低的制造成本。
•高效转换:染料敏化电池对太阳光的吸收效率较高,能够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提高,从而产生更高的电流和电压。
•灵活性:染料敏化电池的材料和结构相对灵活,可以实现柔性电池的制备,适用于更多的场景和应用。
•环境友好:染料敏化电池材料中不包含有毒或稀缺材料,制备过程中产生的废料也相对较少,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染料敏化电池目前已经在一些特定领域得到了应用:•小型电子设备:由于染料敏化电池的灵活性和低成本,可以用于为小型电子设备如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提供电源。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缩写为DSSC、DSC或DYSC)是一种廉价的薄膜太阳能电池。
它是基于由光敏电极和电解质构成的半导体,是一个电气化学系统。
这种电池的一种较新的版本——也叫做格雷策尔电池,是由米夏埃尔·格雷策尔(Michael Grätzel)和布赖恩·奥勒冈1991年在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发明的。
因为它可以用低廉的材料制成(实际中已经证明它很难摆脱对于铂和钌的限制,并且它的液态的电极对于各种天气的适应也是一个挑战),不需要用精细的仪器来制造,这种电池在技术上很有吸引力。
而且,其制造过程比以前的电晶体电池要便宜。
它可以被制成软片,机械强度大,不需要特别保护来防止树枝的撞击及冰雹。
虽然它的能量转换效率比最好的薄膜电池要低,但理论上它们的性价比已足够高,在完成市电平价的情况下可以与化石燃料相提并论。
结构在格雷策尔和奥勒冈的设计方案中,电池有3个主部分。
顶端是以掺氟的二氧化锡(SnO2:F)制成的透明阳极,置于一平板(一般是玻璃制)背面。
这个可传导平板背面有一薄层二氧化钛(TiO2),组成一个高度多孔的结构,有着很高的表面面积。
TiO2只吸收一小部分太阳光子(紫外辐射的光子)。
这块平板置于由光敏的钌-多吡啶染料(亦称分子感光剂)和溶剂的混合物中。
将薄膜在染料溶液中浸湿后,染料薄膜会与TiO2层形成共价键。
产业目前全世界宣称投入者众多,但迄今无产业尚未发展完整;即便目前实验室效率达15%在生产上仍有不少限制与突破点需克服;台湾DSSC产业链完整,永光、长兴、台塑、福盈及造能科技布局产业上下游完整。
优势其主要优势是:原材料丰富、成本低、工艺技术相对简单,在大面积工业化生产中具有较大的优势,同时所有原材料和生产工艺都是无毒、无污染的,部分材料可以得到充分的回收,对保护人类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从1991年瑞士洛桑高工(EPFL)M. Grtzel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该技术上取得突破以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研发。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概述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DSSCs)是一种新型的太阳能转换技术,利用有机染料将太阳光转化为电能。
相比于传统的硅基太阳能电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具有成本低、制备简单、柔性可调、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等优势,因此在太阳能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工作原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基于光生电化学效应。
首先,太阳光穿过负载染料的半透明电极,并被染料吸收。
吸收光的染料分子会产生激发态电子,在紧随其后的电解质中获得电子并转移到染料颗粒表面的半导体纳米晶粒中。
然后,电子从半导体纳米晶粒中通过电解质转移到透明导电玻璃电极上,并通过外部电路回流到半透明电极上的电子空位。
这个光生电子转移和电荷回流的过程形成了一个光电转换的闭合回路,从而产生出可用的电能。
结构组成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主要由光电极、电解质和透明导电玻璃电极构成。
光电极光电极是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中包含染料、半导体纳米晶粒和电子传输材料。
染料通过吸收光能将其转化为激发态电子,而半导体纳米晶粒则负责接收和传输这些电子。
电子传输材料位于半导体纳米晶粒和透明导电玻璃电极之间,起到连接和传输电子的作用。
电解质电解质是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离子液体,它能够扩散和传输电子,并且具有足够的氧化还原能力。
常用的电解质有有机液体和无机液体两种。
透明导电玻璃电极透明导电玻璃电极位于DSSCs的底部,通常由锡氧化物(SnO2)或氟化锡(FTO)等材料制成。
透明导电玻璃电极的作用是提供一个支撑底座,以及给流经DSSCs的太阳光提供一个透明的通道。
制备方法光电极制备光电极的制备主要包括染料吸附、半导体纳米晶制备以及电子传输材料的涂布等步骤。
首先,将染料溶液涂覆到透明导电玻璃电极上,并通过烘烤步骤将染料固定在电极上。
然后,将半导体纳米晶溶液涂覆到染料覆盖的电极上,并进行烧结使纳米晶粒固定在电极上。
最后,涂布电子传输材料,形成光电极。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发展趋势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发展趋势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清洁能源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太阳能作为最为常见、便利和优质的清洁能源之一,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关注。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作为太阳能电池的一种,由于其高效转换、低成本制造等特点,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着重探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发展趋势。
一、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又称染料敏化电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DSSC),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染料敏化半导体薄膜,将太阳能电能转换为电子能,再将电子能转换为电能,从而实现太阳能的利用。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核心组成部分包括:透明导电玻璃基板,碘化电解质,染料分子,光敏电极和对电极等几个部分。
其中最重要的是染料分子,不同染料对太阳光的吸收系数和波段响应不同,因此染料的种类和性能对DSSC的光电效率影响较大。
二、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程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
1991年,日本学者中村泰文等人首次报道了以钛酸酯为电子电荷传导体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此后,一系列的研究使DSSC得以不断升级。
2006年,DSSC的光电转化效率首次达到超过10%。
此后,各种新材料和新技术将DSSC的性能不断提高,最高光电转换效率已经达到达到17%以上。
在这一过程中,光敏电极的材料和制备工艺、染料种类和性能、电解液等关键技术的不断更新和优化是推动DSSC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发展趋势1.注重高光电转换效率光电转换效率是衡量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因此,如何提高DSSC的光电转换效率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之一。
目前,DSSC的光电转换效率已经接近传统硅基太阳能电池,因此未来的DSSC研究应该针对高光电转换效率方向进行。
2.优化染料性能和稳定性染料作为DSSC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性能和稳定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DSSC的光电转换效率和寿命。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一、基本结构与原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由镀有透明导电膜的导电基片、多孔纳米晶二氧化钛薄膜、染料光敏化剂、电解质溶液及透明对电极等几部分构成液态电解质染料敏化二氧化钛太阳能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当能量低于二氧化钛禁带宽度(Eg=3. 2 eV)、且大于染料分子特征吸收波长的入射光照射到电极上时,吸附在电极表面的染料分子中的电子受激跃迁至激发态,然后注入到二氧化钛导带,此时染料分子自身转变为氧化态.注入到二氧化钛导带的电子富集到导电基片上,并通过外电路流向对电极,形成电流.处于氧化态的染料分子则通过电解质溶液中的电子给体,自身恢复为还原态,使染料分子得到再生.被氧化的电子给体扩散至对电极,在电极表面被还原,从而完成一个光电化学反应循环.在整个过程中,各反应物种总状态不变,光能转化为电能.电池的开路电压(Voc)取决于二氧化钛的费米能级(Ef)和电解质中氧化还原可逆电对的能斯特电势之差(ER /Rˊ)[1, 4],用公式可表示为:Voc=1 /q[(Ef) -(ER /R ') ],其中q为完成一个氧化还原过程所需电子总数.二、敏化染料敏化染料分子的性质是电子生成和注入的关键因素,作为光敏剂的染料须具备以下条件:①对二氧化钛纳米晶结构的半导体电极表面有良好的吸附性,即能够快速达到吸附平衡,而且不易脱落;②在可见光区有较强的、尽量宽的吸收带;③染料的氧化态和激发态要有较高的稳定性;④激发态寿命足够长,且具有很高的电荷传输效率,这将延长电子空穴分离时间,对电子的注人效率有决定性作用;⑤具有足够负的激发态氧化还原电势,以保证染料激发态电子注入二氧化钛导带.金属有机配位化合物、纯有机染料、天然植物提取物等都可作为光敏剂.三、纳米二氧化钛膜TiO2是一种价廉、无毒、稳定且抗腐蚀性能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它的吸收范围在紫外区,因此需进行敏化处理.为了提高光于捕获效率和量子效率,可将TiO2纳米化、多孔化、薄膜化.这样的结构使TiO2具有高比表面积,使其能吸附更多的染料分子.然而,只有紧密吸附在半导体表面的单层染料分子才能产生有效的敏化效率.另外,这种结构的电极,其表面粗糙度大,太阳光在粗糙表面内多次反射,可被染料分子反复吸收,从而大大提高太阳光的利用率.提高光电转换效率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膜的制备,膜的表面修饰,膜的耦合,膜的掺杂或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染料敏化纳米晶薄膜太阳电池*孟庆波1,林 原2 戴松元3(1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0)(2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光化学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0)(3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合肥 230031)摘 要 文章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太阳电池)))染料敏化纳米晶薄膜太阳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目前研究的重点和进展以及应用前景和存在的问题.文章指出,这种新型的太阳电池以其制作简单并且具有进一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潜在优势,可以成为非晶硅太阳电池的有力竞争者.关键词 T iO 2多孔薄膜,染料敏化剂,太阳电池Dye sensitized solar cellsMENG Q ing -Bo 1, LIN Yuan 2 DAI Song -Yuan 3(1 S tate K ey L abor atory f or Su rf ace Ph ysics,Institu te of Physics,Chinese A ca 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80,China)(2 K e y L aboratory of Photochemistry ,I n stitute of Chemistry,Chine se A c ademy of S ciences,Beijing 100080,China)(3 Institute of Plasma Ph ysics,Chine se Academy of S ciences,H e f ei 230031,China )Abstract We describe the basic principle and applicat ion prospec t s of a new t ype of solar cell,dye sensit ized nanocrystalline t hin f ilm cells,which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P -N junction solar cells.T hey are easy t o produce,and w ith furt her improved efficiency and lower produc t ion c ost s promise t o rival current amorphous silicon solar c ells.Key words nano -sized T iO 2porous films,dye,solar cell*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批准号:2002AA302403)资助项目;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0资助项目2003-07-23收到初稿,2003-10-30修回 通讯联系人.E -mail:qb meng@ap h 1 引言1991年和1993年,瑞士的M ichael Gr Ýtzel 教授先后在Nature [1]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上发表论文,报道了一种全新的太阳电池)))染料敏化纳米晶薄膜太阳电池.它制作方法简单,成本低,光电转换效率超过了10%.这一转换效率可以和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相比,并且也是目前唯一可以和非晶硅电池竞争的候选者.而这种基于纳米半导体晶体材料(T iO 2等)和工艺的新型电池因具有进一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潜在优势而一直得到高度重视,染料敏化纳米晶薄膜太阳电池已经成为太阳电池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热点[3)29].国家科技部对这种新型太阳电池的研究也非常重视,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分别立项给予支持.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在这一研究领域也做了大量具有自己特色的基础研究工作.本文侧重介绍染料敏化纳米晶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基本原理、目前研究的重点和进展、应用前景和存在的问题等.2 基本原理2.1 染料敏化纳米晶薄膜太阳电池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染料敏化纳米晶薄膜太阳电池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透明导电玻璃(TCO)、纳米(TiO 2)多孔半导体薄膜、染料光敏化剂、电解质和反电极.在太阳电池中,光电转换过程通常可分为光激发产生电子空穴对、电子空穴对的分离、向外电路的输运等三个过程.图1给出了染料敏化纳米晶太阳电池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其中S *为敏化剂的激发态,S 0为敏化剂的基态,S +为敏化剂的氧化态.和传统的p-n 结太阳电池不同,在染料敏化纳米晶太阳电池中,光的捕获和电荷的传输是分开进行的.光的捕获是由染料分子完成的,染料分子吸收光子后,处在激发态的染料分子产生了中心离子到配体的电荷迁移(m etal to ligand charge transfer,M LCT ),电子通过配体注入到二氧化钛的导带,再通过多孔的二氧化钛薄膜传输到光阳极,从外电路通过负载传输到反电极,同时染料分子被电解质中的I -离子还原,实现了电荷的分离.电解质中的氧化还原电对将空穴传输到反电极,与电子复合,完成一个循环.图1 工作原理示意图由于纳米晶半导体内不存在空间电荷层,染料电池中的电荷高效分离不是靠空间电荷层实现的,而必须依靠控制各反应的速度常数来实现,即要使电子注入、染料还原等各正向反应速度远大于复合等各逆向反应速度.2.2 染料敏化纳米晶薄膜太阳电池的动力学特性图2所示纳米晶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电子的损失反应a,b,c 和人们希望的反应1,2,3之间的竞争,这是一个动力学平衡过程(激发、输运和复合):(1)激发态染料分子可以直接弛豫到它的基态.这一过程就形成损失反应a.这一过程与电子注图2 纳晶染料太阳电池的动力学过程入反应2相比,损失可以忽略不计,主要原因是相应的反应速度常数k 2和k a 相差太大,k 2/k a =1000.在这一过程中,染料分子与纳米晶二氧化钛表面的直接键合是满足k 2/k a =1000的关键因素.(2)导带中的电子可能被氧化态的染料分子捕获(反应速率常数是k b ),这一过程就形成损失反应b.由于这一过程和电解质中I -离子还原染料分子竞争,而后者的速率常数是前者的100倍左右,即k 3/k b =100,因而这一损失也是很小的.在这一过程中,I -和I 3-离子在纳米晶多孔膜中的高效传输是保证有充足的I -离子参与竞争的关键因素.所以优化纳米晶多孔膜的微观结构(如纳米晶多孔膜的孔径大小、孔径分布及孔径的连通性等)是非常重要的.在一些准固体电解质体系中,I -和I 3-离子的扩散系数小于液体,因此复合损失较大.(3)导带中的电子可能被电解质中的氧化成分(如I 3-离子)捕获,这一过程就形成损失反应c.这一过程是纳米晶染料敏化太阳电池中电子损失的主要途径.为了减少电子复合损失,要在纳米晶和电解液之间加入绝缘覆盖层.染料分子层本身即是绝缘隔离层.实现染料分子的单层完全覆盖(修饰)纳米晶多孔膜表面,是减小导带中的电子被电解质中的氧化成分(如I 3-离子)捕获几率的有效途径.此外,用Al 2O 3等绝缘材料修饰TiO 2纳米晶也是减小复合的重要方法.另外,染料分子的光谱响应范围和高的量子产率是影响染料敏化纳米晶太阳电池的光子俘获量的关键因素.3 目前研究的重点和进展3.1 新型高效敏化剂的合成开发新染料的主要目的是:使染料能在全可见光谱范围和近红外光谱区内吸收光子能量,并具有高的量子产率.由于顺-二(硫氰酸根)-二(4,4.-二羧酸-2,2.-联吡啶)合钌(N3)染料取得巨大的成功,世界上大多数科研小组的研究工作都集中在它的衍生物的合成上,如Gr Ýtzel M ,Arakaw a H 和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张宝文小组等[2,5)8,26].对于钌染料,扩展吸收光谱主要通过增加钌染料分子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 O)的能级或降低钌染料的最低非占据轨道LU MO 的能级.这样就达到减小钌染料分子的前线轨道能级差的目的,进而扩展了染料分子的吸收光谱.增加HOMO是通过改变钌上单配体的电负性来实现,而降低LUM O则是靠增大联吡啶分子的共轭性来实现.目前扩展吸收光谱的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吸收光扩展后,由于HOM O增加,染料与碘负之间的能量差减小,染料的复原速度下降;或在LU MO降低后,电子向二氧化钛导带的注入速度下降,总之,两者都使IPCE下降,总光电转换效率与N3相差不多.进一步降低染料成本是另一研究的重点.北京大学黄春辉小组在纯有机染料敏化方面做了富有成效的工作,纯有机染料在长波长范围内有比较好的吸收,最大的优点是它的成本低,恰好可以弥补N3染料的不足.但是,纯有机染料由于没有M LCT,复合速度较快,转换效率与N3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虽然纯有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只有1%) 2%[24],它的成功合成,为组装共敏化染料太阳能电池提供了可能[27].将钌染料和有机染料的优点结合起来,一方面提高了钌染料的光谱响应宽度,又降低了钌染料的使用量,降低了成本.总之,设计高效、廉价的染料是组装高效率低成本的敏化太阳电池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纳米晶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课题.3.2多孔膜的制备多孔膜是纳米晶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的骨架部分.它不仅是染料分子的支撑和吸附载体,同时也是电子的传输载体.纳米晶多孔膜的最大特点是它具有大的总表面积,如10L m厚的纳米晶多孔膜的总表面积比其几何面积大1000倍.另外多孔膜中的孔的连通性也是多孔膜结构的一个重要指标,这关系到电解质中氧化还原电对的有效传输.目前,实验室中广泛使用的制膜方法有,刮涂法(doctor-blade)、旋涂法(spin coating)和逐层沉积法(layer by layer deposition)等.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丝网印刷法(screen print)是最好的选择.进一步优化纳米晶薄膜的孔率、孔径、比表面积、厚度等相应参数,实现纳米晶多孔膜的微观结构的可控形成,使之适合各种类型的电解质的填充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同时,对纳米晶多孔膜的进一步颈缩(Necking)化处理,使之增大电导率和多孔膜的内表面的粗糙度等也是多孔膜制备的重点研究方向.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利用纳米晶三维周期孔组装的纳米晶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开路光电压达到0.9V.图3(a)和(b)分别是用旋涂法和利用不同粒径纳米粒子的协同自组装方法得到的二氧化钛多孔膜的照片[20,21].从图3(a)可以看出,多孔膜的孔径分布和连通性不好控制,但是制备过程简单快速.而图3(b)的图3多孔二氧化钛薄膜的SEM照片孔径均匀可控,并且所有的孔都是连通的,在这样的特殊结构中填充电解质后自然组成了相互渗透并且自身连续的大的接触界面(large contact area be-tw een tw o interpenetrating individually continuous netw ork)[4].这是一个理想的多孔膜结构,但是制膜成本高并且制膜的效率低.发展一种新的制膜方法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是今后制膜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利用半导体复合体系(如二氧化钛、氧化铌、氧化锌、氧化锡和氧化铝等)组装复合半导体多孔薄膜电极也是研究的重点.3.3电解质电解质体系的主要功能除了复原染料和传输电荷外,还能改变二氧化钛、染料及氧化还原电对的能级,改变体系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性,对光电压影响很大.为提高电池的光电性能,人们在电解质体系中进行了很多的研究工作,得出了不少有意义的结果,例如:电解质的阳离子对体系的性能有影响,阳离子体积小(如锂离子、氢离子),则光电流大,光电压小,体积大则相反;溶液中加入碱性组分(如氨,4特丁基吡啶),则会增加光电压;另外有机电解质体系的电导率通常较小,加入高电导率的组分(如离子液体),能提高电导率,增加填充因子.目前,液体电解质中广泛使用的氧化还原电对是I-/I3-.碘电对的主要问题是与染料的能级匹配特性不好,使得电池的电压损失较大,光电压偏低.而其他电对的反应动力学特性不好,二氧化钛上电子向溶液的回传太快(见图2中的c过程),转换效率比碘对还要低.研究制备出电导率和离子传导率高,电极电位与染料能级匹配,与二氧化钛纳米晶以及对电极界面结合性能良好的高分子固体电解质或准固态电解质是目前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由于液态电解质含有易挥发的有机溶剂,对电池的长期稳定性有很不利的影响,解决的方法是使用不挥发、稳定,电导率高的离子液体,或者加入高分子凝胶剂,形成准固态的凝胶高分子,这既保持了液体体系的高导电性和高转换效率,又降低了溶剂的挥发和渗漏,从而提高了寿命.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在凝胶网络电解质研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他们使用的液态预聚物、增塑剂和交联剂的混合物,对T iO 2纳米晶多孔电极有良好的浸润性,实现充分的填充,加热后形成不流动的网络凝胶.由于固化之后电解质与TiO 2电极界面接触良好,组装的准固态的T iO 2纳米晶太阳电池的转化效率达到3.4%[16].全固态电解质染料太阳电池研究也是研究的热点课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与日本东京大学合作利用融盐与p 型CuI 半导体的复合体系组装的固态染料太阳能电池的效率达到3.8%[19].图4给出了融盐与CuI 组成的复合电解质的SEM 照片.从图4可以明显看出,纳米晶CuI 周围包裹一层融盐层.这样的特殊结构,有利于实现CuI 晶体的填充和颈缩,提高了电池的寿命和效率.图4 复合电解质的SEM 照片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使用复合纳米晶半导体组装的小面积的液体纳米晶敏化太阳电池转换效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8].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在高质量染料的批量合成、小面积染料电池的阵列集成(敏化太阳电池组件)和纳米晶染料太阳电池的封装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这些工作为大规模组装和生产染料敏化纳米晶太阳电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 存在问题染料敏化纳米晶太阳电池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效率和稳定性的最优化.这包括两个方面:(1)液体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的长期稳定性,主要是封装技术问题,解决电解质的泄漏和变性问题;(2)固态电解质染料敏化纳米晶太阳电池效率低的问题.5 应用前景如果固态准固态纳米晶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的效率能进一步提高,达到6%)8%的水平,或者能够解决液体纳米晶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的封装问题,由于其成本的优势,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从小型的远程的/独立应用系统0到包括建立集成功率供电和居民供电等.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太阳电池的性价比的不断提高,太阳光伏电池的总装机功率必将快速增长.这其中包括建立集成功率供电和居民区供电等.同时世界许多国家的政府还鼓励使用这种环保的发电方式,尽管光伏电池的总装机容量和常规发电相比还只占很小一部分,但是它的发展前景是非常乐观的.6 结束语世界上的主要发达国家美国、日本、欧洲等都投入巨资建立相应的国家科研中心和相应的开发组织,力争在太阳能开发利用上占据有利地位.就我国的具体国情而言,过度地依赖化石能源,将对国家的能源安全构成威胁,我国在80年代是一个能源出口国,而进入90年代后,已成为一个能源的进口大户,动荡的国际社会及政治因素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能源稳定供应,影响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的稳定.因此,开发新的可持续能源对国家的长治久安、长期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太阳能利用研究项目不仅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而且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因此国际上将这一新的能源体系称为太阳能经济.同时光伏电池是21世纪高新技术角逐的重点领域之一.我们相信,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扶植下,勤劳智慧的中国人,一定能迎来太阳能光伏电池研制的春天.参考文献[1]O c Regan B,Gratzel M.Nature,1991,353:737[2]Nazeerud in M K et a l .J.Am.Chem.S oc.,1993,115:6382[3]Gratzel M.Nature,2001,414:338[4]Wang P et al .J.Am.Chem.Soc.,125(5):1166[5]Islam A et al .J.Photochem.Photobiol.A,2003,158(2)3):131[6]Hara K et al .New J.Chem.,2003,27(5):783[7]Hara K et al .J.Photochem.Photobiol.A,2001,145:117[8]Yanagida M et al .New J.Chem.,2002,26:963[9]Kub o W et al .J.Phys.Chem.B,2003,107(18):4374[10]Kub o W et al .Chem.Lett.,2002,948[11]Matsumoto M et al .Bull Chem.Soc.Jp n.,74:387[12]Kumara G R A et al .Langimu ir,2002,18:10493[13]T ennakone K et al .Physica E,2002,14:190[14]Tennakone K et al.Appl.Phys.Lett.,2000,77:2367[15]Kumara G et al.Sol Energ.Mat.Sol.C.,2001,69:195[16]Li W Y et al.Chin.Sci.Bull.,2003,48(7):646[17]Dai S Y et al.Chin.Sci.Bull.,1996,41:1781[18]Dai S Y,Wang K J,Ch in.Phys.Lett.,2003,20(6):953[19]M eng Q B,Takahashi K e t a ngmuir,2003,19:3572[20]M eng Q B et al.Appl.Phys.Lett.,2000,77:4313[21]M eng Q B et al.Chemistry M ateri als,2002,14:83[22]Huang Y Y et al.J.Phys.Chem.B,2002,106:10020[23]Meng F S et a l.Syn thetic Metals,2003,137:1543[24]黄春辉等,光电功能超薄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78[Hu ang C H et al.Ultra Thin Fi lms for Optic s and Eletronics.Bei jing:Pek ing Un iversity Pres s,2001.378(in Ch inese)][25]Wang Z S et al.Sol Energ.Mat.S ol.C,2002,71:261[26]Wang Z S et al.New J.Chem.,2000,24:567[27]Zhang D S et a l.J.Photochem.Photob iol.A,2000,135:235[28]Wang Z S et al.Chem.Mater.,2001,13:678[29]耿新华,孙云,王宗畔等.物理,1999,28:96[Geng X H,Su nY,Wang Z P e t al.Wu li(Physic s),1999,28:96(in Chie se)]#物理新闻和动态#第5届欧洲流体力学会议简讯三年一次的第5届欧洲流体力学会议(第1届,1991年,英国剑桥;第2届,1994年,波兰华沙;第3届,1997年,德国哥廷根;第4届,2001年,荷兰安侯温),最近在法国南方边陲(近西班牙)的(法国航天基地)城市图鲁斯(T oulouse)召开.会议时间为2003年8月24日至2003年8月28日.大约有来自世界各地的530位科学家参与此次盛会,发表他们最新的成果.本届会议主席为法国科学家M agnaudet J博士.大会的学术报告有:(1)欧洲流体力学奖章报告:Moffatt H K(IU T AM的现任会长,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题目N avier-Stokes方程及有限时间的奇异性问题;(2)大会邀请报告一共有8人,分别是:两位英国大学教授(剑桥/爱尔兰),Peake N(题目:涡轮机械中的声学)和W eair e D(题目:泡沫流动);法国大学研究院(巴黎)教授Candel SM(题目:在燃烧中的流体动力学);法国科学院教授Quere D(题目:惯性毛细现象);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研究院教授K achanov Y S (题目:边界过渡层内的回响问题);德国航天研究院(哥廷根)教授Ko ch W(题目:在开放系统中剪切层的激发共振与反馈循环);荷兰T wente大学教授L ohse D(题目:在颗粒动力学中的空隙、射流和团簇);美国加州大学教授M elville W K(题目:海洋上层的流体动力学,波的边界层)(3)一般报告,共有68个分组[如:空气声学、涡旋失稳、界面现象、光与声(光学法)、光与声(声学法)、波动现象、微流体学、生物流体、生物微流体动力学、聚结与崩裂、湍流结构、理论流动控制、大气涡旋、气泡流、相变化现象、雾化与混合、粒子动力学、湍流色散、失稳理论与分析、大气湍流等)]分散在5天内,每天同时有8个组在不同的会议室内进行报告,其中较热门的专题是:颗粒流动,重力波,界面失稳,微重力(热毛细流动)等(4)张贴报告,共有15个分组(分散在3天内,每天同时有5个组进行张贴报告).大部分的一般报告来自英国、德国、俄罗斯、荷兰、美国等欧洲国家,亚洲地区仅有印度、日本、中国等地(呈现个位数)的科研人员作报告.本人是中国大陆地区唯一被接受的作一般报告的代表,中国香港地区有一位被接受的作张贴报告的代表未与会.来自中国大陆,但现在在瑞士、德国、英国、荷兰工作、学习的专家有5位与会.从本次会议的专题分组安排及笔者的与会观察,可以感受到传统流体物理科研工作者的创新渴望[利用核物理和高能物理实验技术以及原子和分子物理实验技术来分析气/液、固/液交互作用,如小气泡的生成,极短时间内的时空衍化,泡沫、颗粒流与相变(涉及统计、非线性物理),粒子在湍流、火焰内的运动,复杂界面的时空衍化,纳米尺度范围的流体物理,连续介质模型在流体物理问题中应用的极限等]与多学科(如生物、化学、电子、环境、材料等科学)交叉的强烈意图;当然,未得到合理解释的传统湍流问题仍是本次会议一般报告中的主要专题(约占了9个分组,但未明显地出现在大会邀请报告内,似乎是近期内未有重大发展);但与大会邀请报告中新的物理方向有关的内容的分组则至少有24个,这些将会是未来研究的主流,它们是与生活环境、生命医学、材料制造、能源再生等息息相关的流体科学,对它们进行研究,一方面能改善人们的食衣住行等生理、物质状态,又能丰富人们的思维,稳定人类的心理状态!本次会议结束后,学术委员会在与会且注册的一般及张贴报告者中,就报告的内容、表达能力等标准,分别选出一位年轻科学家(30岁以下)给与奖励.此次两位得奖者是:一般报告来自荷兰T w ente大学的M armottant P(法国籍)(题目: -How ultr asound driven bubbles act on lipid membranes.);张贴报告来自德国Darmstadt大学的G uenther S(女性)(题目: -V ibrating grid turbulence scaling laws in inertial and ro tating systems.).由于欧盟的正式运作已有多年,在欧洲,跨国度科技合作已是主流(冲破本地经费短缺、人才外流、旧环境约束等限制),中国与欧盟的科技交流及合作应该注意此点(不再是中国与欧洲中某一国家).最后,与会的各主要欧洲国家代表选定下一次(第6届:2006年)开会地点:瑞典的首都Stock-holm.有兴趣投稿与会的国内科研人员届时(2005年)不妨留意相关网页的消息.(西北师范大学物理系朱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