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流变学是研究血液流动特性的学科,它可以通过测量血液的黏度、流变指数、红细胞聚集度等参数,来评估血液的流动性能。

血流变学检查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多种疾病。

血流变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而血液的流动性能是影响心血管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血流变学检查,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血液黏度、红细胞聚集度等指标,从而评估其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如果发现患者的血液流动性能较差,医生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调整饮食、增加运动等,来降低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血流变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血液病。

血液病是一类由于血液成分异常而引起的疾病,如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等。

血流变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液流动性能,从而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血液病。

如果发现患者存在血液病,医生可以根据检查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输血、药物治疗等。

血流变学检查还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

在治疗某些疾病时,如肿瘤、糖尿病等,血液流动性能的改变可以反映出治疗效果。

通过血流变学检查,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血液流动性能是否有改善,从而评估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血流变学检查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诊断和治疗血液病、评估疾病治疗效果等。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血流变学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检查,以保障自己的健康。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血流变学检查是一种通过测量血液流动性能力来评估血液流动性的方法。

它可以检测出血液中的各种成分对于血液黏度和流动性的影响,从而提供有关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信息。

以下是血流变学检查在临床上的意义。

1. 评估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而高黏度和低流动性的血液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检测血液黏度、红细胞聚集程度、红细胞变形能力等指标,可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2. 指导肿瘤治疗肿瘤患者常常需要接受化学治疗或放射治疗,这些治疗会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其中包括影响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

通过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以评估患者的耐受性和治疗效果,并针对不同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治疗方案。

3. 诊断炎症和感染炎症和感染会导致血液黏度增加,红细胞聚集程度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等现象。

因此,通过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出患者是否存在炎症或感染,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 评估肝脏功能肝脏是人体内重要的代谢器官之一,在肝功能异常时会影响人体内各种物质的代谢和转运,从而影响血液流动性。

通过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以评估患者的肝功能状态,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

5. 指导营养干预营养不良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

营养不良会导致人体内各种物质代谢异常,从而影响血液流动性。

通过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以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并针对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的营养干预和治疗。

总之,血流变学检查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为医生提供关于患者身体状态和疾病诊断的重要信息,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优化。

血液流变学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临床意义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流动的特性及其与血管壁相互作用的学科。

血液流变学参数包括血液粘度、红细胞变形能力、血小板聚集性等。

这些参数对维持机体正常的血流动力学特性起着重要作用。

在临床上,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对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首先,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心血管疾病是血液流变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血液粘度的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在高血压、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

通过研究血液粘度的改变,可以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根据不同的粘度水平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其次,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对于一些炎症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些炎症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肺炎等会引起血液粘度的改变,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和微循环灌注异常。

通过研究血液流变学参数,可以及早诊断和干预这些疾病,提高疗效和预后。

此外,血液流变学的研究还对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肿瘤是血液流变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之一、一些研究表明,肿瘤患者血液粘度、红细胞变形能力等参数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定期监测这些参数,可以及早发现肿瘤的变化,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并指导治疗策略的选择。

最后,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对于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血液病如贫血、血小板功能异常等会导致血液流变学参数的改变。

通过研究这些改变,可以早期诊断和干预血液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总的来说,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血液流变学参数,可以及早诊断和干预心血管疾病、炎症性疾病、肿瘤和血液病等,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估。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不同疾病之间血液流变学参数的关系,为发展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提供更多的依据。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血液流变学主要研究的是血液及其成分的流动性和变形性规律的科学它与临床多种疾病有关。

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就是描述血液各种流变性质的定量半定量参数这些指标的异常改变及其改变程度对疾病的病因诊断预防治疗疗效观察及病情监测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和药物研究及群体普查及亚健康检查。

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已成为临床医学和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血液在人体内的流动状态是处于生理状态还是处于病理状态一、血液粘度测定血液粘度是血液最基本的流变特性是血液流变学研究的核心是反映血液“ 浓、粘、聚、凝” 的一项重要指标。

血液粘度的高与低能反映血液循环的优与劣或血液供应的多与少是血液流变学的基本参数。

测定血液粘度研究血液粘度的特点掌握血液粘度变化规律对于了解血液的流动性质和凝固性质尤其是对于揭示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血液粘度测定:包括全血粘度(η b )和血浆粘度(η p )测定。

测定全血、血浆粘度对了解血液的流动性及其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变化规律评价微循环障碍的原因诊断、防治血液粘度异常的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临床资料表明许多表现有明显微循环障碍的疾病都同时伴有全血、血浆粘度增高。

而且微循环障碍程度和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全血、血浆粘度增高是平行的。

微循环障碍同时伴有全血或血浆粘度的增高常见于多种疾病如脑中风、心肌梗塞、冠心病、肺心病等。

如果经过治疗随着临床症状和微循环障碍的改善血液粘度亦有所降低。

血液粘度的测定在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的鉴别诊断疗效观察予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血液流变性的改变与脑血管病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引起重视。

影响血液流变性的因素主要包括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血沉和纤维蛋白原等。

这些指标的变化直接影响血液的流动性粘滞性和凝固性其变化超出正常范围就可能引起脑血管病。

血流变的检测与临床意义

血流变的检测与临床意义

检验科血流变的检测及临床意义一、定义:血液流变学包括:全血比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血小板电泳时间,纤维蛋白原测定,血沉及红细胞变形能力等10多项指标。

主要通过观测血液的粘度、流动、凝集等流变性和红细胞的变形及聚集、血小板的聚集、释放等指标反映由于血液成分变化,而带来的血液流动性、凝滞性和血液粘度的变化,来研究血液和血管、心脏的宏观与微观流变性的规律。

二、采样:绿头管空腹采血5ml,2h内送检。

三、检测:赛科西德6000血流变仪。

1h出结果。

四、辅助检查:血脂(特别是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检查。

五、可用于血液流变学检查的疾病:1、血管性疾病①高血压;②脑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脑出血);③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④周围血管病(下肢深静脉血栓,脉管炎,眼视网膜血管病等)。

2、代谢性疾病①糖尿病;②高脂蛋白血症;③高纤维蛋白血症;④高球蛋白血症。

3、血液病①原发性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②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③白血病;④多发性骨髓瘤。

4、其他①休克,脏器衰竭,器官移植,慢性肝炎,肺心病,抑郁性精神病;②中医范围中的血瘀症等。

(五)、亚健康状态的筛选六、我院开展血流变检测的意义:1、西藏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人群的健康状态评估。

针对高原人群的研究认为久居高原人群的红细胞压积结果普遍在平原地区参考值的高线上或高于参考值范围,特别是40岁以后的中老年龄段,结果高出参考值范围更加明显,升高比率更加显著,血红蛋白结果高于平原地区参考值范围男性占50%以上,女性接近50%,高血糖、高血脂比率也不低。

监测血流变的异常能有效预防和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

2、老年前期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预测及预防。

心、脑血管疾病虽然有诸多致病因素,但均与血液粘度异常有关。

甚至在尚无症状之时,就可以在血液流变参数方面反映出来。

至于血液病、遗传或免疫异常、休克和中毒等疾病的血液流变性会有更显著的改变。

老年前期是血液粘滞性和凝固性由正常转变为异常的重要时期,也是发生冠心病的重要时期,定期进行血液流变性检测,对预防或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血流变检测意义及应用范围

血流变检测意义及应用范围

血流变检测意义及应用范围血流变指的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特性。

正常的血液应该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变形性,但是一些疾病和健康状态的改变会影响血流的流动性和变形性,这就是血流变的变化。

血流变检测可以通过各种测试方式来检测血液的流动性和变形性的情况,进而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对于人体健康来说,血流变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

因为血液是我们身体里的液体循环系统,通过血管系统把氧气、养分和荷尔蒙输送到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细胞,帮助我们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如果血流变性出现了异常,那么就会影响血液输送的效率和质量,会导致各种疾病和健康问题的出现。

因此,血流变检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身体健康状况,及时发现疾病和问题,从而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血流变检测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例子:1.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血流变异常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血流变性的改变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心肌梗死、脑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通过血流变检测可以及早发现疾病,进行早期预防和治疗。

2.肝病:肝病也会影响血流变性的情况。

肝硬化和肝炎等疾病会使得血小板增多,血液浓稠度增加,导致血流变性的改变,甚至出现血栓等问题。

通过血流变检测可以发现肝病的早期病变,并且在治疗过程中监测病情。

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身体里的血糖浓度比较高,血液中含有高水平的葡萄糖。

这种情况会导致血流变性的改变,从而增加了发生微血管病变的风险。

通过血流变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防止糖尿病患者发生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4.血液系统疾病:血管系统和血液系统紧密相连,不正常的血液系统疾病也会影响血流变性的情况。

比如,白血病、淋巴肿瘤等血液系统疾病会导致血液浓稠度增加、血小板增多和变形性下降等问题,不正常的血流变性则进一步影响身体的循环系统和机能。

通过血流变检测,医生可以及早发现这些疾病的异常情况,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

总之,血流变检测是一种常见的检查方式,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身体的循环系统和疾病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预防和治疗。

宏观血液流变学常用检测指标与临床意义

宏观血液流变学常用检测指标与临床意义

宏观血液流变学常用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血液流变学主要研究的是血液及其成分的流动性和变形性规律的科学,它与临床多种疾病有关。

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就是描述血液各种流变性质的定量,半定量参数,这些指标的异常改变及其改变程度,对疾病的病因,诊断,预防,治疗,疗效观察及病情监测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和药物研究及群体普查及亚健康检查。

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已成为临床医学和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血液在人体内的流动状态,是处于生理状态还是处于病理状态。

血液粘度的测量是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它的重要性在伯肃叶(poiseuille )定律中已经体现出来。

血液粘度测量包括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测量,但是,单单地测量血液粘度是远远不够的,目前,以围绕血液粘度测量为中心,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在逐年增多,血液流变学最初只给 5 个参数,即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与红细胞刚性指数。

以后发展增加了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高切还原粘度,低切还原粘度,血沉、血沉方程K 值,红细胞电泳时间与电泳率,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粘附与聚集。

后来又增加了卡松粘度与卡松屈服应力值。

全血高切相对粘度,全血低切相对粘度等。

指标虽多,但总是围绕着红细胞的聚集性与变形性的(血液粘度)。

随着检测仪器设备的不断发展与普及,还会不断增加反映红细胞聚集,红细胞变形,凝血,血液触变性,血液粘弹性,血栓弹力图等指标,血液粘滞性异常都是根据上述参数检测结果来判断的,所以,我们测量这么多指标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从多方面来寻找血液粘度增高的原因,不同原因所导致的血液粘度增高,其治疗方法是不同的。

有些指标,如血脂等,虽不算血液流变学指标,但是,它的含量与血液粘度密切相关,因此亦将其列为血液流变学指标中来进行讨论。

临床常用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血液流变学的每一项指标都是其相应流变性的数值表达。

血液具有诸如粘滞性,红细胞聚集性与变形性,血小板聚集性与粘附性等等各种流变性质,因而相应地形成了表达这些流变性质的指标体系。

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
血沉方程K值
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
如果一位患者低切变率下的全血表观粘度增高,特别是在同一切变率下的还原粘度也增高,那麽计算出的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红细胞电泳指数也应当增高,这才能表明该患者存在红细胞聚集性增高的问题,应当分析其产生的病理机制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结果分析
如果一位患者高切变率下的全血表观粘度增高,特别是在同一切变率下的还原粘度也增高,那麽计算出的红细胞变形指数和红细胞刚性指数也应当增高,这才能表明该患者存在红细胞变形性减低的问题,应当分析其产生的病理机制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全血粘度
因此,这类疾病又叫出血性低 血粘症。另外,尚有一些疾病,如各种贫血症、尿毒症、肝硬化腹水症、急性肝炎等,也表现有低血粘度,但这类血液粘度降低与出血无 关,而与慢性消耗性病理过程有关。因此,这类疾病叫做非出血性低血粘症。
全血粘度
生理性低血粘综合征:这一类型的特点是血液粘度的降低出现于人体正常生理过程的某一阶段。例如,妇女在月经期以及妊娠期所见 的血液粘度低下均属于此类型。
红细胞压积(HCT)测定
降低:贫血、白血病、恶性肿瘤、尿毒症、肝硬化腹水、失血性贫血等疾病,另外,妇女妊娠,月经期也有所下 降。
与血液流变性的关系:
HCT是影响全血粘度的决定因素之一,HCT增高常导致全血粘度增高,影响心、脑血流量及微循环灌注。由于HCT增高而导致 全血粘度增高,常表现为高粘滞综合症(即高浓稠血症和高粘血症)。
血浆粘度
血浆粘度
(以巨球蛋白 IgM增多为特征的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以及球蛋白IgG或IgA增多的多发性骨髓瘤等);纤维蛋白原增多型(如中风、心肌梗塞 、糖尿病等);血脂增多型(如高血脂等);球蛋白增多型(慢性肝炎、肝硬化、肺心病等)以及核酸增多型(急性白血病等)

血液流变学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临床意义血浆粘度血浆粘度的特点是不随着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常数,是影响全血粘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血浆或血清之所以具有比水大得多的粘度,尤其是它们对血液粘度所以能给予明显的影响,主要原因在于血浆或血清中含有蛋白质/脂质和糖类等高分子化合物。

据观察血浆或血清粘度随纤维蛋白原、IgA、IgG、血清中各种蛋白成分,血脂(β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的增加而增加。

但这种依赖关系较少,而白蛋白以外的这些成分产生粘度的能力较大。

若纤维蛋白原、β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球蛋白等成分显著地增加时,则可使血浆或血清粘度相应增加,血浆粘度的增加,也是招致全血比粘度增加的原因之一。

各种生物大分子成份在相同毫克%浓度下产生比粘度的能力大小,按其由大至小的顺序为:胆固醇→纤维蛋白→甘油三酯→β脂蛋白→IgG和IgA→白蛋白。

从这一顺序可推测产生粘度能力大小与有关生物大分子的构型、大小、亲水性还是疏水性等性质有关。

如纤维蛋白原分子呈纤维状,容易弯曲和引起分子间的相互牵连,故产生粘度能力较大,相当于白蛋白的139倍,列于第二位;而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由于它们是非亲水性物质,在血浆或血清中往往以与其他物质结合的乳糜颗粒而存在,故产生粘度能力较大,分别为白蛋白的278和121倍,列于第一位和第三位;另三种生物大分子的分子量顺序为β脂蛋白、Lg、白蛋白(6.9×10),其中β脂蛋白亲水性较差,分子量比Ig、或白蛋白高3.2倍,Ig的亲水性较脂蛋白好,分子量较脂蛋白低故产生粘度能力居中,即白蛋白的2.7倍,白蛋白因分子量最小,亲水性最强,产生粘度能力较弱,故在生理条件下白蛋白对粘度的影响可能较小。

临床意义增高最典型疾病有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高脂血症、球蛋白增多症、高血压等。

而在测出血浆粘度高的同时,测定血浆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又可从血浆粘度增高中进一步区分出巨球蛋白增多型(以巨球蛋白IgM增多为特征的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以及球蛋白IgG 或IgA增多的多发性骨髓瘤等);纤维蛋白原增多型(如中风、心肌梗塞、糖尿病等);血脂增多型(如高血脂等);球蛋白增多型(慢性肝炎、肝硬化、肺心病等)以及核酸增多型(急性白血病等)临床血浆粘度增高可见于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一些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巨球蛋白血症等。

血流变检测意义

血流变检测意义

血液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其内部各种分子和颗粒之间以及血液与血管壁之间必然会产生内磨擦力,这种内磨擦力就是血液粘度产生的原因。

一旦粘度升高,血液流动减慢,大量脂质、脱落的细胞等易沉积在血管内膜上,血中纤维蛋白、血小板等乘机在异物上聚集,使血管腔狭窄,甚至形成血栓,阻碍血液正常流动,使血液粘度进一步升高,形成恶性循环。

1、高切变率下测定的全血粘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红细胞的变形性,也就是说某患者高切变率下粘度增高,说明该患者红细胞的变形性减低(不容易变形)。

2、低切变率下测定的全血粘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红细胞的聚集性,也就是说某患者低切变率下粘度增高,说明该患者红细胞的聚集性增高(容易聚集)。

血液流变学检查已作为一个基础性项目,广泛应用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老年病的管理中。

正常范围:
1、血沉方程K值:男:0~80 女:0~80;
2、红细胞聚集指数:男:3.79~6.04 女:3.19~5.33;
3、红细胞刚性指数:男:2.29~6.72 女:2.16~6.93;
4、红细胞变形指数:0.53~1.11;
5、血浆粘度测定:1.26~1.70;
6、全血粘度测定:
1(l/s)男:17.83~21.35 女:13.79~17.91;
5(l/s)男:8.31~9.95 女:6.81~8.53;
30(l/s)男:5.18~5.94 女:4.29~5.45;
200(l/s)男:3.53~4.65 女:3.36~4.32。

需要了解详细的信息请查阅兰卫临床项目指南,以上项目为部分检测项目。

血流变原理和临床意义

血流变原理和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检验及临床应用一、血液流变学概述(二)什么是血液流变学血液流变学(Hemorheology )是研究血液及其组分以及与血液接触(de)血管(de)流变性质及变化规律(de)学科.(二)什么是临床血液流变学研究与人体疾病(de)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后和疗效评价及药物(de)作用原理等有关(de)血液流变性称为临床血液流变学(Clinical Hemorheology ).(三)血液流变学(de)研究范围1血液(de)宏观流动性,即粘度.2血细胞(de)流变性,主要是红细胞(de)聚集性和变形性.3血浆成分对血液流变性(de)影响,主要是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等.二、血液流变学基础理论(一)血液(de)流动血液在血管中运动是一种表现为中央流速快,周边流速慢(de)“套管式”流动.而所谓“套管式”流动实际上是一种分层运动,故又称层流. 液体层流(de)模式图(二)血液流变学参数1 内摩擦力(F ):快慢两层液体间能够驱使整体血液流动(de)一对力(拉力与阻力),就称为 内摩擦力.单位:达因2 切应力(τ):在单位面积上所承受(de)粘滞力.单位:Pa (帕斯卡),1Pa=10达因/平方厘米τ = F/S S:两液层之间(de)面积3 切变率(g ):反映快慢两液层之间(de)速度差和距离差.单位:1/秒(s -1)公式:4 粘度(η):切应力(τ)与切变率(g )之比.衡量液体流动时(d e )内摩擦力或阻力(d e )度量.单位:毫帕斯卡·秒(m P a ·S )牛顿粘滞定律:血粘度是衡量血液流动性(d e )指标,粘度愈高流动性愈差,粘度愈低流动性愈好.5 非牛顿液体和牛顿液体全血是非牛顿液体,即全血(de)粘度是随切变率(de)变化而变化;而血浆dHdV g =gτη=被看作是牛顿液体,它(de)粘度与切变率无关.6 血液(d e )相对粘度(ηr )ηb : 全血粘度ηp : 血浆粘度7 表观粘度ηa :全血等非牛顿液体,在特定切变率下测定出来(de)粘度称为这种液体(de)表观粘度. 8 还原粘度ηr e :用Hct 校正后(de)表观粘度.消除Hct 对粘度(de)影响. ηr e =ηb —ηp /ηp 1/H c tHct 与血液粘度之间(de)关系9 血浆粘度血浆粘度(de)特点是不随切变率(de)变化而变化,不论在高或低切变率范围内总是一个常数, 即为牛顿液体.血浆粘度(de)高低与其中所含各种蛋白质、糖类、脂类等高分子物质含量有关.其中蛋白质对血浆粘度影响最大.10 血浆比粘度比粘度一般指某液体(de)粘度与标准参照液粘度(de)比值,常以水或生理盐水(NS )作对照.实际测定多采用血浆和已知粘度(de)净水互相比较(de)方法,二者通过毛细血管(de)时间之比即粘度之比,这个比值就称作血浆(de)比粘度. 11 卡松粘度(c ):是足够高切变率(红细胞变形到极限)下血液粘度趋向(de)极限值.根据Casson 方程推导得:c 为卡松粘度 τ 为切应力τc 为卡森屈服切应力 g 为切变率12 屈服切应力c屈服切应力是低切变率下,纤维蛋白原(d e )桥联作用使红细胞形成立体网络结构而致.故与H c t 和血浆蛋白含量有关,其大小影响微循环中(d e )血液流动性,反映了微循环中(d e )血液郁积状况;也影响低切变率下血液流动中(d e )红ηηηpbr =gc c ττη-=细胞(d e )取向和相互作用13 红细胞聚集指数通过低切变率下血液(d e )相对粘度(ηr )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当红细胞膜发生病变,或血浆中(d e )成分影响到红细胞膜,使红细胞膜表面(d e )负电荷量减少,则红细胞(d e )聚集性增加.急性心肌梗塞时红细胞聚集性有特殊(de)改变 正常(de)血液,一般50·s -1以上(de)切变率即可使在静止状态下因红细胞聚集而形成(de)聚集体解聚,但在急性心肌梗塞时,患者(de)血液在500·s -1(de)高切变率下,仍然存在一定数量(de)红细胞聚集体,显示了红细胞聚集性(de)异常增高.14 红细胞刚性指数T K通过高切变率下测定血液(d e )表观粘度来判断红细胞(d e )变形能力.(三)血液流变学检验血液粘度 红细胞聚集性 红细胞变形性 其它指标1 血液粘度(1).高、中、低切变率下(de)全血粘度(2).高、中、低切变率下(de)卡松粘度(3).血浆粘度(4).全血还原粘度2 红细胞聚集性指红细胞在低切变率下形成聚集体(d e )性质红细胞聚集性测定或计算方法:(1)在低切变率(1s -1) 下(d e )全血粘度(2)根据粘度计算出红细胞聚集指数(3)血沉(E S R )和血沉方程K 值K 值是去除红细胞比容H c t 影响,评价红细胞聚集性(d e )一个更可靠(d e )指标.(4)红细胞电泳率3 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变形性指正常红细胞具有能通过比自身直径小(de)毛细血管(de)能力.红细胞变形性测定或计算方法:(1)高切变率,一般是150s -1条件下全血粘度.(2)根据粘度计算红细胞变形指数和刚性指数(3)红细胞滤过指数(4)激光衍射法4 其它指标:红细胞比容Hct 、血浆纤维蛋白原、白细胞流变性、血小板粘附性、血小板聚集性、体外血栓形成测定三、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d e )临床意义1.血粘度降低临床上血粘度降低(de)情况不多,主要是大量失血后机体体液代偿和医源1Hct ln Hct ESR --=K性补偿所致血液稀释化引起.这类病人很少做血液流变学检验,所以出现全血粘度较大幅降低时,一般都是仪器或抽血错误所致.如果出现了全血粘度降低较多时,一定要看红细胞压积是不是有降低,如有是结果可靠性较大,如压积正常就要多检查一下.血浆粘度下降对全血粘度有影响,但不大.2.高、中、低切都升高,且幅度较大这是高危人群、一般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危险程度依次为高纤维蛋白原>高红细胞聚集指数>高Hct.但是如果其他指标正常,或增加不明显,那么检测结果可能有问题,要复查.3.低切高、高切不高这一类多为缗钱样红细胞聚集引起,可能是红细胞电荷减少,也可能是温度过低使得红细胞易聚集,引起粘度升高.而这种聚集因为高切变速度(de)稀释效应而减少,所以高切不高.由于末梢微循环是在低切变速度下进行(de),所以对于末梢微循环不好(de)病人,如老年人、高危人群也有很大(de)危险性.4.高、中、低切都略有升高如果其他指标正常,只有Hct升高一般是正常(de)生理现象(如到高原);有时Hct可能很高,而粘度上升并不高,这主要是正常情况下人体有调节血粘度(de)能力.当然也可能是高粘血症代偿期.但若其他正常,而血浆粘度高,也可引起全血粘度高, 这类病人有可能处于高凝前期,有很强(de)预报作用.5. 血浆粘度升高最大(de)可能是纤维蛋白原等链状蛋白升高,这类病人可因为链状蛋白形成网状结构引起全血粘度升高,一般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也很危险.至于血糖、血脂高引起(de)血浆粘度一般只是略有升高6. 血脂升高血脂升高病人一般都存在血流变学改变,血脂对血液流变(de)影响主要表现不在粘度上,而是表现在血管上.因此,血粘度高同时伴有高血脂(de)病人是双重因素(de)影响,即使粘度升高不大也要注意.四、血液流变学(d e)临床应用血液粘滞异常综合征血液粘滞异常综合征:若血液流变性质(de)指标明显高于正常值为高粘滞综合征;明显低于正常值为低粘滞综合征高粘滞综合征:由于血液粘度增高,血液流动缓慢,组织血液与氧气供应相对不足所引起(de)临床综合症高粘滞综合征(de)病因(一)血管性疾病1.高血压2.脑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脑出血)3.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4.周围血管病(下肢深静脉血栓,脉管炎,眼视网膜血管病等)(二)代谢性疾病1.糖尿病2.高脂蛋白血症3.高纤维蛋白血症4.高球蛋白血症(三)血液病1.原发性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2.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3.白血病4.多发性骨髓瘤(四)其他1.休克,脏器衰竭,器官移植,慢性肝炎,肺心病,抑郁性精神病2.中医范围中(d e)血瘀症等。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

血液状态与血流变参数
反映血液浓稠的指标 :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 反映血液粘滞的指标 :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还原粘度 反映血液凝固的指标 :纤维蛋白原 反映红细胞聚集的指标 :全血低切变率的粘度和还原粘度、 血沉、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 电泳时间 反映红细胞变形的指标 :全血高切变率的粘度和还原粘度、 红细胞变形指数、卡松粘度、红 细胞变形TK值
1.1 全血粘度
全血粘度结果有高切变率、中切变率、低切变率下的三个血 液表现粘度值, 1,高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主要是由红细胞变形产生的,高切粘度 高,红细胞变形能力或弹性差,血管壁硬化、粗糙。 2,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主要是红细胞聚集决定的,低切粘度高, 红细胞聚集性增高。 3,全血中切粘度值为全血低切粘度到高切粘度变化的一个过渡点。 冠心病、糖尿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血栓闭塞 性脉管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源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 先天性心脏病、高山病、烧伤、脱水、镰状红细胞病、球形红细 胞病症、酸中毒、缺氧等均可引起全血粘度增高; 而各种贫血、尿毒症、肝硬化腹水、晚期肿瘤、急性白血病 以及妇女妊娠可引起全血粘度降低。同时,全血粘度测定对脑血 管疾病有一定鉴别诊断意义,如缺血性脑血管疾病70%~80%全 血粘度增高,而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则不增高或降低。
1.3 红细胞压积(HCT)

HCT是影响全血粘度的最重要素,增加HCT 常导致全血粘度增高。当HCT低于45%,全血粘 度随HCT指数增高,粘度与压积呈直线关系。 当HCT超过45%时,粘度与压积呈对数关系。 因此,当HCT超过45%时, 压积的微小变化可引起 血粘度明显上升。 HCT降低,血液流动性增加,因此可用血液 稀释疗法治疗脑梗死(急性脑梗死时,HCT是一 个重要的指标),即HCT降低到30%~35%左右, 认为在这个压积下血液粘度显著下降,血液流动 性增加,以此改善脏器供血。

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分析中的意义

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分析中的意义

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分析中的意义血液是人体内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之一,其流动特性对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流动特性的科学,对于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分析中的意义。

一、血液流变学的定义和目的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流动的物理性质和相关因素的学科。

其目的在于探究血液的黏度、变形能力、流动性和凝聚性等指标,以评估血液循环的正常与否,并对异常情况进行分析。

二、血液流变学的应用领域血液流变学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特别是以下几个方面:1. 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血液流变学可以评估血液中红细胞、血浆以及血小板的黏度,从而判断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风险。

例如,高血液黏度可能导致血栓形成,从而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概率。

通过检测血液黏度,可以为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并且指导治疗措施的制定。

2. 血液疾病的检测与监测血液流变学可以通过测量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来评估血液的流动性。

在贫血、白血病和血小板功能异常等血液疾病的检测中,血液流变学有助于提供准确的诊断结果。

此外,血液流变学还可用于监测肾功能不全、肝功能损害等疾病的发展情况。

3. 临床药物的研发与评价血液流变学可以评估药物对血液流变性能的影响,从而为药物的研发和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药物的副作用往往与血液流变性能有关,通过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血液流变学在临床中的意义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分析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疾病的早期预测和预防通过检测血液的流变性能,可以提前预测一些疾病的发生风险,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疾病的发展。

例如,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中,通过血液流变学可以及早发现高血液黏度,以便及时调节血液黏稠度,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2. 疾病的辅助诊断与治疗血液流变学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病情的全面评估,从而辅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在肝功能不全的治疗中,通过检测血液流变性能,可以了解肝细胞的损害程度,并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意义

五、可用于血液流变学检查的疾病
(一)血管性疾病 1 高血压, 2 脑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脑出血), 3 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 4 周围血管病(下肢深静脉血栓,脉管炎,眼视网膜血管病等)。 (二)代谢性疾病 1 糖尿病, 2 高脂蛋白血症, 3 高纤维蛋白血症, 4 高球蛋白血症。 (三)血液病 1 原发性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2 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3 白血病, 4 多发性骨髓瘤。 (四)其他 1 休克,脏器衰竭,器官移植,慢性肝炎,肺心病,抑郁性精神病。 2 中医范围中的血瘀症等。
二、生理
血液粘度的低与高代表血液运输的优与劣 或血液供应的多与少。血液粘度增加,循 环阻力升高,血流速度减慢,必然导致器 官和组织,尤其是微循环灌流量下降,造 成缺血缺氧,影响组织的代谢和功能,从 而产生疾病。
研究表明,在多种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 疾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体征之前,往往 已有一种或数种血液流变指标的异常(血液 粘滞因素升高),它标志着无症状的疾病病 程已经开始,已经由健康人发展为亚健康 成为中、老年人保健的措施之一 在一定范围内,血液流变学参数可作为诊 断,甚至是早期诊断、疾病转归和疗效判 断的主要指标
用于缺血性脑中风和出血性脑中风,如中风患者 中缺血性中风70%~80%全血粘度增高,而出血 性中风则则不增高或降低。 也可作为心肌绞疼和心肌梗塞疾病的鉴别诊断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第1~~3 天变化最明显,认为患者苍白,出汗,皮肤冷粘 等症状与红细胞硬度升高有关。
3.应用于疾病的预报:
三、临床意义
1.应用于疾病的诊断: 是目前诊断脑中风、冠心病、高血压、高 血脂病、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不可缺 少的项目。 糖尿病、慢性肾炎、病毒性肝炎、白血病、 晚期肿瘤、出凝血性疾病、慢性支气管炎、 肺心病等,以及中医所指的血淤症,在整 个病程的某一阶段,均可有血液流变学指 标异常。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血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特性的学科,主要研究血液流变学参数,如血液黏稠度、血管阻力、血流速度等。

血流变学检查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通过测量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可以提供一些有关血液循环、血管功能以及疾病状态的信息。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评估血液循环功能:血流变学检查可以评估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包括血液流速、血液黏稠度、红细胞变形性等。

通过这些参数的评估,可以了解到血液在循环系统中的运输功能是否正常。

例如,高血粘度可能会导致血液流动缓慢,增加心脏负荷,进而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2. 评估血管功能:血流变学检查可以反映血管的通透性、弹性和收缩能力等。

通过测量血管阻力和血流速度等指标,可以评估血管的扩张和收缩功能。

这对于一些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血管阻力的增加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而血管收缩功能的异常可能是高血压病的一个指标。

3. 早期诊断疾病:血流变学检查可以提供一些早期诊断疾病的线索。

例如,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血流变学检查可以发现血流速度的异常变化,提示可能存在血管病变。

此外,一些炎症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以通过血流变学检查早期诊断。

4. 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血流变学检查可以指导一些疾病的治疗和评估预后。

例如,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通过监测血液流速和血管阻力的变化,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并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在一些手术前后的患者中,血流变学检查可以评估手术的安全性和预后。

血流变学检查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评估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和血管的功能状态,可以提供一些有关血液循环和疾病状态的信息。

这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指导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血流变学检查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应用。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血液流变学是专门研究血液流动及血球变形规律的一门医学分析学科。

其主要内容是研究血液的流动性和粘滞性以及血液中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性和变形性等。

在疾病的诊断、治疗、疾病的发展和预防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包含的具体内容及临床意义如下:1全血黏度检测全血黏度是反映血液流变学基本特征的参数,也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重要指标。

影响全血黏度的主要因素有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性和变形性及血浆黏度等。

根据切变率的不同,一般分为高、中、低切黏度。

高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反映红细胞的变形性,低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

[临床意义]:全血黏度增高,血液的流变性质发生异常,会引起血流阻力增加,使血流速度减慢,最后导致血流停滞,可直接影响到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发生组织缺水和缺氧、代谢失调、肌体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一系列严重后果。

全血黏度升高会导致下列疾病的发生:1、循环系统疾病: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周围动脉硬化症、高脂血症、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深静脉栓塞等。

2、脑血管病:中风、脑血栓、脑血管硬化症等。

3、肿瘤类疾病:较为常见的为肝脏、肺和乳腺肿瘤等。

4、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全血黏度降低主要与红细胞比积的减少有关,可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低血黏度两大类:1、病理性低血黏度:主要是几种出血性疾病引起,如出血性脑中风、上消化道出血、鼻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2、生理性低血粘综合征:这一类型的特点是血液黏度的降低出现于人体正常生理过程的某一阶段。

例如,妇女在月经期以及妊娠期所见的血液黏度低下均属于此类型。

2血浆黏度血浆黏度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又一重要指标。

影响血浆黏度的因素有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白蛋白、脂类和血糖等。

[临床意义]:血浆黏度越高,全血黏度也越高。

临床血浆黏度增高可见于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一些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巨球蛋白血症等。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应用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应用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应用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及其组分以及与血液接触的血管的流變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属于生物医学领域[1]。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机体内正常的血液流变性是维持脏器和组织正常血液灌注及代谢功能的重要条件。

血液流变性的异常将会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障碍,如血黏度过高,或血黏度处于高凝状态,使血运阻力增大,血流速度缓慢,组织器官的血流量减少,导致全身或局部循环、微循环障碍、组织缺血、缺氧、功能及代谢障碍,免疫机能低下,这是引起炎症、变性、水肿、坏死、血栓形成等一系列病理变化的基础。

此外,红细胞变形性降低,除使血黏度上升外,还使红细胞寿命缩短,即变形的红细胞不能顺利通过脾索开口,为脾脏扣押,最后被网状内皮系统消化。

变形的红细胞不能顺利通过本该能通过的微循环血管,还造成微血管灌注不足。

所以,血液流变学检测对许多疾病尤其是对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研究、诊断、鉴别、治疗、预防及预后判断都有重要意义。

虽然说血液流变学指标对疾病缺乏特异性,但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提示体内存在诱发病灶,结合其他检查方法能进一步确定疾病的诱因,能起到辅助诊断的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讲,血液流变学检查是其他任何检测方法不能替代的。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应用血液流变学检测已经普遍应用到临床的各个学科,最常见的是血管性疾病如高血压、脑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脑出血)、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周围血管病(下肢深静脉血栓、脉管炎、眼视网膜血管病等)等,因为高脂血症与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其血液流变性改变对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及预后判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有研究[2]报道,心脑血管患者血液黏滞性、浓稠性、聚集性、凝固性增多明显高于正常人,表现为高黏滞血症。

所以,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改变,能够客观反映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高黏滞血症的程度及治疗效果,故应用血液流变学检测作为心脑血管病预见性诊断的参考依据,也可作为判断疗效及预后的监测指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血液流变学主要研究的是血液及其成分的流动性和变形性规律的科学,它与临床多种疾病有关。

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就是描述血液各种流变性质的定量,半定量参数,这些指标的异常改变及其改变程度,对疾病的病因,诊断,预防,治疗,疗效观察及病情监测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和药物研究及群体普查及亚健康检查。

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已成为临床医学和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血液在人体内的流动状态,是处于生理状态还是处于病理状态一、血液粘度测定血液粘度是血液最基本的流变特性,是血液流变学研究的核心,是反映血液“浓、粘、聚、凝”的一项重要指标。

血液粘度的高与低能反映血液循环的优与劣或血液供应的多与少,是血液流变学的基本参数。

测定血液粘度,研究血液粘度的特点,掌握血液粘度变化规律,对于了解血液的流动性质和凝固性质,尤其是对于揭示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血液粘度测定:包括全血粘度(ηb)和血浆粘度(ηp)测定。

测定全血、血浆粘度,对了解血液的流动性及其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变化规律,评价微循环障碍的原因,诊断、防治血液粘度异常的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临床资料表明,许多表现有明显微循环障碍的疾病都同时伴有全血、血浆粘度增高。

而且微循环障碍程度和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全血、血浆粘度增高是平行的。

微循环障碍同时伴有全血或血浆粘度的增高常见于多种疾病,如脑中风、心肌梗塞、冠心病、肺心病等。

如果经过治疗,随着临床症状和微循环障碍的改善,血液粘度亦有所降低。

血液粘度的测定,在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的鉴别诊断,疗效观察,予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血液流变性的改变与脑血管病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引起重视。

影响血液流变性的因素主要包括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血沉和纤维蛋白原等。

这些指标的变化直接影响血液的流动性,粘滞性和凝固性,其变化超出正常范围就可能引起脑血管病。

在出血性脑中风时,以全血粘度和红细胞压积降低为最明显,(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均降低,红细胞电泳时间缩短)。

它予示将要有出血性血管病的发生。

在缺血性脑中风时,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其他血液流变学检验指标均增高。

其中细胞压积和全血粘度升高,是造成缺血性血管病的主要原因。

血液粘度的测定,可作为冠心病和心肌梗塞发作的警报信号。

冠心病一般在临床上虽可无症状,但常可能突然转为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尤其是心肌梗塞也可能突然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心脏停博而致猝死,有的甚至发生毫无先兆的猝死。

据统计,冠心病急性发作的死亡率近40%,而且其中半数病例从症状确定到死亡不超过1小时。

因此,如何能及早地检测出即将发生的冠心病及其发病程度,这是迄今尚未解决的关系到冠心病防治的重要临床问题。

近年来,有临床资料表明,血液流变学诸指标的异常,尤其是其中的低剪切率下的血液粘度增高可出现于冠心病的发病之前,而且又往往是出现在其他一些临床先兆症状之前的更早先兆。

更为重要的是与血压、血脂和血管硬化等指标相比,血液粘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特点是不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

这一点对于预测老年人冠心病的发生是一个极有利的条件。

近年来,发现一些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在发病前血液粘度就明显增高,其中最显著者可比正常人高3—4倍。

血液粘度增高亦见于心绞痛患者,但不如急性心肌梗塞时明显。

心肌梗塞时血液粘度不论是低剪切率下或高剪切率下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尤其是在低剪切率下明显高于心绞痛者。

故血液粘度的明显增高可作为冠心病、心肌梗塞发病先兆的客观指标。

冠心病发病后在治疗过程中,血液粘度持续增高多提示病情恶化和愈后不良,而血液粘度降低,相反多提示病情缓解和愈后良好,因此,在冠心病的治疗过程中及时测定血液粘度,了解血液粘度有无降低,也就成为判断任一治疗措施和临床疗效的一项重要指标。

血液流变学检测还可用于衰老及抗衰老的研究,在长寿因素调查中,健康长寿者的血液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红细胞变形能力、血小板聚集功能等均在正常范围。

而心血管疾病的长寿者上述指标明显高于正常。

维持血液粘度在正常范围是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在抗衰老研究中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应作为评价疗效的一个指标。

许多资料表明,患肿瘤时,血液粘度,特别是血浆粘度明显增高。

血浆粘度增高主要是由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增高所引起。

而纤维蛋白原的增高,又促使红细胞聚集性的增强,是造成血液粘度增高和血沉加快的主要原因。

肿瘤患者,特别是肿瘤已发生转移时,血液流变学变化,特别是血液和血浆粘度表现尤为显著。

这样,全血和血浆粘度的测定有可能成为予测肿瘤的发生,尤其是肿瘤转移的重要指标。

血液流变学应用于临床的最基本概念之一就是血液高粘滞综合征,许多血液粘滞因素升高都会导致血液的高粘滞状态,在大多数情况下高粘滞综合症都伴有血液粘度的升高。

因而血液粘度的变化在高粘滞综合征中具有重要意义。

全血粘度与全血还原粘度的关系(1)若ηb和RV都高,说明血液粘度大,而且与RBC自身流变性质变化有关,有参考意义。

(2)若ηb高和RV正常,说明HCT高(血液稠)而引起血液粘度大,但RBC自身流变性质并无异常(对粘度贡献不过大):(3)若ηb正常而RV高,表明HCT低(血液稀),但RBC 自身的流变性质异常(对粘度贡献过大),说明ηb还是高的,也有参考意义。

(4)若ηb 和RV都正常,说明血液粘度正常。

二、红细胞压积(HCT)测定2、临床意义1)HCT增高的疾病临床实践早已证实,真性RBC增高症,肺心病、充血性心衰、先心病、高山病、烧伤、脱水等疾病患者均有HCT增高。

HCT值能反映病情的程度,可作为疗效判断的一项重要指标,HCT值有地区性差异,如高山地区健康人HCT比平原地区为高。

2)HCT降低疾病贫血、白血病、恶性肿瘤、尿毒症、肝硬化肤水、失血性疾病等HCT降低,妇女妊娠,月经期HCT也有所降低。

3)与血液流变性的关系。

①HCT与血液粘度的关系HCT是影响全血粘度的决定因素之一,HCT增加常导致全血粘度增高,影响心、脑血流量及微循环灌注。

实验证明,当HCT 在45%(0.45)以下时,血液粘度随HCT按指数关系增高,粘度与压积呈直线关系。

当HCT 超过45%(0.45)时,粘度与压积是对数关系。

粘度值呈曲线增高,所以,当HCT超过45%(0.45)时压积的微小变化可引起血液粘度的明显上升。

由于HCT增高而导致全血粘度增高,常表现为高粘滞综合征(即高浓稠血症和高粘血症),血液瘀滞,出现微循环障碍时必须及时纠正,以免引发血栓等严重后果,现已有很多资料表明高压积与血管阻塞密切相关,高压积在心脑血管病的发病予测上有一定意义。

②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与HCT的关系:有人统计HCT 在0.36-0.46时,脑梗塞发病率为18.3%,HCT在0.46—0.50时,脑梗塞的发病率为43.6%,而HCT在0.51以上者脑梗塞发生率增加到63.6%,所以,随着HCT增高,脑梗塞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美国把0.46的压积规定为予示中风和冠心病发生的警报信号,日本规定为0.48。

HCT增高与脑梗塞密切相关,所以有学者提出,HCT增高是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

在患严重脑动脉硬化症又有HCT增高的患者其脑梗塞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轻微脑动脉硬化的患者,对脑出血的发病率研究发现,HCT>0.40组较<0.40组稍高,但远远低于脑梗塞患者,通过对于患者年龄对HCT与脑梗塞关系的影响观察发现,78岁以上的老年组患者,HCT在0.46以上,其脑梗塞发病率为35.4%,77岁以下老年组患者,脑梗塞发病率略低为22.4%。

随患者年龄增长脑动脉化程度加重,则脑梗塞发生于高年龄组的机会大大增加。

脑梗塞发生部位与HCT也有一定关系。

在HCT超过0.46,而脑梗塞发生率上升的同时较常见的深部梗塞多于皮层梗塞。

有的学者通过对颈动脉闭锁和完全性卒中的患者脑梗塞部位进行CT检查,发现梗塞面积的大小与高HCT有关。

HCT升高,使全血粘度增高,血流减慢,侧支血流则受到影响,梗塞面积进行性增加。

预防脑梗塞的发生,尤其对老年人来说,确定最适的HCT并注意维持是十分重要的,通常认为,78岁以下的老人,适宜的HCT在0.41—0.45,78岁以上的老人,最适HCT宜在0.36—0.40。

当老年人因增龄发生动脉硬化,使血管内径狭窄,弹性减低,于血压下降时,可随迅速减少的血流量而引发脑缺血,因此,此类老年患者的HCT应保持在0.30左右,在血压波动较大时,尤应警惕脑血管损伤的发生。

③HCT与血流量关系:我们已经知道HCT增高,血液粘度随之增高,(每个人增高幅度不同),根据泊肃叶定律,血流量(Q)与血液粘度(ηb)成反比,所以,HCT增高可使血流量减少,血流速度减慢,导致组织器官供血不足,所以HCT的变化对脑血流量有影响,即高HCT时,血液粘度增加,脑血流量降低,有人观察HCT为0.47—0.53组患者的脑血流量明显低于HCT为0.36—0.46组,用血液稀释疗法,可显著降低HCT和全血粘度。

④影响血液触变性:在全血粘度的测试中会发现其粘度值随着检测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这一特性称为血流触变性。

因为血液在静止时红细胞易呈缗钱状聚集在一起,因此,测试一开始粘度值较高,以后在一定的时间内因红细胞由聚集状态逐渐变成分散状态,粘度也就逐渐降低,红细胞压积越高,粘度降低所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

综上所述,无论是国内与国外,在血液流变学检查上,都把HCT看得十分重要。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我们单独讨论的是HCT的病理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对一个具体病例而言,则不能孤立地去看待某项指标,必须综合分析,要有全局观念。

三、血沉(ESR)—红细胞沉降率测定RBC聚集性是非牛顿流体流动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对于低剪切率下的流动有极大影响,因此,在血液流变学研究中,RBC聚集性深受重视,红细胞聚集性的测定方法有粘度法:形态观测法:吸光度观测法和红细胞沉降法(血沉法)。

临床上常用的是血沉法,此法被应用于临床已有50余年历史,是大家比较熟悉,简单而又有较高实用价值的常用的临床检验指标。

血沉的变化可做为疾病的辅助诊断,鉴别诊断,以及疗效和予后观察指标,血沉虽然不是特异性检验项目,但在某些疾病中血沉的变化比较敏感。

特别在功能性疾病与器质性疾病的鉴别上有一定参考价值,一般情况下,在血沉增快的疾病中,器质性病变往往多于功能性疾病:恶性肿瘤多于良性肿瘤。

所以在临床上,如能除外生理因素,血沉增快应视为异常现象,它的诊断特异性虽然不高,但从血液流变学角度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RBC的聚集性,因而被临床血液流变学所采用,随着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和发展,把传统的血沉试验被应用到临床血液流变学方面来,做为血液流变学的检测指标之一,这样即显示了以往的血沉检验的临床意义,又显示了其独特的血液流变学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