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血液流变学主要研究的是血液及其成分的流动性和变形性规律的科学,它与临床多种疾病有关。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就是描述血液各种流变性质的定量,半定量参数,这些指标的异常改变及其改变程度,对疾病的病因,诊断,预防,治疗,疗效观察及病情监测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和药物研究及群体普查及亚健康检查。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已成为临床医学和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血液流变学检测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血液在人体内的流动状态,是处于生理状态还是处于病理状态一、血液粘度测定血液粘度是血液最基本的流变特性,是血液流变学研究的核心,是反映血液“浓、粘、聚、凝”的一项重要指标。血液粘度的高与低能反映血液循环的优与劣或血液供应的多与少,是血液流变学的基本参数。测定血液粘度,研究血液粘度的特点,掌握血液粘度变化规律,对于了解血液的流动性质和凝固性质,尤其是对于揭示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血液粘度测定:包括全血粘度(ηb)和血浆粘度(ηp)测定。测定全血、血浆粘度,对了解血液的流动性及其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变化规律,评价微循环障碍的原因,诊断、防治血液粘度异常的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临床资料表明,许多表现有明显微循环障碍的疾病都同时伴有全血、血浆粘度增高。而且微循环障碍程度和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全血、血浆粘度增高是平行的。微循环障碍同时伴有全血或血浆粘度的增高常见于多种疾病,如脑中风、心肌梗塞、冠心病、肺心病等。如果经过治疗,随着临床症状和微循环障碍的改善,血液粘度亦有所降低。血液粘度的测定,在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的鉴别诊断,疗效观察,予后判断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血液流变性的改变与脑血管病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引起重视。影响血液流变性的因素主要包括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血沉和纤维蛋白原等。这些指标的变化直接影响血液的流动性,粘滞性和凝固性,其变化超出正常范围就可能引起脑血管病。在出血性脑中风时,以全血粘度和红细胞压积降低为最明显,(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均降低,红细胞电泳时间缩短)。它予示将要有出血性血管病的发生。在缺血性脑中风时,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其他血液流变学检验指标均增高。其中细胞压积和全血粘度升高,是造成缺血性血管病的主要原因。血液粘度的测定,可作为冠心病和心肌梗塞发作的警报信号。冠心病一般在临床上虽可无症状,但常可能突然转为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尤其是心肌梗塞也可能突然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心脏停博而致猝死,有的甚至发生毫无先兆的猝死。据统计,冠心病急性发作的死亡率近40%,而且其中半数病例从症状确定到死亡不超过1小时。因此,如何能及早地检测出即将发生的冠心病及其发病程度,这是迄今尚未解决的关系到冠心病防治的重要临床问题。近年来,有临床资料表明,血液流变学诸指标的异常,尤其是其中的低剪切率下的血液粘度增高可出现于冠心病的发病之前,而且又往往是出现在其他一些临床先兆症状之前的更早先兆。更为重要的是与血压、血脂和血管硬化等指标相比,血液粘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特点是不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这一点对于预测老年人冠心病的发生是一个极有利的条件。近年来,发现一些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在发病前血液粘度就明显增高,其中最显著者可比正常人高3—4倍。血液粘度增高亦见于心绞痛患者,但不如急性心肌梗塞时明显。心肌梗塞时血液粘度不论是低剪切率下或高剪切率下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尤其是在低剪切率下明显高于心绞痛者。故血液粘度的明显增高可作为冠心病、心肌梗塞发病先兆的客观指标。冠心病发病后在治疗过程中,血液粘度持续增高多提示病情恶化和愈后不良,而血液粘度降低,相反多提示病情缓解和愈后良好,因此,在冠心病的治疗过程中及时测定血液粘度,了解血液粘度有无降低,也就成为判断任一治疗措施和临床疗效的一项重要指标。血液流变学检测还可用于衰老及抗衰老的研究,在长寿因素调查中,健康长寿者的血液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红细胞变形能力、血小板聚集功能等均在正常范围。而心血管疾病的长寿者上述指标明显高于正常。维持血液粘度在正常范围是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抗衰老研究中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应作为评价疗效的一个指标。许多资料表明,患肿瘤时,血液粘度,特别是
血浆粘度明显增高。血浆粘度增高主要是由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增高所引起。而纤维蛋白原的增高,又促使红细胞聚集性的增强,是造成血液粘度增高和血沉加快的主要原因。肿瘤患者,特别是肿瘤已发生转移时,血液流变学变化,特别是血液和血浆粘度表现尤为显著。这样,全血和血浆粘度的测定有可能成为予测肿瘤的发生,尤其是肿瘤转移的重要指标。血液流变学应用于临床的最基本概念之一就是血液高粘滞综合征,许多血液粘滞因素升高都会导致血液的高粘滞状态,在大多数情况下高粘滞综合症都伴有血液粘度的升高。因而血液粘度的变化在高粘滞综合征中具有重要意义。全血粘度与全血还原粘度的关系(1)若ηb和RV都高,说明血液粘度大,而且与RBC自身流变性质变化有关,有参考意义。(2)若ηb高和RV正常,说明HCT高(血液稠)而引起血液粘度大,但RBC自身流变性质并无异常(对粘度贡献不过大):(3)若ηb正常而RV高,表明HCT低(血液稀),但RBC 自身的流变性质异常(对粘度贡献过大),说明ηb还是高的,也有参考意义。(4)若ηb 和RV都正常,说明血液粘度正常。二、红细胞压积(HCT)测定2、临床意义1)HCT增高的疾病临床实践早已证实,真性RBC增高症,肺心病、充血性心衰、先心病、高山病、烧伤、脱水等疾病患者均有HCT增高。HCT值能反映病情的程度,可作为疗效判断的一项重要指标,HCT值有地区性差异,如高山地区健康人HCT比平原地区为高。2)HCT降低疾病贫血、白血病、恶性肿瘤、尿毒症、肝硬化肤水、失血性疾病等HCT降低,妇女妊娠,月经期HCT也有所降低。3)与血液流变性的关系。①HCT与血液粘度的关系HCT是影响全血粘度的决定因素之一,HCT增加常导致全血粘度增高,影响心、脑血流量及微循环灌注。实验证明,当HCT 在45%(0.45)以下时,血液粘度随HCT按指数关系增高,粘度与压积呈直线关系。当HCT 超过45%(0.45)时,粘度与压积是对数关系。粘度值呈曲线增高,所以,当HCT超过45%(0.45)时压积的微小变化可引起血液粘度的明显上升。由于HCT增高而导致全血粘度增高,常表现为高粘滞综合征(即高浓稠血症和高粘血症),血液瘀滞,出现微循环障碍时必须及时纠正,以免引发血栓等严重后果,现已有很多资料表明高压积与血管阻塞密切相关,高压积在心脑血管病的发病予测上有一定意义。②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与HCT的关系:有人统计HCT 在0.36-0.46时,脑梗塞发病率为18.3%,HCT在0.46—0.50时,脑梗塞的发病率为43.6%,而HCT在0.51以上者脑梗塞发生率增加到63.6%,所以,随着HCT增高,脑梗塞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美国把0.46的压积规定为予示中风和冠心病发生的警报信号,日本规定为0.48。HCT增高与脑梗塞密切相关,所以有学者提出,HCT增高是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在患严重脑动脉硬化症又有HCT增高的患者其脑梗塞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轻微脑动脉硬化的患者,对脑出血的发病率研究发现,HCT>0.40组较<0.40组稍高,但远远低于脑梗塞患者,通过对于患者年龄对HCT与脑梗塞关系的影响观察发现,78岁以上的老年组患者,HCT在0.46以上,其脑梗塞发病率为35.4%,77岁以下老年组患者,脑梗塞发病率略低为22.4%。随患者年龄增长脑动脉化程度加重,则脑梗塞发生于高年龄组的机会大大增加。脑梗塞发生部位与HCT也有一定关系。在HCT超过0.46,而脑梗塞发生率上升的同时较常见的深部梗塞多于皮层梗塞。有的学者通过对颈动脉闭锁和完全性卒中的患者脑梗塞部位进行CT检查,发现梗塞面积的大小与高HCT有关。HCT升高,使全血粘度增高,血流减慢,侧支血流则受到影响,梗塞面积进行性增加。预防脑梗塞的发生,尤其对老年人来说,确定最适的HCT并注意维持是十分重要的,通常认为,78岁以下的老人,适宜的HCT在0.41—0.45,78岁以上的老人,最适HCT宜在0.36—0.40。当老年人因增龄发生动脉硬化,使血管内径狭窄,弹性减低,于血压下降时,可随迅速减少的血流量而引发脑缺血,因此,此类老年患者的HCT应保持在0.30左右,在血压波动较大时,尤应警惕脑血管损伤的发生。③HCT与血流量关系:我们已经知道HCT增高,血液粘度随之增高,(每个人增高幅度不同),根据泊肃叶定律,血流量(Q)与血液粘度(ηb)成反比,所以,HCT增高可使血流量减少,血流速度减慢,导致组织器官供血不足,所以HCT的变化对脑血流量有影响,即高HCT时,血液粘度增加,脑血流量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