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第二单元、柳永词两首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5柳永词两首精品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5柳永词两首精品教案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用时
备课人
课题
柳永词两首
授课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并掌握有关词的文学常识;了解柳永
能力目标
背诵全词;将词、人、事联系一体,学会鉴赏古词
情感目标
增进对柳永的认识和了解,喜欢词,喜欢朗读词,甚至敢于填写
教学重点
1、朗读与背诵
2、从意象入手,学会鉴赏,学会探究
教学难点
怎样保持词的美感,又能读出新意,保证学生的参与兴趣
【明确】详见PPT13
5、再问:词的上阙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杭州的繁华与形胜的?
【明确】详见PPT14—18
6、引导:下阙的理解
【明确】详见PPT19—24
四、《雨霖铃》赏析(插入PPT25)
1、指导:如何赏析《雨霖铃》
【明确】详见PPT26
2、感知:听音频朗读,感受词中表达的感情
【引导】详见PPT27—28
教学理念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变学生接受教学为主动参与教学,重在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圈点法、讨论探究法、点拨法、讲解法
教材分析
教材版本
新课标人教版必修4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课
扎记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一、大处着想,小处切入
从柳永的一首词《鹤冲天》进行导入,你的读后感受。
【明确】详见PPT29
4、提问: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这首词的?
【明确】详见PPT30
5、再问:离别前的环境描写,为什么作者只写“寒蝉”“长亭”“骤雨”而不写其他景物?其作用又中什么?
【明确】详见PPT31—32
6、三问:词人撷取了中国古典诗词中哪些典型的常见意象?

人教版必修四《柳永词二首》精品教案设计

人教版必修四《柳永词二首》精品教案设计

人教版必修四《柳永词二首》精品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必修四《柳永词二首》,包括《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通过详细解读这两首词的篇章结构、用词特点和情感表达,使学生深入理解柳永词的艺术特色和时代背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柳永词二首》的字词、句式和篇章结构。

2. 领悟柳永词所表达的情感,体会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柳永词的韵律、对仗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重点:分析《柳永词二首》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2. 诵读:让学生朗读《柳永词二首》,感受词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词的篇章结构、用词特点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主题的词。

5. 例题讲解:以《雨霖铃·寒蝉凄切》为例,分析其艺术特色。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的艺术特色。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柳永词二首》2. 板书内容:(1)篇章结构(2)用词特点(3)情感表达(4)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柳永词二首》的韵律美,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其情感表达。

2. 答案要求:逻辑清晰,语言通顺,能准确表达词的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柳永词作品,了解其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柳永词的韵律、对仗和情感表达。

主题的词。

3. 作业设计:分析《柳永词二首》的韵律美,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其情感表达。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柳永词的韵律、对仗和情感表达1. 韵律:柳永词的韵律美是其艺术特色之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柳永词两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柳永词两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柳永词两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柳永的生平和词作风格,掌握《望海潮》和《雨霖铃》的词牌名、写作背景、内容和意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诗词朗诵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柳永词作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理解其艺术特色和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望海潮》和《雨霖铃》的词牌名、写作背景、内容和意境,理解柳永的词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理解柳永在词作中表达的复杂情感和思想内涵,掌握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望海潮》和《雨霖铃》的配乐朗诵,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介绍柳永的生平和词作风格。

2.背景介绍:分别介绍《望海潮》和《雨霖铃》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词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状况。

3.文本阅读: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阅读《望海潮》和《雨霖铃》的文本内容,尝试理解词牌名、写作背景、内容和意境。

4.意象分析: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望海潮》中的“市列珠玑,户盈罗绮”和《雨霖铃》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意象,引导学生理解柳永词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5.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柳永词作的艺术特色和人文精神。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课堂讲解、角色扮演、讨论探究等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等辅助工具,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3.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柳永词作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柳永的词作进行赏析,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分析其艺术特色和人文精神。

《柳永词二首》教案设计

《柳永词二首》教案设计

《柳永词二首》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柳永词二首》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宋词”。

本课所选的两首词为《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和《雨霖铃》(寒蝉凄切)。

通过对这两首词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柳永词的艺术特色,感受词人的情感世界。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两首词,理解词中的意象、意境及表现手法。

2. 通过对词作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感受柳永词中的忧愁情绪,理解词人的人生境遇和内心世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两首词的意象、意境及表现手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柳永词中的忧愁情绪,体会词人的内心世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柳永的生平及其词作风格。

(2)学生分享预习中对两首词的初步了解。

2. 诗词朗读(1)教师示范朗读两首词。

(2)学生跟读、自读,体会词的韵律美。

3. 精讲课文(1)分析《八声甘州》的意象、意境及表现手法。

(2)分析《雨霖铃》的意象、意境及表现手法。

4. 例题讲解(1)比较两首词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2)分析词作中体现的词人情感。

5. 随堂练习(1)完成课后练习题。

(2)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学生谈学习体会,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八声甘州》意象:潇潇暮雨、江天、芳草等。

意境:凄美、忧愁。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2. 《雨霖铃》意象:寒蝉、长亭、骤雨等。

意境:悲凉、离愁。

表现手法: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比较《八声甘州》和《雨霖铃》的意象、意境及表现手法,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2)结合两首词,谈谈你对柳永词人情感的理解。

2. 答案示例(1)比较短文示例:《八声甘州》和《雨霖铃》都是柳永的代表作,两首词在意象、意境及表现手法上各有特点。

《柳永词两首》教案文档

《柳永词两首》教案文档

《柳永词两首》教案文档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柳永词的基本特点和风格。

(2)能够分析并解读《雨霖铃》和《夜雪临砌》两首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柳永词中的情感美,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柳永词的基本特点和风格。

2. 《雨霖铃》和《夜雪临砌》两首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柳永词的深层含义和审美价值。

2. 对比分析《雨霖铃》和《夜雪临砌》两首词的异同。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柳永词的相关资料、词谱、词句解析等。

2. 学生准备《雨霖铃》和《夜雪临砌》两首词的文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柳永的生平背景和词作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柳永词的情感表达和审美风格。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雨霖铃》和《夜雪临砌》两首词,理解词意。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和解读。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雨霖铃》和《夜雪临砌》两首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两首词的异同,深入理解柳永词的特点。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柳永词的深层含义和审美价值。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柳永词的特点和审美价值。

6. 课后作业:(1)学生copy 课堂笔记,加深对柳永词的理解和记忆。

(2)学生选择一首柳永的其他词作,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柳永词的特点和风格。

2. 通过对比分析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雨霖铃》和《夜雪临砌》两首词的异同。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具体分析柳永词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4课《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4课《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

《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的生平简介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感受柳永词“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魅力。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方法。

4、背诵这两首词。

【教学重难点】1、从词的章法入手,了解词的内容;2、抓词眼,详细分析关键语句,帮助学生学会鉴赏宋词。

【教学方法】诵读法、引导法、赏析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学习《望海潮》一、导入:在北宋词坛上,有这样一个落魄的词人,怀揣着一颗破碎的心,在人生的旅途上辗转颠沛,游荡于楼堂馆舍,流连于歌姬舞女之间,在及时行乐中挥洒着自己的才情,在烟花柳巷中创造着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他就是我国第一位专业词人柳永。

我们今天来学习他的两首词,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生平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字耆卿,原名三变,崇安(今福建崇安)人。

北宋词人,因在家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

管至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

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后转而厌倦官场,仕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

生活潦倒,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出入歌楼舞馆,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因而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

如此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

他精通音律,擅长歌词谱曲,创制了许多词调。

他常把自己羁旅行役的经历和仕途苦闷的情感纳入词中,词风雅俗兼擅,俚俗自然,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

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传说,柳永的名词《望海潮》使得金主完颜亮大举进攻南宋。

三、《望海潮》的相关背景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

柳永想拜见两浙转运使孙何,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词的上阙极力赞美杭州自然环境之美和城市经济之繁荣,下阙极写杭州黎民百姓之安居,最后直接称誉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并预祝他早日被召回京城。

必修4《柳永词两首》教案

必修4《柳永词两首》教案

必修4《柳永词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悉柳永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1.2理解并背诵《雨霖铃·寒蝉凄切》和《望海潮·东南形胜》两首词。

1.3掌握词的基本特点及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对词的朗读、分析,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2.2运用比较法,分析两首词的异同,深入理解柳永的词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柳永词中的忧愁、孤独与豪放,培养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2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并背诵两首词。

1.2分析词的表现手法及情感表达。

2.教学难点:2.1理解柳永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2.2掌握词的基本特点及鉴赏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介绍柳永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1.2引导学生关注柳永的词风特点。

2.词的朗读与感知2.1学生自读两首词,注意把握词的节奏和韵味。

2.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柳永词的音乐美。

3.词的分析与理解3.1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3.1.1分析上片写景部分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3.1.2分析下片抒情部分的情感表达,理解作者的离愁别绪。

3.2分析《望海潮·东南形胜》3.2.1分析上片写景部分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3.2.2分析下片抒情部分的情感表达,理解作者的豪放情怀。

4.比较分析4.1对比两首词的异同,分析柳永的词风特点。

5.实践与拓展5.1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词进行背诵和鉴赏。

5.2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6.课堂小结6.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欣赏柳永的词。

四、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两首词。

2.深入阅读柳永的其他词作,了解其词风特点。

3.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篇关于柳永词的鉴赏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分析、比较等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柳永的词风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在实践与拓展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尝试创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柳永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柳永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柳永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必修四,具体内容包括《柳永词两首》:《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这两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既展现了柳永的才华,又体现了宋代词人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柳永词两首》的基本内容、词牌特点以及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了解柳永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柳永词两首》的基本内容、词牌特点及艺术特色。

难点:对诗词意境的深入理解和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随后,提出问题:“你们对柳永了解多少?”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导入:介绍柳永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对柳永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 诗词朗读:让学生朗读《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4. 诗词解析:详细讲解两首词的基本内容、词牌特点及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意境。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柳永的其他作品,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鉴赏。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另一首柳永的词,巩固课堂知识。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词中的意象、情感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六、板书设计1. 《柳永词两首》2. 内容:(1)《雨霖铃·寒蝉凄切》(2)《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3)柳永词牌特点(4)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的意象、情感。

(2)比较柳永与其他词人的创作风格,谈谈你的看法。

2. 答案:(1)意象:《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意象有寒蝉、长亭、骤雨等;《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的意象有潇潇暮雨、江天、芳草等。

柳永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柳永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柳永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把握柳永词的基本特点,认识词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柳永的词,使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2.1 柳永词的艺术特色2.2 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三、教学难点3.1 柳永词中的修辞手法3.2 古代词人的生活背景对词作的影响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对比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五、教学准备5.1 教师准备:对柳永的生平及其词作有深入的了解,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源。

5.2 学生准备:预习两首词,对宋代词有一定的认识。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介绍柳永的生平及其在词坛的地位。

2.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宋代词的特点。

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对《雨霖铃·寒蝉凄切》进行逐句解析,讲解生词和句意。

2. 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拟声、比喻等。

三、对比分析(20分钟)1. 将《雨霖铃·寒蝉凄切》与《夜雪临砌》进行对比,分析两首词的异同。

2. 引导学生关注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探讨柳永在创作中的心境变化。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小组,讨论两首词各自的意境和情感,以及柳永的创作特点。

2. 各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柳永词的特点及其在宋代词坛的地位。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柳永词,进行深入分析和鉴赏。

六、课后作业反馈(课后)1.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对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六、教学评价6.1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柳永词的艺术特色。

6.2 学生能够分析并比较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6.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其他词人的作品进行鉴赏。

柳永词两首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柳永词两首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柳永词两首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必修四,具体内容为柳永词两首:《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通过学习这两首词,让学生了解柳永的词风及特点,感受其抒发的离愁别绪和思念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柳永词的背景和词风,掌握《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的基本内容。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古典诗词的品读和解读技巧。

3.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爱国情怀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柳永词的韵律、意境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重点:分析两首词的背景、词牌、词意和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课外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味,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背景介绍:讲解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柳永的词风特点。

3. 诗词品读:(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两首词,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韵律和意境。

(2)逐句解读词意,分析词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3)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词意的理解和感受。

4. 例题讲解:选取两首词中的经典例句,进行详细讲解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诗词鉴赏题。

六、板书设计1. 柳永词两首2. 内容:(1)柳永简介(2)词牌:《雨霖铃》、《八声甘州》(3)词意解读(4)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要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的意境和情感。

(2)结合所学知识,鉴赏一首柳永的其他词作,并写出不少于200字的鉴赏心得。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诗词鉴赏方面的进步和不足。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柳永的其他词作,了解柳永的生平事迹,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人教版必修四《柳永词二首》教案设计

人教版必修四《柳永词二首》教案设计

人教版必修四《柳永词二首》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必修四《柳永词二首》,具体包括《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通过学习这两首词,让学生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词作特点,掌握词的基本知识,感受词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柳永的生平,掌握两首词的基本内容,学会鉴赏柳永词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分析两首词的意境、情感,掌握柳永词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理解柳永词中的音乐美和意境美,学会鉴赏古典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筝曲《雨霖铃》,让学生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导入:介绍柳永的生平,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背景。

3. 课文阅读:学生齐读两首词,感知词的音韵美。

4.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两首词的内容,分析词中的意境、情感。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指导学生进行诗词鉴赏。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诗词鉴赏练习。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两首词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柳永词二首》2. 内容:《雨霖铃·寒蝉凄切》:意境、情感、音乐美《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意境、情感、音乐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的意境美。

(2)鉴赏柳永的另一首词《夜雨寄北》,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读。

2. 答案:(1)意境美:两首词都描绘了凄美的自然景色,抒发了词人的离愁别绪,展现了柳永词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必修4第二单元、柳永词两首教案

必修4第二单元、柳永词两首教案

第二单元★★内容提示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国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保存了许多优秀的诗词。

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是提高中学生语文索养的重要手段。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

宋代是词的鼎盛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

本单元选取的四位作家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都是宋词创作中有代表性的人物。

从编辑意图看,本单元学习除了了解词的一般规律外,还需要了解我国几位大家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词作,以便把握豪放与婉约两种不同风格代表作家的词作,从题材范围、意境、语言等角度进行比较阅读鉴赏,更好地把握宋词的特点,认识其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从中获取营养,提高阅读鉴赏水平。

柳永的《望海潮》是一首投赠词,作者以大开大阖、直起直落的笔法,描写杭州的繁荣景象.在读者面前仿佛展开了一幅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其美好风貌的赞美之情.以及对孙何的颂扬之情。

《雨霖铃》是写情人离别的名作,也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十大曲”之一。

作者通过叙事写人,描写了自己要离开汴京(开封)到异地漂泊时在长亭与情人话别的情景,把“多情”与凄凉的清秋傍晚之景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诗意的境界,表达了作者缠绵悱侧的离情别绪和羁旅漂泊的悲愁之感。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怀古词,是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游览黄州附近“赤壁矶”时的有感而发。

这首词描绘了赤壁附近的壮丽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功业非凡的古代英雄人物的赞美和对功业早成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借咏史抒发了自己年岁渐老却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之情。

《定风波》这首词展现了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的基本心境:一是泰然自若、旷达处之;二足意存归隐、宽慰自解,寄寓了作者对自己遭受政治打击的愤懑之情,也充分体现了苏轼淡泊功名的宽阔胸襟和旷达通脱的人生态度。

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作者于淳熙元年(1174)所作。

作品通过作者登建康赏心亭的感怀,对清秋、孤雁、夕阳等景物的描写,以及对张翰、刘备等典故的运用,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壮志难伸的抑郁悲愤之情。

人教版必修四《柳永词二首》教案设计

人教版必修四《柳永词二首》教案设计

人教版必修四《柳永词二首》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必修四《柳永词二首》,具体章节为《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首词的全文解读,分析其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了解柳永词的背景知识,以及词人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掌握《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的基本词意,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2. 分析柳永词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修辞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柳永词中的意象、情感及艺术手法的分析。

教学重点:《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的全文解读,以及柳永词的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古诗词的韵味,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解读《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的全文,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词中描绘的景象和情感的理解。

4. 例题讲解:分析两首词中的典型意象,如“寒蝉”、“潇潇暮雨”,并讲解其修辞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柳永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小词,要求运用意象和修辞。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两首词的艺术特色,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雨霖铃·寒蝉凄切》全文右侧:《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全文2. 中间部分:意象、情感、艺术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的意象,谈谈你对柳永词情感的理解。

人教版必修四《柳永词二首》教案设计

人教版必修四《柳永词二首》教案设计

人教版必修四《柳永词二首》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人教版必修四《柳永词二首》,具体内容包括《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两首词。

通过对这两首词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词作特点,感受柳永词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二、教学目标1. 熟读并背诵两首柳永词,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掌握柳永词的韵律特点,了解词牌知识,提高诗词创作能力。

3. 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柳永词的韵律特点和意象运用。

教学重点:分析两首词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课外阅读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味,引出本课主题。

2. 诗词朗读:让学生齐读两首词,感受柳永词的节奏和韵律美。

3. 诗词解析:(1)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意象,如“寒蝉”、“骤雨”等,探讨词中的离别情感。

(2)解读《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的自然景象,如“潇潇暮雨”、“千里烟波”等,感受词人的豪放与哀愁。

4. 例题讲解:分析两首词的韵律特点,讲解词牌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首柳永词,体会诗词创作的乐趣。

6. 小组讨论:探讨柳永词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雨霖铃·寒蝉凄切》意象:寒蝉、骤雨、清秋节情感:离别、孤独、哀愁2.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意象:潇潇暮雨、千里烟波、长安情感:豪放、哀愁、思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柳永词的意象运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表达离别情感的词。

2. 答案示例:《离别》落花纷飞春意阑珊,独立桥头思绪万千。

回首往事如烟,离别泪水湿衣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课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柳永词的韵律特点和意象运用,能否独立创作词作。

柳永词两首教案课件教案

柳永词两首教案课件教案

柳永词两首教案课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教材第四章《宋词》中的第2节,详细内容为柳永词两首:《雨霖铃·寒蝉凄切》与《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在宋词发展中的地位,深入体会柳永词作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柳永词的基本知识,理解并背诵两首词作,分析其艺术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感受词人抒发的家国情怀和人生感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柳永词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柳永词作中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相关资料、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讲解背景:介绍柳永的生平及其在宋词发展中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诗词朗读:教师示范朗读两首柳永词,学生跟读,感受词的韵律美。

4. 诗词解析:分析两首词的情感表达、艺术特色,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讲解。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两首词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6. 例题讲解:选取经典题目,讲解答题技巧,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题。

7.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柳永词两首2. 内容:《雨霖铃·寒蝉凄切》《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情感表达:离别、思念艺术特色:韵律美、意境深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背诵并默写两首柳永词。

比较分析两首词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不少于500字。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教学调整。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柳永词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柳永词两首教案4篇

柳永词两首教案4篇

柳永词教案柳永词两首教案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柳永词两首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柳永词两首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2、了解作者柳永以及其词婉约派的风格;3、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4、学习柳词中善于点染、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1、品悟词的意境,体味其中情感。

2、学习解读词的意境、情感的简单方法,会解读词的意境,情感。

教学方法自读预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诵读体味和鉴赏分析相结合;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

第一课时《望海潮》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2、了解作者柳永以及其词婉约派的风格。

3、深入《望海潮》描绘的情景,体察作者的情感。

4、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根据课前预习相关知识二、检查课前预习了解作者以及相关的词的知识(可要求学生朗读)1、柳永,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2、词的有关知识(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此的标题是次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3、关于《望海潮》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径钱塘(今浙江杭州)。

必修四4《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6篇)

必修四4《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6篇)

《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6篇)《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1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背诵、默写诗歌,了解诗人生平及思想内容。

2、过程与方法:了解词的一般常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感受主要词风的不同的艺术风格,让学生品味词的写景的艺术特色,并感受作者情怀,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察作者情感及作者的情感状态。

难点: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诵法、讨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词及柳永的生平。

2、感悟《望海潮》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美。

一、词的有关知识词是我国传统诗歌(诗、词、曲)中的一种特殊体裁。

1、词的起源:词,萌芽于南朝,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所以又叫‚曲词‛或‚曲子词‛、‚长短句‛,后来也跟乐府诗一样,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跟音乐分离开来,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也称之为‚诗余‛。

2、词的构成:词牌和标题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

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即词牌是词乐曲调的名称,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及平仄声韵,一般与词的内容无关。

标题,为了说明词作的主题或内容,有时作者在词牌下自拟标题或加写小序,一般是对内容的提示或补充,可用可不用。

3、词的分类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落多少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

按风格可分为两类: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如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缠绵婉转,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际、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如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二、柳永的生平简介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

《柳永词二首》教案

《柳永词二首》教案

《柳永词二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词曲》中的《柳永词二首》,包含《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两首词。

通过学习这两首词,让学生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词作特点,感受词人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把握两首词的主题和情感。

2. 掌握两首词的基本词牌格式,分析其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古代词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两首词的情感内涵,分析词牌格式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重点:把握两首词的主题,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感受古代词人的意境,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讲解:介绍柳永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两首词的主题。

3. 诗词鉴赏:(1)朗读两首词,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

(2)分析词牌格式,了解其结构特点。

(3)讲解词中的意象,体会词人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选取两首词中的经典句子,分析其艺术特色。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词,要求运用所学的词牌格式和意象。

6. 互动讨论:分组讨论两首词的情感表达,分享自己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柳永词二首》2. 内容:(1)柳永简介(2)词牌格式(3)意象分析(4)情感表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意象,并阐述其作用。

(2)比较《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和《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情感差异。

2. 答案:(1)意象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意象有“寒蝉”、“长亭”、“骤雨”等,通过这些意象,词人表达了离别的凄凉和思念之情。

(2)情感差异:《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友人的关切,而《雨霖铃·寒蝉凄切》则更多地表达了离别的悲伤。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四课柳永词两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四课柳永词两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二单元第四课柳永词两首[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知作者]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崇安)人。

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早年屡试不第,经常出入于歌楼舞馆,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时人将其推荐给宋仁宗,却得四字批语:且去填词。

于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通晓音律,他成为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

他制作了大量的慢词长调,使词从小令为主过渡到慢词占优势,为词容纳更多的内容提供了相应的表现形式。

他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善于铺叙,善于运用白描,写景抒情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音律和谐优美。

柳永的词在宋元时期流传甚广,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说法。

他对秦观等人都有影响。

有词集《乐章集》。

[知背景]1.《望海潮》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为了谒见两浙转运使孙何,柳永写了这首词投赠他。

2.《雨霖铃》这是作者离开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京师而远行,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他这种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本词就集中反映了他这种复杂而痛苦的心情。

[知常识]1.词与诗的异同同:严格的格式要求,如字数、句数固定,平仄规定严格等。

异:词有词牌;每句字数多数不相等(句子长短不齐,故称“长短句”);多数分段(小令不分段),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用韵较自由,可一韵到底,也可中间换几次韵。

诗无词牌;字数、句数固定,不分段,不换韵。

2.慢词和小令宋初的词主要是小令。

在柳永以后,长篇的慢词才开始流行。

慢词是宋词的主要体式之一,它与小令一起成为宋代词人最为常用的曲调样式。

慢词的名称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

《词谱》卷十慢词“盖调长拍缓,即古曼声之意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内容提示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国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保存了许多优秀的诗词。

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是提高中学生语文索养的重要手段。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

宋代是词的鼎盛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

本单元选取的四位作家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都是宋词创作中有代表性的人物。

从编辑意图看,本单元学习除了了解词的一般规律外,还需要了解我国几位大家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词作,以便把握豪放与婉约两种不同风格代表作家的词作,从题材范围、意境、语言等角度进行比较阅读鉴赏,更好地把握宋词的特点,认识其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从中获取营养,提高阅读鉴赏水平。

柳永的《望海潮》是一首投赠词,作者以大开大阖、直起直落的笔法,描写杭州的繁荣景象.在读者面前仿佛展开了一幅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其美好风貌的赞美之情.以及对孙何的颂扬之情。

《雨霖铃》是写情人离别的名作,也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十大曲”之一。

作者通过叙事写人,描写了自己要离开汴京(开封)到异地漂泊时在长亭与情人话别的情景,把“多情”与凄凉的清秋傍晚之景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诗意的境界,表达了作者缠绵悱侧的离情别绪和羁旅漂泊的悲愁之感。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怀古词,是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游览黄州附近“赤壁矶”时的有感而发。

这首词描绘了赤壁附近的壮丽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功业非凡的古代英雄人物的赞美和对功业早成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借咏史抒发了自己年岁渐老却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之情。

《定风波》这首词展现了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的基本心境:一是泰然自若、旷达处之;二足意存归隐、宽慰自解,寄寓了作者对自己遭受政治打击的愤懑之情,也充分体现了苏轼淡泊功名的宽阔胸襟和旷达通脱的人生态度。

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作者于淳熙元年(1174)所作。

作品通过作者登建康赏心亭的感怀,对清秋、孤雁、夕阳等景物的描写,以及对张翰、刘备等典故的运用,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壮志难伸的抑郁悲愤之情。

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写登上北固亭追忆古人的英雄壮举,借历史人物、历史图景来抒发自己的怀抱,从而表达了作者咏叹历史英雄,愤慨今日朝廷的苟且偷安、不思进取的沉郁之情,抒发了作者年事虽高却雄心不老的爱国之情。

李清照的《醉花阴》是一首著名的重阳词,全词通过对景物和时令的描写,表达了重阳佳节时词人的凄清孤独之感受,烘托了词人的愁苦之情。

《声声慢》以写残秋的景色为衬托,倾诉出作者对夫亡家破、饱经离乱的孤苦无依的生活的哀怨之情。

★★学习目标1.了解词的发展史(起源、发展、风格、流派),了解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掌握词这种文学样式的基本特点。

2.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词的声韵美,培养语感,积累背诵一定数量的诗文名篇。

3.品味语言,发挥联想和想象,理解词的意境。

4.欣赏词的形式美,分析宋词的表达技巧。

5.通过学习几位大家的词作,了解不同时期不同风格词的特点。

6.提高阅读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7.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高雅的文学品味。

8.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作品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建议与提示阅读诗词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读懂。

要反复吟诵词作,准确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作品的不同风格。

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词作,通过相关链接,全面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及所处环境,探究他们的人生历程,准确而全面地把握作者寄寓在词作中的感情,准确理解词作的主旨。

意境的欣赏是属于文学鉴赏较高层次的一种学习活动。

所谓“意境”,就是作品所描绘的自然、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主观思想感情融会一致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在鉴赏诗词时,要运用联想和想象,透过字句和画面,去细心体会、感受作者的情怀,从而领会意境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学习诗词要注意方法技巧的学习揣摩,要学会品味语言、把握意象、理解意境、鉴赏表达技巧,从而提高阅读鉴赏诗词的能力。

中国是个诗词大国,学习时结合作品可适当拓展延伸,课外阅读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著名词作,学会比较阅读,从而把握不同风格的词在取材、意境、情感等方面的特点。

反复朗读背诵积累,能丰富我们的语言,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培养文学情趣和素养,即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可以和同学们进行诗词背诵大赛或名句默写比赛,以丰富知识积累,提高品味鉴赏诗词的能力。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近几年高考对古代诗歌考查的要求是:(1)鉴赏其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其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新课标和高考在古代诗歌鉴赏这一点上,其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新课标背景下的古代诗词阅读鉴赏,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和志趣、品格、情操等方面的熏陶。

要更好的鉴赏古代诗词,就必须了解诗词鉴赏的特点及过程,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4柳永词两首★★学习方法诵读与感悟、合作与探究、点拨与评说相结合。

★★学习目标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几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

2.反复吟诵诗词,品味语言,发挥想象,理解意境,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3.学习作者融情人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学习“点染”的表现手法。

4.明确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技巧。

5.通过对两首词的学习,领悟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从而陶冶自己的审美情趣。

★★课前预习1、完成《学习指导》“自主探究学习”部分。

2、查阅《学习指导》和《精析精练》了解作者柳永及其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

3、识记有关词的常识。

▲词的有关知识(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此的标题是次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西湖以其湖光山色之美令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名篇,读后令人心旷神怡。

今天,让我们走进柳永的《望海潮》,感受词人笔下杭州的美妙景色。

一、☆★检查预习1、《学习指导》“自主探究学习”部分。

2、作者柳永简介。

3、背景材料:《望海潮》这首词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他从家乡福建崇安前往开封应试,路过杭州,拜谒世交前辈两浙转运使孙何,于是写此词投赠。

在这首词里.柳永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写景多于写投赠之意。

我们也不妨把它作为写杭州风景的作品。

北宋初期,历经五代战乱.城市人口均不多,而杭州能有十万人家,可与北宋都城汴京媲美.所以柳永便铺陈其繁华富庶。

《望海潮》是柳永创制的新词牌.钱塘江是天下景观。

调名当取其意。

4、识记有关词的常识。

二、☆★诵读全词,整体感知1.指名学生试读。

2.教师范读。

点拨:把握词的感情基调,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欣喜赞许之情,正确把握读音及停顿。

3、自读。

三、☆★品味语言,探究鉴赏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历史沿革、城市规模、市容市貌、特色景观、生活图景。

】上阙主要描写杭州山水之美丽,城市之繁荣:写法上层层铺叙.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步步深入。

各句均有不同侧面:东南形胜——从地理角度;三吴都会——从都市角度;钱塘自古——从历史角度。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写“都会”;“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天涯”侧重刻画“形胜”;“市列珠玑.户盈罗绮”侧重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这几句具体描写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2、清代刘熙载在《艺概·词曲论》中说:“词有点。

有染。

”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态。

本词就运用了“点染”的手法,请加以说明。

【上阕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整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

”寥寥数语运用了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抗州的繁荣、美丽、富饶,西湖与钱塘胜景尽收眼底。

】3、“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哪两个词用得好?若将“卷”字改为“推”字好不好?为什么?【“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雄伟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沉重,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4、词的下阙是从几个方面抒写杭州风貌的?【词的下阕.首先从湖山胜状、四时风物、昼夜笙歌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穷其美好风貌;极写杭州百姓之安居乐业。

在“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四季皆美的西湖上.从早到晚都有游兴颇浓的人群,他们或“羌管弄晴”或“菱歌泛夜”.无不洋溢着祥和欢乐的气氛。

最后盛赞郡守孙何的声势和雅望,“烟霞”照应前边“云树”等自然景色.使对孙何的称颂与全词自然融为一体。

】四、☆★名句赏析,拓展延伸1、你认为这首词写得最好的是哪一句?请加以赏析。

◆策略点拨:第一步,联想画面;第二步,赏析手法;第三步,品味修辞(包括词语使用);第四步,体悟情感;第五步,感受效果;第六步,综合表述。

例:“重潮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句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十分精彩。

写秀色山水重重叠叠,陆上是“三秋桂子”,水面则是“十里荷花”,本非一时之木,但写来则色香一片,如见如嗅。

使人忘记了桂子荷花本不同时,它们呈现在一副画面上,使词打破了时序的界限,让人陶醉在美丽的花丛中。

2、杭州西湖是美的。

古代诗人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很多.你能举出几例吗?【苏轼诗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睛后雨》)也是写山和水两方面的。

宋之问诗云:“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灵隐寺》写出了杭州有名的桂花。

南宋杨万里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合作讨论探究1、总结本词在写景方面的艺术技巧。

【点染、铺叙】2、总结本词的主旨。

(词的内容与投赠之意有何关系?)这首词上阙极力赞美杭州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阕极力描写杭州黎民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景象,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风光,赞美了杭州人民安定欢乐的生活,客观上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以后所显现的繁荣太平景象,主观上含蓄巧妙地颂扬了拜谒对象——时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