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教案第四章 学习动机及其激发
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四章 学习心理
第四章学习心理(★★★教育心理学的重点)第一节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概述(一)含义&分类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填空)。
前者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
内驱力也是一种需要,但它是动态的。
后者是指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观估计。
学习期待所指向的目标可以使成绩,也可以是奖品、教师的赞扬、名誉、地位等。
学习期待不等于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的方法:1)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启发学生的学习需要;2)注意教学的新颖性和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加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知道,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4)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动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简答题、填空题1. 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2.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分为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低级的学习动机。
3. 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时间的长短,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
4. 根据动机在活动中作用的大小,分为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
5. ★根据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奥苏贝尔等人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填空认知内驱力:指要求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
此种动机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
自我提高内驱力: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自我提高内驱力并非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习看做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属于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学习做好的一种需要。
附属内驱力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学习动机激发的教案设计
学习动机激发的教案设计教案设计:学习动机激发教案概述:教学目标:通过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就;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年级和各学科的教学。
教学时间:1个课时。
教学步骤:步骤一:学情调查与目标设定1. 分发学生学情调查表,让学生填写并收集起来。
2. 分析学情调查结果,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状况,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步骤二:引发兴趣,激发动机1. 创设情境:通过介绍一个真实或虚构的故事、图片、视频等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和乐趣。
2. 创设任务:提出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步骤三:个案辨析,因材施教1. 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动机特点,进行个案辨析。
2. 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机特点和课程目标,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
3.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步骤四:激发竞争与合作1. 制定学习目标:明确表达学生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2. 设计竞争与合作任务:在合适的时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争或合作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
步骤五:反思与总结1. 学生自我反思:要求学生进行学习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动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变化和影响。
2. 教师总结反思:教师总结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情况,分析自己在教学中的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教学评估与调整: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合作情况和学习成果,进行教学评估。
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估。
教学调整: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进行教学调整,适应学生的学习动机变化,优化教学策略和资源的使用。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外活动,扩展学习的领域和深度。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制定学习计划等。
3. 定期开展学习动机相关的教育活动,如学习心理讲座、座谈会等。
教育心理学教案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育心理学》教材第四章第三节,详细内容包括:学习动机的定义与分类,动机理论的基本框架,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的策略,以及动机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学习动机的定义、分类及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2. 掌握动机理论的基本框架,能够分析学习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3. 学会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的有效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动机理论的理解与应用,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的策略。
教学重点:学习动机的定义、分类及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挂图。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邀请一位学习优秀的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讨论学习动机在其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2. 知识讲解(15分钟)(1)学习动机的定义与分类。
(2)动机理论的基本框架。
(3)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的策略。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动机理论在实际学习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学习动机问题,巩固所学。
5. 课堂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激发与维持自己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教育心理学教案:学习动机2. 板书内容:(1)学习动机的定义与分类(2)动机理论的基本框架(3)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的策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学习动机的定义、分类及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2)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的有效策略。
2. 答案:(1)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引导、维持和调节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心理过程。
分类:内在动机、外在动机、任务动机、自我动机。
在学习过程中,动机具有激发学习行为、调节学习行为、维持学习行为、影响学习效果的作用。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个性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
4.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由默里(H.A.Murry !938)提出。 麦克来伦(D.C.McClelland)对之加以研究。亚特 金森(J.W.Atkinson)加以修正。他从成就动机中
区分出两种不同的倾向:追求成功的动机倾向 与避免失败的动机倾向。
求成型的人喜欢选择有50%把握的、有 一定风险的工作;避败型的人倾向于回避有50%
马斯洛认为,一个人只有在低级需要得 到部分满足的情况下,才会寻求高级需要的 满足。
马斯洛对两个概念进行了有意义的区分: 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审美需要 认知需要 尊重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缺失需要(deficiency needs) 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尊重 的需要,是对个体身心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的、必须得到满足的需要。而这些需要一 旦得到满足,个体有关这方面的动机也会 减少。
使用外部奖励激励学生的另一个问题 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这种体系的有效 性会下降。
对7岁儿童很有效的策略用于14岁儿 童时,就会显得矫揉造作。
我们需要一些更适合于教育领域的方 法,这些方法更加注重发展中的学生的思 想、自尊、自我效能感以及胜任感。
2.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假定人有许多需要。
根据这种观点,学生会被激励去做那些 受到强化的行为。
实际上,行为主义理论家并没有使用动 机这一概念。
外部奖励会使学生更关注奖励,而不是 学习本身或者通过学习所获得的进步事业。
我们的社会支持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对 分数的重视。有经验的教师必须面对这个现 实,并且提醒学生体验学习本身的快乐,提 醒他们注意发展内在激励所带来的无形奖励。
4.学习动机的分类
⑴.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学习动机
第四章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概述学习动机的理论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概述(P54-58)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标的内在⼼理过程或内部动⼒。
功能:激活、指向、强化•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为朝向学习⽬标的⼀种内在过程或内部⼼理状态1、组成:学习需要、学习期待(P55-56)2、种类:⾼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3、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学习动机的理论•强化理论提出者:⾏为主义学习理论家观点:⼈的某种学习⾏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为与刺激因强化⽽建⽴起来的稳固联系,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任何学习⾏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
评价:该理论过分强调引起学习⾏为的外部⼒量,忽视甚⾄否定了⼈的学习⾏为的⾃觉性与主动性,具有较⼤的局限性。
需要层次理论提出者:马斯洛(美国⼼理学家)观点:(P59-60)(附:需要层次图)教育意义:教师不仅要关⼼学⽣的学习,也应该关⼼学⽣的⽣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切⼲扰因素。
成就动机理论提出者:阿特⾦森观点:(P61)成就动机教育意义:成败归因理论提出者:维纳(美国⼼理学家)观点:(P61-62)三维度、六因素评价:⾃我效能理论提出者:班杜拉观点:(P62-63)⾃我效能感:⼈们对⾃⼰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成就⾏为的主观判断直接强化替代强化⾃我强化结果期待效能期待三、学习动机的培养(P63-65)利⽤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利⽤直接发⽣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四、学习动机的激发•创设问题情境,时是启发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平•充分利⽤反馈信息,妥善进⾏奖惩•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继续努⼒。
4第四章 学习动机
,
练习:学习动机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
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学习动机(选择题、填空题)★★★☆
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
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 理状态
基本成分(选择题、填空题)★★★★
驱力(奥苏泊尔)
认知内驱力 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
系统的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自我提高内驱力 个体因自己对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
的需要
附属内驱力 为了保持他人的赞许或认可而变现出来的把工作做
好的需要
21.学习动机是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
第四章 学习动机
案例教学:从“要我学”到“我要 学”—学习动 机的激 发
三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作校长时,有一次看到一个孩子用石头砸人,陶校长就叫这个孩子待会儿到 他的办公室去。孩子忐忑不安的来到校长室,发现校长不在就在外面等。过了一会儿, 陶校长来了,看到他却没有批评,只是从口袋里摸出一颗糖,说:“你来了,我却迟到了, 奖励你一颗糖。”孩子愣住了,陶校长又摸出了第二颗糖,说:“刚才我错怪你了,你是干 部,在管理其他同学,再奖你一颗糖。”孩子拿了两颗糖感到很羞愧,连忙诚恳的承认错 误。于是陶校长又给了他第三颗糖:“能自己认识到错误,再奖你一颗。好了,我的糖分 完了,你的问题也解决了,现在你可以走了。”瞧,陶行知先生就这样用了三颗糖,三言 两语就教育了这个学生,没有严厉的批评,没有大声的训斥,但相信这个孩子再也不会 犯相似的错误。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是科学家,都具有探究事情原因
的倾向。而且,在归因时,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防 御的倾向。如果自己成功了,找主观原因,特别是 找特质方面的原因,诸如能力强等等;如果自己失 败了,就找客观原因,诸如运气不好、休息不够、环 境复杂等等情境方面的因素。反之对别人就没有这 么厚待了,别人成功了,说是机会好等等客观情境 原因;倘若别人失败了,则说是主观的特质因素, 诸如能力低下、只知道死啃书本之类的。这种把成 功归因于自己,而否定自己对失败负有责任的倾向 性称为自我服务偏差。也就是“往自己脸上贴金”。
《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的激发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那种潜在的学习愿望变成实际的主动学习的行为呢?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而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简言之,问题情境就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
作业难度是构成问题情境的重要因素。
阿特金森在其成就动机理论中指出,在现实的学习活动中,存在着两类学习者,即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由于绝大部分大学生属于追求成功的学习者,因此我们主要探讨如何到达成功。
如前所述,当问题的难度系数为50%时,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强。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仅仅让学生简单地重复已经学过的东西,或者是去学习力不能及的过难的东西,学生都不会感兴趣。
只有在学习那些“半生不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时,学生才感兴趣而迫切希望掌握它。
因此,能否成为问题情境,主要看学习任务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适合度如何。
如果完全适合(太易)或完全不适合(太难),均不能构成问题情境;只有在既适应又不适应(中等难度)的情况下,才能构成问题情境.那么,教师应怎样去创设难度适宜的问题情境呢?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发展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这样,才能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它既可以用教师设问的方式提出,也可用作业的方式提出;它既可以从新旧教材的联系方面引进,也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经验引进。
例如,在讲解“蒸汽变水"时,教师问:“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在室外说话,空气里会出现什么东西?"学生答:“一团团的哈气。
教育心理学-第04章-学习动机
教育⼼理学-第04章-学习动机第四章学习动机第⼀节学习动机概述⼀、学习动机的含义(⼀)动机及其功能1.动机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标的内部⼼理过程或内部动⼒。
⼈们⽆论从事什么活动,总要受到动机的调节和⽀配。
例如,⼀个学⽣在学校求学,是因为他有学习的动机;⼀位顾客去商店采购物品,是因为他有购买的动机。
即使是吃饭、喝⽔、⾛路这些⽐较简单的活动,也是在不同动机的推动下产⽣的。
动机可以说是活动的原因和动⼒,它表明⼀个⼈“为什么”、“为了什么”去从事某种活动。
2.动机的功能动机有3种功能。
⼀是激活功能。
动机是⼈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因,是推动⼈们进⾏某种活动的内部动⼒。
例如,饥择⾷、渴择饮。
这种择⾷、择饮的活动是由饥、渴的动机激发起来的。
没有这种动机,就不会产⽣相应的⾏为和活动。
⼆是指向功能。
在动机的⽀配下,有机体的⾏为将指向⼀定的⽬标或对象。
例如,在学习动机的⽀配下,⼈们可能去图书馆借书,或者去书店买书。
三是强化功能。
当动机把某种活动引起之后,动机并不能也不会⽴即停⽌,⽽是继续发挥其作⽤,即维持或调整已引起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标进⾏。
(⼆)学习动机及其基本成分1.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为朝向⼀定的学习⽬标的⼀种内在过程或内部⼼理状态。
学习动机⼀旦形成,不仅能使学⽣对所学的东西有⼀定的指向性,例如,⽤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上课能集中注意⼒去获取知识等,⽽且也有⼀定的动⼒使学习过程中的注意状态、兴趣⽔平保持下去,在遇到困难时有克服困难的意志⼒。
因此,对教师⽽⾔,了解学⽣的学习动机,并采取⼀定的教学⼿段,激发和培养学⽣的学习动机是⼗分重要的,也是提⾼教育和教学质量的前提。
2.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缺乏、不平衡⽽⼒求获得满⾜的⼼理状态。
第四章 学习动机
第四章学习动机【学习目标】1、识记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问题情景等基本概念。
2、理解学习动机的结构及其与学习效果的关系、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
3、运用学习需要形成的两条途径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分析需要层次理论、成败归因理论和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动机培养和激发的启发作用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一、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一)动机及其功能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一般具有三种功能:一是激活功能,即动机会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
二是指向功能,即在动机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将指向某一目标。
三是强化功能,即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可以维持和调整活动。
(二)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学习需要也称为学习内驱力。
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认知的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它不直接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
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它既不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也不把学业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的手段,而是为了从长者或同伴那里获得赞许和接纳。
自我提高和交往的内驱力都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三种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通常会随着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教育心理学教师资格考试教案4章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与应用
总结词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参与度
详细描述
单一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如 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游戏化教学等,以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与应用
总结词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应注重实效性
详细描述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应注重其实效性,即是否能有效 达成教学目标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根据实际 的教学效果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评价与反馈
总结词
及时有效的教学评价与反馈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详细描述
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及时进行教学评价与反馈,了解学 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以便及时调 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同时,反馈还应包括对学生的表现和 进步的肯定和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通过将新信息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增加信 息的意义和可理解性。
组织策略
将信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分类和整理, 形成有结构的整体。
元认知策略
计划策略
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时间和任务。
监控策略
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监控和调 整。
调节策略
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学习方法 和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
02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总结词
强调环境刺激对学习的影响
详细描述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环 境刺激引发的一系列反应,通过 奖励和惩罚来强化或修正行为。
总结词
重视学习的可观察性和可测量理论主张学习应该被观察和测量,强调学习的明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学习动机
内容、结果的、兴趣。
具体,作用效果明显,但 稳定性较差, 偶然因素影响。 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 的未来前途相联的。 稳定、持久,
3.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源于学习活动或学习者自身,学习者或学习活动以外的客观因素
引发的学习动力,即主要是由外在诱因(条件)诱发 而来的动机。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 (一)动机及其功能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 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作用:
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强化功能
(二)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 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 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由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个基本因素构成。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学习需要也叫学习内驱力。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 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 认知的内驱力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附属的内驱力 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不同的社会地位以及不同的 人格结构的人身上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
将此三维度和六因素结合起来,就可组成表11—2所示的 归因模式。
由于归因理论是从结果来阐述行为动机的,因此它的 理论价值与实际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有助于了解学生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二是有助于根据学生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他的心
理特征;
三是有助于从学生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
他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因此,在实际教学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有七种基本需要,按其满足的先后, 可由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需要层次(见图11—1)。
《教育心理学》教案(皮连生)
《教育心理学》教案(皮连生)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3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第二章:学习理论2.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2.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三章:学生心理与教育3.1 学生的认知发展3.2 学生的情绪与管理3.3 学生的个性与教育第四章:教师心理与教育4.1 教师的认知与教学能力4.2 教师的情绪与管理4.3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第五章:课堂管理5.1 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5.2 课堂管理的策略与方法5.3 课堂管理的实践与应用第六章:学习动机6.1 学习动机的概念与分类6.2 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6.3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第七章:教学设计7.1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7.2 教学设计的方法与步骤7.3 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应用第八章:教学评价8.1 教学评价的类型与方法8.2 教学评价的实施与改进8.3 教学评价的有效性保障第九章:特殊教育心理9.1 特殊教育心理的概念与特点9.2 特殊教育心理的诊断与干预9.3 特殊教育心理的支持与促进第十章:教育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10.1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10.2 教育心理学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10.3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补充和说明: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跨学科领域,研究对象包括学习过程、学生心理、教师心理和课堂管理等方面。
研究方法多样,如实验研究、观察研究、调查研究等。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反映了人们对教育过程中心理因素的认识逐渐深化。
2. 第二章:学习理论补充和说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外部环境对学习的影响,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关注内部认知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建构。
这三个理论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各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3. 第三章:学生心理与教育补充和说明:学生认知发展涉及思维、记忆、解决问题等方面,情绪与管理关注如何帮助学生调节情绪以促进学习,个性与教育探讨如何根据学生个性特点进行有效教学。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案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材第四章“幼儿发展与学习心理”,具体内容包括:幼儿认知发展特点、幼儿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幼儿学习策略的指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理解幼儿在认知过程中的需求和困难。
2. 培养学生激发和维持幼儿学习动机的能力,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态度。
3. 让学生掌握指导幼儿学习策略的方法,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幼儿认知发展特点的理解,幼儿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2. 教学重点:幼儿学习策略的指导,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心理学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实物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幼儿在幼儿园活动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幼儿在学习中的表现,引发学生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兴趣。
时间:5分钟2. 理论讲解:介绍幼儿认知发展特点、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学习策略的指导。
时间:15分钟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个针对幼儿的教学活动,结合心理学原理进行分析。
时间:10分钟4. 例题讲解:讲解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心理学原理。
时间:15分钟时间:10分钟时间: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幼儿认知发展特点2. 幼儿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3. 幼儿学习策略的指导七、作业设计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分析合理,方案具有可行性。
2. 作业提交时间:下节课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提高学生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2. 教学目标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与处理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与例题讲解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深度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一、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习动力激发教案设计
学习动力激发教案设计第一节:引言引入学习动力的重要性,强调学习动力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
第二节:认识学习动力介绍学习动机以及学习兴趣的概念,分析学习动机的来源和种类。
第三节:激发学习动力的基本原则讲解影响学习动力的因素,如自主性、成就感和归属感等,并提出激发学习动力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目标设定与学习动力探讨有效的目标设定对于激发学习动力的重要性,介绍具体的目标设定方法和技巧。
第五节: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介绍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如情境创设、问题导入和游戏化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六节: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讲解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对于激发学习动力的重要性,如合作学习、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等。
第七节:课程内容与学习动力强调课程内容的选择对于激发学习动力的关键作用,讲解如何设计具有吸引力的课程内容。
第八节:个体差异与学习动力探讨学生个体差异对于学习动力的影响,并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第九节:评价与激励说明评价和激励在激发学习动力中的作用,介绍有效的评价和激励策略。
第十节:家庭与学习动力强调家庭对于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提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家庭与学校的合作。
第十一节:学校与学习动力介绍学校对于学生学习动力激发的责任,讲解学校教育环境的构建以及校园文化的培育。
第十二节:总结总结学习动力激发教案设计的重要性和步骤,并强调教师的角色和责任。
总结:学习动力激发教案设计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了解学习动力的原理和方式,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教案和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提供有吸引力的课程内容,并与家长和学校共同努力,共同培育学生积极的学习动力。
只有通过多样化和全面的教学措施,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推动他们在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和发展。
学习动机
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笔记——第四章学习动机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一、学习动机的概念(一)学习动机的含义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这种动力机制表现为推力、拉力和压力三种动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学习动机的结构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和诱因两个方面构成的。
学习需要是学生追求学业成就的心理倾向,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主观反映。
诱因,是指与学习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如家长的奖励、教师的表扬、同伴的赞许等。
诱因吸引学生进行定向的学习活动,以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从而使需要得到满足。
(三)学习动机的作用学习情绪是学生认识客观要求和自身需要之间关系时所伴随的态度体验。
学习准备状态的增强有助于激活相关的背景知识,降低在学习过程中对事物的知觉和反应阈限,大大缩短反应时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注意状态的集中有助于学生将学习活动指向认知内容和目标,克服分心刺激的影响。
学习动机对学习产生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
1.引发作用当学生对于某些知识或技能产生迫切的学习需要时,就会引发学习内驱力,唤起内部的激动状态,产生焦急、渴求等心理体验,并最终激起一定的学习行为。
2.定向作用学习动机以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为出发点,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初始状态时就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并推动学生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努力学习。
3.维持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认真还是马虎,是勤奋还是懒惰,是持之以恒,还是半途而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动机的水平。
4.调节作用学习动机调节学习行为的强度、时间和方向。
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
但是,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并不完全成正比。
过分强烈的学习动机往往使学生处于一种紧张的情绪状态之下,注意力和知觉范围变得狭窄,由此限制了学生正常的智力活动,降低了思维效率。
耶克斯和多德逊定律:三、学习动机的分类(一)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指人们对学习任务或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是与自我奖励的学习活动相联系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因为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教案设计首页
一、导入
每位老师都认同,对于学习的意义无论如何估价都不过分!
然而,学生眼中的学习呢?
用图画和图片反映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态。
探讨:
为什么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变得被动、沮丧?
二、学习动机概述
(一)动机与学习动机
动机——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有机体的行为被内驱力所激起,并指向一定的诱因就是动机状态。
◇使有机体产生动机的过程叫做激励。
动机的作用/功能:
◎激发功能
◎定向功能
◎强化功能
动机——激发、定向和维持有机体行为的心理过程。
(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探讨:学习动机越强越好吗?
叶克斯—多德森定律
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
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三)学习的外来动机和内在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三、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及有关研究
(一)外部强化
行为主义提倡通过外在诱因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学校中获得奖励(如高分、奖品、赞扬、给予权利或荣誉称号等)的学生将会产生进一步的学习动机;没有得到强化的学生将不会产生动机;被惩罚(训斥、被嘲笑、剥夺权利、低分等)的学生则可能逃避学习。
强化:指在行为发生频率或持续时间上的增加。
强化的依随性——强化总是伴随着反应之后而出现,强化与反应之间的这种依随关系称为强化的依随性。
普雷马克原理——又叫“奶奶的规则”,即一个经常出现的或较喜爱的活动可以作为强化物去强化一个较少出现的或较不喜欢的活动。
运用强化的注意事项:
必须是先有行为,后有强化,这种前后关系不容颠倒。
必须使学生在主观上认识到强化与他的学习行为之间的依随关系。
必须用学生喜欢的活动去强化相对不喜欢的活动,而不能相反。
(二)认知好奇心
认知好奇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为。
认知好奇心——内在动机的核心。
婴幼儿时期的好奇心:
(1)感官探究
(2)动作探究
(3)言语探究
(三)成就动机与成就归因
成就动机——指对自认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测量方法:
☺投射测验
☺问卷测验
看图编故事。
对学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坚持性、学习任务选择、学习成绩等。
归因——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及其结果以及其他社会事件的原因作出的解释或推论。
成就归因——人们对在工作或学习中所经历的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或推论。
六种解释
能力、努力、任务的难度、
运气、身心状况、别人的反应
三个特征
因素来源:内部的—外部的
稳定性:稳定的—暂时的
可控性:可控制—无法控制
韦纳——二维归因模式
积极与消极的归因模式
课后记
课程教案设计首页
教学过程设计备注(接上节课内容)
三、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及有关研究
(四)习得性无力感与自我效能感
1、习得性无力感
(1)习得性无力感的概念
习得性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
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习得性无力感产生的历程:
a获得“结果是不可控的”失败体验
b产生“结果不可控”的认知
c形成“将来结果也不可控”的期待
d产生无力感
白鼠实验
(2)、习得性无力感的理论
2、自我效能感
(1)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人并非盲目活动,同时考虑事情的意义,与自身能否完成的能力。
只有确
(4)、适当开展竞赛
2、激发与维持内在动机的措施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激发求知欲(2)、发现学习也是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的有效方法(3)、培养学习兴趣
(4)、利用原有兴趣、动机的迁移
3、成就动机与归因训练
成就动机训练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
归因训练
训练学生积极归因
积极与消极的归因模式
4、消除无力感与增强效能感
消除无力感
(1)、使学生获得成功经验,打破失败不可避免的神话(2)、改变学生的消极归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