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结》教案新部编本2

合集下载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2)能够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能够运用本文的主题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通过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2)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运用本文的主题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讨论。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深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乡土情感和乡土情结。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对乡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2)提问学生对乡土情结的定义和看法。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学生回答相关的问题,检查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3. 讨论与思考:(1)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乡土情结和家乡的故事。

四、教学资源:1. 教材:《乡土情结》相关文章。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3. 参考资料:相关乡土文化的图片、视频或音频资料。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关键词汇和句型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和观点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讨论和写作中运用本文主题的能力。

4. 学生对乡土情结的认识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六章:乡土情结的内涵与表现(1)讲解乡土情结的内涵,包括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文化的认同等。

(2)分析乡土情结在不同人群中的表现,如外出务工人员、城市居民等。

(3)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或身边人的乡土情结表现。

乡土情结 教案

乡土情结 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乡土情结的概念和内涵。

2.掌握乡土情结的特点和作用。

3.培养学生对乡土情结的热爱与认同。

二、教学内容:
乡土情结
三、教学过程:
1.导入(10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乡土风景的图片,引起学生对乡土情结的思考和情感激发。

2.知识讲解(10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乡土情结的概念和内涵,指出它是人们对于家乡的深情怀和归属感。

3.特点分析(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乡土情结的特点,包括:热爱家乡、怀念乡愁、珍惜乡土文化等。

4.作用讨论(15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乡土情结的作用,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如:维护家乡环境、传承乡土文化等。

5.活动实践(3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乡土文化展览,通过实地感受和亲身参与,进一步加深对乡土情结的认知。

6.总结归纳(10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乡土情结的概念、特点和作用,并对今天的学习进行回顾。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乡土情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乡土情结,增强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归属感。

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对乡土情结的了解还不够全面,需要继续加强相关的学习和实践活动。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乡土情结的手法。

(3)能够理解乡土情结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掌握作者表达乡土情结的技巧。

(3)通过写作实践,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乡土情感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培养学生学会感恩、懂得珍惜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乡土情结的主题。

(2)分析作者表达乡土情结的手法。

(3)运用乡土情结的知识到自己的生活中。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析作者运用语言表达乡土情结的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乡土情结的含义。

(2)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自己的家乡是否有乡土情结。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者表达乡土情结的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乡土情结的知识,谈谈自己对家乡的感受。

(2)教师点评学生的练习,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表达乡土情结。

5. 课后作业:(2)学生通过绘画、摄影等形式,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作者表达乡土情结手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运用乡土情结知识到自己的生活中的人数比例。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乡土情结》课文。

2. 辅助材料:相关乡土情结的文章、图片、视频等。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家乡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乡土情结。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乡土情结》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课文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能力。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乡土情结》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思想。

2.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与运用。

3. 课文的写作技巧及其运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乡土情结的深入剖析。

2. 掌握课文的写作技巧。

3. 将课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 情感教育法: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

五、教学准备:1. 课文《乡土情结》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教学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乡土情结》的作者及其背景。

(2)激发学生对乡土情结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家乡的情感。

2. 自主学习:(1)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完成生字词卡片的相关练习。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思想。

(2)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并加以运用。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乡土情结的理解。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乡土情结的含义,认识乡土情结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乡土情结的魅力。

(3)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师生情的意识。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树立信心。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了解乡土情结的含义,认识乡土情结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 乡土情结的含义及其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

2. 课文中所涉及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课件或黑板,展示乡土情结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乡土情结。

(2)教师简要介绍乡土情结的含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学习生字词,巩固所学知识。

3. 课堂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彼此对乡土情结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谈谈对乡土情结的认识。

4. 深入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加深对乡土情结的理解。

(2)学生通过课文内容,思考乡土情结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

5. 情感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从亲情、友情、师生情等方面,谈谈自己对乡土情结的感受。

(2)学生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感受乡土情结对自己的影响。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乡土情结的知识。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乡土情结 教案教学设计

乡土情结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乡土情结教案教学设计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乡土情结的概念,理解乡土情结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乡土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乡土情结的概念及重要性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乡土文化的情感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乡土情结的资料、图片等。

2. 学生准备收集家乡的地理、历史、文化等资料。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乡土情结的概念,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乡土情结。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深入了解乡土情结的含义及重要性。

3.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各自对乡土情结的理解。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乡土情结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乡土情结的表现。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乡土情结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展示家乡的地理、历史、文化等资料。

3. 分享交流各小组代表分享本组的实践活动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关注乡土文化。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关注乡土文化的重要性。

三、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2. 鼓励学生课后积极参与乡土文化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对乡土情结的理解及热爱家乡的情感。

六、教学活动设计活动一:乡土情结主题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乡土情结在自己心中的意义。

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彼此对乡土情结的理解。

3. 教师总结讨论成果,明确乡土情结的重要性。

活动二:家乡特色文化展示1. 学生分组收集家乡的特色文化资料,如风俗习惯、传统手艺等。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

01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度、讨论贡献等进行观察,记录学生
的积极表现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学生自评和互评
02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同时鼓励学生之
间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批判性思维。
阶段性测验或作业
03
通过定期的测验或作业来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及
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乡土中国》
费孝通先生的经典之作,深入剖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和乡土文 化的根源。
《地域文化与乡村振兴》
探讨了地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和实践案例,对于理解乡 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具有启发意义。
Part
04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培养
引导学生体会乡土情感
感受乡土气息
通过阅读文本,引导学生 感受作品中浓郁的乡土气 息,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 情厚谊。
乡土文化展示活动
鼓励学生挖掘身边的乡 土文化资源,以展板、 PPT等形式进行展示和 交流,提高学生的文化 素养和表达能力。
家长参与和社会资源整合利用
家长参与
邀请家长参与课外延伸活 动的策划和组织,促进家 校合作,共同推进学生的 全面发展。
社会资源整合
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馆、 图书馆等公共资源,为学 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 实践活动场所。
《乡土情结》教案
汇报人: 2023-12-25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乡土文化知识与拓展 •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培养 •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 评价方式与标准设计 • 作业布置与课外延伸活动建议
目录
Part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乡土情结概念解析
乡土情结定义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乡土情结》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乡土观念。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懂得感恩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乡土情结》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2.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乡土的深情厚意。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乡土情结》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作品。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什么印象?家乡有哪些让你难以忘怀的人或事?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乡土情结》,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自学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探讨问题:课文中的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作者对乡土的热爱?(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亲情、友情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乡土情结》。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3)思考并回答课后思考题。

六、教学拓展1.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探讨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传统等,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

2. 课内外结合: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与家乡相关的书籍、文章,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民俗等,拓宽知识面。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合作表现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乡土情结》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乡土情结》的基本内容,掌握重要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实际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乡土情结。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家园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乡土情结》的基本内容及其表达技巧。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实际写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用于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修辞手法。

2. 自主学习法:用于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课文。

3. 合作探讨法:用于学生分组讨论和分享学习心得。

4. 实践操作法:用于学生实际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乡土情结》的作者及其背景。

(2)引发学生对乡土情结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进行解析。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2)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5. 实践操作:(1)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实际写作。

(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进行讲评。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乡土情结》高中语文教案

《乡土情结》高中语文教案

《乡土情结》高中语文教案2021-05-28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乡土情结》高中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乡土情结》高中语文教案1【理论支持】《新课标》的课程目标规定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也就是把每一个在阅读中的学生都视为一个独特的自我,这样才能做到在阅读中“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所以,教学这篇课文,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在学生的圈点勾画、感情朗读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在阅读中感受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的真挚感情。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本,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2.了解文中乡土情结的内涵,作者大量引用的`古诗文的意思和作用。

3.体会乡土情结的时代内涵,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体会乡土情结的时代内涵。

2.了解本文大量引用古诗文的意图及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延伸一、识记字音魂牵梦萦()忐忑()不安田塍()悠邈()崎岖()三匝()铩()羽而归欷歔()方兴未艾()桑梓()搭讪()发轫()濠()水翰苑()缔()造翘()首二、知人论世柯灵少年因家贫失学,靠刻苦自学走上了文学道路。

一生喜欢读书,有深厚的丈学功底,是一位世纪文化老人。

1926年在上海《妇女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叙事诗《织布的女人》。

解放前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掠影集》,建国后主要从事电影创作,代表作品有电影剧本《腐蚀》、《为了和平》、《不夜城》、《春满人间》、《秋瑾传》(根据夏衍剧本改编)等,其他代表作品有散文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等。

三、写作背景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乡土情结》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

(2)学会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乡土文化的情感。

(2)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乡土情结》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乡土文化知识。

(2)如何培养学生关注乡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乡土情结》的作者及其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乡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结合课后注释,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乡土文化知识。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后作业:(1)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乡土文化的认识。

(2)布置一篇关于保护传统文化的短文写作。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五、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第二课时进行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布置。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时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评价:在单元学习结束后,组织测试,以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写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乡土情结》原文。

《乡土情节》教案

《乡土情节》教案

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在家中进一步 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和风俗,撰写 一篇关于家乡的调查报告或心得体会 。
05
教学评价与反馈
学生自评
自我认知
学习目标达成
学生能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 对乡土情节的理解、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 。
学生能够评估自己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 目标,如对乡土情节的理解、对相关问题 的思考等。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 围绕乡土情节的主题进行 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 体会。
写作练习
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以 乡土情节为主题写一篇短 文或诗歌,表达自己对家 乡的情感和思考。
实地考察
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家乡的 文化遗产和风土人情,让 他们亲身感受家乡的美好 和魅力。
小结与作业布置
小结回顾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乡 土情节的重要性和意义,引导学生树 立正确的家乡观念。
阐述乡土情节的定义、内涵及其在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 性。
分析乡土情节的表现
通过实例和案例,讲解乡土情节在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表现形式 ,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乡土情节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探讨乡土情节的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乡土情节对个人、社会和文化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乡 土意识和家国情怀。
巩固练习
分组讨论
学习策略
情感态度
学生能够反思自己的学习策略,如是否有 效地利用了课堂时间、是否积极参与了讨 论等。
学生能够反思自己对乡土情节的情感态度 ,如是否更加关注家乡的文化、是否对乡 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等。
教师评价
课堂参与度 理解深度 学习进步
情感态度变化
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包括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是否 主动分享自己的观点等。

2023年乡土情结教案,3篇

2023年乡土情结教案,3篇

2023年乡土情结教案,3篇乡土情结教案1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为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2、了解文本大量引用的诗文的意图。

教学设想:理清作者的思路,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1、导入:请问同学们一个问题:“情结”一词如何解释?哪位同学给大家做个解释?提问一至两人。

明确: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

可见,“情结”是一种感情。

那么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位世纪文化老人对故乡的“情结”——《乡土清洁》。

这位世纪文化老人是柯灵,我们熟悉一下作者。

2、柯灵(1909—2023),原名高季琳,浙江绍兴人,*现代作家。

建国前的主要作品有儿童诗歌《月亮姑娘》、童话《蝴蝶的故事》、短篇小说《掠影集》等。

建国后的主要著作有杂文和散文选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根据夏衍的剧本改编的《秋瑾传》等。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乡土情结》选自《*当代散文经典》。

文本研读:1、下面的请同学们快速的阅读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标识一下段落、找出文中引用的诗词并且背诵。

读完后请抬头示意一下。

2、文中有几个词语需要大家注意它们的读音和意义:濡染()魂牵梦萦()悠邈()怡然自得()发轫()搭讪()谪居()桑梓()含辛茹苦()翘首()缔造()杀戮()翘谛听()寥落()翘起()根深蒂固()谬误()廖(姓)()3、哪位同学能填充一下下面的横线:只应受寂寞——。

男儿何不带吴钩,——还乡须断肠。

——归心日夜忆咸阳。

4、总体把握文本:在第一次阅读的基础上迅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应该划分为几个部分,并总结各个部分的大意。

(提问三个到四个同学)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话题,说明什么是“乡土情结”。

第二部分(第2—6段):按人生成长的时间顺序写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及升华。

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2段):从人的成长角度写乡土情结的由来。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教案(2)部编版必修上册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教案(2)部编版必修上册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乡土中国》的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重点,如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文本中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以讲解、引导为主,帮助学生理解《乡土中国》的核心内容和文学特色。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文本中的难点、重点问题进行探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3)案例研究法:选择文本中的典型人物、情节等作为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1)PPT:制作多媒体课件,将文本内容、图片、图表等有机结合起来,直观展示教学要点。
(2)视频:播放与《乡土中国》相关的纪录片、电影片段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乡土文化。
(3)在线工具:利用网络资源,如文学网站、在线词典等,辅助学生进行文本分析和研究。
(4)实物展示:展示与文本相关的实物,如乡土特产、民间艺术品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 学生结合阅读材料,思考乡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乡土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意义。
2. 视频资源
- 学生在课后观看《乡土中国》、《中国乡土建筑之美》、《中国民间艺术》等纪录片,直观了解乡土文化的表现。
- 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关注纪录片中对乡土建筑、民间艺术的展示,理解乡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乡土情结》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心中“乡土情结”的内涵所在。

2、了解本文大量引用诗文的作用。

3、学习评点的读书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读:这篇文章有比较深的内涵,老师读起来也要经一番回味思索,才能领悟得较深。

课前让学生仔细阅读,同时思索以下这些问题。

这些问题有的是文中有答案的,请生务必在文中画出来;有的没有现成答案,请生思索并组织语言来回答。

预习题:1、第一段写了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内容)本段引用诗文有何作用?2、第二段写在家乡度过童年,童年时期打上了家乡的烙印,作者认为会打上哪些烙印?(在文中画出来,注意“哪些”,不只一点)3、读三至五段,思考:人们为何要离开家乡?(概括内容)4、读第四段第五段,思考离乡的人和故乡还有什么关系吗?为什么要写到战争?(思考回答)5、读第六、七段,思考,什么样的乡土情结是值得赞颂弘扬的?这两段作者是如何深化主题的?(画出关键句,并思考回答问题)另:画出生字词,和富于表现力的词语。

教学过程:一、引入: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

人,对家乡总有很深的情感,离开了家乡,会有一种乡思乡愁涌起。

现在我们有的同学已经离开家乡,来到丹阳求学,这种情感或许已经体会到。

思乡之情,也是人之常情。

可是我们平时只知道思乡,可能没有深入的想想,人为什么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情感又有什么内涵?思乡之情是应该压制还是应该弘扬呢?思乡情结,值得我们思索,值得我们回味。

作家对此往往想得透彻,思考得深入,今天我们一起来研习《乡土情结》这篇文章,一起来体会乡情的内涵。

二、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心中“乡土情结”的内涵所在;2、了解本文大量引用诗文的作用。

3、学习评点的读书方法。

三、导入研习文本:昨天布置了大家预习,相信大家在昨天的预习之下,自读自悟自加体会,能够或多或少地看到这篇文章的一些妙处。

《乡土情结》教案(优秀范文5篇)

《乡土情结》教案(优秀范文5篇)

《乡土情结》教案(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乡土情结》教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如何赏析优秀散文;2、通过赏析加深对对故乡的理解,培养热爱故乡的情操。

重点难点:1、梳理课文结构层次;2、通过赏析把握作者的情感。

课时课型:讲读课(新授)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迫得走投无路的破产的中国农民,漂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怀着一撮家乡的泥土。

那时,闽粤沿海港口上,一艘艘用白粉髹(xiu)腹,用朱砂油头,头部两旁画上两个鱼眼睛似的小圈的红头船,乘着信风,把一批批失掉了土地的农民送到海外各地。

当时离乡别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

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

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试想想,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秦牧《土地》(板书课文标题——乡土情结,其中用红色粉笔标注“情结”)【我在黑板上已经用红色粉笔把乡土情结的“情结”标注出来,我们这节课程主要将围绕这个“情结”展开。

】二、进入文本,解题:1、什么是乡土情结,作者列举了哪几种情况?(研读第1节)(1)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为什么反认他乡是故乡?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明确:诗词分析——这是唐代诗人刘皂在客居并州十年后返回家乡咸阳途中所作的一首诗。

前二句写久客并州的感触。

作者客居并州已十年,十年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所积累起来的乡愁,对一个异乡客居的人来说,是煎熬得够难受的,“归心日夜忆咸阳”,深刻地表现了作者日夜思乡的愁苦心情。

可是,命运好象与诗人作对似的,他非但不能回咸阳,反而又踏上更遥远的征程。

后二句接着写北渡桑乾河后的心情,表达对家乡深切的思念(2)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此诗关键在哪两个字?表达什么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明确:比较“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贬居岭外,一方面日夜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

《乡土情结》教学设计

《乡土情结》教学设计

《乡土情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为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探讨阅读散文的方法,进一步感悟散文的抒情气息。

【教学设想】理清作者的思路,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让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学生进行交流。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

《乡愁四韵》是余光中先生关于思乡的诗歌。

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永恒的主题,从远古吟唱至今。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关于乡愁的散文,柯灵的《乡土情结》。

二、朗读课文学生挑选最喜欢的段落并朗读,说明理由。

(教师评价:悠远绵长,勾起了我们的相思之情,真情流露,同学们的表情随着乐曲的起伏而变化,达到了人、曲、文三位一体。

)三、文本研习1.古人讲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这些“眼”关系到文章的结构、主旨、感情的转换甚至可以给全篇的写作方法和风格定基调。

请同学们思考,我们这篇课文的“眼”在哪一段?明确:第一段,该段提出了关于乡土情结的话题。

(教师提示:那什么是乡土情结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段,体会情感。

)现在请同学们用第一段中的词语给“乡土情结”下一个定义。

(答案:乡土情结是一种魂牵梦萦的随时随地的永不褪色的情感)2.作者说“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

人第一眼看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又说“童年的烙印,像春蚕,……像文身……”思考: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我们再读读第二节,先感悟)明确: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

(教师提示:此题答案可以从文章第二段中的“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这些话中分析出作者难忘的难舍的是什么。

所谓“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

结尾的两个比喻形象说明了“童年的烙印”与自己不可分割的特点。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乡土情结》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实例分析乡土情结的表现和影响。

(3)能够运用恰当的词语和句式表达自己对乡土情结的认识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2)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3)培养学生对乡土情结的正确认识,既保持对家乡的热爱,又积极面对生活的变迁。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乡土情结》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2. 分析乡土情结的表现和影响,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实例进行说明。

三、教学难点:1. 准确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表达自己对乡土情结的认识和感受。

2. 深刻理解乡土情结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乡土情结》的文本材料。

2. 与乡土情结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材料。

3. 小组讨论的指导和评价标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与乡土情结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关注乡土情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乡土情结》,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教师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讲解和解答疑问。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乡土情结的表现和影响,结合课文中的实例进行分析。

教师巡回指导,提供帮助和提示。

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自己对乡土情结的认识和感受,写一篇短文进行表达。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和评价。

5. 总结与反思:学生对本次学习的收获进行总结,反思自己对乡土情结的理解和态度。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阅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

《乡土情结》教案2

《乡土情结》教案2

《乡土情结》教案(一)教材与学情分析: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情感,它是人生的出发地,也是人精神的归宿。

本专题通过古今中外有关家园的文本对这一人文主题进行梳理。

第一板块重在阐释人与故乡的关系,第二板块进行拓展,家园不仅指故乡,还指祖国与精神意义上的皈依,是人生命的确证。

《乡土情结》是柯灵为纪念《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而作的散文。

作品以故园之思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通过学习,让学生更深体会乡土情结的时代内涵,培养爱国的思想感情。

(二)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体会作者为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了解本文大量引用诗文的意图。

2.培养学生阅读独立、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进一步感悟散文的抒情气息。

过程与方法1.深入朗读体会。

2.研究性学习,探讨本文大量征引古诗文的意图及作用。

3.探讨阅读散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乡土情结的时代内涵,培养爱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独立、独立思考的能力,体会作者为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了解本文大量引用诗文的意图。

(四)教学难点体会本文大量征引古诗文的意图及作用,探讨其得失。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乡愁、思乡是中国诗歌永恒的话题。

从古至今,多少诗人写下了优美又忧伤的思乡之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

李白<<静夜思>>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

宋之问<<度大庾岭>>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宋。

李清照<<菩萨蛮>>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唐。

司空图<<漫书五首>>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隋。

薛道衡<<人日思归>>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当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乡土情结》教案(一)教材与学情分析: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情感,它是人生的出发地,也是人精神的归宿。

本专题通过古今中外有关家园的文本对这一人文主题进行梳理。

第一板块重在阐释人与故乡的关系,第二板块进行拓展,家园不仅指故乡,还指祖国与精神意义上的皈依,是人生命的确证。

《乡土情结》是柯灵为纪念《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而作的散文。

作品以故园之思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通过学习,让学生更深体会乡土情结的时代内涵,培养爱国的思想感情。

(二)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体会作者为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了解本文大量引用诗文的意图。

2.培养学生阅读独立、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进一步感悟散文的抒情气息。

过程与方法1.深入朗读体会。

2.研究性学习,探讨本文大量征引古诗文的意图及作用。

3.探讨阅读散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乡土情结的时代内涵,培养爱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独立、独立思考的能力,体会作者为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了解本文大量引用诗文的意图。

(四)教学难点体会本文大量征引古诗文的意图及作用,探讨其得失。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乡愁、思乡是中国诗歌永恒的话题。

从古至今,多少诗人写下了优美又忧伤的思乡之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

李白<<静夜思>>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

宋之问<<度大庾岭>>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宋。

李清照<<菩萨蛮>>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唐。

司空图<<漫书五首>>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隋。

薛道衡<<人日思归>>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当归。

-----汉乐府民歌<<悲歌>>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

杜甫<<月夜忆舍弟>>这古典的乡愁让人荡气回肠,让后世的我们唏嘘不已。

今天就让我们回到现代,一起来品味一下柯灵的《乡土情结》。

在讲本篇之前,我们来回忆一下余光中的《乡愁》。

《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思考:1、在这首诗里,作者用了哪几个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回答:意象——船票、邮票、坟墓、海峡情感——思乡、爱国2、你们说的都对,作者舒发的是思念亲人,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那么这爱国之情又是怎么表达出来的呢?回答:升华是在对亲人的思念的基础上,表达了爱国情感,是情感的升华。

下在我面一起探讨一下《乡土情结》又是怎样表达主题的。

(二)文本感知1、教师范读全文。

注意字音的校正、情感的张弛变化。

2、学生听读时的任务:校正字音;根据对话栏中编者的话,梳理文本的结构。

读准字音:魂牵梦萦(yíng) 桑梓(zǐ)忐忑(tǎn tè)不安屹(yì)立怯(qiè)生生搭讪(shà)悠邈(m iǎo) 崎岖(qíqū)田塍( chéng ) 翰苑(yuàn)铩(s hā)羽而归侘傺( chà chì)谪(zhé)居欷歔(xī xū)发轫(rèn) 濠(háo)水(三)互动探究1、文本结构梳理据“对话栏”,请学生粗线条勾画文本结构。

预设答案:什么是乡土情结----乡土情结的由来----乡土情结的演变----乡土情结的新内涵2、研习文本第一部分内容。

过程和要点:⑴思考:首先我们来研究引用王维的诗有什么作用?谁能在所给的“对话栏”中答案基础上,再有所补充?答:揭示出本文所写的内容,又引出下文来。

⑵思考: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小诗作者没有问家里的人如何,而是问“寒梅着花未”,为什么这么问呢?答:梅花是作者亲手所栽,作者是通过对于故乡寒梅的关切,表现涵盖一切的怀乡思家之情。

⑶边读边思:这段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答:引用古诗。

⑷对引用古诗的作用,除了“对话栏”中的答案外谁还能有所补充吗?答:引用古诗,除了能丰富文章的内容;还能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

⑸思考:第一段中的关键句是哪一句?答:最后一句。

诗歌有诗眼,散文有文眼,有统率全篇的作用。

最后一句就是本文文眼。

⑹思考:可否用情感、情思来代替“情结”?情结含有何意?答:情结指的是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

它比情感、情思更能体现感情的长久和深切。

2、研习文本第二部分内容⑴思考:“乡土情结”给人们的童年打下了哪些烙印?这些烙印与“乡土情结”有什么关系?答:父母亲戚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亲的音容笑貌。

⑵思考:那和思“乡土情结”有什么关系?答:童年的烙印是人们乡土情结形成的原因。

⑶作者是这样表现童年的烙印对人的一生意义重大?答两个比喻。

⑷朗读体味比喻的含义。

3、研习文本第三部分内容⑴思考:人们既然爱家乡,又为何要离开家乡?这是读者很容易想到的一个问题,作者怎么回答?答: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

(追求理想,闯荡世界)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出门。

(为了生计,无奈出门)想想现实世界里,人们离乡,是不是大致有这两种情况?作者分析得很精辟吧!再想想“多数人”和“少数人”说法,如今有没有改变呢?那么,你希望将来自己出外,是哪种情况呢?不管是哪一种,都该坚定信念,昂首而去。

因为故乡不会离你而去,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

4、研习文本第四、五部分内容。

⑴思考:离乡的人回故乡有哪几种情况?一无所得而回乡流连在外厌倦闯荡渴慕归隐衣锦还乡⑵课内外结合《菩萨蛮》五代·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凡是到过江南的人都说江南的风光无限美好,离家远游的人只愿跟着江南一起苍老。

春天的江水清沏澄碧胜过春天,这时躺在画船之中细听雨声悠然入眠。

在炉边卖酒的少女像一轮明月,洁白的双腕像凝满霜雪。

年轻人未老时还是不要回乡,若是回乡一定会使你伤心断肠。

《留别王维》唐·孟浩然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这样寂寞无聊还有什么可待?天天碌碌无为独自空手而归。

我想归隐山林去寻芳馨花卉,但又珍惜友情不愿分手相违。

如今当权者们谁肯提携我辈,世上要寻知音实在寥寥无几。

或许今生今世命合空守寂寞,还是回家关闭我的故园门扉。

⑶思考:为什么写到战争?答:因为战争容易让人们离家。

这就又可联系了前面所说离家的原因(第三段),除了为理想,为生计离家外,还有一条是灾难和战争。

为战争离家,不是使乡情又加上了家国之思的内涵。

⑷为了国家为了正义而离家,谁可作代表?林则徐。

⑸课内外结合《赴戍登程口示家人》清·林则徐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明确,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了国家,生死不避,还在乎离开家乡吗?所以,离乡,也因为高崇的情操。

4、研习文本第六、七部分内容。

⑴思考:什么样的乡土情结是值得赞颂弘扬的?这两段作者是如何深化主题的?(画出关键句,并思考回答问题)答: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

⑵作者主要以华侨为例写的。

为什么要写华侨,看看这篇文章是为什么而写的?为《香港文学》七周年纪念号作。

香港文学,面向海外,所以作者赞美那些心怀桑梓不忘家乡的海外游子。

我们眼前有好多海外游子报答乡里的例子,如香港知名人士邵逸夫14年来捐助内地教育事业款额已超过19亿港元﹐全国各省市都能看到邵逸夫捐献的2200百多幢教学楼、中小学、图书馆、体育馆、科学馆、医院等等,邵先生的义举正是他思乡之情的具体做法,令人感动。

当然,并不一定要富豪才能回报家乡回报祖国的,其实,你身无分文,只要有一颗爱家乡爱祖国的心,就是对家乡的回报。

我以前的学生有的在海外留学,他们说,在海外,他们比任何时候都爱国,总是想着祖国能强大,能成为他们的骄傲,他们是容不得别人有半点蔑视祖国的行为。

有一句话说得好,子不嫌母丑。

有一片土地曾经养育了你,使你长大成人,有一天你会走出这片土地,你会云游四方,或许衣锦荣耀,或许潦倒失意,都别忘了回乡看看,到故乡走走,你会得到很多的!他日,你有了能力,也不忘回报家乡的父老乡亲!(四)、课文质疑作者柯灵是一自学成才的报章作家,文章冗长罗嗦、爱“掉书袋”、有时卖弄文采是其通病。

这篇文章的语言、结构等方面存在这些问题吗?预设问题:1、文本中“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及“但童年的烙印,却像……,又像……”两组句式作者是否有卖弄文采之嫌”?2、第三部分中林则徐的例子是否可以删除?3、我们知道文章写到最后,都要有个有力的收束,所谓凤头,猪肚,豹尾。

作者写到最后,着重赞美回报家乡,建设家乡的乡土之情,这是主题的升华还是主题的游离?(五)、课外拓展乡愁与古诗——言多乡愁是故乡那台嘶哑而可怜的纺车——母亲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乡愁是妻子床前的那盏孤独的火苗——遥想千里外,各守一灯红。

乡愁是写实在儿女脸上无邪的疑惑——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乡愁是老屋檐上的那个绝育了的鸟巢——花落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乡愁是一个让惊散归鸟传丢了的口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乡愁是山村长发垂下的黄昏——乡愁是我还不完的人情债啊——刚下眉梢,又计心头。

…………乡愁是一部没有注释的唐诗在爷爷的口袋里在父亲的枕头旁在我的书橱里我担心我们的下一代代他们在优生中乡愁不再是一种遗传性疾病。

(六)、作业:1、合起书来要能够说得出本文有哪些方面内容,大致写到了哪些有关乡情的内容。

2、背诵第一段中三首诗,及林则徐的一首诗。

3、积累字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