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 第2章2-外动力地质作用

合集下载

普通地质学-第二章-岩石圈

普通地质学-第二章-岩石圈

第二章岩石圈第一节岩石圈的表面形态特征地球的表面呈高低起伏不平,有海洋和陆地两大地貌单元组成陆地面积占全球面积的29.2%海洋面积占全球面积的70.8%海洋平均深度为-3728m(-3794、-3908)地球最高点:为我国西部的珠峰、海拔88地球上最低点:为太平洋西部的马利亚纳海沟约为-11034m海陆最大高差近20公里海洋面积占总面积的2/3,多分布在北半球陆地面积占总面积的1/3,多分布在北半球一、陆地地形地球上的陆地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被海洋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块体,大块的叫大陆或大洲,小的叫岛屿根据陆地表面的海拔高度和起伏形态,陆地分六种基本形态山地:对不同高程山的统称,线状延伸的山称为山岭;由若干条山岭组成的山称山脉,山地海拔高程大于500米,相对高程大于200米。

根据海拔高度山地:低山区(500—1000米)中山区(1000-3500)高山区(3500-5000)极高山区(大于7500)高原:海拔600米以上,顶面平坦,面积大,起伏小的宽阔高地,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我国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超过4000米。

盆地:四周被山地或高原所围,中央低平,如四川盆地丘陵:起伏小,海拔高程小于500米,相对高度小于200米,一般是峰圆坡缓,分布于不同高程平原:海拔高度小于200米,地面高度变化很小,略有波状起伏,表面平坦,如我国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洼地:陆地上地势低于海平面以下的地带,如我国西北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称为克鲁沁洼地。

由以上可知,陆地面积起伏变化十分复杂,有峰峦高耸、地面崎岖的山地、山脉,也有高低不大坡地缓和的丘陵,有海拔较高、面积广大的高原、也有低平宽广、起伏微小的平原、还有周围高、中间低的盆地等。

二海底地形地球表面被海水覆盖的大洋底部也是起伏不平的,根据起伏特征分为1 大陆架是陆地向海的自然延伸部分,构成围绕大陆的浅水平台,水深区在200米以内,平均坡度为-0.3,宽度几十至几百公里。

外动力地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

• • • • •

③盐的结晶与潮解 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蒸发大,地下水通过毛细管作用向上迁移 蒸发,裂隙盐分增加过饱后发生结晶,与水的冰冻融化一样同样使裂 隙扩大直致蹦解。 风化的结果使岩石碎成粗细不等棱角显著没有层次的碎块与下伏 基岩成分一致,在陡坡上风化产物在重力作用下坠落至陡坡下形成蹦 积物。 ⑵.化学风化作用 地表岩石在氧和二氧化碳及各种水溶液作用下产生化学反应,改 变其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并形成新矿物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水起了 主要的作用,气体只有在水的参与下作用才比较显著。据分析每升雨 水中含二氧化碳1.5—4.4立方厘米另含氧化氮和氯,加之水流动过程中 岩石中不稳定化学成分的加入使水溶液成分更复杂,因此具相当强的 破坏作用。 水溶液中含化学成分的不同对矿物岩石的破坏也不同,化学风化 的主要方式有:

指自然界中部分离解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与矿物在水中离解的 离子互相作用形成新化合物的过程。如正长石经水解作用形成高岭石, 正长石中的K-与水中的〔OH〕-结合可形成易溶的盐类被水带走; SiO2呈胶态被水带走,只有难溶的高岭石呈松散状残留原地。反应式 如下:4K〔AlSi3O8〕+6H2O→〔Al4Si4O10〕〔OH8〕8SiO2+4KOH • ⑷氧化作用 • 指大气和水中的游离氧与矿物化合反应形成氧化物的过程。由于 大气广泛分布故氧化作用极为普遍FeS2可氧化成Fe2O3.nH2O即褐铁矿 不仅硬度降低,且氧化过程中产生的硫酸对岩石有较大的腐蚀作用加 速岩石的风化。 • 氧化作用在炎热潮湿地区最明显,在沼泽地区及终年冻泽区域几 乎不存在。
• • •
• •

浊流因挟带大量碎屑物对海底斜坡有强大剥蚀能力。所谓浊流即含大量 碎屑物质十分浑浊的高密度水的重力流,主要发育在海底的斜坡地带。 海水是含有各种化学成分的溶液溶蚀着海岸岩石。在碳酸盐类岩石构成 的海岸最为明显,常可溶蚀成许多洞穴。 海水冲蚀作用的强度因素:除海水冲击力外另取决于岩石的性质,质软 结构松散抗冲蚀能力就弱就较易被破坏。如岩石中裂隙发育,海水沿裂隙进 入加强冲击作用加速岩石破坏。 海水冲蚀作用的产物:主要是海岸岩石被破坏后形成的碎石、砂等机械 碎屑物质,在溶蚀强烈地区也可产生部分可溶性盐类溶液。 海水冲蚀产物及河流搬运入海洋的各种物质随海水运动而被搬运,海浪 是海水搬运作用的主要动力。波浪拍向海岸时碎屑物推向海滩,底流退回海 洋时部分碎屑物被拽回。 波浪可搬运悬浮物质亦可搬运较大砾石和石块。波浪作用的下界水深约 10—40米,故越近海岸作用越强,超越下界水深时就丧失搬运能力。

普通地质学-黄定华(精简版)

普通地质学-黄定华(精简版)

普通地质学内动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内部能源驱动的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固体地球的内部,部分发生在固体地球的表层,如火山作用。

在形式上分别表现为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任务是推动地球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同时“抬高降低”,增大地表高差并激发相应的外动力地质过程。

外动力地质作用:由太阳驱动,地球重力参与的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球表层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中。

在形式上分别表现为风化作用、风的作用、海洋与湖泊作用、河流与地下水作用、冰川与重力作用。

(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等等。

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任务是对地表“削高补低”,重塑地表形态并产生相应的外动力地质产物——沉积物和沉积地形。

地层:具有时代含义或一定层位的一层或一组岩层。

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生物层序律:指根据生物演化的前进性和不可逆性原理来进行地层划分、对比,以确定地层层序。

年代愈老的地层中所含化石的构造愈简单、愈低级,和现代生物差别愈大;而年代愈新的地层中所含的化石愈复杂、愈高级,和现代生物愈接近;此外,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的化石群,时代相同的的地层含有相同或相近的化石群。

这就是著名的生物层序律,可以用来划分、对比地层。

标准化石:在一个地层单位中,选择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它们的延限短、仅限于某段地层单位,而且有广泛的地理分布,这些化石叫做标准化石。

相对地质年代判别法:利用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以及切割律等来确定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地球的圈层构造划分及其界线:地壳(上地壳、下地壳)[莫霍面33KM]地幔(上地幔、下地幔)[古登堡面2891KM]地核(外核、内核)。

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由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软流圈之上的地球部分称之为岩石圈。

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岩石在压力的长期作用下,以半粘性状态缓慢流动,故称软流圈。

低速带在地球中所构成的圈层,推断为熔融状态,故称之为软流圈。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及其区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及其区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及其区别地球物理学院2012050503014王旭龙一、引言地质学把自然界中各种动力引起的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构造及地表形态的等变化和发展的作用称为动力地质作用,或简称为地质作用,把引起这些变化的各种自然动力称为地质营力。

动力地质作用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下面就其作用和区别做论述。

二、内动力地质作用内部地质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质作用。

它一般起源和发生于地球内部,但常常可以影响到地球的表层,如可以表现为: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等。

1 .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构造运动是由地球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的变位、变形以及洋底的增生、消亡的机械作用和相伴随的地震活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产生褶皱、断裂等各种地质构造,引起海、陆轮廓的变化,地壳的隆起和拗陷以及山脉、海沟的形成等。

构造运动在造成地壳演变的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

构造运动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①水平运动:指地壳在水平方向起主要作用的力,即与地面成切线方向的力(包括地壳的压缩和拉张)作用下,地壳岩层所发生的运动,这种运动使相邻块体受到挤压、或者被分离拉开,或者剪切错动,甚至旋转。

水平运动主要使地壳的岩层弯曲和断裂,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和断裂构造。

因此,水平运动又称为造山运动。

②垂直运动:地壳的垂直运动是指地壳块体沿着地球半径方向发生的上升或下降的运动。

垂直运动常常表现为规模很大的隆起或拗陷,从而造成海陆变迁和地势高低起伏。

由于地壳上升使海水退却,一部分海底称为陆地;地壳下降,海水侵入,原来的陆地变为海洋。

因此,垂直运动又称为造陆运动。

2 .地震作用:指由地运动引起的结构动态作用,分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

3 .岩浆作用:地壳深部(至上地幔顶部)高温熔融岩浆的发生、发展、演化直至冷凝固结成岩的整个地质作用过程。

内动力地质作用的一种。

地壳深处的岩浆具有很高的温度和压力,当地壳因构造运动出现断裂时,可引起地壳局部压力降低,岩浆向压力降低的方向运移,并占有一定的空间,或喷出地表。

3外动力(风化作用)

3外动力(风化作用)

硅铝—碳酸盐型
温带半干旱气候 (温带草原气候)
S1O2部分流失、主要聚集 Ca、Mg碳酸盐,Mg、Na 元素部分聚集
硅铝—粘土型
温带森林气候
水溶液呈弱酸—酸性,Na、 Al、Fe、 水云母、高岭石及Al、 Ca、Mg流失,Fe、Al氧 Si Fe氢氧化物 化物淋滤富集在下层, SiO2富集在表层
Al、Si、 Mn、 Fe Fe、A1氧化、SiO2(蛋 白石)、高岭石 水溶液呈酸性反应,Si02、 Ca、Na、K、Mg大量流 失,Fe、A1氧化物富集
(二)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1、自然地理条件 (1)气候因素:
降水量和温度是控制岩石风化的主要气候因素。
气候干燥的荒漠及寒冷地区——生物少,降水极少或以固态水形
式存在,以物理风化为主;地表附近通常为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原始 的未经风化的基岩露头,极少见到土壤。
气候炎热、潮湿的热带多雨森林区——降雨量大,生物繁茂,
(1)生物机械风化作用——生物在生长或生活过程中对地表岩石、矿
物的机械破坏作用。
如根劈作用:植物扎根在岩石孔隙中, 随着植物的生长,根系变粗增长增多, 对周围岩石产生压力,迫使岩石裂隙扩 大从而引起岩石崩解。
植物生物化学风化作用——通过生物在新陈代谢中的分泌物和 死亡之后腐烂分解出来的物质对地表岩石、矿物腐蚀产生的破 坏作用。
沉积作用:母岩风化剥蚀的产物在搬运过程中,由于介质条
件的变化而发生沉积,形成松散堆积物的作用。
成岩作用:松散的沉积物固结成坚硬岩石的作用。
按动力特征分为: 风化作用
河流地质作用
地下水地质作用
海洋地质作用
冰川地质作用
风的地质作用
一 、 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暴露地表的岩石因长期受到温度、大

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

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

第四章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1.外动力地质作用一、定义:大气、水和生物在太阳辐射下能、重力能和明引力能的影响下产生的动,对地表所进行的各种作用。

结果:减小地表起伏、夷平高差。

二、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类型(一)风化作用岩石受外力作用后发生机械崩解和化学分解,破坏产物基本残留原地,使坚硬的岩石变为松散的碎屑及土壤。

(化学风化、物理风化、生物风化)(二) 剥蚀作用岩石受外力作用而破坏,破坏产物同时被搬走。

(侵蚀、刨蚀、潜蚀…….)(三) 搬运作用将风化、剥蚀物搬运到它处。

(机械搬运、化学搬运、生物搬运)(四)沉积作用搬运物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发生沉积,。

条件适宜是指搬运能力减弱,如流水搬运泥砂时,流速减小时,动能减少,过载而沉积。

化学沉积受化学反应规律支配,过饱和沉积胶体凝胶作用。

CACO3+CO2+H2O Ca[HCO3]2(五)固结成岩作用松散沉积物(任何动力搬来的机械的或化学的)转变为坚硬的沉积岩。

沉积物是松散的,颗粒之间富含孔隙和水分,颗粒之间相互无坚密的连接力,从沉积物沉积岩经历以不几个阶段:1.压固作用上覆沉积物的重量作用于下部使其压实(孔隙减少,水分排除,体积减小)。

2.胶结作用(只发生在碎屑沉积物中)经压固后的沉积物仍有些孔隙(粒间),由胶结物质充真到孔隙中,使沉积颗粒胶结在一起变坚硬。

胶结物主要是化学沉淀物:硅质(SiO2);铁质(Fe2O3.nH2O);钙质(CaCO3);(粘土矿物)不同的化学成分的胶结物坚硬程度不同:硅质铁质〉钙质泥质胶结类型可分为:接触式胶结,孔隙式胶结,基底式胶结。

图略胶结类型不同坚硬程度不同:接触式胶结〉孔隙式胶结〉基底式胶结123. 重结晶作用在化学和生物化学沉积物中,沉积物埋藏后,在新的环境下,受一定温度和压力的影响(T<150°),矿物晶粒在原基础上增生、扩大形成较大晶粒紧密相嵌的过程。

(石英、方解石等)。

4. 新矿物生长沉积物中不稳定矿物在成岩过程中溶解或发生化学变化,形成新的稳定矿物使沉积变坚硬,成岩石作用T<150℃ P<14巴。

3第二章地质作用概述

3第二章地质作用概述
普通地质学课件
第二章 地质作用概述
四、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关系
地质作用也会给人带来危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泛滥等。 人类无力改变地质作用的规律,但可以认识和运用这些规律,使 之向有利于人的方向发展,防患于未然。如预报预防地质灾害的 发生,就有可能减轻损失。中国在古代就有“束水攻沙”,引黄 河水灌溉淤田压碱等经验,是利用河流的地质作用的规律来治理 河流取得成功的例子。
滑坡
第二章 地质作用概述
三、 地质作用分类
2、外动力地质作用(表生)
6)重力地质作用(负荷 地质作用、块体运动):
是指地表松散堆积物和 岩块等,由于自身的重 量并在其它动力地质作 用触发下所引起时地质 作用。
泥石流
第二章 地质作用概述
2、外动力地质作用(表生)
6)重力地质作用 (负荷地质作用、 块体运动):
普通地质学课件
第二章 地质作用概述
三、 地质作用分类 2、外动力地质作用(表生) 4)沉积作用: 沉积作用是指被 搬运的物质在新 的地质环境下堆 积起来的作用。
普通地质学课件
第二章 地质作用概述
2、外动力地质作用(表生)
三、 地质作用分类
5)成岩作用:成 岩作用是使松散堆 积物转变成坚硬岩 石的作用。
普通地质学课件
第二章 地质作用概述
二、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 1、内能
1)旋转能:地球围绕地轴旋转,在不同纬度上离心力不
同,赤道离心力最大,使高纬度的物质向赤道方向运移, 从而使赤道半径增大。
普通地质学课件
第二章 地质作用概述
二、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 1、内能
2)重力能:重力使地球内部和外部的物质按密度、大小
是指地表松散堆积 物和岩块等,由于 自身的重量并在其 它动力地质作用触 发下所引起时地质 作用。

简述外动力地质作用分类

简述外动力地质作用分类

简述外动力地质作用分类地质作用是指地球表面宏观现象的演变与变化,它受到地壳、大气层、水体和生物环境等因素影响。

地质作用主要可分为内动力作用和外动力作用两大类。

外动力作用是指受外界力引起的地质作用,主要包括水文地质作用和物理地质作用。

一、水文地质作用水文地质作用是外动力作用中最主要的类型。

它是由流体(水、气、冰等)以及它们的流动过程所形成的地质作用。

例如,河流携带的砂石、漂细物及其他悬移物,加速或减慢河道的流速,形成河床和河岸的形状,并产生河口,进而形成河流淤积。

洪水不仅在河流中形成洪积扇,还沿着山谷流淌,形成构造形变,形成山谷等地貌过程,也是水文地质作用的表现。

二、物理地质作用物理地质作用是受物理作用而形成的地质作用,包括冰碛作用、风化作用、地震作用、海流作用、海啸作用、滑坡作用等。

冰碛作用是指气候变冷,地表结冰,使地表结构受到改变。

通常由风化作用而导致地表凹陷,造成山洼和湖泊等地形,影响地表景象。

风化作用是指风吹力作用下,气温变化,雨水冲洗,空气中的各种有害气体侵蚀作用,使岩石和土壤经历破坏和重组的过程,形成沙丘、砾壤等地貌。

地震作用是指大地震活动后,地球内部的应力发生变化,地表也会随之发生断裂地貌,形成断层、断裂及斜坡等地貌特征。

海流作用是指海洋水流,携带砂、石、悬移物等有害物质,沿着海岸受力并沉积,形成沙洲、砂礁等地貌。

海啸作用是指海洋发生地震、火山喷发或其它原因,引起的瞬时洪水,由于沉积力和压力作用,形成潮滩、海堤等地形。

滑坡作用是指由于地层变形、洪水冲蚀、崩塌等原因,导致部分地表物质滑移而形成的地质作用,是一种危害地表的现象,例如山体滑坡、河流岸滑坡等。

综上所述,外动力地质作用是受外界力引起的地质作用,主要可分为水文地质作用和物理地质作用,其中包括冰碛作用、风化作用、地震作用、海流作用、海啸作用和滑坡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深刻影响着地表景象,推动着地质演变,是影响和确定地区地貌、土壤、气候及资源等重要因素的重要因素。

(完整)普通地质学复习整理版

(完整)普通地质学复习整理版

普通地质学复习绪论:1 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主要是固体地球的上层,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的上部)。

2 地质学研究内容有哪些主要方面●研究地壳的物质组成的分科●研究地壳运动、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及成因的分科●研究地壳的发展历史、古代生物及古地理演化规律的分科●研究地质学的应用分科●地质学的边缘学科、综合学科及新兴学科●3 何谓地质作用?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概念及类型地质作用的动力是地球上的能,根据来源可分为内能和外能,由此可将地质作用分为:1)、内动力地质作用(指以地球内部能为能源而产生的地质作用,主要在地球内部进行,也可涉及地表。

主要类型包括:地壳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2)、外动力地质作用(指以外能为主要能源,并在地表及其附近进行的地质作用。

其中重力是最主要的参与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外动力作用的实质是以各种形式的水、大气和生物为动力,塑造和改造地壳表层的过程。

根据作用过程和结果可将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类型划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4 “将今论古"的基本思想是什么?“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匙"这一将今论古原则。

这一原则为研究地壳发展史、古代地质作用的特点,恢复古地理环境,提出了分析、推理的地质思维方法,对现代地质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二章矿物1、矿物和晶体的基本概念矿物是由天然产出并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有序的原子排列的均匀固体。

通常由无机作用所形成。

晶体是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成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

简单地说,晶体是具有格子构造的固体.2、何谓类质同像和同质多像,举例说明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热力学条件(如,T、P)下可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而成为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同质多像。

如,金刚石和石墨就是碳的同质二像。

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部分地被化学性质相似的它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的现象,称为类质同像。

工程地质学外动力地质作用

工程地质学外动力地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影响
形成地貌
土壤形成
外动力地质作用通过风化、剥蚀、搬运和 沉积等过程,形成各种地貌形态,如河流 地貌、海岸地貌等。
外动力地质作用对土壤的形成具有重要影 响,如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层、流水作用 形成的黄土等。
资源形成
工程影响
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沉积物中,常 常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石油、天 然气等。
貌。
冰川侵蚀
冰川流动过程中对地表岩石的侵蚀 作用,形成冰斗、U型谷等地貌。
冰川沉积
冰川携带的松散物质在冰川末端沉 积形成冰碛地貌,如侧碛、终碛等。
05
沉积作用
河流沉积
河床沉积
河水携带的泥沙在河床上沉积,形成河床沉积物。
河岸沉积
河水冲刷河岸,将泥沙搬运至岸边沉积,形成河 岸沉积物。
河流三角洲沉积
河水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处沉积,形成河流三角洲 沉积物。
最终破裂。
卸载作用
在重压下长期受压的岩石,一 旦压力解除,会发生卸载变形

化学风化
水解作用
某些矿物与水反应,分 解为更简单的化合物。
氧化还原作用
酸碱作用
离子交换作用
金属矿物与水或氧气反 应,生成氢氧化物或氧
化物。
某些矿物与酸或碱反应, 分解为其他化合物。
矿物中的离子与周围溶 液中的离子交换,导致
矿物分解。
风力搬运
风力搬运的原理
风力作用下,地表松散物质可以被吹起并移动,形成 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
风蚀作用
风力对地表岩石和土壤的吹蚀作用,形成风蚀沟壑和 风蚀柱等地貌。
风积作用
风力携带的松散物质在沉积过程中形成沙丘、沙漠等 地貌。
冰川搬运

《普通地质学》笔记

《普通地质学》笔记

绪论1、概念地质学:研究地球的科学,研究固体地球的组成、构造、形成、演化规律。

2、固体地球的组成: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3、分支学科物质组成。

地壳变形和运动方面的。

地壳历史演化。

其它。

4、研究方法历史恢复、规纳为主:工作程序:调研、推断解释、实践检验原则:将今论古基础是均变说(地壳的演化和发展是渐进的,在各个方面,古今都是一致的,即现今所能观察到的地质作用过程在过去也是以这种方式起作用的。

)地球发展有一定阶段性,是不可逆的,现今不可能是过去简单的重复。

灾变论:将地壳的演化和发展规于某些超出现在经验和知识范畴的短暂猛烈、多少具世界性规模的激变事件。

第一篇地球及地质作用(30)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外部层圈和地表形态1、大气圈包绕于地球,为最外一个层圈,主要由空气(O, N ,CO2)构成,可深入地下,但不超过3公里。

无上界,向上过渡为星际空间。

97%的质量聚集在地表29公里内。

对流层:距离地表10公里内的大气层。

对流层温度主要受地面辐射影响,越高温度越低,纬度不同,各地气温不同形成大气对流。

作用:气候。

2、水圈地表有70.9%为水(海洋、河流、湖泊、冰川)覆盖,地下水、岩石中的孔隙水。

它们构成一个基本连续的水圈。

作用:塑造地表形态。

对人类生存、生活环境。

水的循环3、生物圈是指生物有机体所分布和活动的地球外圈,主要是地壳表层和近地表的大气圈。

绝大部分分布于地表及水圈。

作用:人为地质作用。

生物成矿。

对大气环境影响。

参与地质作用。

第二节固体地球的形状及表面特征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为一旋转椭球体,外形呈现梨形。

赤道半径:6378.160KM;两极半径:6356.755KM;扁率:1/298.25 2、表面特征可明显分为陆海两大部分;不论海底或陆地均有线状分布的特殊地型。

3、大陆地势线状山、面状原(平原、高原)山:成因分断块山、褶皱山高程分:低山500-1000M(海拔);中山1000-3500m;高山:》3500丘陵:《500M 相对高差200M内原:平原(海拔高程600M以内,一般低于200m;高原。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及其区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及其区

- --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及其区别地球物理学院14王旭龙一、引言地质学把自然界中各种动力引起的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构造及地表形态的等变化和发展的作用称为动力地质作用,或简称为地质作用,把引起这些变化的各种自然动力称为地质营力。

动力地质作用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下面就其作用和区别做论述。

二、内动力地质作用内部地质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质作用。

它一般起源和发生于地球内部,但常常可以影响到地球的表层,如可以表现为: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等。

1 .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构造运动是由地球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的变位、变形以及洋底的增生、消亡的机械作用和相伴随的地震活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产生褶皱、断裂等各种地质构造,引起海、陆轮廓的变化,地壳的隆起和拗陷以及山脉、海沟的形成等。

构造运动在造成地壳演变的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

构造运动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①水平运动:指地壳在水平方向起主要作用的力,即与地面成切线方向的力(包括地壳的压缩和拉张)作用下,地壳岩层所发生的运动,这种运动使相邻块体受到挤压、或者被分离拉开,或者剪切错动,甚至旋转。

水平运动主要使地壳的岩层弯曲和断裂,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和断裂构造。

因此,水平运动又称为造山运动。

②垂直运动:地壳的垂直运动是指地壳块体沿着地球半径方向发生的上升或下降的运动。

垂直运动常常表现为规模很大的隆起或拗陷,从而造成海陆变迁和地势高低起伏。

由于地壳上升使海水退却,一部分海底称为陆地;地壳下降,海水侵入,原来的陆地变为海洋。

因此,垂直运动又称为造陆运动。

2 .地震作用:指由地运动引起的结构动态作用,分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

3 .岩浆作用:地壳深部(至上地幔顶部)高温熔融岩浆的发生、发展、演化直至冷凝固结成岩的整个地质作用过程。

内动力地质作用的一种。

地壳深处的岩浆具有很高的温度和压力,当地壳因构造运动出现断裂时,可引起地壳局部压力降低,岩浆向压力降低的方向运移,并占有一定的空间,或喷出地表。

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

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

普通地质学概念汇总第一章绪论1.地质作用:就是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它分为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两类。

22.内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地球内热为能源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包括岩浆作用、地壳运动、地震、变质作用3.外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太阳能以及日月引力能作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引起,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2第二章矿物1.元素:有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称为元素。

52.同位素:具有不同原子量的同种元素的变种。

53.放射性同位素:有的同位素其原子核不稳定,会自行放射出能量,即具有放射性,成为放射性同位素。

54.稳定同位素:不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

55.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平均质量分数%,称为克拉克值。

克拉克值又称地壳元素的丰度。

56.矿物:是自然产出且内部质点(原子、离子)排列有序的均匀固体。

其化学成分一定并可用化学式表达。

67.晶体:是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在三维空间周期性重复排列(即有序排列)的固体。

68.化学键:晶体中各质点间的结合力就是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和分子间作用力。

69.同质多像: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地质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下可以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从而形成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成为同质多像。

610.类质同像:矿物晶体结构中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的被性质相似的它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这种现象成为类质同像。

611.矿物集合体:矿物晶粒的聚集体成为集合体。

矿物集合体往往具有某种习惯性的形态。

712.矿物的光学性质①透明度:矿物透过可见光的能力。

7②光泽:矿物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

7③颜色:是矿物吸收了白光中某种波长的色光后所变现出来的互补色。

7④条痕:是矿物粉末的颜色。

713.硬度:矿物抵抗外力机械作用的强度。

通常用摩氏硬度计作为标准进行测量。

714.解理:晶体受到外力打击时能够沿着一定结晶方向分裂成平面(即解理面)的能力。

外动力地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

3)气候的影响: 炎热潮湿区化学生物风化作用十分强烈,干旱、半
干旱区以温差风化为主,寒冷冰冻区以冰劈作用为主。 气候对风化作用的程度、类型和深度影响也是显著

4)地形条件: 地形高低造成气候垂直分带;阳坡比阴坡风化作用强
§5 风化壳的组成与结构
风化壳:由残积物和土壤在陆地上构成的,厚薄不均 的不连续薄壳。
梁是长条形的黄土丘陵。我国黄土地区当地所指的梁,梁顶较狭
窄,呈明显的穹形。也可有平顶梁。梁的形成多与条状古地形有 关。
峁是穹状的黄土丘陵。峁顶面积不大,呈明显的穹起,整个外形
象馒头。另一种是连续的黄土平顶峁,峁顶之间有一个分水鞍地。 峁的形成也与古地形有关。
黄土研究是我国特有的地质学
优势领域之一,蕴涵着地质晚
古风化壳:地质时期形成、已经成岩但仍保留相应 特征的风化壳 风化壳的垂直分带结构:土壤层、残积层、半风化层
风化壳的垂向结构
土壤层:经过生物风化作用的改造而富含腐殖质的残 积物。 残积层:经长期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后残留在原地的 风化产物。 半风化层:遭受初步风化作用影响、岩石的结构、构 造和成分尚未发生彻底变化的岩石部分
风蚀地貌 风城
§3 风的搬运作用
定义:风将碎屑物携带至它处的过程。由于风是气体, 密度小,其搬运力通常不大,但有其独特的特征: 1. 风主要搬运沙级以下的物质(粒径<2mm)。但风暴 的搬运量和搬运距离可很大(几百万吨、上万公里)。 细小的悬浮物可环球旅行.搬运 物的分选性非常明显。 通常,推移(滚动)粒径 >2 mm、跃移物粒径2—0.2mm(距地面30cm)、悬移物 粒 径<0.2 mm。 3. 因风是气体,风运物更容易碰 撞、磨圆磨细。
平均经圈环流 平均纬圈环流

普通地质学复习资料讲解

普通地质学复习资料讲解

地质复习纲要第一篇地球概述地质学: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地球形成与演化历史以及地球表层各种作用各种现象及成因的学问。

1、海洋地形单元的划分(名称)三大单元:大路边缘,大陆盆地,洋中脊2、地球物理性质:地内温度的分层:外热层(变温层)——来自太阳辐射,向下递减,日、夜、四季、有变化。

常温层——与当地年平均温度大致相当,常年不变,其深度一般为20—40m增温层——地温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加,受地球内部热能影响。

3.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的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4.将今论古:用现在正在发生的地质作用去推测过去、类比过去、认识过去。

★地温梯度——每深度增加100米,增加的地温值;地温级——每地温增加1摄氏度增加的深度。

地球内圈:划分原则--地震波在地内传播速度的变化★具体划分——地壳、莫霍面、地幔、古登堡面、外核、过渡带、内核莫霍面——纵波到达这一界面后,波速突然增加。

地壳——由富铝镁的硅酸盐矿物的固体岩石组成地幔——由超基性岩类的岩石组成的。

地核——由铁和少量镍、硫混合物所组成。

古登堡面:横波变为零,纵波明显降低。

3、★岩石圈——地内软流圈以上、由地壳及上地幔上部的固体岩石组成的圈层。

即固态的上地幔上部+地壳=“岩石圈”★矿物——由天然产出且具有特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构造的均匀固体.★克拉克值——又称地壳元素丰度,是地壳中化学元素平均含量百分比。

★岩石概念——岩石是矿物集合体,是按一定的结构构造组成的固体物质。

同质多象: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可以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

类质同象: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的被性质相似得他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

大气圈分层(具体特点不要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4、矿物的鉴定:形态——矿物的形状是指矿物的外貌特征,是矿物成分、晶体构造和生成环境等综合影响的结果力学性质(解理、断口、硬度)硬度——指矿物抵抗摩擦或刻划的强度,是鉴定矿物的重要依据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动力地质作用使地表隆起,而外动力地 质作用则使地表不断夷平,故外动力地质作 用又称均夷作用。
第三节 外动力地质作用
物质基础
过程 地质营力
地质现象/结果
• 主要类型: 一、风化作用 二、剥蚀作用 三、搬运作用 四、沉积作用 五、成岩作用
第三节 外动力地质作用
一、风化作用
1、概念 2、类型——机械、化学、生物 3、产物——风化壳
氧化作用 水溶液的作用
水化作用 水解作用 溶解作用
碳酸化作用
(二)化学风化作用
方式1:氧化作用
岩石、矿物中的变价元素由低价变为高价的作用。 例如黄铁矿氧化为褐铁矿:
4FeS2﹢15O2﹢mH2O→2Fe2O3.nH20﹢8H2SO4
金黄色
红褐色
元谋土林景区
地层中的铁质、硅质、 钙质经地表水的洗刷作 用,逐渐溶解析出、渗 透、淋滤至不透水层的 界面上沉淀,富集胶结 于其上部地层,形成氧 化铁帽。
方式4、结晶撑裂作用
岩石由于其中盐分结 晶而遭受的破坏作用。
石盐、钾盐等 → 夜晚潮解 → 白天析出
(二)化学风化作用
概念、特点、方式、产物
1)概念:在氧、 水和溶于水的各 种酸的作用下, 母岩遭受氧化、 水解和溶滤等化 学变化,使其分 解而产生新矿物 的过程。
2)特点
黄龙
(二)化学风化作用
3)化学风化作用的进行方式:
一、风化作用
1、概念: 地表岩石在常温
常压下在原地发生 物理或化学变化, 形成松散堆积物的 过程。
发生风化作用的根本原因:岩石所处环境发生了变 化,导致其平衡条件被破坏。
2、类型 根据风化作用 的因素及性质, 分为: 物理风化 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人面兽身像 (沉积岩,埃及)
(一)物理风化作用
1)概念:由于温度的变化、岩石孔隙中水和盐分的 物态变化以及重力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表层岩石、 矿物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成分的过程。 2)特点:只造成岩石的机械破碎、物质成分并未改 变。
Ⅱ,Ⅲ
室内的一些人有感觉

大多数人有感觉,窗户响动

每个人均有感觉,盆子破碎,门晃动
Ⅵ,Ⅶ
建筑物轻微破坏,墙面破裂,瓦块掉落
Ⅷ,Ⅸ
建筑物破坏严重,烟筒倒塌,房屋脱离基地

严重破坏,桥梁塌落,许多高达检出物倒塌

重大毁灭,绝大多数建筑物倒塌

完全破坏,地面扭曲变形,物体被抛向空中
汶川大地震的烈度是XI级
3)作用方式:
物理风化作用
崩解作用(岩石释重) 剥离作用(温差风化) 冰劈作用(冰冻风化) 结晶撑裂作用
4)产物:成分与下伏基岩一致的碎块。
(一)物理风化作用
方式1、岩石释重
(崩解作用) 岩石由于负荷减轻、体积膨胀而发生
的破坏,引起的剥落或崩解作用。
深部岩石 抬升、减压
体积膨胀
北京周口店房山岩体 (花岗闪长岩—侵入岩)
裂隙 层状剥落或崩解
方式2、剥离作用(温差风化)
剥离作用是由温差引起的热胀冷缩所致。
岩石剥离作用(温差风化)过程示意图
球形风化
方式3、冰劈作用
又叫冰冻风化(frost wedging)。
岩石空隙中的水结冰所产 生的压力使裂缝扩大或产生 新裂缝,直至岩石破碎, 这 一过程称为冰劈作用。
岩石中的水结冰时,体积可增大1/11, 对岩壁产生约0.94~5.9x108Pa的压力。
3、地震震级—— 表示一次地震释放 能量大小的量度。 震源发出的能量越 大,则震级越大, 以地震波的最大振 幅来计算。
地震的度量
微震:小于2级的地震,人类感觉不到; 有感地震:2-4级的地震; 强震:5级以上的地震开始引起不同度量
4、地震烈度——指地面及房屋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 度,与震级大小、震源深浅及该区地质构造有关。
三种成因(类型)
• 1、构造地震——由构造运动引起,占90%,常 分布在活动断裂带及其附近。一般认为其与断层 活动、岩浆活动及地下深度物质相变有关; • 2、火山地震——由火山活动引起,占7%,震源 常限于火山活动地带,一般深度不超过10km,影 响范围很小、震级较大; • 3、陷落地震——由岩层大规模崩塌或陷落引起, 仅占3%左右,一般震级较小,影响范围也不大, 能量来自重力。多发生在石灰岩及其他易溶岩石 区(如石膏岩、盐岩等)。
有些矿物遇水后改变结构,形成带OH-的新矿物。
小结
内动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内部的能量和地球自转的 动能所引起的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壳深处和地 球内部。其表现形式有:
地壳运动-“两种类型,相辅相成” 岩浆活动-“两种方式,七种产状” 变质作用-“三大因素、四种类型” 地震作用-“四个概念、三种成因”
第二章 地质作用
2+2学时
第一节 地质作用概述 第二节 内动力地质作用 第三节 外动力地质作用
第二章 地质作用
四、地震作用(“四个概念、三种成因”
A——地震的度量:四个概念: 1、震源——地表以下始发震动的位置,是地震能量积聚和释 放的地方; 2、震中——震源垂直投影在地面上的地点,震中附近震动最 大,远离震中则震动减弱。
震源深度:震中与震源之间的距离 震中距:震中到观测点的距离
震 中
震 源
方式2、水的作用
1)水的溶解作用,任何矿物均能溶解,易溶组分多 易风化,难熔成分形成残积物。
2)水化作用(水合作用) :矿物吸收一定水,形 成新的含水矿物的作用。
CaSO4﹢2H2O→CaSO4.2H2O Fe2O3﹢nH2O→Fe2O3.nH2O
(硬石膏)
(石膏)
(赤铁矿)
(褐铁矿)
3)水解作用
里氏震级 <3.4 3.5-4.2 4.3-4.8 4.9-5.4 5.5-6.1 6.2-6.9 7.0-7.3 7.4-7.9 >8.0
每年的数量 800 000 30 000 4 800 1 400 500 100 15 4
5-10年一次
震级与烈度关系
修正的烈度
居住区震动的特有效应

仅能被仪器所记录
地质作用的概念及分类
地壳运动、岩浆作用 变质作用、地震作用
风化作用、剥蚀作用 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负荷地质作用、成岩等
第三节 外动力地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由地球范围以外的能量(主要 是来自太阳的辐射能)产生地壳表层形态、物质 成分变化的地质作用。
它是指地球上的气候变化、风、流水、冰 川和生物等地质营力,对地壳岩石的破坏、 搬运和沉积等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