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力劳动强度划分标准.

合集下载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综述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是中国制定的劳动保护工作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标准,是确定体力劳动强度大小的根据。

应用这一标准,可以明确工人体力劳动强度的重点工种或工序,以便有重点、有计划地减轻工人的体力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I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3558.8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61%,即净劳动时间为293 分钟,相当于轻劳动。

H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5560.1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67%,即净劳动时间为320 分钟,相当于中等强度劳动。

皿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7310.2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73%,即净劳动时间为350 分钟,相当于重强度劳动。

W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11304.4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77%,即净劳动时间为370 分钟,相当于“很重”强度劳动。

脑力劳动是以消耗脑力为主的劳动,体力劳动则是以消耗体力为主的劳动。

在原始社会的漫长时期,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是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上没有人专门从事脑力劳动。

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脑力劳动逐渐从体力劳动中分离出来,开始出现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

从此以后,社会上一部分人专门从事劳动管理、国家事务、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方面的脑力劳动。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的出现,在历史上是一个进步,它有利于科学文化和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从蒙昧野蛮状态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

但在阶级社会里,这种差别是对立的。

在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居于统治地位,掌握着国家机器,精神领域也被他们所把持,智力活动往往成为他们的一种特权,在国家事务、科学文化等领域从事活动的脑力劳动者一般为统治阶级服务。

而广大的被剥削阶级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一般只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所以,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是阶级对立的一种表现。

在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都是社会和国家的主人,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也就不再处于对立的状态。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是根据工作任务对体力消耗的不同程度进行划分,常见的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如下:
1. 轻体力劳动:工作活动主要是以坐姿或站立的方式进行,体力消耗较低,如写字、打字、接听电话等。

2. 中体力劳动:工作活动需要一定的体力参与,但并不需要较大的力气,如行走、搬运轻负荷物品等。

3. 重体力劳动:工作活动需要较大的力气,如搬运重物、爬高、挖土、扛砖等。

4. 特重体力劳动:工作活动需要极大的力气,属于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如持续扛重物、深井作业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行业和国家对体力劳动强度的分级标准可能有所不同,这只是一般常见的分类方式。

具体的标准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评估。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颁布单位】国家标准局【颁布日期】 19830929【实施日期】 198412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869—83(国家标准局1983年9月29日发布1984年12月1日起实施)【章名】全文本标准适用于以体力活动为主的劳动,劳动强度的分级是劳动保护科学管理的依据。

1.基本定义1.1平均劳动时间率系指一个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即除休息和工作中间持续一分钟以上的暂停时间外的全部活动时间)与工作日总时间的比,以百分率表示。

通过抽样测定,取其平均值。

计算方法见附录A。

1.2能量代谢率将某工种一个劳动日内各种活动与休息加以归类,测定各类活动与休息的能量消耗值,并分别乘以从事各该类活动与休息的总时间,合计求得全工作日总能量消耗,再除以工作日总时间,以千焦耳/分·平方米来表示。

计算方法见附录A。

1.3劳动强度指数是区分体力劳动强度等级的指标。

由各该工种的平均劳动时间率,乘以系数3,加平均能量代谢率乘以系数7求得。

指数大反映劳动强度大,指数小反映劳动强度小。

计算方法见附录A。

2.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体力劳动强度按劳动强度指数大小分为四级见下表。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表--------------------------------体力劳动强度级别劳动强度指数--------------------------------Ⅰ <15Ⅱ ~20Ⅲ ~25Ⅳ >25--------------------------------2.1Ⅰ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3558.8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61%,即净劳动时间为293分钟,相当于轻劳动。

2.2Ⅱ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5560.1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67%,即净劳动时间为320分钟,相当于中等强度劳动。

2.3Ⅲ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7310.2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73%,即净劳动时间为350分钟,相当于重强度劳动。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表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表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表I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3558. 8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6 1%, 即净劳动时间为2 9 3分钟,相当于轻劳动。

n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5560. 1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6 7%, 即净劳动时间为3 2 0分钟,相当于中等强度劳动。

川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7310. 2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7 3%, 即净劳动时间为3 5 0分钟,相当于重强度劳动。

V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11304. 4千焦耳/人, 劳动时间率为7 7% ), 即净劳动时间为3 7 0分钟,相当于很重”强度劳动。

具体计算方法平均劳动时间率T计算方法每天选择接受测定的工人2名,按表A1的格式记录自上工开始至下工为止,整个工作日从事各种劳动与休息(包括工作中间暂停)的时间,每个测定对象连续记录3天,取3天的平均值,再求出劳动时间率。

如遇生产不正常或发生事故时,不作正式记录。

表A1劳动时间测定记录表能量代谢率M计算方法根据表A1的记录,将各种劳动与休息加以归类(近似的活动归为一类),然后分别计量从事各类劳动与休息时呼出气的体积,按表A2的内容及计算公式,求出各项劳动与休息时的能量代谢率,分别乘以相应的累积时间,最后得出一个工作日各种活动和休息时的能量消耗值,再把各项能量消耗值总计,除以工作日总工时,即得出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千焦耳/分米)。

表A2能量代谢率测定记录表劳动强度指数I计算方法劳动强度指数计算公式如下:I = 3T+7M 式中:I ——劳动强度指数;T——劳动时间率=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分)/工作日总工时(分)(%);M―― 8小时工作日能量代谢率(千焦耳/分米?2); 3 ――劳动时间率的计算系数;7 ――能量代谢率的计算系数。

注:净劳动时间,为一个工作日除去休息及工作中间暂停的全部时间。

附加说明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人事部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负责起草。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有没有想过你从事的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呢?你从事的如果是体力劳动,那么体力劳动强度等级是多少呢?具体该怎么划分体力劳动强度等级呢?小编在下文就会为大家介绍到具体的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划分。

有没有想过你从事的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呢?你从事的如果是体力劳动,那么体力劳动强度等级是多少呢?具体该怎么划分体力劳动强度等级呢?小编在下文就会为大家介绍到具体的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划分。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是中国制定的劳动保护工作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标准,是确定体力劳动强度大小的根据。

应用这一标准,可以明确工人体力劳动强度的重点工种或工序,以便有重点、有计划地减轻工人的体力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1、综述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是中国制定的劳动保护工作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标准,是确定体力劳动强度大小的根据。

应用这一标准,可以明确工人体力劳动强度的重点工种或工序,以便有重点、有计划地减轻工人的体力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869—83(国家标准局1983年9月29日发布1984年12月1日实施)现行标准号为:GB 3869-1997[1]本标准适用于以体力活动为主的劳动,劳动强度的分级是劳动保护科学管理的依据。

▲2、基本定义平均劳动时间率平均劳动时间率指一个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即除休息和工作中间持续一分钟以上的暂停时间外的全部活动时间)与工作日总时间的比,以百分率表示。

通过抽样测定,取其平均值。

计算方法见附录A。

能量代谢率将某工种一个劳动日内各种活动与休息加以归类,测定各类活动与休息的能量消耗值,并分别乘以从事各该类活动与休息的总时间,合计求得全工作日总能量消耗,再除以工作日总时间,以千焦耳/分·米来表示。

计算方法见附录A。

劳动强度指数劳动强度指数是区分体力劳动强度等级的指标。

由各该工种的平均劳动时间率,乘以系数3,加平均能量代谢率乘以系数7求得。

指数大反映劳动强度大,指数小反映劳动强度小。

GB3869-83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GB3869-83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GB3869-83本标准适用于以体力活动为主的劳动。

劳动强度的分级是劳动保护科学管理的依据。

1基本定义11平均劳动时间率系指一个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即除休息和工作中间持续一分钟以上暂停时间外的全部活动时间)与工作日总时间的比,以百分率表示。

通过抽样测定,取其平均值,计算方法见附录A。

12能量代谢率将某工种一个劳动日内各种活动与休息加以归类,测定各类活动与休息的能量消耗值,并分别乘以从事各类活动与休息的总时间,合计求得全工作日总能量消耗,再除以工作日总时间,以千卡/分·米2来表示。

计算方法见附录A。

13劳动强度指数是区分体力劳动强度等级的指标。

由各该工种的平均劳动时间率,乘以系数3,加平均能量代谢率乘以系数7求得。

指数大反映劳动强度大,指数小反映劳动强度小。

计算方法见附录A。

2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体力劳动强度按劳动强度指数大小分为四级见下表。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表体力劳动强度级别劳动强度指数Ⅰ≤15Ⅱ~20Ⅲ~25Ⅳ>2521Ⅰ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850大卡/人,劳动时间率为61%,即净劳动时间为293分钟,相当于轻劳动。

22Ⅱ级体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1328大卡/人,劳动时间率为67%,即净劳动时间为322分钟,相当于中等强度劳动。

23Ⅲ级体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1746大卡/人,劳动时间率为73%,即净劳动时间为350分钟,相当于重强度劳动。

24Ⅳ级体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2700大卡/人,劳动时间率为77%,即净劳动时间为370分钟,相当于"很重"强度劳动。

附录A平均劳动时间率,能量代谢率和劳动强度指数的计算方法(补充件)A1平均劳动时间率T计算方法每天选择接受测定的工人2名,按表A1的格式记录自上工开始至下工为止,整个工作日从事各种劳动与休息(包括工作中间暂停)的时间,每个测定对象应连续记录3天,取3天的平均值,再求出劳动时间率。

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

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

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
体力劳动强度表示体力劳动的紧张程度,即同一时间内劳动力消耗的程度。

体力劳动强度的分级属于边缘学科,它既属于劳动卫生学研究的范畴,也属于工业工程专业中人机工程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

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代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11304.4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77%,即净劳动时间为370分钟,相当于很重强度劳动。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是中国制定的劳动保护工作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标准,是确定体力劳动强度大小的根据。

以下为具体的劳动强度分级标准:
1、劳动强度指数小于或等于15,体力劳动强度为第一级,相当于轻劳动。

2、劳动强度指数大于15小于20,体力劳动强度为第二级,相当于中等强度劳动。

3、劳动强度指数大于20小于25,体力劳动强度为第三级,相当于重强度劳动。

4、劳动强度指数大于25,体力劳动强度为第四级,相当于很重强度劳动。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GB 3869-1997代替GB 3869-83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划分原则和级别本标准适用于体力劳动作业,是劳动安全卫生和管理的依据2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2.1 能量代谢率 energy metabolic rate(M)某工种劳动日内各类活动和休息的能量消耗的平均值,单位为kJ/(min·㎡).2.2 劳动时间率 working time race(T)工作日内纯劳动时间与工作日总时间的比,以百分率表示.2.3 体力劳动性别系数 sex coefficient of physical work(S)在计算体力劳动强度指数时,为反映相同体力强度引起男女性别不同所致的不同生理反应,使用了性别系数.男性系数为1,女性系数为1.3.2.4 体力劳动方式系数 way coefficient of physical work(W)在计算体力劳动强度指数时,为反映相同体力强度由于劳动方式的不用引起人体不同的生理反应,使用了体力劳动方式系数.搬方式系数为1、扛方式系数为0.40、推/拉方式系数为0.05。

2.5 体力劳动强度指数 intensity index of physical work(I)用于区分体力劳动强度等级。

指数大,反映体力劳动强度大;指数小,反映体力劳动强度小。

3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体力劳动强度分为四级(表1)。

表1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表体力劳动强度级别 体力劳动强度指数Ⅰ ≤15Ⅱ >15~20Ⅲ >20~25Ⅳ >25附录A(标准的附录)能量代谢率、劳动时间率和体力劳动强度指数的计算方法A1 平均能量代谢率M计算方法根据工时记录,将各种劳动与休息加以归类(近似的活动归为一类),按表A1的内容及计算公式求出各单项劳动与休息时的能量代谢率,分别乘以相应的累计时间,最后得出一个工作日各种劳动休息时的能量消耗值,再把各项能量消耗值总计,除以工作日总时间,即得出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kJ/(min·㎡))。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划分原则和级别。

本标准适用于体力劳动作业,是劳动安全卫生和管理的依据。

2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 能量代谢率energy metabolic rade (M)某工种劳动日内各类活动和休息的能量消耗的平均值,单位为kJ/min·m2。

2.2 劳动时间率working time rate(T)工作日内纯劳动时间与工作日总时间的比,以百分率表示。

2.3 体力劳动性别系数sex coeffcient of physical work(S)在计算体力劳动强度指数时,为反映相同体力强度引起男女性别不同所致的不同生理反应,使用了性别系数。

男性系数为1,女性系数为1.3。

2.4体力劳动方式系数way coefficient of physical work(W)在计算体力劳动强度指数时,为反映相同体力强度由于劳动方式的不同引起人体不同的生理反应,使用了体力劳动方式系数。

搬方式系数为1、扛方式系数为0.40、推/拉方式系数为0.05。

2.5体力劳动强度指数 intensity index of physicaI work(I)用于区分体力劳动强度等级。

指数大,反映体力劳动强度大;指数小,反映体力劳动强度小。

3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体力劳动强度分为四级(表1)。

表1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表附录 A (标准的附录) 能量代谢串、劳动时间率和体力劳动强度指数的计算方法 A1 平均能量代谢率M计算方法根据工时记录,将各种劳动与休息加以归类(近似的活动归为一类),按表A1的内容及计算公式求出各单项劳动与休息时的能量代谢率,分别乘以相应的累计时间,最后得出一个工作日各种劳动休息时的能量消耗值,再把各项能量消耗值总计,除以工作日总时间,即得出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kJ/min·m2)。

单项劳动能量代谢率(kJ/min·m2)×单项劳动占用的时间(min)十… +休息时的能量代谢率(KJ/min·m2)×休息占用的时间(min) M(kJ/min·m2)=——————————————————————————————…(A1)工作日总时间(min)单项劳动能量代谢率每分钟肺通气量3.0~7.3L时采用式(A2)计算. 1gM=0.0945x – 0.537 94 …………………(A2)式中:M——能量代谢率,kJ/min·m2;x——单位体表面积气体体积,L/min·m2。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是中国制定的劳动保护工作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标准,是确定体力劳动强度大小的根据。

应用这一标准,可以明确工人体力劳动强度的重点工种或工序,以便有重点、有计划地减轻工人的体力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综述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是中国制定的劳动保护工作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标准,是确定体力劳动强度大小的根据。

应用这一标准,可以明确工人体力劳动强度的重点工种或工序,以便有重点、有计划地减轻工人的体力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869—83(国家标准局1983年9月29日发布1984年12月1日实施)本标准适用于以体力活动为主的劳动,劳动强度的分级是劳动保护科学管理的依据。

基本定义平均劳动时间率平均劳动时间率指一个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即除休息和工作中间持续一分钟以上的暂停时间外的全部活动时间)与工作日总时间的比,以百分率表示。

通过抽样测定,取其平均值。

计算方法见附录A。

能量代谢率将某工种一个劳动日内各种活动与休息加以归类,测定各类活动与休息的能量消耗值,并分别乘以从事各该类活动与休息的总时间,合计求得全工作日总能量消耗,再除以工作日总时间,以千焦耳/分·米来表示。

计算方法见附录A。

劳动强度指数劳动强度指数是区分体力劳动强度等级的指标。

由各该工种的平均劳动时间率,乘以系数3,加平均能量代谢率乘以系数7求得。

指数大反映劳动强度大,指数小反映劳动强度小。

计算方法见附录A。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体力劳动强度按劳动强度指数大小分为四级见下表。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表Ⅰ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3558.8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61%,即净劳动时间为293分钟,相当于轻劳动。

Ⅱ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5560.1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67%,即净劳动时间为320分钟,相当于中等强度劳动。

Ⅲ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7310.2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73%,即净劳动时间为350分钟,相当于重强度劳动。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869—83(国家标准局1983年9月29日发布 1984年12月1日实施) 本标准适用于以体力活动为主的劳动,劳动强度的分级是劳动保护科学管理的依据。

1基本定义1.1平均劳动时间率 系指一个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即除休息和工作中间持续一分钟以上的暂停时间外的全部活动时间)与工作日总时间的比,以百分率表示。

通过抽样测定,取其平均值。

计算方法见附录A。

1.2能量代谢率 将某工种一个劳动日内各种活动与休息加以归类,测定各类活动与休息的能量消耗值,并分别乘以从事各该类活动与休息的总时间,合计求得全工作日总能量消耗,再除以工作日总时间,以千焦耳/分·米2来表示。

计算方法见附录A。

1.3劳动强度指数 是区分体力劳动强度等级的指标。

由各该工种的平均劳动时间率,乘以系数3,加平均能量代谢率乘以系数7求得。

指数大反映劳动强度大,指数小反映劳动强度小。

计算方法见附录A。

2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体力劳动强度按劳动强度指数大小分为四级见下表。

2.1Ⅰ级体力劳动 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3558.8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61%,即净劳动时间为293分钟,相当于轻劳动。

2.2Ⅱ级体力劳动 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5560.1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67%,即净劳动时间为320分钟,相当于中等强度劳动。

2.3Ⅲ级体力劳动 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7310.2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73%,即净劳动时间为350分钟,相当于重强度劳动。

2.4Ⅳ级体力劳动 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11304.4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77%,即净劳动时间为370分钟,相当于“很重”强度劳动。

附录A平均劳动时间率、能量代谢率和劳动强度指数的计算方法(补充件)A.1平均劳动时间率T计算方法 每天选择接受测定的工人2名,按表A1的格式记录自上工开始至下工为止,整个工作日从事各种劳动与休息(包括工作中间暂停)的时间,每个测定对象连续记录3天,取3天的平均值,再求出劳动时间率。

体力劳动强度划分标准

体力劳动强度划分标准

1目的规范公司体力劳动强度划分标准,为公司重体力岗位工作量化提供评估依据。

2适用范围本管理办法适用于公司物流模块所有人员。

3术语和定义体力劳动强度:作业者通过劳动消耗的体能强度,在本文中是通过国内通用标准算式将其量化的,体力劳动强度越高表明付出的精力越多、能量消耗越大。

4 工作内容、职责工业工程负责对体力劳动强度划分标准的制定与修改;总务人事室通过工业工程室提供的体力劳动强度划分标准划分重体力岗位,并实现绩效奖金的评定;生产一线各岗位作为体力劳动强度划分标准的直接相关对象;5 重体力作业规定体力劳动强度划分定义: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是中国制定的劳动保护工作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标准,是确定体力劳动强度大小的根据。

平均劳动时间率:T平均劳动时间率指一个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即除休息和工作中间持续一分钟以上的暂停时间外的全部活动时间)与工作日总时间的比值。

平均劳动时间率计算公式如下:能量代谢率计算: M将某工种一个劳动日内各种活动与休息加以归类,测定各类活动与休息的能量消耗值,并分别乘以从事各该类活动与休息的总时间,合计求得全工作日总能量消耗,再除以工作日总时间,以千焦耳/分·平方米来表示。

基础代谢率:B生理学规定,将人在清醒、空腹(进食后10h以上)、20℃室温条件下安静卧床时的能量消耗量,称为基础代谢量。

将单位时间、单位体表面积的耗能量记为代谢率,单位是kJ/(m2·min) 。

基础代谢率的物理量符号为B。

基础代谢率随年龄、性别等生理条件不同而各异。

以下是各年龄段的基础代谢率平均值统计表:年龄(周岁)基本代谢率(kj/m²*min)年龄(周岁)基本代谢率(kj/m²*min)男女男女1-230-343-435-395-640-447-845-499-1050-5411-1255-5913-1460-6415-1665-6917-1970-742075-7920-2480以上25-29考虑到本厂内相关操作岗位均为男性,而且年龄大致为30-40之间。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869—83(国家标准局1983年9月29日发布1984年12月1日实施)本标准适用于以体力活动为主的劳动,劳动强度的分级是劳动保护科学管理的依据。

1基本定义1.1平均劳动时间率系指一个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即除休息和工作中间持续一分钟以上的暂停时间外的全部活动时间)与工作日总时间的比,以百分率表示。

通过抽样测定,取其平均值。

计算方法见附录A。

1.2能量代谢率将某工种一个劳动日内各种活动与休息加以归类,测定各类活动与休息的能量消耗值,并分别乘以从事各该类活动与休息的总时间,合计求得全工作日总能量消耗,再除以工作日总时间,以千焦耳/分·米来表示。

计算方法见附录A。

1.3劳动强度指数是区分体力劳动强度等级的指标。

由各该工种的平均劳动时间率,乘以系数3,加平均能量代谢率乘以系数7求得。

指数大反映劳动强度大,指数小反映劳动强度小。

计算方法见附录A。

2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体力劳动强度按劳动强度指数大小分为四级见下表。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表2.1Ⅰ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3558.8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61%,即净劳动时间为293分钟,相当于轻劳动。

2.2Ⅱ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5560.1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67%,即净劳动时间为320分钟,相当于中等强度劳动。

2.3Ⅲ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7310.2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73%,即净劳动时间为350分钟,相当于重强度劳动。

2.4Ⅳ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11304.4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77%,即净劳动时间为370分钟,相当于“很重”强度劳动。

附录A平均劳动时间率、能量代谢率和劳动强度指数的计算方法(补充件)A.1平均劳动时间率T计算方法每天选择接受测定的工人2名,按表A1的格式记录自上工开始至下工为止,整个工作日从事各种劳动与休息(包括工作中间暂停)的时间,每个测定对象连续记录3天,取3天的平均值,再求出劳动时间率。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GB3869-83UDC331.82.001.33C LASSIFIED STANDARD OF LABOR INTENSITY AT PHYSICAL WORK国家标准局1983-09-29发布,1984-12-01实施本标准适用于以体力活动为主的劳动,劳动强度的分级是劳动保护科学管理的依据。

1基本定义1.1平均劳动时间率系指一个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即除休息和工作中间持续一分钟以上的暂停时间外的全部活动时间)与工作日总时间的比,以百分率表示。

通过抽样测定,取其平均值。

计算方法见附录A。

1.2能量代谢率将某工种一个劳动日内各种活动与休息加以归类,测定各类活动与休息的能量消耗值,并分别乘以从事各该类活动与休息的总时间,合计求得全工作日总能量消耗,再除以工作日总时间,以千卡/分·米 2来表示。

计算方法见附录A。

1.3劳动强度指数是区分体力劳动强度等级的指标。

由各该工种的平均劳动时间率,乘以系数3,加平均能量代谢率乘以系数7求得。

指数大反映劳动强度大,指数小反映劳动强度小。

计算方法见附录A。

2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体力劳动强度按劳动强度指数大小分为四级见下表。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表━━━━━━━━━━━━━┯━━━━━━━━━━体力劳动强度级别│劳动强度指数─────────────┼──────────Ⅰ│≤15Ⅱ│--20Ⅲ│--25Ⅳ│〉25━━━━━━━━━━━━━┷━━━━━━━━━━2.1Ⅰ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850大卡/人,劳动时间率为61%,即净劳动时间为293 分钟,相当于轻劳动。

2.2Ⅱ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1328大卡/人,劳动时间率为67%,即净劳动时间为322 分钟,相当于中等强度劳动。

2.3Ⅲ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1746大卡/人,劳动时间率为73%,即净劳动时间为350 分钟,相当于重强度劳动。

2.4Ⅳ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2700大卡/人,劳动时间率为77%,即净劳动时间为370 分钟,相当于“很重”强度劳动。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之欧阳学创编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之欧阳学创编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体力劳动强度按劳动强度指数大小分为四级见下表。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表Ⅰ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3558.8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61%,即净劳动时间为293分钟(4.8H),相当于轻劳动。

Ⅱ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5560.1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67%,即净劳动时间为320分钟(5.3H),相当于中等强度劳动。

Ⅲ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7310.2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73%,即净劳动时间为350分钟(5.8H),相当于重强度劳动。

Ⅳ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11304.4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77%,即净劳动时间为370分钟(6.1H),相当于“很重”强度劳动。

具体计算方法平均劳动时间率T计算方法每天选择接受测定的工人2名,按表A1的格式记录自上工开始至下工为止,整个工作日从事各种劳动与休息(包括工作中间暂停)的时间,每个测定对象连续记录3天,取3天的平均值,再求出劳动时间率。

如遇生产不正常或发生事故时,不作正式记录。

表A1 劳动时间测定记录表能量代谢率M计算方法根据表A1的记录,将各种劳动与休息加以归类(近似的活动归为一类),然后分别计量从事各类劳动与休息时呼出气的体积,按表A2的内容及计算公式,求出各项劳动与休息时的能量代谢率,分别乘以相应的累积时间,最后得出一个工作日各种活动和休息时的能量消耗值,再把各项能量消耗值总计,除以工作日总工时,即得出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千焦耳/分·米)。

表A2 能量代谢率测定记录表5 换算标准状态呼气量:采气量乘标准状态下干燥气体换算系数升6 换算每分钟呼气量: 标准状态呼气量/采气时间升/分7 换算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每分钟呼气量;每分钟呼气量:每分钟呼气量/体表面积升/分·米8 计算能量代谢率(千焦耳/分·米 ):logYe = 0.0945-1.15984 (1)log (13.26-4.1868Ye)= 1.1648-0。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表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表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表Ⅰ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3558.8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61%,即净劳动时间为293分钟,相当于轻劳动。

Ⅱ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5560.1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67%,即净劳动时间为320分钟,相当于中等强度劳动。

Ⅲ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7310.2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73%,即净劳动时间为350分钟,相当于重强度劳动。

Ⅳ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11304.4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77%,即净劳动时间为370分钟,相当于“很重”强度劳动。

具体计算方法平均劳动时间率T计算方法每天选择接受测定的工人2名,按表A1的格式记录自上工开始至下工为止,整个工作日从事各种劳动与休息(包括工作中间暂停)的时间,每个测定对象连续记录3天,取3天的平均值,再求出劳动时间率。

如遇生产不正常或发生事故时,不作正式记录。

表A1 劳动时间测定记录表能量代谢率M计算方法根据表A1的记录,将各种劳动与休息加以归类(近似的活动归为一类),然后分别计量从事各类劳动与休息时呼出气的体积,按表A2的内容及计算公式,求出各项劳动与休息时的能量代谢率,分别乘以相应的累积时间,最后得出一个工作日各种活动和休息时的能量消耗值,再把各项能量消耗值总计,除以工作日总工时,即得出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千焦耳/分·米)。

表A2 能量代谢率测定记录表劳动强度指数Ⅰ计算方法劳动强度指数计算公式如下:I=3T+7M式中:Ⅰ——劳动强度指数;T——劳动时间率=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分)/工作日总工时(分)(%);M——8小时工作日能量代谢率(千焦耳/分·米?2);3——劳动时间率的计算系数;7——能量代谢率的计算系数。

注:净劳动时间,为一个工作日除去休息及工作中间暂停的全部时间。

附加说明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人事部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负责起草。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869—83(国家标准局1983年9月29日发布 1984年12月1日实施)
现行标准号为:GB 3869-1997[1]
本标准适用于以体力活动为主的劳动,劳动强度的分级是劳动保护科学管理的依据。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平均劳动时间率
平均劳动时间率指一个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即除休息和工作中间持续一分钟以上的暂停时间外的全部活动时间)与工作日总时间的比,以百分率表示。通过抽样测定,取其平均值。计算方法见附录A。
(A1)
表A1 能量代谢率测定表
工种:_____________________动作项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年龄:_________________岁 工龄:_____________年
换算单位体表面积气体体积: =________________L/(min·m2)
能量代谢率:_________________Kj/(min·m2)
调查人签名
每分钟肺通气量3.0~7.3L时采用式(A2)计算。
lgM=0.0945х-0.53794 (A2)
式中:M——能量代谢率,kJ/(min·m2);



Ⅳ ≤15
>15~20
>20~25
>25
附 录 A
(标准的附录)
能量代谢率、劳动时间率和体力劳动强度指数的计算方法
A1 平均能量代谢率M计算方法
根据工时记录,将各种劳动与休息加以归类(近似的活动归为一类),按表A1的内容及计算公式求出各单项劳动与休息时的能量代谢率,分别乘以相应的累计时间,最后得出一个工作日各种劳动休息时的能量消耗值,再把各项能量消耗值总计,除以工作日总时间,即得出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kJ/(min·m2))。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综述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是中国制定的劳动保护工作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标准,是确定体力劳动强度大小的根据。

应用这一标准,可以明确工人体力劳动强度的重点工种或工序,以便有重点、有计划地减轻工人的体力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Ⅰ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3558.8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61%,即净劳动时间为293分钟,相当于轻劳动。

Ⅱ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5560.1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67%,即净劳动时间为320分钟,相当于中等强度劳动。

Ⅲ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7310.2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73%,即净劳动时间为350分钟,相当于重强度劳动。

Ⅳ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11304.4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77%,即净劳动时间为370分钟,相当于“很重”强度劳动。

脑力劳动是以消耗脑力为主的劳动,体力劳动则是以消耗体力为主的劳动。

在原始社会的漫长时期,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是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上没有人专门从事脑力劳动。

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脑力劳动逐渐从体力劳动中分离出来,开始出现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

从此以后,社会上一部分人专门从事劳动管理、国家事务、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方面的脑力劳动。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的出现,在历史上是一个进步,它有利于科学文化和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从蒙昧野蛮状态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

但在阶级社会里,这种差别是对立的。

在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居于统治地位,掌握着国家机器,精神领域也被他们所把持,智力活动往往成为他们的一种特权,在国家事务、科学文化等领域从事活动的脑力劳动者一般为统治阶级服务。

而广大的被剥削阶级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一般只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所以,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是阶级对立的一种表现。

在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都是社会和国家的主人,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也就不再处于对立的状态。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有没有想过你从事的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呢?你从事的如果是体力劳动,那么体力劳动强度等级是多少呢?具体该怎么划分体力劳动强度等级呢?小编在下文就会为大家介绍到具体的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划分。

有没有想过你从事的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呢?你从事的如果是体力劳动,那么体力劳动强度等级是多少呢?具体该怎么划分体力劳动强度等级呢?小编在下文就会为大家介绍到具体的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划分。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是中国制定的劳动保护工作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标准,是确定体力劳动强度大小的根据。

应用这一标准,可以明确工人体力劳动强度的重点工种或工序,以便有重点、有计划地减轻工人的体力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1、综述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是中国制定的劳动保护工作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标准,是确定体力劳动强度大小的根据。

应用这一标准,可以明确工人体力劳动强度的重点工种或工序,以便有重点、有计划地减轻工人的体力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869—83(国家标准局1983年9月29日发布1984年12月1日实施)现行标准号为:GB 3869-1997[1]本标准适用于以体力活动为主的劳动,劳动强度的分级是劳动保护科学管理的依据。

▲2、基本定义平均劳动时间率平均劳动时间率指一个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即除休息和工作中间持续一分钟以上的暂停时间外的全部活动时间)与工作日总时间的比,以百分率表示。

通过抽样测定,取其平均值。

计算方法见附录A。

能量代谢率将某工种一个劳动日内各种活动与休息加以归类,测定各类活动与休息的能量消耗值,并分别乘以从事各该类活动与休息的总时间,合计求得全工作日总能量消耗,再除以工作日总时间,以千焦耳/分·米来表示。

计算方法见附录A。

劳动强度指数劳动强度指数是区分体力劳动强度等级的指标。

由各该工种的平均劳动时间率,乘以系数3,加平均能量代谢率乘以系数7求得。

指数大反映劳动强度大,指数小反映劳动强度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目的
规范公司体力劳动强度划分标准,为公司重体力岗位工作量化提供评估依据。

2适用范围
本管理办法适用于公司物流模块所有人员。

3术语和定义
体力劳动强度:作业者通过劳动消耗的体能强度,在本文中是通过国内通用标准算式将其量化的,体力劳动强度越高表明付出的精力越多、能量消耗越大。

4 工作内容、职责
4.2.1 工业工程
负责对体力劳动强度划分标准的制定与修改;
4.2.2 总务人事室
通过工业工程室提供的体力劳动强度划分标准划分重体力岗位,并实现绩效奖金的评定;
4.2.3生产一线各岗位
作为体力劳动强度划分标准的直接相关对象;
5 重体力作业规定
5.1体力劳动强度划分定义: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是中国制定的劳动保护工作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标准,是确定体力劳动强度大小的根据。

5.2平均劳动时间率:T
平均劳动时间率指一个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即除休息和工作中间持续一分钟以上的暂停时间外的全部活动时间)与工作日总时间的比值。

平均劳动时间率计算公式如下:
T=
5.3能量代谢率计算: M
将某工种一个劳动日内各种活动与休息加以归类,测定各类活动与休息的能量消耗值,并分别乘以从事各该类活动与休息的总时间,合计求得全工作日总能量消耗,再除以工作日总时间,以千焦耳/分·平方米来表示。

能量代谢率(M)=相对代谢率(RMR)×基本代谢率(B) 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工作日总工时
5.3.1基础代谢率:B
生理学规定,将人在清醒、空腹(进食后10h以上)、20℃室温条件下安静卧床时的能量消耗量,称为基础代谢量。

将单位时间、单位体表面积的耗能量记为代谢率,单位是kJ/(m2·min) 。

基础代谢率的物理量符号为B。

基础代谢率随年龄、性别等生理条件不同而各异。

以下是各年龄段的基础代谢率平均值统计表:
考虑到本厂内相关操作岗位均为男性,而且年龄大致为30-40之间。

故本厂内人员年龄性别不作区别将其统一定为男性30-40周岁之间取平均值,即基本代谢率为:2.56kj/m²*min。

5.3.2相对代谢率:RMR
根据体力劳动强度不同,其所损的能量也不同。

由于不同性别、年龄、体重、身高、体质存在差异,从事相同劳动强度的个体代谢量也存在差异。

为了消除劳动者个体之间的性别等差异,常用相对代谢率来衡量能量代谢。

相对代谢率是能量代谢量与基础代谢量的比值。

相对代谢率的物理量符号为RMR,公式如下:
RMR =能量代谢量 ÷基础代谢量=能量代谢率 ÷基础代谢率
同基础代谢率一样,生理学家也为我们测算出了正常情况下不同劳动强度的相对代谢率。

根据本厂内的作业特点,以下是本厂内各类工作活动的相对代谢率统计表:
根据本厂内的作业特点,各岗位在进行搬运作业往返过程中其中单边在进行搬运作业,返程为行走或推器具行走。

故为方便和简化计算过程,特拟定能量代谢计算公式,如下:
能量代谢率M=RMR×基础代谢率 5.4劳动强度指数的计算:I 劳动强度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I=3T+7M=3×岗位负荷度+7×RMR×工作代谢率
其中Ⅰ:劳动强度指数;
T:劳动时间率=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分)/工作日总工时(分)(%);M:8小时工作日能量代谢率(千焦耳/分·平方米);3:劳动时间率的计算系数;7:能量代谢率的计算系数。

注:净劳动时间,为一个工作日除去休息及工作中间暂停的全部时间。

5.5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根据国家《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规定了体力劳动强度的划分标准。

标准如下:通过劳动强度指数的计算结果,再对照上表,可区分对应岗位的劳动强度级别,其中劳动强度级别越高,表明该岗位在工作日内体力付出程度越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