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依据

合集下载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概述】:1. 造血干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以粒系增生为主,无病态造血2. Ph染色体t(9;22)(q34;q11)是其特征性的细胞遗传学标志,p210BCR-AB是其分子发病基础3. p210BCR-ABL具有很强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它导致下游一系列信号持续磷酸化,致使发生造血干细胞增殖失控、抗凋亡和黏附功能缺陷等病理生理变化。

4. 慢性期NAP积分低于正常或阴性,急变时NAP积分可能转变至正常或升高5. 发展史(1)19世纪中叶第一个被命名为白血病。

(2)20世纪60年代初证明CML患者有特殊的Ph染色体---是肿瘤病中发现的第一个标志染色体。

(后确定为t(9;22)(q34;q21))(3)20世纪80年代证明了BCR-ABL融合基因是CML的发病基础。

(4)20世纪末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成功应用于治疗CML。

从而开创了研发小分子化合物靶向治疗肿瘤的时代。

6.【临床】1.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2. 进入加速期或急变期可出现骨痛【骨髓】1. 形态学、注意blast、basophils 的比例【遗传学检测技术】1. 染色体(1) 敏感性:5%(分析20个细胞)2. FISH(1) 假阳性:1%〜10%⑵In terphase FISH:不需要处于分裂期细胞,PB和BM均可Hyperphase FISH :需处于分裂期细胞,需BMDouble FISH :可监测到所有变型的Ph(3) 敏感性:1-5 %3. 分子生物学5(1) 敏感性:1/104. 突变分析【Ph染色体】1. 9号染色体上c-abl原癌基因易位到22号染色体BCI基因区域,而形成bcr/abl融合基因。

2. 常见3个断裂点区:(1) M-bcr :含有5. 8 Kb核苷酸,可产生2种形式的bcr/abl融合转录本b2a2、b3a2。

蛋白产物皆为P210(2)m-bcr :产生elb2融合转录本,翻译成P190,更易出现于急淋(3)卩-bcr :位于M-bcr下游,断裂点发生于此区,可转录e19a2mRN,蛋白产物为P2303. 慢粒患者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巨核细胞、嗜酸粒细胞及其祖细胞均存有Ph染色体4. 慢粒急性变(原始细胞危象)时,Ph染色体不消失,还可出现双Ph染色体或其他染色体核型异常5. bcr /abl融合基因还可出现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6. bcr断裂点的位置与慢粒的临床表现密切相关(1)P210:临床经过为经典性(2)P190蛋白占优势:外周血单核细胞偏多,年龄偏大,脾不大,白细胞中度增多(3)同时表达P210和P190:可能与疾病的恶性进展有关,出现P190有预示向急淋变方向发展的可能(4)伴有P230则可能表现为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5)慢粒伴血小板增多与b3a2mRN相关7. ASS突变:伴随BCR-AB而发生,常与愈合不良相关,慢性期短,即使移植,第一年复发率高。

白血病骨髓免疫学诊断标准

白血病骨髓免疫学诊断标准

白血病骨髓免疫学诊断标准骨髓免疫学诊断是白血病诊断的重要手段,通过对骨髓细胞进行形态学、免疫学和遗传学等方面的检查,有助于对白血病进行更加精确的分类和分型。

以下是白血病骨髓免疫学诊断的标准:1.骨髓象检查:骨髓象是诊断白血病的关键依据。

正常骨髓象表现为骨髓细胞分布均匀,细胞种类齐全,各阶段细胞比例适当。

而白血病患者的骨髓象通常出现幼稚细胞增多、成熟细胞减少、细胞分布不均等现象。

此外,白血病细胞形态异常,如细胞核变形、核仁明显等。

2.免疫学检查:免疫学检查主要包括细胞表面抗原和细胞内抗原的表达。

通过对白血病细胞表面抗原的检测,可以判断白血病的类型。

例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细胞表面抗原CD10、CD19、CD22等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表面抗原CD33、CD13、CD14等阳性。

此外,免疫学检查还可以检测到白血病细胞内的免疫球蛋白表达,有助于鉴别不同类型的白血病。

3.细胞遗传学检查:细胞遗传学检查主要是针对白血病细胞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

不同类型的白血病具有不同的染色体核型特征。

例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具有特异性的染色体核型(t (15;17)),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具有Philadelphia染色体(t (9;22))。

细胞遗传学检查对白血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4.分子生物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主要是针对白血病相关基因突变进行检测。

如急性髓系白血病中FLT3、NPM1等基因突变;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PML-RARA、NPM1-RARA等融合基因。

分子生物学检查有助于对白血病进行分子分型,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5.流式细胞术检查:流式细胞术是一种高效的细胞分离和检测技术,可以对骨髓细胞进行定量分析。

通过对骨髓细胞表面抗原进行检测,可以对白血病进行分型和分期。

此外,流式细胞术还可以用于检测白血病细胞的微小残留病(MRD),为治疗决策提供依据。

最新: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全文版

最新: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全文版

最新: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全文版)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 CMML )是最常见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MDS/MPN ),年发病率为(3~4 )/10万。

近年,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二代测序(NGS )在临床的应用,更新了CMML的诊断和分型诊断标准和预后危度分组标准。

为了规范我国CMML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制定本指南。

诊断程序疑诊CMML患者以下实验室检查应作为必检项目:1 .外周血细胞计数。

2 .骨髓穿刺涂片和外周血涂片分类计数。

外周血涂片至少要分类计数100个白细胞,骨髓涂片应计数200 ~ 500个有核细胞。

原始细胞包括原始粒细胞、原始单核细胞和幼稚单核细胞,非特异性酯酶等细胞化学染色有助于原始单核细胞和幼稚单核细胞的确认。

单核细胞应区分正常(成熟)和异常(不成熟,immature )单核细胞。

各系列是否有发育异常,判断标准与MDS的判断标准相同。

3 .骨髓活检组织切片病理细胞学分析和网状纤维(嗜银)染色,必要时用CD34、CD68、CD163和CD16等抗体加做骨髓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4 .骨髓和外周血免疫表型分析,特别是外周血单核细胞亚群分析(表 Do表1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型分型单核细胞表型分型表型定义比例经典型(MOl )CD14Eight∕CD16・≥94%中间型(MO2 )CD14brigM∕CD16+<20%非经典型(MO3 )CD14dim ∕CD16÷<5%5 .染色体核型分析。

当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表2 )没有获得足够(20 个)中期分裂象时,应采用包括5q3L CeP7、7q31s 20q 、CeP8、CePY 和TP53探针加做荧光原位杂交(FISH )检测。

采用间期FISH , TET2 (位于 4q24 )、NFl (位于 17qll )和 ETV6 (位于 12pl3 )等基因隐匿性缺失检出率2% ~ 10% (表2 )。

临床检验技师-临床血液学检验(2019)练习第十一章_慢性白血病

临床检验技师-临床血液学检验(2019)练习第十一章_慢性白血病

2019 第十一章慢性白血病一、 A11、 CML骨髓象示粒细胞显著增生,下列哪组细胞居多A、原始细胞、早幼粒和中性中幼粒细胞B、中性中幼粒、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C、早幼粒、中性中幼粒和晚幼粒细胞D、原始细胞和早幼粒细胞E、原始细胞、早幼粒细胞和中幼粒细胞2、鉴别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类白血病反应的要点是A、周围血涂片找到幼稚粒细胞B、周围血涂片找到幼稚红细胞C、是否有贫血及血小板减少D、 Ph 染色体阳性E、骨髓增生明显活跃3、 CML血象中嗜碱粒细胞可占A、 20%~ 40%B、 15%~ 40%C、 10%~ 20%D、< 10%E、 1%~ 5%4、 BCR-ABL融合基因,对下列哪种白血病有诊断价值A、 M2B、 M3C、 ALLD、 CMLE、 CLL5、骨髓和外周血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的NAP积分在下列哪种疾病是常呈明显降低A、严重化脓性细菌感染B、淋巴瘤C、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D、 CML(慢性期)E、再生障碍性贫血6、下列选项中,能确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依据不包括A、白细胞明显增高B、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C、骨髓增生极度活跃D、 Ph 染色体阳性E、粒红比例减至1:1第 1 页共 9 页7、 CFU-GM培养示集落或集簇较正常明显增加A、 ALLB、 CML慢性期C、 CML并发感染D、 CML急性变E、骨髓纤维化8、 CML早期红细胞和血红蛋白A、明显升高B、正常或稍高C、轻度降低D、中度降低E、重度降低9、为鉴别CML与类白血病反应,首选A、 POX染色B、 PAS染色C、 NAP染色D、 AS-NDCE染色E、铁染色10、下列哪项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细胞化学染色A、 POXB、 ACPC、 NAPD、 POX、 NAPE、 POX、 ACP、 NAP11、下列叙述哪项是不正确的A、多发性骨髓瘤外周血可找到瘤细胞B、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外周血无幼稚粒细胞C、霍奇金疾病晚期,尤其病变浸润骨髓后,可发生全血细胞减少D、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外周血可找到原始粒细胞E、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外周血中可找到涂抹细胞1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NAP积分突然升高至200 分,可能发生的变化是A、急变为红白血病B、急变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C、急变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D、合并严重化脓性感染E、急变为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13、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降低见于A、 CML慢性期第 2 页共 9 页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骨髓纤维化D、类白血病反应E、恶性淋巴瘤14、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贫血类型是A、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B、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C、单纯小细胞性贫血D、大细胞性贫血E、双相性贫血15、关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急变期仍然按慢性期治疗B、 90%以上可查到Ph 染色体C、 NAP积分最低D、 WBC高,脾大为突出特征E、嗜酸、嗜碱性粒细胞易见16、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是由于A、原始或幼稚淋巴细胞异常增殖B、主要是 B 淋巴细胞增生C、多能干细胞的克隆性增殖D、髓细胞恶性增生E、以上都不是17、下列哪些不属于慢淋的形态学特点A、形态无明显异常B、易见篮细胞C、有 Auer 小体D、核染色质疏松、核仁明显E、有时可见少量幼淋和原始淋巴细胞1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CLL特点A、持续性淋巴细胞增多B、淋巴细胞的大小和形态基本正常C、粒细胞系和红细胞系正常D、可见少量淋巴母细胞和幼淋巴细胞E、篮细胞明显增多19、下列哪项属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血象的晚期表现A、红细胞升高、血小板升高B、红细胞减少、血小板升高第 3 页共 9 页C、红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D、红细胞升高、血小板减少E、以上都不是20、下列哪项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淋巴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相符合A、 PAS阳性、 NAP积分增高B、 PAS阳性、 NAP积分降低C、 PAS阴性、 NAP积分增高D、 PAS阴性、 NAP积分降低E、以上都不是21、下列哪项不是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特点A、多见于老年人B、常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C、白细胞计数增高D、骨髓中见到大量幼稚淋巴细胞E、骨髓中见到大量成熟淋巴细胞22、鉴别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毛细胞白血病首选的细胞化学染色是A、过氧化酶染色B、耐 L- 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C、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D、非特异性酶酶加氟化纳抑制E、革兰染色23、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典型的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是A、 NAP阳性率明显增高B、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阳性,可被NaF抑制C、 POX染色阴性D、 NAP阳性率及积分明显减低E、 SBB染色阴性24、下述符合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化学染色特点的是A、 PAS染色阴性B、 PAS染色阳性C、 POX染色阳性D、 NAP染色积分减低E、 SBB染色阳性25、属于 B 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免疫学标志是A、 CD3B、 CD14C、 CD19第 4 页共 9 页D、 CD7E、 CD33二、 A21、男性, 40 岁,因发热就诊。

成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

成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

成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是一种发生在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骨髓增殖性肿瘤,主要涉及髓系。

其特点是费城染色体(Ph 染色体)和 BCRABL 融合基因阳性。

在成人中,CML 较为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

为了提高对CML 的诊疗水平,特制定以下诊疗规范。

一、诊断1、临床表现大多数 CML 患者在慢性期时症状不明显,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低热、多汗或盗汗、体重减轻等代谢亢进的表现。

脾脏肿大是常见的体征,常为巨脾。

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

2、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常大于 25×10⁹/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可见各阶段粒细胞,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血小板可正常或增多,晚期减少。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早期正常,晚期减少。

(2)骨髓象:骨髓增生明显或极度活跃,以粒细胞为主,粒红比例明显增高,中、晚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原始细胞小于10%。

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3)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95%以上的 CML 患者可检测到Ph 染色体,即t(9;22)(q34;q11),形成BCRABL 融合基因。

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技术可检测BCRABL 融合基因,用于诊断、监测疗效及判断预后。

3、诊断标准(1)出现不明原因的持续性白细胞增高,典型的血象、骨髓象改变,脾大,Ph 染色体阳性或BCRABL 融合基因阳性,即可诊断CML。

(2)对于临床符合 CML 表现,但 Ph 染色体和 BCRABL 融合基因均阴性者,应排除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后,诊断为不典型 CML。

二、分期CML 分为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

1、慢性期(1)症状:无明显症状或仅有低热、乏力、多汗、体重减轻等代谢亢进表现。

(2)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增高,以中、晚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为主,原始细胞小于 10%,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概述〗
• 慢粒是一种骨髓增殖性疾病,其特点是粒系(包括已成熟的和幼 稚阶段的粒细胞)产生过多。 • 在疾病早期,这些细胞尚具有分化的能力,且骨髓功能是正常 的。 • 本病常于数年内保持稳定,最后转变为恶性程度更高的疾病。 • 本病患者以年龄在30~40岁间居多,20岁以下者罕见。 • 慢粒的自然病程分为相对隐匿的慢性期(CML-CP)和险恶程度 的不同进展期(加速期CML-AP和急变期CML-BP)。
干扰素(IFN)
• α -干扰素注射,每日一次,每次至少300万u。干扰素治疗可以 减少Ph阳性克隆细胞转阴,因此是除骨髓移植外,可使Ph克隆 细胞转阴的药物治疗。干扰素可使白细胞减少,当白细胞<4. 0×109/L时减量,当白细胞<3. 0×109/L时,停药。
3. 放射治疗
• 目前仅应用于慢粒的髓外病灶治疗。
2. 化学治疗
• 有效的药物有IM(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HU(羟基脲)、 IFN(干扰素)等。上世纪90年代视以IFN为基础的治疗为CML的 金标准治疗; • 而2008年国际上公认IM是CML的一线治疗。
IM(甲磺酸伊马替尼)
• 体外实验期名为CGP57148B,I期和II期临床实验时名为STI571(SIgnal TransductIon InhIbItor-571)。化学名甲磺酸 伊马替尼,商品名Glevec,GlIvec,格列卫。是由计算机设计针 对BCR-ABL产物的小分子化合物,是一个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TKI)。对体内众多酪氨酸激酶它仅能抑制BCR-ABL融合基 因产物P210和P190,PDGFR与c-KIt。 • 是一种特异性很强的基因产物抑制剂,但并不能逆转或消除疾 病基因。
• 慢粒急变的治疗比急性白血病治疗困难,完全缓解仅10.7%。 • 目前慢粒急变的治疗方案参照急性白血病化疗方案,如下: Ara-c(环阿糖胞苷)100mg/m2. d,第1~7天;ADM(阿霉 素)30mg/m2. d,第1~3天;上述药物相继静脉输注。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概述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概述
➢ (2)骨髓粒系细胞高度增生,以 中、晚幼粒细胞为主,原始粒细 胞<10%;
➢ (3)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 积分降低;
➢ (4)Ph1染色体阳性和/或bcr-abl 融合基因阳性。
健康成人镜下外周血 健康成人镜下骨髓像
慢性粒细胞加速期的诊断
➢ 外周血或骨髓中原始细胞10%-20%; ➢ 伴贫血或血小板减少; ➢ 出现绿色瘤。 ➢ 慢性粒细胞的急变期标准同急性白血病。
临床表现
➢ 各种年龄均可发病,以中年最多见, 男性略多于女性。
➢ 起病缓慢,早期常无自觉症状。患 者可因健康检查或因其他疾病就医 时才发现血象异常或牌大而被确诊。
➢ 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乏力、低热、 多汗或盗汗、体重减轻等代谢亢进 的表现。
➢ 由于脾大而感左上腹坠胀。脾大常 最为突出,往往就医时已达脐或脐 以下,质地坚实、平滑,无压痛。
CLL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分期(三期)
分期 A
B
C
标准
血和骨髓中淋巴细胞增多, 可有少于3个区域的淋巴组 织肿大
血和骨髓中淋巴细胞增多, 有3个或3个以上区域的淋巴 组织肿大
与B期相同外,尚有贫血 (Hb:男性<110g/L,女 性<100g/L)或血小板减 少(100×109/L )
中数存活期(年) >7
<5
<2
靛玉红
剂量为150-300mg/d,分3次口服, 用药后20-40天白细胞下降,约 中药中提取的药品 60天可降至正常
阿糖胞苷 15-30mg/ m2/d ,静脉点滴
不仅可控制病情发展,且可使Ph 染色体阳性细胞减少甚或消 失
干扰素a
剂量300-900万U/d,皮下或肌肉注 射,每周3-7次,持续用数月至 2年不等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临床路径一、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ICD-C92.1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血液病诊断和疗效标准》(张之南、沈悌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三版)、《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Pathology and Genetic of Tumo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2008)。

1.慢性期。

(1)临床表现:无症状或有低热、乏力、多汗、体重减轻、脾大等症状。

(2)血象:白细胞计数增多,主要为中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原始细胞<5%–10%,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增多,可有少量有核红细胞。

(3)骨髓象: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以粒系增生为主,中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原始细胞<10%。

(4)细胞或分子遗传学:有Ph染色体或BCR-ABL融合基因。

2.加速期:出现下述情况。

(1)治疗过程中进行性白细胞升高(>10х109/L)和/或脾脏进行性肿大。

(2)非药物引起的血小板进行性降低(<100х109/L)或增高(>1000х109/L)。

(3)原始细胞在血和/或骨髓中≥10%,但低于20%。

(4)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20%。

(5)出现Ph 染色体以外的其他染色体异常。

3.急变期:具有下列之一者。

(1)原始粒细胞或原淋巴细胞+幼淋巴细胞或原单+幼单核细胞在外周血或骨髓中>20%。

(2)外周血中原始细胞+早幼粒细胞>30%。

(3)骨髓中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50%。

(4)有髓外原始细胞浸润。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限于慢粒慢性期)。

根据《邓家栋临床血液学》(邓家栋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内科学》(叶任高、陆再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第七版)、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中国专家共识(2009)。

白血病骨髓检验鉴定标准

白血病骨髓检验鉴定标准

白血病骨髓检验鉴定标准白血病是一种由于造血系统异常而导致的恶性疾病。

骨髓检验是白血病的一种重要诊断手段,通过骨髓样本的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可以确定白血病的类型、分期和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以下是白血病骨髓检验的一些鉴定标准。

1.骨髓细胞形态学观察:白血病的骨髓细胞形态学观察是诊断的基础。

在骨髓涂片或骨髓穿刺液中,观察白细胞数量、形态、大小、染色性、细胞器的形态和结构等特征,以确定细胞的恶性变化。

常见的白血病类型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以及慢性髓粒细胞白血病(CML)等。

2.免疫学染色:免疫组化染色是骨髓检验中常用的方法,可以通过标记特定抗体来识别细胞表面的标志物。

不同类型的白血病细胞具有不同的表面标志物表达,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可以帮助确定白血病的类型和亚型。

例如,CD10和CD19是常见的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物,可以帮助识别ALL;而MPO和CD34是髓系细胞表面标志物,可以帮助识别AML。

3.流式细胞术:流式细胞术是一种高效的多参数细胞分析技术,通过荧光标记的抗体和细胞分类和定量仪器,可以对骨髓细胞进行快速而准确的鉴定和分类。

通过流式细胞术,可以同时检测多个免疫表型标志物,帮助确定细胞的来源和发展阶段,指导白血病的治疗方案。

4.遗传学检测:白血病的发生和进展与染色体异常和基因突变密切相关。

常见的白血病相关遗传异常包括染色体易位、染色体重排和基因突变等。

例如,AML患者中常见的FLT3基因突变和NPM1基因突变可以作为AML的分型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通过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测、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可以帮助确定白血病的遗传异常及其在疾病发展中的作用。

5.骨髓病理学检查:骨髓病理学检查可以通过组织活检或骨髓穿刺涂片对骨髓组织的形态学和组织学进行分析。

骨髓病理学检查可以在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的基础上提供更准确的白血病鉴定和分型。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12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血白细胞数明显增高者需与类白血病反 应鉴别。(NAP/Ph染色体/感染/肿瘤/治疗原发病)
有贫血及脾大需与肝硬化、血吸虫病、 黑热病、淋巴瘤等相鉴别。(血象/骨髓象)
慢粒伴血小板增多、骨髓纤维化时需与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及原发性骨髓纤维 化伴髓样化生相鉴别。(白细胞数少/NAP/Ph
纤维化。
5
三、实验室检查-细胞化学及血液生化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明显减低,积 分减少或染色阴性。慢粒CR时,NAP活力恢 复正常。慢粒合并感染、妊娠时,NAP积分可 升高。
血清Vit.B12浓度及Vit.B12结合力增加,与细胞增 多程度呈正比。运钴胺蛋白I产生过多的。
血尿酸浓度增高,化疗时血尿酸增加更加明显。
少数慢粒患者可见单个或多个的溶骨性 改变,此与白血病细胞的浸润破坏有关。 较大的溶骨性改变提示患者将有急性变 的可能。
11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脾大和典型的血象、骨髓象改变, 诊断不难。
早期病例白细胞增高不显著者Ph染色体 检查有助于协助诊断。
Ph染色体是慢粒的标记染色体,但有10 %±的CML为阴性,另有6%儿童急淋、 17%成人急淋和部分急非淋可出现Ph阳 性。
6
7
Ph染色体-
构成了CML特征性的分子生物学标志
8
BCR-ABL融合基因
9
CML-分子生物学发病机理
CML是第一个伴有持续的获得性遗传学 异常的肿瘤,而且成为目前研究较为透 彻的白血病分子模型
CML的分子治疗策略 - 阻滞Bcr-Abl基 因 在不同水平上的表达
10
三、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
染色体/骨髓干抽)
13
五、临床分期-慢性期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鉴别诊断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鉴别诊断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鉴别诊断一、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简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是一种骨髓增生性肿瘤,其特征是在骨髓中出现过多成熟和未成熟的骨髓粒细胞,尤其是粒细胞。

在CML患者中,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同时伴有骨髓的增生,常导致脾脏肿大。

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CML患者的临床表现往往比较隐匿,症状可能包括疲劳、贫血、淋巴结肿大、出血倾向等。

在中晚期的CML患者中,还可能出现脾脏肿大和腹部不适等症状。

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诊断1.血液检查:CML患者的外周血常常显示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伴有成熟和未成熟的粒细胞增多。

2.骨髓检查:通过骨髓检查可以观察到骨髓中过多的粒细胞,也可进行染色体分析,检测BCR-ABL融合基因。

3.影像学检查:包括腹部超声、CT等检查,用于评估脾脏肿大情况。

四、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鉴别诊断在进行CML的鉴别诊断时,需要注意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1. 白血病的其他亚型:如急性白血病、慢性髓样白血病等,通过血液学、骨髓检查及分子生物学检查等进行鉴别。

2. 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需要通过详细的检查进行鉴别。

3.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变异型:部分CML患者可能经变异后演变成急性白血病,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发展。

五、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CML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靶向治疗和骨髓移植等。

目前常用的药物包括干扰素、酌情使用酪激酶抑制剂等。

靶向治疗主要是通过干扰BCR-ABL融合基因的信号传导来抑制癌细胞增殖。

对于部分患者,骨髓移植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结语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于合理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详细的临床检查和综合分析,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和鉴别CML,并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诊断和治疗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诊断和治疗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诊断和治疗陈宝安主任医师教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血液科【疾病简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是一种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高并出现各阶段幼稚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增高和脾肿大为特征、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

本病开始为持续时间较长的慢性期(chronic phase,CP)进而进入时间较短的加速期(accelerate phase, AP)最终演变为急变期(blastic phase, BP)。

白血病细胞有特征性t(9;22)(q34;q11)染色体易位形成Ph染色体。

电离辐射可以使CML发生率增高。

CML的年发病率约为1/100,000人口,约占成人白血病的15%~20%,男性:女性约为1.4:1。

CML的发病基础是t (9;22)(q34;q11)染色体易位导致位于9q34断裂区的ABL基因与22q11断裂区的BCR基因形成BCR-ABL融合基因,后者具有极高的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通过改变一些关键的调节蛋白磷酸化状况激活多种信号传导途径,如通过激活参与细胞增殖和分化调控的 Ras信号途径,使祖细胞数量增多,干细胞池减少,干细胞成为增殖池的一部分,从而使未成熟粒细胞不断扩增。

BCR-ABL的另一种作用机制是通过干扰β1整合素的功能导致CML细胞的细胞粘附功能缺陷,使未成熟细胞释放至外周血并迁移至髓外部位。

此外,BCR-ABL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可导致髓系细胞不断扩增。

约20%~40%的CML患者确诊时无症状,由查体检查血常规而得以发现。

常见表现有疲劳、劳动力减低、腹部不适和胃部饱胀、体重减轻和多汗。

在进入急变期后一般状况明显变差,伴有严重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显著脾脏肿大的相关症状。

随着治疗方法的进步,现今本病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已达5~7年。

【诊断要点】CML慢性期诊断不困难。

根据临床表现,凡有不明原因的持续性白细胞数增高、有典型的血象与骨髓象变化、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减低或呈阴性、脾脏肿大、骨髓细胞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诊断即可确定。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病情说明指导书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病情说明指导书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病情说明指导书一、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概述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CMLL)是一种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职业因素、环境致癌因素、电离辐射及细胞毒药物有关。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主要特征在于外周血持续性单核细胞增多;≥;1&times;109/L,无 Ph 染色体(一种特异性染色体)或 BCR-ABL 融合基因(一种抗细胞凋亡的基因),常见临床症状为低热、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盗汗、出血等。

不同患者生存期相差较大,一般情况下中位生存期为20~40个月,约15%~30%患者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英文名称: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CMLL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遗传性:无遗传性发病部位:全身,血液常见症状:低热、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盗汗主要病因: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职业因素、环境致癌因素、接触电离辐射、细胞毒药物相关检查项目:血常规、骨髓检查重要提醒:一般情况下中位生存期为20个月-40个月,约15%-30%患者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临床分类:1、基于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LL)外周血和骨髓原始细胞分类(1)CMML-0:原始细胞外周血中<2%,骨髓中<5%。

(2)CMML-1:原始细胞外周血中2%-4%,骨髓中5%-9%。

(3)CMML-2:原始细胞外周血中5%-19%,骨髓中10%-19%或见到 Auer 小体阳性。

2、基于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兼具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特征分类(1)MDS-CMML:外周血白细胞<13&times;109/L。

2022年成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2022年版)

2022年成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2022年版)

成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标准(2022年版) —、概述慢性髓性白血病〔CML,常称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形成的恶性肿瘤,常以外周血白细胞异常升高及中性中、晚幼粒及成熟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增多为其特征。

9 5 %以上的患者具有Ph染色体,全部的CML都有BCR 和ABL1基因重排。

以伊马替尼为代表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作为一线医治药物使CML患者的10年生存率达85%〜90%,尼洛替尼、达沙替尼等二代TKI 一线医治CML能够获得更快更深的分子学反响,亦成为CML患者的一线医治药物选择。

TKI 医治获得延续稳定的深度分子学反响超过2年以上的患者,局部能够获得长期的无医治缓解〔TFR, treatment free remission,),即功能性治愈。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曾经是CML的一线医治方案,但供者X、患者年龄、移植相关风险等多种因素限制其应用,逐渐成为TKI 医治失败或不耐受后的二线甚至三线医治选择。

在CML的医治中应该在详细评估患者的全面情况后,向其推举优先医治药物选择,参考患者的医治意愿,进行下一步医治。

二、诊断技术和应用〔一〕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CML约占成人白血病的15%,全球年发病率约为因。

2.CML与其他骨髓增殖性肿瘤鉴别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及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同属于骨髓增殖性肿瘤范畴。

在其发病过程及临床表现方面有着相似的临床特征,且可以相互转化。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以红细胞增多为突出表现,伴有红细胞增多所致高粘血症,并多有脾肿大等临床表现;白细胞轻度增多,但一般不超过5 0 x 1 0 9 / L;血小板也有轻度增加,红细胞容量明显超过正常值。

N-ALP高,Ph染色体或bcr/abl融合基因为阴性,95%患者检测到JAK2V617F 突变。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以血小板增多为主〔>450x 1 0 9 /L)同时伴有血小板功能异常。

卫生资格考试_检验技士_考前模拟题_第7套

卫生资格考试_检验技士_考前模拟题_第7套

[单选题]1.补体活化经典途径开始于A)C1的活化B)C2的活化C)C3的活化D)C4的活化E)C5的活化答案:A解析:2.下列选项中,能确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依据是A)白细胞明显增高B)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C)骨髓增生极度活跃D)Ph′染色体阳性E)以上都是答案:E解析: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依据有:白细胞明显增高、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骨髓增生极度活跃、Ph′染色体阳性均为。

3.铁锈色痰常见于A) 慢性支气管炎B) 大叶性肺炎C) 肺脓肿D) 肺结核E) 支气管扩张答案:B解析: 铁锈色痰见于急性肺水肿、大叶性肺炎、肺梗死。

4.血红蛋白是由A)珠蛋白肽和原卟啉合成B)珠蛋白肽和血红素合成C)铁原子和原卟啉合成D)珠蛋白肽和铁原子合成E)铁原子和血红素合成答案:B解析:5.现已明确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下列哪种病毒引起的A)肝炎病毒B)疱疹病毒C)流感病毒D)EB病毒E)以上都不正确答案:D解析: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急性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EB 病毒为本病的病原。

6.临床生化诊断试剂盒的性能指标不包括A) 准确度B) 线性范围C) 稳定性D) 外包装完整牢固E) 抗干扰作用答案:D解析: 临床生化诊断试剂盒的性能指标包括准确度、线性范围、稳定性、抗干扰作用。

7.何种酶检查对肝病早期诊断有较大价值A)AKPB)ASTC)ALTD)ALPE)γ-GT答案:C解析: 当肝脏受损时,ALT可释放入血,致血中该酶活性浓度增加,故测定ALT 常作为判断肝细胞损伤的灵敏指标。

8.正常人血清中的胆红素主要是A)结合胆红素B)未结合胆红素C)与球蛋白结合的胆红素D)与血红素结合蛋白结合的胆红素E)胆素原答案:B解析:9.属于可溶性抗原的是A)IgAB)菌毛C)鞭毛D)荚膜E)SRBC答案:A解析:10.目前常规检验方法中通常测定下述何种物质来反映人体内HDL的含量A)HDL中的甘油三酯B)HDL中的胆固醇C)HDL中的磷脂D)HDL中的载脂蛋白E)HDL中的脂蛋白(α)答案:B解析:11. 脂蛋白各组份中密度最低的是A)HDLB)LDLC)IDLD)VLDLE)CM答案:E解析:12.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分离时免疫球蛋白多位于哪一区带A) 蛋白区B) ± 1-球蛋白区C) ± 2-球蛋白区D) ² -球蛋白区E) ³ -球蛋白区答案:E解析: 本题考查蛋白质的电泳分离,³ -球蛋白区带主要是免疫球蛋白。

内科主治辅导精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

内科主治辅导精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

内科主治辅导精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
典型病例依据临床表现,血象及骨髓象特点可作出正确诊断,但有时尚须与下列疾病鉴别:
一、类白血病反应
类白是由于其他疾病引起反应性白细胞增高,与慢粒有许多相似之处,如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外周血有幼稚细胞,也可出现脾肿大。

但类白的骨髓增生程度比较轻。

一般以成熟阶段的中性粒细胞为主,伴有硷性磷酸酶积分明显增高。

无Ph'染色体,可随原发病治愈而自行缓解。

二、其他骨髓增生性疾病
CML为骨髓增生性疾病之一。

该组病的共同特征是均有细胞增生且可相互转化。

但各自均有其特点,骨髓纤维化常有泪滴样红细胞,骨髓穿刺往往发生“干抽”,骨髓活检可见纤维化病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以红细胞增生为主,粒红比例下降,幼红细胞出现巨幼变以及多血症之临床表现。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与慢粒,虽然两病均有巨核细胞的明显增生,但前者常有成堆血小板围绕在巨核细胞周围且粒红比例均较正常可资鉴别。

三、其他脾肿大性疾病
如黑热病、晚期肝硬化均可有脾大,临床常与慢粒相混淆。

但血象及骨髓象可资鉴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依据
日期:2008-8-10 点击:98 【有问必答】
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大部分患者诊断于慢性期(CP)。

约20%--40%的病人在诊断时无症状,尽在常规检查时大显白细胞过高。

常见的症状有疲劳、体重减轻、贫血、盗汗和脾肿大。

少数病人以急变为首发表现,一般状况较差,有重度贫血,血小板减少和巨脾。

2、血象:白细胞数明显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可见个阶段的粒细胞以晚幼粒细胞和杆状核为主。

原始细胞<2%,嗜酸、嗜碱粒细胞绝对值增多。

单核细胞一般<3%,血小板正常或增高。

多数病人有
轻度贫血。

3、骨髓象明显增生,尤以粒系显著,分化发育正常,无病态造血,嗜酸、嗜碱细胞增多,原始细胞<5%,若>10%则已进展至加速期,约40%--50%的病人的巨核细胞明显增生,有的则正常或轻度减少;巨核细胞可小于正常,并有核分叶少。

红系比例常减少,约30%骨髓标本中可见假性戈谢细胞和海蓝组织细胞,若粒系有明显的病态造血或有明显的小的病态巨核细胞或明显的纤维化均提示已进入加速期(AP)。

若原始细胞>-20%,则已进展至急变期(BP)。

4、组化/免疫分型 CML/CP时中性粒细胞的碱性磷酸酯酶染色明显减弱,CML-BP时髓过氧化酶金可增强、减弱或消失。

CML-CP时的免疫表型为髓系的弱表达,如CD15+,HLA-DR+。

CML-BP时则有各种髓
系和(或)淋系的抗原表达。

5、细胞遗传学 90%-95%CML具有典型的t(9;22)(q34;q11)异常核型,即Ph染色体,除第9号和第22号染色体外,也可有涉及第三或第四条染色体所形成的复杂异位。

80%的病人在疾病进展时发生克隆演变,出现Ph以外的染色体异常,常见的附加染色体异常有+8、双Ph,i(17q),—Y等。

6、基因诊断可用FISH,RT—PCR或Sourthernblot技术证明骨髓存在BCR/ABL融合基因。

这是诊断CML的金标志,也依此与其他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鉴别。

由于BCR断裂点的不同,可形成不同的BCR/ABL 编码蛋白。

最常见的在BCR外显子12—15的µ区,外显子17—20或cl—c4,(称为µ-BCR)形成P230融合基因,此类并恩表现明显的中性粒细胞成熟,若断裂在BCR外显子1-2,被称为m-BCR,形成较短的融合蛋白(P190),常见于Ph+ALL,但90%Ph+CML病人中可检测到少量的P190,这类病人往往单核细胞增多,
与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相似。

WHO分期标准
1、慢性期(CML-CP)如上述,但临床、血象、骨髓象不符合加速期和急变期标准。

2、加速期(CML-AP)具有下列之一或以上者:
⑴外周血白细胞及(或)骨髓中有和细胞中原始细胞占10%-19%。

⑵外周血嗜碱细胞≧20%,
⑶与治疗无关的持续性血小板减少(<100×109/L)或治疗无效的持续性血小板数增高(>1000×
109/L).
⑷治疗无效的进行性白细胞数增加和脾肿大。

⑸细胞遗传学示有克隆演变
病态巨核细胞伴有网硬蛋白或胶原蛋白增加及(或)有重度病态粒系细胞应考虑为CML-AP。

但此点并未经大量临床研究证明是AP的独立标准,却往往与上述特点之一成数点共存。

3、急变期(CML-BP)具有以下之一或以上者.
⑴外周血白细胞或骨髓有核细胞中原始细胞占≧20%,约70%病人为急髓变,可以是中性粒细胞、是酸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或巨核细胞的原始细胞,约20%-30%为急淋变。

⑵髓外浸润:常见部位是皮肤、淋巴结、脾、骨骼或中枢神经系统。

⑶骨髓活检示原始细胞大量聚集或成簇。

如果原始细胞明显地呈局灶性聚集于骨髓,即使其余部位
的骨髓活检示为慢性期,仍可诊断为B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