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一被动到多元联动_中国城市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完善
从单一主体到五社联动:社会工作者推动农村社区治理结构优化的行动研究
从单一主体到五社联动:社会工作者推动农村社区治理结构优化的行动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农村社区治理结构的优化成为当前社会管理的重要课题。
传统的农村社区治理模式以单一主体为主导,往往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复杂化的社区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作用日益凸显,他们通过推动五社联动(即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和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的方式,探索农村社区治理结构优化的新路径。
本文旨在通过行动研究的方法,深入探讨社会工作者如何有效地推动农村社区治理结构的优化。
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农村社区治理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接着探讨了五社联动的理念及其在农村社区治理中的应用价值。
随后,本文以具体案例为依据,详细阐述了社会工作者在推动五社联动中的具体行动策略和实施步骤,包括建立合作机制、提升社区参与度、促进资源共享等。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农村社区治理结构优化过程的理解,而且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实践操作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农村社区治理的实践者和研究者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推动农村社区治理结构的持续优化和健康发展。
二、农村社区治理现状分析农村社区作为我国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其治理状况直接关乎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乡村社会稳定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持续关注与政策扶持,农村社区治理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问题。
本节将对当前农村社区治理的现状进行深入剖析。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社区治理已逐步呈现出多元主体参与的特点。
政府、村委会、村民自治组织、非政府组织(NGOs)、企业及社会工作者等多元力量共同参与到农村社区事务管理中。
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提供公共服务与资金支持,发挥宏观指导与资源配置作用村委会作为法定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承担着执行政策、组织公共事务及维护社区秩序的职责各类社会组织与企业则通过项目合作、公益服务等形式,为农村社区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与资源。
《2024年从被动回应到主动治理_北京城市基层治理的机制创新》范文
《从被动回应到主动治理_北京城市基层治理的机制创新》篇一从被动回应到主动治理_北京城市基层治理的机制创新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治理问题日益凸显。
北京作为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其城市基层治理工作尤为重要。
面对日益复杂的治理环境和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传统的被动回应式治理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
因此,北京城市基层治理机制的创新,从被动回应向主动治理的转变,成为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的必然选择。
二、传统被动回应式治理模式的局限性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北京城市基层治理主要采取的是被动回应式模式。
这种模式在应对一些突发事件和解决具体问题时,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其局限性也日益显现。
首先,被动回应式治理往往滞后于问题的发展,难以实现预防和控制的有机结合。
其次,这种模式缺乏系统性和全局性的思考,往往导致资源浪费和治理效率低下。
最后,被动回应式治理难以满足公众对高质量城市生活的期待,容易造成社会不满和信任危机。
三、主动治理的理念与优势主动治理是一种以预防为主、积极主动的治理模式。
它强调治理的预见性、系统性和协同性,注重在问题出现之前进行预防和控制,从而实现城市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主动治理的优势在于:首先,能够提高治理的效率和效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其次,能够满足公众对高质量城市生活的期待,增强社会信任和政府公信力。
最后,能够促进政府、社会和市民的协同治理,形成良好的治理生态。
四、北京城市基层治理的机制创新为了实现从被动回应到主动治理的转变,北京城市基层治理进行了以下机制创新:1. 强化预防意识,建立问题预警机制。
通过加强信息收集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和预测潜在的城市治理问题,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优化决策机制,实现民主化和科学化。
通过广泛征求市民意见,建立多元参与的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3. 强化执行力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明确各部门在治理过程中的职责和任务,加强执行力度和监督力度,对不履行职责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责任追究。
2024年城市网格化管理的计划
2024年城市网格化管理的计划一、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挑战。
为了高效有效地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
我市计划在2023年启动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通过科技手段和精细化管理,推动城市治理创新,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二、目标1. 建立全覆盖的城市网格化管理体系,划分全市各个区域,形成网格管理网络,实现城市管理全面覆盖。
2. 借助科技手段实现城市信息互通共享,提升城市治理效能,提供更便捷的公共服务。
3.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4. 实现城市治理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效解决城市面临的各类问题。
三、具体措施与计划1. 划定城市网格根据城市规划和人口分布情况,划定城市网格,将全市划分为若干个网格区域,每个网格设置责任人员和相应的管理措施。
确保每个网格的管理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
2. 建立城市网格管理平台建立城市网格管理平台,将各类城市管理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和共享。
通过平台,实现信息的互通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3. 推动数字化城市管理通过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将各领域的数据通过数字化手段整合起来,形成城市管理的全面数据库。
实现对城市资源、环境、交通等方面的数字监控,提供指导城市管理决策的数据支撑。
4. 引入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智能辅助和决策支持。
利用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实现城市管理模式的优化和精细化管理。
5. 加强网格责任人培训为每个网格设置专职或兼职的责任人员,对他们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和责任意识。
同时,通过定期组织交流会议和培训班,加强网格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提高整体管理效能。
6. 建立协同机制推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工作协同。
打破传统的部门界限,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工作模式,提高城市管理问题解决的效率和质量。
7. 开展创新试点项目通过开展创新试点项目,探索城市管理新模式、新技术和新方法。
我国城市网格化治理的现状及走势
我国城市网格化治理的现状及走势作者:刘金祥来源:《城市管理与科技》2015年第01期《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时代背景之下,“网格化”治理运用科层理念和全新治理技术,在打造“数字城市”、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以及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规范化等方面发挥了特殊功效,成为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领域日渐流行的模式。
我们知道,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迅猛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日益成各级城市管理者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顺应时代发展和与国际接轨的态势,建设数字化城市、采用高新技术手段治理城市成为城市“网格化”治理的主要内涵。
从全国城市治理的总体情况看,尽管网格化治理早已引起我国理论界的高度重视,但在实践中,一些城市管理者仍未将其作为一种科学而有效的治理手段,仍未将其作为我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的重要举措。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力图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角度加以厘清和阐释。
一、对我国城市治理历程的简要回望和审视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和人类文明的结晶,自从有了城市就有了城市治理的实践。
要想比较全面深入地剖析目前我国城市网格化治理问题,其前提和基础是将这一问题置于建国以后城市治理模式形成及其演变的总体进程之中,探寻其发轫和流变的主要轨迹。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我国城市社会形成了“城市政府——单位——个人”三个层级的“总体性社会”治理结构,城市管理学界将“单位”最具本质意义的特征概括为特殊的“国家——单位——个人”的纵向联结动员和控制机制,即单位成员依赖于单位组织,单位组织乃政府实施社会动员和控制社会的基本载体,单位制是社会转型前中国城市社会治理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制在资源配置、社会动员、满足市民需求、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核心功能。
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
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管理体制的完善与创新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现状,包括其构成要素、主要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这一分析,希望能够为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首先界定社会管理体制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明确其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接着,我们将简要介绍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梳理其演变轨迹和主要成就。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分析当前社会管理体制的现状,包括其组织结构、运行机制、法规政策以及社会资源配置等方面。
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以揭示我国社会管理体制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通过本文的概述,读者可以对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现状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为后续的分析和讨论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一研究,为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推动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向现代化迈进。
二、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我国的社会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特点,反映了我国社会管理的进步和变革。
第一阶段是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管理。
在这个阶段,社会管理主要由政府主导,以行政手段为主,社会组织和市场的作用相对较小。
政府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社会资源进行分配和管理,确保社会稳定和秩序。
虽然这种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控制,但也存在着效率低下、灵活性差等问题。
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开始逐步放开计划经济,引入市场经济体制。
这一变化也影响了社会管理体制,政府开始逐步减少对社会的直接干预,更多地发挥市场和社会组织的作用。
同时,政府也开始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强了对社会的监管和服务。
第三阶段是现代社会管理的阶段。
完善网格化治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完善网格化治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一、网格化治理概念及发展轨迹“网格化治理”是近些年来我国在社会实践中探索并被大力推广的一种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此模式的应用旨在为了适应城镇化迅速发展、人口流动频繁、网络社会下生活交往方式变化、改革步入深水区等新时代背景下,一方面需要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种叠加的社会矛盾风险隐患,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另一方面需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通过将社区村庄按照一定标准划分为若干个单元网格,每个网格设立网格员,进行网格化服务管理。
网格化治理模式由最初的加强信息沟通、整合辖区资源、构建信息化服务网络为主要内容,到开始与“维稳”相结合,此后其应用范围逐步扩大,逐渐发展为包含党建工作、民生诉求、综治管理、消防城管、文明创建等在内的村、社区之下的更低一级的“多网合一”的“治理单元”。
随着政府工作重心的下移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要“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即借助移动5G技术、智能系统,通过搭建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平台,使网格化治理和服务精细化得以在更为广阔的领域更好地实现。
二、网格化治理成效及存在的问题通过打造“多网合一”的网格化基层治理平台,基层治理就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条块分割的弊端。
首先,推行网格化治理,政府通过事权的进一步下放,在现实意义上就延伸了县(区)、镇(街道)、社区(村)的社会治理链条,极大地减轻和缓解了治理任务日益复杂化和巨量化带来的政府压力。
其次,通过设立网格长、网格员,“千线归一”、“以针串线”,整合明确网格化单元治理职责,打破政府各行政部门之间职责不清、权责不明、政出多门的弊端,促动形成机关部门间的真正协调联动,从而使政府治理效能得以极大提升。
第三,网格化治理的一大优势是能够吸纳多元治理主体,包括党委政府、辖区机关、社会组织、物业公司、居委会(村委会)、辖区居民等。
充分发挥多元主体交互作用,可以直接感知和汇聚多方诉求,丰富治理方式方法,有效提升治理服务的精准度和实效性,使基层治理效能有质的飞跃。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方案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方案按照关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有关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强基促稳”三年行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村网格化服务管理,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和获得感,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现就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立足我镇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现状,以“责任网格化、平台信息化、管理精细化”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从体制机制和平台建设入手,靶向发力、精准施策,全力推进村级组织“一个中心、若干网格”运行机制改革,推动实现“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
二、工作任务(一)深化网格运行机制改革。
巩固和拓展村级组织“一个中心、若干网格”运行机制改革成果,认真总结一年多来改革措施落实情况特别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暴露出来的问题,逐一进行梳理分析,研究解决现有网格设置存在的边界不清、区域交叉、工作量不均衡等情况。
按照“任务相当、方便服务、易于管理”的原则,以拆迁改造、回迁安置、实际管理与网格管理不协调的村为重点,对二级网格设置进行重新调整划分。
结合村干部选聘分离和村务专职工作者遴选、交流、招聘摸底工作,按照新划分确定的二级网格和“一格一员”标准,做好网格员的调整配备工作。
有条件的村可以通过劳务派遣、服务外包等方式补充网格工作人员。
按照“一个中心、若干网格”岗位设置,采取年度岗位定额办法,建立村级组织基本办公经费补助制度。
培育网格化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工作落实,确保网格化工作模式制度化、实效化。
(二)整合加强网格队伍力量。
构建警格与网格深度融合机制,推动社区警务与网格事务有机融合,充分发动网格内单位、企业、物业、党员义工、巡逻队员、平安志愿者等力量,培养多元参与的群防群治力量,形成“1+1+1+N”(即:1名社区民警+村网格长+1名网格员+N名网格志愿者)联防群治模式,逐步建立起“力量合成、警民互动、全民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网格化城市管理的全套解决方案
网格化城市管理的全套解决方案网格化城市管理的全套解决方案“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是将现代工程科学与现代社会科学有机结合,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将十几项数字城市技术整合集成应用于城市管理领域,全时段监控、全方位覆盖的现代化城市管理模式,是政府管理实践中一项宝贵的创新成果。
作为建设部重点推广项目,“数字城管”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正不断普及开来。
项目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1、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是城市管理发展趋势的需要。
当代城市管理的理念和实践面临着变革与创新:一是体现以人为中心,从对人、财、物等“硬件”为重点的管理转向以知识和学习等“软件”为重点的管理柔性化趋势。
二是把管理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建立在数字化、自动化基础上的管理数字化趋势。
三是不断完善民主制度,扩大市民参与,增强管理透明度的管理民主化趋势。
在这“三个趋势”中,信息化管理是关键。
以信息化作为现代化城市管理突破口,通过信息化管理内在的系统性、网络性、程序性和透明性等要求,推进城市管理资源优化整合,管理流程科学再造,管理主体多元参与,并不断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这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
2、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是城市管理走向精细化管理的必然要求。
城市基础设施部件和管理对象事件的优化运作,要求城市管理手段不断更新。
随着城市容量不断扩大,市民对城市交通、环境、居住等质量要求日趋增强,网络化管理和动态调控需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迫切要求城市管理必须从定性变为定量、静态变为动态、单一变为综合,滞后变为实时,以增强管理的科学性,进一步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
3、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是创新城市管理体制的催化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借助“科学技术”这个第一推动力,从管理工具的变革来引发管理体制的变革。
通过建立城市管理数字化基础平台,促进城市管理手段创新,进而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形成以数字化为标志的体制协调、运作高效、方式先进的现代化城市管理体系。
从单一被动到多元联动_中国城市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完善
2012年第2期(总第199期)学习与探索Study &Exploration No.2,2012Serial.No.199从单一被动到多元联动———中国城市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完善文军a ,b(华东师范大学a.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b.社会发展学院,上海200241)摘要:网格化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社会管理模式,具有规范、清晰、高效、创新、综合、统一等优点和特征。
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在发现、处理、考核与监督、法规与体制等层面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完善城市网格化社会管理,应当以社会前端管理为重点,以服务公众为核心,充分整合现有的各类管理资源和管理力量,实现城市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从单一被动到多元联动的转变,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网格化管理的效益。
关键词:城市社会管理;网格化管理模式;社会管理体制中图分类号:C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 (2012)02-0033-04收稿日期:2011-12-0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9ASH002)和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1JZD028)作者简介:文军(1969—),男,湖南祁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城市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理论研究。
一、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的兴起及其特征“网格化”的思想最初来源于水、电、煤的应用,其核心在于用户提交需求的简洁性和网格响应需求的精准性与迅捷性[1]。
根据一些学者的定义,“网格”是指构筑在互联网上的一种新兴技术,它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传感器、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为科技人员和普通百姓提供更多的资源、功能和交互性[2]。
就网格化管理的一般特征而言,网格除了异构、动态、海量数据等技术层面的特征,在城市社会管理方面还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显著特征:第一,以街道、社区等管理单元为基础,以标准化的方式合理地划分出城市社会管理的若干网格;第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加强网格之间的交流联系和信息沟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共用;第三,以居民需求和城市管理需要为核心,建立统一的资源调度和协调机制,以制度化方式整合各部门原先分散的管理和服务资源,以实现城市管理的高效化;第四,以网格系统的兼容性和开放性为基础,通过不同网格之间的相互兼容来实现“多网合一”和动态化的社会管理[3]。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方案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方案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难以满足社会治理的需要,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思维和方法。
其中,网格化管理模式作为一种创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和加强网格化管理成为了当下的热点问题。
一、网格化管理的概念和特性网格化管理是指将城市划分为一个个的网格,通过专门的人员对每个网格进行全面管理和服务,形成以居住区、工作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等为基本单元的社会治理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它有以下的特征:1.多部门参与。
在网格化管理模式下,涉及的行政部门、社会组织以及居民群众等都要参与进来,从而形成一种多元化的管理方式。
2.信息共享。
由于网格范围小,并且专门的人员对该区域进行管理,稍加协商便能实现信息共享,管理更为高效。
3.分级管理。
网格化管理模式具有分级管理的特点,能够将管理权下放到更低一级的组织,使得管理更加精细化。
二、加强网格化管理的必要性1.满足现代化治理要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群众对城市管理的要求不断增加,该模式可以提高多元化治理效果,减少行政决策中的主观性和个性化。
2. 提高社会管理效率。
因为社会治理覆盖的范围及涉及的群众更广,采取网格化管理的形式,便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 增强网格化管理的现实意义。
在目前的疫情防控、城市安全管理、环境保护等问题中,这种多元化的治理方式是实现现代化城市治理、改进城市管理方式的一个重要方法。
三、完善网格化管理的手段1.完善网格化管理的信息共享机制。
针对目前的信息不通畅、信息不全面等问题,可采用互联网技术和设备安装,在区域内建立和完善信息体系,保证信息共享、整合和利用。
2. 改进社区组织方式。
社区是网格化管理的重要单位,对社区组织进行优化,必然有助于推进网格化管理的发展。
在社区组织中,要注重多方参与、形成联合治理的共同体形式。
3. 提高专业化程度。
如何建立多元主体协同的城市治理体系 中国做法
如何建立多元主体协同的城市治理体系中国做法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如何建立多元主体协同的城市治理体系:中国做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建立多元主体协同的城市治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体系建构与推进路径
总第230期‘北京社会科学“2022年第6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体系建构与推进路径毛文璐[收稿日期]㊀2022-01-06[作者简介]㊀毛文璐(1984 ),女,湖南长沙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人员㊂[基金项目]㊀2022年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重点课题(XSP22ZDI003) 党建引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机制研究㊂[摘㊀要]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㊁时代特征㊁城市特点的社会治理新模式㊂市域社会治理体系是党委领导下的政府与社会发展共建㊁共治㊁共享的制度管理体系㊂新时代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要着力优化 五大体系 ㊂优化市域社会治理的政治体系,形成党委领导㊁政府负责㊁齐抓共管的社会治理体制;优化市域社会治理的自治体系,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㊁企事业单位自治机制㊁社会组织自治机制㊁做实网格化党建;优化市域社会治理的法治体系,健全法律规范体系㊁法治实施体系㊁法治监督体系㊁法治保障体系;优化市域社会治理的德治体系,挖掘德治资源㊁健全德治体系㊁强化德治约束㊁激励德治能量;优化市域社会治理的智治体系,加强智慧政府建设㊁智慧城市建设㊁智慧社区建设㊂[关键词]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建构;推进路径[中图分类号]㊀C913㊀㊀[文章编号]㊀1002-3054(2022)06-0120-09[文献标识码]㊀A[DOI ]㊀10.13262/j.bjsshkxy.bjshkx.220612㊀㊀一㊁引言㊀㊀市域社会治理的现代化不仅是我国城市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具体实施,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基础㊂习近平指出: 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㊂ [1]中央政法委秘书长陈一新强调, 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树立 五大导向 ,优化 四大体系 ,提升 七大能力 ㊂ [2]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加速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㊂作为宏观与微观的转承点,市域具有比较完备的社会治理体系和解决重大风险矛盾的统筹能力与资源力量㊂在社会治理领域中凸显市域的地位与作用,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符合社会治理的规律㊂市域社会治理体系是党委领导下的政府与社会共建㊁共治㊁共享的制度体系,包括一整套相互联系㊁相互衔接㊁相互协调的制度安排与体制机制㊂市域治理体系作为中观层面的制度体系,是实施市域社会治理的主体性架构,也是影021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体系建构与推进路径响市域社会主义治理能力水平的决定性因素㊂新时代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关系着民族的长远发展㊁党的执政水平以及最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㊂㊀㊀二㊁优化市域社会治理的政治体系㊀㊀现代政治制度由政党和政党制度㊁国家和政治制度㊁政治团体及其运行规则组成,是国家建立㊁治理㊁组织和有序的制度保障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㊁政府负责㊁社会协同㊁公众参与㊁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㊂ [3]当前,要充分发挥党的全面领导优势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优化地方党政机关改革,加快市域高效协调,优化政治体系建设㊂(一)健全总揽全局㊁协调各方的党委领导体制习近平特别强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㊂ [4]第一,完善党领导人大㊁政府㊁政协㊁监察机关㊁审判机关㊁检察机关㊁武装力量㊁人民团体㊁企事业单位㊁基层群众自治组织㊁社会组织等制度,健全党委(党组)工作制度,确保党的领导作用的充分发挥㊂第二,完善党领导各项事业的具体制度,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统筹推进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㊁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的各方面及全过程㊂党章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㊁民主政治㊁先进文化㊁社会建设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㊁坚持对人民军队和其他人民武装力量的绝对领导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㊂第三,完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党和国家所有机构履行职责全过程㊂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改革成果,在构建科学规范㊁系统完备㊁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上持续发力㊂(二)构建职能优化㊁运行高效的政府负责体制优化政府职责体系涉及面广㊁任务重大,必须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决策部署上来㊂第一,优化政府机构设置㊂必须继续推进机构改革,重点是积极稳妥实施大部门制改革,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形成适应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要求的党政群机构新格局㊂第二㊂理顺部门职责关系㊂在转变政府职能㊁深化机构改革的同时,要优化职能配置,完善运行机制㊂第三,优化行政区域设置㊂行政区划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政府组织结构优化㊂要按照部分实施㊁先易后难㊁成熟先行的原则,依法有序探索政府体制改革,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决策,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正确引导㊂(三)构建区域联动㊁部门协作的齐抓共管体制开放共治㊁联动融合,是提高市域社会治理效能㊁完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的内在要求㊂第一,建立联动机制㊂ 及时调整充实各部门领导班子力量,将思想政治素质好㊁贯彻执行能力强㊁推动科学发展能力强㊁处理复杂问题能力强㊁联系服务群众能力强的干部调整到重要岗位,确保人岗高度契合㊂ [5]第二,明确部门职责㊂组织部门对整合利用工作牵头抓总,协调管理;民政部门指导做好换届选举工作,组织推选好村民(社区)代表㊁加强村社政务公开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社会工委负责做好区域化党建工作,加强非公和社会领域党建,提升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㊂第三,加强督导考核㊂建立资源整合利用工作督查机制,党建督查组结合阶段性重点工作,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并及时反馈结果㊂在党建工作考核中加大资源整合利用工作在党建目标责任制考核中的权重,制定责任清单,明确责任人,量化考核指标,提升考核的实效性,为形成多部门联动㊁齐抓共管的党建工作合力提供保障㊂㊀㊀三㊁优化市域社会治理的自治体系㊀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发挥社会组织作121‘北京社会科学“㊀2022年第6期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㊁居民自治良性互动㊂ [6]深化城市社会治理,必须充分调动城乡群众㊁社会组织㊁企业事业单位的自治积极性,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民事民办㊁民事民管㊁民事民议㊂从实际出发,构建人人尽责㊁人人有责㊁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加快构建开放㊁包容㊁民主的城市自治体系,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水平㊂(一)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是基层社会充满活力的重要源头㊂基层人民群众自治本质上就是群众对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办,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生动实践㊂加强城市社区群众自治组织建设,认真总结基层自治的良好经验和良好做法,充分发挥群众自治组织在自我组织㊁自助服务㊁自我管理方面的优势㊂社区建设是群众自治的基本平台㊂要重视社会规则的作用,构建多元化㊁多层次的社会规则体系㊂基层要结合辖区实际,广泛开展微自治管理活动,制定一个明确的居民公约㊁村规民约,激发村镇(社区)成员积极参与进行监督事务的积极性,使其能运用自身发展优势参与并处理自己的事务㊂培养优秀的群众组织和社区级社会组织,依靠社会力量的自身优势,吸引社会力量提供一些公益服务㊁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㊂加强基层自治的专业化和规范化,丰富群众自治形式,组织公职人员进入社区担任楼道长职责,积极承接各类公共事务和服务项目㊂(二)完善企事业单位自治机制企事业单位既是从事生产经营㊁提供产品服务的市场主体,也是实行民主管理㊁维护职工权益的基层组织㊂第一,全面推进标准化建设㊂提出硬指标㊁硬要求㊁硬措施,分层次㊁分重点㊁分阶段推进企事业单位标准化建设,加强对标准化建设成果的总结提炼㊂第二,拓展职代会制度机制㊂加强培训提升,要把职工代表培训作为一项基础性㊁长期性工作来抓㊂搭建履职平台,建立和落实巡视制度㊁职工代表常任制㊁提案跟踪落实制度等㊂第三,强化监督考核㊂建立职工代表评议机制,突出组织考核和职工监督相结合,建立部门目标考核㊁民主测评㊁联合考察㊁津贴补助等保障制度㊂第四,完善平等协商机制㊂丰富民主平等协商形式,畅通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渠道,大力推进企事业民主管理信息化建设㊂要加强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建设, 加强政府㊁工会㊁企业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的制度化㊁规范化㊁程序化建设 ㊂[7](三)完善社会组织自治机制按照党中央关于推进社会组织改革的要求,让社会组织的微治理推动城乡社会组织成为运行规范㊁充满活力㊁制度健全的自治实体㊂第一,发挥党组织在社会组织中的政治核心作用㊂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是党在社会组织中的战斗堡垒㊂第二,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㊂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建立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使社会组织实现自我服务㊁自我管理㊁自我教育㊁自我发展㊂第三,加强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㊂规范活动开展,明确报备范围,严格报备程序,明确报备时限㊁程序,实现社会组织党建与组织发展良性互动,规范运作,共同推进㊂第四,支持与发展社会组织自律联盟㊂由社会组织成员自愿组成联盟,按照 自愿㊁合作㊁互信㊁互助 的原则,通过行业倡导㊁资源对接㊁创新论坛等形式,聚集社会组织精英人才,以创新思维㊁科学理念㊁通力协作为方向,创新社会组织交流模式,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跨越发展㊂(四)做实网格化党建做实网格化党建㊁实现精细化治理是党中央对党组织领导基层建设社会治理问题提出的全新发展要求㊂习近平强调: 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㊂ [8]随着网格党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党员和干部逐步流向网格治理,资源和力量也呈现出向网格集中的特点㊂第一,基层党组织要明确社区和网格的责任清单,把每项具体任务落实到每个网格中㊂ 将城市按照网格划分,不留缝221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体系建构与推进路径隙㊁不留漏洞,做到精细管理㊁精准定位㊁精心维护的三精原则保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落地生根㊂ [9]第二,要有效地建立联合联动㊁联合努力的工作局面㊂从 大党建 的角度,把党建工作的领导地位放在村㊁社区㊁街道的网格上,根据辖区内实际情况,设立功能性党支部,遵循 管理便利㊁责任明确 的原则㊂要促进企业党建网格与社区社会治理网格进行全面发展融合,真正做到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㊂第三,要选拔和加强党支部书记或党组领导,优化法律维权㊁政策咨询等项目,突出调解㊁咨询的服务功能,对于党员进行正确的引导与调和,化解心中的矛盾和不解,营造整个基层家园团结且安逸的归属感㊂㊀㊀四㊁优化市域社会治理的法治体系㊀㊀市域社会治理法治化旨在立足国情,提出一套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市域社会治理的法治保障机制,实现司法与党委㊁立法机关㊁行政机关㊁民众之间的良性互动㊂市域社会治理法治化旨在探讨在中国的市域范围内如何将社会治理的各项事务纳入法治轨道㊂通过科学完备的立法,公正权威的法律实施,普遍自愿的守法,务实有效的法律监督,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的法治化㊂(一)建设科学完备的市域法律规范体系良法是善治的前提,要聚焦基层社会治理需求,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用足用好地方立法权,形成软硬结合㊁内外协调㊁运行高效的市域社会治理法律规范体系㊂第一,加强地方立法㊂坚持立法先行,良法促进善治,充分利用立法资源,注重社会治理领域立法项目和内容的创制性,先后制定出台社会治理地方性法规,推进市域社会治理领域法规的立㊁改㊁废㊁释㊂第二,健全规范性文件指引㊂关联贯通地方立法㊁法治实施㊁法治监督㊁法治保障㊁依法执政等环节,加强市域社会治理法治化顶层设计,推动市域法治建设常态化㊁规范化㊁制度化㊂第三,形成社会治理规则体系㊂推动国家法律法规与社会自治规则相互衔接融通,全覆盖㊁分领域㊁多层次制定有效管用的社会规范,使基层社会治理和群众生产生活有规可循㊂第四,开展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前瞻性研究㊂加强调查㊁研讨,开展区域法治现代化前瞻研究,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和实现路径及指标体系,加强城市依法治理㊁风险防控能力体系研究与建立,破解城市治理顽症难题㊂(二)建设公正权威的市域法治实施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基础要素,主要由依法决策㊁严格执法㊁公正司法等制度机制构成㊂推进新时代下市域社会治理的法治化,第一,要明确社会治理的重点领域,采取多元化解方式及时疏导利益矛盾纠纷,构建完备的矛盾纠纷化解网络㊂第二,要根据上级安排进行风险防控主题教育㊁监管部门合规教育等活动要求,引导相关工作人员坚守合规底线,规范操作行为,提升全员风险防控意识与能力㊂第三,可以开展 知法于心㊁守法于行 主题的案件警示教育专题培训,持续营造良好的合规文化范围,大力宣扬合规文化理念㊂基层人员作为重要参与者,真正让风险防控㊁服务深入人心㊂第四, 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 关键少数 ㊁坚持普法教育从娃娃抓起㊁落实 谁执法㊁谁普法 的普法责任制㊁推广以案释法制度 [10],从各个方面让法治成为社会治理的当然要素,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的法治能力㊂(三)建设规范严密的市域法治监督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是约束政府权力和保障人民权利的重要制度设计㊂第一,要结合互联网与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一体化市域服务管理的大数据平台,大力推动 互联网+政务服务 建设向基层拓展,提升法治监督的科学化㊁精准化㊁智能化水平㊂第二,要打破市县乡村的层级界限,构建上下贯通的法治监督体系㊂法治建设,重在治权,通过限制公权㊁规范公权,防止公权的扩张和滥用给私权带来侵害,这是现代法治的基本经验㊂第三,手持正义之剑,要肩扛公正天平㊁重点解321‘北京社会科学“㊀2022年第6期决好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㊂构建全方位㊁全天候㊁立体化的市域法治监督网络,以保障法律的正确实施,立法目的的有效实现㊂(四)建设务实管用的市域法治保障体系法治保障体系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支持系统㊂ 法治保障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是一个具有基础性㊁中间性㊁立体性的系统化体系,分为内核式保障和外延式保障两个层次㊂ [11]内核式层次是道路保障,外延式层次是理论保障㊁人才保障㊁制度保障㊂第一,构建科学完备的市域社会治理法治规则保障体系,各基层要深入对市域治理机制规律的整体把握与认识,提升法治理念,在推进过程中要采用法治的形式来缓解人民矛盾,引导人民群众守法㊁学法㊁用法㊁护法㊂第二,要优化基础设施的网络配置,做到数据一体化,完善各类风险防控体系,提升防控的实效性与精准性,打通多方相关数据流,对接政府各部门系统,将资金审批㊁结果查询全流程链上管理,降低人工操作和校对风险㊂第三,要从威胁到市域治理现代化最突出的风险抓起,譬如社会暴力㊁恐怖袭击等风险,将严防增量与消化存量两者相互融合,构建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防范突出风险的叠加以及进一步蔓延㊂第四,要从国家政策㊁管理手段以及技术提升等视角全面㊁多角度进行防范优化,围绕风险防范的短板,将实名登记㊁产权保护以及个人信用纳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风险防控体系中㊂㊀㊀五㊁优化市域社会治理的德治体系㊀㊀要积极探索创新德治新模式,更好地发挥人民群众在传承文明㊁弘扬美德㊁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中的重要基础作用,继续以德治为先导,厚植基层社会治理的道德底蕴,进一步激发市域社会治理内生动力㊂(一)挖掘德治资源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是新时代德治的最大本土资源㊂在人与国家发展方面,要倡导 天下为公 精忠报国 天下兴亡㊁匹夫有责 ,引导人们发扬爱国主义文化精神,强化集体管理意识㊁主人翁意识,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伟大实践㊂第一,在人与自然方面,我们应该倡导 天人合一 和 自然法则 ,教育人们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㊂第二,在人与人方面,提倡 见利思义 先义后利 ,提倡诚实守信㊁合作互助,成人之美,反对极端金钱崇拜和极端个人主义㊂第三,在人与内心方面,要倡导 正心修身 慎独㊁慎微㊁慎初 强化自我管理约束㊁自我进行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塑造自尊自信㊁理性平和㊁积极向上的健康良好心态㊂(二)健全德治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构建具有中国特色㊁体现时代精神的德治体系㊂第一,要加强社会公德建设㊂要促进和完善市级媒体的宣传引导机制,弘扬真善美,诋毁虚恶丑,让全社会充满正气的力量㊁正义的光辉㊂要深入挖掘市域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用独特的市域文化激发自豪感㊁陶冶道德情操㊂完善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加快城市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城乡人民的公共道德水平㊂第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㊂要开展研究各类文明行业创建活动,提高各行各业的道德生活水平㊂推动建立和完善跨行业㊁跨地区的守信联动机制和失信联罚机制,提高守信红利,提高失信成本㊂第三,加强家庭美德建设㊂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㊁家庭教育和家庭作风㊂发挥管理好家庭的人生第一课堂作用,深入推进家德家风文化教育,培育学生尊老爱幼㊁男女之间平等㊁夫妻关系和睦㊁邻里社会团结的传统美德㊂第四,加强个人品德的建设㊂要充分发挥学校作为思想品德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推动市域各级学校的思想品德发展教育创新,增强德育的针对性㊁吸引力㊂要善于识别城市先进典型,完善道德模范㊁时代楷模㊁身边最美的人㊁好人的选拔和宣传机制㊂421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体系建构与推进路径(三)强化德治约束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崇尚德治的国家㊂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㊁相互依存,法律无法进行约束的,就由道德对群众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约束㊂第一,以法助德,力促社会治理㊂法治与德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需要㊂法治与德治的提升,为社会文明进步不断注入正能量㊂第二,要积极开展国家安全㊁法律宣传㊁禁毒教育等多种法制宣传活动,群策群力把法制教育送到基层,形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强大共识,引导人民群众树牢法治意识,有效构建和谐稳定的辖区环境㊂第三,加大对牟利㊁欺诈㊁制假㊁销售假冒伪劣等行为的执法力度,使违法者付出高昂代价,充分发挥对全社会的警示教育作用㊂法治只有伴随着德治,以德育为后盾,才能进入良性循环,社会发展才能进入更高水平㊂(四)激励德治能量道德和法治,是现代社会运行的基石㊂第一,我们要把见义勇为作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风向标,形成惩恶扬善㊁扶正祛邪㊁扶危济困的社会氛围㊂使见义勇为宣传更加贴近居民,让见义勇为宣传走进㊁融入群众生活,为广大居民积极参与平安建设工作搭建有效载体,将德治正气内化为自觉的行为规范,成为社会治理群众基础的有力补充㊂第二,选树典型是基层政府治理德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研究内容㊂立足 最美 在服务基层治理㊁植根社会群众的优势,团结和带领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力量,以典型为引领,形成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风尚,全面营造出基层治理的良好氛围㊂第三,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 头雁效应 ,做到明大德㊁守公德㊁严私德㊂领导干部的党性教育修养既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一劳永逸的,是通过不断的政治理论知识学习,不断在党内政治生活中进行淬炼出来的,这是一个党员一生中不变的追求㊂作为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影响党员和周围群众,真正发挥模范和领导作用,才能营造清风正气的政治生态㊂㊀㊀六㊁优化市域社会治理的智治体系㊀㊀任何国家要赶上时代步伐,都必须把智能化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上升为重要的治理方式㊂数字时代的城市运行管理,追求的是规范化㊁标准化和信息化㊂实现这一目标,构建一个可以动态感知关键数据㊁信息共享㊁快速反应㊁联勤联动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提高城市运行管理关联系统的协同执行能力和城市综合管理的监控预警㊁应急响应和跨领域协同能力,为领导决策㊁科学研判㊁统筹调度提供有力辅助㊂(一)加强智慧政府建设,提升治理智慧化水平第一,构建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㊂当前社会治理存在信息共享能力不足㊁治理应对性不强等问题,网络化社会治理具有精准分析㊁精准服务㊁精准治理㊁精准反馈等优势,可以实现社会治理方式的革命性变革,能够更加有效地管理社会公共事务㊂网络化社会治理,一方面以时空信息云服务平台为依托,以地图底图数据为基础,对全市进行统一网络化划分,实现管理全覆盖和服务 零距离 ,构建全市统筹㊁区级统管㊁街镇统办㊁社区统收㊁网格统报,实现全市社会治理 五级联动 的一网统管㊁全城统管体系㊂另一方面,以数字基础应用平台为基础,整合基层数据采集末端人口,汇聚城中村内常住人口㊁流动人口㊁房屋信息等基层社会治理信息资源并实现动态管理,对城中村社区交通㊁城市面貌㊁社会治安等区城事务的解决起到了很好地协助作用㊂第二,不断推进基层减负便民㊂主要通过基层服务事项的优化和基层审批的便利化改革,来实现基层减负便民㊂一方面,持续整合基层服务业务系统,对系统力值进行优化,强化移动政务服务平台㊁政务服务体制㊁优化服务模式,提升基层服务的可视化㊁移动化㊁智能化水平,让数据多跑让群众和基层干部少跑路㊂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加强基层政务服务的改革力521。
城市运行“多格合一”工作实践与思考
城市运行“多格合一”工作实践与思考作者:暂无来源:《上海信息化》 2021年第9期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是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实践探索。
如何从群众需求和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出发,打破部门、层级、区域的分隔,整合“多网格”公共管理资源,更好地实现联勤联动,切实形成治理合力?上海市松江区“一网统管”探索实践,为城市管理者带来启发。
文|王一峰自2020年10月起,松江区作为上海市城运“多格合一”工作试点区,选取4个街镇作为试点,通过以点带面推进警务、综治、城运网格“多格合一”,进一步构筑基层现代治理体系、优化基层治理结构,确保在基层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研判、早处置,全面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网统管”背景下的城市治理需求网格化管理发端于水电行业、兴起于社会管理领域的不断创新,作为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供给、资源下沉的有效机制,在实践中形成了各种行业网格,如城运网格、警务网格、综治网格、党建网格等。
值得注意的是,网格化管理取得成效同时,也带来了“多条管理”“多网并存”“各自为政”等现实问题。
由于多网格中的管理力量分散、信息互通不畅,难以形成治理合力,消耗大量的公共管理资源。
面对城市治理难点堵点痛点问题,由于多头管理、反应迟缓,容易造成城市治理低效与失焦。
而实行“多格合一”,就是使警务、综治、城运等基层综合服务单元网格物理边界保持统一,打破条块分割式的传统治理格局,最大程度地整合各类管理资源,确保在基层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研判、早处置,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需求。
近年来,上海各区都围绕“一网统管”工作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
在保持各部门原有业务系统、工作格局基本架构同时,通过技术与管理的深度融合,打破层级壁垒和信息孤岛,围绕“高效处置一件事”,以大数据深度运用为驱动,通过科技赋能精细化治理,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的功能。
实行“多格合一”,下沉多元处置力量,构建多部门入驻的“全科网格”,是“一网统管”工作的有力举措,也是推动城市治理模式创新、管理流程再造、体制机制变革的积极探索。
当前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持续推进城乡社区治理队伍职业化发展。一是完善网格员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科学分析基层用人需求,建立 动态补充机制。建议某某社区队伍由“某+N”模式向“某+某+N”模式转变“(某”为社区两委某个人,“某”为事务性工作 人员,“N”为专职网格员),确保网格员专职专干。农村、专属网格应参照社区队伍模式,配齐人
.基层治理短板加大网格化管理“源头”压力。一是基层“吸附”能力不足。通过分析某某某某某热线工单发现,
热线工单数量长期居高不下,困扰群众的基层治理问题仍较多,很多问题未能及时在源头解决,矛盾上行趋势 突出,治理能力与群众多元化诉求、期望还有很大差距。二是基层社会治理压力向网格过度下沉。“上面千条线,底 下一根针”,网格员承担着劳动保障协管员、食品安全协管员、人民调解员、民宗干部等多重身份,且临时交办、填 表报数任务较多,存在“小马拉大车”问题。主要原因是各部门将涉及的工作任务单纯推向网格和网格员,未充分考 虑网格员解决这些问题的实际难度及工作压力,导致网格员工作精力不足,客观上降低了服务群众效率。三是重点 治理问题兜清难。通过将网格管理系统上报流转事件数与12345热线工单量对比发现,群众诉求难点问题较多,但 基层社区上报问题却较少,主要原因是基层社会治理问题处置机制尚不完善,部分事件处置“事办不分离”,导致基 层上报问题顾虑较多,降低了主动性,只满足被考核要求的工作量。
网格化社会治理 理论逻辑、运行机制与风险规避
本文二维码单篇扫描下载网格化社会治理:理论逻辑㊁运行机制与风险规避祁文博(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ꎬ苏州215123)[收稿日期]2019-09-26[作者简介]祁文博(1991-)ꎬ男ꎬ河北沧州人ꎬ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ꎮ[基金项目] 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 国家基金重大专项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18VSJ032)[摘㊀要]㊀网格化治理是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主要探索方向ꎬ如何认识㊁理解以及评价网格化治理ꎬ将影响到国家基层治理的发展走向ꎮ从权力运行的向度建构 纵向权力 横向权力 的分析框架ꎬ运用此分析框架ꎬ对苏南N镇网格化治理实践进行剖析ꎬ结果发现:纵向权力强化的力度大大强于横向权力的扩展与参与ꎬ以致这种 权威依赖型治理 会带来社会空间挤压㊁技术凌驾于价值以及治理目标抵牾等风险ꎬ造成基层治理体制内在的结构性紧张ꎮ化解网格化治理风险的关键在于将服务功能与管理功能统合起来ꎬ加强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联动的共治模式ꎬ以社区协商促进基层治理公共性增长ꎮ[关键词]㊀网格化治理㊀权力重构㊀分析框架㊀秩序生产[中图分类号]D035㊀㊀[文章编号]1002-3054(2020)01-0119-10[文献标识码]A[DOI]10 13262/j bjsshkxy bjshkx 200112一㊁网格化实践起源与理论研究进展㊀㊀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流动和高度复杂的社会ꎬ这种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特征给基层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ꎮ那么ꎬ基层治理如何应对这种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ꎬ就成为党和政府重要的时代课题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㊁法治化㊁智能化㊁专业化水平 ꎮ[1](P49)而后又指出 拓展网格化服务管理ꎬ加强城乡社区治安防控网建设 ꎮ[2]网格化治理在国家宏观层面的提出ꎬ意味着已经得到党和国家的认可ꎬ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探索方向ꎮ自2004年北京市东城区首创网格化管理模式以来ꎬ网格化治理就一直为学界所关注ꎮ有学者指出:作为处理基层治理中政社关系的典型模式ꎬ地方政府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从 网格化管理 走向 网络化治理 ꎬ再走向 网络化服务 的新路ꎮ[3]在理论选择方面ꎬ有学者基于911协同理论ꎬ着力研究政府㊁市场㊁社会公众等在社会治理精细化中的协同互动模式ꎬ探讨网格化治理精细化的理论框架与实现路径ꎮ[4] 基层治理的社会化 逻辑成为网格化管理在基层治理实践中的核心机制ꎬ重构着国家与基层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ꎮ[5]有的学者则用 权力吸纳秩序 的解释框架对网格化治理实践进行理论阐释与解析ꎮ[6]也有学者用重构社区内国家社会权力关系的理论ꎬ构建共治型城市社区治理机制ꎮ[7]还有学者运用 无缝隙政府 (SeamlessGovernment)理论ꎬ指出网格化治理是一种以公众需求为导向ꎬ精细化㊁个性化的公共服务模式ꎮ[8]在视角选择方面ꎬ对网格化治理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两种视角ꎬ一种是公共管理视角ꎮ公共管理视角主要关注技术嵌入基层治理带来治理流程的细化与优化ꎮ作为一种技术手段ꎬ齐国生等人以北京 万米网格 创新为例ꎬ探讨了从城管监督员的网格化巡查到政府部门的网格化管理ꎬ再到企业的网格化服务与经营ꎬ最后到公众的网格化互动的过程ꎮ[9]一方面ꎬ网格化治理作为一种城市治理体制变革过程中的技术治理路径ꎬ[10]通过系统整合㊁信息集成㊁流程再造㊁绩效评价㊁合作治理和诚信管理等手段构建一种新型的㊁无缝隙的社会管理系统ꎻ[11]另一方面ꎬ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基层的创新实践形式ꎬ网格化治理应克服某种程度的行政管理 回归 ꎬ实现管理手段现代化与治理生态多样性的有机结合ꎮ[12]然而ꎬ由于行政管理体制缺乏相应变革ꎬ网格化管理出现了悖论ꎬ促使我们进一步反思基层社会治理的改革之路ꎮ[13]其实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ꎬ能够明晰网格化治理的构成要素与运行机制ꎬ剖析网格化的治理困境ꎬ如 科层制 延续带来的条块分割㊁职能越位与缺位等问题ꎬ但是缺少微观视角ꎬ不能在细致描述其具体运作逻辑的基础上分析网格化治理的风险与治理路径ꎮ另一种是社会学视角ꎬ即网格化治理作为一种基层治理体制创新与社区治理范式ꎬ其关注的要点在于网格化治理的制度体系㊁运行逻辑以及实践特征等ꎮ刘安认为ꎬ网格化管理导致国家的 内部分化 以及国家与基层社会联结的 非均衡性 与 不稳定性 ꎬ制造了城市治理体制的结构性紧张ꎮ[14]童星指出ꎬ网格化管理在衔接单位制与社区制㊁推动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方面起了重要作用ꎮ[15]文军认为ꎬ网格化管理的关键是整合各类管理资源和管理力量ꎬ实现城市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从单一被动到多元联动的转变ꎮ[16]总之ꎬ审视网格化管理ꎬ不但要从组织结构着手ꎬ还要覆盖管理理念㊁管理人员㊁管理技术㊁管理目的㊁管理成效等层面ꎮ[17]清晰化是网格化管理的目标ꎬ也是网格化管理成功的关键ꎬ但是要有一定的限度ꎮ[18]上述两种视角下的网格化治理研究ꎬ为深入探讨网格化治理提供了宏观视野与中观格局ꎬ并指出了其存在的非预期性后果ꎬ且大多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ꎬ但现有研究中对网格化治理微观运作逻辑的关注并不多ꎮ在行政主导的合作治理趋势下ꎬ网格化治理运用于实践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ꎬ但是也出现悖论ꎮ有学者指出: 在网格管理模式走向规范化和精细化的同时ꎬ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 内卷化 倾向ꎮ [13]从中国的行政生态来看ꎬ中央集权式的各层级政府的纵向权力运行呈现出 自上而下 的特征ꎬ社会组织发育不充分以及治理资源㊁规则匮乏等现象带来社会横向建构不足ꎮ这种复杂局面决定了网格化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ꎬ它必然会涉及纵横权力机制双向运行的问题ꎮ因此ꎬ构建 纵向权力 横向权力 的分析框架来审视网格化治理的内在属性及根本问题ꎬ为完善网格化治理提供某些有益的思路ꎬ是一个有价值的尝试ꎮ二㊁网格化社会治理:一个纵向权力 横向权力 的分析框架㊀㊀基层社会作为权力运行与作用的重要场域ꎬ常常伴随着一系列处置㊁监督㊁巡查㊁考核等涉021北京社会科学㊀2020年第1期及到权力运作的具体形式ꎮ其实ꎬ无论权力的具体形式如何复杂化和多样化ꎬ都可以归纳为纵向 横向 两个权力(权利)运行向度ꎮ 权力的运行向度是多元治理主体间关系的一种表现ꎬ [19]成为研究基层治理的主线ꎮ从横向形式来看ꎬ基层治理主体ꎬ如居民㊁社会组织以及居委会等自治性质的主体依靠资源与信任构成权力运行的横向向度主要以社会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形态表现出来ꎻ从纵向形式来看ꎬ基层网格还涉及传统政府管理的 科层制 治理形式与 压力型政府 体制ꎬ区政府㊁镇政府与基层网格单元的权力互动关系表现形式ꎬ主要以行政权力的形态表现出来ꎮ事实上ꎬ目前中国的网格化治理模式仍然表现出对层级组织的高度依赖ꎬ这也成为影响治理理论深度嵌入社会领域中的重要限制ꎮ基层社会治理仍然是在政府主导㊁社会推动及社会发育不充分的形势下推进的ꎮ以此推断ꎬ横向权力机制的缺乏是否是造成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的症结所在呢?现实表明ꎬ横向建构不足难以概括中国网格化社会治理的复杂性ꎮ在执政党和政府与社会㊁市场互动关系格局中ꎬ党和政府的纵向权力机制仍在网格化社会治理中占据着主导地位ꎬ但是ꎬ纵向权力整合不足及规则不正式健全使得纵向权力机制难以达到最优状态ꎮ由此观之ꎬ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的症结体现在横纵两个向度上ꎮ根据权力作用的强度ꎬ可以构建一个纵向权力与横向权力组合的二维分析框架ꎬ如图1ꎮ第一种ꎬ强横向权力与强纵向权力构成 强治理 状态ꎮ这主要是行政权力与社会权力双向展开的结果ꎬ既有纵向权力的规范有效行使ꎬ比如规范的制度㊁正式的规则以及有效的公共政策等治理手段的展开ꎻ也有横向权力的有序拓展ꎬ比如社会团体与公民的监督㊁参与㊁协商等互动过程ꎬ有效的信息交流㊁制度化的参与渠道㊁有力的外部监督形成一个良性互动机制ꎮ第二种ꎬ强纵向权力与弱横向权力构成 权威依赖型治理 ꎮ在这种状态下ꎬ强调依托行政权力的组织形态展开治理ꎬ政策工具的选择大多是制度㊁规则与权威性命令ꎬ缺乏社会权力的有效嵌入ꎮ第三种ꎬ弱纵向权力与强横向权力构成 资源依赖型治理 ꎮ在这种模式下ꎬ行政权力的控制与渗透乏力ꎬ但是社会与公民的权力较大ꎬ依靠资源㊁信任㊁关系等方式ꎬ通过协商㊁对话㊁沟通展开治理ꎮ第四种ꎬ弱纵向权力与弱横向权力构成弱治理 状态ꎮ这种模式恰与 强治理 状态相反ꎬ纵向权力方面缺乏制度整合力与规则约束力ꎬ横向权力方面缺乏社会团体与公民的有效参与ꎬ基层治理呈现无序状态ꎬ称之为 弱治理 模式ꎮ图1㊀ 纵向权力 横向权力 分析框架三㊁ 纵向权力 横向权力分析框架下的网格化治理机制:以苏南Y社区为个案㊀㊀(一)来自苏南N镇Y社区的个案Z市是苏南地区较为发达的一个县级市ꎮN镇Y社区于2010年5月份经Z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ꎬ下辖两个集中居住区ꎬ分设12个园区ꎬ建筑面积79万平米ꎬ其中常住人口12000多人ꎬ外来人口约9000人ꎮ该社区努力创新社会管理方式ꎬ建立 网格化管理 机制ꎬ打造组团式服务体系ꎬ实行 三社联动 (社区㊁社会组121网格化社会治理:理论逻辑㊁运行机制与风险规避织㊁社工)的工作机制ꎬ构建全方位服务体系ꎬ警务室㊁工商㊁卫监㊁城管㊁消防㊁交警等执法部门进驻社区ꎬ实现了社会管理与服务的城乡均等化ꎬ如图2ꎮ整个镇辖区共划分为一级网格1个ꎬ二级网格20个ꎬ三级网格10个ꎬ三级基层综合网格58个ꎬ共配备网格长58人㊁专职网格员58人ꎬ配备网格电动巡逻车㊁工作牌㊁工作包㊁工作记录本㊁雨伞㊁电筒等工作装备ꎮ图2㊀N镇Y社区网格化服务流程图(作者自绘ꎬ根据调研收集的资料编制)㊀㊀N镇Y社区网格化治理通过 技术嵌入的形式ꎬ将治理资源㊁权力下沉到基层ꎬ重新将社会组织起来ꎮ为保证网格化治理模式的有效运转ꎬ建立大联动工作机制ꎬ主要包括:情报信息分析研判机制㊁处置调度机制㊁情况反馈机制㊁联动运作机制ꎬ并相应设计了工作处理流程ꎬ如图3ꎮ通过信息收集汇聚㊁问题研判㊁分流交办㊁处置反馈㊁监督考核形成完整的回路和闭环ꎮN镇为了规范网格化治理ꎬ积极构建 6+5 的网格化治理格局ꎬ即六大工作制度ꎬ包括网格岗位公示制度㊁网格工作例会制度㊁网格巡查走访制度㊁事件上报制度㊁业务培训制度㊁网格奖惩考核制度ꎻ五张网ꎬ即在N镇的网格化治理中ꎬ将行政服务网㊁党员服务网㊁专业服务网㊁物业服务网以及业主监督网引入ꎬ通过 一格五网ꎬ五网合一 ꎮ实现资源㊁信息㊁数据的共建共享ꎮ这一系列的管理办法㊁工作机制与工作制度的建立ꎬ实现了对基层社区的统一规划㊁全天候无缝隙的管理与服务ꎬ提高了基层治理绩效ꎮN镇还通过成立一系列的社会组织ꎬ比如 老倪调解事务所惠邻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ꎬ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发挥专业社工在基层治理的重要作用ꎮ自实行网格化治理以来ꎬ党员㊁干部㊁村民以及各类社会组织㊁企业均纷纷成为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力量ꎮN镇的矛盾纠纷化解率达到96%ꎬ居民法治建设满意度达98%ꎮ(二) 纵向权力横向权力 分析框架下的网格化治理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ꎬ就是一个放权与让利的过程ꎮ其中ꎬ又以权力下沉为主线ꎮ进入新时代ꎬ以公共秩序再生产为目标的网格化治理实际是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双向嵌入的过程ꎮ行政权力作为公共场域中关于权威性价值分配与交互活动中核心资源ꎬ其配置与运行受到有效与有限的双重制约ꎮ行政权力的有效运行㊁有序行使㊁有221 北京社会科学㊀2020年第1期图3㊀N镇Y社区网格化治理联动运作机制与工作制度(作者自绘ꎬ根据调研收集的资料编制)限作用是影响国家社会秩序的重要变量ꎮ在亨廷顿看来ꎬ行政权力的发挥是一个内含集中与均衡扩散的过程ꎬ是稳定政治秩序㊁获取政治绩效的关键ꎮ政府改革与政策创新的核心问题在于优化权力结构ꎬ在控制与整合社会的均衡逻辑中不断演进ꎮ在基层治理中表现为国家权力的集中与渗透ꎬ社会权力的有限扩展与参与强化ꎮ在这样的权力结构下ꎬ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便可能以网格化的治理形式展现出来ꎮ1.纵向权力(国家权力)的集中与渗透 没有权力和强制存在的社会是不可能的ꎬ没有强力作用的世界也是不可能的 ꎮ[20](P218)政府与社会主体的权力关系运动构成了权力日常实践形塑与发展的重要内容ꎬ也构成了基层社会权力博弈的基本主线ꎮ通过治理链条的延伸与拉长ꎬ不断实现行政权力的下移ꎮ原有的 区-镇(街道)-社区 三级治理层级被延伸为 区-镇(街道)-社区网格 四级治理层级ꎬ国家权力触角延伸到基层的每一个角落ꎬ以基层网格为单位收集㊁汇总信息ꎬ进一步掌握社会动向ꎬ实现社会稳定ꎮ伴随着治理权力的下移ꎬ治理资源也在逐渐向基层集聚ꎮ在这一过程中ꎬ政府自始至终都扮演着重要角色ꎬ如从网格的发起㊁管理㊁运行以及有关人员的绩效考评等方面ꎮ(1)网格划分 责任田 化ꎮ街道或社区是传统城市管理的基本单位ꎬ这样的划分存在着界限模糊㊁任务不均㊁管理重叠以及推诿扯皮等问题ꎮ通过网格的形式划分 责任田 ꎬ能够重新规划城市治理地图ꎬ打破原有行政区划ꎬ运用 技术嵌入 的方式依据行政规划㊁属地管理㊁人口规模以及空间便利等条件划分网格ꎬ并以此作为基础的管理服务单元ꎮN镇Y社区划分四个级别的网格ꎬ并相应派驻网格员与责任人实行责任管理ꎮ(2)资源整合联动化ꎮ通过对 条块 的资源进行整合ꎬ在 派单首问责任制 的基础上ꎬ以综合指挥室为指挥中枢ꎬ综合指挥室在对事件进行简单的处理㊁识别之后ꎬ通过部门间联合协调机制以及职责划分安排ꎬ精准地将有关事件输送到相应的责任部门ꎮ这极大地缓解了部门之间对于一些治理事项识别不清㊁效率低下㊁推诿扯皮以及治理真空的问题ꎮ通过对资源整合联动机制的细化与优化ꎬ不断明晰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责任边界㊁权力边界ꎬ提高基层政府整合 条块 资源的能力ꎮ(3)工具运用标准化ꎮ 标准化的治理工具有助于简化认知ꎬ减少重复劳动ꎬ提升服务水准ꎮ [18]通过调研发现ꎬN镇的网格化治理主要是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实现系统整合的治理模式ꎮ这种系统整合的网格化治理模式在网格的划分㊁信息的识别以及事件的编码以及对相关人员的考核规范等方面ꎬ都具有一套相匹配的标准化工具ꎮ工具运用的标准化将城市治理的部件㊁事件等要素分门别类ꎬ并有针对性地提321网格化社会治理:理论逻辑㊁运行机制与风险规避供不同的操作办法ꎬ提高了城市治理的专业化㊁精细化水平ꎮ(4)绩效考核规范化ꎮ 网格划分并不止于一种空间关系的重置ꎬ而是责权利的再落实ꎮ [21]在此情形下的绩效考核方式也当然要相应再完善ꎮN镇Y社区网格化治理的绩效考核方式是一种新型的目标责任制考核方式ꎬ包括绩效指标㊁绩效标准㊁考核过程以及评估反馈等环节ꎮ为了使绩效考核真正落地ꎬ镇政府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办法ꎬ统一监督㊁管理和考核ꎬ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ꎬ考核范围的扩大ꎮ所有的网格员㊁网格长以及相关工作人员都要接受考核ꎻ第二ꎬ考核指标的量化ꎮ综合指挥中心对各社区㊁各网格㊁各平台的结案率㊁投诉率㊁满意率等指标进行量化考核ꎬ并定期通报ꎬ遴选出优秀的网格长㊁网格员进行表彰ꎬ并与物质奖励挂钩ꎻ第三ꎬ以时间节点为依据定期收取各级网格的报告ꎬ催办未完成事项并予以问责ꎮ2.横向权力(社会权力)的有效嵌入在基层治理中ꎬ社会权力的有限扩展与有效嵌入到基层政府有两种方式ꎬ一是主动吸收新的社会团体或个人参与政策制定和基层治理过程ꎻ二是旧的社会团体或个人的参与意识觉醒ꎬ主动参与政策制定与基层治理过程ꎮ这两种方式均在现有的权力框架下展开ꎮ通过N镇的网格化治理过程ꎬ可以看出纵向的国家权力与横向社会权力呈现双增强态势ꎬ但是ꎬ社会权力的扩张是有限的ꎮ(1)公民参与的多元性与可及性ꎮ充分发挥居民自治作用ꎬ丰富志愿者活动载体ꎬ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网格化治理中ꎬ引导市民参与监督ꎬ形成 共建共治共享 的良好治理模式ꎮ在N镇ꎬ除了作为政府工作人员的网格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譬如消防㊁公安㊁交警等之外ꎬ还成立志愿者协会以及其他各种社会团体ꎬ这些都能够通过 城市e管家 的形式参与到城市治理工作中ꎮ这种社会主体参与的多元性和真实性ꎬ能够大大降低城市治理的成本ꎬ同时也能够有效避免社会成员解决问题的极端化ꎮ从中可见ꎬ社会权力的有效嵌入是城市治理善治的重要构成力量ꎬ社会权力的扩展在实现社会自主性增长的同时ꎬ公权力机关还可以借此随时掌握社会动态ꎮ社会权力的扩展通过民主参与的方式实现ꎬ而以社会自主性增长为依归的社会权力扩展也离不开对于公权力的依附性ꎮ这种依附性表明ꎬ社会权力的扩展是在良治政府的 掌控 之内ꎬ以社会权力的有效㊁有序嵌入为主要途径ꎬ同时尽量避免社会权力 脱嵌 情况的出现ꎮ(2)各类社区组织积极融入网格化治理ꎮN镇在网格化的基础上ꎬ结合网格员与志愿者协会的力量ꎬ在合理发挥网格员职能的同时ꎬ大量培育㊁发育各类社会组织㊁经济组织ꎬ并使其共同参与网格化治理ꎮ譬如ꎬ志愿者协会㊁书籍漂流会㊁法律天地等各类社会组织的大量出现ꎮ尤其是惠邻社会工作服务中心ꎬ在优化基层自治㊁解决各类治理问题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ꎮ该社会组织通过组建由网格长㊁专业社工以及居民构成的居民议事委员会ꎬ将社会治理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居民ꎮ居民议事委员会就高空抛物㊁楼道安全以及家庭安全等方面召开各类议事会ꎬ有力地促进了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形成ꎮ但是ꎬ大多数的社会组织都是在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及镇政府的领导下参与社会治理ꎬ借助其优势化解基层社会矛盾ꎬ辅助政府实现社会治理有序化㊁精细化的目标ꎮ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ꎬ在网格化治理模式中纵向权力渗透与强化力度远远大于横向权力的扩展与参与ꎬ这在更大程度上属于 权威依赖型治理 ꎬ这也回应了学界提出的 行政吸纳 式网格化治理的解释范式ꎮ那么ꎬ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镇政府采取这样一种策略开展网格化治理ꎬ换言之ꎬ基层政府开展网格化治理的动机是什么?细思之ꎬ这既是对压力型体制的回应ꎬ也有政府 控制导向 的基层治理路径依赖与制度惯性使然ꎬ更是基层政府打破条块分割㊁责权421北京社会科学㊀2020年第1期不清的弊端ꎬ是社区赋权增能㊁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举措ꎮ四㊁ 纵向权力 横向权力 分析框架下的网格化治理风险及其规避㊀㊀毋庸置疑ꎬ网格化社会治理作为一种基层的政社互动模式与权力整合方式ꎬ对于优化基层治理体制与实现秩序整合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ꎮ在上述案例中ꎬ网格化治理有利于N镇的社会稳定ꎬ提高了治理的回应性ꎮ这种治理模式立足于基层社会的分割性特征ꎬ重新整合并下放资源㊁权力ꎬ 形塑了秩序整合过程中国家与社会和市场间的关系及其制度与组织表现形式 ꎮ[14]但是网格化治理仍然受到 科层制 与 压力型政府 影响ꎬ导致社会空间挤压㊁技术凌驾于价值以及治理目标抵牾等风险ꎬ带来了基层治理体制内在的结构性紧张ꎮ(一)风险呈现1.行政权力扩张ꎬ挤压社会自治空间通过治理链条的延伸与治理层级的增加ꎬ网格化治理 吸纳 社会力量到政府行政体制之内ꎬ加强了纵向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渗透ꎬ提高了国家整合社会的能力ꎮ在治理实践中ꎬ 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更多是作为管理对象ꎬ参与公共治理的空间有限 ꎮ[14]以 行政化 方式运行的网格化治理ꎬ居民成为权力监控的客体ꎬ社区成为权力肆意挥洒的场所ꎬ这就意味着社区具备了更多 社会 而非 共同体 的意蕴ꎬ网格化带来高效治理的同时ꎬ也弱化了社区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ꎮ 行政化 带来社会组织的 边缘化 ꎬ刚性的网格边界与行政手段也会阻碍社区社会资本不断累积ꎬ进而影响公共秩序的生成ꎮ2.过分迷恋技术ꎬ功能与价值割裂伴随着城市网格化治理的逐步深入ꎬ技术悖论逐渐显现ꎬ功能与价值的合一性会因为技术的过度使用而呈现分离的趋势ꎮ互联网㊁大数据㊁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是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ꎬ实现城市社会治理善治的重要途径ꎮ在网格化治理中ꎬ通过 技术嵌入 的形式ꎬ实现对城市治理现象和内容的精准判断㊁对城市治理对象和事项的精准锁定以及对城市治理手段的精当运用ꎬ以提升城市治理效率ꎮ但值得关注的是ꎬ对技术的过分迷恋会带来对人的驱离和反叛ꎬ甚至会对人带来 戕害 ꎮ一方面ꎬ 技术化 治理会造成治理目标的异化ꎬ比如在绩效考核过程中ꎬ网格化治理主管部门的工作重心在于对各级网格的考核ꎬ运用 查 (查台账) 审 (审报告) 看 (看现场)的考评方式考核各级网格员是否实现目标与完成上级要求ꎬ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资源集聚㊁权威分配以及工作重心围绕着考核目标ꎬ存在着偏离治理实质目标的风险ꎮ另一方面ꎬ 技术化 治理在基层的充分延伸以及公民权利意识的增长ꎬ加上父爱主义的政府选择ꎬ使得公民在网格中利益表达更为便捷㊁成本更加低廉ꎮ但是基层治理资源与人员有限ꎬ故而在网格化治理推及的前期ꎬ无法全方位地承接涌现的大量问题ꎬ这会使基层治理问题存在进一步激化的可能ꎮ网格化治理作为一种 技术化 治理形式ꎬ需要一整套规范㊁健全甚至繁琐的流程去保证目标的实现ꎬ但是过分强调技术的形式ꎬ可能会耗费更多的治理资源ꎬ使得功能与目标偏离价值ꎮ这就需要在技术嵌入的同时ꎬ也要有人文情怀的倾注ꎬ注重人的自由度㊁获得感㊁舒适度的提升ꎬ最终实现人的 自在自觉 ꎮ3.职责异化ꎬ网格化治理目标抵牾(1)选择式治理ꎮ以目标责任制为主要约束方式的考核ꎬ能够对网格化治理各部门㊁各环节实现全方位㊁立体化的评价与监督ꎮ在考核类型上ꎬ分为内评价与外评价ꎮ前者指的是网格系统㊁云端系统所显示的实时通报ꎬ通过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的后台记录㊁数据所自动生成的季度考核㊁月考核以及周考核报告ꎻ后者指的是以基层网格为中心ꎬ针对系统无法实时反馈的信息数据ꎬ通过新闻媒体㊁外界舆论等所通报的信息ꎬ521网格化社会治理:理论逻辑㊁运行机制与风险规避。
当前网格化管理模式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最新版】
当前网格化管理模式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一、“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来由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起,在中国的现代化国家构建的过程中,社会形成了“国家--单位--个人”三个层级的“总体性社会”治理结构。
“国家-单位-个人”模式是一种纵向联结动员和控制机制,即单位成员依赖于单位组织,单位组织乃政府实施社会动员和控制社会的组织手段。
在这种机制之下,城市“社会管理”问题被最大限度地弱化了,因为单位制度凭借其“合一性”特点,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要素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资源分配和社会整合的封闭堡垒。
以政府机关和企事业组织为核心的“单位”始终居于社会的“中心地位”,大量的社会事务基本上都由单位自己办理,形成了“单位办社会”的格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导思想支配下,延续了30多年的单位制度开始发生变革。
在一系列大力度的改革措施推动下,以单位为核心的“蜂巢社会”不可避免地走向解体,在单位之外出现了庞大的“自由职业者”和“非正规就业群体”。
单位作为计划经济的附属物而遭到批判和抛弃,长期居于国家和民众之间的“联结纽带”-“单位”开始走向消解。
政府城市管理的压力空前加大。
面对压力,政府必须寻找新的方法和管理运行模式,以应对日趋复杂的城市管理难题,实现由“总体性支配”向“技术治理”的转变。
网格化管理正是作为城市治理的一种创新方法应运而生的。
二、“网格化管理”模式的运行情况当前,我国大部分的“网格化管理”模式是以街道、社区为基础,在管理辖区内,以1万平方米左右区域为基准划分单元网格,建立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对城市部件、事件实施管理,实现市、区、专业处置部门和网格监督员四级联动的管理模式和信息资源共享系统。
推行网格化管理,其目的在于打破以往行政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推诿扯皮、责权利不明的种种弊端,将资源重新整合,进一步下放事权,构建一个新的社会管理体系。
在这一意义上,“网格化”的核心并非仅仅是增加一级更小的基层管理单元,而是改写了基层社会管理的体制构造。
从分散治理到协同治理社区治理多元主体及其关系构建
从分散治理到协同治理社区治理多元主体及其关系构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社区治理从分散治理向协同治理的转变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多元主体的角色及其关系构建。
社区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治理理念的更新,传统的分散治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区治理的需求,协同治理成为了新的发展趋势。
本文首先界定了分散治理和协同治理的概念,并分析了从分散治理向协同治理转变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接着,文章从多元主体的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了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居民等多元主体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和作用,并分析了这些主体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
在多元主体关系构建方面,本文提出了构建平等、合作、共赢的社区治理关系的必要性,并探讨了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机制完善等方式来促进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
文章也指出了在协同治理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本文总结了从分散治理到协同治理社区治理多元主体及其关系构建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并展望了未来社区治理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推动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二、社区治理的理论基础社区治理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公共治理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
公共治理理论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方式的多样性和治理过程的互动性。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社区治理不再是政府单方面的管理行为,而是包括政府、社区组织、居民个人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
这些主体通过协商、合作和共同决策,共同解决社区面临的问题,实现社区的和谐与发展。
社会资本理论则强调社会关系网络、信任和规范在社区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资本是社区成员之间互动的结果,能够促进集体行动和合作,降低社区治理的成本和风险。
在社区治理中,通过培养和利用社会资本,可以增强社区成员的归属感和参与意识,提高社区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基于这些理论基础,社区治理需要从分散治理向协同治理转变。
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总结
成功案例分享
北京东城区网格化管理
通过划分网格、整合资源、信息共享等手段,提高了城市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和 服务水平。
上海市浦东新区网格化管理
以信息化手段为基础,实现了对城市管理问题的快速发现和处理,提高了城市 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03
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内容
基础数据采集
居民信息采集
收集网格内居民的基本信息,包 括姓名、年龄、健康状况、家庭
ABCD
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通过优化管理流程、加强人员培训等措施,提高 服务质量和效率。
提升居民满意度
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提供更加贴心、便捷的服务 ,提升居民满意度。
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
多元化服务模式
探索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的多元化服 务模式,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跨界合作与资源整合
加强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 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网格化管理概念
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是一种新型 管理模式,通过将管理区域划分 为若干网格,实现资源的优化配 置和服务的高效供给。
工作意义
提高管理效率
网格化管理模式能够实现资源的 集中管理和统ຫໍສະໝຸດ 调度,提高社会服务管理的效率。
促进社会和谐
通过网格化管理,能够更好地了解 居民需求,解决基层问题,促进社 区居民的参与和互动,推动社区和 谐发展。
数据分析与智能化决策
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网格化社会服务管 理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为决策 提供科学依据。
社区治理创新
以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为抓手,推动 社区治理创新,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 社会治理格局。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对现有服务流程进行优 化,减少不必要环节,
提高服务效率。
网格化实现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模式-范本模板
网格化实现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流动人口的增加,户籍人口的老龄化,小城区改造工程,一些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等伴生诸多问题;传统的管理理念、体制、手段束缚了管理的成效.形势与现实倒逼基层政府思考如何创新社会治理,提升治理绩效。
1、旧体制解决不了新问题。
随着社会变革进程的加快,社区(农村)基层村级组织职能弱化、人员老化,导致村“两委”和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号召力日渐减弱,村级组织工作效率低下,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难以落实。
不改革,无出路,不创新,难发展。
这种大背景下,通过改革,找到一条提升村级组织活力和改善社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是大势所趋。
2、老办法化解不了新矛盾。
由于历史原因,社区(农村)基层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不到位,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群众对干部产生“信任危机”。
同时,因为缺乏严格的岗位要求和人员管理机制,在部分村干部中还存在得过且过,不敢动真碰硬的消极现象。
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社会治理,提升治理绩效关系到人心向背。
3、土政策满足不了新要求。
以往基层治理主要靠一些土政策,这些政策缺乏权威性、科学性和持久性。
2015年上海市委将“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作为一号课题,出台了“1+6”文件。
市委、市政府将社会治理成效纳入对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考核内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探索符合基层实际的社会治理新路。
日前,为加强工作管理和监督,郑州市各个区按照“网格规划、整体覆盖、精细管理"的原则,创新实施了网格化工作管理服务新模式,努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整体联动、多元治理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促进了全区稳定、和谐、高质量发展。
一、网格化管理体系覆盖区村区党委政府成立了网格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建设了网格化管理服务中心,构建了区政府、村委会、村民小组三级网格,全区工作人员都是网格化成员,对全区各项工作进行综合协调、办理和监督考核;村书记为村级网格化工作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本村网格化管理和工作落实;村民小组为一个网格,村民小组组长为该组的网格长,具体负责该组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2期(总第199期)学习与探索Study &Exploration No.2,2012Serial.No.199从单一被动到多元联动———中国城市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完善文军a ,b(华东师范大学a.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b.社会发展学院,上海200241)摘要:网格化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社会管理模式,具有规范、清晰、高效、创新、综合、统一等优点和特征。
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在发现、处理、考核与监督、法规与体制等层面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完善城市网格化社会管理,应当以社会前端管理为重点,以服务公众为核心,充分整合现有的各类管理资源和管理力量,实现城市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从单一被动到多元联动的转变,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网格化管理的效益。
关键词:城市社会管理;网格化管理模式;社会管理体制中图分类号:C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 (2012)02-0033-04收稿日期:2011-12-0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9ASH002)和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1JZD028)作者简介:文军(1969—),男,湖南祁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城市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理论研究。
一、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的兴起及其特征“网格化”的思想最初来源于水、电、煤的应用,其核心在于用户提交需求的简洁性和网格响应需求的精准性与迅捷性[1]。
根据一些学者的定义,“网格”是指构筑在互联网上的一种新兴技术,它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传感器、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为科技人员和普通百姓提供更多的资源、功能和交互性[2]。
就网格化管理的一般特征而言,网格除了异构、动态、海量数据等技术层面的特征,在城市社会管理方面还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显著特征:第一,以街道、社区等管理单元为基础,以标准化的方式合理地划分出城市社会管理的若干网格;第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加强网格之间的交流联系和信息沟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共用;第三,以居民需求和城市管理需要为核心,建立统一的资源调度和协调机制,以制度化方式整合各部门原先分散的管理和服务资源,以实现城市管理的高效化;第四,以网格系统的兼容性和开放性为基础,通过不同网格之间的相互兼容来实现“多网合一”和动态化的社会管理[3]。
当前,这些特征要转化为一种管理优势还需要一定的运行环境和发展条件。
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社会管理模式,网格化社会管理相对于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其最大的特征是利用信息化技术打破了传统的城市管理部门和行政区划空间的界限,在网格化管理中实现发现及时、反应灵敏、处置有方、管理高效和服务到位。
尤其在管理流程和手段上,依据城市社会管理的基本流程和网格化管理的特征,将整个网格化社会管理过程划分为信息收集阶段、甄别立案阶段、任务派遣阶段、任务处理阶段、处理反馈阶段、检查结案阶段等7个阶段。
各个阶段环环相扣,成为一个整体,并明确各阶段的基本任务和各岗位的职责要求,将城市社会管理问题的发现、分析、执行、监督四种权力分开,四者相辅相成,共同维系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的运行[4]。
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实际上就是网格化管理手段和方法在社会管理领域中的具体运用。
它既是网格化管理理论实践的一个环节,也是对网格化管理实践的抽象和概括,是网格化社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有关城市网格化社会管理,目前在上海、北京、广州等一些大城市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
与传统的城市社会管理相比,网格化城市社会管理模式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第一,规划实施的统一化。
城市网格化社会管理需要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和各部门的统一有序实施。
许多城市提出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市区联动的工作思路,将网格化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网格化管理从一开始就建立了全市统一的战略规划和管理信息数据库,统一划分单元网格,统一进行城市部件普查等等,从而形成全市统一标准、统一监管的有组织的管理模式,并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法规和网格化管理指导手册,以确保网格化社会管理的落实。
第二,管理流程的规范化。
城市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可以全面整合市、区、街道、社区以及专业管理部门的各类资源,以社区为基础、以区县为单位、以条线为依托,再造发现、立案、派遣、处置、核查、结案这一高效有序、衔接紧密的工作流程。
第三,管理权责的清晰化。
城市网格化社会管理一般实行市、区两级分工、监管分离的体制,市级监管平台重在分析、监控、评价,而区级作为运作实体,则重在问题的发现、监督、协调、处置与核实。
两级都分别设立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
这种条块结合、重心下移的管理体制,目的是要理顺市、区、街道各级之间的关系,以形成“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网格化社会管理体制,使得各管理主体的权责更加清晰明确。
第四,管理效率的高效化。
流程的规范化和权责的清晰化能够减少很多人为因素的干扰,更有利于实现“及时发现问题、快速处置问题”。
在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下,很多问题仅仅上报就需要经过十多个环节,而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建立以后,问题上报的很多中间环节和管理层级都减少了,问题处理时间明显缩短,结案率大幅提高,从而提升了管理和服务的效率。
第五,管理模式的创新化。
网格化社会管理在城市管理方面应用了精细的网格城市管理技术和网络技术,创立了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
通过高效规范的工作流程,进行精细化管理与服务以及多层级、分工明确的管理体制的建构,从而实现了城市社会管理的创新。
第六,管理效益的综合化。
由于管理职责分工更加明确,各专业部门的巡查人员相应减少,因而节约了大量人力成本。
从社会效益看,网格化社会管理反映和解决的都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让市民切实感受到政府务实为民的工作作风。
而由于反映城市管理方面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快捷、畅通,在一定程度上也大大提高了市民参与城市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群众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体现。
二、当前城市网格化社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社会管理模式和手段,网格化社会管理在体现其优越性的同时,也有不尽完美的地方。
(一)发现问题层面的问题1.网格监督员发现问题不够及时、准确。
按照城市网格化社会管理要求,各个网格中的监督员的主要职责是在各自的责任网格里巡查部(事)件等问题,并上报区一级网格化信息平台进行处理,同时承担对问题处理是否合理的核查工作。
但是,在实际运作中,他们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而发现问题不够及时、准确依旧是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
2.问题的认定标准不规范、不统一。
在城市管理的标准认定上,由于各相关的城市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交叉,或者是处于管理辖区或权限的边缘,单纯地以条线或分块来管理难以填补空白和漏洞。
比如,对绿化和市容环境网格化管理执法中碰到的环境管理问题的认定标准就很难达到统一,垃圾堆积多少是问题、废气排放多少超过标准、噪音多少分贝造成污染等等,专业人士尚且不能做出明确判定,对于一般的网格监督员来说就更加难以分辨了。
(二)处理问题层面的问题1.在处理问题层面上,三类案件的分类处理机制存在较多的问题。
许多城市将网格化管理与执法中碰到的问题划分为一般案件、疑难案件以及应急处置三类案件,但没有指出具体的划分依据。
因此,对于一些案件的所属类别往往不能做出明确的判定,从而可能导致网格化管理的事件处置效果降低。
具体到三类案件的分类处理上,也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瓶颈。
一般案件处理起来相对较为简单,因此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但一些行政执法机关迫于考核的压力,为了完成指标,出现一些再处理、重复处理的现象,造成了各方面资源的浪费。
疑难顽症问题主要是指没有经费也没有部门愿意管的案件,由于权属不明,一些行政执法人员就会采取放任的态度。
对于应急处置案件而言,由于应急案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网格监督员对应急案件的处理不够完整和彻底,导致缺乏快速反应机制和有效的预警机制。
2.在管理层面上,网格交界处的管理往往存在盲区。
在理论上,城市网格化社会管理与执法的每一层次、每种类型网格的实际划分,需要以现有行政区域和实际占地空间为准绳,以均衡管理、连续管理和属地管理为原则,以街道、社区管片边界和单位驻地范围为基础,结合自然地理布局现状,将城市管理的行政区域划分出若干个边界清晰的多边形块状管理区域,然后相由城市管理人员对所分管的地域实施监控和管理。
但是,在实际的管理中,网格的边界往往不可能如理论上那般清晰,职权归属也就不是那么明确,在网格的交界处容易出现一些管理盲区,影响到问题的发现和处置。
(三)考核与监督层面的问题1.考核的原则与方法不够具体。
在考核的原则和方法上不够具体、详细,其问题主要有:在评价内容上,没有从区域、部门、岗位和责任主体等方面全方位进行;在评价方法上,尽管考核体系包括内评价和外评价,但目前还是一定程度上局限于本组织部门的组织内评价,缺乏各部门间的动态、实时和阶段性的横向比较评价。
在考核时间上,多采用定期考核的方式进行,不利于检测每日的工作质量。
在考核的指标上,往往过于偏重内部的评价,对市民投诉或建议重视不够。
2.监督的机制不完善,考核结果不透明。
网格化社会管理在流程上一般实行“管”、“干”大分离,通过机构独立设置实现监督和指挥相分离,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处置城管问题来实现问题处置与具体执行的适度分离。
但这种管干大分离的做法在取得效果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另外一些问题:(1)缺乏对监督中心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机制;(2)管干分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管理机构的臃肿。
指挥管理和监督评价两者职能相分离主要还是靠监督创新、工作过程公开、部门和人员责任公开来实现,这必然意味着机构和职能要各自独立。
(四)法规与体制层面的问题1.相关城市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城市网格化社会管理必须以依法管理为前提,即要建立和完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支撑体系,通过法制手段来规范、制约、调整和克服立法不足以及某些地方存在的执法随意性等问题。
比如,目前政府部门由于立法分散,导致对侵占城市道路方面的违法行为市政管理、公路交通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对此都有规定,在没有新的法规出台的情况下,适用任何一方面的法规来处理该违法行为都是正确的、合法的,但市政管理、公路交通两部法规所规定的处罚额度却相差数倍,造成法规适用混乱问题。
此外,行政处罚设定过于宽泛,很难收到预期的执法效果。
目前城管方面的法规规定的执法程序极为简单、抽象、操作性不强,处罚的手段也仅限于教育、罚款和限期整改等,强制力不足。
2.管理体制上条块结合及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条块合作和各部门之间的资源整合在网格化社会管理的过程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但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下,城市网格化社会管理的条块合作和资源共享上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城市社会管理资源分散、职能交叉,城市社会管理顽疾问题无法得到有效处理;(2)网格化社会管理的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高,指挥、调度、决策的效率较低,部门之间的利益割据无形中会造成信息资源难以共享和整合;(3)各网格结点之间不能任意到达,且缺乏规范协议来明确信息流的沟通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