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主张如何实现“礼”? “克己复礼” “正名”(贵贱有序))
礼 读《论语》之
以有

爱 人
忠 恕
德 治 民
教 无 类

子曰:“有教无类。”
意思是指,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 之外,对谁都可以进行教育。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
1、孔子创立儒家思想
⑴创立: ⑵基本内容
①思想核心:是“仁”,通过“礼”来实现;
阶级关系: “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教育学术:官府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 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形成原因 2、“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学术流派或学者(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 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 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对待: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发展
孟子
(1)政治观:仁政(“民贵君轻”) (2)伦理观:性本善 (3)道德观: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 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 而取义者也。——《孟子》
仁 我读《论语》之


爱忠 人恕
德 治 民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为政,焉用杀?”
材料中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治国理念?
为政以德
体贴民情、爱惜民力, 以德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重点解析 理解孔子的思想
仁 我读《论语》之

爱人
忠恕
孔子像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
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古鉴今:仁的基本内涵是爱人(人与人的关系),富有爱心,尊重他人。 ❖实现仁的途径是通过自身努力,宽恕恭谦,体谅别人,与他人 坦诚相待,主动与别人沟通。
毫无疑问,孔子是一个失败的士,一个失败的理想主义者……然而,就是这样
一个彻底的失败者,对后来中国的影响,却远远超过了他心中的偶像周
公。
——黄伟林《孔子的魅力》
➢1.为什么说“孔子是一个失败的士”? ➢2.如何评价、对待孔子的思想文化成就?
1.孔子的思想未能适应社会发展变革和争霸的需要,不被重视
2.评价:①“仁”体现民本思想,对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② 主张维护周礼,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具有保守性。 ③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进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④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变 明清新发展 李贽的反正统思想,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
羲关于经世致用的主张和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 各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2、难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形成的原因 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社会变革。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 化体系的基础。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孔子创立儒家思想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 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长九尺六寸,俗谓长人而异之。” ——《史记-孔子世家》
▪ 历史纵横: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橫家、农家、名家、杂家 ▪ 十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橫家、农家、名家、杂家、小说家
3、表现
百家争鸣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孔孟荀 子子子
老庄 子子
韩非子 墨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百家争鸣”的含义 2、形成原因 3、表现 4、影响
②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民,包含了民本思想;
③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打破了官府垄断。
(学在官府
学在民间)
④保守思想: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克己复礼” 。
(3)评价: 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 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重点解析
评价孔子思想
荀子继承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同时也 吸收法家思想,主张礼法并施,王霸兼用,但以王道为 主。他认为,要实现王道必须先有霸道。荀子打破“儒 者不入秦”的惯例,亲自到只讲霸道的秦国去考察。他 当着秦王的面,赞扬秦治安政绩和官吏奉公守法。然后 荀子劝其更上一层楼,实行王道,但秦王没有接受他的 建议。
总体概括
背景: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
思中 想国 的传 演统 变文
化 主 流
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思想流派的形成
春秋战国形成 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儒
家 汉代成为正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思
想 的
宋明发展为理学
两宋时期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思想主 张、明朝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孔子像
礼 读《论语》之


爱忠治

人恕民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孔子追求的“礼”是什么? 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
三、儒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荀子
(1)政治观:仁义(“君舟民水”)、 王道(礼法并施)
(2)伦理观:性恶论
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 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荀子》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 所生而有也。 《荀子·荣辱》
——《荀子》
资料链接
秦长期以法家思想治国,秦国宰相李斯和秦王 嬴政非常欣赏的法家代表韩非,均是荀子的学生。 所以,许多儒家学者不认同荀子是儒家学者。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时代: 孔子处于奴隶制瓦解的春秋时期, 孟子、荀子处于封建社会形成的战国时期。
(2)目的:
孔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 孟子、荀子-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