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及其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及其风险

龚维斌

2012-8-12 14:52:55 来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京)2010年5期第16~21页【内容提要】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社会结构,时代不同社会结构也会有所不同。社会结构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动。社会结构和社会需求结构变动的一个后果是产生诸多社会问题,增加社会风险。

【关键词】社会结构变迁/社会风险

[中图分类号]D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314(2010)05-0016-06

一、社会结构变迁

社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占有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与关系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等诸多方面。

(一)人口结构转变

1.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实行“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其内容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此,中国的生育率开始大幅度下降,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控制。本世纪伊始,中国完成了向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较低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用不到30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经

过上百年才完成的向现代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过程。主要表现是,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总和生育率表现出持续的下降。1971年全国总和生育率为5.4,从那以后,这个指标大幅度下降到2,即更替水平以下,目前总和生育率为1.7左右,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国家的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水平。自1998年以来,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低于10‰,2004年进一步降到6‰以下。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中国得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人口转变过程,实现了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与这种变化相伴随的则是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老年人口比例迅速提高,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由于生育观念的变化,大城市老龄化程度远高于一般中小城镇。例如,上海市老龄化程度已经接近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近一倍。2008年上海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300.57万人,占户籍人口21.61%,而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为23%至25%。据专家预测,到2030年上海老年人口将达到500万至600万的峰值,且上海人口日益向高龄化方向发展。而独生子女老年父母将成为上海人口老龄化社会的主体,据预测,2013年新进入老年阶段的人口中80%以上为独生子女父母。

2.当前正处于人口红利期

统计数据显示,0-14岁少儿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已经从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的40.69%下降到2007年的17.88%,足足下降了20多个百分点。而15-64岁的劳动力人口在总人口所占比重,则由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的55.75%上升到了2007年的72.78%。从理论上说,目前中国人口结构正处于人

口红利期,但必须关注少儿人口的持续性缩减可能导致中国新增劳动力人口逐渐减少。

与中国人口老龄化发生相伴随的,是老年人口的高龄化现象。目前我国高龄老人每年增长率约为4.5%,相当于总人口平均增长率的6倍。根据联合国提供的预测数据,2010年,中国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将达到1858万人,2015年达到2323万人,2020年达到2739万人,2025年达到3156万人,2030年高达4045万人。从这些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到高龄老年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

3.人口出生性别比攀升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人口性别比总体上基本平衡,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80年代后期,出生人口性别比越来越大。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出生性别比在130以上的省份有5个,在120-130之间的省份有7个;农村出生性别比明显高于城市。据预测,到2020年可婚男孩将过剩2400万。

(二)家庭结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规模小型化是中国家庭结构变化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核心家庭虽占有绝对多数,但是比例下降;小家庭式样愈益多样化。

1.家庭规模小型化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家庭规模小型化的速度加快,户均人口规模下降趋势明显,由1982年的4.41人减少到1990年的3.96人、2000

年的3.44人,再降到2005年的3.13人。

2.核心家庭为主体

从1982年、1990年、2000年三次人口普查核心家庭看,核心家庭的比例都有所下降。80年代核心家庭占总体比例为66.02%;1990年这一比例略有上升,占67.27%;但是,2000年的比例比1990年大幅度下降了11.41个百分点,占55.86%。同时,2000年夫妇与子女、单亲父母与子女、分居父母与子女的二代户比1990年分别下降了15.7%、26.7%和22.4%。尽管如此,核心家庭在各种家庭类型中仍然占有主体地位。

3.家庭类型多样化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传统的家庭类型仍然占有绝对地位,但是由于人们婚恋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和城乡人口流动的增加,中国家庭类型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目前来看,居于家庭类型首位的核心家庭类型,其次就是典型的“三代五口”主干家庭。主干家庭在1982年、1990年和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比例分别为18.8%、18.3%和19%。除此之外,城乡家庭类型多样化还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城市家庭中存在着丁克家庭(Double Income and No Kids)、空巢家庭和单身家庭。

丁克家庭,80年代以后开始在中国大城市出现。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经

济社会结构的不断调整,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选择丁克家庭比例逐步上升,并呈现出向中小城市逐步扩大的趋势。目前对于丁克家庭的准确数字尚无法了解,但从各大城市的调查中发现,其数量已经有相当的规模。据估计全国丁克夫妇突破400万对,北京超过40万对,上海超过50万对,广州也有丁克夫妇30万对以上,发展速度非常快。

空巢家庭,指子女长大成人后纷纷离去,只剩下父母留守的家庭。从家庭类型看,它是核心家庭因子女的离开而形成的。代际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差异使一些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人自主选择了较少引发矛盾和摩擦的分代而居的家庭模式。因此,在人口流动不断加快、分代而居成为普遍事实的情况下,空巢家庭的比例在增加。截至2004年10月,中国至少有2340多万老人独守“空巢”;在城市老年家庭中,“空巢家庭”至少超过30%。当前,中国空巢家庭表现出进入空巢期的年龄提前、空巢期延长的特点。

单身家庭。这些年来,随着人们对婚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男女两性都强烈要求自我满足、自我实现。从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可以看到,一人户的比例为8.3%。

农村家庭类型变化主要表现为隔代家庭比例上升、分离的核心家庭增加、漂泊家庭的出现。

(三)就业结构变迁

1.就业形式市场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