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观后感500字
《孔子》观后感(精选27篇)
![《孔子》观后感(精选27篇)](https://img.taocdn.com/s3/m/0df79a67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88.png)
《孔子》观后感(精选27篇)《孔子》观后感(精选27篇)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
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孔子》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孔子》观后感篇1电影《孔子》讲述的是我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生平故事。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就知这亲的年代生活。
孔子满腹经论,学识渊博。
他就任“中都宰”这个职务时,使中都面貌大变,老百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孔子因此受到鲁定公的重用,被鲁定公任命为大司寇。
当时是奴隶社会,有一个这样残忍的陋俗,就是只要有一个王权去世了,他的奴隶们就要陪他殉葬。
孔子不畏大司徒和公山狃的权势,提出要废除这个残酷的陋习,用智慧战胜了两位王侯贵族,展现了孔子的聪明和机智,以及他的仁爱之心。
孔子担任大司寇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陪同鲁定公去会见齐王。
孔子向公山狃和大司徒索要战车五百乘,但遭到公山狃的拒绝,只好带着孔子的十乘战车去会盟,受到齐国的威胁,但孔子用他的智慧,用一百辆牛车吓退齐国的五百战车。
因此,得到鲁国王的称赞和重用。
孔子与他的弟子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奔走列国之间,传授学问,用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对孔子也是非常崇敬。
有一件事让我感动,就是颜回下到冰海,给孔子捞书籍,但在冰海里待太长时间,就被冻僵了,已三个时辰了,颜回没有缓过来,这种视书如命的精神让我感动。
这部电影仅仅是孔子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的艺术体现,我还要从孔子的文学著作《论语》再深入进行了解,还要向他学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精神。
《孔子》观后感篇2今天下班后,和坤儿一起到上海影城看《孔子》。
电影《孔子》拍得规规矩矩的,说不上超好,但是可以看。
里面故事都有影儿,既没被捧成孔圣人,也没贬成孔老二。
不像于丹,她说话太咋呼,搁她理解的论语里走出来的孔子,像个大明白,一想孔子就和她连着,不大可耐。
《孔子》观后感10篇
![《孔子》观后感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caddafe0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d6.png)
《孔子》观后感10篇《孔子》观后感1前不久,真正完整的看了一遍电影《孔子》。
给我留下的感觉是:不华丽,却很真挚。
于是,就在刚才,我又重新细细观赏了一遍,而这一次,真正让我重新正视这位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他对我国深厚文化根基所做出的不可磨灭与取代的贡献。
电影开篇就用最直接的方式向大家昭示孔子毕生所追求的儒家经典思想:礼乐仁和。
孔子生于公园前551年,故事开始的时代背景是公园前501年孔子约五十岁之时,孔子时任鲁国中都宰。
在当时的鲁国,鲁定公执政,但是,政权却掌控在季氏、叔氏、孟氏“三桓”贵族的手中。
当时,大司徒季平子刚死去,用活人陪葬。
孔子弟子子路救下季氏家奴漆思弓。
面对鲁国的法理制度,面对季氏家臣轻蔑挑衅面对“三桓”的压力,用智慧舌战群臣,用“仁者爱人,以礼杀人则非礼也”及“天地间人为贵”的思想,表达了对残忍陋俗的反对,同时也建议鲁定公变古改制,推陈出新。
最终在孔子的努力下,国相大司徒放弃了让漆思弓陪葬。
其实,在电影《孔子》中,蕴含了太多知识,看电影的时候,不停的问自己“三桓”是什么,大司徒是什么,大司寇又是什么,当时的时代背景又是一个什么状况。
也因为能够写这篇观后感,查阅了大量有关孔子的知识,比如,在电影中孔子说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他对鲁定公所说的“讲礼仪,知廉耻,有品格”和“选贤能,修信用,贼不作,谋不用”等等表达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大同的思想。
在救漆思弓的故事中,我很喜欢孔子说给群臣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也很自豪,我把这句话作为我待人处事的信条。
孔子告诉子路“见义不为不勇也”充分的体现了他的仁爱。
在之后孔子收漆思弓为弟子,别有深意的让子路拿酒,看到子路以壶代杯饮酒时,说了句“贪杯”,后来在翻阅资料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
这也体现了他高尚的品性和为人师表。
接下来的故事是孔子辅佐鲁公治国有方,他的执政能力使的齐国感到威胁,并用计使齐鲁两国国君在交界处会盟,实则想借此操纵鲁国。
观看《孔子》电影个人观后感5篇
![观看《孔子》电影个人观后感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c634e2333d4b14e842468d9.png)
观看《孔子》电影个人观后感5篇《孔子》是一部_年的传记历史片,由胡玫执导,周润发.周迅.陈建斌领衔主演,任泉.陆毅.姚橹等主演,于_年1月_日全国上映.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观看《孔子》电影个人观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观看《孔子》电影个人观后感1这部片子在前部分都是讲孔子他投身政治与教育,使用〝仁义礼治〞来治理鲁国,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然而,在后部分却峰回路转,即从孔子他推翻三桓失败和齐国大兵压境之后,孔子他便开始里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最后到老的时候回到鲁国投身教育.孔子他一辈子也没有将〝仁义礼治〞推行成功.电影几乎没有涉及到孔子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和〝仁义礼治〞的思想,只是从一个很普通的视角来描述孔子他的一生.片子的前半部分和孔子他的面孔一样,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和.然而,前半部分也为孔子他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即该部分实际上是危机四伏.同样的,平和的孔子他,背后是其经受了一般人没有经历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体验的境界和对信念的.执着.这部片子有几个情节让我记忆尤深.第一个情节是孔子他推翻三桓失败后,孔子他和鲁王的对话以及孔子他和老子的对话.孔子他以一腔充满〝仁义〞的热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维护〝君臣之纲〞.鲁王便说了,〝仁义只是一个说辞,如果失败了,谁还在乎你仁义与否〞,〝我们应该‘无为方能无不为’〞.于是,孔子他便回忆起和老子的对话,老子提了一句话,如果做不到便索性放弃吧,这非常符合老子〝无为〞的思想.老子的〝无为〞,即无违,不要违反规律,也就是如果你真的做不到的话,说明条件还不成熟,无需勉强硬来.孔子他眼见马上得以成功推行〝仁义〞,却在这一时刻失败了,要放弃以前所做的所有的努力,这真是一般人难以接受的.于是,孔子他便离开鲁国,颠沛流离到周朝列国,每到一个地方便开始〝仁义〞的教育.第二个情节是孔子他和卫国君夫人南子的对话.南子对孔子他说了一句话,〝世人也许容易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意境〞.南子在电影出现的第一幕是,她拿着一卷书,趴在草上读书,从这一幕可以看出南子是一个有知识知礼节的人,当然也是一个美丽性感的女人.同样的,从她与卫君和太子等人的对话中,你也会发现,南子是一个聪慧.做事强硬果断的女强人.她对孔子他充满一种〝惺惺相惜〞的敬仰与钦佩,他和夫子两个人在对话的那一刻都能够深深体会到对方的痛苦和境界.南子的出现,让我能够进一步理解孔子他的内心和执着.第三个情节是颜回之死.这个情节是让我最无法忘记的情节.我对颜回的体会是,他在片子是一个非常帅气.有才和忠诚的人.在这一个情节,一方面是颜回为了挽救孔子他流离各国谱写的书籍而一次又一次的深潜到冰冷的水里,捞起一卷又一卷的竹简;另一方面是夫子恸哭的说道〝回,你给我回来〞,夫子只想颜回安全的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去捞那些花费了无数心血编写的书籍.颜回对夫子和夫子对颜回间的这种感情,真是让人无法言表.第四个情节是孔子他回到鲁国.他和弟子们经历了诸国战火,颠沛流离的回来后,在城墙底下哭着喊,我回来了.在这个片子,孔子他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世人也许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境界〞.孔子他内心的痛苦和对信念的执着让我无法忘记.这是一部非常有内涵的国产片.该片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能把这样的题材拍成如此优秀的电影,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观看《孔子》电影个人观后感2影片《孔子》,我看了不止一遍,并不是因为它不好懂,而是因为它让我感动了.《孔子》,从视听出发,达到了心灵的感动与震撼,渲染了当时那种气派氛围.当然,我也必须承认,影片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虽然尽可能的穿插了孔子的一些名言,也借用了别人的,但是不免给人牵强之感;故事是讲到了,但是不精彩,情节片段之间缺乏很好的衔接;节奏缓慢,人物讲话平淡呆板,没有灵气.也许是自己太不习惯文言文的缘故,加之中间有篡改历史的情节,觉得有些别扭.因为这是电影,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时间,要将孔子的一生表现出来,实属不易.所以总体上而言,它还是成功的.首先,感触最深的便是影片将尊师重道之风表现得淋漓精致,真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好好学习啊!古今对照,令人汗颜.古人需拜师求艺,学生自当十分尊敬老师,也会刻苦学艺.师生情谊真切深厚.孔子落魄流亡,学生依然紧紧追随,伴其左右;子路至死不忘师之教诲,扶正官帽;颜回不畏艰险地保护书籍,为之献身.我哭了,且不说修改了历史,不说两人的行为有些迂腐,却将他们变得崇高而又伟大,使其境界得以升华.其次是孔子回乡后的那深情一拜,鲁国啊,父母之邦,养我之土,我终于回来了.我又哭了,为何影片要将其渲染得如此具有悲剧色彩?我不明白为什么就不能用孔子推行的礼乐来治理天下呢?我也同样追慕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男守本分,女有归宿,老有所依,子有所养.的大同世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得多好啊!颜回说,孔子错在将全部理想都寄托在鲁君身上.我不敢苟同.我觉得自己也错了,如孔子般太理想主义了,没有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而是将希望建立在一个美好的伟大的理想之中.可是无论怎样依旧不能放弃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依然希望能够通过完善个人道德,而不是通过严格的法律来治理国家.孔子认为拿法来治国,是人们出于无奈才做的,人们不犯法是因为害怕法律,并不是出于真正的自我约束.然而有一天,我无意在书上看到这是一种鲜明的道德泛政治化倾向.调节伦理关系,要诉诸人们的道德自觉,但并非人人都能达到高度的道德自觉,即使一个有高度道德自觉的人,也未必都能自动的表现出道德自觉.在子见南子一节中,面对巨大的诱惑,孔子的眼神和身体也有颤动,他是圣人,作为普通人,如何能向孔子那样坚守自己的信念.何况做君子是何其不易,像孔子那样,会遭小人的算计与嫉妒,也会被世人误解.无怪南子一句〝世人只知道夫子的痛苦,有谁又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的境界呢?便称其为知己了.显然,仅仅依靠道德来协调社会关系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过于抬高道德,将发现无力控制社会秩序的尴尬局面.这样的行政观念和伦理价值意识等都与当时和现代社会不相适应.其实,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有多少人是像鲁君那样装点疯,卖点傻充当一个见风使舵者呢,又有多少人依然能像孔子那样一生坚守自己的理想呢?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的内心吧有空看看《孔子》,读读《论语》吧,充实自己,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遗憾.观看《孔子》电影个人观后感3为了更早体验开年大片孔子,前天我独自一人走进了电影院,在四周黑暗的氛围中,我静寂的看到了思想的光芒.孔子比我预想的效果还要好,著名女导演胡玫是我十分欣赏的女强人,他的作品忠诚.汉武大帝.芬尼的微笑.乔家大院等都是我非常喜欢看的.刚开始在得知周润发要扮演孔子时,我半信半疑:发哥能演好一代圣人吗?不过现在还是被发哥的演技所征服,他演的很出彩!彷佛穿越两千五百多年的时光,回到东周时期那段战乱频仍的多事之秋;另外陈建斌.任泉的表演也相当出色,加之影后周迅的加盟,更使本片流光溢彩.在网上有人大致对〝颜回之死〞和〝子见南子〞〝老子孔子对话〞三段颇多非议,但依鄙人看来,这正是本片的精彩之处,当我看到作为代国相的孔子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不惜一个人在高台上奋力击鼓,而胜利后却无比伤心时,我感受到孔子仁者爱人的矛盾心理,这时我的眼中强忍泪水,进而看到了编剧虚构的颜回之死,颜回为了保全儒家经典流传后世,不惜一次次从冰窟窿中把竹简扔上岸,这是多么伟大的精神呀,看到这里我不由自主的留下了泪.关于子见南子一段,尽管篇幅不长,但却是本片画龙点睛之笔,周迅也很符合卫国夫人南子的角色,当妩媚的南子试图挑逗孔子时,孔子却表现出谦谦君子坐怀不乱的气概,而心里也很感激南子的知遇之恩,遂说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是呀,男人好色,自古皆然,孔子首先是个凡人,只有经历女色的诱惑而岿然不动才磨练成为圣人,而孔子并不反对男人好色,他是教人〝好色而不淫〞,这是儒家〝人道思想〞的体现,比起佛家〝不近女色〞和道家的〝天道思想〞,儒家思想是适合在人间推行的,试想如果男人不好色,成为了性冷淡甚至性无能,这时女人们就会以轻蔑的口吻说:〝你不是个男人!〞或者抱怨道:〝你还是个男人吗你?老娘要你何用?呜呜呜呜我的命好苦呀!〞所以男人不可不好色,但也不能纵横色欲,孔夫子教给我们的是:君子好色,取之有道.好色要建立在道德和法律的基础之上,不可逾越这两道鸿沟.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而电影中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去回忆他和老子的对话,此情节并无不妥,反而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本片前半段紧凑有加,后半段却略有缓慢,这应该算一个不大不小的毛病吧,结尾处胡玫导演用类似她执导的汉武大帝开头时武帝说司马迁的话语做结:是非功过,任人评说.观看《孔子》电影个人观后感4〝孔子〞——一提起这个名字,就想起了现在正在热映的电影——孔子,它没有美国片那么科幻,也不像日本片那么虚假,它只是一部记载着春秋时期的乱世英雄历史巨作.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个情节,一个故事,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在我感觉中,孔子这部影片,就像让两千多年前早已逝去的孔子和弟子们,重新回到人们的眼前,让我们来慢慢品味他的儒家思想.在影片当中孔子的聪慧,就像一支冰冷的利箭,穿梭在乱世中.让敌人防不胜防.但是人毕竟也有好人,也有坏人,孔子被绝情地赶出鲁国,艰难地周游列国.这时,他的弟子颜回,抛弃了自己的金钱.地位.名誉.背井离乡与孔子一同流浪.没想到的是他的弟子们居然也效仿颜回的作法,跟随孔子四处流落.弟子们这种爱师甚于自身生命的精神让观众赞叹不已.后来,他们整天饥肠辘辘,吃距头,受距难,但是没有一个人放弃,没有一个人说〝不〞.甚至只有一碗几块肉的汤,他们也互相推让,他们的坚强和执着更打动了每一个人.直到一天,真正的不幸降临了,这一天他们需渡过一条冰封的江面,在江心处,突然间,冰面崩裂,正驾驶着马车的颜回和一车的竹筒,全都落入了水中.这时,善于游泳的颜回并没有迅速游回岸上,而是一头栽进冰冷的江水,拼命捞起老师的竹筒,一次又一次地从水里抛出竹筒.岸上的孔子和弟子们撕心裂肺地喊着颜回的名字,告诉他快上岸.但是平时总是遵从孔子和同窗们的颜回,这一次没有听从.人的生命是脆落的,在颜回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紧紧抱住竹筒,用尽最后一丝气力,抛出水面.最钟爱的弟子永远离他而去.孔子悲痛欲绝,他把打捞上岸的颜回紧紧地抱在怀里,在几个小时里,徒劳地自己的体温来温暖着颜回冰冷的遗体……颜回用自己的生命演绎了儒家的〝仁〞和〝爱〞,诠释着〝忠〞和〝孝〞.此情此景,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心灵无不为之震撼.颜回的壮举,无时不刻的昭示着们,珍惜知识,崇尚文化.后来,孔子和弟子们,接受鲁公的忏悔,又回到了鲁国.从此孔子与政治隔绝,成了教育家.孔子临终前最后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在不同人的心里必定会有不同的见解.孔子这部片使我受益匪浅,懂得一个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身后的苦处.一个中国人若不懂点孔子,即便不说是不合格的中国人,起码是缺乏教育的中国人.〞观看《孔子》电影个人观后感5昨天,我听妈妈说银谷影城正在热播电影《孔子》,我立刻手舞足蹈起来.妈妈见我这么兴高采烈,便答应带我去看这个电影.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出生于公元前五世纪.他学问渊博,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整个电影讲述的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先后去过卫国.蔡国.齐国.郑国等国家.孔子本来在他的家乡鲁国享有很高的官职—司寇,他倡导用礼仪治国,让国家富强,不同意连绵的战乱,耗费钱粮,这样才能使天下太平,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可是他这种理念当时并没有被鲁国国君采纳.虽然这样,孔子还是在鲁国废除了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殉葬〞.古代,每个有钱的主人,手下都会有一些奴隶,而主人去世后,他的奴隶就会一个不剩的拉去陪葬,看到这残忍的一幕,令人心惊胆颤.有一次,一个大臣的父亲死了,他的一个小奴逃到了孔子的家中,哆哆嗦嗦地说了实情.第二天上朝,孔子带来了了这个小奴,国君愤愤地说:〝你怎么能不告知我,私自收下这个小奴呢?〞这时,一位朝中大臣对孔子说:〝奴隶陪葬是一种礼节,你是不能收留的.〞孔子不慌不忙地说:〝死去的人也是你最要好的朋友,那你为什么不去陪葬呢?〞一下子说得这位大臣哑口无言.但孔子最后还是被鲁君赶出了鲁国.孔子离开鲁国后,先后周游了很多国家,都没有得到重用.这时,鲁君派人请孔子回国,孔子经三思后同意了.但在返程的路上,令人感动的一幕发生了.当他们的马车行驶在冰冻的河面上时,冰面突然崩裂了,书简掉到了河水里,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知道这些书简是孔子的全部心血,所以不顾自身安危跳进冰水,救出了这些书,而他却被冰冷的河水冻死了.看到这时,我差点眼泪夺眶而出.孔子周游列国_年,终于在68岁时回到了鲁国,专心讲学,最终在73岁时因病去世.孔子的精神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他那不因艰难而退缩的的品格深受人们敬佩,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怀念他,时时刻刻学习他.观看《孔子》电影个人观后感。
《孔子》观后感500字范文三篇
![《孔子》观后感500字范文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043d79ff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69.png)
《孔子》观后感500字范文三篇《孔子》观后感500字范文三篇1曾经的孔圣人被电影拉下神坛,影片很励志,他告诉我们圣人也是人,也会颠沛流离,也会挨饿受冻,也有七情六欲,但影片中的孔子还缺少面对生与死的考验,这一课在影片中让颜回给完成了,可没有经历过死亡,就悟不透活着的快乐,这应该是圣人的必经之路。
谦谦君子后为仁,仁之不厌不倦后为圣。
圣是孔夫子学问中的道德境界,仁是孔夫子学问中的道德准则,仁与不仁其基础就在于好学不好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尤其体现出孔子学以致用重在行动,也就是说在生活中感受仁的存在。
要这样看我们应该感谢赐给孔子苦难的所有人,正是这十几年的漂泊生活才让孔子的理论更加成熟。
但在这里我不寻找电影的不足,因为任何一部作品都存在遗憾,同时也可能是我境界的不到位导致的理解缺失,所以我要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问题。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我不知自己算不算君子但我知道自己绝不是小人。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我欣赏他们在困难面前表现出对生活的态度,在面对苦难时的团结。
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资生活所累,才能保持心境的恬淡与祥和。
我欣赏他们在极端的情况下也没有忘记对理想的追求,这正体现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最后谈谈情感,孔子爱家人,爱弟子,他正是以个人的道德风范形成的非权力影响力来影响大家,其结果就是后面都是心悦诚服的追随者。
影片中提到的南子,是位美丽多情又很有才干的女子,是一位敢爱敢恨的巾帼英雄,他们的交流让彼此产生了共鸣,找到了知音。
《孔子》观后感500字范文三篇2看完影片后,感到有三点不可思议之处:一是我们只知道孔子是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没想到他老先生居然还是一位军事家。
在夹谷之会和隳三都中,设计之巧妙,布局之合理,安排之周到,仅仅凭着一腔浩然正气和对道义的坚定信念,与妄自尊大、恃强凌弱的齐国针锋相对,舌战齐国君臣,生生迫使齐国退回了侵占已久的汶上三城。
《孔子》观后感(精选6篇)
![《孔子》观后感(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af761bd9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72.png)
《孔子》观后感〔精选6篇〕《孔子》观后感想与心得篇一子曰:“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
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
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
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
思而不学,那么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
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那么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
像“父母在,不远游。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三十而立……〞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翻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假设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电影孔子观后感500字3篇
![电影孔子观后感500字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c0f331b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61.png)
电影孔子观后感500字电影孔子观后感500字3篇孔子的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今天为大家准备的是电影孔子,希望能满足大家的阅读需求。
电影孔子观后感一今天,我看了孔子这部电影,内容是主讲孔子的一生由鲁国兴盛的国相(相当于现在的总理),衰弱到一个四处传教的乞丐,最终又回到鲁国的人生经历,令人不禁感叹人生的曲折路程,又使人惋惜如此一位高尚的人,生命路途的悲惨。
孔子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学习孔子高尚,让人深有所思,是的,在当时那个战乱的时代,孔子的儒家道法被各个国家重用,但是他没有被别的国家用重聘金所动,依然效首鲁国,但最终被叛人挑拨而被赶出鲁国四处传教乞讨,如果;是现在这个社会,一定是一个被视为尊重的人,但是那个战乱的.时代,竟然像一个乞丐流落街头,连口饭都吃不上!使人不禁叹息人生的不公,竟然让如此一位圣人堕落……呼呼的风越刮越大,刮在树上似乎要把树连根拔起。
雨也越下越大,豆大的雨点像乱古一样叫叫,噼呖啪啦地砸在房屋上,好像要把屋顶砸烂。
突然,一道闪电掠过了天空,紧接着,天空响起了一阵阵轰隆隆的雷声……看到孔子在那种黑暗的年代依然正直的身影,我不禁有所感动,在我们这个没有战乱,和平的年代里,拥有孔子这种品行的人几乎已经见不到了,要想学会孔子的修行不容易,但也很简单,简单是因为只是捍卫了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则,其实孔子也只是做到了这一点,但难是因为这一点,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就要抛弃功名,财物,地位等等,虽然我们不一定能做到孔子这样伟大,但我们起码不能在人生路上做恶事,在别人看来,我们远没有孔子伟大,但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这一生是正直的,是不邪的!看了孔子后,我沉思了许久……电影孔子观后感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朝闻道,夕死可矣”……电影《孔子》带我们重回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恍惚中,我仿佛听到了孔子对弟子们的谆谆教导;听到了颜回谦和恭敬的话语;听到了子路勇敢果断的声音……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们奉为“至圣”,他如一颗绚丽的流星,在历史漫长的黑夜中用短暂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给后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启示……铭记战争的教训。
《孔子》电影观后感4篇
![《孔子》电影观后感4篇](https://img.taocdn.com/s3/m/27fd900dbceb19e8b8f6bab2.png)
《孔子》是一部传记历史片,讲述了东周末年,诸侯割据,相互征战。
孔子为了理想奔走在列国之间,孤独地和整个时代抗争,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部影片的,欢迎大家阅读!《孔子》电影观后感(一)孔子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
一想到国学就会想起论语;一想到论语就会想起孔子。
孔子是一位有德、又有才的圣人。
有德是他会去救助穷人。
比如说在《孔子》这部电影里讲了。
孔子解救了一个要给季氏陪葬的小奴,那个小奴为了感谢孔子,最后还当了孔子的学生。
这个事情还说明了,只要愿意去帮助别人,别人也会感谢你的。
而有才是他会通过观察一个国家,来知道这个国家的未来。
比如说,在《孔子》这部电影里说了。
孔子受到卫国的邀请去了卫国,他通过观察卫国就知道卫国马上会有内乱,所以马上离开了卫国。
这个事情还说明了,只要你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许多事情。
孔子虽然很有才华,很有品德,但是一生之中没有受到任何一位君王重用。
所以他一生都在和他的学生流浪,直到晚年,才回到故乡鲁国,继续教育他的学生学习,直到七十二岁死去。
《孔子》电影观后感(二)影片《孔子》,我看了不止一遍,并不是因为它不好懂,而是因为它让我感动了。
《孔子》从视听出发,达到了心灵的感动与震撼,渲染了当时那种气派氛围。
当然,我也必须承认,影片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虽然尽可能的穿插了孔子的一些名言,也借用了别人的,但是不免给人牵强之感;故事是讲到了,但是不精彩,情节片段之间缺乏很好的衔接;节奏缓慢,人物讲话平淡呆板,没有灵气。
也许是自己太不习惯文言文的缘故,加之中间有篡改历史的情节,觉得有些别扭。
因为这是电影,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时间,要将孔子的一生表现出来,实属不易。
所以总体上而言,它还是成功的。
首先,感触最深的便是影片将尊师重道之风表现得淋漓精致,真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好好学习啊!古今对照,令人汗颜。
古人需拜师求艺,学生自当十分尊敬老师,也会刻苦学艺。
师生情谊真切深厚。
《孔子》观后感15篇
![《孔子》观后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dae5701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b6.png)
看完⼀部影视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
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筹莫展呢?以下是店铺帮⼤家整理的《孔⼦》观后感,欢迎⼤家分享。
《孔⼦》观后感1 今天按照⽼师的安排,观看了央视拍摄的纪录⽚《孔⼦》。
在战国年代民不聊⽣⽣灵涂炭,孔⼦希望把⾃⼰修⾝、齐家之术扩⽽冲之,⽤到治国平天下上⾯。
孔⼦和他的弟⼦周游列国吃尽千⾟万苦,最苦⼀次被⼈围困七天七夜没有吃的,差⼀点饿死在荒郊野外。
还是在四百年后的汉朝,儒家思想才得以应⽤推⼴,从此成为历朝历代主流⽂化。
孔⼦的思想是帝王之术,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培养帝王⼈格潜质。
孔⼦看透⼈性⾃私⾃利的局限性,希望⼈们通过⾃⾝修炼突破⼈性局限性,内存孝悌外⾏忠信,通过利他来实现利⼰⽬的,通过利他来实现⼈与⾃然、⼈与社会、⼈与别⼈的和谐。
⾏⽂⾄此,我忽然想起⼀个天堂与地狱的故事。
在地狱⾥每个⼈都拿着⼀把长柄勺⼦,勺⼦⾥的饭⽆法够着⾃⼰的嘴,所以地狱⾥的⼈每个⼈都饿得⾯黄肌瘦。
天堂⾥⾯的⼈同样也每个⼈拿着⼀把长柄勺⼦,他们⽤⾃⼰勺⼦⾥的饭喂别⼈,这样每个⼈都可以吃上饭过得红光满⾯。
天堂和地狱的差别就是有⽆爱⼼,对别⼈仁爱就会得到别⼈仁爱的反馈。
孔⼦创⽴的儒家学说提倡仁爱,就是希望别⼈通过修炼突破⼈性局限性,⽤利他的⼿段来利⼰,如此实现和谐社会和得到⾃⼰幸福⽣活。
今天的社会发展⼀⽇千⾥,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现象却⽇嚣尘上。
我们需要经过⼏千年磨炼的传统⽂化来教我们如何为⼈处世;我们需要继承⼏千年⽂化孕育精神成果;我们需要传统⽂化来“为天地⽴⼼、为⽣民⽴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孔⼦》观后感2 孔⼦,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好学的故事流传⾄今。
孔⼦30岁时,他已经有了三千多名的学⽣了。
但是,他还是认为⾃我的学识不够渊博。
孔⼦⽈:“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教不倦也。
”如果谁有知识,谁那⾥有他所不明⽩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必有我师焉。
电影《孔子》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电影《孔子》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b6ba02a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d9.png)
电影《孔子》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电影《孔子》观后感1影片《孔子》,是在老师的推荐下看的,说实话,第一遍看的时候,觉得很无聊很无趣,时间又长,很多情节都跳过了,看完之后,感觉跟没看过似的,没留下些什么,于是,又看了第二遍,这次用心的去看,发现有许多论语上经典的语录与故事。
印象中孔子是那种文文弱弱,很消瘦,长胡子,讲很多道理的学者,看完影片,我改观了,更全面地认识了孔子,这个“大成至圣先师”。
电影《孔子》主要讲述了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王朝已日渐衰落,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战。
此时社会混乱,民不聊生。
一代大思想家孔子出身于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而深感忧虑,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
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
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
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
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
他于晚年返回鲁国,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最终,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付诸东流。
但是,礼崩乐坏终促成万世师表。
孔子逝世之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谥“大成至圣先师”。
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
五十多岁的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
孔子一向崇尚周礼,很多的礼仪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渐渐消逝时,孔子依旧遵循着那些礼仪,在面见鲁君之前,孔子正要行礼,一侍从说,孔大夫,你可上堂再拜。
孔子听罢,继续行礼,而后才跟随侍从上堂拜见鲁君。
当鲁君夸奖孔子治理有道时,孔子答道,依周礼治国,三年可有小成,五年大成。
孔子时时刻刻把周礼挂在嘴上,也一直身体力行。
《孔子》电影观后感(精选13篇)
![《孔子》电影观后感(精选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4cdce35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85.png)
《孔子》电影观后感〔精选13篇〕《孔子》电影观后感〔精选13篇〕《孔子》电影观后感篇1孔子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
一想到国学就会想起论语;一想到论语就会想起孔子。
孔子是一位有德、又有才的圣人。
有德是:他会去救助穷人。
比方说在《孔子》这部电影里讲了。
孔子挽救了一个要给季氏陪葬的小奴,那个小奴为了感谢孔子,最后还当了孔子的学生。
这个事情还说明了,只要愿意去帮助别人,别人也会感谢你的。
而有才是:他会通过观察一个国家,来知道这个国家的将来。
比方说,在《孔子》这部电影里说了。
孔子受到卫国的邀请去了卫国,他通过观察卫国就知道卫国马上会有内乱,所以马上分开了卫国。
这个事情还说明了,只要你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许多事情。
孔子虽然很有才华,很有品德,但是一生之中没有受到任何一位君王重用。
所以他一生都在和他的学生漂泊,直到晚年,才回到故土鲁国,继续教育他的学生学习,直到七十二岁死去。
《孔子》电影观后感篇2影片《孔子》,我看了不止一遍,并不是因为它不好懂,而是因为它让我感动了。
《孔子》从视听出发,到达了心灵的感动与震撼,渲染了当时那种气派气氛。
当然,我也必须成认,影片中也有一些缺乏之处。
虽然尽可能的穿插了孔子的一些名言,也借用了别人的,但是不免给人牵强之感;故事是讲到了,但是不精彩,情节片段之间缺乏很好的衔接;节奏缓慢,人物讲话平淡呆板,没有灵气。
也许是自己太不习惯文言文的缘故,加之中间有篡改历史的情节,觉得有些别扭。
因为这是电影,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时间,要将孔子的一生表现出来,实属不易。
所以总体上而言,它还是成功的。
首先,感触最深的便是影片将尊师重道之风表现得淋漓精致,真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好好学习啊!古今对照,令人汗颜。
古人需拜师求艺,学生自当非常尊敬教师,也会刻苦学艺。
师生友情真切深沉。
孔子落魄流亡,学生仍然紧紧追随,伴其左右;子路至死不忘师之教导,扶正官帽;颜回不畏艰险地保护书籍,为之献身。
我哭了,且不说修改了历史,不说两人的行为有些迂腐,却将他们变得崇高而又伟大,使其境界得以升华。
《孔子》观后感(14篇)
![《孔子》观后感(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ac4b36a6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3c.png)
《孔子》观后感(14篇)《孔子》观后感篇1上周五,我们五年级集体观看了电影《孔子》,这部电影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出生在当时的小诸侯国————鲁国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
孔子一生心系家国,为当时社会礼崩乐坏而忧心忡忡,希望能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与智慧影响当时春秋诸国。
孔子曾任官于鲁国,当时鲁国有一种用活人陪葬的残酷制度,在孔子的多番劝说和努力下,鲁国终于决定废除了这种制度,百姓因此受益。
孔子还想以其勇敢和智慧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试图带给国家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然而因现实的残酷而受阻。
但孔子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理想。
他率领众弟子奔走列国长达14年,传播他的思想,以期实现他的主张。
孔子晚年重返故乡,为鲁国效力。
由于他的人生抱负最终未能实现,所以最后孔子在失意中去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
但他一生终成万世师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创造了泱泱大国两千年的辉煌。
在电影中,孔子与弟子们临危不惧,坚定的信仰和高尚的品格让人印象深刻,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颜回。
有一次路过一条冰河,他们走到一半时,冰裂了,装书的车掉进河里,颜回不顾刺骨的寒冷,跳进水中把书抢救了出来,但自己却没能上岸。
我知道,其实颜回以生命来捍卫的不只是书,更是他珍视的思想和信仰。
早就听说过文人的儒雅之气,他们都惜书如命,但古代圣贤竟然不惜以命换书,仍然让我震惊和钦佩。
子路的形象也让我难以忘怀。
他在战场上被敌人击中,临死时仍然“君子死而冠不免”。
子路的气节告诉我,人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有骨气,即使落难也要保持君子气节,维护信仰。
除了这些,我还领悟到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包含儒家思想中重要的处世方式,教给我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要学会尊重他人的喜好。
观看了《孔子》这部电影,我从中受益匪浅,不仅对孔子有了感性认识,对孔子及弟子们传承的儒家思想有了初步印象,也懂得了一些做人和做学问的道理。
从孔子和弟子身上所闪现的美德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之所以被人喻为圣贤,是因为他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精神信仰,同时他更是以身作则,教育出了优秀的弟子,使儒家思想广泛传播,让更多人从中得以受益,这就是圣贤给我的启示。
《孔子》电影观后感
![《孔子》电影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151006d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03.png)
《孔子》电影观后感《孔子》电影观后感15篇《孔子》电影观后感1曾经的孔圣人被电影拉下神坛,影片很励志,他告诉我们圣人也是人,也会颠沛流离,也会挨饿受冻,也有七情六欲。
但影片中的孔子还缺少面对生与死的考验,这一课在影片中让颜回给完成了,可没有经历过死亡,就悟不透活着的快乐,这应该是圣人的必经之路。
谦谦君子后为仁,仁之不厌不倦后为圣。
圣是孔夫子学问中的道德境界,仁是孔夫子学问中的道德准则,仁与不仁其基础就在于好学不好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尤其体现出孔子学以致用重在行动,也就是说在生活中感受仁的存在。
要这样看我们应该感谢赐给孔子苦难的所有人,正是这十几年的漂泊生活才让孔子的理论更加成熟。
但在这里我不寻找电影的不足,因为任何一部作品都存在遗憾,同时也可能是我境界的不到位导致的理解缺失,所以我要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问题。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我不知自己算不算君子但我明白自己绝不是小人。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我欣赏他们在困难面前表现出对生活的态度,在面对苦难时的团结。
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资生活所累,才能保持心境的恬淡与祥和。
我欣赏他们在极端的情况下也没有忘记对理想的追求,这正体现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最后谈谈情感。
孔子爱家人,爱弟子,他正是以个人的道德风范形成的非权力影响力来影响大家,其结果就是后面都是心悦诚服的追随者。
影片中提到的南子,是位美丽多情又很有才干的女子,是一位敢爱敢恨的巾帼英雄,他们的交流让彼此产生了共鸣,找到了知音。
对于她孔子不能说不动心、不动情,但为着心中的理想,不得不放下很多东西。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是孔子在情感交织时警示自己的话,也是找到知音的一种感慨,同时也是对南子的一种肯定。
南子也有同感,在南子被毒箭射中之后,脑海中想到的不是江山社稷而是孔子这位初识的知音,有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南子死的很幸福,她的人生没有遗憾。
经典电影《孔子》观后感
![经典电影《孔子》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49bffda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8b.png)
经典电影《孔子》观后感虽然《孔子》在单个画面上特别夸张和奢华,但事实上这还是一部缺乏视觉感的电影。
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经典电影《孔子》观后感(七篇),诚心希望能为您供应帮助!经典电影《孔子》观后感篇1昨天,我听妈妈说银谷影城正在热播电影《孔子》,我马上载歌载舞起来。
妈妈见我这么兴致勃勃,便答应带我去看这个电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诞生于公元前五世纪。
他学问渊博,是一个宏大的思想家和教化家。
整个电影讲解并描述的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先后去过卫国、蔡国、齐国、郑国等国家。
孔子原来在他的家乡鲁国享有很高的官职—司寇,他提倡用礼仪治国,让国家富强,不同意连绵的战乱,耗费钱粮,这样才能使天下太平,百姓过上安家立业的美妙生活。
但是他这种理念当时并没有被鲁国国君接受。
即使这样,孔子还是在鲁国废除了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殉葬”。
古代,每个有钱的主子,手下都会有一些奴隶,而主子去世后,他的奴隶就会一个不剩的拉去陪葬,望见这残忍的一幕,令人心惊胆颤。
有一次,一个大臣的父亲死了,他的一个小奴逃到了孔子的家中,哆哆嗦嗦地说了实情。
其次天上朝,孔子带来了了这个小奴,国君愤愤地说:“你怎么能不告知我,私自收下这个小奴呢?”这时,一位朝中大臣对孔子说:“奴隶陪葬是一种礼节,你是不能收留的。
”孔子不慌不忙地说:“死去的人也是你最要好的挚友,那你为什么不去陪葬呢?”一下子说得这位大臣张口结舌。
但孔子最终还是被鲁君赶出了鲁国。
孔子离开鲁国后,先后周游了很多的国家,都没有得到重用。
这时,鲁君派人请孔子回国,孔子经三思后同意了。
但在返程的路上,令人感动的一幕发生了。
当他们的马车行驶在冰冻的河面上时,冰面突然崩裂了,书简掉到了河水里,孔子最喜爱的学生颜回知道这些书简是孔子的全部心血,因此不顾自身安危跳进冰水,救出了这些书,而他却被冰冷的河水冻死了。
望见这时,我差点眼泪夺眶而出。
孔子周游列国14年,最终在68岁时回到了鲁国,用心讲学,最终在73岁时因病去世。
电影《孔子》观后感(7篇)
![电影《孔子》观后感(7篇)](https://img.taocdn.com/s3/m/5884b16d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d4.png)
电影《孔子》观后感(7篇)电影《孔子》观后感1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
五十多岁的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
在鲁定公的支持下,孔子在那一时期完成了自己许多的政治设想,设计帮助鲁国收回了被齐国侵占的三城,维护了鲁国的尊严,提出堕三都的想法。
然而就是因为如此导致三都对此大为不满,在季桓子的设计下,孔子开始流亡,周游于列国,直至晚年才回到鲁国。
电影《孔子》改编了史书中记载的堕三都、周游列国、子见南子、孔子回国以及韦编三绝等故事,除了阐述中国儒家“仁义礼乐”思想外,两千多年前的陪葬祭祀、叩拜礼数、木简文书、建筑风格等都映射着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
片中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踏上周游列国的颠沛之路——他们走过四季轮回,在传道授业的同时遭受百姓非议、经历饥寒和战乱、忍受弟子死亡的切肤之痛等场景,气壮悲歌,令人敬畏。
电影中孔子在没有季桓子军队的帮助之下,巧用计谋夺回被齐国侵占的三城这一情节很令我震惊。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世家大儒,是位圣人,这似乎就给了我们其实孔子只是个书生的感觉,却不知其实孔子也是很善于用兵作战的,他的射艺其实也是颇为高超的,这可以从孔子与季桓子比试那一情节中看出来。
通过电影孔子,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其实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大儒。
在整部影片中,孔子都像观众们展示了一个大爱大仁,拥有高尚政治理想的形象。
他可以为一个陪葬的小奴隶而向君王求情不惜得罪在鲁国权势滔天的季桓子,可以在被鲁国抛弃的情况下依旧让弟子回去解救鲁国于危难中,可以在被困饥寒交迫之时依旧弹琴、讲授······这样看,称孔子为圣人当真不为过,他的言行举止貌似已超脱于“人”这个概念了。
然而,我想说,孔子的确当真是个圣人,但也绝对是个普通人。
这部电影将孔子拉下神坛,从一个凡人的角度去诠释这个“圣人”。
孔子亦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缺点,也有七情六欲。
600字《孔子》观后感【精选5篇】
![600字《孔子》观后感【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596c25f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ab.png)
600字《孔子》观后感【精选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报告、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lan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600字《孔子》观后感【精选5篇】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这次本店铺为您整理了5篇《600字《孔子》观后感》,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孔子》观后感13篇
![《孔子》观后感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cf3244c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f5.png)
《孔子》观后感13篇《孔子》观后感篇1孙子是我国春秋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
他生在鲁国,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祈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他曾任鲁国中都宰、大司寇和代国相,他提出了“以礼治国”的新式政治思想,他所创的儒家思想至今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他所著的《春秋》、《论语》都流传后世,被千古传诵。
带着一份期待与崇拜,星期五的晚上,我们全家走进影都,观看了电影《孔子》。
孔子自幼勤奋好学,当他三十而六时,逐渐在他的故乡鲁国崭露头角,得到了鲁君的赏识,被认命为中都宰,在他的管制下,中都变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后又逐渐被鲁君加封为大司寇,曾一度做上代国相的要职。
击败了叛军,安保鲁君参加齐鲁盟会。
但是,随着他的平步青云,却迎来了三恒的忌恨与排挤,终被三恒之首季氏驱逐出鲁国,后在异国他乡,带着一帮他的弟子颠沛流离、居无定所、风餐露宿十几年,但始终坚持他的理想从不放弃,并在途中著下《春秋》一书。
在他晚年之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终于被迎回鲁国。
看了这部令人悲伤的电影,我不仅又对孔子多了几分认识与敬佩之意:一、孔子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更是一名极有谋略的军事家。
在齐鲁盟会中,齐王心怀不轨,派出二百乘兵车,以威胁鲁君投降齐国,而孔子却用三百辆牛车,造出轰天声响,吓退了齐军的兵车,他不用一兵一卒,夺回了鲁国失陷多年的郓、龟阴三地;在朝中,他提出了“堕三都”、抑三桓”的主张,并用火攻的方法平叛了来势汹汹的三恒家臣——公孙狙。
这改变了我以前对孔子“懂文不懂武”的印象,令我看见了一个文质彬彬的孔子的另一面。
二、我敬佩孔子在逆境中永不放弃理想的精神。
孔子流离他乡近二十年,不管环境多么艰难,始终不曾放弃他儒家思想的宣扬,他情节高尚,从不吃嗟来之食,一举一动中始终保持着他的学者风度和神态,在断粮七天时,他“以乐代食”,以顽强的意志力抗击饥饿的侵袭。
在周游途中,为了让儒家思想得以流传后世,他废寝忘食,奋笔激书,写下《春秋》一书,使他的儒家思想在后世得以实现,并影响了往后历朝历代的政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观后感500字
导语:孔子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下面是品才小编为您带来相关内容,请您欣赏
《孔子》观后感500字我读了《史记》中孔子的故事,知道了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末期鲁国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从30岁开始一直从事教育。
相传,孔子有三千名弟子其中有七十二个出名的人,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
孔子是一位品学兼优、虚心好学的人,他从小就十分崇尚礼制,读书也十分勤奋、谦虚,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提出要不懂多问。
孔子是一位思想家创立了儒家学派,他劝君主要以“仁”治国,要爱护老百姓还要讲礼仪,孔子说“国君要像个国君,臣子要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孔子一生有远大的抱负,但他却不得志。
孔子在二十岁就立志想成为大官,但是由于敌国的诋毁,使得他在50岁时才做了一个小官,叫大司寇。
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人。
经过多年的研究整理,完成
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着作,这些经典一直流传至今。
孔子的一生中有许多名言警句,这些名言警句经过他的弟子和次弟子的整理,编成了《论语》。
孔子是一位圣人,他的思想影响了全人类,我们中华民族为孔子而感到骄傲。
《孔子》观后感500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虽然我并不是很理解学习《论语》的作用竟然有如此之大,但这个周,通过对我们班的论语一角的学习,我了解了一条条《论语》里蕴含的知识,发现它对我们的学习真的很有帮助。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让我感触很深。
她的意思是:拥有知识的人不如爱好知识的人;喜爱知识的人不如以学知识为乐趣的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对知识产生兴趣,只有对”知“乐而为之,才能不断积累更渊博的知识。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我的古筝学习。
最初,我因为她优美的旋律和音色而喜欢上了她,但枯燥的日复一日的练习却让我几次都想放弃,坚持到现在,我已经慢慢体会到了,古筝带给我的乐趣,每天的练习也不再只是完成作业。
我还发现一个秘密,要是我这个周喜欢练了,总会有很大进步,要是这个周应付了,不仅没有提高,可能还会后退,所以我
觉得孔子的这句话真对,对学习的内容有兴趣、用心才能学得好,取得更好的成绩。
现在,我已经把学古筝当作一种乐趣了,只是还不够深,应该继续努力。
再看看其它学科,总是喜欢的,感兴趣的学得更好些。
我的数学不太好,常常会出一些不该错的题。
结合《论语》里的这句话,再看着班上的数学尖子生们,我发现她们非常喜爱数学,常常以解题为乐趣。
而我,还只是把它当作一门知识课,不喜欢深入思考。
现在我知道了我和他们的主要差别在哪里,我会努力像他们一样,从数学中发现乐趣,爱上数学,这样才能学得更好。
这么一条简简单单的论语,却让我明白了这许多的道理,我会慢慢学习其它的《论语》知识,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孔子》观后感500字今天,我看了孔子这部电影,内容是主讲孔子的一生由鲁国兴盛的国相(相当于现在的总理),衰弱到一个四处传教的乞丐,最终又回到鲁国的人生经历,令人不禁感叹人生的曲折路程,又使人惋惜如此一位高尚的人,生命路途的悲惨。
孔子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学习孔子高尚,让人深有所思,是的,在当时那个战乱的时代,孔子的儒家道法被各个国家重用,但他没有被别的国家用重聘金所动,依然效首鲁国,但最终被叛人挑拨而被赶出鲁国四处传教乞讨,如果;是现在这个社会,一定是一个被视为尊重的人,但是那个战乱的
时代,竟然像一个乞丐流落街头,连口饭都吃不上!使人不禁叹息人生的不公,竟然让如此一位圣人堕落……
看到孔子在那种黑暗的年代依然正直的身影,我不禁有所感动,在我们这个没有战乱,和平的年代里,拥有孔子这种品行的人几乎已经见不到了,要想学会孔子的修行不容易,但也很简单,简单是因为只是捍卫了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则,其实孔子也只是做到了这一点,但难是因为这一点,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就要抛弃功名,财物,地位等等,虽然我们不一定能做到孔子这样伟大,但我们起码不能在人生路上做恶事,在别人看来,我们远没有孔子伟大,但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这一生是正直的,是不邪的!
看了孔子后,我沉思了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