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韦伯《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的创作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韦伯《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的创作背景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正处于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和封建势力的复辟对浪漫主义的产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中,作曲家韦伯就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浪漫主义是继古典主义之后在欧洲音乐史上的又一次文艺思潮,这个时期的作曲家更加注重人自身的情感表达、主观愿望的实现,对生活的热爱、自由的向往不再遵循传统的古典主义音乐表现形式,而韦伯却依然遵循着古典主义的原则和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这在他的单簧管作品中充分体现了韦伯的这一创作特点。
其中《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就是韦伯单簧管作品中的经典,也是韦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单簧管产生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又称黑管和克拉管,在台湾又称竖笛,在管弦乐队中有“演说家”和“戏剧女高音”之称。
单簧管的音区较为广阔,高音嘹亮,低音浑厚,属于木管乐器,应用也比较广泛。
韦伯《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犹豫、怀疑,第二乐章继续思考,第三乐章走向理想之路。
通过《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的曲式旋律和演奏,对韦伯的音乐创作特征、演奏风格的发展与传承做出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一、韦伯生平及其创作特征
卡尔·马利亚·冯·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1786-1826年),德国作曲家、钢琴演奏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
1786年11月18日出生于德国奥伊廷,1826年6月5日在伦敦逝世。
韦伯出身于一个有着浓厚音乐氛围的家庭,母亲是一名歌手,父亲是巡回剧团的经理,他随父亲在各地旅行的时候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并接触到了众多的民间音乐,这为他后来创作民族主义题材的歌剧奠定了一定基础。
韦伯在十岁学钢琴,而后又学作曲,十二岁开始写作歌剧。
具有代表
性的歌剧是《自由射手》即《魔弹射手》。
在韦伯年幼的时候师从J·海顿之弟学习音乐创作。
1803年在维也纳师从G·J·福格勒学习作曲,1804年任布雷斯劳的歌剧团指挥,随后因为他的音乐变革思想不被理解,不得不选择离开。
1807年担任德国斯图加特符腾堡的公爵秘书,1810年他重新投入音乐活动,布拉格艺术团在1813年选其为歌剧团总监,四年后年又被德国设立的国家歌剧院选中同样担任歌剧院总监。
歌剧《魔弹射手》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这部歌剧的影响力也是空前的。
1821年这部歌剧在首都柏林首演,其创作风格标志着浪漫主义歌剧的诞生,之后又陆续创作了《欧丽安特》《奥伯龙》等歌剧。
韦伯在英國首演《奥伯龙》时因肺结核加上过于疲惫,1826年6月在英国逝世,享年39岁。
除歌剧外,他在合唱、交响曲、协奏曲等的创作方面影响都较大。
对于单簧管音乐来讲,韦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写的单簧管乐曲都是单簧管音乐的精品。
他创作了单簧管协奏曲两部、单簧管小协奏曲、大二重奏曲和变奏曲各一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创作于1811年的《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
韦伯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个时期的欧洲正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等相互对立,社会产生了与启蒙主义相对立的浪漫主义。
其中对浪漫主义起决定作用的就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和封建势力的复辟。
19世纪20年代前后正是德国民族意识觉醒的年代,韦伯就曾为爱国诗人T·克尔纳的诗集《琴与剑》中的诗篇谱曲。
像韦伯这样的知识分子最初是拥护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但是随之发生的却是拿破仑称帝和王朝复辟,让人们对革命的狂热激情与失望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而韦伯此时期的作品就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情绪波动。
浪漫主义是继古典主义之后在欧洲音乐史上的又一次文艺思潮,这一时期的作曲家不再遵循传统古典音乐的表现形式,而在意人自身的情感表达、主观愿望的实现,对生活的热爱、自由的向往。
音乐题
材上也出现了多种形式,如交响诗、幻想曲等,从韦伯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浪漫主义音乐的身影。
韦伯大部分的单簧管作品依然遵循着古典主义的原则,但也充满着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
韦伯的协奏曲都是奏鸣曲式的构成,但是他并没有被奏鸣曲式的结构限制住。
他的单簧管作品十分注重旋律的抒情性与线条性,对比原则十分突出,经常运用音色、音区、速度、力度最弱、最强的变换,节奏变化生动活泼,让人耳目一新。
其次,韦伯的单簧管作品充满了民族音乐的味道,将谐谑曲、小步舞曲等富有民族音乐特征的结构融入其中,深刻体现了韦伯的民族文化意识。
二、创作背景及分析
在欧洲音乐史上,韦伯的创作才华比较出众,他创作了大量优秀、流传百世的音乐作品,其中单簧管协奏曲在他所创作的作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十九世纪的德国有着许多著名的作曲家,而韦伯作为浪漫主义时代的开拓者,就足以证明他对这个时代的影响力,这首协奏曲是韦伯为好朋友贝尔曼所创作的,同是德国人的贝尔曼也是一位著名的单簧管演奏家,韦伯创作了许多以单簧管为主奏乐器的乐曲,这些乐曲的创作和完成都离不开好友贝尔曼对其的指导和影响。
韦伯写的单簧管乐曲都是单簧管音乐中的精品。
他一生创作了七部单簧管作品,其中作品《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于1811年创作成功,1811年7月首演,此曲也是闻名于世的协奏曲,由好友德国单簧管演奏家贝尔曼主奏。
韦伯作为十九世纪德国最负盛名的作曲家,经常受邀为个人或者政府谱曲。
1811年由于当时的执政者巴伐利亚国王在一次宫廷音乐会中听到由贝尔曼演奏、韦伯创作的《单簧管小协奏曲》而备受感动,韦伯的作曲才能受到巴伐利亚国王的赏识,并邀请韦伯为宫廷音乐家贝尔曼量身定做一首单簧管曲目,韦伯不负重托,于1811年完成了《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
在他创作的所有单簧管协奏曲中,《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最为著名,影响意义也是最为广泛的。
韦伯的
《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以其独特的风格与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而受到了后世演奏家的广泛关注,是單簧管演奏活动中演奏次数较多的曲目。
这部作品的诞生极大地推动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也是这个时代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后来的音乐家的创作给予了启迪。
韦伯《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表达了知识分子面对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和王朝复辟的思考,表达了人们在探索追求理想社会时产生的激情和怀疑。
在第一乐章中犹豫、怀疑,在第二乐章中继续思考,在第三乐章中认识到革命是必然的,是到达理想的必由之路,这些犹豫和怀疑终于得到了解决。
大型套曲都是这样的,如像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中人与命运的战斗是失败的,但经过第二乐章的思索、第三乐章的积累知识和积蓄力量,最终在第四乐章中取得了胜利。
三、旋律主题的运用
第一乐章《引子与行板》,是整部协奏曲中最重要的章节。
引子部分,将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的音乐动机做了预示性的展示。
主部主题在调性上运用开放性写法,给音乐的展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连接部之后出现的副部主题,温暖而美好,在速度和音乐形象上同主部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将这段作为爱情主题,用以表达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与期盼。
展开部对主部主题进行展开,音乐形象从容而自信。
第二乐章《慢板》,音乐形象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音乐语言单纯而柔弱,调性相对比较稳定,旨在营造一种孤独、不安、徘徊和彷徨的氛围,然而接下来的整个音乐的调性变化处于越来越不稳定的阶段。
再现段,将音乐推向高潮,结尾处呈现乐段的主题在固定低音的背景中,轻轻地、反复地缩减出现,寓意带着疑问结束本乐章。
第三乐章《小快板》,是曲调轻快悦耳的小快板结构,具有非常显著的回旋曲特点,在本乐章中,回旋曲调如同舞曲般持续地再现以及重复,让人们对第三乐章突出的音乐节奏感更加流连忘返。
四、作品的情感表达
《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是一首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典型作
品。
浪漫主义作品与古典主义作品最大的区别在于,浪漫主义音乐不像古典主义音乐那样刻板、严谨地去对应节拍,可以根据演奏者个人的感受和喜好来自由演奏时值,让音乐更加自由化、个性化。
但也并不是可以完全随意改动,要保证音乐能够在不影响节奏的情况下正常演奏。
在演奏作品时我们应当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深刻体会作者通过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创作目的以及传达给听众的讯息。
在演奏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情感的投入、掌握音乐的脉络、注重音乐的情感细节,将乐曲中所表达的开朗、快乐、积极向上的感受进行灵活掌控,用心去演奏每一个音符,做到融会贯通,这样在演奏时我们的手指将变得“轻车熟路”,情感上也变得“游刃有余”,而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所在。
在偌大的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所以每个演奏者对于乐曲的理解都是不同的,但我们应当尽可能贴近创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结合自身体会,演奏出属于自己的风格,让演奏更加具有感染力。
五、结论
《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被很多单簧管大师用于音乐会上演奏,也是专业型高等院校单簧管专业的必学曲目。
从韦伯《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的创作背景展开到曲子的艺术特色,浅析了它的音乐风格以及作品情感的表达,并且在演奏技巧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感受和观点,任何高超的演奏技巧都需要服从于音乐作品的内涵,这就要求演奏者在具备高难度的演奏技巧外,还要注重对音乐整体性内容的理解。
对于韦伯的作品,我们有必要拿出来更深层次地研究和学习,现在我们只是了解了演奏方面要注意的问题,之后需要通过更深层次的学习来体会在浪漫主义音乐时期韦伯留下的音乐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