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下册 10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
第十章《极地地区》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二)教学难点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三、教学突破1.分别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说明两极地区的位置。
2.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用经纬网辨别方向。
3.利用两极地区气温图,区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4.利用图片等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教学准备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有关阅读资料、图片、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一)冰雪覆盖的地区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播放极地地区的景观录像)总结: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板书:两极地区2.两极地区都是被冰雪覆盖的地区,为什么呢?我们来揭示这一问题。
板书:冰雪覆盖的地区展示北极地区图和南极地区图。
请同学们从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
(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
南极地区:位于南纬66.5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新版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册第10章《极地地区》教案1新人教版
新版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册第10章《极地地区》教案1新人教版第十章极地地区(1)上节作业反馈:教学目标:1学会根据要求对资料进行分析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使学生学会判读极地投影图,并能根据两极地区的气温特征比较两极自然环境的差异。
导学过程:二次备课导:3分钟学生纠错(红色)任务一.冰雪覆盖的地区(一)北XX地区位于,是指北纬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三洲的陆地和岛屿;南XX地区位于,是指南纬(),包括,以及周围的海洋。
(二)1.沿一条经线飞行,一直向北,能否回到出发点?说明什么问题?2.沿一条纬线,一直向东(或西),能否回到原出发点?说明什么问题?(三)1.假如你们现在站在北XX点,请你们依次告诉同学们,你们的正前方应该是什么方向?为什么?。
2.要建一座四面向南的房子,你认为可能吗?可将在那里?(四)读右图完成下列各题,1.在地球仪上经线指示什么方向?2.纬线指示什么方向?3.从极点上空俯视,观察所看到的经线和纬线是什么形状?4.以极点为中心向外呈放射状的一系列直线表示的是什么线?那些圆圈又表示的是什么线?5.下图中,该图中心点是哪极?C点位于A点的什么方向?B点位于C点的什么方向?B点位于A点的什么方向?任务二.1.读课本北极图图10.1:1)北XX是指哪个范围?(用红笔描出北极圈)2)北极点所在的是洋还是陆?什么洋?3)北冰洋四周有哪几个洲环绕?2.读课本南极图图10.2:1)南极地区是指哪个范围?(用红笔描出南极圈)2)南极点所在的是洋还是陆?什么洲?3)南XX四周有哪几个洋环绕?3.完成以下题目:1).极地地区是指纬度高于南北纬_度的区域;2).北XX中心的大洋是_;3).南极地区的大洲是_;4).环绕南极地区的三个大洋是_、_、_。
4、思考问题:南XX与其他大陆在景观上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南极厚厚的冰雪覆盖层能给我们人类带来什么资源呢?5、讨论:如果南极冰川全部融化,世界将会怎样?我们的生活是否会受到影响?6.读图:“南XX年平均气温图”“南XX年平均降水量图”,参考课文内容回答:气温、降水、风速的概况,并总结极地的自然特征7.读图10.5,比较南北极地区的气温差异,分析南XX地区气候严寒的原因?8、酷寒的气候对两极的动植物会产生哪些影响?极地生物怎样?练:12分钟一、填空题1南XX几乎全部位于南XX圈内,周围被_洋、印度洋和_洋包围。
【人教版】七年级下地理《第十章 极地地区》优质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地理《第十章极地地区》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下地理《第十章极地地区》是学生在中学阶段首次接触极地地区的知识,本章内容主要包括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以及极地保护等方面。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生动地展示了极地地区的独特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极地环境的保护。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球上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地理知识,对气候、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有一定的了解。
但极地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对学生而言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来逐步了解和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环境的保护意识,关注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2.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生物适应性以及极地保护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造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好与极地地区相关的图片、视频、图表等资料。
2.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准备:提前分组,准备讨论和分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极地地区的美丽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对极地地区有哪些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关于极地地区的哪些知识?”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板书,呈现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 极地地区(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第1课时)》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初步了解,为他们以后学习更多关于极地地区的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极地地区这一特殊的地域,他们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课文和参与讨论等方式,逐步建立起对极地地区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课文和参与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保护极地地区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
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图片观察法、阅读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
2.准备课文和相关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3.准备案例分析题,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加深对极地地区的认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对极地地区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和相关阅读材料,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和句子,加深对极地地区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材料,找出极地地区的特点。
然后,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是学生在学习了世界地理基础知识后,进一步了解地球两极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内容。
本章主要包括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独特之处,增强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对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极地地区的特殊性和人类活动对极地环境的影响,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极地地区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关爱自然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极地地区的特殊性和人类活动对极地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创设极地地区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极地地区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素材。
2.教学素材:收集极地地区的相关资料,如新闻报道、科研论文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对极地地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人教版 初中七年级下册 第十章 极地地区第1课时名师制作优质教案
难点的处理比较合理,先引导学生回忆判断极地地区地图判读方向口诀,然后通过我国三个南极科考站相互方位练习,应用并巩固知识和能力,最后又在学案填图上再次落实,突破难点。
教
学
过
程
“极” 一般有最的含义,因极地地区具有特殊性,使极地地区的是地球上世界之最最多的地区,同学们你们找到了南极地区多少世界之最呢?
组织学生将课前准备的南极地区世界之最按地理要素归类。
辨析地名“南极点、南极大陆、南极洲、南极地区”。
讨论学案练习巩固之敢想敢做:如果到了南极点,你最想做什么?
组织学生阅读极地地图,在地图上明晰范围大小。
学情
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这个年龄的学生好奇心强,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同时,地理学习已有近一年的时间,对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基本能够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综合分析区域地理问题,但对资料进行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比较欠缺;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从他们感性趣的内容入手,并且从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能大胆提出设想,提出探究性的解决办法。
用故事、总结别称称号,成因分析和影音资料将重点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多层次、多角度突出,
从实际效果来看,整堂课上下来是很顺畅的,各个环节之间也能够做到环环相扣。基本已经达到课堂目标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够积极配合老师,认真听讲,举手发言,在讨论时,也能够参与到自己小组的讨论中去。整堂课师生活动较多,学生自己讲的比较多,设计的这些活动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而且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人教七下第十章《极地地区》教案设计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两极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运用相关图片和资料说出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并加以比较。
3、举例说明开展极地科学考察的重要性,读图说出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站。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和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小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通过认识极地地区,初步形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学情分析】通过一个学期世界区域地理的学习,初一学生掌握了学习区域的一般方法,知道了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认识一个区域。
但更多的是掌握了有常住人口的国家和地区,对于地理位置特别、自然环境特殊、人烟稀少的两极地区却少有了解,一方面相距甚远,了解相关知识少,另一方面平时讲授的较少,学生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一般学习方法。
【教材分析】本节知识是人教版教材第十章《两极地区》,这是世界地理分区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也是世界地理最后一章。
教材从三个方面,重点以南极地区为例,以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进行对比学习,结合图示、图片、阅读材料、课堂活动等方面,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科学考察、环境保护四个方面展开学习,启发学生思考南北两极地区的异同,探索原因。
其中第一部分地理位置和范围,第二部分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介绍了极地地区的特殊性;第三部分科学考察的宝地和第四部分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则阐述了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加强环境保护的原因。
教材这样安排符合知识点的层次特点,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重点难点】重点:特殊的地理位置难点:学会根据“南北极地区地形图”探究自然环境的特点【教学工具】多媒体、填充图册、微视频、地图等资源【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对比分析【教学资源】课本,微视频,填充图册【教学过程】导入:极地地区的视频提问:看完视频对于极地地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冷,寒冷,干燥等等板书:第十章极地地区寻觅极地挑战极地探索极地保护极地自主学习:第一关【寻找极地】观看演示,寻找南极地区,打开教材92页,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上的第一关,寻觅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第十章极地地区第一课时教案:2020-2021学年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
《10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一)学案导引:1、分别观察课本中的“南极地区图”和“北极地区图”,边观察边讨论这几个问题。
(1)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与以往见过的大洲地图一样吗?不同在哪里?(2)找出图中的南极圈、北极圈,说明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纬度位置,简单分析这种纬度位置的意义。
(3)通过图例,你能说一说两个地区谁以海洋为主、谁以陆地为主?(4)两个地区各包括哪些陆地和海洋?2、阅读“南极地区地图”,回答下列问题:沿各经线向南极点是什么方向?反之是什么方向?如何标注地图的自转方向?如何判定东西方向呢?3、要求学生判读下列问题:(1)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位于南极大陆的什么方向?(2)印度洋位于大西洋什么方向?(3)中国的中山站位于中国长城站的什么方向?教学反思:两极地区对学生而言遥远而陌生,感觉神秘而好奇,因此,我在课前请学生查找相关内容(位置、资源、气候、我国科学考察站等),为本节课作铺垫。
本堂课在此基础上作更深层次探讨。
课堂上主要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学生发言相当踊跃,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主要起了引导作用。
这节课成功之处在于把地球知识和地图知识系统地通过南北极图来加以综合,并结合特殊的南北极地图重新认识经度和纬度,以及如何判断极点地区的地图方向,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在地图上识别地理事物的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有些地方设计的还不够细致,如在方向的判断上,在地图上还存在一个距离远近的问题,要让学生注意一定要选择距离最近的两点来判断。
总的来说,整堂课有些“赶”,学生讨论还是在老师设置的框内,思维得不到发挥和扩展,与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还有些差距,还是有老思想,感觉一堂完美的课应完成教师预设的所有内容,没有深入展开。
这些将是我以后改进的方向。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是关于地球两极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内容。
本章教材旨在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理解极地地区对全球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对极地地区的探索和保护。
教材包括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特点、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但对于极地地区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
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通常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片来进行引导。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极地地区的保护有一定的兴趣,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特点、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保护意识,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关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气候特点、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保护。
2.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对全球环境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特点、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保护等内容进行讲解。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极地地区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阅读法:让学生阅读相关资料,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讨论法:分组讨论极地地区的保护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2.图片: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图片。
3.资料:关于极地地区的保护措施、人类活动等方面的资料。
4.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和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图片,引发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极地地区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讲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特点、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展示相关资料和图片,让学生对极地地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十章 极地地区》教案_19
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课导入【课件展示】人类历史上探究南、北极地区的路线【教师口述】自古以来,人们心中一直有着这样的好奇与困惑,如果一直向北或向南,我们将会抵达哪里?早在1908年美国海军少将罗伯特·皮里就已经成为第一个徒步到达北极点的人。
1977年,苏联的破冰船北极号航行至北极点。
1999年中国开始了首次北极考察。
而在地球另一端的南极地区,探险也从未停止。
18世纪库克船长的第二次环球航行,发现了南极大陆,然而漂浮的冰山阻挡了他的脚步。
100多年后的挪威极地探险家罗阿德·阿蒙森历尽艰辛,终于成为人类第一个登上南极点的人。
南、北极地区好似拥有一股强大的磁场,吸引着人类一次又一次向着白色荒原迈进。
学生观看投影,根据老师的介绍,找寻图中人类探寻路线。
人类探险历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承转过渡【教师口述】今天老师将和大家共同模拟一次极地探险之旅,就在当下,我们1班的极地探险队正式成立。
想要去极地探险,我们要准备哪些东西呢?【课件展示】1班同学集体照,并利用P图上文字“xx中学2015届极地科考队”学生回答:乘雪龙号去、要带防寒衣物,要带指南针等等。
学生更加融入极地地区探险挑战情境班级合照经过P图可以引起学生共鸣,让探险身临其境。
➢第一关——世界的尽头【独立自学】独特的位置和范围1.南极地区:位于南极圈以南,包括南极以图为基础,培第一关世界的尽头【自学提示】研读P92内容及图10.1、10.2,完成以下任务:1.范围在课本中划出南、北极地区范围,并用蓝笔描出极圈2.在图中找到以下地理事物并圈出北极点(N)南极点(S)北冰洋及周边的三大洲南极洲及周边的三大洋3.自转方向:在图中画出地球自转方向【组内互说】1.对照两幅地图,组内两两结对,说出极地地区的范围、图中数字(大洲、岛屿)、字母(大洋)所对应的地理事物2.方法交流:如何在地图上快速、准确地记住南极地区周围的大洋?洲及其周边的海域北极地区:位于北极圈以北,包括北冰洋大部分及周边的亚、欧、北美洲。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第十章极地地区(第一课时)教案
第十章极地地区(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能说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
2.理解人类对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我国两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名称和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人类对极地地区科学考察的意义,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我国的南极考察已经有了激动人心的开端,而后又于1997年7月,首次派出国家北极考察队赴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
但今后的历程会更加艰难和漫长,极地事业需要后继有人,需要我们大家踏着先人的足迹,勇敢地走下去。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学习极地地区的有关知识。
二、引导自学新课:让学生说说学校所在地冬季的最低气温大约为多少度?先有一个“冷”的意识。
建构想象:在我们的印象中,两极地区冰天雪地,气温很低,而且风大,究竟冷到何种程度,风有多大,让学生进入遐想,在头脑中构造出从未经历过的,但现实又存在的严寒景象。
指导阅读: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以后,先让全班有声有色地朗读P102阅读材料“南极的大风”,然后指导B组学生阅读课文第2、3自然段,A组学生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
组织讨论:由感性——想象——理性,引导各组学生分别讨论交流,得出两极地区气候的特点:寒冷、少雨、多风。
比较小结: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P104活动2中图10.5“南、北极地区气温比较”的数据,并与人体体温以及水的冰点来对比,突出极地地区环境的恶劣程度。
然后再让学生列举出南、北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和平均风速等数据进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尤其是气候状况)的异同,以及南极地区的环境更加恶劣。
最后教师边小结、边板书:2.自然环境(2)北极地区:终年冰封,但不如南极冷提出问题:两极地区都是冰雪覆盖的寒冷世界,在这样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有生命存在吗?你能否说说两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分别是什么?分组讨论:先指导学生分组观察课本P103图10.3“南极的暖季”和图10.4“北极景观”景观上的差异。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是关于地球两极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等内容的学习。
本章内容丰富,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等。
本章节的教材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特殊环境,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学习了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极地地区因其特殊性,学生可能对其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提高学生对极地地区保护的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保护意识。
3.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等。
2.教学难点:极地地区的特殊环境及其保护。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引导学生感受极地地区的特殊环境。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极地地区案例,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极地地区保护的看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涵盖极地地区相关知识点的课件。
2.教学视频:准备极地地区的风光视频,以便引导学生感受极地环境。
3.案例资料:收集极地地区保护的相关案例,用于讨论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极地地区的风光视频,引导学生感受极地环境的独特魅力。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极地地区有哪些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吗?”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基本知识。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的特殊环境及其保护。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极地地区的特点,并结合案例资料,讨论极地地区的保护措施。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主要介绍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本章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极地地区的知识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
2.难点:极地地区的保护意义和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极地地区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资料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让学生对极地地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针对极地地区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寻找答案。
例如:“极地地区有哪些独特的自然环境特点?”、“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有哪些?”等。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一个关于极地地区的任务。
例如:制作极地地区的手抄报、PPT等。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极地地区的保护意义和措施,讨论交流,培养学生保护极地环境的意识。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一课的趣味教学设计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一课的趣味教学设计鲁迅先生说过:“四时皆春,一年到头请你看桃花,你想过多么乏味!即使那桃花有车轮般大,也只能在初看去的时候,暂时吃惊,绝不会每天作一首‘桃之夭夭’的。
”课堂教学也是如此。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点,满足中学生求知、求新、求变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始终感受到地理课堂是快乐的,学习地理是一种享受。
只有如此,才能把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需要转化为兴趣并上升为动机,提高教学效果。
心理学家吉布森经过实验得出的结论也证实了这一点,即“从环境中获取的信息量的大小与人的知觉感受强度成正比关系”。
下面就以“极地地区”一课教学为例,说明课堂教学中应怎样挖掘教学内容的趣味点。
一、引入单口相声,创设愉悦教学氛围“极地地区”是世界地理的最后一章,此前学生已认识了很多区域,记忆了很多地名。
引入单口相声“地名学”(如下),学生捧腹大笑,既回顾了前面所学知识,又放松了身心,为学习新课创造了一个愉悦的课堂氛围。
如下:放暑假了,我去看望一位我多年未见的姨妈——夏威姨(夷)。
于是,我骑上巴拿马,先穿过一望无际的平壤,又翻越几道陡峭的新加坡、幽深的曼谷,再跨过茂密的柏林,终于在走过了 999 新德里后,到达了我姨妈所在的村庄——石家庄。
这时,前来迎接我的有我的三个表哥——墨西哥、摩洛哥、摩纳哥,还有我的三个表姐——新西兰、爱尔兰、乌克兰。
在他们的簇拥下,我来到了我姨妈家的房门前。
放眼望去,整座房屋金碧辉煌,原来房顶盖着日内瓦,墙上泥着安灰(徽),两扇也门庄严肃穆。
走进大门,脚下柔软极了,原来地上铺着巴基斯毯(坦)。
这时,我姨妈出来迎接我,只见她身穿用俄罗丝(斯)织成的镶着金边的华沙,雍容华贵。
走进名古屋,一片波黑,原来免电(缅甸),这时,她家的小保姆——苏丹,拿来一根希腊,点亮后,屋内顿时一片阳(仰)光。
坐定后,苏丹又端来水果,第一盘是刚果,又红又亮,我摸过就吃,不小心咯掉了我的一颗西班牙,没办法,只好吃第二盘巴梨(黎),好吃极了,梨(黎)巴嫩,梨(黎)巴嫩的⋯⋯还有又脆又甜的尼加拉瓜。
人教版地理七下第10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下第10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下第10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第10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七年级下册最后一章,是所学世界区域的最后一个区域,也是一个特殊区域,至此,完成了对整个世界范围的宏观学习。
本章是对“人地和谐关系”主题的突出和升华,更是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宣传,学生由此进一步受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体验。
二、知识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
三、能力目标
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利用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
3.利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特点。
四、情感价值目标
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
1. 极地地区的位置;
2. 极地地区的环境特征及其成因。
六、教学难点
极地地区的环境特征及其成因。
七、教学方法
讨论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八、教学准备。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备课模板)20__16__-20__17__学年第__二__学期备课人:____张西保_____一、【课题】 __人教_版第_十_章课题名称_极地地区二、【教材分析】根据课标,本节教材安排了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独特的自然环境、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
教材首先给出了极地地区的概念,结合图,对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范围做了简要的叙述。
这是理解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独特性的基础,介绍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独特性,教材采用比较的方法,从气温、降水、风俗、自然景观、代表动物等方面,展开了南极、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描述。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学大洲大洋知识;已学地球自转、公转知识;已学地形知识;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及差异。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过程与方法】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极地相关地图和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让学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
教学难点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六、【教学用时】第一课时七、【教学策略】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总结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八、【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查阅最新优秀的教学资源,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自主学习《极地地区》的教材内容,感悟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九、【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极地地区的各种图片。
教师:刚才大家看到了什么?这些图片展示的是在世界的什么地方?学生:冰山、北极熊、企鹅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罗东娣科目:地理班级:七年级
课题
第十章极地地区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
2.能说出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及景观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掌握读图、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的方法了解两极地区的位置和自然环境特殊性,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用图和综合分析能力。
教具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教法
读图导学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设计流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的天气热不热呀?(好热)
这样呀!老师带你们来一场极地之旅凉快一下!
在地球南北两端,有两个十分特殊的地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合称为极地地区。
我们欣赏关于极地地区的视频,并说说你对极地的初印象。
(学生回答)
那么,我们马上开始极地之旅!
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极地地区,初步形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学习地理的兴趣。
重点
.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难点
1.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2.用“极地为中心的经纬网图”辨别方向。
新课讲授:
一、慧眼识位置
1、同学们,这是一幅地球平视图,我们从广州出发,请帮我探探路,我们要越过哪条纬线就到达了北极地区,越过哪条纬线到达南极地区。
(学生回答)
小结:南极地区——南极圈以南
北极地区——北极圈以北
二、我们来合作——判读地球极地俯视图(小组合作学习)
来到极地地区,我们得会看地球极地俯视图(展示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地图)
小组齐动员,观察地球仪,完成导学案:
1、上图中,以极点为圆心的同心圆是____线,
从极点向四周呈放射学生的生活;视频的播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尝试读图,整体感知极地地区的位置。
因为学生初次接触地球极地俯视图,所以让学生小组合作尝试判读极地俯视图。
(2)在南极地区,长时间放在室外的一段钢铁很容易被折断。
(3)在南极的旷野上固定一条锈迹斑斑的铁链会被大风吹得光亮如新。
(4)南极地区是一片白色荒漠。
(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回答,教师适当点评)
(教师小结和知识讲解)
五、知识总结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为讨论做好铺垫。
小组讨论,判断与学生日常生活不一致的现象,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热情,同时小组讨论让学生乐于合作,乐于学习中,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共享学习的快乐。
(小组展示,教师小结)
三、来到北极地区,我们看到的景观是这样的(展示北极景观图)
来到南极地区,我们看到的景观是这样的(展示南极景观图)
1、自主学习课本93-94页,对比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年平均气温
年平均
降水量
平均
风速
代表
动物
显著特点
北极地区
南极地区
2、小组讨论:判断真假,说说你的理由
(1)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太冷了,都没有人居住。
知识简单回顾加深印象
板书设计
极地地区
南极地区——南极圈以南——寒极——企鹅
北极地区——北极圈以北——终年冰封——北极熊
作业设计
学情反馈
课后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得出结果体验发现的乐趣。
2、A图是_________地区,B图是_______地区。
3、南极北极大比拼
南北
半球
纬度位置
地区
中心
周围的大洲或大洋
地球自转方向
(顺时针/逆时针)
北极地区
南极地区
4、思考:地球上有没有这样一个地方,前后左右都是北方?
前后左右都是南方的地方又是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