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根据课改的要求,小学《科学》确立了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其中包含两层含义:一,科学研究活动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二,确立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即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探究“三位一体”的目标。这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必然提出改革课堂教学的要求。教学设计是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的中介,基本规定了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研究教学设计应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近一年来,我们组织教师在改进教学设计方面进行了探索,形成了与一般教案不同的教学设计模式。本文将针对具体的教学设计案例进行分析,期望对教师改进教学设计、改革课堂教学有所启示。
下面是2年级关于“导体与绝缘体”的教学设计:
它们能让电通过吗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检验有些材料能让电通过、有些材料不能让电通过,体验探究过程和实验验证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交流电插头、电插座等常用器材,举例说明导电材料和不导电材料的应用,以及安全用电的规则。
3、通过小组活动和交流,逐步提高合作意识和表达活动过程及活动结果的能力。
二、活动设计
活动一:玩“探路”游戏
活动目标
1、练习简单电路的连接方法,提高连接电路的熟练程度。
2、玩“探路”游戏,激发兴趣,并从中发现有的材料能让电通过、有的材料不能让电通过。
活动器材:电池、导线、小电珠、自制的游戏电路板(迷宫样用裸金属线做成的通路,在不同部位分别放有铜、铁、铝、木头、塑料等各种不同材料)。
活动二:探究一些常见材料能否让电通过
活动目标
l、观察一些常见材料,预测它们是否能让电通过,提出实验方案、对预测的结果进行验证,填写实验表格。
2、通过小组和全班的交流,认识常见的金属都能让电通过,而金属以外的大多数材料都不能让电通过,但有少数不是金属的材料也能导电。
活动器材:电池、导线、小电珠、各种材料(铜、铁、铝、木片、纸张、塑料、碳棒等)、记录表格。
活动三:探究导电材料和不导电材料的应用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电插头、电插座等常用器材,了解导电材料和不导电材料的应用。
2、知道在生产中要注意安全用电。
活动器材:电线、电插头、电插座。
三、教学过程
(一)玩“探路”游戏
(二)探究一些常见材料能否让电通过
(三)探究导电材料和不导电材料的应用
与一般的教案不同,这一教学设计由教学目标、活动设计、教学过程等三部分组成,而且这三个部分与一般教案的相应内容也有比较大的差异。教学目标不但给出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给出了教学过程,学习结果不仅仅是知识目标,而是知识、态度、能力目标的综合体;活动设计规定了学生活动的基本内容,而且每一活动又有各自的目标;教学过程规定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进行的学习活动和教师在学生活动过程中的指导要点。为什么作这样的改进呢?教学设计有三个基本任务,即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活动或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上面的教学设计正是围绕这三个基本任务进行的,而且采用这样的方式与小学自然课程的特点和改革要求密切相关。以下从教学目标、活动设计、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回答“经过教学之后学生有哪些收获或有何变化?”它既是教学活动所应达成的目标,又是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好的教学目标应当定位合理、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应是可测量的(至少是部分可测量的)。以案例中“教学目标l”为例:“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检验有些材料能让电通过、有些材料不能让电通过”,其规定了基本教学过程,使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又是可以测量的,如
果学生能通过实验检验出“有些材料能让电通过、有些材料不能让电通过”即说明达到了教学目标;“体验探究过程和实验验证的重要性”则是一个体验性的需要长期积累的目标。这一目标中既有知识目标,又有态度和能力目标,它们是相互融合的,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也无法分离。从定位上看,这一目标也比较合理。对于“导体和绝缘体”,学生有许多经验,比如,知道铁能导电,但又不完全,通过预测、实验检验,既能提升他们的经验,又能培养通过实验对猜想或假设进行检验的意识。更重要的是,这一目标对2年级学生虽有一定的难度,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又是能够完成的。
从目前学校教学状况看,许多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经常定位不当,不具操作性,或难以测量。笔者最近听了一节1年级关于“纸”的教学研讨课,其中有如下两个教学目标:
1、能说出不同纸的名称和用途。
2、能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说出纸的不同特点。
初看这两个目标并没有什么问题,但仔细分析将发现它们的不足。首先,这两个目标都是知识导向,没有摆脱以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这与二期课改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科学的要求不符。从“纸”这一教学主题本身来说,这两个目标也有问题。纸的名称和用途在生活中不是十分严格的,目标中要求学生“能说出不同纸的名称和用途”,那么,说出多少算达到目标呢?是不是越多越好?对学生的发展有何影响?同样,“能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说出纸的不同特点”也存在问题,因为纸的特点很多,到底研究什么特点,可选择什么方法都不清晰,缺乏对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的指导性和约束力。反映这两个教学目标既定位失当,又难以操作、不可测量。其实,说出不同纸的名称、特点等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制作或游戏活动认识不同的纸有不同的特点,体验根据不同的要求应选用不同的纸。事实上,培养学生根据需求进行选择的意识是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
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所作的教学内容、活动方式等方面的安排,它的主要任务是在对教学任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供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或内容。案例中的活动设计与一般的教案主要有两方面的差异:一是案例中的活动设计是
独立的,而一般教案中的活动或内容体现于教学过程;二是案例中的活动除活动内容外,还有相应的活动目标。这样处理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在传统的教案中,学生活动(或学习内容)贯穿于教学过程。这种方式对以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或许是合适的,因为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目标是知识,教学过程即是知识传授的过程。然而,小学自然是承担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的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兴趣、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科学。如仍按这种传统方式来处理的话,就很难摆脱以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的束缚。把活动设计与教学过程分开处理,就是为了摆脱这种影响,强化小学自然以“活动”为主的特点,通过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活动,实现对学生在兴趣、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启蒙,真正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科学。
案例中活动设计的另一个特点是每个活动都有相应的目标。在日常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相游离的现象。教学目标常常只是一个摆设,很少对教学活动和过程有指导和约束。事实上,许多教师也只是为了教案的完整性以应付检查才写上教学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学质量难以保障,本案例中每个活动都有相应的目标就是为了克服这种倾向。案例中每个活动的目标基本是总的教学目标的展开,同时,活动目标又包含为完成下一个活动的目标,以保证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例如,案例中活动一“探路”游戏,一方面通过游戏发展并提出要进行研究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游戏活动提高连接电路的熟练程度,为更好地完成下面的探究活动作准备。
教学过程
案例中的教学过程有两个栏目——“学生活动”和“指导要点”,分别是学生应进行的活动或应完成的任务和教师在组织、管理、启发、引导等方面指导要点。这与一般教案中的教学过程也有很大的不同。在一般的教案中,教学过程不但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而且有每一步教师应做什么,提什么问题,学生回答什么,等等。这些都是与传授知识的教学要求相适应的,因为每一步教师所做都针对某一知识点展开,如果学生回答是教师期望的,那么说明已达到教学目标。显然,这种方式于小学自然强调体验科学的要求不符,也有违新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要求。本案例中列出“学生活动”和“指导要点”两个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