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2近代世界经济测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2019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 专题12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含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 专题12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含答案解析

专题12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考点一: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1.(2019年湖北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届高三押题)罗斯福在1932年的一次竞选演讲中指出,六百家大企业现在掌握了美国三分之二的工业,一千万家小企业才占有了其余的三分之一……大企业家大金融家的私人权利已经凌驾于公共权力之上,他们的经济专制束缚了人民的自由。

这表明罗斯福A.反对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B.对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进行反思C.代表了美国普通民众的利益D.认为美国民主制度已经名存实亡【答案】B【解析】材料“六百家大企业现在掌握了美国三分之二的工业,一千万家小企业才占有了其余的三分之一……大企业家大金融家的私人权利已经凌驾于公共权力之上,他们的经济专制束缚了人民的自由”,这说明罗斯福认为大资本家的垄断是经济危机的原因,这是对经济危机发生原因的反思,故B项正确;作为资产阶级政治家,罗斯福不反对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故A项错误;罗斯福代表的是资本家的利益,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得不出美国民主制度已经名存实亡,故D项错误。

2.(2019年陕西高三第五次联考)从1929年11月19日起,胡佛劝告铁路公司的董事长们,金融工业贸易、建筑界的领袖们,维持生产和现行投资,同时要求劳工界领袖,放弃增加工资要求。

这表明当时美国A.在原则上同意大规模干预经济B.对经济危机的危害有清醒认识C.并未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D.在应对危机中采取了消极措施【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胡佛对经济的干预采取劝告模式,具有自愿性,这说明政府并未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C项符合题意;大规模干预经济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不是胡佛挽救危机的经济措施,A错误;由材料中“劝告”可知,当时政府对经济危机的危害并没有清醒认识,排除B项;采取何种措施应对经济危机是政府的一种手段,胡佛也曾自信地认为自由放任政策能使美国渡过经济危机,因而不能说明其措施是消极还是积极的,排除D项。

浙江省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题:考向2 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多样性 Word版含答案

浙江省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题:考向2 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多样性 Word版含答案

考向2 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多样性一、选择题1.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陈云指出:“资本主义国家是小计划、大自由。

他们是大的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相适应,而小的方面比如一个工厂却是有计划的。

我们是大的方面有计划,小的方面常碰头。

我们要大计划、小自由,目前大小都要计划不行。

”上述材料体现的经济思想是( )A.反对计划经济,主张市场经济B.反对市场经济,主张计划经济C.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D.市场经济为主,计划经济为辅2.对下列图表中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变化原因的解读,正确的是( )1953~1980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A.①个体农业经营落后B.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C.③自然灾害的影响D.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3.下图是各个时期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比重,国家投资自20世纪80年代锐减,其原因有( )各个时期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的比重①国有企业改革②国有企业私有化运动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④国家加强管理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4.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评论:在30年代,他……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发挥作用。

这种经济模式的特点是( )A.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B.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C.“宏观调控、微观自主”D.国家干预与市场经济相结合5.1939年,罗斯福政府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国际问题上。

凯恩斯说:“你们的战备,远非一种牺牲,而是提高个人消费和生活水平的刺激,这种刺激既不是新政的胜利,也不是新政的失败。

”他认为( )A.罗斯福新政推行社会福利政策改善民众生活B.美国在战争中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C.罗斯福建立军事经济体制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D.罗斯福新政没有起到彻底缓解经济危机的作用6.1981年1月,年已70的罗纳德·威尔逊·里根就任美国第40任总统,他没有学过经济专业,却在最危难的时候带领美国走出“滞胀”泥潭,“里根经济学”成为世界经济史上一个响当当的学说。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5现代世界经济测(含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5现代世界经济测(含解析)

专题15 现代世界经济班级 _______ 学号 _______ 得分_______总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15*4=60分)1.(加试题)1921年推行某政策时,列宁反复强调这种“退却”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在日后最终转入“进攻”,这种“退却”A.是在战争环境下采取的措施B.明确了苏联建设的步骤和方向C.不利于苏俄经济的快速恢复D.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答案】D【解析】【详解】【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21年推行”“列宁”“退却”,联系所学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的时间和特点分析解答。

2.苏联从1947年至1950年,在不少地区曾试行“包产到组”,并在乌克兰广泛推广。

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苏联A.经济体制改革未获得成功B.工业化牺牲了农业利益C.试图纠正农业集体化的弊端D.政府试图否定农业公有化【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模式下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集体化服务于工业化,使农业发展长期滞后,“包产到组”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

A项,此时为斯大林时期,尚未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排除。

B项,此时苏联工业化已经完成,排除。

D项,试行“包产到组”并不意味着对农业集体化的否定,排除。

5.斯大林说:苏联建设的资余不能依靠掠夺殖民地和向外国借债来筹集,只能从内部依靠自己的力量积累。

政府应把国有企业、矿山、铁路、银行及贸易部门的利润尽量多地收缴上来,另外征收农业税。

这表明苏联A.用行政力量保证高积累多投资B.采取独立自主手段发展经济C.建设社会主义遇到了重大挫折D.采用和平赎买手段发展经济【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政府应把国有企业、矿山、铁路、银行及贸易部门的利润尽量多地收缴上来,另外征收农业税”可知斯大林强调运用政府的力量进行资本的积累,故选A项;采用独立自主手段发展经济不是题意的主旨,故排除B项;题意中的内容不是苏联建设社会主义遇到了重大挫折,故排除C项;采用和平赎买手段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的手段,故排除D项。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世界近代经济史专题训练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世界近代经济史专题训练

2013年《山东高考》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项提高测试卷(含解析):世界近代经济史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16—18世纪,西班牙、荷兰、英国依次成为海上世界殖民霸主,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殖民霸权不断转移B.英国国力超过西班牙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工业资本优于商业资本,资本主义优于封建主义2.(2012年1月淄博市高三阶段性检测)20世纪初,美国华尔街开始流行一个段子:老师问学生:是谁创造了世界?学生回答:是上帝在公元前4004年创造了世界,但在1901年,世界又被摩根先生(美国著名财团的创始人)重组了一回。

对该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A.反映了上帝创世说 B.肯定了摩根先生的功绩C.体现了大企业时代资本的深刻影响 D.强调了美国的世界地位3.(2012年4月江苏南京市二模)1839年,英国皇家委员会的一项报告指出:“我们调查发现,大面积的犯罪,其根源在于财产问题,这是一个共性问题……任何可考虑到的抢劫财物的犯罪,其根源在于万恶的贫困和匮乏。

”又据英国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

从1805年到1848年,英格兰因盗窃和抢劫财产等犯罪交付法庭审判的人数从4 605人增加至27 816人。

有历史学家说,19世纪上半叶是英格兰一个盗匪肆虐的“黄金”时代。

导致当时英国犯罪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A.拜金主义盛行 B.工业革命迅速推进C.法律制度不健全 D.城市化进程加速4.(2011年9月盐城摸底15题)下面是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变化示意图,该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殖民扩张的加强 B.工业革命的开展C.世界市场的拓展 D.外来移民的涌入5.下列对图7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A.四国工业总量之和在当时世界上占绝对优势B.各国工业比重的变化与其资本输出量成正比C.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D.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6.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世界各地区的联系断紧密,下面四幅图中与资本主义市场形成无关的是7.学术界把明末以后称作“中西文化融会期”。

2019届高考历史备考二轮复习专题《世界史经济篇》精练卷含答案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备考二轮复习专题《世界史经济篇》精练卷含答案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备考二轮复习专题《世界史经济篇》精练卷(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届高三·石家庄调研)新航路开辟后热衷于探险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看到可以用白银跟中国人做生意,便掀起了一场银矿开发狂潮。

整整两个半世纪,美洲的巨额白银不断地流入中国。

这反映了()A.白银流入促进了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B.对外贸易增加使中国小农经济开始解体C.中国商品满足西、葡两国的市场需求D.西、葡已成为明朝政府最大的贸易伙伴2.下表反映了18、19世纪英国的社会经济状况,据此可以合理推论出()AC.交通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D.19世纪早期的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3.马克思看到街上展出一个电力机车模型,兴奋地说:“这件事的后果是不可估计的,经济革命之后一定要跟着政治革命。

”下列各项中属于“这件事”发生时期的“经济革命”范畴的是() A.商业革命B.价格革命C.第一次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4.在1921年至1927年间,苏联农业总产值每年以16.9%的速度递增,到1926~1927年,已经恢复或超过了战前水平,根本缓解了国家一度面临的粮食困难。

苏联农业迅速恢复的主要原因在于苏联政府()A.推行第一个五年计划B.普遍建立集体农庄C.全面推行余粮征集制D.在农村实行粮食税5.当最高法院宣布《农业调整法》违宪以后,在时任农业部长的竭力争取下,美国国会通过了《土壤保持与作物调配法》,法案规定:对凡不再种植消耗土壤肥力作物,而改种保持土壤肥力作物,且进行土壤整治的农民,由国家发给奖金。

这一法案的通过()A.掀起了一场现代环境保护运动B.意味着美国分权制衡的原则已被打破C.有利于合理调节农产品的供应D.实现了对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全面控制6.(2019届高三·安阳摸底)美国学者洛克滕堡在《罗斯福与新政》一书中称:“在三十年代,美国的财政中心从华尔街移到了华盛顿,……纽约的股票交易所不再能像私人俱乐部那样活动,必须受国家监督。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文档:板块二中国近代史 Word版含答案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文档:板块二中国近代史 Word版含答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通史整合(五)中华文明的拐点——晚清时期(1840~1894年)政治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中国人民开始了反侵略反封建的探索历程。

经济在西方列强侵略下,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洋务派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向近代化迈进。

同时,中国社会生活习俗也发生巨大变化。

思想文化面对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世界,了解西方并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

(一)晚清时期(1840~1894年)的政治[诗史巧记]工业文明的冲击;两度燃起的战火;千年未有的变局;救亡图存的觉醒;军民英勇的抗争[小题验知]1.(2018·宝鸡一模)马勇在《百年变局:乱世晚清与民国乱象》一书中说,根据《江宁条约》《虎门条约》形成了所谓的“治外法权”,之所以如此,从中国方面看,怎样管理这些在中国的西洋人,中国政府似乎并没有想好,他们不是愿意让渡自己的司法权,而是不知道怎样运用这项权利。

从中可以看出“治外法权”()A.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B.真实表明了中国人以夷制夷心态C.集中反映了清政府的软弱D.全面体现了中外势力勾结的事实解析:选B据材料“从中国方面看,怎样管理这些在中国的西洋人,中国政府似乎并没有想好,他们不是愿意让渡自己的司法权,而是不知道怎样运用这项权利”,说明当时的清政府仍有以夷制夷的心态,故B项正确。

2.(2018·上饶三模)孙中山在领导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对太平天国有褒有贬,一方面自称“洪秀全第二”,另一方面又说太平天国:“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

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

”这表明他评价太平天国的视角是()A.革命史观和全球史观B.民族主义和现代化史观C.进化史观和文明史观D.民本主义和革命史观解析:选B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孙中山一方面在赞扬太平天国的民族主义,另一方面又在批判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故B项正确。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话题12从分散到整体的全球化与世界经济新变化课件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话题12从分散到整体的全球化与世界经济新变化课件
话题十二 踏歌前行 ——从分散到整体的全球化与世界经济新变化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大势所趋,发端于大航海时代,在冷 战结束后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 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世界经济全球 化趋势加强,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利 弊共存。
话题串讲·深化认知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1.起步阶段(15~18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和商业资本主义殖民高 潮的到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初步形成阶段(19世纪初期至中期):随着工业革命和工业资本主 义高潮的到来,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出现了全球化第一次高潮。
3.最终形成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 资本主义高潮的到来,世源自市场最终形成,出现了全球化第二次高潮。
——刘金源、潘美娟《从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到社会主义全球化》
发现问题 卡斯特罗肯定了作为一种客观历史进程的全球化的存在。 认为“全球化不是某个人异想天开,也不是某个人的创造发明”,而 是“人类历史现阶段正在发生的最重要和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之一”。 卡斯特罗把全球化分为客观的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这两个层 次。他对全球化的认识是比较全面的。
答案:A
2.[2022·河北石家庄模拟]1750~1850年,英国乡村地区普通劳工的 生活受到了很大冲击,生产资料丧失,就业不稳,粮价高涨。为此, 政府结合乡村自身特点,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贫困救济。英国的做法
() A.致力于福利国家的建立 B.解决了圈地运动的遗留问题 C.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D.防止了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途径: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2)特点

2019届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试题:第二部分 近代世界和近代中国 专题12 含答案

2019届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试题:第二部分 近代世界和近代中国 专题12 含答案

第二部分二、近代中国专题十二一、选择题1.(2018·肇庆三模)鸦片战争前后,国内用棉还靠印度输入补充,但六十年代以后棉花出口剧增,从1868年的58万两激增到1895年的1000余万两。

这一变化反映了(B) A.自然经济基本让位于商品经济B.传统手工纺纱业的衰落C.政府放宽对棉花出口的限制D.传统小农经济蓬勃发展【解析】从60年代棉花出口增加乃至1868年的58万两激增到1895年的1000余万两,棉花大量出口导致传统手工纺织业的衰败,小农经济逐渐走向解体,D项错误;B项正确;当时中国大部分地区仍然是小农经济模式,A项错误;材料现象是经济作用,政府并没有起到主导作用,C项错误。

2.(2018·烟台4月)农业税收入工商杂税收入其他收入总收入年代数额(万两)比重(%)数额(万两)比重(%)数额(万两)比重(%)数额(万两)比重(%)1849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A.列强在华投资办厂增多B.“实业救国”的思潮兴起C.政府调整工商业政策D.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农业税所占的比重逐年降低,工商杂税收入持续上升,这说明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A、B两项是1895年后的情形,排除;清政府在1895年《马关条约》后放松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故C项排除。

3.(2018·高考历史模拟卷一)英国经济学家麦迪森在《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一书中说:“1820年中国GDP为199.212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28.7%。

1870年中国为187.175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16.6%。

……估计这两个年头中国人均GDP都是523美元。

”这说明,当时中国(C) A.民族经济开始衰落B.传统经济受到冲击C.经济受到战争影响D.海外移民现象严重【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的GDP及其占世界总量的百分比都有所下降,而人均GDP却没有变化,这表明近代以来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使中国经济受到极大破坏,故C 项正确;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诞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A项表述明显错误;传统经济受到冲击,有利于自然经济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海外移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是太大,故D项错误。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2近代世界经济练(含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2近代世界经济练(含解析)

专题12 近代世界经济
1.练高考
01. (2018年全国Ⅰ卷文综历史11)11. 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

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 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 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 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答案】B
点睛:“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

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更多侧重于结论的传输,而对获得历史结论的过程则鲜有涉及,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结论、轻证据和逻辑的倾向。

“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出有效弥补了这一不足,也必将有助于进一步展现历史
5.读下表,说法合理的是
15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统计表(单位:百万)
224
A.工业革命使欧洲人口稳步增长 B.近代化运动推动亚洲人口迅速增长
C.奴隶贸易使美洲丧失大量人口 D.新航路开辟影响世界人口地区分布
【答案】D
【解析】【详解】。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2近代世界经济讲含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2近代世界经济讲含解析

专题12 近代世界经济考向一新航路的开辟1.讲高考(1)考纲要求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命题规律新航路的开辟是高考中必考内容之一,是历年高考核心考点之一;主要考查的内容有: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过程;二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特别是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含义,要注意区分;这一部分的考查均是以选择题为主,材料题为辅。

(2)备考点睛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的高考命题,多以图文材料为载体,以文明史观、整体史观为立意,多角度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评价及西欧殖民扩张的掠夺性和客观进步性等。

,复习备考时,利用多种史观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结合时代特征理解西欧殖民扩张的特点及成因,分析理解殖民扩张造成的双重影响;注意结合政治、经济、外交等相关知识,分析英国等大国的兴衰及影响;运用多种史观解读新航路开辟与西欧殖民扩张的多重影响。

例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21)图9取材于欧洲画家斯泰达努斯的画作《新发现》(NOVA,REPERTA)。

图中所描绘的新发现A.有助于罗马帝国的海外扩张B.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C.宣告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诞生D.标志着英国海上霸权的确立【答案】B【解析】【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名师点睛】地理大发现(Age of Discovery),又名探索时代或大航海时代、新航路的开辟。

根据这点,和题目的英文对比,然后指南针的运用有利于新航路开辟过程中航海活动的进行,即可知,新航路开辟最符合题意。

例2(2018年全国Ⅱ卷文综历史13)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

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试题 12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与当代世界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试题 12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与当代世界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

解密12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与当代世界的发展1.(2022年广西北海一模)二战后,美国就是否向苏联及其势力范围内的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展开讨论,决策层大多数人把苏联看作一个破旧的售货机,声称:“你要是不理它,它是不会给你东西的;如果你使劲地摇晃它,它肯定就能够出来一些东西,但未必是你需要的。

”这反映出()A.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已形成B.战时的同盟关系正式破裂C.美苏对峙延伸到经济领域D.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渐加强【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美国内部就是否向苏联及其势力范围内的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展开讨论,决策层大多数成员把苏联看作一个破旧的售货机”等信息可知,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是要扶植西欧,抗衡苏联,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领域的体现,C项正确;1955年华约组织建立,标志着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形成,A项错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意味着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B项错误;材料只能体现美苏对峙,不能反映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渐加强,D项错误。

故选C 项。

2.(2022年青海西宁一模)在美国的推动下,美国流行的棒球运动被列入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比赛项目。

美国国务院还组织来自美国棒球大联盟和美国棒球名人堂的球星,赴墨西哥城及其他一些国家(地区)向当地年轻人传授棒球经验。

美国此举旨在()A.增进跨地区文化交流B.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C.增强自身软实力影响D.推动棒球运动的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92年在苏联已经解体,两极格局结束的前提下,美国通过棒球运动来笼络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意在扩大美国的影响,拉拢这些国家和地区,增强自身影响力,C 项正确;增进文化交流只是表面现象,不是美国的本意,排除A项;1992年苏联已经解体,排除B项;美国只是把棒球运动作为其扩大影响的工具,并不以推动棒球运动发展为目的,排除D项。

故选C项。

3.(2022年江西省安义中学一模)1970年4月13日,美国“阿波罗13号”飞船即将抵达月球时,氧气罐爆炸,电源损坏,登月失败,航天员陷入危险之中……在“阿波罗13号”号即将重返地球大气层时,为防止出现任何可能的干扰,苏联关闭了境内所有与阿波罗计划频道相同的无线电通讯。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模块四 世界现代篇 专题十二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习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模块四 世界现代篇 专题十二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习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

专题十二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限时:60分钟总分:85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9某某某某二模)“帝国主义”可泛指一定国家、民族对外扩X,并对别的国家、民族建立政治、经济、文化控制的政策、主X或活动。

但“帝国主义”一词是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才确立其经典含义的。

以下符合“帝国主义”经典含义的是( )A.鸦片战争B.英法的殖民战争C.杜鲁门主义D.荷兰殖民者占领某某答案 C “帝国主义”的经典含义是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才确立的。

杜鲁门主义是1947年公开反苏、反共的纲领,符合“帝国主义”的经典含义,故选C项。

其他三项均发生在垄断组织出现之前,不符合“帝国主义”的经典含义。

2.(2019某某某某二模)1947年6月,美国颁布了新的《劳资关系法》,限制工人参加工会,禁止全国性同业工人集体谈判和共产党员担任工会领导职务;规定工会罢工前须先发通知并静候政府调查。

罗斯福新政以来工人的权利被剥夺殆尽。

这一法案( )A.表明美国已经走出经济危机B.意在消除罗斯福新政的影响C.导致美国工人运动持续低迷D.受到了美国国际战略的影响答案 D 1947年6月,杜鲁门主义已经出台,美国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

从材料信息看,美国颁布了新的《劳资关系法》,限制工人权利,这一法案显然是受到美国“遏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即受到了美国国际战略的影响,故选D项。

3.(2019某某某某一调)20世纪50年代,美国最高法院在一系列黑人诉讼案中,否定了种族隔离制度,并强调“若美国决心充当世界领袖,必须解决好国内的种族问题”。

美国此举意在( )A.巩固殖民统治B.缓解两大阵营间的矛盾C.提升国际形象D.遏制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最高法院认为,美国要想充当世界领袖就必须要解决好国内的种族问题,即美国最高法院否定种族隔离制度意在提升国际形象,故选C项。

世界近代史(经济)高考题及答案

世界近代史(经济)高考题及答案

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3)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

“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2.(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2)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

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3.(2021.全国乙卷)16世纪起,英国国王将大量特许状授予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团体,成立特许公司。

与此同时,欧洲许多国家掀起创办海外贸易特许公司的热潮。

至18世纪末,特许公司数量已达数百个。

这反映出该时期A.资本输出成为海外扩张的主要形式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C.划分势力范围成为列强争霸的焦点D.殖民扩张呈现竞争格局4.(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3)图6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图6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5.(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4)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

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

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A.源自于劳动实践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C.取决于资金保障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6.(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33)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专题作业一、选择题 1.(2018•广东肇庆三模)鸦片战争前后,国内用棉还靠印度输入补充,但六十年代以后棉花出口剧增,从1868年的58万两激增到1895年的1000余万两。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自然经济基本让位于商品经济 B.传统手工纺纱业的衰落 C.政府放宽对棉花出口的限制 D.传统小农经济蓬勃发展答案 B 解析棉花是传统手工纺纱业的原料,从鸦片战争前后的进口到六十年代以后的大量出口,反映出传统手工纺纱业的衰败,小农经济逐渐走向解体,D项错误,B项正确;当时中国大部分地区仍然是小农经济模式,A项错误;材料现象是经济作用的结果,政府并没有起到主导作用,C项错误。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租收入仍然是经济剥削中最稳当的方式。

当时的地租额很高,一般是地价的十分之一,有的甚至达到三分之一。

这就是说,投资土地的收益一般是10%左右,有的甚至超过30%。

上述材料表明( ) A.土地税仍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重农抑商政策得到强化 C.近代工业资本原始积累处境艰难 D.农村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地租收入仍然是经济剥削中最稳当的方式”“投资土地的收益一般是10%左右,有的甚至超过30%”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许多资金用于投资土地而没有投入到工业中,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故C项正确。

3.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发展工业的重心是军事工业;而到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发展工业的重心转向民用工业。

发生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洋务派意识到发展资本主义的必要性 B.国内局势走向稳定和平 C.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答案 B 解析洋务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统治面临内忧外患,即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到19世纪7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国内局势相对稳定,洋务企业的发展重心随之发生变化,故B 项正确。

(完整版)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题近代世界综合测试

(完整版)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题近代世界综合测试

《近代世界》综合测试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1701年英国国会通过的“嗣位法”规定:英国王位不能传给天主教徒,英国国王必须参加英国国教会;依附国王的人不能担任下议院议员,法官的任免权归议会。

据此可知英国(C)A.权力斗争延伸到宗教领域B.实现了国王“统而不治”C.国王和议会斗争仍在延续D.司法权由议会下院掌握2.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规定,平时国王必须经过议会同意才能征集和维持军队;1694年颁布的《三年法案》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1701年颁布的《嗣位法》规定,国王所做的一切决定和政府命令,必须由同意该项决定的枢密院的成员,即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

英国上述法案的颁布突出表明(B)A.责任制内阁正式建立B.君主立宪制日趋完善C.国王的立法权被剥夺D.国王真正成为“虚君”3.1803年,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在“马伯里诉麦迪逊案”时作出判决:法院不能行使宪法没有授予的权力,国会通过的立法如果违背宪法则无效。

从而确立了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或总统行政命令是否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

该制度的确立(D)A.剥夺了国会的立法权限B.打破了权力的制衡机制C.保证了总统的依法行政D.维护了宪法的至上权威4.1852年屈维廉、诺斯科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各级文职官员,严格文官工作考核,以此作为文官晋升的依据等。

报告为以后文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基本准则。

这一做法(D)A.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B.有利于建立稳定的经济秩序C.表明资本主义发展遇到阻力D.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5.导致下表数据所反映的英德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下表(C)AB.君主立宪政体的差异C.利用先进科技的程度不同D.确立民主制度的道路不同6.“商人们通过电报和海底电缆追踪明尼阿波利斯、利物浦、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格但斯克的小麦价格,他们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2 近代世界经济班级 _______ 学号 _______ 得分_______总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15*4=60分)1.16世纪前期,英国呢绒向德、法、意、尼德兰等国家与地区输入,英国在与这些国家的呢绒贸易中一直保持着贸易顺差,据此英国获得了部分大陆金银。

同时,英国政府还鼓励和支持海盗活动。

这种状况A.加速了英国生产关系的变革B.造成西欧大陆贵金属的短缺C.实现了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D.推动了全球探险活动的兴起【答案】A【解析】【详解】2.英国著名钢铁企业家伊萨克·威尔金森是那个时代钢铁材料的最热心的推广者,以至人们说他害上了“铁疯病”。

正是他首先为瓦特提供了金属汽缸;第一座铁桥、第一只铁船、第一根铁水管,都出自他手。

1805年他逝世时,人们遵照遗嘱将他葬在一口铁制的棺材里。

与材料的主旨相应的是A.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是钢制品的广泛使用B.钢铁技术的发展是推动工业革命的最主要力量C.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得益于钢铁技术的发达D.钢铁是支撑工业革命的重要的原材料【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05年英国工业革命尚未完成,故A错误;相对于钢铁技术而言,改良蒸汽机对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更重要,故B错误;钢铁技术并不是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条件,故C错误;材料“金属汽缸、第一座铁桥、第一只铁船、第一根铁水管”反映了钢铁是支撑工业革命的重要的原材料,故D 正确。

6.马克思曾经说:瓦特没有把自己的蒸汽机说成是一种用于特殊目的的发明,而是把它说成是大工业普遍应用的发动机。

这说明瓦特的主要贡献在于A.推动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B.推动生产和资本的集中C.带动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D.开启英国新能源的使用【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材料“蒸汽机……是大工业普遍应用的发动机”反映了蒸汽机作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动力而得到普遍应用,这推动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故A正确;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故B错误;汽车制造业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故C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英国新能源的使用,而是说明蒸汽机作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动力,故D错误。

7.1900年,法国女工和童工的工作时间被限制在每天10个小时,而男性工人每天仍要工作12个小时。

到1906年,法律才规定工人每个星期日可以休息1天。

与同时代的德国相比,法国政府没有进行任何社会保障立法方面的尝试。

这反映出当时法国A.工业化发展水平极其低下B.成为国际工人运动中心C.民主共和体制还没有建立D.社会阶级对立现象严重【答案】D【解析】【详解】8.某种经济现象既有“能节制生产,毋使有羡不足”的优点,又有“独占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的缺点。

这种经济现象是指A.工业革命后的机器大工业B.新型的生产组织形式公司制形成C.欧洲早期的手工工场D.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垄断组织【答案】D【解析】【详解】9.长篇小说《南方与北方》的一些情节反映了19世纪中期英国的某种历史现象。

下表讲述了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生活片段,这反映出当时英国A.妇女外出活动增多B.女性工作权利获得保障C.传统社会观念变革D.工业革命激化社会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米尔顿的女人们宁愿干工厂里新水更高又有着更大独立性的工作也不愿做佣人”来看,说明当时英国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人们的传统社会观念发生变化。

故答案为C项。

材料没有反映妇女外出活动“增多”,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女性工作权利的保障状况,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排除D项。

10.1846年英国政府废除了《谷物法》,结束对谷物进口的限制和关税保护政策,1849年又废除了《航海条例》,允许本国及其殖民地的外贸运输使用别国船只。

由此可知当时英国A.倡导自由贸易B.垄断了世界航运C.鼓励海外殖民D.放弃了重商主义【答案】A【解析】【详解】英国政府结束对谷物进口的限制和关税保护政策,允许本国及其殖民地的外贸运输使用别国船只,表明英国政府减少了对对外贸易的限制,体现了自由主义的贸易政策,故A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英国垄断了世界航运,排除B;英国政府允许本国及其殖民地的外贸运输使用别国船只,没有涉及鼓励海外殖民的信息,排除C;材料反映了英国政府减少了对对外贸易的限制,无法体现英国是否放弃重商主义,排除D。

11.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早期,大量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至经济发达的英格兰各地的工业城市,1801年至1845年,英格兰的爱尔兰移民从2.2万人迅速增长到100多万人。

这实质上说明A.移民潮促进了英国农业近代化B.英国的工业化改变了社会结构C.爱尔兰圈地运动导致农业破产D.城市化进程加快推动工业革命【答案】B【解析】【详解】12.下面图表是1750年、1860年和1900年中国、美国、德国的制造业产量分别占世界制造业总产量的份额。

(来自(美)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对上述图表解读正确的是A.政治制度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B.中国所占份额减少缘于手工业衰退C.欧美国家成为国际分工的最大受益者D.工业革命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巨大【答案】D【解析】【详解】13.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在1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20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时尚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

导致三次权力转变的因素分别是A.新航路开辟——第二次科技革命——东欧剧变、苏联解体B.两次工业革命——美国南北战争——美日欧三足鼎立C.代议制民主制度的确立——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D.英国、荷兰的殖民扩张——美国南北战争——两极格局彻底瓦解【答案】A【解析】【详解】据“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在19世纪急剧加速”可以知道,表述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崛起为世界的中心;据“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可以知道,这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19世纪末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美国经济实力超过英国,开始主导世界;据“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时尚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

”可以知道,这是苏联解体的影响,苏联解体后,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第三世界“群雄竞起”,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因此导致三次权力转变的因素分别是新航路开辟——第二次科技革命——苏联解体。

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两次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中期和19世纪后半期,所以B项与材料表述的时间不吻合,排除。

代议制民主制度确立于17、18世纪,所以C项与材料表述的时间不吻合,排除。

荷兰的殖民扩张于17世纪、英国18世纪中期确立殖民帝国地位,所以D项与材料表述的时间不吻合,排除。

评价:第一次工业革命既是一场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它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并加强了世界的联系,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同时,工业革命也造成贫富差距扩大和环境污染。

【解析】【详解】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社会转型是一种社会质变,指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整体性的变革,包括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思想文化的变迁,15-16世纪是一个公认的西方历史分水岭“社会转型期”,它标志着中世纪与近代之间的分界。

但有学者却认为这一时期理性精神仍然受到压抑,西欧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西欧社会真正的变化是从17世纪才开始的,到了18世纪中叶以后,一个全新意义上的近代西方社会才真正产生。

因此,西方中世纪和近代的真正分水岭,严格来说不应该放在15-16世纪,而应该放在17-18世纪。

——赵林《赵林谈文明冲突与文化演进》选择材料中的一种观点,从社会转型角度运用史实多方面地论证你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观点一:15—16世纪是西方中世纪与近代之间的分界。

(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论证,观点,论证。

)在15—16世纪以前,西欧经历了一千年之久的黑暗、愚昧和落后的中世纪;到了15—16世纪,西欧在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两场重要的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文化兴起,宗教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在宗教领域中的反封建斗争,它们弘扬了人文主义;在经济领域,15世纪前后发生了新航路开辟,促进资本主义市场雏形出现;在政治领域,王权正在加强,民族国家正在形成,资本主义统一市场正在建立。

总之,15—16世纪西欧社会发生转型,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已经出现。

观点二:17—18世纪才是西方中世纪和近代的真正分水岭。

社会的转型并非通过一、两场运动就可以实现的。

思想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虽然弘扬了人文主义,但理性精神却仍然受到压抑,只有在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启蒙思想家们猛烈批判封建等级和宗教神权思想,构想了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西欧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经济上,新航路开辟只是形成世界市场的雏形,只有到17世纪,随着殖民扩张加剧,世界市场才得以拓展。

紧接着英国开展工业革命,展示了新型生产力的巨大能量;政治上,英美两国开展了资产阶级革命,率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实践了近代民主与法律。

总之,17—18世纪西欧社会发生了巨变,近代文明到来。

【解析】【详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