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建筑业10项新技术之2.6(2010)

合集下载

混凝土超长结构裂缝控制与施工新技术

混凝土超长结构裂缝控制与施工新技术

混凝土超长结构裂缝控制与施工新技术[摘要]超长结构在施工期及使用期如何减少或控制裂缝,是超长结构设计和施工的重要问题。

本文从理论上作了阐述,并附以工程实例。

[关键词] 混凝土超长结构裂缝控制施工技术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一直是工程界研究的课题,《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0版),经国家住建部审批后,于2010年10月14日正式发布实施。

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被《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0版)“混凝土技术”列为第六项推广的新技术(编号:2.6)。

混凝土超长结构裂缝设计与施工新技术,也是工程界近年来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一、概述1、超长结构系指结构单元长度超过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所规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的结构。

结构设置伸缩缝是基于混凝土干燥收缩和热胀冷缩,而主要是考虑长期热胀冷缩的影响,考虑混凝土干缩和施工期间水泥水化热影响常采用施工后浇带(也称后浇缝)等措施。

超长结构必须考虑在施工期间及投入使用后如何减少或控制裂缝。

2、结构裂缝分为两大类:荷载引起的裂缝及变形引起的裂缝。

工程实践中的许多裂缝现象往往无法用荷载原因解释,而是变形作用引起的裂缝,这种变形作用包括温度(水化热、气温、生产热、太阳辐射等)、湿度(自生收缩、失水干缩、碳化收缩、塑性收缩等)、地基变形(膨胀地基、湿陷地基、地基差异沉降等)。

大量工程实践证明,结构留缝与否,并不是决定结构变形开裂与否的惟一条件,留缝不一定不裂,不留缝不一定裂,是否开裂与许多因素有关。

3、混凝土有裂缝是绝对的,无裂缝是相对的。

有关混凝土试验研究证实了在尚未受荷载的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存在肉眼看不见的微观裂缝(主要是混凝土骨料与水泥的粘接面上裂缝和水泥浆中的裂缝)。

混凝土中微裂缝的存在,对混凝土的弹塑料,徐变、强度、变形、泊松比、结构刚度、化学反应等性能有重要影响。

根据国内外设计规范及有关试验资料,混凝土最大裂缝宽度的控制标准大致如下:(1)无侵蚀介质,无防渗要求,0.3~0.4mm,(2)轻微侵蚀,无防渗要求,0.2~0.3 mm,(3)严重侵蚀,有防渗要求,0.1~0.2 mm,上述标准是设计上和检验上的控制范围,在工程实践中,有一些结构带有数毫米宽的非荷载作用产生的裂缝,多年未处理并无破坏危险。

2010十项建筑新技术资料

2010十项建筑新技术资料
2010十项建筑新技术资料
2010年建筑业十项新技术 有哪十项新技术呢?
2010年建筑业十项新技术 一.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
20业十项新技术 三.钢筋及预应力技术
2010年建筑业十项新技术 四.模板及脚手架技术
2010年建筑业十项新技术 五.钢结构技术
2010年建筑业十项新技术 六.机电安装工程技术
2010年建筑业十项新技术 七.绿色施工技术
2010年建筑业十项新技术 八.防水技术
2010年建筑业十项新技术 九.抗震、加固与改造技术
2010年建筑业十项新技术 十.信息化应用技术
2010年建筑业十项新技术 附件:附图
谢谢大家!
谢谢

2010建筑业十项新技术(建质2010170号)

2010建筑业十项新技术(建质2010170号)

建筑业10项新技术1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 (1)1.1灌注桩后注浆技术 (1)1.2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技术 (2)1.3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复合地基技术 (2)1.4真空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技术 (3)1.5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 (4)1.6复合土钉墙支护技术 (5)1.7型钢水泥土复合搅拌桩支护结构技术 (6)1.8工具式组合内支撑技术 (7)1.9逆作法施工技术 (8)※※※※※ (11)1.10爆破挤淤法技术 (11)1.11高边坡防护技术 (14)1.12非开挖埋管技术 (17)1.13大断面矩形地下通道掘进施工技术 (19)1.14复杂盾构法施工技术 (20)1.15智能化气压沉箱施工技术 (21)1.16双聚能预裂与光面爆破综合技术 (22)2混凝土技术 (26)2.1高耐久性混凝土 (26)2.2高强高性能混凝土 (28)2.3自密实混凝土技术 (30)2.4轻骨料混凝土 (31)2.5纤维混凝土 (33)2.6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 (35)2.7超高泵送混凝土技术 (38)2.8预制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接受施工技术 (40)3钢筋及预应力技术 (46)3.1高强钢筋应用技术 (46)3.2钢筋焊接网应用技术 (47)3.3大直径钢筋直螺纹连接技术 (47)3.4无粘结预应力技术 (48)3.5有粘结预应力技术 (49)3.6索结构预应力施工技术 (50)3.7建筑用成型钢筋制品加工与配送技术 (52)3.8钢筋机械锚固技术 (52)4模板及脚手架技术 (56)4.1清水混凝土模板技术 (56)4.2钢(铝)框胶合板模板技术 (57)4.3塑料模板技术 (59)4.4组拼式大模板技术 (61)4.5早拆模板施工技术 (63)4.6液压爬升模板技术 (64)4.7大吨位长行程油缸整体顶升模板技术 (66)4.8贮仓筒壁滑模托带仓顶空间钢结构整安装施工技术 (67)4.9插接式钢管脚手架及支撑架技术 (69)4.10盘销式钢管脚手架及支撑架技术 (71)4.11附着升降脚手架技术 (74)4.12电动桥式脚手架技术 (76)※※※※※ (76)4.13预制箱梁模板技术 (78)4.14挂篮悬臂施工技术 (80)4.15隧道模板台车技术 (82)4.16移动模架造桥技术 (85)5钢结构技术 (88)5.1深化设计技术 (88)5.2厚钢板焊接技术 (89)5.3大型钢结构滑移安装施工技术 (90)5.4钢结构与大型设备计算机控制整体顶升与提升安装施工技术 (90)5.5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 (92)5.6住宅钢结构技术 (93)5.7高强度钢材应用技术 (94)5.8大型复杂膜结构施工技术 (95)5.11模块式钢结构框架组装、吊装技术 (95)6机电安装工程技术 (97)6.1管线综合布置技术 (97)6.2金属矩形风管薄钢板法兰连接技术 (98)6.3变风量空调系统技术 (99)6.4非金属复合板风管施工技术 (101)6.5大管道闭式循环冲洗技术 (102)6.6薄壁不锈钢管道新型连接技术 (103)6.7管道工厂化预制技术 (107)6.8超高层高压垂吊式电缆敷设技术 (108)6.9预分支电缆施工技术 (110)6.10电缆穿刺线夹施工技术 (111)※※※※※ (114)6.11大型储罐施工技术 (114)7绿色施工技术 (129)7.1基坑施工封闭降水技术 (129)7.2基坑施工降水回收利用技术 (130)7.3预拌砂浆技术 (132)7.4外墙自保温体系施工技术 (133)7.5粘贴式外墙外保温隔热系统施工技术 (134)7.6现浇混凝土外墙外保温施工技术 (136)7.7硬泡聚氨酯外墙喷涂保温施工技术 (140)7.8工业废渣及(空心)砌块应用技术 (142)7.9铝合金窗断桥技术 (143)7.10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 (141)7.11供热计量技术 (141)7.12建筑外遮阳技术 (144)7.13植生混凝土 (141)7.14透水混凝土 (144)8防水技术 (148)8.1防水卷材机械固定施工技术 (148)8.2地下工程预铺反粘防水技术 (152)8.3预备注浆系统施工技术 (156)8.4遇水膨胀止水胶施工技术 (157)8.5丙烯酸盐灌浆液防渗施工技术 (161)8.6聚乙烯丙纶防水卷材与非固化型防水粘结料复合防水施工技术 (163)8.7聚氨酯防水涂料施工技术 (168)9.抗震、加固与改造技术 (171)9.1消能减震技术 (171)9.2建筑隔震技术 (172)9.3混凝土构件粘贴碳纤维、粘钢和外包钢加固技术 (173)9.4钢绞线网片聚合物砂浆加固技术粘钢和外包钢加固技术 (173)9.5结构无损拆除技术 (174)9.6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拆除技术 (175)9.7深基坑施工监测技术 (177)9.8结构安全性监测(控)技术 (177)9.9开挖爆破监测技术 (177)9.10隧道变形远程自动监测系统 (177)9.11一机多天线GPS变形监测技术 (177)10.信息化应用技术 (181)10.1虚拟仿真施工技术 (181)10.2高精度自动测量控制技术 (182)10.3施工现场远程监控管理及工程远程验收技术 (183)10.4工程量自动计算技术 (183)10.5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实施集成应用及基础信息规范分类编码技术 (185)10.6建设项目资源计划管理技术 (186)10.7项目多方协同管理信息化技术 (187)10.8塔式起重机安全监控管理系统应用技术 (188)注:第1、4、6项“※”下的子项技术,主要适用于房建外的其他土木领域。

建筑业十项新技术(2010)目录

建筑业十项新技术(2010)目录

建筑业十项新技术(2010)目录一、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1、灌注桩后注浆技术2、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技术3、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复合地基技术4、真空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技术5、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6、复合土钉墙支护技术7、型钢水泥土复合搅拌桩支护结构技术8、工具式组合内支撑技术9、逆作法施工技术※※※※※10、爆破挤淤法技术11、高边坡防护技术12、非开挖埋管施工技术13、大断面矩形地下通道掘进施工技术14、复杂盾构法施工技术15、智能化气压沉箱施工技术16、双聚能预裂与光面爆破综合技术二、混凝土技术1、高耐久性混凝土2、高强高性能混凝土3、自密实混凝土技术4、轻骨料混凝土5、纤维混凝土6、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7、超高泵送混凝土技术8、预制混凝土装配整体式结构施工技术三、钢筋及预应力技术1、高强钢筋应用技术2、钢筋焊接网应用技术3、大直径钢筋直螺纹连接技术4、无粘结预应力技术5、有粘结预应力技术6、索结构预应力施工技术7、建筑用成型钢筋制品加工与配送8、钢筋机械锚固技术四、模板及脚手架技术1、清水混凝土模板技术2、钢(铝)框胶合板模板技术3、塑料模板技术4、组拼式大模板技术5、早拆模板施工技术6、液压爬升模板技术7、大吨位长行程油缸整体顶升模板技术8、贮仓筒壁滑模托带仓顶空间钢结构整体安装施工技术9、插接式钢管脚手架及支撑架技术10、盘销式钢管脚手架及支撑架技术11、附着升降脚手架技术12、电动桥式脚手架技术※※※※※13、预制箱梁模板技术14、挂篮悬臂施工技术15、隧道模板台车技术16、移动模架造桥技术五、钢结构技术1、深化设计技术2、厚钢板焊接技术3、大型钢结构滑移安装施工技术4、钢结构与大型设备计算机控制整体顶升与提升安装施工技术5、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6、住宅钢结构技术7、高强度钢材应用技术8、大型复杂膜结构施工技术9、模块式钢结构框架组装、吊装技术六、机电安装工程技术1、管线综合布置技术2、金属矩形风管薄钢板法兰连接技术3、变风量空调技术4、非金属复合板风管施工技术5、大管道闭式循环冲洗技术6、薄壁金属管道新型连接方式7、管道工厂化预制技术8、超高层高压垂吊式电缆敷设技术9、预分支电缆施工技术10、电缆穿刺线夹施工技术※※※※※11、大型储罐施工技术七、绿色施工技术1、基坑施工封闭降水技术2、施工过程水回收利用技术3、预拌砂浆技术4、外墙自保温体系施工技术5、粘贴式外墙外保温隔热系统施工技术6、现浇混凝土外墙外保温施工技术7、硬泡聚氨酯外墙喷涂保温施工技术8、工业废渣及(空心)砌块应用技术9、铝合金窗断桥技术10、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11、供热计量技术12、建筑外遮阳技术13、植生混凝土14、透水混凝土八、防水技术1、防水卷材机械固定施工技术2、地下工程预铺反粘防水技术3、预备注浆系统施工技术4、遇水膨胀止水胶施工技术5、丙烯酸盐灌浆液防渗施工技术6、聚乙烯丙纶防水卷材与非固化型防水粘结料复合防水施工技术7、聚氨酯防水涂料施工技术九、抗震加固与监测技术1、消能减震技术2、建筑隔震技术3、混凝土结构粘贴碳纤维、粘钢和外包钢加固技术4、钢绞线网片聚合物砂浆加固技术5、结构无损拆除技术6、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拆除技术7、深基坑施工监测技术8、结构安全性监测(控)技术9、开挖爆破监测技术10、隧道变形远程自动监测系统11、一机多天线GPS变形监测技术十、信息化应用技术1、虚拟仿真施工技术2、高精度自动测量控制技术3、施工现场远程监控管理及工程远程验收技术4、工程量自动计算技术5、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实施集成应用及基础信息规范分类编码技术6、建设工程资源计划管理技术7、项目多方协同管理信息化技术8、塔式起重机安全监控管理系统应用技术注:第1、4、6项“※”下的子项技术,主要适用于房建外的其他土木领域。

全国建筑业十项新技术——陕西建工集团总公司科技质量处副处长 王巧莉

全国建筑业十项新技术——陕西建工集团总公司科技质量处副处长 王巧莉

逆作法的不足:

地下结构中墙柱的混凝土搭接质量较难控制;


根据沉降差协调上下施工进度,工期效益不明显;
竖向构件的定位及施工难度较大;


型钢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复杂性;
地下室部分挖土取土困难增加;
减少了地下室外墙建筑防水层;
技术集成复杂、地下室施工难度大、造价太高。
1、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
1.3.5冻结排桩法进行特 大型深基坑施工技术
1.4.1暗挖法
7、10项新技术具体内容 1、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

1.1 灌注桩后注浆技术
灌注桩成型后一定时间,通过预 设桩身内导管及与之相连的桩端、 桩侧注浆阀注入水泥浆,一是加 固桩底、桩侧沉渣,二是通过渗 入、劈裂和压密起到加固作用, 增大桩侧和桩端阻力,提高单桩 承载力,减少桩基沉降。 可提高单桩承载力40%120%, 桩基沉降减少30%左右。可利用 预埋于桩身的导管进行桩身完整 性检测,注浆导管可取代等承载 力桩身钢筋。

总之,2010版建筑业10项新技术与2005版 比较,保持相对稳定,但覆盖范围更大,兼顾
性与适用性、安全性与可靠性更强,反映了建
筑业新技术领域的成就。

目前,推进有一定难度,必须从管理与技
术推进上协同努力,方能取得成效。
7、10项新技术具体内容
1、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
1、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
术的推广应用。1995-2011年17年间,共完成了
6批全国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以及一大批省
级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示范工程已成为促进建
筑业10项新技术发展的基础平台
4、关于2010版建筑业10项新技术内容的取舍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0版)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0版)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0版)1 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1。

1 灌注桩后注浆技术1.2 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技术1.3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复合地基技术1.4 真空预压加固软土地基技术1。

5 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1。

6 复合土钉墙支护技术1。

7 型钢水泥土复合搅拌桩支护结构技术1.8 工具式组合内支撑技术1.9 逆作法施工技术1。

10 爆破挤淤法技术1.11 高边坡防护技术1。

12 非开挖埋管施工技术1.13 大断面矩形地下通道掘进施工技术1。

14 复杂盾构法施工技术1.15 智能化气压沉箱施工技术1.16 双聚能预裂与光面爆破综合技术2 混凝土技术2。

1 高耐久性混凝土2.2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2.3 自密实混凝土技术2。

4 轻骨料混凝土2.5 纤维混凝土2。

6 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2.7 超高泵送混凝土技术2。

8 预制混凝土装配整体式结构施工技术3 钢筋及预应力技术3。

1 高强钢筋应用技术3。

2 钢筋焊接网应用技术3.3 大直径钢筋直螺纹连接技术3.4 无粘结预应力技术3.5 有粘结预应力技术3.6 索结构预应力施工技术3.7 建筑用成型钢筋制品加工与配送3.8 钢筋机械锚固技术4 模板及脚手架技术4.1 清水混凝土模板技术4。

2 钢(铝)框胶合板模板技术4。

3 塑料模板技术4。

4 组拼式大模板技术4.5 早拆模板施工技术4。

6 液压爬升模板技术4.7 大吨位长行程油缸整体顶升模板技术4。

8 贮仓筒壁滑模托带仓顶空间钢结构整体安装施工技术4。

9 插接式钢管脚手架及支撑架技术4.10 盘销式钢管脚手架及支撑架技术4.11 附着升降脚手架技术4.12 电动桥式脚手架技术4.13 预制箱梁模板技术4.14 挂篮悬臂施工技术4。

15 隧道模板台车技术4.16 移动模架造桥技术5 钢结构设计5。

1 深化设计技术5。

2 厚钢板焊接技术5。

3 大型钢结构滑移安装施工技术5.4 钢结构与大型设备计算机控制整体顶升与提升安装施工技术5.5 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5.6 住宅钢结构技术5。

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建筑业10项新技术之2.6(2010)

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建筑业10项新技术之2.6(2010)

建筑业10 项新技术(2010)2.6 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混凝土裂缝控制与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施工工艺等多个环节相关,其中选择抗裂性较好的混凝土是控制裂缝的重要途径。

本技术主要是从混凝土材料角度出发,通过原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试验比选等选择抗裂性较好的混凝土,并提及施工中需采取的一些技术措施等。

1.主要技术内容(1)原材料要求1)水泥必须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规定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水泥比表面积宜小于350m2/kg;水泥碱含量应小于0.6%。

水泥中不得掺加窑灰。

水泥的进场温度不宜高于60C ;不应使用温度大于60 C的水泥拌制混凝土。

2)应采用二级或多级级配粗骨料,粗骨料的堆积密度宜大于1500kg/m3,紧密密度的空隙率宜小于40%。

骨料不宜直接露天堆放、暴晒,宜分级堆放,堆场上方宜设罩栅。

高温季节,骨料使用温度不宜大于28 C。

3)应采用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并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施工工艺分别选用标准型、缓凝型或防冻型产品。

高性能减水剂引入混凝土中的碱含量(以Na?0+ 0.658K2O计)应小于0.3kg/m3;引入混凝土中的氯离子含量应小于0.02kg/m3;引入混凝土中的硫酸盐含量(以Na2S04 计)应小于0.2kg/m3。

4)采用的粉煤灰矿物掺合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 1596的规定。

粉煤灰的级别不应低于H级,且粉煤灰的需水量比应不大于100%,烧失量应小于5%,严禁采用 C 类粉煤灰和H级以下级别的粉煤灰。

5)采用的矿渣粉矿物掺合料,应符合《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 18046的规定。

矿渣粉的比表面积应小于450m2/kg ,流动度比应大于95%,28d 活性指数不宜小于95%。

(2)配合比要求1)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原材料品质、混凝土强度等级、混凝土耐久性以及施工工艺对工作性的要求,通过计算、试配、调整等步骤选定。

2)混凝土最小胶凝材料用量不应低于300kg/m3,其中最低水泥用量不应低于220kg/m3。

2010版建筑业10项新技术

2010版建筑业10项新技术

2010版建筑业10项新技术1.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1.1.灌注桩后注浆技术1.2.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技术1.3.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复合地基技术1.4.真空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技术1.5.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1.6.复合土钉墙支护技术1.7.型钢水泥土复合搅拌桩支护结构技术1.8.工具式组合内支撑技术1.9.逆作法施工技术1.10.爆破挤淤法技术1.11.高边坡防护技术1.12.非开挖埋管技术1.13.大断面矩形地下通道掘进施工技术1.14.复杂盾构法施工技术1.15.能化气压沉箱施工技术1.16.双聚能预裂与光面爆破综合技术2.混凝土技术2.1.高耐久性混凝土2.2.高性能混凝土2.3.自密实性混凝土技术2.4.轻骨料混凝土2.5.纤维混凝土2.6.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2.7.超高泵送混凝土技术2.8.预制混凝土装配整体式结构施工技术3.钢筋与预应力技术3.1.高强钢筋应用技术3.2.钢筋焊接网应用技术3.3.大直径钢筋直螺纹连接技术3.4.无粘结预应力技术3.5.有粘结预应力技术3.6.索结构预应力施工技术3.7.建筑用成型钢筋制品加工与配送技术3.8.钢筋机械锚固技术4.模板及脚手架技术4.1.清水混凝土模板技术4.2.钢(铝)框胶合板模板技术4.3.塑料模板技术4.4.组拼式大模板技术4.5.早拆模板技术4.6.液压爬升模板技术4.7.大吨位长行程油缸整体顶升模板技术4.8.贮仓筒壁滑模拖带仓顶空间钢结构整体安装技术4.9.插接式钢管脚手架及支撑架技术4.10.盘销式钢管脚手架及支撑架技术4.11.附着升降脚手架技术4.12.电动桥式脚手架技术4.13.预制箱梁模板技术4.14.挂蓝悬臂施工技术4.15.隧道模板台车技术4.16.移动模板造桥技术5.钢结构技术5.1.深化设计技术5.2.厚钢板焊接技术5.3.大型钢结构滑移安装施工技术5.4.钢结构与大型设备计算机控制整体顶升与提升安装施工技术5.5.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5.6.住宅钢结构技术5.7.高强度钢材应用技术5.8.大型复杂膜结构施工技术5.9.模块式钢结构框架组装、吊装技术6.机电安装工程技术6.1.管线综合布置技术6.2.金属矩形风管薄钢板法兰连接技术6.3.变风量空调系统技术6.4.非金属复合板风管施工技术6.5.大管道闭式循环冲洗技术6.6.薄壁金属管道新型连接方式6.7.管道工厂化预制技术6.8.超高层高压垂吊式电缆敷设技术6.9.预分支电缆施工技术6.10.电缆穿刺线夹施工技术6.11.大型储罐施工技术7.绿色施工技术7.1.基坑施工封闭降水技术7.2.施工过程水回收利用技术7.3.预拌砂浆技术7.4.外墙体自保温体系施工技术7.5.粘贴保温板外保温系统施工技术7.6.现浇混凝土外墙外保温施工技术7.7.硬泡聚氨酯喷涂保温施工技术7.8.工业废渣及(空心)砌块应用技术7.9.铝合金窗断桥技术7.10.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7.11.供热计量技术7.12.建筑外遮阳技术7.13.植生混凝土7.14.透水混凝土8.防水技术8.1.防水卷材机械固定施工技术8.2.地下工程预铺反粘防水技术8.3.预备注浆系统施工技术8.4.遇水膨胀止水胶施工技术8.5.丙烯酸盐灌浆液混凝土裂隙渗漏治理及地基基础防渗施工技术8.6.聚乙烯丙纶防水卷材与非固化型防水粘结料复合防水施工技术8.7.聚氨酯防水涂料施工技术9.抗震、加固与改造技术9.1.消能减震技术9.2.建筑隔震技术9.3.混凝土结构粘贴碳纤维、粘钢和外包钢加固技术9.4.钢绞线网片聚合物砂浆加固技术9.5.结构无损拆除与整体移位技术9.6.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拆除技术9.7.深基坑施工监测技术9.8.结构安全性监测(控)技术9.9.开挖爆破监测技术9.10.隧道变形远程自动监控技术9.11.一机多天线GPS变形检测技术10.信息化应用技术10.1.虚拟仿真施工技术10.2.高精度自动测量控制技术10.3.施工现场远程监控管理工程远程验收技术10.4.工程量自动计算技术10.5.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实施集成应用及基础信息规范分类编码技术10.6.建设工程资源计划管理技术10.7.项目多方协同管理信息化技术10.8.塔式起重机安全监控管理系统应用技术。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0)推广应用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0)推广应用

1 地基基础和 地下空间工程 技术
1.3 水泥粉煤灰碎 石桩 (CFG桩) 复 合地基技术
1.2.2夯实水泥土 桩复合地基成套技 术
2010 年 版 删 除 该 项
1.2.3真空预压法 加固软基技术
1.4 真空预压法加 固软土地基技术
2021/2/1 2021/2/1
4
4
2005年版
大项
子项
2010年版
7.1.1新型墙体材料应 用技术及施工技术
7.1.2节能型门窗应用 技术
7.1.3节能型建筑检测
与评估技术
7 绿色施工技
7.2新型空调和采暖技术 术
子项
7.2.1地源热泵供暖空 调技术
7.2.2供热采暖系统温 控与热计量技术
7.3预拌砂浆技术
不同内容
2010年版删除项
2021/2/1 2021/2/1
3.8钢筋机械锚固 技术
2010年版新增项
2021/2/1 2021/2/1
11
11
2005年版
大项
子项
2010年版
大项
子项
不同内容
4.1 清 水 混 凝 土 模 板技术
4.2 早 拆 模 板 成 套 技术
4.1清水混凝土模 板技术
4.5早拆模板施工 技术
4 新型模板及脚 手架应用技术
4.3液压自动爬模 技术 4.4 新 型 脚 手 架 应 用技术
2021/2/1
2
2005年版的“建筑业10项新技术”为10大 类(10大项,共94项技术)内容以房屋建筑工程为主, 突出通用技术,兼顾铁路、交通、水利等其他土木工 程,而2010版的建筑业10项新技术内容更广泛,共 108个小项,增加了“绿色施工技术”及“塔式起重 机安全监控管理系统应用技术”等内容,2010版和 2005版相比较,删除了22处,新增加24处,技术含量 更高,所推广技术既成熟可靠,又代表了现阶段我国 建筑技术发展的最新新成就。

2010版建设部10项新技术

2010版建设部10项新技术

1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1.1灌注桩后注浆技术1.主要技术内容灌注桩后注浆是指在灌注桩成桩后一定时间,通过预设在桩身内的注浆导管及与之相连的桩端、桩侧处的注浆阀注入水泥浆。

注浆目的一是通过桩底和桩侧后注浆加固桩底沉渣(虚土)和桩身泥皮,二是对桩底和桩侧一定范围的土体通过渗入(粗颗粒土)、劈裂(细粒土)和压密(非饱和松散土)注浆起到加固作用,从而增大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少桩基沉降。

在优化注浆工艺参数的前提下,可使单桩承载力提高40%~120%,粗粒土增幅高于细粒土,桩侧、桩底复式注浆高于桩底注浆;桩基沉降减小30%左右。

可利用预埋于桩身的后注浆钢导管进行桩身完整性超声检测,注浆用钢导管可取代等承载力桩身纵向钢筋。

2.技术指标根据地层性状、桩长、承载力增幅和桩的使用功能(抗压、抗拔)等因素,灌注桩后注浆可采用桩底注浆、桩侧注浆、桩侧桩底复式注浆等形式。

主要技术指标为:(1)浆液水灰比:地下水位以下0.45~0.65,地下水位以上0.7~0.9。

(2)最大注浆压力:软土层4~8MPa,风化岩10~16MPa。

(3)单桩注浆水泥量:G c=a p d+a s nd,式中桩端注浆量经验系数a p=1.5~1.8,桩侧注浆量经验系数a s=0.5~0.7,n为桩侧注浆断面数,d为桩径(m)。

(4)注浆流量不宜超过75L/min。

实际工程中,以上参数应根据土的类别、饱和度及桩的尺寸、承载力增幅等因素适当调整,并通过现场试注浆和试桩试验最终确定。

设计施工可依据现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进行。

3.适用范围灌注桩后注浆技术适用于除沉管灌注桩外的各类泥浆护壁和干作业的钻、挖、冲孔灌注桩。

4.已应用的典型工程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

目前该技术应用于北京、上海、天津、福州、汕头、武汉、宜春、杭州、济南、廊坊、龙海、西宁、西安、德州等地数百项高层、超高层建筑桩基工程中,经济效益显著。

1.2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技术1.主要技术内容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技术是采用长螺旋钻机钻孔至设计标高,利用混凝土泵将混凝土从钻头底压出,边压灌混凝土边提升钻头直至成桩,然后利用专门振动装置将钢筋笼一次插入混凝土桩体,形成钢筋混凝土灌注桩。

建设部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0年版)

建设部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0年版)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0年版)1、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1.1灌注桩后注浆技术1.2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技术1.3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复合地基技术1.4真空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技术1.5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1.6复合土钉墙支护技术1.7型钢水泥土复合搅拌桩支护结构技术1.8工具式组合内支撑技术1.9逆作法施工技术1.10爆破挤淤法技术1.11高边坡防护技术1.12非开挖埋管技术1.13大断面矩形地下通道掘进施工技术1.14复杂盾构法施工技术1.15智能化气压沉箱施工技术1.16双聚能预裂与光面爆破综合技术2、混凝土技术2.1高耐久性混凝土2.2高强高性能混凝土2.3自密实混凝土技术2.4轻骨料混凝土2.5纤维混凝土2.6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2.7超高泵送混凝土技术2.8预制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接受施工技术3、钢筋及预应力技术3.1高强钢筋应用技术3.2钢筋焊接网应用技术3.3大直径钢筋直螺纹连接技术3.4无粘结预应力技术3.5有粘结预应力技术3.6索结构预应力施工技术3.7建筑用成型钢筋制品加工与配送技术3.8钢筋机械锚固技术4、模板及脚手架技术4.1清水混凝土模板技术4.2钢(铝)框胶合板模板技术4.3塑料模板技术4.4组拼式大模板技术4.5早拆模板施工技术4.6液压爬升模板技术4.7大吨位长行程油缸整体顶升模板技术4.8贮仓筒壁滑模托带仓顶空间钢结构整安装施工技术4.9插接式钢管脚手架及支撑架技术4.10盘销式钢管脚手架及支撑架技术4.11附着升降脚手架技术4.12电动桥式脚手架技术4.13预制箱梁模板技术4.14挂篮悬臂施工技术4.15隧道模板台车技术4.16移动模架造桥技术5、钢结构技术5.1深化设计技术5.2厚钢板焊接技术5.3大型钢结构滑移安装施工技术5.4钢结构与大型设备计算机控制整体顶升与提升安装施工技术5.5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5.6住宅钢结构技术5.7高强度钢材应用技术5.8大型复杂膜结构施工技术5.11模块式钢结构框架组装、吊装技术6、机电安装工程技术6.1管线综合布置技术6.2金属矩形风管薄钢板法兰连接技术6.3变风量空调系统技术6.4非金属复合板风管施工技术6.5大管道闭式循环冲洗技术6.6薄壁不锈钢管道新型连接技术6.7管道工厂化预制技术6.8超高层高压垂吊式电缆敷设技术6.9预分支电缆施工技术6.10电缆穿刺线夹施工技术6.11大型储罐施工技术7、绿色施工技术7.1基坑施工封闭降水技术7.2基坑施工降水回收利用技术7.3预拌砂浆技术7.4外墙自保温体系施工技术7.5粘贴式外墙外保温隔热系统施工技术7.6现浇混凝土外墙外保温施工技术7.7硬泡聚氨酯外墙喷涂保温施工技术7.8工业废渣及(空心)砌块应用技术7.9铝合金窗断桥技术7.10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7.11供热计量技术7.12建筑外遮阳技术7.13植生混凝土7.14透水混凝土8、防水技术8.1防水卷材机械固定施工技术8.2地下工程预铺反粘防水技术8.3预备注浆系统施工技术8.4遇水膨胀止水胶施工技术8.5丙烯酸盐灌浆液防渗施工技术8.6聚乙烯丙纶防水卷材与非固化型防水粘结料复合防水施工技术8.7聚氨酯防水涂料施工技术9、抗震、加固与改造技术9.1消能减震技术9.2建筑隔震技术9.3混凝土构件粘贴碳纤维、粘钢和外包钢加固技术9.4钢绞线网片聚合物砂浆加固技术粘钢和外包钢加固技术9.5结构无损拆除技术9.6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拆除技术9.7深基坑施工监测技术9.8结构安全性监测(控)技术9.9开挖爆破监测技术9.10隧道变形远程自动监测系统9.11一机多天线GPS变形监测技术10、信息化应用技术10.1虚拟仿真施工技术10.2高精度自动测量控制技术10.3施工现场远程监控管理及工程远程验收技术10.4工程量自动计算技术10.5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实施集成应用及基础信息规范分类编码技术10.6建设项目资源计划管理技术10.7项目多方协同管理信息化技术10.8塔式起重机安全监控管理系统应用技术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建筑业10项新技术课件

建筑业10项新技术课件
拌合形成的高粘结强度桩(简称CFG桩), 通过在基础和桩顶之间设置一定厚度的褥 垫层,使桩、桩间土和褥垫层一起构成复 合地基。 适用于处理粘性土、粉土、砂土和已自重固 结的素填土等地基。
CFG桩复合地基
1.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
1.4 真空预压法加固软基技术 真空预压法是在需要加固的软粘土地基内设置砂井
屋结构分离,隔离地震能量向建筑物的输入。 设置纵波感应器,并在基础支座安装弹簧 轻轨,抵消来自横波水平剪力对建筑物的 破坏。也可以在建筑物的混凝土柱加入某 种纤维外加剂,加强混凝土的抗弯、抗剪 能力。
9.抗震、加固与改造技术
基础隔震方法是在建筑物和构筑物基础部位 设置橡胶支座,利用橡胶支座水平柔性形 成的柔性隔离层吸收或散耗地震能量,阻 止或减小地震能量向建筑物和构筑物上部 结构传递,使整个建筑物和构筑物自振周 期延长,从而减小建筑物和构筑物上部结 构对地震的反应。
3、钢筋及预应力技术
3.4无粘结预应力技术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技术改进了通常的后张 预应力施工方法,简化了后张预应力施工 工艺。在施工时,无粘结筋可如同非预应 力钢筋一样,按设计要求铺放在模板内, 待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要求后,再张拉锚 固。 目前,无粘结预应力结构在桥梁、土 建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日本、美国 等国家已将此项技术应用于港口工程中。
3.2 钢筋焊接网应用技术
冷轧带肋钢筋焊接网 HRB400钢筋焊接网 焊接箍筋笼
3、钢筋及预应力技术
3.3 大直径钢筋直螺纹机械连接技术 钢筋的连接可分为两类:绑扎搭接;机械 连接或焊接。
直螺纹机械连接包含镦粗直螺纹、滚轧直 螺纹两种方式。其主要内容是钢筋端部的 螺纹制作技术、钢筋连接套筒生产控制技 术、钢筋接头现场安装技术。 直螺纹机械连接技术可用于HRB335、 HRB400和500MPa级钢筋的连接。

2010建筑业10项新技术

2010建筑业10项新技术

2010建筑业10项新技术1前言为适应当前建筑业技术迅速发展的形势,保持“建筑业10 项新技术”在行业内始终处在先进水平,加快推广应用促进建筑业结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2009 年3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组织了全国包括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业协会防水分会在内的27 家单位共计30 多位行业专家对《建筑业10 项新技术(2005)》进行了修订,历时一年多时间,于2010 年11 月完成《建筑业10 项新技术(2010)》并发布推广实施。

《建筑业10 项新技术(2010)》(以下简称共收录了10 个大项的131 项技术。

本文将重点介绍第七大项技术———绿色施工技术,共计15 项技术。

2 编写概况目前,“建筑业10 已形成品牌效应,在行业内得到了普遍的认识与肯定。

新版本建筑业10 项新技术2010 版之绿色施工技术简介谢伟锋(广州市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广州510030)摘要:“建筑业10 项新技术”对施工行业提高工程质量、保障施工安全、提高企业效益、缩短施工工期有着巨大的引领作用,现已成为建筑业实施技术创新、推动科技进步的代名词。

本文介绍了“建筑业10 项新技术(2010)”的第七大项技术———绿色施工技术,共15 项技术,既展示了绿色施工的最新技术,关键词:建筑业10 新技术;施工技术;绿色施工Introduction of Gree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hat One of the Ten New Technologies of Buildings 2010 XIE Wei-feng (Guangzhou Municipal Construction Group Co.,Ltd., Guangzhou 510030)Abstract:Ten new technologies of buildings has the huge leading role to construction industry, such as improving engineering quality, ensuring safe construction, improving enterprise efficiency and shortening the construction pe- riod. Now representative of promoting implement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in con- struction industry. This paper introduced 15 technologies of green construction from the seventh technology in ten new technologies of buildings 2010, show the latest technologies of green construction, and the guiding role for the construction units. Key words:ten new technologies of buildings;construction technology;green construction 第39 卷2011 年第1 期广州建筑GUANGZHO ARC ITE T R Vol.39 No1,2011 -9- 广州建筑GUANGZHOU ARCHITECTURE 2011 年第1 期继承原来10 项设置的格局,以及原有的表达格式,具体技术表述方式仍然采用“主要技术内容、技术指标、适用范围、已应用的典型工程”,技术内容保持立足房屋建筑,兼顾大土木工程,体现了建筑业10 项新技术的连贯性、稳定性和全面性。

建筑十项新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

建筑十项新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

建筑十项新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新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也在不断推陈出新。

为了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和美观,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新的裂缝控制技术。

第一项技术是使用加筋混凝土。

加筋混凝土是在混凝土中添加了金属或非金属材料,以增强抗拉强度。

通过选择合适的加筋材料和方式,可以有效地减缓和控制混凝土的开裂。

第二项技术是使用悬臂屋面结构。

悬臂屋面结构采用悬挑设计,通过改变结构的受力方式,减小了混凝土裂缝的发生可能性。

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要注重结构的合理布局和排布,确保受力均衡。

第三项技术是采用预应力混凝土。

预应力混凝土是通过在混凝土中引入预应力钢筋,在施工过程中施加拉力,使混凝土处于压缩状态。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混凝土开裂的风险,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

第四项技术是使用高性能混凝土。

高性能混凝土具有抗渗透性好、抗冻性强、耐久性高等特点。

通过使用高性能混凝土,可以有效地减少混凝土的开裂,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第五项技术是采用预制构件。

预制构件在生产过程中可以进行精确控制,从而降低了混凝土结构的开裂可能性。

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要注意预制构件的连接方式和施工质量,确保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第六项技术是选用合适的混凝土配合比。

不同的工程需要选用不同的混凝土配合比,以满足结构的要求。

通过合理调节水灰比、粉石比等参数,可以控制混凝土的开裂情况。

第七项技术是合理控制施工温度。

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受到温度的影响,容易产生开裂。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可以采用覆盖保温、使用冷却剂等方法。

第八项技术是采用防止干缩剂。

干缩是导致混凝土开裂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使用防止干缩剂,可以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和开裂。

第九项技术是使用抗裂胶粘剂。

抗裂胶粘剂具有良好的粘结性和伸缩性,可以有效地防止混凝土的开裂。

在施工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抗裂胶粘剂,确保施工质量。

第十项技术是采用结构加固技术。

对于已经出现裂缝的建筑,可以采用结构加固技术进行修复。

十项建筑新技术资料

十项建筑新技术资料

2010年建筑业十项新技术
五.钢结构技术
2010年建筑业十项新技术
六.机电安装工程技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10年建筑业十项新技术
七.绿色施工技术
2010年建筑业十项新技术
八.防水技术
2010年建筑业十项新技术
九.抗震、加固与改造技术
2010年建筑业十项新技术
十.信息化应用技术
2010年建筑业十项新技术
附件:附图
谢谢大家!
2010年建筑业十项新技术
编制人:凃勋南
二〇一四年九月十七日
2010年建筑业十项新技术
有哪十项新技术呢?
2010年建筑业十项新技术
一.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
2010年建筑业十项新技术
二.混凝土技术
2010年建筑业十项新技术
三.钢筋及预应力技术
2010年建筑业十项新技术
四.模板及脚手架技术

2010年建筑业十项新技术讲义

2010年建筑业十项新技术讲义

9.抗震、加固与改造技术
9.1 消能减震技术 9.2 建筑隔震技术 9.3 混凝土构件粘贴碳纤维、粘钢和外包钢
加固技术 9.4 钢绞线网片聚合物砂浆加固技术粘钢和
外包钢加固技术 9.5 结构无损拆除技术
9.抗震、加固与改造技术
9.6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拆除技术 9.7 深基坑施工监测技术 9.8பைடு நூலகம்结构安全性监测(控)技术 9.9 开挖爆破监测技术 9.10 隧道变形远程自动监测系统 9.11 一机多天线GPS 变形监测技术
1.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
2.技术指标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可选用水泥粉煤灰碎 石桩常用的施工工艺包括长螺旋钻孔、管内泵压混合料成桩、 振动沉管灌注成桩及长螺旋钻孔灌注成桩三种施工工艺。主 要技术指标为:
(1)桩径宜取350~600mm。 (2)桩端持力层应选择承载力相对较高的地层。 (3)桩间距宜取3~5 倍桩径。 (4)桩身混凝土强度满足设计要求,通常不小于C15。 (5)褥垫层宜用中砂、粗砂、碎石或级配砂石等,不宜选 用卵石,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0mm。厚度150~300mm,夯填度 不大于0.9。
在优化注浆工艺参数的前提下,可使单桩承载力提高 40%~120%,粗粒土增幅高于细粒土,桩侧、桩底复式注浆 高于桩底注浆;桩基沉降减小30%左右。可利用预埋于桩身 的后注浆钢导管进行桩身完整性超声检测,注浆用钢导管可 取代等承载力桩身纵向钢筋。
1.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
2.技术指标
根据地层性状、桩长、承载力增幅和桩的使用功能(抗压、 抗拔)等因素,灌注桩后注浆可采用桩底注浆、桩侧注浆、 桩侧桩底复式注浆等形式。主要技术指标为:
5.钢结构技术
5.1 深化设计技术 5.2 厚钢板焊接技术 5.3 大型钢结构滑移安装施工技术 5.4 钢结构与(大型设备计算机控制)整体顶升

住建部10项新技术

住建部10项新技术
应用数量:10000㎡
10
5.4钢结构虚拟预拼装技术
应用部位:1#实验楼钢结构厂房
应用数量:2200吨
11
5.7钢结构防腐防火技术
应用部位:1#实验楼钢结构厂房
应用数量:54000㎡
4
6.机电安装工程技术
12
6.1基于BIM的管线综合技术
应用部位:地下室及各走廊房间
应用数量:22000㎡
13
6.2导线连接器应用技术
应用数量:13000吨
7
3.3大直径钢筋直螺纹连接技术
应用部位:钢筋混凝土柱、梁纵筋直径≥16mm
应用数量:168000个
8
3.5有粘结预应力技术
应用部位:2#楼主体结构
应用数量:20吨钢绞线
4
4.模板及脚手架应用技术
9
4.4组拼式大模板技术
应用部位:2#楼核心筒及柱
应用数量:45000㎡
5
5.钢结构技术
应用部位:各房间灯具及UPS安装
应用数量:15700处
14
6.3可弯曲金属导管安装技术
应用部位:强电、弱电、消防系统导线、电缆末端与电气设备、槽盒、托盘、梯架、器具等连接的电气配管
应用数量:29500处
15
6.5机电管线及设备工厂化预制技术
应用部位:1#2#3#所有风管
应用数量:48000㎡
16
6.8金属矩形风管薄钢板法兰连接技术
应用数量:6000m³
3
1.13综合管廊施工技术
应用部位:室外综合管廊
应用数量: 200m
2
2.钢筋与混凝土技术
4
2.2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
应用部位: 2#楼框架柱
应用数量:1200m³

建筑业十项新技术应用情况

建筑业十项新技术应用情况

建筑业十项新技术应用情况工程简况:*****工程位于****。

该工程为框架剪力墙结构,筏板基础,地上十七层,地下一层为设备层兼作停车库,其余为教职工住宅。

总建筑面积29409.85m2本工程采用了建筑业十项新技术中的六个大项八个小项,具体如下:一、混凝土技术2.6混凝土裂缝防控制技术应用方法:混凝土浇筑体的里表温差小于25℃;混凝土入模温度小于30℃;混凝土养护期间采用一层薄膜两层毛毡保温措施。

按国家现行规范和设计文件要求,现浇板上设后浇带一处,避免了结构中积累过大的约束应力(或应变)而引起间接裂缝。

应用部位:地下车库基础底板应用数量:1208m3二、钢筋及预应力技术3.1高强钢筋应用技术应用方法:在基础和主体结构中使用了HRB400级钢筋,有力的提高了混凝土结构可靠度水准,高强钢筋应用技术主要有设计应用技术、钢筋代换技术、钢筋加工及连接锚固技术等。

应用部位:基础、主体应用数量:1600吨3.3大直径钢筋直螺纹机械连接技术应用方法:直径大于Φ20的钢筋采用直螺纹,利用带内螺纹的连接套筒对接钢筋,达到传递钢筋拉力和压力的一种钢筋机械连接技术。

直螺纹接头的特点质量稳定,性能可靠,接头可达到行业标准I、II 级的要求。

另外,现场可实现提前预制,在连接作业面施工方便、快捷。

应用部位:基础、主体应用数量:4121个三、模板及脚手架应用技术4.1清水混凝土模板技术应用方法:在剪力墙、梁、板、柱等处使用了木梁竹胶板5600m2。

拼缝严密,节点及阴阳角规整,混凝土干燥硬化后,表面颜色均匀,其平整度和光亮度均高于国家验收规范。

应用部位:剪力墙、梁、板、柱应用数量:约5600m2四、绿色施工技术7.8工业废渣及(空心)砌块应用技术应用方法:工业废渣及砌块应用技术是指将工业废渣制作成建筑材料并用于建设工程。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是用钙质材料(如水泥、石灰)和硅质材料(如砂子、粉煤灰、矿渣)的配料中加入铝粉作加气剂,经加水搅拌、浇注成型、发气膨胀、预养切割,再经高压蒸汽养护而成的多孔硅酸盐砌块,用于建筑物的外填充墙和非承重内隔墙;符合《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GB11968-2006中的相关规定。

新技术

新技术

(一)建设部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0)根据建设部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0)的具体内容,本工程涉及8个大项16个小项:1、混凝土技术1.1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本工程主楼基础设计为桩承台基础,厚度最小1m,属大体积混凝土。

施工过程中从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施工工艺等多个环节出发控制裂缝,根据GB50496-2009要求制定了专项方案,通过计算控制混凝土温度应力,制定了相应的温控措施,并严格按施工方案指导施工。

通过检查筏板结构未发现明显裂缝,实施效果显著。

2、钢筋及预应力技术2.1高强钢筋应用技术:本工程设计大量采用了屈服强度为400MPa的HRB400级钢筋,鉴于高强钢筋具有强度高、综合性能优的特点,用高强钢筋替代335MPa级螺纹钢筋,平均可节约钢材12%以上。

2.2大直径钢筋直螺纹连接技术:本工程柱、剪力墙、梁内的大直径钢筋较多,通过对钢筋现场套丝成型并采用套筒将两根钢筋连成一体,具有施工速度快、连接可靠且经济等优点。

从接头的性能及材料成本考虑均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3、模板及脚手架技术3.1清水混凝模板技术:本工程选取了能够满足清水混凝土外观质量要求的模板体系,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模板体系拼缝严密、规格尺寸准确、便于组装和拆除,能够保证周转使用次数的要求。

3.2早拆模板施工技术:本工程采用竹胶合板模板,由于建筑面积较大,模板循环利用周期要求短。

采用早拆模板成套技术可以大量节省模板一次投入量,减少模板配置量1/3~1/2;缩短施工工期,加快施工速度,提高工效30%以上;延长模板使用寿命,节省施工费用20%以上。

4、机电安装工程技术4.1管线综合布置技术:在施工之前,通过计算机对设计的管线、设备进行预装配,以保证结构、管线、设备间的位置和谐、施工工序有条不紊的进行。

减少返工的同时控制了工程的施工质量与成本,现已完成预装配。

4.2金属矩形风管薄钢板法兰连接技术:本工程采用了金属矩形风管薄钢板法兰连接技术,该技术制作安装生产效率高、成型质量好,操作人员工种少,减少环境污染,降低操作劳动强度,缩短施工周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0)
2.6 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
混凝土裂缝控制与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施工工艺等多个环节相关,其中选择抗裂性较好的混凝土是控制裂缝的重要途径。

本技术主要是从混凝土材料角度出发,通过原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试验比选等选择抗裂性较好的混凝土,并提及施工中需采取的一些技术措施等。

1.主要技术内容
(1)原材料要求
1)水泥必须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规定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水泥比表面积宜小于350m2/kg;水泥碱含量应小于0.6%。

水泥中不得掺加窑灰。

水泥的进场温度不宜高于60℃;不应使用温度大于60℃的水泥拌制混凝土。

2)应采用二级或多级级配粗骨料,粗骨料的堆积密度宜大于1500kg/m3,紧密密度的空隙率宜小于40%。

骨料不宜直接露天堆放、暴晒,宜分级堆放,堆场上方宜设罩栅。

高温季节,骨料使用温度不宜大于28℃。

3)应采用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并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施工工艺分别选用标准型、缓凝型或防冻型产品。

高性能减水剂引入混凝土中的碱含量(以Na2O+0.658K2O计)应小于0.3kg/m3;引入混凝土中的氯离子含量应小于0.02kg/m3;引入混凝土中的硫酸盐含量(以Na2SO4计)应小于0.2kg/m3。

4)采用的粉煤灰矿物掺合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 1596的规定。

粉煤灰的级别不应低于Ⅱ级,
且粉煤灰的需水量比应不大于100%,烧失量应小于5%,严禁采用C 类粉煤灰和Ⅱ级以下级别的粉煤灰。

5)采用的矿渣粉矿物掺合料,应符合《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 18046的规定。

矿渣粉的比表面积应小于450m2/kg,流动度比应大于95%,28d活性指数不宜小于95%。

(2)配合比要求
1)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原材料品质、混凝土强度等级、混凝土耐久性以及施工工艺对工作性的要求,通过计算、试配、调整等步骤选定。

2)混凝土最小胶凝材料用量不应低于300kg/m3,其中最低水泥用量不应低于220kg/m3。

配制防水混凝土时最低水泥用量不宜低于260kg/m3。

混凝土最大水胶比不应大于0.45。

3)单独采用粉煤灰作为掺合料时,硅酸盐水泥混凝土中粉煤灰掺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35%,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中粉煤灰掺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30%。

预应力混凝土中粉煤灰掺量不得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25%。

4)采用矿渣粉作为掺合料时,应采用矿渣粉和粉煤灰复合技术。

混凝土中掺合料总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50%,矿渣粉掺量不得大于掺合料总量的50%。

5)配制的混凝土除满足抗压强度、抗渗等级等常规设计指标外,还应考虑满足抗裂性指标要求。

有条件时,使用温度-应力试验机进行抗裂混凝土配合比的优选。

(3)施工要求
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宜对施工阶段混凝土浇筑体的温度、温度应力及收缩应力进行试算,确定施工阶段混凝土浇筑体的温升峰
值,里表温差及降温速率的控制指标,制定相应的温控的技术措施。

一般情况下,温控指标宜不大于下列数值:
混凝土浇筑体在入模温度基础上的温升值为40℃;混凝土浇筑体的里表温差(不含混凝土收缩的当量温度)为25℃;混凝土浇筑体的降温速率为2.0℃/d;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与大气温差为20℃。

2)超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按设计要求留置变形缝,当设计无规定时,宜采用下列方法:
后浇带施工:后浇带的设置和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规范的规定;跳仓法施工:底板分段长度不宜大于40m,侧墙和顶板分段长度不宜大于16m。

跳仓间隔施工的时间不宜小于7d,跳仓接缝处按施工缝的要求设置和处理。

3)在高温季节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入模温度应小于30℃,应避免模板和新浇筑的混凝土直接受阳光照射。

混凝土入模前模板和钢筋的温度以及附近的局部气温均不应超过40℃。

混凝土成型后应及时覆盖,并应尽可能避开炎热的白天浇筑混凝土。

4)在相对湿度较小、风速较大的环境下浇筑混凝土时,应采取适当挡风措施,防止混凝土失水过快,此时应避免浇筑有较大暴露面积的构件。

雨期施工时,必须有防雨措施。

5)混凝土养护期间应注意采取保温措施,防止混凝土表面温度受环境因素影响(如暴晒、气温骤降等)而发生剧烈变化。

养护期间混凝土浇筑体的里表温差不宜超过25℃、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宜超过20℃。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应制定严格的养护方案,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满足设计要求。

6)混凝土的拆模时间除需考虑拆模时的混凝土强度外,还应考虑到拆模时的混凝土温度不能过高,以免混凝土接触空气时降温过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