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之文学常识教案一

合集下载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1、《笠翁对韵》(节选一)教案教学目的: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

2、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课文。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

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

“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

“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1、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2、跟老师读课文。

3、自由读课文。

4、同桌互检朗读。

5、教师抽检学生朗读课文。

6、齐读课文。

三、释读1、师读第一句。

讲解第一句。

2、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下饷对高舂青春对白昼3、学生一起说课文大意。

四、朗读课文。

1、分组读,再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3、多种形式朗读。

4、试着背诵。

五、课后拓展: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收集对联。

附:上平声篇【一东】天对地,雨对风。

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曰对苍穹。

雷隐隐,雾蒙蒙。

日下对天中。

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

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河对汉,绿对红。

雨伯对雷公。

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

云叆叇,曰曈朦。

蜡屐对渔篷。

过天星似箭,吐魄月如弓。

驿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藕花风。

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山对海,华对嵩。

四岳对三公。

宫花对禁柳,塞雁对江龙。

清暑殿,广寒宫。

拾翠对题红。

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

北牖当风停夏扇,南帘曝曰省冬烘。

鹤舞楼头,玉笛弄残仙子月;凤翔台上,紫箫吹断美人风。

【二冬】晨对午,夏对冬。

下饷对高舂。

青春对白昼,古柏对苍松。

垂钓客,荷锄翁。

仙鹤对神龙。

凤冠珠闪烁,螭带玉玲珑。

三元及第才千顷,一品当朝禄万钟。

花萼楼间,仙李盘根调国脉;沉香亭畔,娇杨恃宠起边风。

人教版一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教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1、统对韵》(节选一)教学目的: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习理解“天对一一地,雨对一一风,大陆对一一长空”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一、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

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

“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

“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

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

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1、师读第一段讲解第一段重点点拨:ft花对海树苍穹下响高舂青春2、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天对一一地,雨对一一风,大陆对一一长空”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

2、收集对联。

五、课后拓展:收集对联。

板书设计:《笠翁对韵》(节选一)天对地,雨对风。

大陆对长空。

ft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晨对午,夏对冬。

下晌对高舂。

青春对白昼,古柏对苍松。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1、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逢老人》,作者是唐代诗人隐峦。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1、出示古诗: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指名读,正音。

⑶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

(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4)指名反应,师生补充。

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6)小结。

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

一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第一课《笠翁对韵》(节选一)教学目标: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

2.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课文。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一、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

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

“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

“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

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

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1.师读第一段讲解第一段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苍穹:指天空。

下响:指下午。

高舂:指傍晚。

青春:指春天。

2.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一东、二冬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一东、二冬。

2.收集对联。

五、板书设计:《笠翁对韵》苍穹:指天空。

下响:指下午。

高舂:指傍晚。

青春:指春天。

六、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笠翁对韵》(节选二)教学目标: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

2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课文。

一、检查复习检查节选一学习情况,阅读与背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

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

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1.师读讲解重点点拨:奇对偶、吹竹对弹丝、雨伯、雷公、薄浓、河、汉。

2.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初中语文文化常识教案

初中语文文化常识教案

初中语文文化常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常用的语文文化常识,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 培养学生对语文文化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3. 通过对语文文化常识的学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如天文、地理、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 古代文学常识:如诗词、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知识。

3. 现代文学常识:如现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知识。

4. 语言学常识:如汉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基本知识。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传授语文文化常识的知识点。

2. 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加深对语文文化常识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典型例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文化常识。

4. 实践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写作、演讲等,提高他们的语文运用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通过趣味故事、谜语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语文文化常识的学习。

2. 讲解:教师讲解语文文化常识的知识点,注意举例说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3. 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加深对语文文化常识的理解。

4. 实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写作、演讲等,提高他们的语文运用能力。

5.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语文文化常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他们对语文文化常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成果: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写作、演讲等,提高他们的语文运用能力。

4.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语文文化常识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初中学生的语文文化常识教材。

2. 参考书目:提供一些参考书目,供学生课后阅读拓展。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些基本常识,如天文、地理、历史、官职、礼仪等。

2. 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增强他们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古代天文常识1. 古代天文观测方法及天文仪器2. 古代星宿、历法及节气第二章:中国古代地理常识1. 古代地理观念及地理著作2. 古代地名、水名及山脉第三章:中国古代历史常识1. 夏商周时期的历史概况2. 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及人物第四章:中国古代官职常识1. 古代官职体系及职务名称2. 古代官场礼仪及官场文化第五章:中国古代礼仪常识1. 古代礼仪的起源与发展2. 古代礼仪的主要内容与特点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代文化常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故事来阐述古代文化常识。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和感悟。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模拟古代礼仪等,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讨论参与度等。

2. 考试成绩:包括期末笔试和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3. 综合素质评价: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认同和热爱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古代文化常识》2. 辅助教材:《中国古代天文地理历史词典》3. 网络资源: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网站、论坛、博客等。

4. 实物资源:古代天文仪器、地理模型、礼仪用品等。

5. 人力资源: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和指导。

六、教学安排:1. 第一章:中国古代天文常识(2课时)2. 第二章:中国古代地理常识(2课时)3. 第三章:中国古代历史常识(3课时)4. 第四章:中国古代官职常识(2课时)5. 第五章:中国古代礼仪常识(2课时)6. 第六章:中国古代文学常识(3课时)7. 第七章:中国古代艺术常识(2课时)8. 第八章:中国古代科技常识(2课时)9. 第九章:中国古代民俗常识(2课时)10. 第十章:综合实践活动(1课时)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基本知识点,提高文化素养。

初中文学常识教案

初中文学常识教案

初中文学常识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文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掌握一些常见的文学术语和文学手法;3. 了解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和主要成就;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文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文学术语和文学手法;3. 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和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1. 文学术语和文学手法的理解和运用;2. 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和主要成就的掌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材和参考资料;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文学,文学有什么作用;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二、文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5分钟)1. 教师介绍文学的基本概念,如文学作品、文学创作、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等;2. 教师讲解文学的分类,如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3. 学生认真听讲并记录重点内容。

三、文学术语和文学手法(20分钟)1. 教师讲解一些常见的文学术语,如情节、人物、主题、风格等;2. 教师讲解一些常见的文学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夸张等;3. 学生通过例子理解和掌握文学术语和文学手法;4. 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欣赏。

四、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和主要成就(20分钟)1. 教师讲解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如先秦文学、唐宋文学、明清文学等;2. 教师讲解中国文学的主要成就,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3. 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和主要成就;4. 学生进行中国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

五、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培养(10分钟)1. 教师讲解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含义和重要性;2. 教师给出一些建议和方法,如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学习文学理论、参加文学活动等;3. 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培养方法;4. 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欣赏。

六、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3. 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如阅读一本经典文学作品,写一篇读书笔记等。

【教案】古代文化常识教案(1)

【教案】古代文化常识教案(1)

古代文化常识高三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一)必备知识:1.熟记并掌握高中课内文言文一些学过的古代文化常识。

2.对课外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了解。

(二)关键能力:1.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分类,能够分门别类准确熟记。

2.通过回顾所学古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及补充相应的材料。

3.与古文阅读联系紧密的文学常识。

4.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三)学科品格及学科素养:1.通过回顾所学古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及补充相应的材料。

2.学会通过反复诵读、做题训练强化记忆。

3.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知识挑选。

4.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及爱国主义思想。

(四)核心价值: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生情分析:高三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十分有限,在这方面所花时间往往不多,也比较不重视课内文化常识的积累,所依赖的材料也仅限于《语文头条》,这远远不够。

所以我们古代文化常识复习就要紧紧围绕这些知识分类,做到全面讲细讲透,系统化记忆。

三、过程方法:导入——介绍古代文化常识的分类——课堂实操——总结——布置作业四、重点难点:1.重点: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2.难点: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应对文言文阅读中对文化常识的考查。

五、教学用具:传统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六、教学课时:2课时七、设计思路:第一课时先复习纪年纪时和姓名字号,第二课时复习古代授官称谓、天文历法和礼仪制度。

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课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远至日本,近至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文化魅力,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纪年纪时和姓名字号。

二、纪年纪时(一)、古代纪年方法1、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

高中5个文化常识教案

高中5个文化常识教案

高中5个文化常识教案一、《中国古典诗词鉴赏》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在这个教案中,我们将选取唐诗三百首中的精品,通过讲解其韵律美、意境深远和文化背景,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

通过对比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让学生学会欣赏并分析诗词的艺术魅力。

二、《世界历史大事记》了解世界历史对于培养国际视野至关重要。

本教案将梳理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如古希腊罗马文明、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等。

通过对这些历史节点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还能深刻理解这些事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三、《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本教案旨在介绍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历史起源、庆祝方式以及与之相关的习俗和故事。

通过对节日文化的深入探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四、《西方艺术流派概览》西方艺术史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本教案中,我们将探索从文艺复兴到现代主义的各个艺术流派,如印象派、立体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

学生将通过学习艺术家的生平和代表作品,了解不同艺术流派的特点和发展历程,培养艺术鉴赏能力。

五、《科学方法论基础》科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探索真理的方法。

这个教案将向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假设和验证等。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这五个教案范本,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也为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和探索文化知识的大门。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知识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构建起坚实的文化基础,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底色。

在实施这些教案时,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使课堂成为知识的交流场和智慧的火花碰撞地。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初中语文文化常识教案模板

初中语文文化常识教案模板

初中语文文化常识教案模板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初中阶段必备的文化常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培养学生对文化常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为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包括诗词、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天文、地理、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3. 现代文学与文化常识:包括现代文学作品、重要作家、文学流派以及当代文化现象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化常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文化常识的了解和感悟。

二、课堂讲解(30分钟)1. 教师讲解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包括诗词、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梳理文学发展脉络,掌握文学常识。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文化内涵。

2. 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加深对文化常识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设计有关文化常识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第一课时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课堂讲解(30分钟)1. 教师讲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天文、地理、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了解和掌握文化常识。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加深对文化常识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设计有关文化常识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文化常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初中小学文化常识教案

初中小学文化常识教案

初中小学文化常识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化常识,如中国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历史人物等。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调查、讨论等方式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2. 风俗习惯:拜年、吃团圆饭、贴春联等。

3. 历史人物:孔子、诸葛亮、孙中山等。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引发他们对文化常识的思考,如:“你们知道哪些中国传统节日?”,“你们知道孔子是谁吗?”等。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文化常识,教师给予肯定和补充。

二、教学中国传统节日(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活动。

2. 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或教材,了解节日的详细信息。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节日的了解和体验。

三、教学风俗习惯(15分钟)1. 教师介绍拜年、吃团圆饭、贴春联等风俗习惯的来历和意义。

2. 学生通过观察、调查或询问家人了解更多的风俗习惯。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对风俗习惯的了解。

四、教学历史人物(15分钟)1. 教师介绍孔子、诸葛亮、孙中山等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2. 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或教材,了解历史人物的详细信息。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历史人物的了解和感悟。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通过课后阅读、调查、讨论等方式,进一步拓展自己对文化常识的了解。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了解他们对文化常识的兴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阅读、调查和讨论的作业,评估他们对文化常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中国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和历史人物,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化常识。

语文初中文学常识教案

语文初中文学常识教案

教案:初中语文文学常识教学教学目标:1. 了解文学常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掌握文学作品的体裁和特点;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4.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

教学内容:1. 文学常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文学作品的体裁和特点;3. 文学鉴赏方法和批判思维;4. 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学作品,思考文学作品的体裁和特点;2. 提问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理解和认识。

二、文学常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0分钟)1. 介绍文学常识的基本概念,如文学、文学作品、文学体裁等;2. 讲解文学作品的分类,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3. 举例说明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和区别。

三、文学作品的体裁和特点(10分钟)1. 分析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如诗歌的表达形式、散文的叙述方式等;2. 引导学生了解各类文学作品的特点和魅力;3. 通过具体作品为例,让学生感受不同文学体裁的魅力。

四、文学鉴赏方法和批判思维(10分钟)1. 介绍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品味语言、分析形象、理解主题等;2. 引导学生掌握批判思维的方法,如比较分析、评价鉴赏等;3. 通过具体作品为例,让学生实践文学鉴赏和批判思维。

五、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的培养(5分钟)1. 强调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的重要性;2. 引导学生培养阅读文学作品的良好习惯;3. 鼓励学生参与文学社团和文学活动,提高文学素养。

六、总结和作业(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并阅读一部文学作品,写一篇简要的鉴赏或批判文章。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学常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体裁和特点的理解和认识;3. 学生对文学鉴赏方法和批判思维的应用能力;4. 学生对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的培养的重视程度。

高中一年级文综教案认识文学常识

高中一年级文综教案认识文学常识

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的定义和特点;2.认识文学的分类;3.了解文学常识,包括文学流派、文学成就等;4.能够运用文学常识,分析文学作品。

二、教学内容:1.文学的定义和特点;2.文学的分类;3.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品;4.文学成就与文学家。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名句或名画片段引起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概念解释(15分钟)对文学的定义进行解释,强调文学作为人类思想感情的艺术表达方式,并介绍文学的特点。

3.文学分类(20分钟)介绍文学的分类,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

分别对每个分类进行解释,并给出相应的例子。

学生可参与讨论,补充其他形式的文学。

4.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品(30分钟)介绍文学的流派,如现实主义、唯美主义、浪漫主义等,并给出代表作品的例子。

通过讲解文学流派的特点和主题,培养学生对不同流派的辨析能力。

5.文学成就与文学家(25分钟)介绍一些重要的文学成就和著名的文学家,如古希腊的史诗、中国古代的文人诗、英国文学的发展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成就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6.小结与拓展(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要点,强调学生需深入了解和学习文学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拓展阅读,积累更多的文学常识。

四、教学资源:1.投影仪和电脑;2.课堂展示的名句、名画片段等。

五、教学评价:1.课堂讨论: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讨论,检查他们对文学常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作业布置:布置相应的阅读任务或写作任务,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运用能力;3.笔试:通过选择、填空等形式的考题,检验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实例丰富讲解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任务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和实际运用,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和评价。

优质《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7篇

优质《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7篇

优质《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7篇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篇1我喜欢的民族服饰教学目标:1、欣赏民族服饰,感受各民族特点以及民族服饰的美2、会用折、剪、贴等多种美工方法制作一种民族服饰3、能较协调的搭配色彩教学准备:各民族娃娃的图片,彩纸剪刀,胶水,皱纹纸、白纸教学重点与难点选择合适材料,运用各种方式制作民族服饰教学方法与手段:直观感知法、讲解演示法活动过程:一、欣赏民族服饰师:我们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她有56个兄弟姐妹。

今天我带来了很多图片,你知道这些服装是哪个民族的吗?师:这些民族的服饰,分别是苗族、藏族、蒙古族、朝鲜族等等。

请你仔细看看,他们的服饰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你最喜欢哪个民族的服饰?为什么?引导幼儿谈谈民族服装、服饰之间的异同之处。

分别大胆地猜测这是什么民族的服装先感受民族服饰的特点,为下一环节制作服饰做铺垫。

二、尝试制作民族服装。

1、请幼儿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民族服饰。

师:“今天我要请每个小朋友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民族服饰,今天我们要做一件民族服装。

你来说说看你想做哪个民族的服装?”2、教师示范操作师:“这里有很多材料,这是什么?你觉得可以做什么?”教师一边问一边简单地示范操作。

3、提供材料,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1)说说自己想做哪个民族的服装,用什么材料,通过什么方式。

2)仔细观看老师的制作步骤。

3)自由操作。

通过欣赏图片,获得直观印象,然后组织讨论有利于孩子们更仔细的观察到民族服饰的特点,对接下来的教学开展提供帮助在认识材料的基础上,有目的的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通过教师的示范操作,降低操作难度。

三、展示制作成果。

师:“小朋友做的都非常用心,下面我要请你们来介绍一下你做的民族服饰。

”师:“你做的是什么民族的服饰?你用了什么方法做的裙子?……幼儿将布置好的民族服饰进行介绍,相互欣赏,并随着民族音乐跳民族舞蹈。

说说自己做了什么,怎么做的。

通过幼儿与教师一起布置,幼儿不再是观看老师布置环境,而是与同伴相合作,一起来完成展览。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影响。

认识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如文学、艺术、哲学、科技等。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脉络。

古代文学:诗词、散文、小说等。

古代艺术:绘画、书法、陶瓷、建筑等。

古代哲学: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流派。

古代科技:四大发明、天文历法、医药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介绍古代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古代文化的影响和价值。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如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深入了解古代文化的内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古代文化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图片或视频中的文化元素吗?它们代表了什么时期的文化?二、新课讲解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脉络,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的历史背景。

分别讲解古代文学、艺术、哲学、科技等方面的重要元素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三、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古代文化的影响和价值。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

四、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强调古代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了解。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古代文化元素,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学生将小论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交流。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学生更加热爱和尊重传统文化。

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传统文化之文学常识教案二[精选][修改版]

传统文化之文学常识教案二[精选][修改版]

第一篇:传统文化之文学常识教案二[精选]传统文化之文学常识教案(二) 教学目标:1. 识记中国重要作家并称及其时代和代表作。

2. 识记并掌握常见作品并称及其内容。

3.在识记的基础上会灵活处理高考题。

过程与方法1.学生展示探究成果并且识记作家并称和作品并称。

2.讲练记结合,牢固掌握文学常识。

重难点:运用识记内容灵活处理高考题。

教学过程一. 导入这一节课我重点学习“作家并称”和“作品并称”。

所谓“作家并称”,是把某些相关联的作家合在一起称呼。

我们学习的时候,要掌握其所处时代、代表作、。

所谓的“作品并称”,是把把某些相关联的作品合在一起称呼,学习这些作品,要掌握其作者和作品体裁及作品的有关内容。

二.学生展示探究成果各个小组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家并称”和“作品并称”。

三.知识梳理(一)作家并称按照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

散文的重点是“形散神不散”。

“形散”是指散文取材自由,不受时空限制,表达方式多种多样。

“神不散”是指散文的主题要明确集中。

(二)小说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及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部分,还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

(三)戏剧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

我们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四)诗歌(一)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反映了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二)诗歌的特点:①诗歌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

初中古代文学常识专题教案

初中古代文学常识专题教案

初中古代文学常识专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包括《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主要文学形式。

2. 使学生掌握一些著名古代作家的生平事迹及代表作品。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介绍《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主要文学形式的特点及历史背景。

2. 著名古代作家的生平事迹及代表作品:如屈原、李白、杜甫、苏轼等。

3. 古代文学典故和成语:介绍一些与古代文学相关的典故和成语,如“滥竽充数”、“的对对”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著名作家的生平事迹及代表作品。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特点。

3. 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情境教学法:设置一些与古代文学相关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地位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诗经》:介绍《诗经》的来源、特点及历史地位,分析部分诗篇的意义和艺术特色。

3. 介绍楚辞:讲解楚辞的起源、代表作家(屈原)及作品(《离骚》、《天问》等),分析其艺术特点。

4. 讲解唐诗:介绍唐诗的发展历程、代表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及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

5. 介绍宋词:讲解宋词的起源、代表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及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

6. 讲解著名古代作家的生平事迹及代表作品:如屈原、李白、杜甫、苏轼等。

7. 介绍古代文学典故和成语:讲解一些与古代文学相关的典故和成语,如“滥竽充数”、“的对对”等。

8.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9.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10.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阅读一篇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文学常识初中讲解教案

文学常识初中讲解教案

文学常识初中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学的基本分类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文学术语和概念。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文学的基本分类和特点。

2. 常见的文学术语和概念。

教学难点:1. 文学术语和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文学作品和文学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学的定义和作用。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文学的理解和感受。

二、文学的基本分类和特点(15分钟)1. 教师介绍文学的基本分类,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

2. 教师讲解各类文学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3. 学生通过实例来了解和区分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

三、常见的文学术语和概念(20分钟)1. 教师介绍一些常见的文学术语和概念,如情节、人物、主题、风格等。

2. 教师通过具体作品来讲解这些术语和概念的应用和意义。

3. 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和运用这些术语和概念。

四、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10分钟)1. 教师讲解如何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

2. 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具体作品来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收获。

2. 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如阅读一部文学作品,写一篇读书笔记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对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也应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注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古代文化常识公开课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公开课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公开课教案一、课程介绍本节公开课旨在向学生普及古代文化常识,提升他们对古代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将了解古代文化的重要内容,包括传统节日、文学作品、艺术形式等,以及这些文化的影响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特点;2. 掌握古代文化的相关知识,包括传统节日、文学作品、艺术形式等;3. 了解古代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意义;4.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传统节日、文学作品、艺术形式的介绍和讲解;2. 教学难点:古代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和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教学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古代文化常识相关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2. 传统节日2.1 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意义和起源;2.2 重点介绍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来历、庆祝活动和传统习俗;2.3 与学生讨论现代社会在传统节日庆祝中的变化和挑战。

3. 文学作品3.1 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3.2 重点介绍《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3.3 分析这些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和贡献。

4. 艺术形式4.1 介绍中国古代艺术的种类和特点,包括绘画、音乐、戏曲等;4.2 重点介绍中国古代绘画的传统艺术风格和代表作品;4.3 分析中国古代音乐和戏曲的魅力和文化内涵。

5. 古代文化的影响和意义5.1 分析古代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包括价值观念、道德准则、艺术表达等方面;5.2 讨论古代文化的意义和当今社会如何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六、教学手段和资源1. 视频教学:播放介绍古代文化常识的视频;2. 图片展示:展示古代文化的相关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4. 互动问答:通过提问和回答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参与度。

七、课堂作业学生回家后,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短文,自由发挥表达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语文教案文化常识 《诗经》

语文教案文化常识 《诗经》

语文教案文化常识《诗经》作为语文教师,要编写一份优秀的语文教案,除了传授语文知识外,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常识。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被誉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对于学生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针对《诗经》这一话题,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文化常识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诗歌,拓展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讲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价值,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这部古代文学作品的整体认识。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诗经》的成书背景,探讨它是如何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开端,为后世留下了怎样的文化遗产等问题。

同时,也可以通过介绍《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意识到《诗经》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对中国古代文学、音乐、礼仪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次,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代表性的《诗经》篇目,以诗歌赏析的形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感受其中的文学魅力和情感内涵。

比如,可以选取《关雎》、《蒹葭》等篇目,通过分析诗歌的意境、用词、韵律等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领略古代诗歌的优美风采,感受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同时,也可以结合历史文化背景,解读诗歌中隐藏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了解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

另外,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和任务,激发学生对《诗经》的兴趣,提升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经》朗诵比赛,让他们在朗诵中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设计《诗经》知识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此外,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走进博物馆或古迹,了解与《诗经》相关的文物和历史遗迹,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惜。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融入《诗经》文化常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诗歌,丰富他们的文学修养,还可以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春季语文教案1:文学常识和文化素养

春季语文教案1:文学常识和文化素养

春季语文教案1:文学常识和文化素养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教育的追求也越来越高。

虽然现在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最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仍然存在并行。

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仅仅重视语言技能和语文知识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常识和文化素养。

这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全面性要求,更是对于社会发展的一种支持和推动。

培养学生的文学常识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只是单纯的教授一些诗词歌赋的知识点,是无法让学生对于文学有一个深刻的认识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多读经典名篇,领略文字之美,感悟作者的深意。

在阅读的时候,要注重分析和解读,让学生深入了解到文学语言技巧的运用,了解文学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文学与时代、社会联系的深度。

文化素养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现代社会是全球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越来越紧密。

文化差异也经常成为一个影响因素。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讲解和讲解古代文化的背景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文化的内涵。

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为了更好的切合教学实际,我们可以考虑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体验式学习,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积极性和参与感。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讲解古文化故事、让学生制作名人小传、进行古诗词朗诵等方式,加强对于文学常识和文化素养的教学。

还需要关注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语言是人们生活和交流的重要媒介,而文学常识和文化素养也是涵盖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教学中要把文化知识和谐地融入到实践中,让学生通过学习文化知识去探究、理解、感受生活和现实中的各种问题。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语文教学不能仅仅注重知识点的灌输,还应该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例如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交能力、思考能力等。

这些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是学生在未来生活和事业中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培养学生的文学常识和文化素养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社会进步的推动等多种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之文学常识教案叶县高中语文组潘遂伟教学目标:1. 识记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的分类及特点。

2. 识记中国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

3.识记外国重要作家及其国别和代表作。

过程与方法1.学生展示探究成果并且识记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

2.讲练记结合,牢固掌握文学常识。

重难点: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的分类及特点。

教学过程•导入文学常识是每年高考必考的内容,但很多学生认为文学常识内容多、分值小,花太多时间去记不太划算,倒不如记一两个近义词或成语,于是就放弃。

其实这种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

文学常识固然内容多,但只要有巧妙灵活的方法,就可以化繁为简、化多为少,轻松而又高效率地记住。

1 .突出重要性、一流性重要:指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并对当代或后代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作品及这些作品的作家。

纵观近几年全国高考试题可以发现在中国作家及代表作品的命题方面,所取材料都是重要的、一流的,所以备考时,对各个时代的重要的、一流的作家的姓名、字号、籍贯、生活时代、代表作品、文集的名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都应准确熟记。

2. 重视课本适当迁移从多年的高考语文命题来看,考查中国作家的知识基本上还是以课内知识为主,再加上今年是新教材实行的第一年,这一特点将更加明显.由于高考的竞争性与选拔性,命题又会涉及一些课外的知识,而课外的又往往是课内知识的迁移或延伸,如:笛福的《鲁禀逊漂流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这就体现了命题的特点:重要性、一流性。

多年来,并未出现艰深、冷僻的偏题、怪题。

二.学生展示探究成果各个小组展示所预习的历代选官制度。

三.知识梳理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类别。

它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一)散文按照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

散文的重点是“形散神不散”。

“形散”是指散文取材自由,不受时空限制,表达方式多种多样。

“神不散”是指散文的主题要明确集中。

(二)小说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及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部分,还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

(三)戏剧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

我们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四)诗歌(一)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反映了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二)诗歌的特点:①诗歌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

②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象。

③诗歌的语言是精炼的,形象的,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的。

④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的。

(三)诗歌的分类:按照内容有无较完整的故事和人物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抒情诗又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按照形式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民歌等;我国古典诗歌分为诗、词、曲。

1.古体诗和近体诗: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指唐代以前的古代诗歌,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我们所说的近体诗。

近体诗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唐代以及其后的诗人仍有写古体诗的。

古体诗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

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

2.乐府诗: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

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乐府。

魏晋和唐代以及其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敕勒歌》《木兰诗》《孔雀东南飞》《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乐府诗。

3.律诗、绝句: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于句数上。

绝句共有四句,律诗共有八句。

绝句又叫"截句"。

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是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则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的要求。

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

4.律诗的结构:律诗共有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

5.歌、行、引: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无严格区别。

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琵琶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箜篌引》6.古诗的节奏和韵律:从句式方面看,古诗一般为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

从意义的表达上看,有时因表达需要而有特殊情况。

7.诗、词、曲:诗、词、曲的主要区别在于诗要求节奏和讲求韵律,词比诗的要求更加严格,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

曲也是和乐演唱的一种韵文形式,但句法比词更为灵活。

诗的最高成就表现在唐代,词的鼎盛时期出现在宋代,曲在元代最盛行。

尤其注意:词源于唐朝,盛行于宋朝。

是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宋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

(五)古代文学体裁集锦1.赋。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离文,体物写志”。

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成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了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成为”文赋“。

2.骈文。

这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时期,盛行于隋唐。

其以四字六句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

骈文由于迁就于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的表达,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就渐渐衰退。

3.说。

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它与“论”无多大异。

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文为论说文。

如《少年中国说》《马说》《黄生借书说》《师说》《捕蛇者说》。

4. 奏议。

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

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5. 疏。

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6.表。

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

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7.对策。

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

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六)史书体例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

如《战国策》。

4.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5.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五种体例是按照不同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照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体例。

如《三国志》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四、文学名著及作品并称1.《四书》即《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共三百零五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一百六十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

这是《诗经》的精华,如《伐檀》《硕鼠》。

“雅”分《大雅》《小雅》,共一百零五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王朝历史,歌功颂德的。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四十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

诗歌的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唱反复咏唱的特点。

3.《楚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

《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品是《离骚》,后人因又称"楚辞"为"骚体"。

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的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

《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4.风骚《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诗经》中的《国风》、《楚辞》中的《离骚》,都是古代作品,对后代文学很有影响,故常以“风骚”并举。

后来“风骚”直接指代《诗经》、《楚辞》。

5."乐府双璧" 指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6.三戒指唐代散文学家柳宗元三篇寓言:《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

7.三言二拍“三言”指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写的三个话本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二拍”指明代小说家蒙凌初编著的两个短篇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8.三吏三别指唐代杜甫的六首诗。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9.三部曲源于古希腊,指情节连贯的三部悲剧,又称三联剧。

现接线指三部内容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的作品,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爱情三部曲是:《雾》、《雨》、《电》。

抗战三部曲是《火》一、二、三部。

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是:《春蚕》、《秋收》、《残冬》。

10.中国小说四大名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

中国近代四大遣责小说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11.元杂剧的四大悲剧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仆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傅女离魂》。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李尔王》、《汉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12. 塑造吝啬鬼形象的世界四大名著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的《悭吝人》中的阿巴公,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果戈里的《死灵魂》中的泼留希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