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教案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单元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
结合F2中出现的性状类型及比例,推测F1可能产生的配子类型。
师生达成共识:孟德尔假说的核心内容是F1在形成配子时,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即F1能产生4种等量的配子完成表格填写。
结合问题,对表中数据进行整理。
小组讨论,建构重要概念:由于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发生了自由组合,导致这两对相对性状也发生了自由组合。
花粉粒长形(D)对圆形(d)为显性,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非糯性花粉遇碘液变蓝,糯性花粉遇碘液变棕色。
现有四种纯合子基因型分别为:①AATTdd、②AAttDD、③AAttdd、④aattdd。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应该用①和③杂交所得F1的花粉B.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以观察①和②杂交所得F1的花粉C.若培育糯性抗病优良品种,应选用①和④亲本杂交D.将②和④杂交后所得的F1的花粉涂在载玻片上,加碘液染色后,均为蓝色4.大鼠的毛色由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用黄色大鼠与黑色大鼠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图。
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P 黄色×黑色F1灰色F2灰色黄色黑色米色9 ∶ 3 ∶ 3 ∶ 1A.黄色为显性性状,黑色为隐性性状B.F1与黄色亲本杂交,后代有两种表现型C.F1和F2中灰色大鼠均为杂合体D.F2黑色大鼠与米色大鼠杂交,其后代中出现米色大鼠的概率为1/45.下列相交的组合中(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后代会出现两种表现型的是( )⨯aaBB ⨯aabb ⨯AABB ⨯AABb6.南瓜的果实中白色(W)对黄色(w)为显性,盘状(D)对球状(d)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下列不同亲本组合所产生的后代中,结白色球状果实理论上最多的一组是( )A.WWdd×WWddB.WwDd×wwddC.WwDd×wwDdD.WwDd×WWDd7.在孟德尔进行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具有1:1:1:1比例关系的是( )①杂种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②杂种产生配子类型的比例③杂种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④杂种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⑤杂种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A. ①②④B. ②③⑤C. ①③⑤D. ②④⑤【选考奠基素养提升】8.用两个纯种豌豆作亲本杂交获得 F1,F1自交得 F2,F2中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的比例为 9:3:3:1。
2021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教案: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一)教案科目生物课题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课时 1 课时一.知识目标1.了解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2.阐述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教学目标与 3.说出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及验证核心素养 4.叙述孟德尔的分离定律的实质二.能力目标1.运用分离定律分析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遗传问题2.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本节知识,明确科学的进步是科学家不断努力创新、艰苦奋斗、不断探索的结果,认识到科学的严谨态度和执着的精神教学重点:1.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3.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教学重难点 4.分离定律的内容及实质教学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2.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3.分离定律的内容及实质课前准备教具:多媒体、黑板、粉笔、彩色小球、两个小桶、记号笔情境导入:从这一册书开始我们学习有关于遗传和基因的知识,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遗传因子是什么,大家可能不清楚,但是基因大家一定都听说过。
你的长相、身高、体重、肤色等都与基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基因最早的名字就是“遗传因子”。
基因为什么曾叫遗传因子呢?这背后有什么故事吗?遗传因子看不见摸不着科学家是怎么发现它的呢?让我们从一百多年前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开始,去寻找科学的奥秘。
引入:介绍孟德尔的生平新课讲授:一.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1.孟德尔选择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成功的原因:①豌豆属于两性花,自花传粉,所以在自然状态下,豌豆是纯种,结果可靠②豌豆有很多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例如书中P3的图1-2就清楚的展示出了豌豆的7 教对相对性状示意图③相对性状的概念: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种子形状、子叶颜色、花学的颜色等)2.人工异花传粉的过程过①把高茎豌豆的花先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叫做去雄,然后套上纸袋等待成熟②采集矮茎豌豆花的花粉程③将采集到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雌蕊的柱头上,再套上纸袋。
高中生物必修2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2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教案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发送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2)能力目标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训练学生演绎、归纳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
②通过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①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②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③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过程】首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通过教材的问题探讨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遗传现象符合“融合遗传”的观点?哪些遗传现象与“融合遗传”相矛盾?让学生交流、探讨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是否符合“融合遗传”的观点。
接下来才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交流对孟德尔的初步认识。
设疑:豌豆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说孟德尔最成功的杂交实验是豌豆杂交实验?孟德尔是如何揭示生物遗传奥秘的?师生共同解决以上问题,为学生阐明“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做铺垫。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
结合上述内容,给出相对性状、自交、杂交、正交、反交等概念。
设疑:孟德尔是如何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来揭示分离定律的?边板图边叙述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并给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的概念。
结合板图,观察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过程,总结显性性状,隐性性状与相对性状之间的关系。
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为什么子一代表现高茎?矮茎性状消失了没有?为什么子二代又出现了矮茎?如果不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分析遗传结果,会发现子二代呈现3:1的数量比吗?在规律性的遗传结果中,内含的实质规律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结合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图解,引导学生分析:孟德尔是如何解释子一代只出现显性性状的?为什么子二代会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是3:1?从而过渡到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教师边图解边讲解孟德尔的假说,然后在讲解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图解阅读教科书,阐明孟德尔假说的内涵,概括孟德尔假说的要点。
教学设计遗传因子的发现
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一教学内容的结构二教学内容的特点分析及教学实施方法1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把有关遗传规律的内容放到了《减数分裂》之后来介绍,做为教学的具体实施者,我们体会和理解新教材如此处理的用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正确把握教学顺序的改变,适用新方法,体现出新教材的教育理念;2 教学过程中,我们把握基础,注意概念性内容的深入理解,深入浅出;具体的概念如下:“相对性状”,显隐性状,“纯合子”,“杂合子”,“表现型”,“基因型”,“性状分离”。
3 本章的教学重点为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过程,难点为遗传定律的应用;另外育种学理论在高考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特别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是高考试题常见的,集中在:a 亲子代表现型,基因型相互推导;b 遗传病系谱的分析和计算;c 遗传育种中材料的选择,育种程序的设计等。
4 教学中我们尽量减少非重点内容的讲述(如前言部分),对于重点内容,我们不是一手包办全部讲完,而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实验过程,教学中教师不加大讲授的难度,而是适量加一些学生的练习;5 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画一画有关的遗传图解,让学生写一写图解,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理解,也可以暴露出很多问题,我们也依此做为教学的切入点。
6 本章涉及两个重要的内容,一个是科学史的教学,一个是科学方法的领悟,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有关的研究过程,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其中渗透的科学研究方法——“假说——演绎”法。
三、与学生经验的联系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
这是几千年来人们对遗传现象的总结。
后代的许多特性与亲代相似,是随处可见的现象,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容易理解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后代出现的遗传与变异现象。
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科学的新成果、新技术屡见媒体报道,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的介绍,学生可以了解到许多新知识,如从对克隆动物来历的介绍中,可以知道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与动物的性状有密切的关系;从转基因耐贮存番茄、转基因抗虫棉、能产生人类蛋白质的转基因牛、羊的实例中,体验到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高一生物:遗传因子的发现(教案)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教材生物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生物教案 / 高中生物 / 高一生物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遗传因子的发现(教案)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生物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打开对世界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见识,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高中高一生物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阐明分离定律”是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提出的基本要求。
本节教材的编写特点也适于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并且高中生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和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
基于以上考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思路三、教学实施的程序学生活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教学意图交流、探讨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是否符合“融合遗传”的观点。
第1课时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遗传现象符合“融合遗传”的观点?哪些遗传现象与“融合遗传”相矛盾?讲述:列举典型的实例,如不同颜色的牡丹花、桃花,黑毛羊与白毛羊等,说明生物的遗传不遵循“融合遗传”的客观事实。
设疑:在140多年前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揭示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
孟德尔为什么能揭示这一科学奥秘?组织学生交流对孟德尔的初步了解。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交流对孟德尔的初步认识。
讲述:结合学生的汇报,主要对孟德尔做以下简介。
①孟德尔自幼酷爱自然科学,通过对自然科学和数学的学习,孟德尔具有了杂交可使生物产生变异的进化思想,以及应用数学方法分析遗传学问题的意识。
②在实践中孟德尔选用豌豆、玉米、山柳菊等植物,连续进行了多年的杂交实验研究,其中最成功的是豌豆实验。
③当时科学界开展对多种动植物的杂交实验,孟德尔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创新研究方法,如从单一性状入手观察分析遗传结果;用前人从未在生物学研究领域用过的数学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敢于挑战传统的观点,提出了颗粒遗传的思想等。
最新高一生物-生物必修2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教案 经典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知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2)认知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内容和实质。
(3)理解自交、杂交、测交、正交、反交、性状、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纯合子、杂合子和分离定律等概念。
(4)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2..过程与方法(1)自主探究:性状分离的模拟实验。
(2)相互交流: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体会孟德尔对杂交实验分离现象解释的假说。
(3)自主学习:通过互联网、图书馆、新华书店等多种渠道,收集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的个人资料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尝试进行杂交实验的设计。
【教学重点】1.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3.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4.分离定律的内容和实质。
【教学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对分离定律的理解。
【教具准备】1.实验材料和用具2.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课件【课时安排】本节内容需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第二课时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分离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学生查找孟德尔的生平资料2.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遗传图3.认知豌豆适于杂交实验的生物学特征二、情境创设课室(或多媒体课室)屏幕显示:问题探讨人们曾经认为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出介于双亲之间的性状。
……这种观点也称做融合遗传。
讨论:1.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会是什么颜色?2.你同意上述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三、师生互动以上问题的呈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很快把学生引入新课,进入学习状态。
[屏幕显示课题: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同学们,遗传是生物界普遍的现象,但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啊!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看看科学家们是如何探索其奥秘的!1.孟德尔的生平简介师:请同学们把课前收集到的孟德尔的生平资料互相交流一下。
高中生物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一、教学目标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2.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2.教学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假说—演绎法。
二、杂交实验(一) 1956----1864------18721.选材:豌豆 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纯种 性状易区分且稳定 真实遗传2.过程:人工异花传粉 一对相对性状的 正交 P (亲本) 反交 F 1(子一代)纯合子、杂合子 F 2(子二代)分离比为3:1 3.解释①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
(区分大小写) ②因子成对存在。
③配子只含每对因子中的一个。
④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验证 测交1是否产生两种 比例为1:1的配子5.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三、杂交实验(二)1.亲组合 重组合2.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四、孟德尔遗传定律史记①1866年发表 ②1900年再发现③1909年约翰逊将遗传因子更名为“基因”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五、小结1. 2.。
2020-2021学年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教案
教学设计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设计思路以问题探讨为线索引入,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遗传现象。
利用豌豆做实验材料成功的原因引出性状、相对性状、自交、杂交、正交和反交等概念,通过分析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了解杂交实验经历了“提出问题——构建假说——验证假说——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一般过程,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二、教材分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是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教材伊始,通过“问题探讨”栏目,既让学生了解“融合遗传”的内涵,为理解孟德尔的“颗粒遗传”埋下伏笔。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介绍实验前,教材首先介绍了孟德尔及孟德尔所选用的豌豆适于作为实验材料的生物学特征。
这为讲述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并获得成功作了必要的铺垫。
教材的主导思想是以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实验过程为主线,突出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本节教学内容逻辑结构严密,层层深入地展开。
其依次展开的顺序是: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方法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孟德尔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验证假设)→总结出分离定律。
这种内容的内在逻辑性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是相一致的,能让学生亲自踏着孟德尔的足迹,亲自经历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的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学情分析1、由于初中不同学校对生物课的要求和开设情况不同,导致大部分学生对遗传相关知识了解不多,总体基础薄弱。
鉴于此,课堂上需要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回顾、描述,会占用一些教学时间。
2、遗传现象随处可见,对于杂交实验中后代出现的遗传和变异现象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高中这部分的教学对学生的生物素养要求较高,学生在学习“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中对于孟德尔提出的四点假说的理解和领悟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条件分析学生的初中生物学素养基本为零。
但高中这部分的教学对学生的生物素养要求较高,学生在学习“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中对于孟德尔提出的四点假说的理解和领悟有一定的难度虽然每班都有电子白板,但是已无法使用,平时的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基本上能够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完整word版)【精品教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教案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学习目标⑴知识方面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⑶能力方面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1。
学习重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2.学习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2)假说-演绎法。
三、学习方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四、学习课时 2【一展身手】1.两只杂合黑豚鼠交配,后代出现白豚鼠的原因最可能是什么?若杂合黑豚鼠一胎生出4只豚鼠,则出现3黑1白的可能性为A.减数分裂时,基因重组;100% B.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的分离;27/256C.受精作用时,基因重组;3∶1 D.基因突变;3∶12.已知黑斑蛇与黄斑蛇杂交,子一代既有黑斑蛇,又有黄斑蛇;若再将F1黑斑蛇之间交配,F2中有黑斑蛇和黄斑蛇。
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A.所有黑斑蛇的亲代中至少有一方是黑斑蛇B.蛇的黄斑为显性性状C.F1黑斑蛇的基因型与亲代黑斑蛇的不同D.F2中黑斑蛇的基因型与F1黑斑蛇的基因型相同3.将具有1对等位基因的杂合体,逐代自交3次,在F3代中纯合体比例为A.1/8 B.7/8 C.7/16 D.9/164.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有一个正常男孩和一个患某种遗传病的女孩。
如果该男孩与一个母亲为该病患者的正常女子结婚,生了一个正常的儿子,问这个儿子携带致病基因的几率A.11/18 B.5/9 C.4/9 D.3/55.有甲、乙、丙、丁、戊5只猫。
其中甲乙丙都是短毛猫,丁和戊是长毛猫,甲乙为雌猫,其余是雄猫。
甲和戊的后代全是短毛猫,乙和丁的后代,长毛和短毛小猫均有,欲测定丙猫的基因型,最好选择A.甲猫B.乙猫C.丁猫D.戊猫6.牛的黑色(B)对红色(b)是显性。
良种场现有两栏牛,A栏全为黑色,B栏既有黑色又有红色。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教案)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第 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课标定位】1. 简述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2.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中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3. 能够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生产、生活中的遗传现象。
【教材回归】一、用豌豆做遗传实验的优点及实验方法 (一)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1. 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而且是闭花受粉(在花未开时就已完成了受粉),从而避免了 外来花粉的干扰,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
因此,用豌豆做人工杂交实验,结果既可靠又 容易分析。
2. 豌豆植株具有易于区分的、能稳定遗传的性状。
例如,植株有高茎( 1.5 ~2.0 m )和矮茎( 0.3 m 左右),种子有圆粒和皱粒,子叶有黄色和绿色。
像这样,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 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用具有相对性状的豌豆植株进行人工杂交实验,实验结果很容 易观察和分析。
(二)豌豆的人工异花传粉过程1. 去雄:除去母本未成熟花(花蕾期)的全部雄蕊(阻止自花传粉)→2.套袋:套上纸袋(防止外来花粉干扰)→ 3. 传粉:待雌蕊成熟时,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撒在去雄花的雌蕊 柱头上(实现杂交)→ 4. 再套袋:人工授粉后继续套袋处理(防止外来花粉干扰)。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P (亲本) F 1(子一代)F 2(子二代)特别提示:①孟德尔把子一代( F 1)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如豌豆的高茎;未显现出来的 性状叫做隐性性状,如豌豆的矮茎。
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 做性状分离。
②孟德尔用豌豆其他 6 对相对性状所做的杂交试验,也都得到了上述同样的结果: F 1 只 表现出显性性状; F 2 出现了性状分离,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 3:1。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一)孟德尔的假说1.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决定的。
这些基因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在传递 中消失。
每个基因决定着一种特定的性状,其中决定显性性状的基因是显性基因,用大写字 母(如D )来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基因是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如d )来表示。
第一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案3课时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别离定律;2、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3、运用别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1、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2、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对别离现象的解释,说明别离定律;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展科学方法的教育;3、运用别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1、对别离现象的解释;2、假说——演绎法。
【教法学法】活动探究法、问题串法、讲解法、课件直观展示法【课时安排】3 课时第一课时一、引入课题问题探讨:红牡丹和白牡丹杂交,后代牡丹花的颜色是什么?提出当时科学界普遍认同的“融合遗传〞观点。
引言:遗传是我们熟悉的生物现象,但遗传的奥秘却隐藏至深,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是那么的艰辛屈折,又是那么精彩绝伦。
那么是谁发现了遗传的奥秘呢?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2-4教师列出如下提纲:(投影显示)1.了解孟德尔简历2.孟德尔的试验研究方法是什么?选用什么材料?纯系亲本的杂交技术怎样进展?在学生阅读、讨论的根底上,教师点拨:(1)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动力。
孟德尔的研究成果就是最好的例证;(2)孟德尔用防止外来花粉干扰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豌豆纯合植株进展杂交试验,这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教师最后强调:孟德尔在试验中发现豌豆一些品种之间具有易于区分的、稳定的性状,如茎的高与矮、种子形状的圆粒与皱粒。
从而引出相对性状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最后归纳理解相对性状要从三点出发:(1)同种生物;(2)同一性状;(3)不同表现类型。
学生观察后得出:不同品种的豌豆同时具有多对相对性状。
提问:在人体上存在哪些相对性状?(答:有耳垂和无耳垂,单眼皮和双眼皮,蓝眼和褐眼……)再提问:孟德尔开场是否对图示中所有相对性状同时分析呢?学生答复:否。
高中生物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3、孟德尔对豌豆作研究材料的原因:① 自花传粉, ② 相对性状多且明显 ③ 周期短,子代多对一些用作遗传材料的原因进行分析:如果蝇(周期短、子代多,易培养、 目少等) 一、遗传学中的基本概念杂交、自交、测交、相对性状、性状分离、显性基因、隐性基因、 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基因型、表现型、纯合子、杂合子、分离定律的实质、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的关系: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不同环境中,即使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也未必相同。
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纯合子与杂合子的区别(1)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叫做纯合子,如 DD dd ;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但不同的纯合子杂交,后代为杂合子。
(2)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叫做杂合子,如 Dd ;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且后代中会出现一定比例的纯合子含义高中生物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备课札记一、 教学目标:(1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二、 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分离定律的实质 四、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符合孟德尔定律的条件:真核(细胞核、有性生殖的生物)不符合孟德尔定律举例说明: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的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
孟德尔定律的分类及范围:(1)分离定律范围: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一)广一对相对性状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 两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多对相对性状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 (2)基因的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五、 1、 (2)自由组合定律范围:(一对多)(二对二)(多对多)闭花授粉 染色体数1、 作用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个体间相互交配自交 两个基因型相同的个体相交测交 F 1与隐性纯合子相交,从而测定F 1的基因组成① 探索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的传递规律 ② 将不同优良性状集中到一起,得到新品种 ③ 显、隐性性状判断① 可不断提高种群中纯合子的比例 ② 可用于植物纯合子、杂合子的鉴定① 验证遗传基本定律理论解释的正确性 ② 高等动物纯合子、杂合子的鉴定正交 与反交相对而言的,正交中父方和母方分别 是反交中母方和父方(1) 检验是细胞核遗传还是细胞质遗传 (2) 验证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上二、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细胞学基础(1) 实质: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第1章nbsp遗传因子的发现(教案)1
高一生物②- - 遗传与进化(教案)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课程目标:1、使学生了解孟德尔二个豌豆杂交实验的探究过程;2、使学生掌握豌豆实验数据的分析研究方法,从而得到科学的陶熏;3、掌握遗传学的各个科学名词,能够掌握遗传学的几种计算方法。
4、掌握遗传性比的操作、玉米黄白粒色杂交实验的方法。
教学重点:1、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的原理;2、遗传数据的计算;教学难点:1、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的迁移过程;2、遗传各数据计算。
教学方法:1)课件演示;2)实验法、小黑板演示;3)板书演算;4)谈话法;教学准备:flash课件;小桶性比实验;自制atu—ware课件等;豆科植物的花朵。
教学过程(板书):[练习作业]:[课后分析]: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教学准备:1、鲜活材料:豌豆种子、植株;2、自由组合定律课件;3、磁性小黑板。
[课后分析]:九、自由组合定律题解题方法1、掌握自由组合遗传图的所藏信息:1)二对基因都纯合的纯合子:4种,各占1/16;2)一对杂合、一对纯合:2/163)二对基因都杂合(YyRr):4/16以上规律可以将后代每对基因分开研究,再相剩:如YyRR——(Yy-2/4)X(RR-1/4)2、二个亲本杂交某一后代基因型的几率计算方法:1)先求组成这种后代一对基因的几率,再求另对基因的几率;2)某后代基因型几率= 组成它的二对基因几率相剩。
3、杂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的简易计算方法:如课本P14(2)1)写出二个亲本的基因型;2)先求出前对性状(基因)遗传给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再求后对性状遗传给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3)用剩法算式算出自由组合后的后代表现型及比例。
AaBb X aaBb前显1:前隐1X后显3:后隐14、子——亲代基因型的推断:课本P13(二)方法——分开研究:1)根据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分开每对性状分别研究,统计这对性状在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反推断;——(3:1)则亲本AaXAa;(1:1)则亲本AaXaa;(100%)则亲本AAXaa2)根据后代的隐性状(aa)反推断:只要后代有隐性性状(aa),则二亲本都有一a;亲本是显性,则至少有一个显性基因-A。
2022年教学教材《 遗传因子的发现》优秀教案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设计理念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这节课中的经典实验及验证过程无法在课堂上重现,传统的教学都是以讲授为主线进行的教学活动,很少有学生的参与,这样就限制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互脱节。
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所以我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在教学中采用“假说—演绎法〞开展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教学,在对生物性状遗传的探索过程中设置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结构,同时也体验了孟德尔的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研究者、探索者,在学习根底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并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科学方法教育。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由“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别离现象的解释〞,“性状别离比的模拟实验〞,“对别离现象的解释的验证〞和总结“别离定律〞五局部内容构成。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以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实验过程为主线,突出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本节教材有一些新特色:1.对实验过程以问题的形式,层层深入地引发问题和分析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结构。
这是极其重要的特色!2.对杂交实验的解释和对遗传规律的总结,没有作跨时代的说明,完全是按照孟德尔的推理得出的。
这是过去人教版的高中生物课本的内容中所没有的。
3.在讲述孟德尔的探究方法的根底上,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求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
三、学情分析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其解释和验证。
〔理解〕〔2〕区别性状别离、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杂合子和纯合子等根本概念。
〔理解〕〔3〕说明别离定律并能运用别离定律解释和预测一些遗传现象,并尝试杂交实验的设计。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教案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 教案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身科学的教育。
(2)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逐渐养成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 教学重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 教学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2)假说—演绎法。
[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一)、创设情景,设疑引入一孟德尔-- 设问:双亲均是双眼皮,为什么后遗传学之父代会出现单眼皮?当双亲均是单眼皮时,为什么后代只有单眼皮,而没有出现双眼皮?生物性状的遗传有没有二豌豆杂交规律呢?实验成功的(二)走近孟德尔遗传学之父原因课件展示孟德尔有关图片, 介绍1 豌豆是自孟德尔生平事迹,让学生走近“遗传花传粉, 又是学之父”这一科学伟人, 强调孟德尔刻闭花授粉植苦钻研和坚持不懈的科学研究精神。
物, 自然状态(三)孟德尔选择豌豆杂交实验成功下是纯种.的原因 2 具有容易1.豌豆的花区分的性状教师出示豌豆花的结构图,描述豌 3 花, 易人豆花的特点解释豌豆在自然界中是纯工操作种的原因。
此时教师介绍两性花、单性花、自花相对性状:同传粉、异花传粉、性状和相对性状等一生物同一相关概念。
并引导学生分析人工异花性状的不同传粉时要注意哪些事项(母本适时去表现类型.雄,授于父本的花粉后还要套袋)。
2.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讲述豌豆具有稳定遗传的、易于区分的七对性状。
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
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数据统计。
并通过课后习题训练使学生构建相对性状的概念。
▲这一部分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为学生阐明“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做铺垫。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
(四)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课件逐步展示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的杂交实验过程, 如下图. 三一对相对形状的杂交实验正交反交显性形状: 隐性性状:问题引导:1 无论是正交还是反交,F1 都表现为亲本的一个性状, 另一个性状是消失了, 还是隐藏起来了呢? 性状分离:2 如何判断显隐性? 爸爸是双眼皮, 妈妈是单眼皮,孩子都是双眼皮, 请问哪预测结果:后代应该有种性状,且性状分离比为_孟德尔用杂合子高茎和隐性纯合子杂交,在得到的64 株后代中,高茎30,矮茎34,性状分离比接近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疑引入
设问:双亲均是双眼皮,为什么后代会出现单眼皮?当双亲均是单眼皮时,为什么后代只有单眼皮,而没有出现双眼皮?生物性状的遗传有没有规律呢?
(二)走近孟德尔----遗传学之父
课件展示孟德尔有关图片,介绍孟德尔生平事迹,让学生走近“遗传学之父”这一科学伟人,强调孟德尔刻苦钻研和坚持不懈的科学研究精神。
(三)孟德尔选择豌豆杂交实验成功的原因
1.豌豆的花
教师出示豌豆花的结构图,描述豌豆花的特点解释豌豆在自然界中是纯种的原因。
此时教师介绍两性花、单性花、自花传粉、异花传粉、性状和相对性状等相关概念。
并引导学生分析人工异花传粉时要注意哪些事项(母本适时去雄,授于父本的花粉后还要套袋)。
2.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讲述豌豆具有稳定遗传的、易于区分的七对性状。
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
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数据统计。
并通过课后习题训练使学生构建相对性状的概念。
▲这一部分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为学生阐明“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做铺垫。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
(四)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课件逐步展示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的杂交实验过程,如下图. 板书设计
一孟德尔--遗传学之父
二豌豆杂交实验成功的原因
1 豌豆是自花传粉,又是闭花授粉植物,自然状态下是纯种.
2 具有容易区分的性状
3 花大,易人工操作
相对性状:同一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三一对相对形状的杂交实验
正交反交
显性形状:
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
问题引导:1 无论是正交还是反交,F1都表现为亲本的一个性状,另一个性状是消失了,还是隐藏起来了呢?
2 如何判断显隐性?爸爸是双眼皮,妈妈是单眼皮,孩子都是双眼皮,请问哪个性状是显性性状?
3 F1自交后代F2代中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比例是3:1,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如何证明?
教师祥讲:孟德尔将其他6对相对性状做了同样的实验并对F2进行数量统计,发现F2的性状分离比接近3:1,显示表1-1.说明F2中出现的3:1性状分离比是必然的,里面隐藏着一定的规律.孟德尔在观察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对分离现象作出了几点假说. (四)分离现象的解释 教师便讲解边分析图示. ① 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②在体细胞中, 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③ 配子形成时, 成对的遗传因子分开, 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
④ 受精时, 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基因恢复成对, 显性基因(D)对隐性基
因(d)有显性作用, 所以F1表现显性性状
孟德尔的假说能够很好的解释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出现的性状分离现象。
但是一种正确的假说,仅能解释已有的实验结果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能够预测另一些实验的结果.孟德尔巧妙的设计了测交实验. (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验证—测交实验
教师讲解测交的概念,让学生根据孟德尔的假说预测实验结果,写出遗传
(四)分离现象的解释
(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验证
× 高茎
矮茎
P DD dd D
d
配子
F1
Dd
P 配子
F2
高茎 高茎 Dd Dd
D
D
d
d
DD Dd
Dd
dd 3高茎
1矮茎
图解
测交:就是让F1杂合子和隐性纯合子杂交。
学生写测交遗传图解如下
预测结果:后代应该有种性状,且性状分离比为_
孟德尔用杂合子高茎和隐性纯合子杂交,在得到的64株后代中,高茎30,矮茎34,性状分离比接近1:1。
孟德尔所做的实验验证了他的假说是正确的。
(六)分离定律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结果及解释,后人把它归纳为孟德尔第一定律,又称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七)假说—演绎法
科学实验发现问题→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
作出假说→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
演绎推理→根据假说预测另一实验结果
↓
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
↓
揭示规律→分离定律
(八) 规律总结及分离定律的应用
规律总结:
类型亲本后代性状后代基因
杂交AA×aa 全部显性Aa
AA ×Aa 全部显性AA:Aa 测交:F1杂合子和隐性纯合子杂交.
(六)分离定律
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七)假说—演绎法
发现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揭示规律
(八) 规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