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变化历程分析

收稿日期:2018-03-26;修回日期:

2018-05-14作者简介:宁 磊(1969-),女,江西乐平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防洪规划、洪水调度研究。E-

mail:1123449638@qq.com doi:10.11988/ckyyb.20180298

2018,35(6):1-5,18

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变化历程分析

宁 磊

(长江水利委员会防汛抗旱办公室,武汉 430010)

摘 要:认清长江中下游当前的防洪形势及其变化历程,对长江流域下一步的防洪治理和开发保护至关重要。水利工程建设是长江防洪形势改善的主要措施,同时河湖自然演变引起的江湖关系调整也会给防洪形势带来较大影响。基于此,

分析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不同时期长江中下游江湖关系变化,模拟分析江湖关系变化对长江防洪形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三峡水利工程及上游控制性水库群的投运对长江防洪形势的改善情况,得到不同时期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的变化过程。根据当前长江防洪形势及其变化趋势,进一步探讨提高中下游防洪保障能力的措施,

如完善防洪工程体系、提升水利工程联合调度管理能力等。关键词:防洪形势;长江中下游;超额洪量;江湖关系;河湖冲淤变化;1954年洪水中图分类号:

TV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485(2018)06-0001-051 研究背景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是长江流域乃至我国经济

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同时又是我国洪涝灾害最为频繁严重的地区。区内江湖互通、河网密布,江湖关系十分复杂。长江流域控制性工程三峡工程建成前的几十年间,

受河湖自然演变和人类活动(围湖垦殖)影响,河湖泥沙淤积严重,江湖调蓄洪水能力日减;三峡及上游控制性水库建成运行后,一方面通过拦洪削峰

发挥防洪作用,

另一方面,由于蓄水拦沙减少了下泄沙量,中下游河道发生长距离长时期的冲淤调整,江

湖调蓄洪水能力逐渐恢复。

本文以长江中下游总体防御洪水标准(

1954年洪水)为研究对象,针对长江洪水来量大与河道泄洪能力不足的实际矛盾,选取超额洪量及其分布为目标函数,采用长江上游巨型水库群联合调度水力学数学模型[1-2]

和中下游超大规模江湖演进水文学数学模型[3]

的模拟结果,

分析长江中下游不同时期由于江湖关系变化和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运行的防洪形势变化,

让我们对当前长江中下游防洪能力及变化历程有一个定量的认识。

2 三峡工程建成前后长江中下游江

湖关系变化分析

2.1 长江中下游干流和两湖冲淤变化2.1.1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冲淤变化

依据相关分析成果

[4]

,1966—1998年宜昌—湖

口段平滩河槽淤积量为3.

56亿m3

,年均淤积量为0.11亿m3。1998—2002年,宜昌—湖口河段总体表现为冲刷,冲刷量5.47亿m3,年均冲刷量达1.

56亿m3。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2002—2016年,宜昌至湖口河段平滩河槽总冲刷量为20.

94亿m3,年均冲刷量1.45亿m3。

2.1.2 两湖(洞庭湖、鄱阳湖)冲淤变化2.1.2.1 洞庭湖

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前,

洞庭湖一直处于淤积状态。据统计分析,

1956—2002年入湖悬移质总沙量为72.

9亿t,有54.0亿t的泥沙淤积在湖区,年均淤积1.15亿t。由于受泥沙淤积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洞庭湖水面面积及容积逐渐减小,湖泊面积由1949年的4350km2减少为20世纪90年代的2625km2。三峡水库蓄水以来洞庭湖入湖沙量大幅减小,

2003—2016年多年平均入湖沙量为0.18亿t,多年平均出湖沙量为0.20亿t,湖区总体呈冲刷状态,多年平均冲

刷量为0.02亿t。2.1.2.2 鄱阳湖

1957—2012年,鄱阳湖年均入湖沙量1287万t,

年均出湖(湖口站)沙量998万t,湖区年均淤积泥沙290万t。

2.2 长江中游江湖关系变化2.2.1 各河段泄流能力变化分析2.2.1.1 沙市站

沙市同水位的流量值主要受荆江与洞庭湖汇合口城陵矶水位影响。根据20世纪60年代的洪水数据分析,沙市水位45.00m,相应城陵矶水位34.

40m 第35卷第6期长 江 科 学 院 院 报

Vol.35 No.6 2018年6月

JournalofYangtzeRiverScientificResearchInstituteJun.2018 万方数据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