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墨道法

合集下载

儒墨道法佛的思想总结

儒墨道法佛的思想总结

儒墨道法佛的思想总结儒家思想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思想传统之一,儒家强调道德伦理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我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认为人们应该以仁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追求道德和人伦的极致。

孔子认为,要实现个人的修身,需要遵循“五经”即《易经》、《书经》、《诗经》、《礼经》和《春秋》。

这些经书包含有关礼仪、经济、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孔子的学说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正常教育,人们才能达到德才兼备的境界。

与孔子思想相近的是孟子思想。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他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内在的善良品质。

但是这种善性需要通过教育和后天的努力得到发展和完善。

孟子强调了人道与仁的关系,他认为人应该不断追求道德和仁慈,并通过参与民众事务来施行仁慈和公正。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仁心治国,实行仁政,关心民生,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墨家则主张兼爱。

墨子认为,人们应该以爱心为出发点,主张普遍的、无差别的爱,即兼爱。

墨家反对战争和征伐,主张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强调人类之间的和谐与团结。

墨子提出“非攻”思想,即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奉行和平和公平。

墨子也高度重视实用主义,强调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道家思想强调返璞归真,即追求自然的状态,回归到原始纯粹的本性。

道家思想注重个体和个体自由发展和实现自我。

道家认为人们应该放下功利心和欲望,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在。

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不同,不强调规范和条条框框,而是强调随性而动,顺应自然,达到人性最自然的状态。

佛家思想起源于印度,强调人们通过修行来超越苦难和痛苦,实现解脱和灵性的提升。

佛家重视对苦难的觉知,并提供了一套方法来减少和超越苦难。

佛教强调舍弃欲望和嗜好,减少痛苦的来源,通过静坐冥想和修行来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佛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不同,儒家注重社会伦理和人际关系,佛家更注重个人的心灵成长和精神富足。

综上所述,儒墨道法佛的思想传统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的兴起与较量

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的兴起与较量

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的兴起与较量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作为三个主要的思想流派,兴起并展开了激烈的较量。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国家的分裂和动荡使得各种思想流派迅速崛起。

本文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的兴起与较量,以及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深远影响。

一、儒学兴起与儒墨较量儒学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之一,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核心理念,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儒学的代表人物孔子,通过他的思想和教育活动,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和思想。

他的弟子们继承并发扬了他的学说,逐渐形成了儒家学派。

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与墨家进行了激烈的较量。

墨家提出了“兼爱非攻”的主张,主张世界和平、消除社会阶级之间的冲突。

儒家与墨家在政治、伦理等方面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两者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和竞争。

然而,儒家最终战胜了墨家,成为了后来两千多年中国最重要的学派之一。

儒家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主导作用,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道家思想与儒墨较量道家思想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主张个人修养和身心合一。

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强调“道”是世界的根本原则。

道家的思想对儒墨两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儒家与道家之间的较量主要集中在政治和伦理观念上。

儒家注重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认为通过个人的道德实践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

而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认为过多地干涉社会会破坏自然的秩序。

儒家与道家的较量并没有明确的胜负,但两者在思想影响上形成了一定的平衡,共同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法家的兴起与思想较量在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作为一支独立的思想流派崛起,提出了法治的理念。

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通过他的学说,强调法律的力量,主张依法治国,通过法律手段来管理和控制社会。

儒墨两家对法家持有不同的态度。

儒家注重道德修养和自律,认为道德规范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相对抵制法家的法律手段。

儒墨道法介绍

儒墨道法介绍

儒墨道法介绍
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思想体系是传统的儒家学说,道家学说和法家学说三大学派,也被称为“儒道法”。

“儒道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中国古代,而且广泛影响到中国近代。

本文将介绍儒道法三者的基本概念、文化意义和历史影响。

首先,儒家学派,它是由著名思想家孔子创立的,强调“仁、义、礼、智”,强调以“礼”为基础和“智”为根本,注重培养准确的社会礼仪,以避免发生冲突。

儒家学说强调爱国忠孝,以及一个人应该居安思危,以此达到维护社会安定的目的。

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以社会秩序为主导的道德观,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国文化的根本内容。

其次,道家学派,它是由著名思想家老子发起的,强调精诚团结,自然至上。

道家学派认为,政治秩序应该尊重大自然的力量,致力于创造一种和谐的社会。

- 1 -。

浅析儒墨道法四家法律思想

浅析儒墨道法四家法律思想

浅析儒墨道法四家法律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其中以儒家、墨家、道家、法家这四家影响力最大,这四家思想不仅影响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政治统治,也影响我国几千年的政治制度,并且他们所展现出的救世情怀和独断性,深刻影响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的深层次心理。

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以周王室为代表的旧王权社会等级秩序正逐渐瓦解,各种社会力量粉墨登场,在进行着一场恃强凌弱的丛林法则,面对纷繁复杂的局面,先秦诸子百家经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不同角度回答了如何解决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他们创造了主张各异,极富个性的学说,这些思想流派在学术态度上都有哪些特点呢?儒墨道法家,学术态度儒家学术态度,孔子排他性,孟子独断性在学术态度上,儒家思想表现出来强烈的排他性和非批判性,孔子认为,自己的学说就是真理,无论在哪个时代,自己的学说都是可行的、有效的。

孔子思想中有许多关于“礼”的内容,他认为夏商周之礼的核心内涵是稳定的,不变的,只不过随着朝代的变化稍微调整而已,孔子对礼的永恒性的坚信,显示出对自身学说真理性的强烈自信。

当别人质疑自己的学说时,孔子并没有理性地反思自己,他有时会转移问题,或掩盖问题,甚至上升到认识上的分歧,甚至对对方人格攻击,这就是孔子思想的非批判性的表现。

孔子的学术态度还体现在排他性上,当面对异己思想时,孔子不是积极地融合它们,而是主张用政治力量消灭它们。

孟子在学术态度上,也表现出了鲜明的独断性,孟子一方面认为自己学说即真理,另一方面完全否定其他诸子百家学说的合理性,并且对其他学说进行非理性的批判。

孟子宣称“浩然之气”,强调“仁义思想”,仁义是与浩然之气是相一致的,这是他自身学说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所在。

当孟子的学说被质疑时,他展示出雄辩性,他的回答有些让人信服,有些却表现出非理性的态度;孟子认为异己思想是导致社会动荡的根源,强烈希望统一社会思想,消灭异己理论。

荀子认为,自身学说是绝对正确的,放之四海而皆准,荀子认为“礼”的核心思想是至高无上的,礼是万物有序运转的根本保障,天下万事万物不合于礼就会消亡,合于礼就能生存发展,礼就是衡量万事万物是否正确的唯一尺度。

儒墨道法知识点总结大全

儒墨道法知识点总结大全

儒墨道法知识点总结大全儒墨道法是中国古代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哲学、伦理、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从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四个方面对其进行系统总结。

一、儒家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主张“仁义礼智信”、“民贵吾贵”、“政在得民心”等思想。

下面将对儒家思想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1. 仁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之心,认为仁是人性的根本,人应该发扬仁爱之德,以仁爱之心待人,以仁爱之心治国。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2. 礼儒家强调礼仪之道,认为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方式。

礼仪教化可以使人心性清明,故有“礼乐之邦”之说。

3. 孝孝道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孝顺父母被视为最基本的人德。

儒家认为孝道是家庭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强调尊重长辈、关爱家人。

4. 君臣儒家思想中强调君臣之道,主张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治国,赢得民心,以“民为本”为治国之本。

同时,臣子应该忠诚和效忠于君主。

5. 修身儒家思想强调修身养性,认为个人修养和操守是对社会有益的。

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味着君子应当修身进德,以道德去治理社会。

二、墨家墨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主张兼爱、非攻、节用、尚实等思想。

下面将对墨家思想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1. 兼爱墨子提出兼爱的理念,主张天下大同、兼爱无私。

他认为人们应该抛弃私利,相互关爱,这样才能实现世界大同。

2. 非攻墨子主张非攻无为,反对战争和暴力。

他认为通过爱和宽容,可以化解矛盾,实现和平相处。

3. 爱好墨子主张人们应该追求爱好,避免过度消费,提倡节用,尚实,以达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4. 尚实墨子认为应该追求真实,主张实事求是,以实事为本,尚实是墨子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之一。

三、道家道家思想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思想。

下面将对道家思想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1. 道道家思想中的核心是“道”,认为宇宙万物都是自然而然的,人应当顺应自然,顺应道,在无为中可以达到最终的境界。

列表儒墨道法人物、目的、内容、方法

列表儒墨道法人物、目的、内容、方法

列表儒墨道法人物、目的、内容、方法
儒墨道法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体系,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它的发展和影响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儒墨道法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论语》的孔子、《孟子》的孟子、《荀子》的荀子、《庄子》的庄子、《老子》的老子和《道德经》的老子。

儒家的思想体系以孔子为核心,体现出“仁义礼智信”的思想观念;墨家以孟子为代表,强调“尚贤、
重言、守中”的思想理念。

儒墨道法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秩序,使人们能够过上和谐、安宁、有序的生活。

它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人与人之间信任、爱护、尊重、相互关心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这些准则和规范可以维护社会的良性发展。

儒墨道法的内容是指它的思想内容,包括“仁义礼智信”、“尚贤重言守中”等等。

它以“仁”为核心,强调仁、义、礼、智、信五论,旨在建立一个有序、和谐、平等、公正的社会生活。

儒墨道法的方法有三种:一是通过文化教育来传播其理念,使人们能够过上更有责任感、有纪律感、有节制的生活;二是通过立法和行政管理来落实其理念,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三是通过宗教和道德的教化,使人们认识到善恶的概念,从而使社会生活更加和谐。

总之,儒墨道法以实现和谐社会为目标,通过文化教育、立法管理和道德教化的方法,传播“仁义礼智信”和“尚贤重言守中”的思想,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也是当今世界社会发展的重要参考。

儒墨道法的思想总结和感悟作文

儒墨道法的思想总结和感悟作文

儒墨道法的思想总结和感悟作文儒墨道法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流派的四大主流,它们分别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这四种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对于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道德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通过对于儒墨道法思想的总结和感悟,我深刻认识到了其重要性和价值所在。

儒家思想强调“仁”和“礼”,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行为。

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孝道、友爱等价值观的传承和发扬,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从儒家思想中,我汲取到了为人处事的智慧和经验。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始终以真诚与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注重平等和互助,即使在遇到困难和矛盾时,也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处理和解决问题。

另外,儒家追求的是理想的社会秩序,旨在通过完善的制度体系和良好的道德规范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我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中,个体才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价值和潜力。

墨家思想主张以“兼爱”为核心,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和谐。

墨家思想比儒家更加注重社会正义和公正,强调个人利益应与整个社会的利益相统一。

这种思想最大的感悟是让我认识到,作为一个社会的一员,我们需要关注他人的需求和利益,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实践中,我努力发展自己的个人技能和特长,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同时,墨家思想也提醒我,在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和谐程度时,要坚持一种宽容和包容的心态,避免偏激和极端主义的产生。

道家思想强调通过“无为而治”来达到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

道家思想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去强求和干涉,而是适应自然的变化和趋势。

从道家思想中,我学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在生活中,我学会了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在它的变化和循环中寻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此外,道家思想还强调自己与自然的合一,尊重自己的内在需求,并努力找到内心的平衡和满足。

这使我更加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和内心世界,注重修炼自己的身体和心灵。

法家思想强调以法律和秩序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统治。

儒墨道法思想总结

儒墨道法思想总结

儒墨道法思想总结儒墨道法思想是古代中国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墨道法思想的核心观点和理念,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关系和道德修养,提出了“仁”的概念,认为人应该以道德伦理为基准来行事,要关注社会道德规范,秉持仁爱之心,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儒家还提出“道德经营者身心”的观点,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影响他人,以达到和谐社会的目标。

同时,儒家还强调“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之义”,在尊重他人权益的基础上,注重和谐的社会关系。

而墨家思想则强调爱的普及和公正,提出了“兼爱非攻”的主张。

墨家认为,人人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关怀和尊重,并主张没有目的的爱和互助,以消除社会矛盾和不公,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墨家还提出“小利不施,大利不违”的原则,主张在社会建设中要以公益为重,避免个人私利,以及过分的争斗与厮杀。

道家思想讲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即人应该顺应天理自然,以自然为师,崇尚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强调“无为而治”,以达到自然与社会的和谐。

道家还强调“无为而无不治”,认为适应自然的节奏、变通随遇而安,能够实现最高的价值追寻。

法家思想则强调法律、政治和秩序的重要性,提出了“法令权威”和“法治”的观念。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强大的法律制度和强力的政府权威来限制人的行为,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法家还强调刑法的作用,认为只有通过严厉的惩罚措施来威慑犯罪行为,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

可以看出,儒墨道法思想都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社会稳定和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和稳定社会关系,墨家思想强调爱与公正,道家思想追求自然与社会的和谐,法家思想则重视法律和政治的作用。

这些思想都积极探索了如何使人类社会和谐稳定的道路,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建设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总之,儒墨道法思想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它们在社会道德、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和理念,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儒墨道法政治思想总结

儒墨道法政治思想总结

儒墨道法政治思想总结儒墨道法是中国古代的四大思想流派,对中国政治、道德、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儒墨道法的核心思想和与政治相关的观点出发,对其进行总结。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政治思想流派之一,代表着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

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儒家主张推行“仁政”,即以仁爱之心来治国。

他们认为,统治者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服人,通过仁政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儒家还认为,家庭和社会的良好秩序是政治的基础,孝顺和教育是培养良好公民的关键。

因此,儒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倡“教育以立身,立身以达德,达德以治国”之说。

墨家思想是与儒家思想齐名的政治思想流派,崇尚“兼爱”和“非攻”的原则。

墨子认为,只有兼爱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团结,而“非攻”则是避免战争冲突的最佳方式。

因此,墨子主张废除战争,以和平、协调的方式来解决争端。

墨子还提出了“明天下,正己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行为的正直和品德的培养,认为从自身做起才能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主张追求自然、无为而治的原本境界。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都是按照自然规律运行的,人类不需要主动干预,只需顺应自然,体会自然真理,方能充分展现人的潜力,并达到真正的安宁与自由。

因此,道家主张“不争”,认为任何形式的争斗都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只有“无为而治”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法家思想强调法治的重要性,主张以法律为准则来治理国家和社会。

法家认为,统治者应该建立严格的法律体系,以法律来约束人民,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

法家还认为,治国的关键是秉持公平正义,用法律来保护人民的权益,并通过制定具体的政策和法律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安定。

此外,法家还提倡奖罚分明,即正面激励和负面惩罚相结合的治理方式。

综上所述,儒墨道法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政治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儒家提出了以仁爱为核心的执政理念,墨家强调兼爱和非攻的原则,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则主张以法律为准则来治理国家和社会。

儒墨道法想想的比较

儒墨道法想想的比较

儒墨道法想想的比较儒墨道法四家之比儒家一、思想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1、“仁”——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是孔子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

2、“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是评判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之一。

3、“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民族的精神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一个政治和伦理范畴。

4、“智”——原指“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亦可理解为认识论的范畴。

5、“信”——儒家“五常”之一,是贤者必备的品德。

6、“恕”——宽恕、宽容。

7、“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与人交往忠诚老实。

8、“孝”、“悌”——是“仁”的基础。

对父母孝顺,对兄长尊重。

“仁”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在教育上体现为“有教无类”,在政治上强调“德治”。

孔子把周的“礼治”衍化为”德治“是对”礼治“的继承和发展。

儒家文化以人为主体,也可以说是”人文化“。

”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就是”爱人“,对封建君主而言则是”爱民“。

儒家文化在汉武帝罢黜百家,唯我独尊之后,被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德“的地位越发凸显出来。

”义“、”忠“等诸多方面都被涵括在”德“里,并且可以作为和”仁“并驾的儒家两大核心思想。

二、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三、经典著作:《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四书五经以及其他更多经典著作四、发展历程:先秦儒家思想没有上升到哲学高度,孔子“仁、礼”都局限于伦理方面;孟子对孔子思想做了发展,提出“仁政”学说,并第一次提出“人性恶”的观点;西汉以经学为主,因为始皇焚书坑儒,经书大都丢失了,后出现了古文经学,注重文字训诂;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此时出现了一批儒生,将儒家神化、宗教化;到了魏晋时期,儒学衰败,玄学兴起,以老庄思想为主的一股哲学思潮;到了北宋,道学宗主周敦颐,创立了太极图说(其实是盗用了道家的养生图),后经张载,二程,直到朱熹,对此说进行发展,建立了儒家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宇宙论,本体论,这就是宋明理学。

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的思想传承

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的思想传承

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的思想传承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思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这些学派代表了当时中国人对于政治、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等方面的思考和追求。

本文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学派的思想传承,并分析它们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传承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孔子。

孔子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提出了以仁爱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念。

在战国时期,有许多儒家学者在孔子的基础上发展了儒家思想,例如孟子、荀子等。

他们致力于教育改革、政治理论以及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的探讨。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仁”,即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并通过仁德的实践来实现社会和谐。

这一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

当时的儒家学者提出了许多关于人伦关系、教育方法、礼仪制度等方面的理论,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春秋战国时期墨家思想的传承墨家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竞争对手。

墨家的创始人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等重要理念。

他主张以兼爱之心对待他人,并推崇非攻以实现和平。

“墨子”学派通过批判当时社会存在的不公平和战争现象,提出了一种以和平、公正为基础的社会秩序理念。

墨家的思想传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墨家学派的学说不断发展壮大,并且与其他学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例如,在墨子的弟子墨翟的领导下,墨家学派变得更加系统和完善。

其次,墨家的一些核心理念融入了后来的儒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三、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传承道家思想起源于老子和庄子。

他们提出了“道”、“无为而治”、“自然”等思想,强调顺应自然、以自然为师。

在战国时期,道家学派逐渐兴起,并与儒家、墨家等其他学派形成鲜明的对比。

道家学派的思想传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道家学派的理论被很多其他学者所吸纳和发展。

例如,庄子的思想被后来的墨家所继承和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墨家道德”学说。

概括百家争鸣中各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概括百家争鸣中各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概括百家争鸣中各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一种反映。

各学派代表人物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百家争鸣主要内容:一、儒墨道法等显学(儒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兵家、纵横家);二、阴阳、儒、墨、名、法、道、阴阳家等各有侧重(儒家侧重于伦理道德、治国平天下;墨家侧重于兼爱非攻、尚贤节用;道家侧重于无为而治、清静无为;法家侧重于改革政治制度、以法治国;名家侧重于逻辑思维和语言分析;兵家侧重于军事谋略;纵横家侧重于外交策略。

)三、农、医、杂、小说等方面亦有杰出人物,但多散见于诸子及汉人著述中,不另立专篇。

诸子之学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历来学者们对此都极为重视。

西汉时期思想界最大的收获,就是形成了以孔子、孟子、荀子为首的先秦儒学。

而董仲舒的新儒学,虽然标榜“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并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却把儒学推到了唯我独尊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得儒家典籍亡佚,学者们纷纷转向对诸子之学进行研究。

尤其是名家和法家,由于注重实际,因而逐渐成为人们竞相争学的对象。

老子崇尚自然无为,但他的辩证法思想,无疑给人以启迪。

庄子认为,世间万物各自生存,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依赖构成对立面的普遍联系。

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无论是自然还是人类社会,在对待自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老庄哲学所持的无为而治的态度,也许是对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重要贡献。

荀子则从事物相反相成的矛盾观点出发,提出“积阳为天,积阴为地”的命题,强调“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性。

这个思想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庄子》则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指出,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认识能力也有限,事物是不断变化的,“不道早已”,是事物的规律。

作者认为事物的本质是“自然”,人的行为应顺应客观规律,“无为而无不为”,“万物作焉而不辞”,“天地为之而不为主”。

儒墨道法四家核心思想的文言文

儒墨道法四家核心思想的文言文

儒墨道法四家核心思想的文言文1. 儒墨道法四家的核心思想法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法家是战国时期平民的政治代言人。

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中国人代代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

中国人基因中的责任思想(以天下为已任)、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与专制统治结合的结果。

因此,儒家思想到现在还是华人的主流思想。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 儒墨道法四大家的主要思想儒家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 ... 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墨家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道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常识判断二十二:儒墨道法四大家常识

 常识判断二十二:儒墨道法四大家常识

常识判断二十二:儒墨道法四大家常识诸子百家,百家争鸣,是中国哲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整理出儒墨道法四大学说流派主要常识,请大家参阅。

一、儒家1.孔子(1)人物简介: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为“至圣”。

(2)主要观点: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

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主张“以德治民”。

教育上,创立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3)《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整理编成。

2.孟子(1)人物简介:名轲,“亚圣”战国时邹国(今山东邹城)人,著有《孟子》。

(2)主要观点:政治上提出“仁政”“民贵君轻”。

在伦理观上提出“性本善”。

3.荀子(1)人物简介: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

(2)主要观点:提出“性恶论”,主张“礼法并用”,强调“制天命而用之”。

4.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中庸》《大学》《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二、墨家1.墨子(1)人物简介: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

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

中国古代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2)主要观点: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

“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属于墨家最伟大的精神。

三、道家1.老子(1)人物简介: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存世著作有《道德经》(又称《老子》)(2)主要观点: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第一个提出把“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2.庄子(1)人物简介:名周,代表作品为《庄子》被人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2)主要观点: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提出了“逍遥”的人生态度。

儒墨道法知识点总结

儒墨道法知识点总结

儒墨道法知识点总结儒墨道法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四大体系之一,分别代表了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

它们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儒墨道法各自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儒家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即对他人的关怀和博爱。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通过学习和修养,可以使人更加仁爱、善良。

以下是儒家的主要知识点:1. 仁:儒家认为,仁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通过仁慈、善良、宽容的行为来体现。

儒家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认为人应该遵循道德准则,依循仁的原则与他人相处。

2. 礼:儒家主张,社会需要一种规范化的行为方式来维持秩序,这种方式被称为“礼”。

儒家认为,通过遵从习俗和礼仪,人们能够积极融入社会,提高个人修养,并维护社会稳定。

3. 孝:儒家强调尊敬父母和长辈,孝敬父母被视为最基本的道德标准。

儒家认为,孝顺的行为代表了对家庭和社会的忠诚和责任。

4. 教育:儒家强调重视教育,认为通过教育可以提高个人修养,培养道德品格,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墨家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认为应该普遍地爱护一切人,并提出了“非攻、非害”的主张。

以下是墨家的主要知识点:1. 兼爱:墨家提倡全人类的平等和普遍的爱,主张“兼爱”即不分亲疏、不分贵贱,平等对待所有人。

他们认为,只有彼此包容和相互爱护,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2. 非攻:墨家主张不进行攻击和战争,反对暴力和侵略,提倡和平相处。

他们认为,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解决纷争和冲突,可以维护社会的和平与安定。

3. 無用:墨家主张“无用”,即反对奢华和浪费,提倡朴素和简约的生活方式,强调实用和民生问题。

道家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强调追求自然与道的和谐,倡导“无为而治”和“反常”。

以下是道家的主要知识点:1. 道:道家认为,“道”是宇宙间万物的本源,是自然的规律和规范。

人应当顺应自然,追随道的法则,以求得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2. 无为而治:道家主张,最好的治理方式是“无为而治”,即不主动干涉,让自然规律自行运行。

儒墨道法的思想总结的论文

儒墨道法的思想总结的论文

儒墨道法的思想总结的论文儒墨道法是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的四大传统思想流派,对于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儒墨道法思想进行总结,探讨其主要观点和特点。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君臣、父子、朋友之间的关系。

儒家的核心观点是“仁”,即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儒家认为,通过道德教化和礼仪法度,可以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儒家追求的目标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教育和修养塑造良好的个人品德,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墨家思想强调的是兼爱和无私的精神。

墨家认为,爱应该普遍而无差别地给予每个人,以实现社会的平等和公正。

为达到这个目标,墨家主张舍弃差别化的礼仪和权力,推行以功利主义为基础的政策和社会制度。

墨家的目标是实现共赢和和平,通过公正的制度确保每个人的利益得到保障。

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法则,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而行事。

追随道的人应该摒弃私欲,以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家主张的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原则,通过放弃强权和争斗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道家的目标是寻求心灵的和谐和自我解脱。

法家思想强调的是法律和秩序的重要性。

法家认为,通过明确的法律和严格的制度,可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通过重罚和奖赏来管理社会,以遏制个人私利和滥权。

法家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的效率和秩序,通过严谨的法律体系保障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综上所述,儒墨道法思想各有其独特的观点和特点,但都追求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修养,墨家强调兼爱和公平,道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法家强调法律和秩序的重要性。

这些不同的思想流派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儒墨道法四家怎么看待人才问题

儒墨道法四家怎么看待人才问题

先秦诸子,又叫诸子百家,号称百家,实际上是九到十家。

其中最重要的是四家,儒、墨、道、法,儒墨道法四家怎么看待人才问题呢?我总结了这样12个字,以便大会写总结报告和媒体发表报道。

“儒立德,墨尚贤,道任性,法务实”,这是他们的基本观点,我一个一个地讲。

儒家,儒家的人才观是什么呢?德才兼备。

儒家认为什么是人才?人才就是德才兼备的人。

什么人能够做到德才兼备呢?士人,也只有士才能做到德才兼备。

儒家的人才观是把人才圈定在这个范围内的,他不认为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人才,他认为只有士人才可以。

什么是“士”呢?春秋战国时代的士,是第四等贵族,也就是最低等的贵族。

先秦时代人分三等,第一等叫贵族,第二等叫平民,第三等叫奴隶。

贵族又分四等,天子、大夫、诸侯、士,士是最低等的贵族。

他的特点是什么呢?有恒心。

孟子曾经说过,无恒产则无恒心。

就是一个人没有一个固定的资产,他做事是不会一以贯之的。

接着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的,只有士。

士就是人才。

所以儒家对士要求很高。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就是士才是国家的栋梁,那么这个士就相当于后代说的读书人。

所以中国传统的读书人,讲究有责任、有使命、有担当。

我们大家都应该熟悉《毕业歌》,《毕业歌》就是代表这样一种观点。

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就是士是要成为国家栋梁的。

因此,士必须接受良好的教育,包括必须接受成年礼仪。

周代的制度,男人和女人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成年以后要给他举行成年礼。

什么时候呢?女孩子15岁,男孩子20岁。

可见我们古人老早3000年就知道男孩成熟比女孩慢。

所以现在想想,我们身边的那些男孩和女孩,是不是女孩成熟快,男孩成熟慢。

所以咱们《兵役法》规定,男孩12岁当兵,《婚姻法》规定,男孩22岁结婚。

这说明什么呢?女人比敌人还难对付。

我们古人老早就知道,男女青年的成年时间是不一样的,女孩15岁、男孩20岁,然后举行成年礼。

那么在成年礼上,作为士这一级贵族他要做哪些事呢?第一,要改变发型;我们古人是留全发的,小孩子头发长出来了,往两边梳,头发中分,往两边梳,叫两髦。

《论儒墨道法》课件

《论儒墨道法》课件

1 法治
2 权威
法家主张以法律为准则, 通过严格的法治来维护 社会秩序。
强调政治权威和集中权 力,政府应拥有绝对的 管治能力。
3 功利
追求社会效益和实用性, 注重功利导向的政策。
各家思想的对比与联系
理念对比
比较儒墨道法的核心观点和价值观念,探讨它们 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共同点
分析儒墨道法对修身、治国和世界观的共同追求。
结论和要点
多元共生
儒墨道法各有侧重,但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 的思想宝库。
价值传承
吸取儒墨道法思想的精华,为现代社会提供 有益的价值取向。
《论儒墨道法》PPT课件
探讨中国古代四大思想流派——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的起源、核心观点, 以及它们之间的对比与联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仁爱
儒家强调人际关系和道德修养,崇尚仁爱和亲和力。
礼仪
重视社会礼仪和行为规范,注重个人修养和人际交往。
孝道
强调家庭关系和尊敬长辈,认为孝敬父母是人的义务。
墨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兼爱
墨家追求平等和公正,提倡对所有人的兼爱。
非攻
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和平解决争端。
明辨
强调精确和准确,崇尚明辨真伪。
道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1
无为而治
道家主张顺势而为,不主动干预,倡导自然而然的发展。
2
返璞归真
强调回归本真和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3
无欲无求
追求无欲无求的境界,超脱名利,融入自然。
法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儒墨道法介绍

儒墨道法介绍

儒墨道法介绍儒家入世、道家出世。

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政治渺小艺术永恒儒家讲究礼仪尊孔孟之道道家讲求修身养性~有朴素唯物主义谈到儒墨之间的共性,作为为主要的一个字就是字——爱。

正是“爱”将儒墨同先秦的其他诸子区别开来。

道家、法家、阴阳家都是不讲“爱”这种情感的,唯有儒墨讲。

但也正是“爱”将儒家和墨家区别了开来。

因为儒家的“爱”和墨家的“爱”是不一样的,含义不一样,出发点不一样,想得出的结论更是不一样。

儒家讲的“爱”是一种建立在血缘伦理情感基础上的差别之爱,讲得是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

“仁者,爱人”,“仁,事亲者也”,“孝悌,可谓仁之本也”……这一系列的阐述无不是在向我们传达一个信息:发自内心真实情感油然而生的“爱”绝对要受“爱的对象”的限制的。

人不可能毫无差别、毫无区别地“滥爱”,而所谓的“博爱”,即使存在,也必须以这种“事亲之爱”为基础,为根本。

否则,要么是虚伪的,要么是无力的。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及幼,以及人之幼”,正是这个道理。

所以,才有了“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样一个依次推进的过程。

而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正是建立在这种爱有差等,贵贱有别的自觉情感之上。

儒家正是这样从自发情感出发,最后落实到和上下有别、和而不同的和谐社会的建构上,从而达到个人价值依托和社会和谐有序的双重目标。

与儒家不同的是,墨家并没有如此大的耐心去改造人性、塑造社会,它仅仅是从现实社会的状况出发,对“爱”进行了发挥,从而得出了“兼爱、非攻”的观点。

如果说对“爱”的重视体现了儒墨之间的这种师承渊源,那么,“兼相爱”则是墨子对“爱”独特的发挥和见解了。

墨子的“爱”已经不是建立在血缘伦理基础上的差等之爱,而是一种出乎人之本能情感的一种“博爱”。

尽管这种“博爱”没有儒家那种自发的情感支持,但却有着现实的利益依托——兼相爱,交相利。

唯有彼此友善,才会有共同的利益,否则只能是两败俱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孔子《论语》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墨家:墨子非攻《墨子》其思想主张为:兼爱,非攻,沿、尚贤,尚同,节用等。

道家:老子《老子》在政治上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其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体现尊重客观规律、保护自然的思想。

法家:韩非子《韩非子》韩非子攻击主张“仁爱”的儒家学说,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

韩非子提倡君权神授。

纵横家:苏秦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个以政治游说为特点的谋士集团儒家和道家是中国思想中的两个主要流派。

这是经过长期演化的结果。

从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末,儒道两家只是许多互相竞争的学派中的两派。

在这时期中,思想流派多到如此程度,以至在中国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儒家思想的精华:中庸之道。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爱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

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义(谊)者,人所宜也。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

为儒家的"五常"之一。

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

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

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

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儒家思想经典语录:1、德者事业之基。

《菜根潭》道德是事业的基础。

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周易.坤》做好事的家庭必给后代流下幸福,贯做恶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祸殃。

3、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4、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

《尚书.周官》讲道德,心安理得;做坏事,心劳日拙。

5、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尚书.周官》财富可以修饰房子,道德可以滋润人身,使人心宽体胖。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尊敬我的长辈,继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我的子女,继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子女。

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爱别人的人,别人永远爱他;尊重别人的人,别人永远尊重他。

8、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这就是仁。

9、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荀子·荣辱》先顾礼义后求利益才算光荣,先求利益而不顾礼义便是耻辱。

10、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战国策·魏四》别人对我有恩德,不应该忘怀;我对别人有恩德,不应该不忘怀。

11、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礼记·曲礼上》对自己喜欢的人要看到他的缺点,对自己憎恶的人要看到他的优点。

1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与朋友相交往,说话要守信用。

13、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君子以文章来交朋友,以朋友的帮助来培养自己的仁德。

修养篇:1、为世忧乐者,君子之志也;不为世忧乐者,小人之志也.《申鉴·杂言上》为国而忧、为国而乐,这是君子的志向;只考虑个人得失,这是小人的志向。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汉·曹操《步出夏门行》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美。

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不学就不能增加才智,无志向就不能成学业。

4、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唐·杜甫《前出塞九首之九》大丈夫志在四方,岂能害怕吃苦?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过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宋·宋轼《晁错论》古代创立大业之人,不仅有超世之才,而且必有坚忍不拔之意志。

6、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明·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立志》志向不确立、犹如无舵之船,无绳之马,飘荡放纵,到何处去呢?7、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替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吗?同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复习吗?”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自己作风正派,不发命令政教也能顺利实行;自己的作风不正,即使三申五令,别人也不听从。

9、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礼记·儒行》广泛地学习永不满足,身体力行永不懈怠。

1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羡慕水中游鱼,不如回家织网。

11、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孔子家语.颜回》君子用行动说话,小人用舌头说话。

12、在上不娇,在下不谄,此进退之中道也。

宋·王安石《上龚舍人书》处在上位不骄慢,处在下位不谄媚,这是进退的正确态度。

13、美曰美,不一毫虚美;过曰过,不一毫讳过。

明·海瑞《治安疏》有几分美就说几分,一丝一毫不虚夸;有几分过就说几分过,一丝一毫不讳饰。

14、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清·朱柏庐《治家格言》做了好事就希望别人看到,这便不是真正做好事;做了坏事唯恐人道,这便是做了大坏事。

1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迷乱心意,贫贱不能改变志气,威武不能屈节,这才叫大丈夫。

16、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孔子家语·在厄》1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君子心地宽阔,小人经常忧愁。

治学篇: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礼记·学记》玉如不琢磨就不能成为器物;人如不学习,就不懂道理。

因此,古代贤君,建国治民,都把教育放在首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青色从蓝草中提取,但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变成的,但比水更寒冷。

有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3、养子不教父之过,训导不严师之惰。

宋·司马光《劝学文》4、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唐·韩愈《师说》历来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

老师,就是传授道理、讲解知识、解答疑难。

5、雨泽过润,万物之灭也;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明·吕坤《呻吟语·礼制》雨水超过了需要即成万物之灾害,宠爱过头,这是子孙的灾难。

6、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尚书·旅獒》造一座高山,如果少最后一筐土,则将前功尽弃。

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温习旧知识能有新收获,便可以做老师了。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分昼夜。

”《论语·子罕》意谓时光易逝,当自强不息。

10、人之于文学,犹玉之琢磨也。

《荀子·大略》人们对于文化知识,要象雕磨玉石那样精益求精。

1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梁·沈约《长歌行》12、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颜氏家训·勉学》积聚万贯家财,抵不上读书有益。

13、天下未有不学而成者也。

《中说·礼乐》世界上没有不经过学习就能成功的人。

14、富贵比于浮云,光阴逾于尺璧。

唐·杨炯《王子安集·原序》富贵尤如天上浮云,光阴才是无价之宝。

15、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宋·林逋《省心录》知道自己不足的人一定好学,以下问为耻的人常常自满。

16、人不可以不学,犹鱼不可以无水。

宋·陆九渊《与黄循中》17、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

宋·朱熹《劝学文》18、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惰。

宋·张孝祥《勉过子读书》学习无早晚,只怕开始勤奋后来怠惰。

19、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须加力索。

《菜根谭·后集百九》2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2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22、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近思录·为学类》胆要大而心要细,智慧要全面而行为要端正。

2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小雅·鹤鸣》2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2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是真正的聪明。

2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论语·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无所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也只会疲惫不堪。

2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28、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29、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清·刘开《孟涂文集·问说》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不学就不会产生疑问,不问就不能增长学识。

艺术篇:1、诗言志,歌永言。

《尚书.舜典》诗表达志向,歌抒发情怀。

2、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季氏》不学习《诗经》,就不会说话。

3、万卷山积,一篇吟成。

清.袁牧《续诗品.博习只有积累丰厚学问,才能写出一首好诗。

4、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词以境界高为最好,境界高格调自然就高,自然就有名句。

5、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文章是治国安邦的伟大事业,是传之不朽的大事。

6、所谓诗,所谓文,实国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系焉。

宋.郑思肖《心史总后叙》所谓诗歌文章,实际上都与国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相联系的。

7、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