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IC制造流程
半导体制造工艺流程
![半导体制造工艺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3b85a6a9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e1.png)
半导体制造工艺流程半导体制造工艺是半导体芯片制造的基础流程,也是一项复杂且精细的工艺。
下面是一份大致的半导体制造工艺流程,仅供参考。
1. 半导体材料的准备:半导体材料通常是硅,需要经过精细的提纯过程,将杂质降低到一定程度,以确保半导体器件的性能。
还需要进行晶体生长、切割和抛光等工艺,以制备出适用于制造芯片的晶片。
2. 晶片清洗和处理:经过前面的准备步骤后,晶片需要进行清洗,以去除表面的杂质和污染物。
清洗包括化学溶液浸泡和超声波清洗等步骤。
之后,通过化学气相沉积等工艺,在晶片上形成氧化层或氮化层,以保护晶片表面。
3. 光刻和光刻胶涂布:在晶片表面涂布一层光刻胶,然后通过光刻机将设计好的芯片图案投射在胶涂层上,形成光刻胶图案。
光刻胶图案将成为制作芯片电路的模板。
4. 蚀刻:将光刻胶图案转移到晶片上,通过干式或湿式蚀刻工艺,将未被光刻胶保护的部分材料去除,形成电路图案。
蚀刻可以通过化学溶液或高能离子束等方式进行。
5. 激光刻蚀:对于一些特殊材料或细微的电路结构,可以使用激光刻蚀来实现更高精度的图案形成。
激光刻蚀可以通过激光束对材料进行精确的去除。
6. 金属薄膜沉积:在晶片表面沉积金属薄膜,以形成电路中的金属导线和连接器。
金属薄膜通常是铝、铜等材料,通过物理气相沉积或化学气相沉积等工艺进行。
7. 金属薄膜刻蚀和清洗:对金属薄膜进行蚀刻和清洗,以去除多余的金属,留下需要的导线和连接器。
8. 测量和测试:对制造好的芯片进行电学性能的测试和测量,以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
9. 封装和封装测试:将芯片封装在外部环境中,通常采用芯片封装材料进行密封,然后进行封装测试,以验证封装后芯片的性能和可靠性。
10. 最终测试:对封装好的芯片进行最终的功能和性能测试,以确保其满足市场需求和客户要求。
以上是半导体制造的基本流程,其中每个步骤都需要高度的精确性和专业技术。
半导体制造工艺的不断改进和创新,是推动半导体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IC的生产工序流程以及其结构
![IC的生产工序流程以及其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2c6bb172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b1.png)
IC的生产工序流程以及其结构IC(集成电路)是一种通过技术手段将多个电子器件集成到一个芯片上的电子器件。
IC的生产工序流程包含了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的控制和测试,以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IC的生产工序流程可以大致分为晶圆制备、晶圆加工、封装和测试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晶圆制备晶圆制备是IC生产的第一步,即将选择好的硅片制备成适用于IC加工的基片。
该阶段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基片选择:选择具有较高晶片质量的硅片作为基片。
2.磨平:使用化学机械研磨等技术将硅片的表面进行磨平,以提高晶片的表面质量。
3.清洗:通过化学清洗等方法清除硅片表面的杂质,以增加晶片的纯度。
4.涂覆:将具有特殊光敏性的光刻胶均匀涂覆在硅片表面,用于后续的芯片图案制作。
第二阶段:晶圆加工晶圆加工是IC生产的核心阶段,主要是通过光刻、蚀刻、沉积等工艺,将芯片的电路图案逐层刻制在硅片上。
该阶段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光刻:使用光刻胶模具和紫外光照射,将芯片电路的设计图案转移到硅片上。
2.蚀刻:使用化学或物理蚀刻方法,将光刻胶以外的硅片材料去除,形成芯片电路的各个层次。
3.沉积:使用化学气相沉积、物理气相沉积等方法,将金属、氧化物等材料沉积在芯片表面,形成电路的导线、阻抗等元件。
4.清洗和检查:对加工后的芯片进行清洗和检查,确保电路图案和元件的质量和完整性。
第三阶段:封装封装是将完成加工的芯片封装成IC产品的过程,主要是为了保护芯片、便于使用和连接外部元件。
该阶段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切割和研磨:将加工好的硅片切割成单个的芯片,并通过研磨等方法将芯片的厚度调整到设计要求。
2.封装设计:根据芯片的功能和尺寸要求,设计适用的封装结构和材料,并设计电路连接引脚和封装外壳。
3.芯片安装:将芯片粘贴或焊接到封装结构的基座上,并通过线键和焊球等方法与引脚进行连接。
4.密封:将芯片和引脚密封在封装外壳中,以保护芯片免受环境影响。
5.清洗和测试:对封装好的芯片进行清洗和测试,确保封装的质量和性能。
半导体制造流程及生产工艺流程
![半导体制造流程及生产工艺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a2ecda56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6f.png)
半导体制造流程及生产工艺流程半导体是一种电子材料,具有可变电阻和电子传导性的特性,是现代电子器件的基础。
半导体的制造流程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前端工艺(制造芯片)和后端工艺(封装)。
前端工艺负责在硅片上制造原始的电子元件,而后端工艺则将芯片封装为最终的电子器件。
下面是半导体制造流程及封装的主要工艺流程:前端工艺(制造芯片):1.晶片设计:半导体芯片的设计人员根据特定应用的需求,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中进行晶片设计,包括电路结构、布局和路线规划。
2.掩膜制作:根据芯片设计,使用光刻技术将电路结构图转化为光刻掩膜。
掩膜通过特殊化学处理制作成玻璃或石英板。
3.芯片切割:将晶圆切割成单个的芯片,通常使用钻孔机或锯片切割。
4.清洗和化学机械抛光(CMP):芯片表面进行化学清洗,以去除表面杂质和污染物。
然后使用CMP技术平整芯片表面,以消除切割痕迹。
5.纳米技术:在芯片表面制造纳米结构,如纳米线或纳米点。
6.沉积: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或物理气相沉积,将不同材料层沉积在芯片表面,如金属、绝缘体或半导体层。
7.重复沉积和刻蚀:通过多次沉积和刻蚀的循环,制造多层电路元件。
8.清洗和干燥:在制造过程的各个阶段,对芯片进行清洗和干燥处理,以去除残留的化学物质。
9.磊晶:通过化学气相沉积,制造晶圆上的单晶层,通常为外延层。
10.接触制作:通过光刻和金属沉积技术,在芯片表面创建电阻或连接电路。
11.温度处理:在高温下对芯片进行退火和焙烧,以改善电子器件的性能。
12.筛选和测试:对芯片进行电学和物理测试,以确认是否符合规格。
后端工艺(封装):1.芯片粘接:将芯片粘接在支架上,通常使用导电粘合剂。
2.导线焊接:使用焊锡或焊金线将芯片上的引脚和触点连接到封装支架上的焊盘。
3.封装材料:将芯片用封装材料进行保护和隔离。
常见的封装材料有塑料、陶瓷和金属。
4.引脚连接:在封装中添加引脚,以便在电子设备中连接芯片。
5.印刷和测量:在封装上印刷标识和芯片参数,然后测量并确认封装后的器件性能。
半导体工艺 soh
![半导体工艺 soh](https://img.taocdn.com/s3/m/d825d648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00.png)
半导体工艺 soh
半导体工艺(Semiconductor Process)是指制造集成电路(IC)的过程。
在半导体工艺中,主要涉及到晶圆加工、光刻、薄膜沉积、离子注入、蚀刻、清洗等一系列步骤。
这些步骤需要严格控制,以
确保最终的芯片质量和性能。
首先,晶圆加工是半导体工艺的第一步,它包括晶圆清洗、去
除氧化层、化学机械抛光等步骤,以准备好表面用于后续的加工。
接下来是光刻步骤,这是一种通过光刻胶和紫外光来定义芯片图案
的技术。
薄膜沉积是将各种材料沉积到晶圆表面,以形成绝缘层、
导电层或其他功能层。
离子注入用于改变半导体材料的电学特性,
通常用于形成导电通道或控制器件的性能。
蚀刻是通过化学或物理
手段去除不需要的材料,从而形成芯片的结构。
清洗步骤则是用于
去除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和残留物,以确保芯片的纯净度。
在半导体工艺中,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严格的工艺控制和精密的
设备,以确保芯片的质量和性能。
此外,工艺工程师需要对材料科学、化学工程、物理学等多个学科有深入的了解,以便优化工艺流程,提高产能和降低成本。
总的来说,半导体工艺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过程,它需要高度
的自动化和精密的控制,以确保最终生产出高质量的集成电路产品。
半导体IC制造流程
![半导体IC制造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d1342109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61.png)
半导体IC制造流程半导体IC(集成电路)制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多个步骤和工序。
本文将详细介绍半导体IC制造的各行流程管理。
1.设计阶段:在制造IC之前,首先需要进行设计阶段。
这一阶段包括集成电路的功能设计、电路模拟和验证、物理布局设计等工作。
设计团队使用EDA (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工具来完成这些任务。
在设计完成后,需要进行设计规则检查,以确保设计符合制造工艺的要求。
2.掩膜制备:在IC制造的下一个阶段是掩膜制备。
掩膜是制造半导体晶体管的关键工具。
它是通过将光敏胶涂在光刻板上,并使用电子束或光刻技术在光敏胶上绘制模式来制备的。
每个芯片层都需要使用不同的掩模来定义其电路结构。
3.晶圆清洗:在制备掩膜之后,需要对晶圆进行清洗。
晶圆是指用于制造芯片的硅片。
由于制备过程中会产生尘埃和杂质,所以必须将其清洗干净,以确保后续步骤的正确进行。
清洗过程通常包括使用酸、碱和溶剂等化学物质来去除污染物。
4.晶圆涂覆:在晶圆清洗后,需要对其进行涂覆。
涂覆工艺的目的是在晶圆表面形成均匀的保护层,以便实施浅掺杂、沉积和刻蚀等步骤。
现代涂覆工艺通常使用化学机械抛光(CMP)技术,它可以在晶圆表面形成非常平整的薄层。
5.光刻:光刻是制造IC中最重要的步骤之一、在光刻过程中,使用之前制备的掩模将光蚀胶涂在晶圆上,并使用紫外光暴露仪将掩模上的图案投影到光蚀胶上。
接下来,经过显影等步骤,将图案转移到晶圆上,形成需要的电路结构。
6.薄膜沉积:在光刻后,需要在晶圆表面形成薄膜。
薄膜通常由金属、氮化物或氧化物等材料组成,用于电极、绝缘层和导线等部分。
薄膜沉积可以通过物理蒸发、化学气相沉积(CVD)或物理气相沉积(PVD)等方法来实现。
7.刻蚀和除膜:在薄膜沉积后,需要进行刻蚀和除膜步骤。
刻蚀是指通过化学或物理手段将不需要的材料从晶圆表面去除,以形成所需的结构。
刻蚀通常使用等离子体刻蚀技术。
而除膜是指将光蚀胶和其他保护层从晶圆表面去除。
半导体IC的制做工艺图解
![半导体IC的制做工艺图解](https://img.taocdn.com/s3/m/2f00038e84868762caaed57a.png)
芯片的制造过程可概分为晶圆处理工序(Wafer Fabrication)、晶圆针测工序(Wafer Probe)、构装工序(Packaging)、测试工序(Initial Test and Final Test)等几个步骤。
其中晶圆处理工序和晶圆针测工序为前段(Front End)工序,而构装工序、测试工序为后段(Back End)工序。
1、晶圆处理工序:本工序的主要工作是在晶圆上制作电路及电子元件(如晶体管、电容、逻辑开关等),其处理程序通常与产品种类和所使用的技术有关,但一般基本步骤是先将晶圆适当清洗,再在其表面进行氧化及化学气相沉积,然后进行涂膜、曝光、显影、蚀刻、离子植入、金属溅镀等反复步骤,最终在晶圆上完成数层电路及元件加工与制作。
2、晶圆针测工序:经过上道工序后,晶圆上就形成了一个个的小格,即晶粒,一般情况下,为便于测试,提高效率,同一片晶圆上制作同一品种、规格的产品;但也可根据需要制作几种不同品种、规格的产品。
在用针测(Probe)仪对每个晶粒检测其电气特性,并将不合格的晶粒标上记号后,将晶圆切开,分割成一颗颗单独的晶粒,再按其电气特性分类,装入不同的托盘中,不合格的晶粒则舍弃。
3、构装工序:就是将单个的晶粒固定在塑胶或陶瓷制的芯片基座上,并把晶粒上蚀刻出的一些引接线端与基座底部伸出的插脚连接,以作为与外界电路板连接之用,最后盖上塑胶盖板,用胶水封死。
其目的是用以保护晶粒避免受到机械刮伤或高温破坏。
到此才算制成了一块集成电路芯片(即我们在电脑里可以看到的那些黑色或褐色,两边或四边带有许多插脚或引线的矩形小块)。
4、测试工序:芯片制造的最后一道工序为测试,其又可分为一般测试和特殊测试,前者是将封装后的芯片置于各种环境下测试其电气特性,如消耗功率、运行速度、耐压度等。
经测试后的芯片,依其电气特性划分为不同等级。
而特殊测试则是根据客户特殊需求的技术参数,从相近参数规格、品种中拿出部分芯片,做有针对性的专门测试,看是否能满足客户的特殊需求,以决定是否须为客户设计专用芯片。
半导体制造流程范文
![半导体制造流程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efaa7fe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2e.png)
半导体制造流程范文1.设计和模拟:半导体制造的第一步是在计算机上进行设计和模拟。
半导体芯片的功能和性能要求在这个阶段确定,并进行电路设计和电子器件模拟。
2.掩膜制作:在实际制造之前,需要制作掩膜,即将设计的电路图案转移到硅片上的光刻掩膜。
这是通过将光刻胶涂在硅片上,然后使用光刻机将掩膜图案转移到光刻胶上完成的。
3.硅片制备:硅片是半导体芯片的基础材料,它需要经过一系列处理步骤来准备。
首先,从高纯度硅中制备出硅片。
然后将硅片进行切割和抛光,使其具有平滑的表面。
4.清洗和去除杂质:硅片需要进行清洗和去除杂质的处理,以确保表面干净。
这可以通过化学方法和高温处理来实现。
5.沉积:在硅片上沉积各种材料的薄膜是半导体制造的一个关键步骤。
这可以通过物理气相沉积或化学气相沉积来实现。
薄膜可以是导电层、绝缘层或其他材料。
6.硅片外延生长:外延生长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或分子束外延等方法在硅片上生长晶体。
这使得可以在硅片上生长具有不同晶格结构和成分特性的材料,这对半导体器件的性能和功能至关重要。
7.刻蚀:刻蚀是一种去除不需要的材料的过程,以暴露出需要的电路图案。
通过使用化学蚀刻或物理蚀刻的方法,可以将薄膜或材料从硅片上去除。
8.接触:接触工艺是将金属电极、导线等材料连接到芯片上的过程。
这可以通过金属沉积、光刻和蚀刻等方法完成。
9.封装和测试:在芯片制造的最后阶段,芯片会被封装在塑料或陶瓷封装中,以保护芯片并提供便于连接的引脚。
然后,芯片还会经过一系列测试来确保其质量和性能。
10.成品检验:制造完成的芯片需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检验来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
这包括功能测试、可靠性测试和封装外观检查等。
11.成品分选和包装:最后,芯片会根据性能和规格进行分选分类,并进行最终的包装处理。
分选是为了满足不同的客户需求和市场需求。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流程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a2cb10b0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51.png)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流程概述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 IC)是由几千个甚至是数十亿个离散电子元件,如晶体管、电容、电阻等构成的电路,在特定的芯片上进行集成制造。
IC制造工艺流程主要包括晶圆制备、晶圆加工、芯片制造、封装测试等几个环节,是一个非常严谨、复杂的过程。
晶圆制备晶圆制备是IC制造的第一步。
晶圆是用硅单晶或其他半导体材料制成的薄片,作为IC芯片的基础材料。
以下是晶圆制备的流程:1.单晶生长:使用气态物质的沉积和结晶方法,使单晶硅的原料在加热、冷却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一整块的单晶硅材料。
2.切片:将生长好的单晶硅棒利用切割机械进行切片,制成形状规整的圆片,称为晶圆。
3.抛光:将晶圆表面进行机械研磨和高温氧化处理,使表面达到极高的光滑度。
4.清洗:用去离子水等高纯度溶剂进行清洗,清除晶圆表面的污染物,确保晶圆的纯度和光洁度。
晶圆加工晶圆加工是IC制造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最为复杂的过程。
在晶圆加工过程中,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步骤将原始的晶圆加工为完成的IC芯片。
以下为晶圆加工的流程:1.光刻:通过光刻机将芯片图案转移到光刻胶上,然后使用酸洗、去除光刻胶,暴露出芯片的表面。
2.蚀刻:利用化学蚀刻技术,在IC芯片表面形成电路图案。
3.离子注入:向芯片进行掺杂,改变材料的电学性质。
4.热处理:对芯片进行高温、低温处理,使其达到设计要求的电学性能。
5.金属沉积:在芯片表面沉积一层金属,用于连接芯片各个元件。
芯片制造芯片制造是最为核心的IC制造环节,主要将晶圆加工后的芯片进行裁剪、测试、绑定等操作,使其具备实际的电学性能。
以下是IC芯片制造的流程:1.芯片测试:对芯片的性能进行测试,找出不合格的芯片并予以淘汰。
2.芯片切割:将晶圆上的芯片根据需求进行切割。
3.接线:在芯片表面安装金线,用于连接各个器件。
4.包装:将芯片放入封装盒中,并与引线焊接,形成成品IC芯片。
封装测试封装测试是IC制造的最后一步。
半导体芯片制造流程
![半导体芯片制造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fbb484cc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53.png)
半导体芯片制造流程
半导体芯片是现代电子产品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承
载着各种功能和性能,是信息时代的基石。
半导体芯片的制造流程
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完善,下面我们将简要介绍一下半导体芯片的
制造流程。
首先,半导体芯片的制造从原材料的准备开始。
半导体芯片的
主要原材料是硅,而硅又需要经过提纯、晶体生长、切片等一系列
工艺才能成为适合制造芯片的硅片。
在这一阶段,原材料的质量和
准备工作的精细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后续芯片制造的质量和成本。
接下来是芯片的制造。
首先是光刻工艺,光刻工艺是将芯片上
的电路图案转移到硅片表面的关键步骤,它需要使用光刻胶和掩膜
板来完成。
然后是薄膜沉积工艺,这一步是在硅片表面沉积各种材料,形成芯片的不同层次。
紧接着是刻蚀工艺,刻蚀工艺是通过化
学腐蚀或物理磨蚀的方式将多余的材料去除,形成所需的电路结构。
最后是离子注入工艺,这一步是将所需的杂质元素注入硅片中,改
变硅片的导电性能,形成芯片的功能区域。
制造完成后,还需要进行封装和测试。
封装是将芯片连接到外
部引脚,并封装在塑料或陶瓷封装体中,以保护芯片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而测试则是对芯片进行各种电性能和功能性能的测试,以保证芯片的质量和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总的来说,半导体芯片的制造流程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需要各种工艺和设备的配合和协调。
只有严格控制每一个环节,才能够保证芯片的质量和性能。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半导体芯片的制造流程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创新,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和技术挑战。
ic工艺流程及对应半导体设备
![ic工艺流程及对应半导体设备](https://img.taocdn.com/s3/m/db6b4e69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fb.png)
ic工艺流程及对应半导体设备?
答:IC(集成电路)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制造单晶硅片、设计IC、制作光罩、制造IC、测试IC和封装IC。
具体步骤如下:
1.制造单晶硅片:这是制造IC的第一步,单晶硅片的制造流程主要有拉晶、切割、研磨、抛光和清洗等五个步骤。
2. 设计IC:即设计ic电路,把设计好的电路转化为版图,ic设计决定了ic产品的性能和稳定性。
3.制作光罩:把设计好的ic电路版图等比例缩小转化到一块玻璃板上。
4.制造ic:在单晶硅片上制作集成电路芯片,整个过程主要有蚀刻、氧化、扩散和化学气相沉积薄膜以及金属溅镀等。
5.测试ic:为了确保ic的质量,还需要进行测试,包括功能测试和质量测试。
6.封装ic:封装ic是ic制造的最后一步流程,是指晶圆点测后对IC进行封装,主要的流程有晶圆切割,固晶、打线、塑封、切筋成形等。
而在这个工艺流程中,需要使用到的半导体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光刻机、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离子注入机、化学机械抛光机、热处理设备以及测试与封装设备等。
这些设备在IC制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的功能和性能直接影响到IC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半导体芯片制造流程
![半导体芯片制造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e4461263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e0.png)
半导体芯片制造流程半导体芯片是现代电子设备中不可或缺的核心部件,它们广泛应用于计算机、手机、通信设备、汽车电子、医疗设备等领域。
半导体芯片的制造流程是一项复杂而精密的工艺,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下面将介绍半导体芯片制造的主要流程。
首先,半导体芯片的制造始于硅片的准备。
硅片是制造芯片的基础材料,通常采用单晶硅材料。
在制造过程中,需要对硅片进行清洗、去除杂质和生长单晶等工艺步骤,以确保硅片的纯净和完整性。
接下来是光刻工艺。
光刻是将芯片上的电路图案转移到硅片表面的关键工艺。
在这一步骤中,首先需要将硅片涂覆上光刻胶,然后使用光刻机将电路图案投射到光刻胶上,最后通过化学蚀刻将图案转移到硅片上。
随后是离子注入。
离子注入是为了改变硅片的导电性能而进行的工艺步骤。
在这一步骤中,将所需的掺杂物离子注入到硅片中,以形成N型或P型半导体材料,从而实现对芯片电性能的控制。
然后是蚀刻工艺。
蚀刻是用来去除硅片表面不需要的部分,形成电路图案和结构的工艺步骤。
在这一步骤中,使用化学蚀刻或物理蚀刻的方法,将硅片表面的材料逐渐去除,形成所需的电路结构。
紧接着是金属化工艺。
金属化是为了形成芯片上的金属导线和连接器而进行的工艺步骤。
在这一步骤中,先在硅片表面涂覆金属膜,然后通过光刻和蚀刻工艺形成金属导线和连接器,从而实现芯片内部电路的连接和导电功能。
最后是封装和测试。
封装是将制造好的芯片封装在塑料或陶瓷封装体中,以保护芯片并方便连接外部电路。
测试是为了确保芯片的质量和性能符合要求而进行的工艺步骤,通过对芯片进行功能和可靠性测试,最终确定芯片是否合格。
总的来说,半导体芯片的制造流程涉及到硅片准备、光刻、离子注入、蚀刻、金属化、封装和测试等多个工艺步骤。
这些工艺步骤需要高度的精密度和稳定性,以确保最终制造出的芯片具有良好的质量和性能。
半导体芯片制造是一项高技术含量的工艺,对制造工艺和设备要求都非常严格,因此在实际生产中需要有高水平的技术和管理团队来保障制造流程的稳定和可靠。
IC制作流程范文
![IC制作流程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76a1256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39.png)
IC制作流程范文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制作流程是指将电子元器件中的电晶体、电阻、电容等元件及其连接线等,通过特定的工艺步骤在半导体材料上制造出集成电路的过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IC制作的主要流程。
IC制作的主要流程包括芯片设计、掩膜制作、晶圆加工、电极制作、封装测试等几个主要步骤,具体如下:1.芯片设计:首先是根据需要设计出芯片电路。
设计师根据电路功能和性能要求,使用仿真软件进行电路设计,并通过仿真验证电路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2.掩膜制作:设计好的电路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CAD)生成芯片的图形信息,然后将图形信息转化为半导体晶圆的光刻掩膜。
掩膜制作一般使用光刻技术,将电路设计的图形信息通过激光束刻写到光刻胶上,并通过光刻机将图形转移到硅片上。
3.晶圆加工:在晶圆加工过程中,需要将芯片的电路图案通过蚀刻、离子注入、扩散等工艺步骤加工到硅片上。
首先是将掩膜映射到硅片上,然后通过蚀刻工艺去除掉不需要的材料,留下芯片电路所需要的结构。
再通过离子注入或扩散工艺改变硅片的导电性能,形成导电区和绝缘区。
4.电极制作:在硅片表面形成电极是制作IC的重要步骤之一、首先是将金属薄膜或者金属线路沉积在硅片表面,通过各种光刻和蚀刻技术形成电极引线。
然后通过热处理来实现电极与半导体器件之间的连接,并形成稳定的电路结构。
5.封装测试:在IC制作完成后,需要将元器件和电路在硅片上面封装成IC。
同时还需要进行电性能测试、可靠性测试等。
封装是将芯片放置到适当的封装载体中,并通过焊接或粘接进行可靠地连接。
6.封装完成后,对IC进行电性能测试和可靠性测试。
测试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温度测试、电压测试、电流测试等。
这些测试主要是为了验证芯片的各项电性能指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以上是IC制作的主要流程,其中每个步骤都包括了一系列的操作和工艺方法。
整个IC制作流程需要高度的技术和严格的控制,以确保制造出优质的集成电路产品。
IC芯片设计制造到封装全流程
![IC芯片设计制造到封装全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15d3de6a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cc.png)
IC芯片设计制造到封装全流程IC芯片的制造过程可以分为设计、制造和封装三个主要步骤。
下面将详细介绍IC芯片的设计、制造和封装全流程。
设计阶段:IC芯片的设计是整个制造过程中最核心的环节。
在设计阶段,需要进行电路设计、功能验证、电路布局和电路设计规则等工作。
1.电路设计:根据产品需求和规格要求,设计电路的功能模块和电路结构。
这包括选择合适的电路架构、设计各种电路逻辑和模拟电路等。
2.功能验证:利用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对设计电路进行仿真和测试,验证设计的功能和性能是否满足需求。
3.电路布局:根据设计规则,在芯片上进行电路器件的布局。
这包括电路器件的位置、布线规则和电路器件之间的连线等。
4.电路设计规则:制定电路设计的规则和标准,确保设计的电路满足制造工艺的要求。
制造阶段:制造阶段是IC芯片制造的核心环节,包括掩膜制作、晶圆加工、电路刻蚀和电路沉积等步骤。
1.掩膜制作:利用光刻技术制作掩膜板,将电路设计图案转移到石英玻璃上。
2.晶圆加工:将掩膜板覆盖在硅晶圆上,利用光刻技术将掩膜图案转移到晶圆表面,形成电路结构。
3.电路刻蚀:通过化学刻蚀或等离子刻蚀等方法,将晶圆表面的多余材料去除,留下电路结构。
4.电路沉积:通过物理气相沉积或化学气相沉积等方法,将金属或绝缘体等材料沉积到晶圆表面,形成电路元件。
封装阶段:封装阶段是将制造好的IC芯片进行包装,以便与外部设备连接和保护芯片。
1.芯片测试:对制造好的IC芯片进行功能和性能测试,以确保芯片质量。
2.封装设计:根据IC芯片的封装要求,进行封装设计,包括封装类型、尺寸和引脚布局等。
3.封装制造:将IC芯片焊接到封装底座上,并进行引脚连接。
4.封装测试:对封装好的芯片进行测试,以确保封装质量。
5.封装装配:将封装好的芯片安装到电子设备中,完成产品的组装。
总结:IC芯片的设计制造到封装的全流程包括设计、制造和封装三个主要步骤。
在设计阶段,需要进行电路设计、功能验证、电路布局和电路设计规则等工作。
最全半导体IC制造流程
![最全半导体IC制造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c2791896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ed.png)
最全半导体IC制造流程半导体是一种特殊的材料,可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导电和绝缘特性。
半导体集成电路(IC)是在半导体材料上制造出的微小电子元件,可用于存储、处理和传输信息。
下面是半导体IC制造流程的详细步骤:1.单晶硅生长:首先,通过熔融法或气相沉积法将高纯度硅材料制备成硅单晶棒。
该单晶棒将充当晶圆的基材。
2.制备晶圆:将硅单晶棒锯成薄片,厚度通常为0.7毫米。
然后,使用化学机械抛光(CMP)将晶圆研磨成平坦表面。
3.清洗晶圆:使用一系列化学溶液和超纯水清洗晶圆表面,去除上一步骤中可能残留的污染物。
4.晶圆预处理:晶圆暴露在气氛中,以形成二氧化硅(SiO2)的保护层。
5.光刻:将光刻胶涂覆在晶圆上,然后使用光刻机按照特定的设计图案照射。
通过光刻胶的化学反应,将图案转移到晶圆表面。
6.电子束蒸发:使用电子束蒸发仪将金属材料蒸发到晶圆表面,形成导电线路,如金属电极。
7.离子注入:使用离子注入机将特定的离子注入晶圆表面,以改变导电性能。
此过程用于制造PN结,形成晶体管等。
8.化学腐蚀与刻蚀:使用刻蚀液和化学腐蚀液去除不需要的材料,只保留目标器件。
对于多层结构,需要多次重复该过程。
9.化学气相沉积(CVD):在需要的区域上沉积薄膜材料。
CVD是一种通过化学反应在晶圆表面上沉积原子或分子的方法。
10.金属蒸发:使用电子束蒸发仪将金属材料蒸发到需要的区域。
11.腐蚀与刻蚀:再次使用腐蚀液和刻蚀液去除不需要的材料,以形成更加精细的器件结构。
12.清洗晶圆:使用超纯水和化学溶液清洗晶圆,去除可能残留的污染物。
13.封装和测试:将制造好的芯片封装在外壳中,以保护芯片并提供外部电路连接。
封装后,进行电性能测试和功能测试,确保芯片的质量和可用性。
14.品质控制:在整个制造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生产参数和工艺流程,以保证成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此外,需要对每一批次的芯片进行品质检验,确保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
半导体IC制造是一项复杂且精密的过程,涉及多个步骤和精准的设备。
最全半导体IC制造流程(精)
![最全半导体IC制造流程(精)](https://img.taocdn.com/s3/m/266e73b50b4c2e3f572763f0.png)
《半导体IC制造流程》一、晶圆处理制程晶圆处理制程之主要工作为在硅晶圆上制作电路与电子组件(如晶体管、电容体、逻辑闸等,为上述各制程中所需技术最复杂且资金投入最多的过程,以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为例,其所需处理步骤可达数百道,而其所需加工机台先进且昂贵,动辄数千万一台,其所需制造环境为为一温度、湿度与含尘量(Particle均需控制的无尘室(Clean-Room,虽然详细的处理程序是随着产品种类与所使用的技术有关;不过其基本处理步骤通常是晶圆先经过适当的清洗(Cleaning之后,接着进行氧化(Oxidation及沈积,最后进行微影、蚀刻及离子植入等反复步骤,以完成晶圆上电路的加工与制作。
二、晶圆针测制程经过Wafer Fab之制程后,晶圆上即形成一格格的小格,我们称之为晶方或是晶粒(Die,在一般情形下,同一片晶圆上皆制作相同的芯片,但是也有可能在同一片晶圆上制作不同规格的产品;这些晶圆必须通过芯片允收测试,晶粒将会一一经过针测(Probe仪器以测试其电气特性,而不合格的的晶粒将会被标上记号(Ink Dot,此程序即称之为晶圆针测制程(Wafer Probe。
然后晶圆将依晶粒为单位分割成一粒粒独立的晶粒,接着晶粒将依其电气特性分类(Sort并分入不同的仓(Die Bank,而不合格的晶粒将于下一个制程中丢弃。
三、IC构装制程IC构装制程(Packaging则是利用塑料或陶瓷包装晶粒与配线以成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简称IC,此制程的目的是为了制造出所生产的电路的保护层,避免电路受到机械性刮伤或是高温破坏。
最后整个集成电路的周围会向外拉出脚架(Pin,称之为打线,作为与外界电路板连接之用。
四、测试制程半导体制造最后一个制程为测试,测试制程可分成初步测试与最终测试,其主要目的除了为保证顾客所要的货无缺点外,也将依规格划分IC的等级。
在初步测试阶段,包装后的晶粒将会被置于各种环境下测试其电气特性,例如消耗功率、速度、电压容忍度...等。
半导体制造流程范文
![半导体制造流程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ba78006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5d.png)
半导体制造流程范文1.晶圆准备首先,从硅单晶棒中切割出圆形的晶圆,通常直径为200mm或300mm。
晶圆表面要经过多次的清洗和抛光处理,以确保表面的平滑度和纯净度。
2.晶圆涂覆在进行后续工艺之前,需要将晶圆表面涂覆一层光刻胶。
这一步是为了后续的光刻工艺做准备,光刻胶的选择和涂布均需在严格的控制条件下进行。
3.光刻制程在光刻过程中,通过将芯片上投射UV光源,通过掩模光刻胶上沉积的图形转移到晶圆表面。
这一步是制造电路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要求光刻机的精度和稳定性非常高。
4.蚀刻蚀刻是为了去除不需要的材料,使芯片上的电路线路和结构得以形成。
传统的蚀刻工艺包括干法蚀刻和湿法蚀刻,这一步需要在特定的化学溶液中进行,并确保蚀刻的深度和形状达到设计要求。
5.沉积在进行电路结构的形成之前,需要通过化学气相沉积、物理气相沉积等方法在晶圆表面沉积一层薄膜,用于形成电路的结构。
沉积的材料和膜厚度都需要在严格的控制范围内。
6.清洗和检测在每一步工艺完成后,需要将晶圆进行清洗,去除可能残留在表面的杂质和残渣。
同时,需要通过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设备对晶圆进行检测,确保电路结构的质量和精度。
7.退火和包封在电路结构形成后,晶圆需要进行退火处理,以提高电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最后,将晶圆进行封装,以保护电路并便于集成到电子产品中。
总之,半导体制造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工艺过程,需要高度的技术和设备支持。
通过严格的控制和管理,能够保证半导体芯片的质量和性能,从而推动电子产业的不断发展。
半导体的工艺流程
![半导体的工艺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95d4c7eb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43.png)
半导体的工艺流程
半导体的工艺流程是指将硅晶片(或其他半导体材料)制造成集成电路(IC)的过程,包括以下主要步骤:
1. 掩膜制备:通过光刻技术在硅片表面涂覆光刻胶,并使用光刻机进行曝光,形成掩膜图案。
2. 制备活化区:使用离子注入或扩散工艺,在硅片表面掺入所需的杂质元素,形成活化区,从而改变硅片的电特性。
3. 清洗和光刻胶去除:使用溶剂和化学液体清洗硅片以去除掩膜和其他污染物。
4. 氧化:通过高温气体反应,在硅片表面形成一层氧化硅,作为绝缘层或薄膜介电层。
5. 金属沉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在硅片表面沉积金属层,用于连接不同的电路。
6. 电路定义:使用化学蚀刻或离子注入等技术,将硅片表面的金属、氧化物或其他杂质去除,形成所需的电路结构。
7. 清洗和检测:再次进行清洗,以去除残留的污染物,并使用测试仪器对芯片
进行功能和性能测试。
8. 封装:将芯片连接到外部引脚,并封装在保护塑料或陶瓷封装中,以保护芯片并便于安装和使用。
9. 最终测试:对封装完成的芯片进行全面的测试,确保其功能和性能符合规格要求。
这些步骤只是半导体工艺流程的主要环节,实际生产中还有很多细节操作和技术细节,不同的工艺流程可能因制造物品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半导体工艺流程也在不断演进和改进。
半导体IC制造流程
![半导体IC制造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6ba61c22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96.png)
半导体IC制造流程半导体IC制造流程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涉及到多个阶段和工艺步骤。
下面是一个典型的半导体IC制造流程,包括从晶圆准备、光刻、沉积、离子注入、扩散、清洗、封装等多个步骤。
1.晶圆准备:半导体IC制造的第一步是将单晶硅材料切割成圆盘状晶圆。
晶圆通常直径为12英寸,表面经过多次抛光,以获得非常光滑和干净的表面。
2.光刻:光刻是制造半导体IC的关键步骤之一、首先,在晶圆表面上涂覆一层光刻胶。
然后,使用光刻机,在光刻胶上通过光掩膜进行曝光,将芯片的图案投影在光刻胶上。
接下来,通过化学处理将光刻胶制成图案的模板。
3.沉积:沉积是向晶圆表面加一层材料的过程,以形成IC芯片的多个层次。
常用的沉积方法有化学气相沉积(CVD)和物理气相沉积(PVD)。
CVD利用化学反应在晶圆表面上沉积一层薄膜材料,而PVD则是通过蒸发或溅射将材料沉积在晶圆表面。
4.离子注入:离子注入是将掺杂物注入晶圆中的过程,以改变晶圆材料的导电性质。
通过离子注入,可以选择性地改变半导体材料的电子输运特性。
离子注入使用精确的能量和剂量控制,以确保掺杂效果准确。
5.扩散:扩散是在掺杂完成后,通过加热晶圆使其扩散并混合掺杂物的过程。
通过扩散,掺杂物将在晶体中形成预定的浓度梯度。
这是制造晶体管中P-N结的关键步骤。
6.清洗:半导体制造过程中,晶圆表面容易受到污染。
因此,在每个制造步骤之后,都需要对晶圆进行清洗,以去除任何残留物和污染物。
常用的清洗方法包括溶液浸泡、超声波清洗和离子束清洗等。
7.封装:封装是将制造好的IC芯片封装在适当的外壳中的过程。
封装通常包括将芯片连接到引脚(通常通过焊接或压接)、封装芯片和引脚,并保护芯片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封装也提供了芯片与外部系统的电子连接。
以上所述是一个典型的半导体IC制造流程,仅涵盖了主要的制造步骤。
实际制造流程可能因芯片类型、工艺要求和制造工厂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此外,半导体IC制造流程还包括质量控制、测试和分选等步骤,以确保最终产出的芯片能够满足规格要求。
半导体工艺制程
![半导体工艺制程](https://img.taocdn.com/s3/m/02df669e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6c.png)
半导体工艺制程
半导体制程是指制造一片芯片的流程,从最简单的硅晶圆片开始,经过设计、制造、封装等步骤,再加上测试,才能制成一块完整的芯片。
半导体制程可分为三个主要步骤:第一是“硅晶圆片”,第
二是“晶圆”,第三是“芯片”。
硅晶圆片是指制造IC芯片所用
的硅片。
1.“硅晶圆片”:制造半导体芯片需要大量的硅片,这些硅
片通常由硅、石墨、氧化硅等材料制成。
制作硅晶圆片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是光刻。
光刻技术是用光来控制物质和气体的流动方向,利用光照射在硅片上形成的薄膜来刻蚀图形。
2.晶圆:把晶圆(也称晶圆片)上一层一层地剥离开来就可以得到半导体芯片了。
晶圆表面上有很多微小的孔洞,这些孔洞就叫栅极。
这些栅极就像是一块磁铁,把电子吸引到这些孔洞中去,然后通过半导体材料的性质让电子穿过栅极从而实现电路功能。
3.芯片:将栅极上的电子通过晶体管等电路元件转化为电流,并以一定频率进行周期性的流动。
(因此产生了开关效应)从而
实现信号的产生和传输。
—— 1 —1 —。
ic的工艺流程
![ic的工艺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b4030d9b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3f.png)
ic的工艺流程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是现代电子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多个电子器件(如晶体管、电阻、电容等)以及互连线路组成,在一个芯片上集成了许多电子元件和电路。
IC的工艺流程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加工步骤将材料转化为最终的集成电路产品的过程。
一般来说,IC的工艺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晶圆加工、刻蚀、沉积、清洗、光刻、摸擦清理、电镀和测试。
首先是晶圆加工。
晶圆是IC的基础材料,通常由硅等半导体材料制成。
在晶圆加工过程中,首先要对晶圆进行清洗,以去除表面的污染物。
然后,使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或物理气相沉积(PVD)等技术在晶圆表面形成一层绝缘层(通常是二氧化硅)。
接下来是刻蚀。
刻蚀是将多层材料依照设计要求进行雕刻的过程。
使用光刻技术,先在绝缘层上涂覆光刻胶,然后用光刻机通过控制光刻胶的曝光和显影来形成图案。
然后,在暴露的区域进行刻蚀,去除不需要的材料。
之后是沉积。
沉积是将材料在晶圆表面生长出来的过程。
有多种方法可以进行沉积,如CVD、PVD和电化学沉积。
通过这些方法,在刻蚀后的空隙中填充金属、聚合物或其他材料,形成所需的结构。
然后是清洗。
清洗是为了去除沉积过程中产生的残留物。
常用的清洗方法包括溶液浸泡和超声波清洗。
通过清洗,可以确保晶圆表面的杂质和污染物被彻底去除,以提高IC的性能和可靠性。
紧接着是光刻。
光刻是将图案转移到晶圆上的关键步骤。
在光刻过程中,光刻机使用紫外线或电子束照射光刻胶,通过控制照射的波长和光的强度,将设计好的图案投射到晶圆上。
然后,通过显影和摸擦清理,形成所需的图案。
接下来是电镀。
电镀是在晶圆上涂覆金属层或其他材料的过程。
通过电化学反应,在特定条件下,通过电解或电化学气相沉积在晶圆上形成金属层,以形成所需的电路结构。
最后是测试。
测试是检测IC性能的过程。
通过特定的测试设备和技术,对IC芯片进行多项测试,以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
测试包括功能测试、可靠性测试和成品测试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晶圆处理制程晶圆处理制程之主要工作为在硅晶圆上制作电路与电子组件(如晶体管、电容体、逻辑闸等),为上述各制程中所需技术最复杂且资金投入最多的过程,以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为例,其所需处理步骤可达数百道,而其所需加工机台先进且昂贵,动辄数千万一台,其所需制造环境为为一温度、湿度与含尘量(Particle)均需控制的无尘室(Clean-Room),虽然详细的处理程序是随着产品种类与所使用的技术有关;不过其基本处理步骤通常是晶圆先经过适当的清洗(Cleaning)之后,接着进行氧化(Oxidation)及沈积,最后进行微影、蚀刻及离子植入等反复步骤,以完成晶圆上电路的加工与制作。
二、晶圆针测制程经过Wafer Fab之制程后,晶圆上即形成一格格的小格,我们称之为晶方或是晶粒(Die),在一般情形下,同一片晶圆上皆制作相同的芯片,但是也有可能在同一片晶圆上制作不同规格的产品;这些晶圆必须通过芯片允收测试,晶粒将会一一经过针测(Probe)仪器以测试其电气特性,而不合格的的晶粒将会被标上记号(Ink Dot),此程序即称之为晶圆针测制程(Wafer Probe)。
然后晶圆将依晶粒为单位分割成一粒粒独立的晶粒,接着晶粒将依其电气特性分类(Sort)并分入不同的仓(Die Bank),而不合格的晶粒将于下一个制程中丢弃。
三、IC构装制程IC构装制程(Packaging)则是利用塑料或陶瓷包装晶粒与配线以成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简称IC),此制程的目的是为了制造出所生产的电路的保护层,避免电路受到机械性刮伤或是高温破坏。
最后整个集成电路的周围会向外拉出脚架(Pin),称之为打线,作为与外界电路板连接之用。
四、测试制程半导体制造最后一个制程为测试,测试制程可分成初步测试与最终测试,其主要目的除了为保证顾客所要的货无缺点外,也将依规格划分IC的等级。
在初步测试阶段,包装后的晶粒将会被置于各种环境下测试其电气特性,例如消耗功率、速度、电压容忍度...等。
测试后的IC将会将会依其电气特性划分等级而置入不同的Bin中(此过程称之为Bin Splits),最后因应顾客之需求规格,于相对应的Bin中取出部份IC做特殊的测试及烧机(Burn-In),此即为最终测试。
最终测试的成品将被贴上规格卷标(Brand)并加以包装而后交与顾客。
未通过的测试的产品将被降级(Downgrading)或丢弃。
《晶柱成长制程》硅晶柱的长成,首先需要将纯度相当高的硅矿放入熔炉中,并加入预先设定好的金属物质,使产生出来的硅晶柱拥有要求的电性特质,接着需要将所有物质融化后再长成单晶的硅晶柱,以下将对所有晶柱长成制程做介绍。
长晶主要程序︰融化(MeltDown)此过程是将置放于石英坩锅内的块状复晶硅加热制高于摄氏1420度的融化温度之上,此阶段中最重要的参数为坩锅的位置与热量的供应,若使用较大的功率来融化复晶硅,石英坩锅的寿命会降低,反之功率太低则融化的过程费时太久,影响整体的产能。
颈部成长(Neck Growth)当硅融浆的温度稳定之后,将<1.0.0>方向的晶种渐渐注入液中,接着将晶种往上拉升,并使直径缩小到一定(约6mm),维持此直径并拉长10-20cm,以消除晶种内的排差(dislocation),此种零排差(dislocation-free)的控制主要为将排差局限在颈部的成长。
晶冠成长(Crown Growth)长完颈部后,慢慢地降低拉速与温度,使颈部的直径逐渐增加到所需的大小。
晶体成长(Body Growth)利用拉速与温度变化的调整来迟维持固定的晶棒直径,所以坩锅必须不断的上升来维持固定的液面高度,于是由坩锅传到晶棒及液面的辐射热会逐渐增加,此辐射热源将致使固业界面的温度梯度逐渐变小,所以在晶棒成长阶段的拉速必须逐渐地降低,以避免晶棒扭曲的现象产生。
尾部成长(Tail Growth)当晶体成长到固定(需要)的长度后,晶棒的直径必须逐渐地缩小,直到与液面分开,此乃避免因热应力造成排差与滑移面现象。
《晶柱切片后处理》硅晶柱长成后,整个晶圆的制作才到了一半,接下必须将晶柱做裁切与检测,裁切掉头尾的晶棒将会进行外径研磨、切片等一连串的处理,最后才能成为一片片价值非凡的晶圆,以下将对晶柱的后处理制程做介绍。
切片(Slicing)长久以来经援切片都是采用内径锯,其锯片是一环状薄叶片,内径边缘镶有钻石颗粒,晶棒在切片前预先黏贴一石墨板,不仅有利于切片的夹持,更可以避免在最后切断阶段时锯片离开晶棒所造的破裂。
切片晶圆的厚度、弓形度(bow)及挠屈度(warp)等特性为制程管制要点。
影响晶圆质量的因素除了切割机台本身的稳定度与设计外,锯片的张力状况及钻石锐利度的保持都有很大的影响。
圆边(Edge Polishing)刚切好的晶圆,其边缘垂直于切割平面为锐利的直角,由于硅单晶硬脆的材料特性,此角极易崩裂,不但影响晶圆强度,更为制程中污染微粒的来源,且在后续的半导体制成中,未经处理的晶圆边缘也为影响光组与磊晶层之厚度,固须以计算机数值化机台自动修整切片晶圆的边缘形状与外径尺寸。
研磨(Lapping)研磨的目的在于除去切割或轮磨所造成的锯痕或表面破坏层,同时使晶圆表面达到可进行抛光处理的平坦度。
蚀刻(Etching)晶圆经前述加工制程后,表面因加工应力而形成一层损伤层(damaged lay er),在抛光之前必须以化学蚀刻的方式予以去除,蚀刻液可分为酸性与碱性两种。
去疵(Gettering)利用喷砂法将晶圆上的瑕疵与缺陷感到下半层,以利往后的IC制程。
抛光(Polishing)晶圆的抛光,依制程可区分为边缘抛光与表面抛光两种边缘抛光(Edge Polishing)边缘抛光的主要目的在于降低微粒(particle)附着于晶圆的可能性,并使晶圆具备较佳的机械强度,但需要的设备昂贵且技术层面较高,除非各户要求,否则不进行本制程。
表面抛光(Surface Polishing)表面抛光是晶圆加工处理的最后一道步骤,移除晶圆表面厚度约10-20微米,其目的在改善前述制程中遗留下的微缺陷,并取得局部平坦度的极佳化,以满足IC制程的要求。
基本上本制程为化学-机械的反应机制,由研磨剂中的Na OH , KOH , NH4OH腐蚀晶圆的最表层,由机械摩擦作用提供腐蚀的动力来源。
《晶圆处理制程介绍》基本晶圆处理步骤通常是晶圆先经过适当的清洗(Cleaning)之后,送到热炉管(Furnace)内,在含氧的环境中,以加热氧化(Oxidation)的方式在晶圆的表面形成一层厚约数百个的二氧化硅(SiO2)层,紧接着厚约1000A到2 000A的氮化硅(Si3N4)层将以化学气相沈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 VP)的方式沈积(Deposition)在刚刚长成的二氧化硅上,然后整个晶圆将进行微影(Lithography)的制程,先在晶圆上上一层光阻(Photoresist),再将光罩上的图案移转到光阻上面。
接着利用蚀刻(Etching)技术,将部份未被光阻保护的氮化硅层加以除去,留下的就是所需要的线路图部份。
接着以磷为离子源(Ion Source),对整片晶圆进行磷原子的植入(Ion Implantation),然后再把光阻剂去除(Photoresist Scrip)。
制程进行至此,我们已将构成集成电路所需的晶体管及部份的字符线(Word Lines),依光罩所提供的设计图案,依次的在晶圆上建立完成,接着进行金属化制程(Metallization),制作金属导线,以便将各个晶体管与组件加以连接,而在每一道步骤加工完后都必须进行一些电性、或是物理特性量测,以检验加工结果是否在规格内(Inspection and Measurement);如此重复步骤制作第一层、第二层...的电路部份,以在硅晶圆上制造晶体管等其它电子组件;最后所加工完成的产品会被送到电性测试区作电性量测。
根据上述制程之需要,FAB厂内通常可分为四大区:1)黄光本区的作用在于利用照相显微缩小的技术,定义出每一层次所需要的电路图,因为采用感光剂易曝光,得在黄色灯光照明区域内工作,所以叫做「黄光区」。
微影成像(雕像术;lithography)决定组件式样(pattern)尺寸(dimension)以及电路接线(routing)在黄光室内完成,对温.湿度维持恒定的要求较其它制程高一个现代的集成电路(IC)含有百万个以上的独立组件,而其尺寸通常在数微米,在此种尺寸上,并无一合适的机械加工机器可以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微电子中使用紫外光的图案转换(Patterning),这个过程是使用光学的图案以及光感应膜来将图案转上基板,此种过程称为光刻微影(photolithography),此一过程的示意图说明于下图光刻微影技主要在光感应薄膜,称之为光阻,而光阻必须符合以下五点要求:1. 光阻与基板面黏着必须良好。
2. 在整个基板上,光阻厚度必须均匀。
3. 在各个基板上,光阻厚度必须是可预知的。
4. 光阻必须是感光的,所以才能做图案转换。
5. 光阻必须不受基板蚀刻溶液的侵蚀。
在光刻微影过程,首先为光阻涂布,先将适量光阻滴上基板中心,而基板是置于光阻涂布机的真空吸盘上,转盘以每分钟数千转之转速,旋转 30-60 秒,使光阻均匀涂布在基板上,转速与旋转时间,依所需光阻厚度而定。
曝照于紫外光中,会使得光阻的溶解率改变。
紫外光通过光罩照射于光阻上,而在光照及阴影处产生相对应的图形,而受光照射的地方,光阻的溶解率产生变化,称之为光化学反应,而阴影处的率没有变化,这整个过称之为曝光(exposure)。
在曝光之后,利用显影剂来清洗基板,将光阻高溶解率部份去除,这个步骤,称之为显影(Development),而光阻去除的部份依不同型态的光阻而有不同,去除部份可以是被光照射部份或是阴影部份,如果曝光增加光阻的溶解率,则此类光阻为正光阻,如果曝光降低光阻的溶解率,则称此类光阻为负光阻。
在显影后,以蚀刻液来蚀刻含在有图案(pattern)光阻的基板蚀刻液去除未受光阻保护的基板部份,而受光阻保护部份,则未受蚀刻。
最后,光阻被去除,而基板上则保有被制的图案。
黄光制程:1.上光阻2.软烤(预烤): 90 ~ 100度C ~ 30 min <~~使光阻挥发变硬一点o3.曝光显像4.硬烤: 200度C ~ 30 min <~~把剩下的挥发气体完全挥发使其更抗腐蚀,但不可烤太久因为最后要把光阻去掉o相关仪器材料:1.光阻(photoresist)2.光罩(mask)3.对准机(mask aligner)4.曝光光源(exposure source)5.显像溶液(develope solution)6.烤箱(heat ing oven)光阻: 1.正光阻:曝光区域去除 2.负光阻:曝光区域留下曝光光源:1.可见光 4000 ~ 7000 埃2.紫外线 < 4000 埃 (深紫外线 0.25um 最多到0.18um , 找不到合适的光阻及散热问题,但解析很好,可整片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