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的审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境的审美

意境的审美预览:

意境的审美特征中国诗人和诗哲在玉洁冰清、宇宙般幽静的山水灵境中陶养了自己一腔真气纯情,因而诗人之思往往以虚灵的胸襟吐纳宇宙之气,从而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创造出中外艺术史上独具

意境的审美正文:

意境的审美特征

中国诗人和诗哲在玉洁冰清、宇宙般幽静的山水灵境中陶养了自己一腔真气纯情,因而诗人之思往往以虚灵的胸襟吐纳宇宙之气,从而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创造出中外艺术史上独具中国特色的意境之说。在文学范畴,意境就是抒情作品中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境作为中国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它具有审美特征,那么创作的最高境界,它具有审美特征,那么中国艺术特别是文学艺术具有怎样的审美特征呢?具体说来它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虚实相生的取境美

我们先来看一首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诗妙就妙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唐代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指出艺术意境所具有的“象”(实)与“境”(虚)的两个层面。通过“象”这一直接呈现在欣赏者面前的外部形象去传达“境”这一象外之旨,从而充分调动欣赏者的想象力,由实入虚、由虚悟实,从而形成一个意中之境的艺术空间。

(二)意与境浑的情形美

我们看《春晓》这首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既有对春晓美景的赞美,又有对花残春短的惋惜。这复杂而微妙的审美感受被诗人巧妙而完美地编制进诗的意境里,使人读了玩味无穷。

不管是“赞春”还是“伤春”都是作者心中之“意”与心中之“境”的结合,这种结合使文学艺术达到了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

(三)深邃悠远的韵味美

我们来看李白的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中虽未直述李白与孟浩然如此告别,也未直接抒发二人感情有多深,然而,通过烟花、天际、孤帆、碧空、江流这一些意象却将读者引向更为广阔、丰富的间接的意象,使人们不仅看到了离别的场面,而且深切感受到离别之情如何深沉。正是这直接意象及其所引发的间接意象,构成了诗的意境,并在这意境里产生了一种韵味,离别的痛苦、友谊的深厚一切都在这韵味之中。

虚与实、意与境的结合能产生超越其本身的艺术效果。意境的无穷韵味也是在虚实相生意境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正因为这种种结合和韵味中国文学艺术才有超越其文字本身的境界,才能透过文字给读者创造一个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显示出中国艺术的无穷魅力。

浅论意境的审美特征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①意境作为“意”与“境”的交融,其无穷的韵味成为我们品位意境的审美特征。

“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它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因此有“韵”“情韵”“韵致”等多种别名。②明朝陆时雍说:诗“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③由此而看,“韵味”的确是一部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甚至可以说是一部作品的灵魂所在。意境的韵味无穷在我国古代的诗词上表现的尤为典型。请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是李商隐写来表达对妻子的思念的。他没有着力表达自己的相思之苦,却将笔墨用在了二人相聚时的情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寥寥数字,却将我们带入一个烛光朦胧的温馨的意境。桔黄、朦胧的烛光中,夫妻二人一边剪着烛花,一边家常般聊着当日身居两地,夜雨戚戚,望穿秋水的时候。一份相思,更显得情深意长了。简单的意境,而其中滋味,却是无穷无尽,让人感动之余也不禁凭窗怅然了。

再看苏轼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满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此景凄凄,情何以堪?一个“千里”,既是现实中的距离,又是那飘渺抽象的距离。天人永隔,何况两地千里!闭上眼睛,只有千里孤坟,茫茫蒿草。月光如练,一个是沧桑悲然、满眼凄苦的丈夫,一个是面容恬静、巧笑依昔的妻子的幻影,十年来的相思、坎坷,千言万语,相顾无言。此情凄凄,此恨绵绵,让人愁思百度,肝肠寸断,也惟有潸然泪下了。此情此境,古往今来,谁人能说尽其中滋味!

意境的韵味无穷,不仅仅是限于中国的古典诗词。可以说每一部成功的作品都是以其意境的那种无论何时去品,无论品过多少遍都回味无穷的韵味来打动读者的。甜,让人合书几日都眉眼含笑;苦,让人泪流满面都无以宣泄心中的抑郁,从此触景思愁,满目怅然。

霍达的一部《穆斯林的葬礼》不知让多少人流尽泪水。然而,其情节构思也并非有什么独特之处。我想那就是意境的魅力吧。

“西南天际,一弯新月升起来了,虚虚的,淡淡的,朦朦胧胧,若有若无……”

“天上,新月朦胧;

地上,琴声飘渺;

天地之间,久久地回荡着是琴声,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喃,如春蚕吐丝,如

孤雁盘旋……”

已经是如此唯美,而滋味却是这般凄苦悲凉。天上新月依旧,地上却唯剩孤雁。那虚幻飘渺、如丝如缕的岂只是琴声,更是一份相思,一声哀叹。每每抬头望到天上的一弯新月时,我脑中总是浮现出一只孤雁在那飘渺无际的夜空呕哑徘徊。此种滋味,是永远萦绕于心了。

“春天把花开过就告别了,”④

“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的窗前,又飞去了。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⑤

意境就是如此简单而真实,而其中韵味,却是抽象、妙不可言的。就像一杯香茗,满室清香,你却触不到、抓不到。呷口香茗,唇齿留香,清心彻肺,它溢于胸,却无法言于表。也许这也正是韵味的醉人所在吧。

参考书目:

①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三版。

②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三版。

③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三版。

④选自《泰戈尔诗选》

⑤选自《泰戈尔诗选》

试论文学意境

所谓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是中国所特有的文学形象的形态,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一意境的产生

意境之所以在中国形成有其独特的文化根源。首先,中国文化的内倾性成为意境产生的温床。中国发源于大河沿岸,农业文明较为发达,农业的发展解决了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所以中国不必过多的同本地域以外的文明进行沟通,进行交流。由此,使得中国文化交之地中海沿岸外倾性文化而言,更重视自身的发展,形成了内倾性文化,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更侧重于对事物整体的把握、体味和领会,为意境的形成和发展提┝颂跫?lt;br>其次,农业文化对自然对山水的亲和性成为意境产生的摇篮。农业文明必然要依靠自然,依靠山水地得以发展,这就使得中国人对自然山水产生特殊的感情,眷恋、依恋,将自己的感情纵于山水之间,而文学表现自然和山水,就会引发人们的感情,甚至比直接表现人们的感情更能引起多数人的共鸣和认可。

再次,汉语具有非机械性和非分析性的特征,这就使得使用汉语对事物进行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