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总论医学PPT

合集下载

传染病学总论.ppt

传染病学总论.ppt

55
第四节 传染病的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 (二)临床资料: (三)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2020/4/9
56
(一)流行病学资料:
(某些传染病地发病年龄、职业、季节、 及地区方面有高度选择性)年龄、职业、 籍贯、发病季节、居住与旅行地点、既 往病史、输血史、密切接触史、不洁饮 食习惯及预防接种史等。
吸、循环衰竭、肝、脾淋巴结肿大等
2020/4/9
46
1、发热(Fever)
(1)阶段: ①体温上升期 ②极期 ③体温下降期
(2)热型:稽留热 弛张热、间歇热、回归热 (3)程度和持续时间
2020/4/9
47
2、发疹
皮疹的形态 出疹时间 皮疹分布 出疹次序 退疹情况
2020/4/9
48
2、发疹
2020/4/9
35
2020/4/9
36
3、易感人群:
易感者:对某中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
易感人群越多易感性越高 易感性影响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2020/4/9
38
感 染 的 人 与 动 物
2020/4/9
流行过程的三环节
空气、飞沫、尘埃 水、食物、蝇 手、用具、玩具 吸血节肢动物
血液、体液、血制品
2020/4/9
2
•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es):
由病原体感染人体或动物体后引起的具有传染 性的疾病。
• 寄生虫病(parasitosis):由原虫或蠕虫感染人体 后产生的疾病。

• 上述两者都属于感染性疾病。
•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 人体 内、 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原因和规律,并研究 其诊断、治疗措施,促进患者康复及控制传染病在 人群中传播的科学。是以个体为研究对象。

传染病学(总论)幻灯片ppt

传染病学(总论)幻灯片ppt

06
传染病防治的未来展望
1
新发传染病的挑战与应对
2
3
由于生态环境、社会因素等变化,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如埃博拉出血热、新冠肺炎等。
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
新发传染病出现给防控和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需要加强监测和预警。
挑战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新发传染病,提高防控和治疗水平。
应对
03
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
传染病学(总论)幻灯片ppt
汇报人:
2023.08.20
引言传染病学基本概念与分类传染病学研究内容与方法常见传染病及防控措施传染病疫情的监测与控制传染病防治的未来展望
contents
目录
01
引言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传播、预防和诊治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病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药理学等多个学科,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分支。
01
钩端螺旋体病
防鼠灭鼠、清理积水、避免接触患者排泄物。
02
阿米巴病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滥用抗生素。
寄生虫感染性疾病及防控措施
血吸虫病
避免接触疫水、加强粪便管理、预防和治疗。
弓形虫病
避免饲养宠物、注意食品卫生、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蛔虫病
注意个人卫生习惯、避免食用生食和不洁食品。
05
传染病疫情的监测与控制
加强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提高全球传染病防治水平。
传染病防治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01
全球疫情的联防联控
传染病疫情的联防联控是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信息分享、技术支持和经验交流。
02
国际会议和合作框架
通过国际会议和合作框架,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传染病学总论新 ppt课件

传染病学总论新 ppt课件
内部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吞噬作用:吞噬细胞 体液因子:补体、溶菌酶、干扰素
TNF、IL等
17
㈡ 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
• 属于获得性免疫,指对抗原特异性识别而产生 的免疫;
• 免疫作用有针对性,通常指针对一种传染病; • 感染后免疫都是特异性免疫,且属于主动免疫。 • 包括:细胞免疫
传染病学总论新 ppt课件
一、什么是传染病? 二、传染病是如何发生的? 三:传染病的特征 四:传染病的诊断 五.传染病的治疗 六、预防 七、我国法定传染病的种类及名称 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分级 九、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介绍
1.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 communicable diseases):是由病原微生物(病 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 螺旋体)和寄生虫(原虫、蠕虫等)所引起的一 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 5.潜伏性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内,人体和病
原体处于相持状态时,往往不出现临床症状,这 个相持阶段可称为潜在性感染。当抵抗力降低时, 病原体乘机繁殖,引起发病,如单纯疱疹、带状 疱疹等
• (特点:潜伏期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 外)
(3)传染过程病原体的作用
致病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㈠ 侵袭力(invasiveness)
大多数传染病中,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表现。
3.显性感染(临床感染): 病原体侵入人体,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临
床上表现为该病特有的表现。即患传染病。
• 4.病原体携带状态:病原体在侵入人体之后,
在体内生长繁殖,并不断排除体外,而人体不出 现任何疾病表现称之为病原体携带状态。
• (特点:不出现临床症状而又能排出病原体而具 有传染性)

传染病学总论精选PPT

传染病学总论精选PPT
• 举例: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结核杆菌 • 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而病原携带者能将病
原体排出体外
ppt课件.
18
潜伏 显性 携带状态 隐性感染
清除病原体的能力,从下到上,依次减弱
• 构成传染和感染过程必须具备的三个因素:
病原体
人体
二者所处的环境
ppt课件.
9
一、感染的概念
病原体、人体、二者所处的环境,三者此消彼 长:
• 共生状态:病原体与人体之间互相适应、互不损 害的状态。(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机会性感染: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大量应用激素、 抗肿瘤药等),或大量应用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 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固有的寄生部位到 达其它部位而引起宿主损伤。(正气虚,邪气胜)
• 张仲景著的《伤寒论》(东汉末) • 吴菊通著的《温病条辨 》(清代)
ppt课件.
6
总论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 第五节 传染病的诊断 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 第七节 传染病的预防
ppt课件.
7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ppt课件.
12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
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就开始了 感染的过程。感染过程可出现5种结局(感 染谱)。
• (一)清除病原体 • (二)隐性感染 • (三)显性感染 • (四)病原携带状态 • (五)潜伏性感染
ppt课件.
13
(一)清除病原体
人体清除病原体的方法
• 1、非特异性免疫防御能力 • 2、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哈尔滨建立了第一个鼠疫研究所,并出任pp所t课长件.。
4

传染病学总论PPT课件

传染病学总论PPT课件
• 根据病情分类:轻型、中型、重型、极重 型资料 • 临床资料 • 实验室资料和其他资料
传染病的治疗
• 一般性治疗:隔离、休息、饮食、护理、 对症和支持治疗;
• 病原治疗:化学药物、抗生素、血清疗法、 菌苗疗法;
• 免疫调节治疗 • 中医治疗 • 并发症和后遗症的治疗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 病原体的入侵(血液、淋巴、胎盘;皮肤、 粘膜等)
• 病原体在体内蔓延繁殖(直接蔓延、血液 或淋巴扩散;特异性定位)
• 组织损伤机制(病原体及其毒素的作用、 炎症反应、变态反应的作用)
传染病三要素
• 传染源(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受病原体 感染的动物)
• 传播途径(空气传播、经水传播、经食物 传播、接触传播、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其他)
• 易感人群
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 病程经过: 1、潜伏期 2、前驱期 3、症状明显期 4、恢复期
• 临床表现: 1、发热 2、发疹(皮疹的种类和鉴别) 3、中毒症状(毒血症、菌血症、
败血症)
以上症状可同时出现,也可单独出现
临床类型
• 根据发病性质和病程经过分类:急性、亚 急性、慢性;
• 根据临床表现分类:典型、不典型(非典 型);
总论
• 什么是传染 •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 传染病的特征 • 传染病的诊断 • 传染病的治疗 • 传染病的预防
什么是传染
• 定义: 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等)侵袭
人体,人体与病原体相互作用、互相斗争 的过程称为传染过程,简称传; • 传染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
传染过程中的五种情况
• 病原体被人体消灭或被排除体外 • 隐形感染 • 潜在性或潜伏性感染 • 病原体携带状态 • 显性感染

传染病学(总论)课件

传染病学(总论)课件

力,降低疫情传播的风险。
04
预防措施与控制策略
预防措施制定原则及实施方法
制定原则
科学性、可行性、针对性、时效性
实施方法
加强宣传教育、改善卫生条件、提高人群免疫力、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控制策略选择依据及效果评价
选择依据
疫情严重程度、病原体特性、人群免疫状况、社会经济条件
效果评价
发病率下降、死亡率降低、病原体消除或控制、社会经济负担减轻
传染病分类
根据病原体不同,可分为病毒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真菌性 传染病等。
传染病历史与现状
传染病历史
自古以来,传染病一直是人类面临的 重要威胁,历史上多次爆发大规模传 染病,如黑死病、天花等。
传染病现状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许多传染病得 到了有效控制,但仍有一些传染病在 全球范围内流行,如艾滋病、结核病 等。
案例分析:成功控制某次重大疫情
案例介绍
某次重大疫情爆发,经过科学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最终成功控制了疫情。
控制措施
政府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加强组织协调和宣传教育;医疗机构积极开展病例救治和流 行病学调查;社区和单位加强人员管理,做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个人注意个人卫生和 防护,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和聚集。
影像学检查
利用X光、CT、MRI等技术观 察患者体内病变情况。优点是 无创、可视化,缺点是对设备 要求高,费用较贵。
治疗原则制定依据及实施过程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因素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实施过程包括评估患者状况、选择合适药物和剂量等。
综合治疗
采用多种治疗手段,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 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实施过程需多学科协作,确保治疗 方案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传染病学总论ppt

传染病学总论ppt

传染病的一些变化
总的发病率降低 总的死亡率降低 大多数病的致死强度(病死率)减弱 不同传播途径疾病构成改变 大规模流行减少
可归功于预防接种、居住环境、饮用水、食品卫生、营养状况、 卫生习惯、医疗条件、生产方式等的改变
我国新发传染病的形势
1.一些新发传染病已经存在、或者流行 O139霍乱、大肠杆菌O157∶H7感染、军团病、莱姆病、猪链球菌 感染、空肠弯曲菌腹泻、单核细胞李司特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小 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感染、禽流感(H5N1)、多种病毒性脑炎、肾型 出血热、新型肝炎、肠道病毒71型感染、隐孢子虫病、广州管贺线 虫病、巴贝西虫病等
▲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 原携带状态不同之点
▲潜伏性感染并不是在每个传染病中都存在,常见的 有 :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原虫(疟疾)、结核杆 菌(结核)
(四)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
(又称临床感染 clinical infection)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 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 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环境因素


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感染谱
多数病原体和人体之间是不适应的,因而引起双方之间的斗争. 由于适应程度的不同, 双方斗争的后果各异,产生感染过程的各种不同表现,即感染谱(infection spectrum ).
临床传染病只是感染过程各种表现之一.
的关系。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的概念
病原体侵入机体,克服机体的防御机能,在一定部 位生长繁殖,并引起病理生理变化的过程,叫做感 染。其表现有临床症状者为传染病。

传染病学总论ppt

传染病学总论ppt

2
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严重威胁, 因此传染病学在医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3
传染病学的研究与发展对于保障公众健康、促 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传染病学发展史及现状
01
传染病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细菌学和病毒学到现在的基因组学 和免疫学,不断深入和完善。
02
现今,传染病的形式依然严峻,新发和再现传染病不断出现,如新冠病毒感染 等,对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提出了严峻挑战。
促进多学科交叉与合作
传染病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医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可以促进多学科交叉与合作, 推动传染病防治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促进全球经济发展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可以促进各国在传染病防治领域的经济和技术合作,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各国 的卫生水平和国际形象,对全球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02
传染病学基础知识
传染病的定义及分类
传染病定义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 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传染病分类
根据传播途径和病原体类型,传染病主要分为呼吸道传染病 、消化道传染病、接触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等。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病原体
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定的病原体,如细 菌、病毒、寄生虫等。
传染病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描述性研究
通过收集和整理传染病在人群中 的分布、流行特征和影响因素等 方面的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
分析性研究
通过设立对照组和实验组,分析 不同因素对传染病发病、死亡和 传播的影响。
实验性研究
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等方法,评价 不同干预措施对传染病控制的效 果和影响因素。

传染病学:传染病学总论ppt

传染病学:传染病学总论ppt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感染过程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机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导致感染发生。
发病机制
病原微生物的毒力、数量和侵入门户与机体的免疫应答等因素共同决定了感染的发展趋势和临床表现。
传染病的发生机制
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流行过程
包括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人群健康状况等,这些因素可以促进或阻碍疾病传播。
发展趋势
未来传染病学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THANKS
感谢观看
寄生虫感染的传染病及其防治
传染病的全球化背景及应对策略
04
1
全球化的传染病传播特点与挑战
2
3
全球化进程中,人员、物资和资本的流动加速,传染病传播范围扩大,速度加快。
传染病跨国传播
全球气候、环境、生态等变化导致病原体多样性增加,新发和再现传染病威胁加大。
传染病多样性
传染病传播途径日趋复杂,多种传播方式并存且难以发现和控制。
05
定义
新发传染病是指新发现或者新出现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特点
具有高传染性、易感性、高病死率、高致病性等特点。
新发传染病的定义与特点
监测
对新发传染病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并掌握疫情动态。
早期发现
通过对疫情的早期发现,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控制疫情的扩散。
新发传染病的监测与早期发现
通过对疫情数据的分析,掌握疫情的流行趋势和传播规律。
我国传染病防治面临多种挑战,如慢性病增多、新发传染病出现等。同时,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部分地区医疗水平较低。
现状分析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传染病防治政策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高传染病发现、报告和管理水平;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

传染病学传染病总论ppt

传染病学传染病总论ppt
健康行为养成
鼓励公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
加强传染病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传染病预防控制水平。
05
几种常见的传染病介绍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流感)是由流感 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流行性 。
毒素释放
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释放出一些毒素,如内毒素、外毒素等,对机体造成损伤。
免疫应答损伤
针对细菌感染的免疫应答反应也可能对机体造成损伤,如细胞因子风暴等。
其他微生物感染的发病机制
01
寄生虫感染
寄生虫侵入机体后,会寄生在肠道、肝脏等部位,吸收机体营养物质
并释放体侵入机体后,会在细胞内进行生长繁殖,引起细胞损伤和炎
3
传播方式包括空气、饮水、食物、接触等。
传染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传染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包括
死亡:许多传染病都会导致患 者的死亡,如艾滋病、结核病 等。
经济损失:由于传染病的大规 模传播,许多患者需要隔离和 治疗,导致大量人力和物力的 消耗,给社会经济带来损失。
社会不安定:某些传染病的爆 发和传播会引起社会恐慌和不 安定。
病毒感染的发病机制
病毒复制
01
病毒感染机体后,会在细胞内进行大量复制,释放出更多病毒
,进一步侵袭其他细胞。
细胞损伤
02
病毒在复制过程中会破坏细胞膜和细胞壁,导致细胞损伤和死
亡。
免疫病理损伤
03
针对病毒感染的免疫应答反应也可能对机体造成损伤,如细胞
因子风暴等。
细菌感染的发病机制
菌血症
细菌进入血液后,会在全身循环中引起一系列症状,如发热、寒战等。

传染病学 总论 PPT课件

传染病学 总论 PPT课件

特异性免疫
2、体液免疫
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转化为浆细胞。在感 染过程中最早出现IgM,浆细胞合成,分泌抗 体,通过抗体发挥抗感染作用。
第三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一、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
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疾 病发展的阶段性。(分三个阶段)
第三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一、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 1.入侵部位
(二)特异性免疫
是指由于对抗原进行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 疫。感染和免疫接种均能产生特异性免疫。特 异性免疫是通过细胞免疫(T细胞)和体液免疫 (B细胞)作用而产生的免疫应答。 目的:促使病原体的清除及抵抗同种病原体 的
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转化为致敏T淋巴细 胞。当抗原再次进入时,致敏T淋巴细胞释放淋 巴因子,杀伤病原体及其所寄生的细胞。
5.显性感染
感染的五种表现
1.病原体被消除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在人体有效的防 御作用下,病原体在体内被消灭或排出体 外,人体不出现任何症状。
感染的五种表现
2.病原携带状态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停留、存在于机体 一定的部位生长繁殖并排出体外,引起轻度 的病理损害,而人体不出现疾病的临床表现。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4、变异性
病原体可因遗传、环境、药物等因素而发生 变异。
四、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 分为: 保护性免疫反应(抗感染免疫——炎性反应)
和变态反应两种
四、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
(一)非特异性免疫
在抵御感染过程中非特异性免疫首先发挥 作用,这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出 生时即有的较为稳定的免疫能力。
感染又称传染,是指病原体以一定的方式或途径侵入人体后 在人体内的一种寄生过程,也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 相互斗争的过程。

传染病学总论课件

传染病学总论课件
※发疹
➢皮疹的分布亦不尽相同:水痘主要分布于躯
干,天花多分布于面部及四肢
➢出疹也有一定顺序:麻疹——耳后、面部、
躯干、四肢;幼儿急疹——初起于躯干,很快 波及全身;水痘——先见于躯干、头部,逐步 延及面部,最后达四肢
至数周
➢体温下降期:体温可缓慢下降,几天后降至
正常;亦可在一天之内降至正常,多伴大汗
四、传染病的特征
4.2.2 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发热(fever)
➢常见热型有如下几种: ➢稽留热:24小时体温相差不超过1℃;伤寒 ➢驰张热: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1℃,但最低点
未达正常;伤寒缓解期、流行性出血热
➢间歇热:24小时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常温之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 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
❖潜伏性感染 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
❖病原携带状态 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

多可痊愈、并获得保护性的免疫力
部分成为病原携带者
部分可成为慢性患者
一、感染与免疫
1.2 感染过程的表现
❖一过性感染 某些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
地理、气象、生态等条件
三、传染病的流行病学
3.2 影响流行过程的两个因素
❖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
社会制度、经济、生活条件、文化 水平等
四、传染病的特征
4.1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有病原体 ❖有传染性 ❖有流行病学特征 ❖有感染后免疫
是传染病所特有的征象
是用作确定传染病的基本条件
四、传染病的特征
4.1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侵袭力 ❖毒力 ❖数量 ❖变异性
一、感染与免疫
1.3 传染病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侵袭力 ❖毒力 ❖数量 ❖变异性

传染病学总论PPT课件

传染病学总论PPT课件
• 乙型脑炎、麻疹、白喉、百 日咳、新生儿破伤风(明显 下降)
课程主要内容
一.传染病的基本概念 二.感染与免疫(五种主要表现) 三.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和流行过程(三个基本条件) 四.传染病的特征(四个基本特征) 五.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与免疫
• 课程重点 –感染的概念 –感染过程的表现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宿主免疫应答的作用
–德国Koch:创立了固体培养基﹑ –染色方法和实验性动物感染, –分离出炭疽﹑结核和霍乱的病 –原菌。
科赫法则
• 在所有患者身上发现这种病原体,但健 康人身上没有
• 从患者身上分离出这种病原体,并使其 在培养皿内繁殖
• 用培养皿中的病原体使实验动物患上与 人同样的疾病
• 从患病的试验动物身上分离出病毒,并 证明这种病毒能在培养皿中繁殖。
• 再发传染病: TB(结核), STD, plague(鼠疫), cholera(霍乱)… • 新发传染病: AIDS, SARS, H5N1 influenza, A-H1N1 flu… • 39种法定传染病(我国) • Ebola,West Nile等
抗病原微生物感染
• 抗生素Antibiotics:
传染病学总论
天花
鼠疫
霍乱
霍乱高发区
Ebola
化脓性扁桃体炎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念珠菌感染性肺炎
白色念珠菌
病原体
宿主
感染
传染病?
天花 鼠疫 霍乱 化脓性扁桃体炎 念珠菌感染性肺炎
病原微生物的发现
–法国巴斯德:有机物质的发酵和腐败是由微生 物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的原因, 本质上全在于有微小生物存在。

传染病学总论ppt课件

传染病学总论ppt课件
直接损伤,脊髓灰质炎病毒—细胞溶解,鼠疫—炎 症致组织坏死。
毒素作用,霍乱肠毒素—腹泻。 免疫机制,麻疹病毒—抑制细胞免疫,艾滋病—破
坏免疫细胞。
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发热:大多数感染性疾病在发病阶段都出现体温高 于正常,即发热。
15
ppt课件.
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3.人群易感性
16
ppt课件.
传染病流行图
患者
死亡
生长繁殖
传 病人
染 源 动物
排出
病 原 体
传播途径
易感者
获得 免疫者
17
ppt课件.
携带者
传播途径
病原体自宿主体内排出后,侵入新的宿主前,在 外环境中所经历的一切途径。
必须借助一定物体→传播因素--水、空气、食物 、节肢动物等
特异性主 动免疫; 病原体被 清除
病原携 带状态
显性感染
死死亡
携带者
亡 痊愈
12
ppt课件.
潜伏性感染
不是传染源
感染谱
病原携带状态
重要 传染源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病原体 病原体的致病
侵袭力 毒力 数量 变异性
人体
机体免疫反应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13
ppt课件.
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在许多传染病中是重要的传染源。
7
ppt课件.
(三) 潜伏性感染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 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 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 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

2024年度传染病学总论ppt课件

2024年度传染病学总论ppt课件
2024/2/2
免疫学检查
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或 抗原,如酶联免疫吸附试 验(ELISA)、凝集试验 等。
一般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 查等,可反映机体的感染 状况和器官功能。
15
影像学检查在诊断中应用
X线检查
对肺部传染病如肺结核、 肺炎等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
2024/2/2
CT和MRI
可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和范 围,如脑炎、肝炎等。
2024/2/2
传染病防控策略的持续优化
根据传染病防控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进展,持续优化传染病防控策略,提高防控效果。
31
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01
深入学习和掌握专 业知识
不断学习和掌握传染病学领域的 最新知识和技术,提高自身专业 素养。
02
积极参加学术交流 和培训活动
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和培训活动, 与同行专家深入交流,拓宽视野 。
和给药途径等。
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降 低耐药菌的产生和药物不良反应
的风险。
2024/2/2
19
对症支持治疗措施
退热治疗
对发热患者,可选用适 当的退热药物,同时注 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避免脱水。
2024/2/2
呼吸支持
对呼吸困难或呼吸衰竭 患者,及时给予氧疗、 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措
超声检查
对肝脓肿、腹膜炎等腹部 传染病有辅助诊断作用。
16
鉴别诊断思路与技巧
详细询问病史
了解患者的流行病学史、接触史和疫 苗接种史等。
仔细体格检查
注意皮疹、淋巴结肿大等体征,以及 肝脾肿大等腹部体征。
2024/2/2
综合分析检查结果
结合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临床 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 抗生素耐药病原体正在多种环境条件下蔓延 2001- SARS, H1N1 流感,布尼亚病毒感染
感染病学
感染病的特征 感染与免疫 发病机制 流行过程及 影响因素 传染病的诊断 传染病的治疗 传染病的预防
35
几个定义
➢ 感染性疾病(简称感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
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原虫或多细胞寄生物)在宿主组织中增殖 所引起的疾病
1881- 1885 Pasteur研制出炭疽疫苗和狂犬病疫苗
1890
Behring 和Kitasato发现并开始使用白喉抗毒素血清
1891 1892
Ehrlich提出抗体与免疫有关 Ivanowski在寻找烟草镶嵌病时发现特小病原体(病毒)
Maritnus发现了能通过细菌阻留滤器的微小感染因子
年代
新发的未出现过的传染病
经典传染病复燃: 流行性脑膜炎局部爆发多见
病原体: ➢ 脑膜炎球菌 (革兰阴性双球菌)有多个血清
群 ( A, B, C, D, 29E, H, I, K, L, W-135, X, Y, and Z).
侵袭性疾病中A, B, C, Y 和 W-135群菌株最常见
感染性疾病的课程设置
Edward 发展出疫苗技术,最初用于预防天花
Semmelweis发展出灭菌方法
Snow发现了霍乱传播与饮用水供应之间的关系
年代


1860 1876
Pasteur总结感染病为“细菌”(“germ”)有机物所致 Koch证明了疾病的细菌学理论,发现炭疽系由细菌所致
1880
Pasteur发展出鸡霍乱减毒方法
疾,伤寒 ➢ 再燃:初发病进入缓解后期,体温尚未降至正常时,又复上升,伤寒 ❖ 再感染:痊愈后,再度感染,有间歇期,感冒,菌痢 ❖ 重复感染:疾病病程进行中,同一病原体再度侵袭而又感染,丝虫病
,血吸虫病
15
常 二、发热:感染性/非感染性、三个阶段、热型
见 症 三、皮疹和粘膜疹:外疹/内疹或粘膜疹

感染病影响世界(五)
年代


1988 Mullis报道将多聚酶链反应 (PCR) 用于检测单一DNA分子 的原理
1993 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进入结核病紧急状态 1996 发现牛海绵状脑炎即“疯牛病”(“mad cow disease”)和人类
疾 病综合征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导致对英国牛的大规模控制
1999 纽约发生鸟和蚊传播的西尼罗河脑炎(West Nile encephalopathy)的爆发
感染病影响世界(四)


1979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WHO有关根除天花计划顺利完成,从而宣布全世界消灭
了天花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率先鉴定AIDS为一种新感染病
Prusiner发现朊毒体(prion)
Montagnier 和Gallo宣布发现AIDS病因—人类免疫缺陷
病毒 (HIV) Marshall表明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分离株中包含一种 细菌,以后被称为幽门螺杆菌(HP), 从而揭示了以病原 体为基础的溃疡新病因 Gallo、Bolognesi 及Broder 等表明叠氮胸苷 (AZT) 能在体 外抑制HIV作用
➢ 病毒性疾病 ➢ 细菌性疾病 ➢ 真菌性疾病 ➢ 寄生虫
传染病的特征
45
传染性疾病的基本特征
➢ 有病原体
基 本 ➢ 有传染性
特 征
➢ 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
➢ 有感染后免疫
传染性疾病的基本特征
➢ 有病原体
基 本 ➢ 有传染性
特 征
➢ 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
➢ 有免疫性
免疫应答
➢ 保护性免疫应答 非特异性: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 特异性: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年代
1346 1492
1530
1683
1796 1848 1854
感染性疾病的历史(一)


黑死病(鼠疫)开始在欧洲蔓延
Columbus启动欧美接触,从而开始了两个大陆间感染病 的相互传播
Fracastoro揭示了疾病的细菌学理论的序幕:梅毒的起因— 性的密切接触传播“种子”
Leeuwenhoek使用显微镜从牙垢观察到细菌,提出了“传 染病具有微生物病原体”的理论
传染病学总论
感染性疾病
➢ 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可称为感染性疾病
➢ 感染性疾病中具有传染性并可导致不同程度流 行则又称为传染病
➢ 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 立克次体,真菌
➢ 原核类:

菌:细菌、放线菌

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 真核类: 真菌,原生动物。
➢ 非细胞类: 病毒,亚病毒 ( 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关注——时间、分布、次序、形态

“风水红花莫悲伤”
体 四、毒血症

பைடு நூலகம்热的热型与疾病
稽留热: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伤寒高热期
发热的热型与疾病
波状热:布氏杆菌病
发热的热型与疾病
弛张热: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以及 化脓性炎症
常 二、发热:感染性/非感染性、三个阶段、热型
见 症 三、皮疹和粘膜疹:外疹/内疹或粘膜疹
传染病的临床诊治
临床特点
病 程 发 展 的 阶 段
一、病程经过有一定的顺序与规律性 ➢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到最初出现症状的一段时间 ➢ 前驱期:一般为1-2天,头痛、低热、乏力等 ➢ 症状明显期:由轻到重,逐渐或迅速到高峰 ➢ 恢复期:体温降至正常,逐渐康复,可残余病理、生化改变及传染性 ➢ 复发:初发疾病转入恢复期或痊愈初期时,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疟
➢ 传染病 communicable diseases, contagious diseases
具传染性,并可导致不同程度流行的感染性疾病
➢ 再现传染病 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一些已被控制的传染病卷土重来,重新流行,甚至超出了原来的流行程度
➢ 新发传染病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感染性疾病的课程设置
➢ 病毒性疾病: 流感 病毒性肝炎 乙型脑炎 脊髓灰质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出血热 艾滋病
➢ 立克次体病:流行性斑疹伤寒 地方性斑疹伤寒 ➢ 细菌性疾病:伤寒 菌痢 流脑 败血症 ➢ 螺旋体病:梅毒 莱姆病 ➢ 真菌性疾病:隐球菌病 念珠菌病 曲霉病 ➢ 寄生虫:阿米巴病 疟疾 血吸虫病 弓形虫病 ➢ 其他:感染性休克 抗菌药物 医院感染 发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