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短诗五首》1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3课《短诗五首》课件(共26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3课《短诗五首》课件(共26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戴望舒
意象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核心意象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情感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944年11月20日
风雨吟
芦荻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duò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1941年12月
请同学们跟录音朗读《萧红墓畔口占》《风雨吟》这两 首抒情诗,圈画出诗中的意象,完成下面表格。
风雨吟
芦荻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风雨吟》风 雨 郊原 房舍 Nhomakorabea意象
年轻舵手的心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1941年12月
核心意象
年轻舵手的心
情感 表现出诗人的迷茫和忧惧不安,又 体现出经验不足的“我”力图关怀 社会命运、做出努力的思想。
请同学们跟录音朗读《断章》《统一》这两首哲理诗, 圈画出诗中的意象,完成下面表格。
任务二:
细说意象,体会情感
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朗读《月夜》这首抒情诗,圈画出 诗中的意象,完成下面表格。
月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意象 核心意象
情感
《月夜》
霜 风 月光 树 一株顶高的树
展现出“五四运动”前夕一代青 年的个性觉醒,以及追求人格独 立和思想自由的意识
任务一:
初读诗歌,提出疑问
初读诗歌,提出疑问
《萧红墓畔口占》
点拨式旁批
是自言自语,又是在寂寞地倾诉。诗
句简短却意味深长。
《风雨吟》
提问式旁批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课件(共37张PPT)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课件(共37张PPT)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
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
现代诗人、翻译家,为中国现
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主要作
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
稿》《灾难的岁月》等。
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国正 处于战争中,在战乱的环 境中,诗人走了六小时去 给亡故的友人上坟,诗人 饱受战乱痛苦,友人长眠 于地下,隐喻的运用和克 制的反讽让诗的韵味更为 深长。
二字‘顿’相问,节奏就从容。”《断章》主要使
用的是三、二字‘顿’相间的排列法,所以节奏从 容,从容的节奏与刹那间的感想,是此诗的一大特 征。
月 夜
沈尹默
整体感知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 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夜景很美丽,风很大,晚上的月光明亮照人,多
么富有诗情画意啊! 背景很美丽,我和树并驾齐驱。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写自然界花草树木本质的同一性,从 而推理出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 见单一的本质,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世界和平统一 的向往和追求。
朗读诗歌,回答问题。 1.怎样理解“繁多是个谎言”? “繁多”就本义来看就是种类多,丰富的意思。但自然界就这 么简单,所有的叶子、花朵、果实和树木都是相同的,整个大 自然是美好的,隐喻着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三六 九等之分。世界和平统一,皆为人类之向往。所以说,“繁多 是个谎言”。
的运用和克制的反讽让诗的韵味更为深长。
《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是一首精致的哲理诗。
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
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风雨吟》这首诗可能写于20世纪30年代后 期。 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作为一个广东诗人, 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应该十分熟悉。 《风雨》一诗的立意,在当年应该很新颖。它将自然的 风雨、社会的风雨以及心中的风雨融合在一起。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断章》《风雨吟》《统一》(37张PPT)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断章》《风雨吟》《统一》(37张PPT)

写作练习
雨还在下,一辆公交车停下,我终于拿出了5元钱,跑到了老 人身边,“爷爷,我有5块钱,给你吧。”我望着老人布满皱 纹的脸说。老人愣了一下,接过钱,不停地说:“谢谢你,谢 谢,小兄弟!”“你是哪个学校的?”“我们高桥的!”说完 我便和同桌上了车,在公交车上,我回头一瞥,看见同桌正回 望着老人,若有所思。
绘出了此时“大地”的动荡、不安和 “老东西,知道我这包多少钱吗?一万块,懂吗?一万!
被裹挟的状。
《风雨吟》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诗中的“风雨”有哪些含义?
不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也象征着“人生”
的坎坷与磨难。(以及当时中国社会局势动荡不
写作练习
雨越下越大,丝毫没有停歇的欲望,站在公交车站牌前,我 们和其他等车人一样,伸长着脑袋,眼睛一个劲地盯着远处。 “妈的!你没长眼睛啊!老东西!”一阵斥骂声传来,人们 纷纷转过脸,一个肚子圆鼓鼓的中年人正在怒斥一个老人。 “老东西,知道我这包多少钱吗?一万块,懂吗?一 万!”“对不起,不好意思。”“弄破了你赔得起 吗?”“我只是回家少了2元公交车钱,我家在临浦,能不 能麻烦你行 个好……”“滚!”那中年人嘴角一动,飞出一 口唾沫。
投 卞之琳
主体(看)→客体(被看)
独自在山坡上,
本诗用自然事物揭示了什么哲理?
”“你是哪个学校的?”“我们高桥的! 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小孩儿,我见你
老人愣了一下,接过钱,不停地说:“谢谢你,谢谢,小兄弟!
一边走一边唱, 过客说:表现世间物是人非匆匆过客情景。
”“弄破了你赔得起吗?”“我只是回家少了2元公交车钱,我家在临浦,能不能麻烦你行 个好……”“滚! 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

新统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优质ppt教学课件

新统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优质ppt教学课件

1.朗读诗歌,圈画出重点字词并解释。 (1)漫漫:(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2)舵手: 掌舵的人,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3)埋没: 使不显露或不起作用。 (4)装饰: 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
2.选词填空。(填序号) (1)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 B (A.站着 B.立着 C.站立), 却没有靠着。 (2)你却卧听着海涛 A (A.闲话 B.说话 C.闲聊)。 (3)你 B (A.装扮 B.装饰 C.装修)了别人的梦。 (4)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 C (A.袭来 B.冲来 C.奔 来)。 (5)因为一切果实并无 B (A.差别 B.差异 C.差距)。
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 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 《风雨吟》中的“来”“海”。
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 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 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合作探究
品韵,感受形式之“新”。 1.自由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月夜》全诗每句均以虚词“着”字结尾,形成统一的结构 韵律,构成反复,并通过第三、四句的长短变化,带动诗歌的节奏, 读来错落有致。
《萧红墓畔口占》每行字数大体相等,形式较为整齐,其中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两句诗放一行,节奏富于变化。
《萧红墓畔口占》示例:“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 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 友人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 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断章》示例:“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该句中主客体处于“装饰”与“被装饰”的关系中,却相互不知道, 让人感到有种“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无奈和失望。

第3课《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课件(共18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3课《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课件(共18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课堂检测
1、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的诗眼是什 么?请简要分析。
诗眼:“我等待着”。 这是诗人对情景的现场说明,也是 诗人对自己在时代与人生中所处的位置 的一种解释;更进一步,还是他对自己 在那样一种位置上所展现的人文姿态的 一种省察。“等待着”什么呢?它们纷 繁复杂,涉及人生、自我、生与死。时 代的背景,个人的前途,心灵隐秘的渴 望。
课堂检测
2、请你仿照示例,写两行小诗。
示例:每一缕晨曦 都是喷薄而出的希望
_______每__一__朵__小__花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都__是__歌__颂__生__命__的__乐__章___________
整体把握
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这首诗主要写了诗人拜谒萧红墓, 表达对逝去友人的怀念之情。
合作探究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专程来拜谒 萧红墓,表明了什么?“寂寞”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首句“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专 程来拜谒萧红墓,足见诗人对萧红友 情之深厚和诚挚。
“寂寞”写出生活在敌占区的诗 人又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战友,心 境无比孤寂、悲凉。
背景链接
1940年1月,戴望舒和萧红在香港首次晤 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 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 中的香港。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 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戴 望舒曾因宣传抗日而被日本宪兵投人监狱,受 尽了折磨。出狱以后,原先在香港宣传抗日的 大批作家和文化人经过党组织的帮助,早已纷 纷离港潜返内地,戴望舒孤身一人,只好苦苦 地、寂寞地等待、等待……几年以后,到了19 44年,诗人前来凭吊萧红墓。
②有惋惜之情,叹惋萧红早逝而不 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更多的光和热, 不能在革命文坛上创作更多更出色的作 品;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 短诗五首》PPT课件1(28页)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 短诗五首》PPT课件1(28页)

作者简介——《风雨吟》《统一》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1949年8月 参加革命队伍,1979年当选为民进中央委员。1986年3月离休前是暨南大 学中文系教授,曾任民进广东省筹备委员会委员、民进广东省委顾问及 广州诗社顾问等职。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本诗选自《芦荻诗选》。
作者简介——《萧红墓畔口占》《断章》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小名海山,曾用笔名梦鸥、 梦鸥生、信芳、江思等,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 家。代表作品有《雨巷》《我的记忆》,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 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现当代诗人(“汉 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 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 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 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 “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 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
任务活动三:感受意象之新
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 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 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 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 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
任务活动二:理解意象内涵,感受观念之“新”
朗读《月夜》,勾画诗中意象,结合背景体会其表达的深刻内涵。
《月夜》意象:“霜”“风”“月”,营造了孤独、冷清、寂寥的 氛围,“呼呼”“明明”等修饰语给这个氛围增添了一点活力和亮色。 “顶高的树”在这种氛围中是强大的“依靠”“庇护所”。霜风呼呼地 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 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全诗通过霜风、月光、树的 衬托,表现了诗人志趣高远,又不依不靠、独立自主、坚强刚毅的人格。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课件(58张PPT)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课件(58张PPT)

距离之远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指诗人对已故好友的怀念 和诗人的实际感受。也是 整首诗的基调。
写出生者与逝者之间祭奠与被
不说“墓畔”,表明诗人希 祭奠的关系,描绘了一个惯常
望萧红还活着,蕴含诗人对 却又不寻常的仪式,流露出作
萧红早逝的痛惜之情。
家间纯真的怀念和哀思。
精读细研
诗人在萧红墓前放红山茶有什么寓意? (1)“红山茶”暗含“萧红”之名;
精读细研
这首诗虽只有短短四行,但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 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这些词语。
站在桥上的你

明月
楼上看风景的人

窗子
别人

疑难探究
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幅美丽而 形象的画面。这四幅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你站在桥上 看风景 明月装饰了 你的窗子
前两个画面 因“看风景”的动作产生联系
思想的独立。
《月夜》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萧红在1942年因病客死香港,葬在浅水湾,年仅31岁。
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没有靠着 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意象,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
暗指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也可看作对命运多舛的人生的反省。
写作特色
1.读来朗朗上口,别具韵律美。 首先,这四个句子的结构形式颇类似于从前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
形式“三句半”,虽然最后的“半”句比一般的“三句半”的 “半”(一般只有二字或三字)长了一些,但由于该诗第三句特别长,第 四句就显得短了。用半个句子收尾,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节奏感。
写作特色
其次,这首诗的“韵”非常特殊。四句诗的最后一个字都是 “着”,但读起来并不显得重复、拖沓。这主要是因为“着” 在此作为词的后缀出现,是虚化的。诗歌真正的“韵”落在倒 数第二个字,即第二句的“照”和第四句的“靠”,所以读起来 音调和谐。这两句不仅用了尾韵,也用了头韵,即第二句开头的 “月”和第四句的“却”,使其韵律感更强。

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下册3 短诗五首课件(共33张PPT)

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下册3 短诗五首课件(共33张PPT)

《统一》 (聂鲁达)
是这一朵” 对个体差异性,回归统一性的
本质思考
在诗歌的话语中感受历史前行的力量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我等待着,长夜màn màn( 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 涛闲话。
(2)明月zhuāng shì( 装饰 )了你的窗子,/你zhuāng shì( 装饰 )了别人的梦。
3* 短诗五首
1. 诵读诗歌,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 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
的哲理。 3. 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短诗五首》中,前四首为中国新诗,末一首为外 国诗。节奏韵律是诗歌重要的文体特征,新诗建行自由, 押韵更加宽泛,句式自主性强,自由浪漫,朗朗上口。
《月夜》 《短诗五首》—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 “月光明明的”
— —
霜风的冷寂之感 有了生机
月光的冷清之感 有了亮色
诗人并没有
《萧红墓畔口占》
寞 “走的六长小途时”寂—回得应到,热于烈是的
《短诗五首》
(戴望舒)
只有等待
伤逝之作,真挚的怀念在诗
中平静地流淌
《(卞断之章琳》)
()
A. 这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
其内容新颖、内涵丰富的缘故。(删去“的缘故”)
B. 到顺德大良秀丽典雅的清晖园和清幽自然的凤岭公
园游览,是我们这次春游的归途。(把“归途”改为
“旅途”)
C. 参观科技馆,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还能够让他们了解更多的科技作品。(把“培养学生 热爱科学的情感”和“让他们了解更多的科技作品” 互换位置)
第一个画面 第二个画面
—“看”和“风景”构成联系 —由“装饰”建立起关联

第3课《短诗五首》课件(共24张PPT)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3课《短诗五首》课件(共24张PPT)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他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墙角的花! 你孤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冰心诗节选

仿写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仿


照所学五首短诗,写一首小诗。
202X
谢谢观看
(3)《月夜》每一行句末都有“着”字,是否重复,有 什么作用?
(4)《断章》一诗中,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阐释抽 象的哲理的?


己 见
➢ 说说《月夜》描绘的画面。
《月夜》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霜风 呼啸,明月高照。这样的冬夜中,顶天立 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 充满了美的意蕴。


202X
短诗五首
学习目标
✓ 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 朗读诗歌,体会诗歌韵律之美。 ✓ 赏析诗歌意象之美。 ✓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诗歌哲理
情思之美。
读诗歌,学美文
沈尹默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

吴兴人,诗人、书法家。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

京大学国文系教授。五四运动时从事新文化运动, 为《新青年》杂志编辑之一。主要作品有《秋明
野》《驰驱集》等。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获1971 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 绝望的歌》《漫歌》等。

风雨吟
由 诵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统一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课件 (共37张PPT)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课件 (共37张PPT)
“我”面对苦难中的祖国,就像年轻 而缺乏阅历、经验的舵手一样,忧思 满怀,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对中国社会前途、民族命运的感到忧 虑的同时也激发了“我”敢于乘风破 浪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
Z
H
U
Z
H
I
G
A
N
诗人描绘了在铺天盖地的疾风骤雨中,世界 的陌生化给人的冲击与感受。在颇有象征意 味的“风雨”中,表现一个敢于像舵手一样 乘风破浪的有志青年,面对风雨如晦的中国 局势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中国社会前途、 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P
o
e
t
r
y
a
p
p
r
e
c
i
a
t
i
o
n
《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The
authors
introduce
戴望舒,现代著名诗人。出版第一本诗集中 《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 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 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 等著名诗篇。
荻诗选》等,亦有诗歌理论、鉴赏文章和著
作行世。
LU DI
P
o
e
t
r
y
a
p
p
r
e
c
i
a
t
i
o
n
开头两句“卷”“奔”两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卷”“奔”这个动词极为生动,突 出风雨气势之猛烈、磅礴,描绘出了 此时“大地”的动荡、不安和被裹挟 的状态,自然的将大地与大海联系起 来。
P
o
e
t

第3课《短诗五首》课件(共40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3课《短诗五首》课件(共40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 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 性格和奋斗精神。
诗歌赏析
3.分析《月夜》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白描手法使诗中“我”的卓然独立 的形象,在“霜风”“明月”的一“吹 ”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 写意传神,颇有韵致。此外,诗以动词 “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 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 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
诗歌赏析
1.《风雨吟》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 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 “海”“舟”“舵手”等等,想象画面并描绘出 来。
“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 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 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 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 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 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萧红一生身世坎坷,1942年1月22日, 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得不到正常的治疗, 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
朗读诗歌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诗歌赏析
1.“口占”是什么意思?“口占”一词有着怎样的 意味?
诗歌赏析
3.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 ?还有什么象征意义?
诗中的风雨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 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 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 ,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磨难 。
统一【智利】聂鲁达作名片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 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 《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 歌》等。
写作背景 《月夜》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

第3课《短诗五首》课件(共63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3课《短诗五首》课件(共63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断章》:卞之琳原话:“当时我在济南,我常把一点诗的苗头久
置心深处,好像储存库,到时候往往由不得自己,迸发成诗,所以这绝不 是写眼前事物,很可能是上半年在日本京都将近半年的客居中偶得的一闪 念,也不是当时的触景生情。我着意在这里形象表现相对相亲、相通相应 的人际关系。”(选自《冼星海纪念附骥小识》)据作者自述,四行诗原 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 即由此而来。
3 短诗五首
学习目标
一、朗读诗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二、了解新诗在形式上、语言上和观念上“新”的表现。
导入
自由朗读五首短诗,你最喜欢哪一首?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同学们的初读感受都很珍贵。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这首诗好 ,但说不出它好在哪里,今天我们要学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用读诗策略,深入 解读诗歌,觉得它好,还要说出它好在哪里。
走近作者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 东南海人。现代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走近作者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获1971年 诺贝尔文学奖。早期作品抒情诗集《二十首情诗和 一支绝望的歌》有浪漫主义倾向,《大地上的居所》 有浓厚的超现实主义色彩,并流露出悲观情绪。后 期作品大多是政治题材,歌颂祖国和人民。
自读诗歌,完成任务
再读五首诗歌并思考: 1.与《梅岭三章》相比,它们在形式上、语言上的“新”表现在哪里? 2.结合作者和写作背景分析观念上的“新”表现在哪里?
阅读提示:分析观念时注意标红部分的句子
课文朗读
月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每句以虚词“着”结尾,形成统一的结构韵律,构成反复, 并通过三四句的短长变化,带动诗歌节奏,错落有致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短诗五首》课件(共83张PPT)(优质版推荐)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短诗五首》课件(共83张PPT)(优质版推荐)

板书设计 意境美
霜风——呼呼的吹着 → 寒冷 月光——明明的照着 → 明朗 冰冷
月 树——顶高的 → 遮蔽、保护、 衬

传统、固执 托
“我” 并排立着 → 思想的并立
与树 却没靠着 → 独立
清寂
性格独立 不倚、坚 强果敢
追求思想 自由、个 性解放
课文小结
《月夜》中,诗人以霜风、明月、 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 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 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表现了“五四” 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 主意识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 斗精神。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 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 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在诗中,人与“风景”的关系是什么?
人不仅是“风景” (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 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 成部分。“风景”里有了 “人”,“风景”才会有 灵气,才更生动。
诗歌是如何凸显“美”的?
在“楼上人”的眼里, “你”比“风景”更美;在 “楼上人”的心目人,“你” 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 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 “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 象中凸现出来。
的省察。
④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人天永隔,逝 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听“海涛闲话”,通过祭奠友人,表明生者在 受着煎熬,在焦急等待,而生者心中的死了的人却 是悠闲自在。诗人欲超脱而不得的心境可见一斑。
板书设计
情感美
六小时——时间长
萧 寂寞——心理感受 沉重 红 长途——距离远 对 比
人物介绍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身 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萧红老 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 辗转呼号。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 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10月6日
13
二、新课讲解
朗读诗歌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2020年10月6日
14
二、新课讲解
体会情感
结合作者和萧红的关系及作者的处境,谈谈对自己感触最 深的句子或词语的理解。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
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
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这
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
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
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出口吟成。
2020年10月6日
15
二、新课讲解
写作背景
短诗五首
2020年10月6日
1
一、新课引入 月夜
沈尹默
2020年10月6日
2
一、新课引入
2020年10月6日
1918年1月,《新青年》 首次发表白话诗九首,是为中 国新诗的滥殇;沈尹默《月夜》 赫然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 讲,《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 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 文学诞生的标志。那么,这首 诗究竟写了什么呢?
戴望舒曾因宣传抗日而被日本宪兵投人监狱,受尽了折 磨。出狱以后,原先在香港宣传抗日的大批作家和文化人经 过党组织的帮助,早已纷纷离港潜返内地,戴望舒孤身一人, 只好苦苦地、家寞地等待、等待……几年以后,到了1944年, 诗人前来凭吊萧红墓。
2020年10月6日
16
二、新课讲解
诗句赏析
首句,“走六小时长途”专程来拜谒萧红墓,足见诗人对
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
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现象。
2020年10月6日
9
一、新课导入
萧红墓畔口占
《萧红墓畔口占》是近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 悼亡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诗人兼批评家臧棣在《一 首伟大的诗可以有多短》中,称它是"一首伟大的诗"。现在我 们学习这首诗。
3
二、新课讲解
作者简介
PPT模板:
PPT素材:
PPT背景:
PPT图表:
PPT下载:
PPT教程:
资料下载:
范文下载:
试卷下载:
教案下载:
PPT论坛:
PPT课件:
语文课件: 数学课件:
英语课件: 美术课件:
科学课件: 物理课件:
化学课件: 生物课件:
地理课件:
历史课件:
2020年10月6日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早年留 学日本,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五四前后在北 京大学任教,历任北大教授、河北省教育厅厅 长、北平大学校长、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等 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馆长、上海市 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等职。沈尹默是新文 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 之一,但后来长期写作旧体诗词,有多本旧体 诗词集问世。其部分新诗收入《秋明集》,主 要新诗作品有《月夜》《落叶》《三弦》等。
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新课讲解
朗读指导
月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 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2020年10月6日
总计四句。一、二句均为七字,
白话对偶句,但其节拍是“二三二”
形式,明显不同于旧体诗七言句的
“二二三”模式。第三句较长,大致
可分为五个(或六个)节拍,笔者觉
12
二、新课讲解
题目解析
何为口占? 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 “口占”表明,这首诗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不是刻 意为之的,而是情感的沉淀和文学的素养聚合在一起产生的一 种“裂变”,一种“反应”。 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场景、特定的倾述对象、特定的心情, 这些要素汇流在作者的笔下,由此一挥而就,成就了不朽篇章。
11
二、新课讲解
萧红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 迺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 现代女性作家。萧红老家在黑龙江 省呼兰县,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 关,辗转呼号。1932年开始文学创 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 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 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2020年10月6日
2020年10月6日
6
二、新课讲解
理解主旨
1.这首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
其实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 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
它的主旨的是怎样的?
写作背景: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
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
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
得此句可于“树”与“并排”之间分
行。第四句五字,是“一二二”的音
节停顿,明显不同于五言旧体诗的
“二三(细分为二二一或二一二)”
常规。
5
二、新课讲解
感知诗意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
月夜图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 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 的意蕴。
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进而唤起 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乃是那个时候进步青年的人生 追求。
2020年10月6日
8
四、强化训练
“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
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
2020年10月6日
10
二、新课讲解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现代 著名诗人。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 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 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 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 《等待》等著名诗篇。
2020年10月6日
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
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
求。
主旨: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
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
明202强0年大10月的6日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7
三、归纳小结
2.诗中表现了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我和 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在严寒下不妥协, 在孤独中不退缩,这正显示出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觉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