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教学设计
语文公开课《蜀相》教案
语文公开课《蜀相》教案语文公开课《蜀相》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公开课《蜀相》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公开课《蜀相》教案1【学习要点】1.探究诗歌的结构。
2.通过对比阅读探究有相同因素的诗歌的情感手法的不同。
【探究活动】律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
请你结合《书愤》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教师释疑】这是一道探究诗歌的的结构章法的题目,律诗十分讲究起承转合,注意和意境主旨的联系。
【讨论明确】《书愤》的起句,“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
从章法上说,点明了诗题中的“愤”字,这“愤”是贯穿全诗的意脉。
结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诗人以《出师表》中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
诗人悲愤而不绝望。
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
要点二:探究诗歌的情感。
【探究活动】《临安春雨初霁》(参见“相关链接”)与《书愤》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教师释疑】这是一道探究诗歌的异同的题目,所给的材料基本有相似的地方,或是题材相近,或是作者相同,抑或是抒情的手法有相似之处,答题时要抓住诗歌的侧重点进行分析。
【讨论明确】这两首诗都写于1186年,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
《书愤》这首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
全诗以“愤”为意脉,沉郁顿挫,深沉蕴藉。
《临安春雨初霁》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在临安写的。
这首诗的首联表示对仕途的厌倦与失望,并透露客居京华的懊悔;颔联用明媚的春光作背景,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颈联呈现一个极闲适的境界,却在背后,藏着诗人壮志未酬的感慨与牢骚;尾联是自我解嘲,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蜀相》教案篇一知识目标学习《登高》了解咏怀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学习《蜀相》了解咏史诗借古伤今的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参照对比,学会鉴赏作品,进而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意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学设想1.通过比较、涵咏,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风格特征。
2.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3.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4.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涵咏鉴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
2.难点:理解杜甫,真正领会诗人博大的胸襟、体会出诗中郁勃的情势。
教学过程设计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诵读感知觅得诗趣【投影】课前投影杜甫肖像,配乐。
【提问】知道他是谁?熟悉他的诗吗?请几位同学读一句你最喜爱的杜甫写的诗。
蜀相教学教案篇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2、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1、聊聊流行歌曲,带出唐朝乐队,说《梦回唐朝》,介绍大唐盛世和写作背景,明确教学任务。
同学们知道老师刚才给大家放歌曲的原因吗?(缓解紧张情绪)想让大家知道我也曾和你们一样的年轻,不过现在老了;我也很喜欢流行音乐不过老师比较喜欢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蕴的。
《蜀相》教案(市级获奖教学设计)
《蜀相》教案(市级获奖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杜甫的生平背景及其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
分析并解读《蜀相》的诗意、结构和韵律。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升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审美情趣。
学会通过朗读、表演等手段,增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表现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体会忠诚、智慧、勇敢等优秀品质的价值。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文化素养的提升。
2.2 教学难点:诗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复杂情感的把握。
杜甫诗歌独特艺术风格的认识。
古典诗词在现代语境下的审美价值。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诸葛亮的历史形象,引导学生了解蜀相的含义。
提问:“蜀相”在杜甫的诗中代表了什么?引发学生思考。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蜀相》,感知诗文节奏和韵律。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教学拓展:引导学生了解《蜀相》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探讨杜甫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团队协作、思考深度等。
4.2 作业评价:批改学生作业,如诗文解析、心得体会等,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分析能力进行评价。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资源:杜甫《蜀相》原文。
相关杜甫诗文的选集。
5.2 多媒体资源:诸葛亮历史形象的图片、影像资料。
古典诗词朗诵视频。
5.3 网络资源:有关杜甫生平、诗歌评论的网络文章。
古典文学鉴赏的相关网站和论坛。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诗句解析分析诗的节奏和韵律,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
《蜀相》教案(市级获奖教学设计)
《蜀相》教案(市级获奖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蜀相》全文。
分析杜甫的生平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蜀相》。
学会对比分析,将《蜀相》与其他唐诗进行对比,领会其独特之处。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蜀相》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诸葛亮辅佐蜀汉王朝的英勇事迹及其逝世后的哀荣。
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国家兴衰的感慨。
2.2 诗文解读: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境等方面,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探讨诗歌中的关键字词、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背诵并理解《蜀相》全文。
分析杜甫的生平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3.2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关键字词、意象的理解。
对比分析《蜀相》与其他唐诗的异同。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
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蜀相》,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搜集其他唐诗,为对比分析做准备。
5.2 课堂导入:通过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背景,引出《蜀相》这首诗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5.3 课堂讲解: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境等方面。
讲解诗歌中的关键字词、意象,引导学生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4 课堂练习:让学生背诵诗歌,巩固所学内容。
开展对比分析,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
5.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环节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其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蜀相教学设计一等奖(汇总6篇)
蜀相教学设计一等奖(汇总6篇)篇1:蜀相教学设计蜀相教学设计《蜀相》教学设计祝宇李朝霞(《现代语文(教学研究)某年6期)一、学情分析和教学设想古诗鉴赏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也是一个难点。
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教师经常面临着这样的困惑:在鉴赏古诗时,学生对课文把握透彻,领悟深刻;但是,单独做题时,却一筹莫展,无从下手。
怎样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联系起来,如何指导学生运用课堂上掌握的方法去解决课外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本课便是笔者在这方面进行的一些探索和尝试。
教授《蜀相》这首诗时,笔者的设想是让学生通过本诗的学习,掌握单元要求“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设计时,采用“提问法”来授课。
为此,设计了读、问、背、练这几个环节,力图让学生通过掌握作者和主人公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迅速进入诗歌中去,并能从诗歌中读出个人的体会。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的生平,背诵全诗。
(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作品创作的背景,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品味关键词语,进而把握诗句意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三、教学重点1.诗中有关诸葛亮的典故;2.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悟作者感情。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六、教学时间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近杜甫。
韩愈在《调张籍》中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杜甫,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有着积极的入世思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有着心念苍生的博大胸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坚持着这样的生活信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但是,杜甫的生活并不如意,他一生颠沛流离。
在他人生的最后时期――“安史之乱”后的第五年――公元759年,诗人来到成都,开始了他“飘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
《蜀相》教案
•••••••••••••••••《蜀相》教案《蜀相》教案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蜀相》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蜀相》教案篇1教学目标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设想三听三读,层层深入地把握诵读;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1、聊聊流行歌曲,带出唐朝乐队,说《梦回唐朝》,介绍大唐盛世和写作背景,明确教学任务。
同学们知道老师刚才给大家放歌曲的原因吗(缓解紧张情绪)想让大家知道我也曾和你们一样的年轻,不过现在老了;我也很喜欢流行音乐不过老师比较喜欢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蕴的。
所以老师很喜欢唐朝乐队的歌。
唐朝乐队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摇滚乐队。
老师最喜欢他们的成名曲《梦回唐朝》。
喜欢这首歌,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听,更重要的是这首歌总能将我带回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气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
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确是令人叹为观止,她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
然而,遗憾的是,大唐盛世只维持了短短的五十年。
《蜀相》教案完美版
《蜀相》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激发学生对《蜀相》这首诗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简单介绍李白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通过朗读和解析《蜀相》的全文,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通过朗读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诗的语言和节奏。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蜀相》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2 教学内容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白发三千丈”、“青天四五尺”等。
探讨诗中的寓意和情感,如对刘备、关羽等历史人物的赞美和怀念。
2.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解读诗的内容和形式。
通过对比分析和案例研究,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诗的艺术特色。
第三章:诗歌创作背景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蜀相》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3.2 教学内容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蜀汉政权的兴衰。
探讨李白创作《蜀相》的动机和意图,如对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赞美和怀念。
3.3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演示和图像资料,让学生感受三国时期的历史氛围。
引导学生进行文献调研和小组讨论,了解和分析李白创作《蜀相》的背景和动机。
第四章:诗歌与文化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蜀相》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4.2 教学内容探讨《蜀相》在中华文化中的意义和价值,如对忠诚、智谋等传统美德的赞美。
分析《蜀相》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4.3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蜀相》与其他相关文学作品的关系和差异。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帮助学生了解和欣赏《蜀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从《蜀相》中汲取人生智慧和启示。
《蜀相》教案完美版
《蜀相》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分析并欣赏《蜀相》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学会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与关怀。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杜甫的生活背景和诗歌创作风格。
解析《蜀相》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1.2.2 诗歌解析:分析《蜀相》的结构和韵律。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二章:教学步骤2.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杜甫的生平简介和诗歌创作背景。
引发学生对《蜀相》的兴趣和好奇心。
2.2 朗读与讨论:学生朗读《蜀相》并分享感受。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解释难点词汇和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2.4 创作练习:学生尝试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学生互相交流并给予反馈。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杜甫的生平介绍资料。
《蜀相》的注释和翻译。
相关的文学评论和分析文章。
3.2 教学材料:课本或教材中的《蜀相》文本。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资料和板书。
写作纸张和文具。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评价4.1 评估方式:学生朗读和讨论的参与度。
学生对诗歌解析的准确性和深度。
学生创作练习的创意和技巧运用。
4.2 评价标准: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
能够分析和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教师自身教学反思和改进。
5.2 教学拓展:推荐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诗歌作品。
引导学生关注现代诗歌创作,尝试自己创作。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让学生预习《蜀相》诗歌,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让学生收集有关杜甫和《蜀相》的资料,如诗词鉴赏、历史评论等。
课文《蜀相》的教案(精选10篇)
课文《蜀相》的教案课文《蜀相》的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文《蜀相》的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文《蜀相》的教案篇1知识目标: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2、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1、聊聊流行歌曲,带出唐朝乐队,说《梦回唐朝》,介绍大唐盛世和写作背景,明确教学任务。
同学们知道老师刚才给大家放歌曲的原因吗?(缓解紧张情绪)想让大家知道我也曾和你们一样的年轻,不过现在老了;我也很喜欢流行音乐不过老师比较喜欢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蕴的。
所以老师很喜欢唐朝乐队的歌。
唐朝乐队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摇滚乐队。
老师最喜欢他们的成名曲《梦回唐朝》。
喜欢这首歌,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听,更重要的是这首歌总能将我带回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气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
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确是令人叹为观止,她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
《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蜀相》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蜀相》教学设计1【教材内容】唐诗是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李白和杜甫各领风骚,继承了中国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传统,在学生充分的学习解读这两首诗之后,再次让学生走进这两首诗,利用本节课的比较阅读,更加深入的从四个角度去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风格和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的不同,并通过写作交流呈现自己的理解。
【教学目标】品味涵咏诗歌,深入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教学重难点】探究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唐代是一个诗人辈出的时代,其中出现了两位伟大的诗人,他们是(学生齐声回答)李白、杜甫。
韩愈在他的诗中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给予他们的诗歌以的高度赞扬,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他们的诗歌,感受他们不同的风格,不一样的情怀。
(过渡语:首先我们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家齐读一下)一、教学目标1、品味涵咏诗歌,深入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二、合作探究涵咏诗歌就需要朗读,古人云“三分诗靠七分读”,包含情感的吟诵,可以加深我们对诗歌的理解,然我们再次聆听关于《蜀道难》和《蜀相》的.朗诵2、诵读品韵味(设置朗读情境)找四名同学分别跟着音乐来朗诵这两首诗。
朗读结束之后同学们谈出听后的感觉总结出李白和杜甫不同的风格。
老师板书:豪放飘逸沉郁顿挫老师提问:那么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区别他们的这种不同风格呢?学生思考回答出四个方面。
老师板书:意象手法情感意境老师布置任务:下面我们就分成四个分别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组分析意象,二组分析手法,三组分析情感,四组分析意境。
相互讨论完成下面的表格2、细读文本,多角度分析李杜诗歌风格的不同,完成表格学生充分的讨论之后,交流讨论结果。
小学六年级语文《蜀相》优质教材教案三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蜀相》优质教材教案三篇《蜀相》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蜀相》优质教材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六年级语文《蜀相》优质教材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个一类字,3个二类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3、体会诗人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痛惜和对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赞扬。
教学重点:结合历史背景,体会“老臣心”是怎样的一种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痛惜和对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赞扬。
教学课时:1课时:一、解题1、同学们,请看课题,谁能说一说“蜀相”是什么意思?齐读课题。
2、指名朗读这首诗。
指导朗读,注意把调值读够,把音读饱满。
3、齐读古诗,注意要读标准。
二、解大意1、指名说这首诗的大意。
2、解释“长”、“频烦”诗中的与我们现在所写的“频繁”意思相同。
“自”、“空”。
3、谁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介绍写作背景。
4、遥隔520xx年,作者来到武侯祠又轻轻地呼唤了一声“丞相”,从这一声丞相当中,你体听到了什么?(思念、崇敬、仰慕)三、理解诗文前四句,感受武侯祠的景象。
5、看武侯祠的图片,当年诗人来到武侯祠,这里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读诗的前四句,边读边想象,当年的武侯祠是什么样的。
伺机指导学生朗读。
6、作者也许在问丞相“丞相啊,这凄凄的碧草你还看得见吗,这婉转的声音你还听得见吗?”我们带着作者的这种思念再来读读前四句。
四、理解诗文后四句,感受丞相的“老臣心”7、武侯祠的冷寂,肃穆该勾起作者多少的哀思啊。
你看看后四句你读懂了什么,哪些没读懂,哪些地方似懂非懂,一会儿可以把问题提出来。
(学生默读)解读“老臣”,中并没有这个词,书下注释也没有,能不能通过读,感受到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老臣。
再前面我们听到了作者轻轻地呼唤了一句“丞相”,在这里他又深情地赞叹了一句“老臣”。
《蜀相》教案完美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高中语文《蜀相》教学设计2.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3. 教学目标:a.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蜀相》全文b.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和表达技巧c. 学生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时代背景d. 学生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创作4. 教学重点:诗歌的韵律、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5. 教学难点:诗人的情感和时代背景的理解二、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蜀相》全文及其注释、翻译2.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3. 教学资源: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唐诗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b. 提问学生对唐代诗人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唐代诗歌的特点2. 文本解析(15分钟)a. 讲解《蜀相》的背景和诗人的创作动机b. 分析诗歌的韵律和意象,解释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c.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情感变化,探讨诗人的思想感情3. 诗歌鉴赏(15分钟)a. 学生自主欣赏《蜀相》,感受诗歌的美b. 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c.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4. 创作练习(10分钟)a. 学生根据《蜀相》的描写手法,进行即兴创作b.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5. 课堂小结(5分钟)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b. 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疑问四、课后作业1. 背诵《蜀相》全文2. 完成课后练习,包括对诗歌的翻译和解析3. 搜集有关唐代诗歌的资料,了解其他诗人的作品风格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进行总结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2.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3.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六、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情感去演绎《蜀相》。
2. 分组进行蜀相文化探究,了解蜀相的历史背景、人物特点及其在历史上的影响。
3. 开展一次“我为蜀相写简历”活动,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描述蜀相的一生。
《蜀相》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蜀相》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蜀相》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1《蜀相》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是一首描述蜀汉时期名相庞统的长篇叙事诗。
本文将针对人教版高二选修中《蜀相》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来阐述。
一、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蜀相》这首古文时,不仅需要理解文本,还应该从历史、文学等多维度的视角对庞统这位历史人物进行思考和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 完整理解文章内容,理解庞统作为一位历史人物的形象特质和故事情节;2. 通过文本语言和情节展开对庞统的精神和心理的深入分析;3. 了解庞统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思考为什么庞统被视为一位历史名相;4. 根据文本的阅读和情节发展的旋律感,体验杜甫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语言艺术;5. 能够从历史、文化、文学等方面综合反思庞统这位人物的价值和意义。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将以如下几个环节为主:1. 文本分析。
在理解诗文整体背景后,逐步分析篇章的结构体系、语言特征,展示作者杜甫通过语言艺术塑造庞统形象的方式;2. 庞统人物分析。
从心理、性格、能力等方面出发,对庞统的形象进行详尽解析,通过庞统的形象检验作者杜甫命题的立意和理念,运用逻辑和表达技巧,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3. 历史分析。
通过了解庞统作为一位历史人物的生平和经历,深化对《蜀相》的理解,体味中国古代历史及其文化的底蕴,从而调动学生的文化共情和历史思维的能力;4. 文学创作分析。
从字句、韵脚、节奏等方面,向学生展现杜甫的独特语言艺术和诗歌创作技巧,让学生在欣赏文本的过程中,体验到语言的魅力和自由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程的授课方法将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并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采用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方法,探究最佳的教学效率。
1. 阅读和讲解。
教师会给学生分配文本,让学生先自己读一遍,再由教师给出全文的详尽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背景、人物特征和情节的展开等;2. 分组讨论。
蜀相教学教案(精选5篇)
蜀相教学教案蜀相教学教案(精选5篇)蜀相教学教案篇1【教学重点】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诵读、讨论、探究、点拨式教学【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从陆游和杜甫两位诗人的一生经历和爱国情怀导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与作品的关系。
二、赏析示例:《书愤》1、整体感知、融入体验(1)(看题目,明大意。
)先赏诗题,引导学生明白诗歌大意,弄懂感情基调。
请一生初读,达到读准字音、读懂大意的境界。
(2)(看意象,明意境。
)重点介绍中间两联,颔联六意象连用,创雄壮豪迈之意境;颈联塑造自己壮志未酬、衰鬓先斑的爱国者形象。
(3)(看诗眼,明感情。
)自由讨论,分联探究,融入体验,分析概括。
补充诗眼的作用。
答案可能丰富多彩,让学生课后探讨。
老师概说。
哪一联最能体现作者的抑郁、悲愤之情?让学生用原文词句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板书:愤空自许(壮志未酬)、鬓先斑(英雄老迈)然后进入自由讨论探究环节,时间三分钟。
请学生探究这种抑郁、悲愤之情还在那些地方体现出来,找出来,并说说理由。
请一生融入体验,朗读该诗。
情感没有充分读出,引出知人论世法。
让学生知其人(看作者,明风格)和论其世(看注释,明缘由)。
请大家推举一位同学情读此诗。
点评后老师做诵读示范。
2、把握内容主旨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品味感情。
读得好,是因为解得妙,是因为不自觉地运用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法。
三、赏析指导(一)先了解什么是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法,再指出其作用。
(二)小结:诗鉴五看五明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关系。
四、自主赏析《蜀相》(一)知人论世(二)自主赏析四问自由组合小组,讨论探究,畅所欲言,三分钟后每小组推举同学代表发言。
1、此诗颔联的诗眼是什么?2、颈联中诸葛亮形象有何特点?3、尾联的英雄指谁?有没有包括自己?4、颈联尾联各包含作者怎样的感情?5、把握内容主旨请同学们齐读此诗,不仅要音读,意读,更要情读,用声音来表达美。
语文公开课《蜀相》教案
语文公开课《蜀相》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蜀相》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能够背诵并默写《蜀相》。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文学语言表达情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对刘备和诸葛亮的敬仰之情,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了解杜甫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介绍《蜀相》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情境。
2.2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的特点。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对偶等。
2.3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歌,理解每个句子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
探讨诗句中的重点字词的含义和作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刘备、诸葛亮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对《蜀相》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背景。
3.2 阅读理解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诗句的意义和意象。
3.3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3.4 诗歌鉴赏让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培养审美能力。
学生尝试背诵诗歌,加强记忆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和讨论。
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家庭作业,包括诗歌默写和作文。
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写作能力。
4.3 课堂测试进行一次课堂测试,测试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进步情况。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蜀相》的全文,包括注解和译文。
提供杜甫的其他诗作,供学生拓展阅读。
5.2 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图像和相关信息。
使用动画和图片等资源,辅助教学。
5.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和文章,供学生深入研究。
蜀相教案设计范文
蜀相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默写《蜀相》这首诗;(2)能够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风;(3)能够了解蜀汉历史和诸葛亮的事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究杜甫诗风的独特之处;(3)结合历史背景,了解诸葛亮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2)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忠诚、敬业、勤奋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把握,《蜀相》这首诗的翻译和理解;2. 杜甫诗风的分析,把握其独特的艺术特点;3. 诸葛亮的历史地位和贡献,以及其精神品质的传承。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2. 杜甫诗风与其他诗人诗风的区别;3. 诸葛亮精神品质的现代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内容,分析诗风特点,介绍历史背景;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探究诗文,提高自学能力;3. 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4.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文魅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教师简要介绍蜀汉历史和诸葛亮的事迹,引导学生了解《蜀相》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理解诗文学生自主阅读《蜀相》,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分析诗风,欣赏杜甫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杜甫的诗风,比较其与其他诗人的差异。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总结杜甫诗风的独特之处。
4. 感悟精神,传承品质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文中感悟诸葛亮的精神品质,如忠诚、敬业、勤奋等。
学生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如何在学习、生活中践行这些品质。
5.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诸葛亮的精神品质。
布置作业:默写《蜀相》,写一篇关于诸葛亮事迹的短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杜甫《蜀相》教案最新
杜甫《蜀相》教案最新杜甫《蜀相》教案最新1【学习要点】1、探究诗歌的结构。
2、通过对比阅读探究有相同因素的诗歌的情感手法的不同。
☆课堂探讨☆要点一:探究诗歌的结构。
【探究活动】律诗的起句、结句非常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
请你结合《书愤》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老师释疑】这是一道探究诗歌的的结构章法的题目,律诗非常讲究起承转合,留意和意境主旨的联系。
【探讨明确】《书愤》的起句,“世事艰”,暗指倒戈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
从章法上说,点明白诗题中的“愤”字,这“愤”是贯穿全诗的意脉。
结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诗人以《出师表》中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弃复原中原的大志。
诗人悲愤而不无望。
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
要点二:探究诗歌的情感。
【探究活动】1、《临安春雨初霁》(参见“相关链接”)与《书愤》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老师释疑】这是一道探究诗歌的异同的题目,所给的材料基本有相像的地方,或是题材相近,或是作者相同,抑或是抒情的手法有相像之处,答题时要抓住诗歌的侧重点进行分析。
【探讨明确】这两首诗都写于1186年,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
《书愤》这首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
全诗以“愤”为意脉,沉郁顿挫,深厚蕴藉。
《临安春雨初霁》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在临安写的。
这首诗的首联表示对仕途的厌倦与悲观,并透露客居京华的后悔;颔联用明媚的春光作背景,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颈联呈现一个极闲适的境界,却在背后,藏着诗人壮志未酬的感慨与牢骚;尾联是自我解嘲,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可见,在内容上,这首诗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悲愤与牢骚,在风格上,假如说《书愤》近似杜甫的话,这首诗更近似苏轼的一些作品,写得美丽动人,富于情趣。
小学六年级语文蜀相优质教材教案(优秀6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蜀相优质教材教案(优秀6篇)蜀相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景物描写对揭示诗歌主旨的作用。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古典诗歌相关知识复习。
二、我们刚感受了浪漫诗人李白的风格,其中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所塑造的华丽神奇的景象给我留下了深刻得印象,接下来我将要认识的是一位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现实诗人——杜甫,通过他的作品,去解读他的思想。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安史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
这也使他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体现。
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而他则被称为“诗圣”。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安史之乱期间作者在成都时所写的一首《蜀相》。
三、确定《蜀相》一诗的形式,七律诗,有八句,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诗歌的学习,诵读是非常重要的。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
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我们今天虽然不提倡写古体诗,但是经常诵读,对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无疑会大有好处。
今天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从基调、格律等方面来学习古诗的诵读。
四、诵读指导:如果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读得慢,低沉些,读出点感伤。
反之则相反。
就如刚刚学过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应该要轻快些。
请一个学生,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集体朗读全诗。
五、《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
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学法指导二:要懂点格律,读准节拍。
集体朗读。
六、读准了音节后,接下来我们需要的是感情了记得在学《威尼斯》的时候,我们重点分析过其中的景色描写,特别这些景色描写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的心情,还记得王国维对此概括的一句话吗在写作中,景色的描写很重要,他能揭示文章的主旨,我们写作个简单的练习,大家来写写“雨”。
《蜀相》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蜀相》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蜀相》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蜀相》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蜀相》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篇1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古典诗歌相关知识复习古体诗:古诗、乐府诗古典诗歌绝句(四句)近体诗(格律诗)律诗(八句)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律诗形成于唐朝,分国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在格律上比古体诗严格许多。
首先,从音韵的方面看:律诗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
偶句(二、四、六、八句)都押韵。
其次,从对仗方面看:首联、尾联可能不以对仗,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二、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安史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
这也使他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体现。
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而他则被称为“诗圣”。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安史之乱期间作者在成都时所写的一首《蜀相》。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
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
个人生活的艰难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
“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相》教学设计一、课前导入郭沫若先生曾写了一副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大家知道这幅对联写的是何人吗?(生:杜甫)这幅对联高度地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今天,我们再次走进杜甫。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对于读书有着独到的见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坚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他有着积极入世的思想和伟大的政治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是,时局动荡,官场腐败,他的政治理想最终破灭。
饱经风霜的他对于人民的苦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潦倒之时,他内心忧伤: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他心怀天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他的诗歌真实的反应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如三吏三别,因此,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他成就卓越,被称为“诗圣”。
今天我们继续走进杜甫,赏析其诗歌《蜀相》。
(板书:标题、作者)二、文题解读首先,我们来看题目蜀相。
释义:蜀国的丞相。
杜甫写的这位人物是?(诸葛亮)问:作者为什么不直呼其名,而要以官职相称呢?(1)表示尊敬(2)对其功绩的肯定(联系到师生关系)三、怀古咏史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所写的对象却是三国时期的名人,所以说明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歌?怀古咏史诗。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一类诗歌的相关知识点。
含义:诗人借所咏的古人,所怀的古迹,所忆的古事来表达自己感受,抒发自己情感的诗。
1.诗歌的内容是:怀古人、忆古事,咏古迹。
2.常用手法:以小见大、借古讽今、今昔对比、运用典故3.表达的主题:(1)总结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借古讽今(2)感叹物是人非,国家兴亡,昔盛今衰(3)讴歌历史人物,寄托哀思,壮志未酬、报国无门四、整体感知那么,作者想要借诸葛亮抒发什么感慨呢?下面,我们就走进文本赏析诗歌。
首先请一位同学来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学生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2.听朗诵,明确基调——伤感3.自由诵读,体会情感4.全班齐读,诵读展示。
五、赏析文本读完诗歌,我相信大家一定对诗歌中的某个字或者某些句子有着深刻的感受和独特的理解。
所以,你一定想要迫不及待地想要把你的想法大声呼喊。
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给五分钟实践相互交流,然后大胆地展示你们的感受。
(一)首联1.寻:有主动寻找的意思。
作者主动寻找丞相的祠堂,目的是为了缅怀和追思丞相。
表达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2.柏森森:柏树茂盛的样子,说明树木繁盛,年代久远,无人砍伐,爱惜树木,即爱戴诸葛亮。
表达了对诸葛亮的爱戴敬仰之情。
(二)颔联3.自、空:“自”:有独自的意思,空有白白地,徒然的意思。
这两句说的是碧草照映着台阶独自呈现春色,黄鹂隔着树叶空唱动听的歌声;如此优美的景色,但是与之相称的丞相诸葛亮却已经不再,有一种凄凉的色彩;作者借景抒情,运用反衬的手法,以乐景称哀情,展示了内心的寂寞和悲凉。
(三)颈联师:如果颔联两句是写景,那么颈联两句是写人、写事,歌颂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生,是忠诚的楷模。
大家可以举出具体事例说明吗?生:白帝城托孤,《出师表》都体现了诸葛亮的忠君。
生:七擒孟获、草船借剑等,体现了他的神机妙算。
师:概括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绩:三顾茅庐,三分天下,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师:作者又是用哪两句概括诸葛亮伟大功绩的?生: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师:这两句中概括其功绩的关键词是哪些?生:三顾、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明确:三顾指的是三顾茅庐;天下计指的是三分天下,也指的是隆中对,两朝指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开指的是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指的是帮刘禅匡济国家,老臣心指的是报国的中心,展示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质。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雄才伟略的崇敬仰慕和忠心为主的称颂。
(四)尾联师: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显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让人为之叹息了。
至此,诗人水到渠成地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未捷指的是他为了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后来,率领大军占领了五丈原,和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最后,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所以诗人说他:“出师未捷身先死。
”作者对此的感慨是“泪满襟”。
这句话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生:献身精神的敬仰,功业未成的惋惜。
师:所以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应该怎样诵读呢?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应该重读。
颈联应该读出对诸葛亮的赞赏,尾联应该读出伤感和惋惜,尤其是“泪满襟”三个字。
师:这里的“英雄”指的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生:失败的英雄,是那些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的英雄。
师:这里“泪满襟”的“英雄”包括作者吗?生:包括。
师:我们经常说“知人论世”,文以载道,作者由人及己,感同身受才能抒发出如此深厚的情感。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经历使得杜甫感同身受呢?六、背景介绍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O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作者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他以天下为己任,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理想,但是却一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一事无成。
师:所以作者借助蜀相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生:壮志未酬,报国无门师总结:是的,除了对蜀相雄才大略的敬仰,对其忠心为主的称颂,还有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
七、再读诗歌,背诵诗歌师:如果不是感情深厚,写不出如此文质兼备的文字。
让我们怀着对蜀相和杜甫深沉的敬意,再读全诗。
(学生齐读)师: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试着背诵全诗。
八、迁移拓展其实,杜甫多次写到过诸葛亮。
他曾经作过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PPT)作者在诗歌中盛赞了诸葛亮的伟大成就,也点明了他最大的遗憾。
鉴赏诗歌《八阵图》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赏析】: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
“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
“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
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
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
“石不转”,化用了《诗经。
邶风。
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
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
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
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