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绪论.ppt

合集下载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课堂课件全(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课堂课件全(

4.参考文献



史记,通典,文献通考等。 白钢等《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10卷)》,人民出版社1996. 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杨鸿年《中国政制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7.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5. 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当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儿》,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9 .


达到某种目的的能力。多指个人之间或群体之间或国家之 间的关系特征。 权位,势力,包括职责范围内的指挥或支配力量。 政治上的强制力量;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现代汉语 词典)
3.何为国家?(nation,state,


country)


(1)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 行专政的暴力组织,主要由军队、警察、法庭、 监狱等组成,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2)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现代汉语词典) 国家是一种人群组织,在该组织中,人被区分为 统治者及被统治者。(狄骥) 国家是一种制度性的权力运作机构,它在实施其 规则时垄断着合法的人身强制.(韦伯)
第一节 春秋战国
12 13 14
第四章 考试帝国—隋唐 第一、二节 隋制和中央官制 第四章 考试帝国—隋唐 第三至五节 科举、任官与监察
2 2
5 6
2 2
第四章 第六-九节 府兵、地方制 2 第五章 军阀政体—五代十国 第六章 精繁的网状王国—两宋 第一、二节 中央与地方官制
7
2
15
2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ppt课件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ppt课件

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出现与初步 发展,标志着政治主体的近代化、政 党化,政治形态由皇权政治转身政党 政治。
但从民国初年到北洋军阀主政时期 ,基本上是采取硬性移植西方制度的 办法确立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体系的 ,只能成为失败的试验。
★孙中山的“建国三时期”学说
——建立理想中的民族国家的设想
军政、训政、宪政
——定期考核
官吏政绩的制度, 王依据考核结果对 官吏进行赏罚 升降。
战国时期王权与西周时期诸侯君权的异 同:
首先,西周时的诸侯国君在经济上对周 王负有义务和责任,而战国王权则享有完 全独立的经济权利。
其次,西周时期的诸侯君权在名义 上屈从于周王权之下,战国王权则一 跃而与周王权处于平等地位。
★皇权专制制度下的儒家模式
思考: 儒家模式控制型的管理制度有什么特征

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形成与特点
★实行政党政治是民国初年风靡一时的潮流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政
体,民国元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但宪法并
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值,却成为政治家手
中的政治斗争工具。
对国家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的产权
归属不同。
秦汉之前,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天下的王 ,但是他只有自己的一块地。诸侯对自己 的土地同时拥有产权和治权两种权利,并 且是可以世袭的。
秦汉以后,只有皇帝一个人拥有天下所 有的土地的产权,而他的官员,只有在被 他任命了以后,才对一个地方拥有了治权 。即这个治权不世袭,只有经过皇帝任命 的人才能有这个权力。
2、牢牢控制军队的统率指挥权。将相 分离,在各国都设置由王任命并直接听命 于国王的主管军事的将。
Hale Waihona Puke 3、建立中央集权官僚体制: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30张PPT).ppt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30张PPT).ppt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治制度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
朝代 西汉 东汉
隋唐
中央行政(强化君主专制)
①汉初:汉承秦制, 三公九卿 制 ②汉武帝: 中外朝制度 ,从而使外朝 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③西汉晚期以后: 尚书台 权力增大 尚书台 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三省六部制 :新阶段 ①三省:三省长官并称 宰相,分掌宰相 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 政事堂 。 ②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③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
总结: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特点
三公九卿制 尚书台为行政中枢 二府三司制 废宰相,设内阁

西汉
东汉
隋唐




中外朝制
三省六部制 一省两院制
军机处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总趋势)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3)宰相权力不断被分散或分割 (4)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直到废除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制度的演变
第 贰 部分 秦朝的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文书制度
概念解释 皇帝
集中
中央权力
集中
地方权力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 专制主义: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 制 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主

皇权与相权

央 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

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中央与地方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朝代
制度
(2)(依据)宗法制:
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巩 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中国政治制度》课件

《中国政治制度》课件

城乡居民群众以相关法律 法规政策为依据,在城乡 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在居 住地范围内管理公共事务 和公益事业的群众自治制 度。
PART 02
中国政党制度ຫໍສະໝຸດ 中国政党的产生与发展中国政党的起源
中国政党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的立宪运动,当时一些具 有现代意识的士人开始组织政治团体,倡导立宪改革。
现代政党的形成
立法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 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制定法
律。
监督权
对“一府两院”的工作进行监 督,对宪法和法律的实施进行 检查和监督。
重大事项决定权
讨论和决定国家重大事项,如 国家预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计划等。
人事任免权
选举、决定和任免国家机关领 导人员及其他组成人员。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与优势
结构形式、政党制度及选举制度等。
输标02入题
01
政治制度的核心:国家政权。
03
政治制度的多样性: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条件下,政 治制度各不相同。
04
政治制度的根本性质: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反作用于 经济基础。
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自夏朝开始,历经商、西周、春 秋、战国、秦朝等时期,形成了 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PART 03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
起源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三三制”政权建设,奠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 形。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
经过长期实践和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成为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和基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198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 自治法》。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
殷:“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周:“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
而忠焉。”(《礼记·丧礼》) 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
焉知死?”(《论语·先进》)他的弟子也明确指 出:“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 而》)。
四、权责分离
由于权责分离,手中的权力越大,承担的 责任越小,掌握最高权力的人,则不承担任何 责任,从而导致了中国的政治体制完全以争夺 和保持权力为中心而运转,政治制度完全以争 夺和保持权力为中心而展开。
《百官表》、《百官志》、《职官志》、《功臣侯表》、 《王子侯表》、《大臣将相年表》、《礼志》、《兵 志》、《刑法志》等。
2、政书类 “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和
《续三通》、《清三通》等
3、会要类 《春秋会要》、《七国考》、《秦会要》、《西汉
会要》、《东汉会要》、《三国会要》、《晋会要》、 《南朝宋会要》、《南朝齐会要》、《南朝梁会要》、 《南朝陈会要》、《唐会要》、《王代会要》、《宋 会要辑稿》、《明会要》等。
4、会典类 性质与会要大致相同,如《元典章》、
《明会典》、《清会典》等。
5、专著类 《唐六典》 、《职官分纪》(宋·孙逢吉) 清·《历代职官表》、清·孙星衍的《汉官六种》
6、其他类 《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 《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等。
第五节 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 意义和方法
上具有过总宰一切政务的执政官的地位。
(二)政务官员和机构
在《尚书·甘誓》中有“六卿”,也称“六事之 人”,注者认为是“王左右之人”,有的认为 六卿即司空、司徒、士正、虞、秩宗、纳言等。
商代的政务官员,主要有宰、卿事、多尹、御 事、事等。古代认为“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 冢宰就是后来的太宰,职位很高,其前身应该 是宰。因为甲骨文里还没有发现冢宰,只有 “宰”,多见于商代晚期的甲骨金文之中。从 文字内容未看,“宰”的活动,多是跟随商王 田猎、祭飨而受到赏赐,并能自做铜器以记荣 宠,有一定的地位,显然既是商王近臣又是参 与内廷事务的官员。史载伊尹为宰,“以滋味 说汤”而见赏识。

高一历史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PPT)5-2

高一历史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PPT)5-2
第一专题 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早期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夏商周)
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秦汉—明清)
三、近代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 ——(晚清、民国时期)
四、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
针~。②〈方〉像哨子的东西:用苇子做了一个~。 【鼻塞】动鼻子不通气。 【鼻饲】动用特制的管子通过鼻腔插入胃内,把流食或液灌进去。 【鼻酸】 形鼻子发酸,比喻悲伤心酸:此情此景,令人~。 【鼻涕】名鼻腔黏膜所分泌的液体。 【鼻涕虫】名蛞蝓。 【鼻息】ī名从鼻腔出入的气息,特指熟睡时的 鼾声:~如雷。 【鼻烟】(~儿)名由鼻; 少儿书法加盟 少儿书法加盟 ;孔吸入的粉末状的烟:~壶。 【鼻烟壶】名装鼻烟的小瓶, 一般制作精美,内壁饰有图画。 【鼻翼】名鼻尖两旁的部分。通称鼻翅儿。 【鼻音】ī名口腔气流通路阻塞,软腭下垂,鼻腔通气发出的音,例如普通话语 音的,,等。 【鼻韵母】名鼻音收尾的韵母。普通话语音中有ɑ,ɑ,ɑ,üɑ,,,,ü,ɑ,ɑ,ɑ,,,,,等。 【鼻中隔】名把鼻腔分成左右两部分的组织, 由骨、软骨和黏膜构成。 【鼻子】?名人或高等动物的嗅觉器官,也是呼吸器官的一部分,位于头部,有两个孔。 【鼻祖】〈书〉名始祖,比喻创始人。 【匕】①古人取食的器具,后代的羹匙由它演变而来。②〈书〉指匕首:图穷~见。 【匕首】名短剑或狭长的短刀。 【比】①动比较;较量:~干劲|学先
三、近代资变法——(君主立宪) 1、背景:① ② ③ 2、代表人物及主其张(康、梁、严、谭) 3、主张的共同点: 4、影响:① ② ③
(二)辛亥革命——(民主共和)
1、背景: 2、主要过程:
①兴中会 ②中国同盟会 ③武昌起义 ④民国成立概况 ⑤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⑥《临时约法》⑦清帝退位

历史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

历史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

中国古人政治设计时的难题
如 何 防 止
地方势力 军事集团 官僚集团 挑战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皇亲国戚 底层民众 如何防止周边政权对中原政权的挑战
中国古人所有政治智慧都用在建立中央集权和维护中央集权方面, 政治使命是为以皇帝代表的贵族集团和官僚集团服务;中国古代 的政治是为少数人服务的,与我们的现代政治的管理众人之事天 差地别,古代的政治智慧和现代社会的精神想去甚远。
情境创设: 天子年老,膝下有3个儿子:大儿子(妃子所生 );二儿子(皇后所生);三儿子是皇后所生。
天子 嫡长子继承制
传 位 于
大王子
(妃子生)
二王子
(王后生)
三王子
(王后生)
西周的宗法制:———家族内部权力的继承制度
1.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2.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3.特点:形成等级森严的宗法关系:天子——诸
西周的礼乐制度:——文化上的权力认同制度 3.影响: 成为西周治国的根本之道,规范了人们的行为, 维护了西周的统治秩序; 成为儒学的起源之一,影响深远。
材料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 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食器皿) ---摘自<礼记> 材料二:凡进食之礼„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食:干 饭类食品;羹:有浓汁的食品) —摘自<礼记> 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燕 通宴) —摘自<周礼> 材料三:羹之有菜者用枝,其无菜者不用枝.(枝:筷子) —摘自<礼记> 食物种类—干饭类和浓汁类;餐具—豆, 筷子,餐叉;饮 食习惯—食品摆放和食具使用规矩;饮食礼仪—宗族和 宾客 作用---饮食之礼加强宗族团结,沟通社会关系 反映---周代已经形成一定的饮食礼俗,体现了等级有别, 贵贱有序的思想.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4版)PPT6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4版)PPT6
(一)省级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二)道级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三)路级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四)府级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五)州级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六)郡级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七)县级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四版
6.1.4 近现代地方行政组织ຫໍສະໝຸດ 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四版
6.1.1 历代疆土与行政区划
西汉初年的疆域有所缩小,沿边地区多处于独立或半独立状态。汉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蜀、吴的疆域合计比东汉末年有所扩大,西晋统一后也未有更大的扩 充,东晋十六国时期出现南北分裂,南北朝时期则南北对峙,疆域虽时有增减,但实际管治 的疆域已经超过了西汉。
在西域都护的基础上,东汉魏晋南北朝也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特别管理,即设置校尉或中郎 将。这些中郎将、校尉都立有府,有规定的治所与辖区,除朝廷额设的长史、司马、参军事 之外,府属都是自行辟署。在辖区内实行军事化或半军事化管理,进而代表朝廷对所部的少 数民族实行管辖。在辖区趋于安定时,这些中郎将、校尉则成为州郡长官的加衔,或直接废 置,改由州郡管理,纳入地方行政系列。
同样都是都城,因皇帝所在地不同,其设官也有一定区别。
明代虽有三都,设官却有所区别。
因为京师的特殊,历代都实行多重管理,其府尹也多兼有朝廷事务,经常参加朝廷的集议或 奉旨办理某些事务。在多重管理难以统一的情况下,皇帝往往委任亲王、大臣进行督理、提 督,而在更多的情况下,还是由皇帝亲裁。这里既有分权制约,也有权力集中,总的原则是 在确保京畿地区安全的情况下,以实现有效治理,而且更便于皇帝掌控。
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实行统一的王朝,它奠定了我国的疆域基础。秦当时疆域所辖的 区域包括今天的晋、冀、鲁、豫、陕、苏、皖、浙、闽、赣、湘、鄂、粤、桂14省区的全部, 以及甘肃东部、四川东部、云南东北部、辽宁西南部、内蒙古南部、宁夏东南部、越南东北 部、朝鲜西北部等局部地区。在这广阔的疆域里,设立了36个郡级行政区,后增至40余郡。

先秦中国政治制度史PPT参考

先秦中国政治制度史PPT参考
国家行政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国 家 契约说 冲突说 水利灌溉说
起源说 贸易说 战争说 圣人造福说
氏族成员内部分化,某些氏族或氏族首 领成为部落的权力中心,并拥有更多的剩 余财产,形成贫富分化
中 国 氏族制逐渐被宗族制取代,军事与宗教 关于国 贵族开始形成,富裕家族权力世袭化,形 家起源 成权力金字塔的雏形 的脉络 频繁自卫和扩张战争的需要,拉动了动
• 这种继承制度,使得人在社会上的身份地位, 基本上由其出生时的位置决定,有利于等级 结构稳定,但没有选贤机制。
2、宗法体系
• 周朝是严格按照宗法制度建构起来的,从周天子到诸 侯、卿大夫再到士,构成了树根状的宗法网络。
• 周天子是姬姓王族的嫡传,相对于其他没有继承王位 的儿子是为大宗,其他儿子为小宗。
王是通过誓、诰、命、训、令等方式来 行使权力。誓用于军事,是战前的誓师; 诰用于申诫;命用于命官任职;训用于 指导;令用于日常事务。
2021/3/10
授课:XXX
7
召、使、告、呼等形式来传达王命 的。“召”用于有一定地位的宗室 贵族和诸侯,较为客气;“呼”用 于臣下,有驱使之意;“使”是王 派出传达各种命令的人;“告”是 告知,多用于祭祀和诸侯方国,如 “告于皇天后土”,“告于诸侯” 等。
• 王族之外,功臣和亲戚也得到了分封,如姜尚被封在齐, 成为周朝控制东方诸侯的重镇。纣王之子武庚封在殷商故 地。武王死后,周公辅政,原本负责监视殷遗民的管叔、 蔡叔不服作乱,牵连到武庚,周公诛管蔡并武庚,另立商 纣之兄微子于宋,稳定了殷民之心。
2021/3/10
授课:XXX
26
西周的分封制与欧洲中世纪封建制的相似之处
一、王族宗法制的确立 二、分封 三、官制 四、兵制 五、礼仪与宗教

中国政治制度史_绪论

中国政治制度史_绪论

(2)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恢复期
• 研究内容:突破官制典章史的范围,涉及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文官制度、权力制 衡、终身制、世袭制、封建特权等课题。 • 研究方法:仍多运用历史学的方法,较少 运用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 研究视野:多角度、分散的阐述,多于全 面而系统的研究。
• • • • • • • • • • • •
• 1、古代的研究及其特点 • 著述最多:正史、政书、会要、会典、专 门著作、类书。 • 历代著录政治制度的文献偏重于官制 • 历代关于政治制度的考索侧重于对官制作 某些静态的考证
2、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
• 总体特点 • 运用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方法和马克思主义理 论方法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 • (1)起步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一二十年 代 • 梁启超:《中国专制政体进化史论》 • 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 考》、《殷周制度论》 ;郭沫若、王亚南。
中央集权型 单一制国家 地方分权(自 治)型 专制制(官僚制) 中央集权
联邦制 复合制国家 邦联制
几个术语的概念
• 单一制国家——由分层级的行政区域组成的具有 统一主权的国家。有统一的宪法、统一的立法机 关、统一的中央政府;国家内部分层级划分行政 区域,设置行政机构。中央政府行使国家权力, 地方政府行使中央政府所赋予的地区管理权。
参考书:近现代各阶段重要著作举例
• 梁启超:《中国专制政体进化史论》 • 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续考》、《殷周制度论》等 •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 陶希圣:《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 •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 • • • • • •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陶希圣:《中国政治制度史》 张晋藩、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1987) 李进修:《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纲》(1988) 韦庆远等:《中国政治制度史》(1989) 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1992) 白钢主编:十卷本《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996)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33张PPT)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33张PPT)
(一)秦朝:郡县制
1、变化
A.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B.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C.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当然,从贵族政治发展到官僚政治,这是历 史的进步。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促进了社会各阶层之 间的流动性。所以也有说法,官僚政治是中国“公天下”的开始。(不是指 最高权力,而是指统治集团)
特点:
职责:是起草诏令、处理政务,是内侍机构,没有实权。 职权:内阁有相权无相名,权力来源于皇帝个人。 实质:是为保障皇权的高度集中而建立起来的新的中枢体制,也是官僚 机构日益腐败的重要原因。
【补充】问:隋唐三省六部属于法定机构,明朝的内阁是什么机构?那从隋唐到
明朝,决策机构转移的趋势是什么?
机构:皇帝的内侍机构。 趋势:由法定机构到非法定机构。 (六)、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秦朝的政 治制度
中央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廷议制度 地方制度:郡县制 其他制度:文书行政制度
两汉至明 清时期政 治制度的 演变
中央行政制度:西汉:中外朝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二府三司制 元:一省制 明:废宰相制度设内阁 清:设军机处
地方行政制度:西汉:郡国并行制、郡县两级制 隋唐:州县两级制、道州县三级制 宋:路府县三级制 元:行省制 明清:省府县三级制
②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③分封制受封的诸侯包括周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和旧贵族
④受封的诸侯享有受封土地的统治权,同时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如服
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⑤分封制前期巩固了周朝统治,但地方自主权过大,后期出现地方割据
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⑦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相互配合,政治权力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

《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

含义
行政管理体制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的设 置、职权划分及运行等各种关系的总 和,是实现国家行政职能的重要组织 形式。
特点
行政管理体制具有层级性、权威性、 法制性等特点,能够确保国家行政机 关高效、有序地行使职权,实现国家 行政目标。
行政管理体制的组织结构
中央政府组织结构
包括国务院、国务院组成部门、国务院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等,负 责制定和执行国家政策,管理全国事务。
现代政治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逐步建立起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
中国的政治制度基本原则
人民民主专政
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实行人民民 主专政,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中国共产党领导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发 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 。
地方政府组织结构
包括省、市、县、乡四级政府,负责贯彻执行中央政策,管理地方 事务。
行政机构设置原则
遵循功能明确、分工合理、责权一致等原则,确保行政机关各司其 职、协同高效。
行政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
1 2
行政决策机制
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过程中,需要遵循科学决策 、民主决策的原则,确保决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
THANKS
感谢观看
代表制度的意义
总结
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维护人民利益和国家 稳定。
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 做主的重要途径,确保人民的意志得到充 分体现。
03
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总结词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 特色。
详细描述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指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 基础的国家政权,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相结合 的政治制度。它既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 色。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绪论中国政治制度史绪论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绪论中国政治制度史绪论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0.4.2 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方法
必须注意学以致用,体用结合
必须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注意从发展的角度来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绪论 复习思考题
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专制政体所存在的普遍意义的矛盾是什么? 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两个要点和三个不可解决的矛 盾是什么? 4.近年来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集中在哪些方面? 5.名词解释: 官僚政治 《三通》 政书 会要 类书 丛书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0.4.1 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

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政治文化,确立中国 政治制度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 有利于了解政治制度与国家、政权、社会之间的关 系,增强忧患意识,提高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 力
有利于充实专业知识和完善知识结构,打下比较坚 实和丰厚的知识基础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0.3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和参考书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概况 0.3.2 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参考资料
0.3.1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0.3.1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概况
早期中国政治制度史学科研究
总结前代的统治经验,局限于对政治制度的解释、
注释和制度应用方面

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内容
1.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活动及其效果 2.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状况
3.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对历史及现代产生的影响
4.中国历史上产生过的政治思想和各种有关政治的学说 5.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社会活动及文化传

88中国政治制度史2PPT课件

88中国政治制度史2PPT课件
的区别: • 社会分裂为对立的阶
级。 • 公共权力机关——暴
力机构的建立.
3
• 西方:国家是超越于血缘关系之上的社会 政权,是超越私人之上的“公共空间”。
• 中国:国家是依靠血缘关系的扩大而形成 的,是家天下。
4
• 2、商代的国体 • 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
奴隶主贵族:“百

姓”


平民:众人
国家公田 减少,地主 土地占有 不断扩大
国家编户 破产,隐附 于豪强地 主
13
2、隋唐宋元地主封建制的成熟
• 隋唐宋元地主封建制成 熟的标志:
• (1)封建地主土地所有 制的发展清除了障碍 。 从均田制到田制不立。
• (2)封建租佃关系的契 约保证有了普遍发展。
• 租佃契约,唐以前少见 ,唐代增多,宋代普遍 。
• 1、西周的国体:领主封建制占主导地位。 • 领主封建制的建立。
阶级 结构
封建领主:王、公、 大夫、士
农奴:“庶 人”“庶民”“农 夫” 奴隶:皂、舆、隶、 僚、仆、台、牧、圉
8
• 农奴与奴隶的区别:奴隶无任何权利和人身自由 、无财产。农奴人身自由受到限制。有家室、 家族、宗族组织,有自己的财产。
10
2、春秋战国领主制向地主制过渡
• 领主制与地主制的主要区别。 • 领主制向地主制过渡的主要原因:
• 第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封建生产关 系的调整与改革。土地私有制、租佃制、实物 地租制发展起来。
• 第二,各国的变法运动和争霸战争,促进了领 主制的瓦解和地主制的形成。贵族的权力被限 制或被取消,以事功起家的地主成长起来,形 成地主封建制度,国君在自己直接控制的土地 上,役使奴隶和农奴生产,形成国家封建制。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

专制君主制自秦统一开始至清末结束。 秦废除世官世禄制,设立官员任免制;废除分封采 邑制,推行郡县制,全面建立起专制君主制。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君主丞相制度。 皇帝之下有丞相或相国,“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秦中央政府机构: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32
四、秦汉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分职,九卿任事。 (一)皇帝制度的建立 秦创立皇帝制度 皇有伟大之义,帝有神之义。 与皇帝名号相配合的,是一整套维护皇帝尊 严的礼仪制度、以皇帝为中心的决策制度、 执行皇帝意志的行政程序等。
33
(二)三公 秦汉时期的最高行政长官。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大司空、大司马——司马、 司徒、司空 秦及西汉前期: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御史大夫— —“掌副丞相”;太尉——“掌武事”。丞相府,御史大夫府, 太尉府。 西汉晚期:大司空(成帝),大司马(哀帝),大司徒(哀帝) 东汉时期:三公改为司马、司徒、司空,又改为太尉、司徒、 司空。 西汉时期丞相和御史大夫的权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28
3、保傅 天子的高级顾问,是其参谋系统的主要成员,由贵 族的保育、教养和监护人员演化而来。 太保、太傅、太师 周公,召公。 4、卿僚官 司徒掌农业、民政、户籍,司马掌军政、军赋、兵 器,司空掌工业、土木建筑,司土掌爵禄荣赏,司 寇掌刑狱。
29
5、太史僚 天官大宰,地位类似后世的丞相;大宗,掌 宗庙祭祀;大史,职掌相当于天子的秘书长; 等。 世卿世官制度,如周公旦家族世代相袭周公。
22
明代宦官地位与作用发生重大变化,明成祖以后, 宦官参与处理政务,司礼监秉笔太监成为实际上操 纵国家大事的人。 明代的国家政体徘徊在宦官政治与内阁政治之间。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后,军机处出现,逐 步代替内阁,成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参谋与助手。 绝对君主制是中国古代君主制政体发展的最高阶段。 也充分暴露了君主政体的弊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