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教学过程】

一、题解

1、翻译题目(知道行不通还要去做)

2、出处(孔子评价别人还是别人说孔子的话)

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选读中的第四专题,知其不可而为之。大家说说这个题目什么意思。(学生回答)

这句话既然出自《论语》,肯定与孔子有关。那位同学知道这句话是孔子评价别人的话还是别人说孔子的话呢?(学生回答)

回答是否正确,答案即将揭晓。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20页。我们来看“子路宿于石门”这一节。

二、“子路宿于石门”章节学习

1、学生个别朗读。

2、翻译、理解句子(两个提宾句)

3、“知其不可而为之”褒贬猜测

Xxx,请你把这段话朗读一次。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简短的话。首先是子路宿于石门,子路在石门过夜,这是一个什么句型呢?(学生答)早上进城,守门人问他:“奚自”从哪里来。和前面的句子一样,这也是宾语前置句。奚是哪里的意思,自翻译成“从”我们翻译成“从哪里来”就是“自奚”。所以也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子路回答,从孔氏那里来。接下来注意,“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这句话什么意思?(学生答)谁说的?(学生答)现在证实了刚才xxx的回答是right or wrong?

好的,xxx,你也来猜一猜,守门人的这句话是讽刺孔子还是夸奖孔子呢?(学生猜)。答案暂不揭晓,让我们便学习课文边找答案。

请大家看第一段“陈成子弑简公”。

三、“陈成子弑简公”章节学习

1、全班齐声朗读

2、分析主要内容:

①起因。陈成子弑简公——弑君谋权,以下犯上,有违天理人伦

②过程。孔子沐浴而朝——古今异义、原因

③结果。无功而返,“不敢不告”——原因、第一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请大家把这一段话齐声朗读一次。这段话说了些什么呢?(学生回答)陈成子杀死了他的国君齐简公,拥立了齐平公,自己因此担任了齐国的相国。孔子对此事

忍无可忍,于是沐浴而朝。这个沐浴什么意思呢?斋戒,包括现在的沐浴、节食、禁欲。大家可以参考注释二。古人在进行祭祀或其他典礼前要进行斋戒,表示庄重或虔诚。而孔子沐浴而朝,当然想表示对这件事的重视。我们看孔子是如何报告此事的。首先,他告与哀公,报告给国君,鲁哀公,说:“陈恒弑其君,请讨之”。陈恒杀死了了他的国君,请求出兵讨伐他。讨是讨伐的意思。哀公怎么回答?那孔子就向三位大臣报告这件事了。我们来看他的描写:“之三子告,不可”之是到的意思,到三位大臣那里报告,谁报告呀。不可就是不同意出兵,谁不同意呀。所以这句话省略了主语,应该是“孔子之三子告,三子不可”。

孔子四处奔波报告此事,请求出兵讨伐陈恒。结果却是无功而返。遭到拒绝后,孔子说了同一句话“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大家想想,孔子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补充:陈成子杀死简公时,孔子已经不当官,退休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那孔子为什么要违背这个戒律向鲁哀公和大臣报告这个事情呢)

【答案】陈成子杀死齐简公,拥立齐平公,自任相国。这是大臣为了个人私利而弑君谋权、以下犯上。这在孔子看来,这是“人伦之大变,天理所不容,人人得而诛之”。而当时是春秋乱世,周王室没落,诸侯称雄。为了维护道义,鲁国作为一个诸侯国就可以出兵讨伐。

现在请大家说说,对这个结果,孔子在禀报前心理是否有底呢?其实作为一个早就洞悉“季孙之忧”且清醒知道“陪臣执国命”的政治家,孔子对于这个结果应该早就心知肚明了。他之所以再三禀告此事,只是因为孔子曾有一个大夫身份,他是在尽一个大夫应尽的职责。孔子推崇“义”、“礼”。大家知道三纲五常吗?其中有一条是“君为臣纲”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这么做只是因为他的做法,是合乎“义”,合乎“礼”的。合乎“礼”的便要不计后果地去做,哪怕明明知道是徒劳无功;不合乎“礼”的便断然不去做,即便有再大的利益。

这就是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而对孔子这种这种行为,当时的人能接受吗?

他们是如何看待孔子的行为的。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当时的一些隐士对孔子的评价。

请大家看“楚狂接舆”这一章节。

(一)楚狂接舆(第二节学习)

1、楚狂简介:楚国的狂人,实为佯狂避世的隐者。春秋时期,周王室没落,诸侯

称霸,战火纷飞,战乱不断。许多有德有才的人对政治彻底失望,选择远离政

治,逃避社会,过隐居生活。而孔子身处乱世,却周游列国,希望能够实现自

己的政治抱负。

2、隐士对积极入仕的孔子的评价:

①凤兮!凤兮!何德之衰!——特殊句型(宾语前置)——先扬后抑——讽

刺孔子身处乱世,不知道明哲保身

②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补充其对当时社会时政的评价,劝阻

孔子。

3、孔子:不得与之言

4、接舆歌而过孔子,趋而避之——在接舆看来,要劝阻孔子是不可能的,他要说

的也都说过了,所以没有必要再作停留;如果和孔子交谈,说不定反要被孔子

劝谏,让自己积极参政呢。既然知道劝阻无效可仍然要劝,这其实也是一种“知

其不可而为之”的做法。

(二)长沮、桀溺(第三节学习)——子路问津

1、一问长沮——被嘲弄——孔子不是知识渊博的大圣人吗,这渡口在哪里,如

此小的问题,他怎么能不知道呢?

2、二问桀溺——遭拉拢——明知故问——比喻、宾语前置、通假、重点字词

3、三告老师——谁与共——“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表现了孔子强烈的

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这也是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

(三)丈人(第四节学习)

自读《丈人》,思考讨论

1、丈人是用什么口吻回答子路的询问?为什么?(丈人知道子路身份吗?)

(是用一种很不耐烦的口吻回答子路。本来一个隐士是很有修养的人,那么他如此不礼貌回答一个路人,表明对来者身份知道,并对他们师生整天不干实事,到处“游手好闲”表示极为厌恶,因此就只能用如此的口吻。)

2、丈人与前面几个隐者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还忘不了人之常情,能济人困危;他漠视群臣伦理,又不

失长幼之节,这也就是孔子最后要来重新拜访他的重要原因。)

3 、孔子师徒重访丈人后,发了一番感慨,其要点是什么?

(第一,批评丈人只顾小礼而失大义;第二,表白自己只顾大义,尽到自己的责任就行。)(四)荷蒉者

重点字词、特殊句型

五、思考·探究一概括本课中几位隐士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