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中考复习专题--反复修辞》教学设计

《中考复习专题--反复修辞》教学设计

《中考复习专题--反复修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复习反复修辞。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教材,考点探源1.导入语反复,是一种修辞!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常常可见,通过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句子或句群,加强语势的同时,抒发强烈的感情,表达深刻的思想。

理解并正确运用反复,有助于理清文章脉络,体会语言节奏感。

2.考点探源(1)参考书本课后“思考探究”、“积累拓展”梳理下表。

(2)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梳理,我们发现:①反复修辞在教材内出现较频繁,题目的设置较隐蔽,问法较含蓄。

②题干设置不直接体现“修辞”二字,但往往有“品味语句,表达效果”“N次出现,不同含义”等词提示。

③答题指向明确:体会表达效果、理解含义、与文章内容或结构的关系。

二、以文析法,归纳策略(一)以文析法案例1.《纪念白求恩》品味语句,体会画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运用反复的修辞,极其有力地强调了无一例外,每个人都佩服,每个人都感动的事实。

这比一般的陈述更斩钉截铁不可动摇。

归纳要点:理解词语,体会语言鲜明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案例2.《阿长与山海经》“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

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含义的不同。

参考答案:两处“伟大的神力”指代对象以及感情色彩不同。

第一处指攻城时抵挡大炮的神力。

“伟大的神力”包含荒诞和调侃的意味,表现阿长的无知可笑,为后文阿长出人意料地买来《山海经》埋下伏笔。

第二处指没有文化的阿长竟然帮“我”买来朝思暮想的《山海经》,而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

“伟大的神力”虽带夸张,却是作者以孩童口吻发出的最热烈、最真诚的赞美。

归纳要点:理解指代对象,体会感情色彩。

案例3.《背影》课文第5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自己“聪明过分”的行为,你怎么理解这里的“过分”?参考答案:当年的“我”用理智的、理性的眼光看父亲“拿自己当小孩”的琐屑迂腐,觉得可笑;现在的“我”终于理解了父亲行事所遵循的是情感的逻辑而非理性的逻辑。

此处表达作者的自悔心理,而“过分”说明不是一般的自悔,是发自内心的强烈的自悔。

初中生物_《人体的营养》专题复习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人体的营养》专题复习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本专题内容包括《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和《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三节内容。

知识内容包括人体的营养物质及其作用、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过程、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合理营养的含义、食品安全的注意事项,本章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极其重要的探究实验,必须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

2.本节内容在教材上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的掌握直接关系到下一节内容物质的循环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1.学生在饮食上存在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偏食、挑食、不吃早餐等,希望通过本专题的复习,能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合理膳食。

2.学生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种类,以及如何饮食有一定的理解。

但在知识的分类、比较、归纳总结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1.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2.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概述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吸收的过程。

3.描述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

(二)能力方面1.掌握“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方法。

2.形成一定的归纳总结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认同小肠的形态结构是与它承担的功能相适应的。

2.认同消化系统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难点: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

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的内容分为两大环节:课前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

课堂时间有限,所以把比较简单的合理营养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放到课前自主完成,课上订正答案,做题巩固。

并且把简单零碎的知识充分整合,利用平衡膳食宝塔把合理营养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结合起来;消化系统的组成与食物的消化整合,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巩固;合作探究环节分小组合作完成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消化系统的组成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探究实验、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

合作探究中采用多种方式缓解学生疲劳,巩固理解:1.整合知识:人体的消化系统组成与食物的消化整合一起。

九年级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九年级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九年级历史专题复习教案一、专题一:古代文明的发展与交流1. 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成就。

(2)掌握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方式及其影响。

(3)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

2. 教学内容:(1)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四大文明古国的兴起与发展。

(2)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方式: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等。

(3)古代文明交流的影响:文化的融合、科技的传播、宗教的传入等。

3.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方式。

(2)难点:古代文明交流的影响及其对后世的作用。

二、专题二:中古时期的世界1. 教学目标:(1)了解中古时期的世界格局及其主要特点。

(2)掌握中古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3)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2. 教学内容:(1)中古时期的世界格局:欧洲、亚洲、非洲、美洲的历史发展。

(2)重要历史事件:欧洲的封建社会形成、伊斯兰教的传播、印度的莫卧儿帝国、中国的唐朝和宋朝等。

(3)中古时期的历史特点:封建制度的巩固、宗教的影响力、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

3.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中古时期的世界格局,重要历史事件。

(2)难点:中古时期的历史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专题三:近代化的探索与实践1. 教学目标:(1)了解近代化的探索与实践的过程及其主要成就。

(2)掌握近代化的主要标志:科技、经济、政治、文化。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

2. 教学内容:(1)近代化的探索:英国的工业革命、法国的启蒙运动、美国的独立战争等。

(2)近代化的实践: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殖民主义的扩张等。

(3)近代化的成就:科技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政治的进步、文化的影响。

3.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近代化的探索与实践,近代化的主要标志。

(2)难点:近代化的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四、专题四:20世纪的世界格局变动1. 教学目标:(1)了解20世纪的世界格局变动及其主要原因。

人教版中考英语专题复习《代词专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中考英语专题复习《代词专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中考英语专题复习《代词专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中考英语专题复习《代词专题》涵盖了代词的分类、用法和辨析,包括人称代词、物主代词、指示代词、不定代词和反身代词等。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代词的知识点,提高他们在阅读、写作、听力和口语中的运用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讲解,又有实例分析,还有练习题和测试题,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英语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代词,但对各类代词的用法和辨析可能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此外,学生之间的英语水平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应适当调整教学难度,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代词的分类、用法和辨析,提高他们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力和口语中正确使用代词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代词的分类、用法和辨析。

2.难点:各类代词在实际语境中的正确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真实语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使用代词。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任务型教学法:布置实际任务,培养学生运用代词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中考英语专题复习《代词专题》教材。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PPT等。

3.教学资源:相关视频、音频、图片等。

4.练习题和测试题:用于巩固和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复习代词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猜测图片中的人物是谁,从而引出人称代词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代词的分类、用法和辨析。

通过PPT展示各类代词的定义和例子,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每个代词的用法。

3.操练(10分钟)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使用代词。

“一境到底”情境式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以“认识地区”的教学为例

“一境到底”情境式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以“认识地区”的教学为例

··8 78W4f!"#$`(Q a g p一、采用“一境到底”情境式专题复习的意义新课标指出要以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为起点,遵循其发展规律,将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充分融合,精心创设教学情境,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度参与地理学习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情境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同一个区域,对其进行认知、分析和评价,形成全方位且有深度的认知,提升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构建有序化、系统化的初中区域地理知识框架。

同时,通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能让学生真正感知自己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从而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情境式教学的流程如图1所示,基于真实情境的劣构问题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驱动性问题的设计为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探究,解构驱动性问题背后与知识概念对应的元问题,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及技能,解决现实问题。

图1二、“一境到底”情境式复习课教学设计———以认识地区“中东”为例1.解读课标,构建区域情境。

新课标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和素养目标为:描述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建立位置与自然地理特征的联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归纳中东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理解中东地区石油的输出对当地及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区域认知)。

根据对课标的解读,本节复习课确定以中东地区沙特阿拉伯的“新未来城”作为情境导入,通过论证“新未来城”的建设这条“明线”,呈现中东地区区域特征及区域发展这条“暗线”,诠释了认识地区的意义及一般方法,建构区域新知。

2.深挖区域特征,确定情境问题链。

相关情境材料:2017年10月24日,沙特阿拉伯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宣布一项投资5000亿美元(约合3.3万亿元人民币)的建城计划。

NEOM是位于沙特西北部的工商业新城,预计占地2.65万平方公里。

新城将聚焦能源与水、生物科技、食品、先进制造业和娱乐业等九大行业,完全依靠清洁能源供电。

【公开课】《农业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公开课】《农业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农业专题复习——寻自然条件与农业生产的关联》
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作为复习课,囊括我国四大地理分区农业发展的自然环境差异以及影响农业生产的条件分析,旨在通过内容整合进行系统的专题复习,并提升答题技巧。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初二泉州质检结束,学生对于专题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对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把握的基础上,需要的是对知识体系的升级整合。
1、展示土地利用类型及干湿地区
2、引导思考降水如何影响农业3、分析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种植业的有利条件
气象灾害
思考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引导思考不利的因素
分析地形
1、明确同地形类型对农业的影响
2、完成习题
展示地形区及农业类型分布
分析社会经济条件
思考
分析不同情境下如何回答社会经济因素
总结
完成自己的思维导图
四、教学目标
1.认识四大地理分区自然环境差异对农业的影响。
2.正确分析及表述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五、重点与难点
重点:四大地理分区农业发展,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难点: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引导
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
1.设计四种农作物产品电商平台推广页面。
2.说出(写出)四种农作物生产有利的自然条件。
思维导图
巩固提升
3、展示不同温度带气温曲线分析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
以习题引导,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明确答题中的思路和方向,以及如何更好地进行表述。
过渡铺垫
气候除了气温这个要素,还有降水。
分析
降水
——水源
光照、昼夜温差
1、完成学案表格一和表格二

专题复习图文转换教案

专题复习图文转换教案

专题复习图文转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图文转换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处理图文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从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运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图文转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图文转换的方法及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逻辑推理分析图文信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典型的图文转换实例,引发学生对图文转换的兴趣,导入新课。

2. 知识讲解:介绍图文转换的基本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3. 课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图文转换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在转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 成果展示:每组选代表展示自己的图文转换成果,其他组学生进行评价、讨论。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图文转换的方法及技巧,强调在生活中运用图文转换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选取一个图文转换的实例,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分析和转换。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评价自己在图文转换过程中的表现,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给出意见和建议。

3. 教师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心得体会,对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进行评价。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图文转换案例,让学生了解图文转换的实际情况和应用场景。

2.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和实践,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问题驱动: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活动1. 实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图文转换实例,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图文转换的方法。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对图文转换的理解和经验,互相学习和借鉴。

3. 问题解决: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图文转换的方法进行解决,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议论文写作思路梳理》教学设计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议论文写作思路梳理》教学设计

《中考复习专题——议论性文章写作思路梳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复习议论性文章的写作思路。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回归教材,考点溯源(一)导入《语文课程标准》对议论性文章的教学建议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

”通俗地讲,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就是此类文章总的行文思路。

先观点后材料,还是先材料后观点,或者是边观点边材料?这就需要我们去读、去审视、去判断,从而理清二者的关系。

阅读议论性文章时,思路往往是与结构合在一起思考的,谈思路,必然会连带着结构这个概念。

虽然福建中考不会“明着考”文体知识,但文体知识必须要懂、要能用。

作为文体知识重要内容之一的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主要是指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和解决问题(结论)这三个部分。

很多参考资料还把这一结构细分为两大类:一是以并列为主要特征的横式结构,二是以递进为主要特征的纵式结构。

(二)考点溯源1.回顾整套教材所学的教读课文,根据单元说明、预习提示、批注、思考探究等助学系统整理下表。

2.研读上表,梳理教材所给提示、所附问题、所设置学习任务,总结其中涉及的考点,可以发现:(1)梳理议论文的写作思路,是阅读此类文章的一项重要能力,梳理前必须辨析、理解和掌握几个重要概念:“层次”“关系”“推进”“过渡”“论述”“方面”或“层面”,以及“结构”等。

(2)梳理思路,可以指向某个句群、某个段落、某几个段落,但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向全文。

解答此类题目时,应立足于整体感知全文。

(3)梳理行文思路的命题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请选择对全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

②请问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述?③作者是怎样论述的?④请简要梳理全文(或某个段落)的写作思路。

(4)思路梳理的要求:按一定的顺序梳理,一般是从文章开头开始,然后是文章中间,最后是文章结尾,依次概括阐述,必要时应体现出材料相关内容,以及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七上语文总复习教学设计

七上语文总复习教学设计

七上语文总复习教学设计导言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了帮助学生全面巩固和复习七年级上学期所学的语文知识,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和兴趣。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a) 熟练掌握七上语文课本中所学的知识点;b) 理解并运用基本语言规则和技巧;c) 能够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作文、阅读、演讲等语言表达。

2. 过程与方法目标:a)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b)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c) 鼓励学生多样化的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信心;d)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情感态度目标:a)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对语文的喜爱度;b) 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二、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1. 语言文字综合运用:包括词汇运用、语法操练、短文改错等。

2.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和相关文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兴趣。

3. 写作技巧:包括作文写作、日记写作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4. 口语交际:通过角色扮演、辩论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2.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团队合作意识。

3. 素材推敲法:通过选择和使用丰富的语文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4. 批判思维训练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和批判思维能力。

四、教学步骤1. 课前准备:a) 整理课堂需要使用的教具和课件;b) 备好练习题和相关的教辅资料。

2. 导入与展示:a)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b) 展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3. 知识点讲解:a) 通过讲解七上语文课本的重点知识点,帮助学生复习和记忆;b) 结合具体例子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024届高三数学二轮专题复习数列求和—裂项相消法教学设计

2024届高三数学二轮专题复习数列求和—裂项相消法教学设计

高三二轮复习数列求和—裂项相消法教学设计内容教学目的掌握裂项相消求和的使用环境及一般过程和思路.教学重点难点识别裂项相消求和的使用环境.如何裂项?如何相消?教学过程过程一、强调本微课学习内容,学习目标,重难点,易错点。

学习目标:掌握裂项相消求和的使用环境及一般过程和思路.学习重点:识别裂项相消求和的使用环境.学习难点:如何裂项?如何相消?易错点:裂项时忘记配平,相消时留下哪些项?过程二、通过熟悉的典型例子入手,引导学生回顾裂项相消的具体类型。

裂项相消法:把数列的通项拆成两项之差,在求和时中间的一些项可以相互抵消(注意消项规律),从而求得前n项和.看下面两个例子:)211(2121+-=+nnnn)(⎪⎭⎫⎝⎛+-+-+=⎥⎦⎤⎢⎣⎡⎪⎭⎫⎝⎛+-++⎪⎭⎫⎝⎛-+⎪⎭⎫⎝⎛-+⎪⎭⎫⎝⎛-=+++⨯+⨯+⨯211121121211......513141213112121......531421311nnnnnn)(()()))2)(1(1)1(1(21211++-+=++nnnnnnn()()⎪⎪⎭⎫⎝⎛++-=⎥⎦⎤⎢⎣⎡⎪⎪⎭⎫⎝⎛++-+++⎪⎭⎫⎝⎛⨯-⨯+⎪⎭⎫⎝⎛⨯-⨯=++++⨯⨯+⨯⨯+⨯⨯)2)(1(12121)2)(1(1)1(1......43132132121121211......543143213211nnnnnnnnn过程三、因为是二轮专题复习,学生经过一轮的复习,对于裂项的方法有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直接点出裂项的四种基本类型,并强调裂项的常用方法为通分的逆运算,分母有理化,对数的运算等。

本质是恒等变形,运用化归与转化思想、等式思想。

等差型:1a n a n+1=1d(1a n-1a n+1),其中a n≠0,d≠0. . (通分的逆运算)指数型:(a-1)a n(a n+b)(a n+1+b)=1a n+b-1a n+1+b. (通分的逆运算)无理型:1a+b=1a-b(a-b)(a>0,b>0). (分母有理化)对数型:log n a n +1a n=log n a n +1-log n a n (a n >0). (对数的运算法则)过程四、对照四种类型,分别用4道典型例题进行讲解与说明,并敲掉裂项时要配平,求和相消时要注意消去哪些项,剩下哪些项。

初中历史专题复习的教案

初中历史专题复习的教案

初中历史专题复习的教案
1.理解历史的基本概念和历史知识的发展过程;
2.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事件;
3.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时间线和发展脉络;
4.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
本次课程主要涉及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知识,包括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发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讲授:
1.介绍夏商周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兴衰变迁;
3.讨论秦始皇统一六国和统一中国的影响;
4.解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文化繁荣;
5.分析隋唐五代以及宋元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

三、互动讨论:
1.启发学生讨论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影响;
2.组织学生小组展示关于中国古代史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

四、课堂练习:
1.布置历史知识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历史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提倡学生互助合作,共同解决历史难题。

五、课堂总结:
1.回顾本节课讲授的内容和要点;
2.强调历史对于我们理解当下和未来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复习课程,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的主要时期和事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夯实了历史知识的基础。

未来老师应该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的意义和价值,并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人教版化学专题复习《气体的制备》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专题复习《气体的制备》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a.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氢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实验室制备方法,讨论其优缺点。
b.让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实验装置,提高气体制备的效率。
c.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2.教学目标:
a.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他们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b.通过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气体制备的原理和方法,提高他们的问题分析能力。
c.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五、作业布置
1.基础知识巩固:
a.请学生完成教材中关于气体制备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b.结合课堂讲解,让学生绘制氢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实验室制备装置图,并标注反应原理。
c.设计一些关于气体制备实验的选择题、填空题,帮助学生回顾课堂重点内容。
2.实践操作与应用:
b.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指导、课后作业等环节,强化学生对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
c.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提高他们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2.对于难点内容的处理:
a.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引导他们分析影响气体制备实验的因素。
b.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强调实验操作规范,培养学生严谨、安全的实验态度。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a.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气体制备方法、原理、装置及操作步骤。
b.引导学生回顾课堂所学,总结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
c.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重点、难点,布置课后作业。
2.教学目标:
a.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b.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激发他们在课后继续学习的兴趣。
c.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相互借鉴、学习,提高实验数据的测量与处理能力。

初中地理“认识地区”专题复习大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认识地区”专题复习大单元教学设计

3.学习重点难点
1. 东南亚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2. 欧洲西部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 3. 在极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应如何保护环境 4. 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5. 中东石油运输路线
4.学习评价设计
7
教师根据学生小组内活动、归纳、并展示,来了解学生的思维,建 立评价起点,让学生从科学性,可合作性小组内互评,教师评价。
学生活动一 1、 结合课本材料和所学,快速确定
现在所处的位置。 2、 展示交流
“十字 路口”
“三洲 五海之 地”
“绿色 金子”
“黑种 人的故 乡”
“风库 ”
活动设计意图: 学会利用关键信息确定地区。
教师活动二 出示世界地图,结合任务一描述跑男所在地区的位 置。
学生活动二 1、 读图从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
3.综合性评价:教学活动和巩固训练还要渗透情感态度价值 观的教育,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五、单元作业设计
如果《奔跑吧,兄弟》剧组到我们东平县来开展活动,请以白佛山、戴村坝、 水浒城、昆山、东平湖这五处景点为主,为跑男们设计一条旅游线路并分析东平的 位置和自然环境、资源经济、以及东平的文化。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同学们,前段时间有一个非常火的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今天就让我们朝
气蓬勃的佛中人化身跑男,奔跑在知识的大道上吧!奔跑吧,佛中人!欢迎来到跑男,你们
4
将迎来一项闯关挑战,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游戏规则。
第一关:让我们奔跑在世界之上
教师活动一 跑男们将被随机传送到某一地区,到达后将得到该 地区的一关键信息,他们要根据信息确定位置。
学生活动三 1. 读东南亚中南半岛地形图、欧洲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专题--悬念的设置与作用》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专题--悬念的设置与作用》教学设计

中考专题复习--悬念的设置与作用【教学目标】悬念的设置与作用【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教材,考点溯源(一)导入语什么是悬念?悬:悬挂;念:念头。

把你的念以悬挂起来,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让你想马上看下去。

希区柯克曾经给悬念下过一个注明的定义:如果你要表现一群人围着一张桌子玩牌,然后突然一声爆炸,那么你只能拍到一个十分呆板的炸后一惊的场面,虽然你是表现这同一场面,但是在打牌开始之前,先表现桌子下的定时炸弹,那么你就造成了悬念,并牵动观众。

文学作品中所谓的“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

“悬念”是小说、戏曲、影视等作品的一种表现技法,是吸引大群众兴趣的重要艺术手段。

悬念的特征就是在文中设置一个疑问,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心的心理。

(二)考点溯源1.回归教材,参考书本“预习提示”、“批注”和课后“思考探究”梳理下表。

2.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梳理,我们发现:①悬念是教材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②悬念题的题干往往有“为什么”“什么”等表示疑问的词语。

③悬念的表达效果: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以文析法,归纳策略。

(一)以文析法案例1:《谁是最可爱的人》初看标题,你有怎样的感受?试分析题目的好处。

答案要点:(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2)用疑问句的形式作为标题,开门见山,点明文章主题案例2:《驿路梨花》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种写法,说说其表达效果。

答案要点:本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设置了三层悬念和两次误会。

(1)第一层悬念:“我们”正为夜晚住宿焦急时,发现小茅屋,屋里却没人没灯,由此产生“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

(2)第二层悬念(第一次误会):“我们”误以为瑶族老人是主人,然而他不是,那么主人到底是谁?(3)第三层悬念(第二次误会):“我们”和瑶族老人误以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她也不是,那么谁才是小茅屋真正的主人?归纳要点:①不断推进情节发展②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③使全文情节跌宕起伏,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引人入胜。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词类活用)教案教学设计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词类活用)教案教学设计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词类活用)教案教学设计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词类活用)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扩展语句的类型。

2.掌握扩展语句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扩展语句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加强扩展语句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扩展语句的类型,掌握扩展语句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请用“银河”、“树影”、“蛙声”等词语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

要求想象合理,语言连贯,不少于40个字。

(江苏卷)【参考答案】静谧的夏夜,银河横空,群星璀璨。

灿烂的星光隐隐映出村庄周围婆娑的树影。

微风掠过树梢,树叶沙沙作响,伴着四周稻田里传来的阵阵蛙声,宛如一曲动听的田园交响乐,令人陶醉。

(情景演绎式)2.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扩写成一段话。

(7分)这个冬季,天气异常寒冷。

要求: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②至少运用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

③不少于80字。

【参考答案】正面:这是一个百年难遇的冬天,南方下起了大雪,大雪阻断了交通,使很多人陷入困境。

很多车被堵在路上,车连着车,犹如一条白色的长龙(比喻),这长龙在纷纷扬扬的大雪中颤抖着无奈的身躯(拟人)。

侧面:人们开始焦虑起来,疯狂起来。

(枝叶添加式)3.请以“和谐”为内容写三句话。

要求每句话都使用比喻,三句话构成排比。

(06全国卷Ⅰ)【参考答案】和谐是乐手演奏的动人旋律,和谐是画家创作的美丽画卷,和谐是设计师描绘的宏伟蓝图。

和谐是春风与细雨的默契,和谐是小桥与流水的融洽,和谐是蓝天和白云的辉映。

(中心阐发式)4.在下面一段话后续写。

要求:①先用一句话拟写出一种你自己不认同的看法,②然后写出自己的看法和充分的理由,③不超过100字。

(05北京卷)据报道,某位以独特的“搞笑”风格塑造了众多小人物的著名影星,被某大学聘为教授。

对于他能否胜任,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参考答案】我坚决反对这种“圣者通吃”的荒唐做法。

教育界有教育界的尊严,不能说你在某一个领域干得好,就借此进入其他领域。

高三专题复习《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教学设计

高三专题复习《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教学设计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理解、掌握三角函数的图像及性质,能熟练应用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解决相关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规范解题的标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全面的分析问题和认真的学习态度,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三角函数的性质及应用教学难点: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单调性、值域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真题感悟,预习检测:1.(2013·江苏卷)函数y =3sin ⎝ ⎛⎭⎪⎫2x +π4的最小正周期为________. 2.(2011·江苏卷)函数f (x )=A sin(ωx +φ),(A ,ω,φ是常数,A >0,ω>0)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则f (0)=________.3.(2014·江苏卷)已知函数y =cos x 与y =sin(2x +φ)(0≤φ<π),它们的图象有一个横坐标为π3的交点,则φ的值是________.4.(2015·浙江卷)函数f(x)=sin2x+sin x cos x+1的最小正周期是________,单调递减区间是________.二、知识点回顾,考点整合1、性质列表,网络建构2、三角函数的两种常见变换3.正弦型函数y =A sin(ωx +φ)与正切型函数y =A tan(ωx +φ)的图象的对称中心、对称轴。

三、热点聚焦,题型突破热点一 三角函数的图象[微题型1] 图象变换【例1-1】 (2015·南通调研)为了得到函数y =cos ⎝ ⎛⎭⎪⎫2x +π3的图象,可将函数y =sin 2x 的图象向________平移________单位长度.[微题型2] 由三角函数图象求其解析式【例1-2】 (1)(2015·苏北四市模拟)函数y =A sin(ωx +φ)(ω>0,|φ|<π2,x ∈R )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则函数表达式为________. (2)(2015·苏、锡、常、镇调研)函数f (x )=A sin (ωx +φ)(A ,ω,φ为常数,A >0,ω>0,0<φ<π)的图象如图所示,则f ⎝ ⎛⎭⎪⎫π3的值为________.跟踪训练【训练1】 (1)(2015·苏州模拟)已知函数f (x )=2sin (2x +φ)(|φ|<π)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则f (0)=________.(2)(2015·南师附中模拟)把函数y =sin x (x ∈R )的图象上所有的点向左平移个单位∏/6长度,再把所得图象上所有点的横坐标变为原来的2倍(纵坐标不变),得到图象的函数表达式为________. 热点二 三角函数的性质[微题型1] 考查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与对称性【例2-1】 (1)已知ω>0,函数f (x )=sin ⎝ ⎛⎭⎪⎫ωx +π4在⎝ ⎛⎭⎪⎫π2,π上单调递减,则ω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2)(2015·南通调研)将函数f (x )=sin(2x +φ)(0<φ<π)的图象上所有点向右平移π6个单位后得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则φ等于________.[微题型2] 考查三角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或值域)【例2-2】 (2015·宿迁高三摸底考试)已知函数f (x )=A sin(ωx +φ)(A >0,ω>0,φ∈[0,π))的图象如图所示.)求f (x )的解析式;(2)求函数g (x )=f (x )+3f (x +2)在x ∈[-1,3]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训练2】 (2015·河南名校联考)已知函数f (x )=cos ⎝ ⎛⎭⎪⎫2x -π3+sin 2x -cos 2x . (1)求函数f (x )的最小正周期及其图象的对称轴方程;(2)设函数g (x )=[f (x )]2+f (x ),求g (x )的值域.四、随堂检测1.求下列函数的值域(1)1sin cos 2+-=x x y ⎥⎦⎤⎢⎣⎡∈43,4(ππx ; (2)3cos 3cos +-=x x y2.函数)32cos(π--=x y ),0(π∈x 的单调增区间 。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专题——怀古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专题——怀古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专题——怀古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千古兴亡事,怅然抒己怀——初中“咏史怀古诗"专题复习教学设计【课标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目标中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能对作品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梳理与探究"中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梳理、反思自己语文学习的经验”。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引导学生增强语言积累和梳理的意识,教给学生语言积累与梳理的方法,注重积累、梳理与运用相结合,重在培养兴趣、语感和习惯";同时,要通过朗诵,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都要求,在学习古代诗词时,应关注诗词积累和诗词内涵两个方面的内容。

本专题是咏史怀古诗专题,诗词积累主要指的是背诵怀古诗的诗歌,并了解其特点;诗词内涵指的是通过鉴赏诗歌,把握诗歌的情感内涵并总结其鉴赏方法。

【教材分析】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共有诗歌85首,类型多样,题材各异。

其中“咏史怀古诗"有8首,分别是《登幽州台歌》(七年级下册)、《贾生》(七年级下册)、《赤壁》(八年级上册)、《长沙过贾谊宅》(九年级上册)、《咸阳城东楼》(九年级上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九年级下册)、《山坡羊·潼关怀古》(九年级下册)《山坡羊·骊山怀古》(九年级下册),它们以教读课文和课外阅读两种形式编入教科书。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议论文阅读”教学设计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议论文阅读”教学设计

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2、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七—九年级语文教材中,议论文很少,只有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有几篇议论性文章。

而这几篇议论文又较简单,不能全面阐释议论文的特点。

要借助课外典型的议论文的阅读加强学生对议论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中招考点议论文的阅读考查一般从论点、论据、论证三个方面设题。

(1)关于论点,常考的是提炼、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2)关于论据,常考的是分析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辨别论据的类型或论据使用是否恰当;分析论据的作用;补充论据等。

(3)关于论证,常考的有:分析论证过程;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品析论证的语言。

另外,议论文还常考查学生的拓展探究能力。

4、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通过学习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的议论文,对议论文已经有所了解,但由于平时阅读议论文较少,也很少练习议论文的写作,因此虽然大部分同学能读懂议论文,但在解答问题时还需要进行技巧的训练。

学习目标:1、学会提炼、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2、辨别论据的类型及其作用,学会按要求补充论据3、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学会概括论证过程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如下活动:通过阅读《阅历与读书》、《让人,乃众妙之门》、《“知入”与“知出”》等议论文,学会提炼、概括中心论点的方法等。

2、针对目标2,设计如下活动:阅读《阅历与读书》、《让人,乃众妙之门》、《“知入”与“知出”》等,(1)指出文中所用的论据类型;(2)指出某一个论据的作用;(3)针对某一段补充一个论据等。

3、针对目标3,设计如下活动:阅读《阅历与读书》、《让人,乃众妙之门》、《“知入”与“知出”》等,(1)简述文章(或文段)的论证过程;(2)辨析某一段的论证方法及作用;(3)分析文段的作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星镇九年一贯制学校陈自先
面对数学课堂中几何图形的变换、试题的灵活变化,学生总是很发怵,很容易让学生对数学有畏难情绪,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没有什么用,生活中也用不上,其实不然,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所渗透的思想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思维的细致性、思维的灵活性是其它学科不能渗透的,所以我们应该交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学习数学的能力,让学生轻松的学习数学,让数学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

所以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真正达到“听一例会一类解一篇”,一把钥匙开多把锁,以不变应万变的境界.
一、设计理念
本课的设计本着关注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结构、从学生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出发的原则,注重人人参与数学活动,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目标.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全等专题复习课,全等三角形是解决几何证明题重要数学模型.本节课是前面所学全等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的提升,教学过程中渗透着“类比思想”和“方法迁移”的研究方法,这些数学思想和研究方法为后面学习相似三角形奠定了基础,本节课通过对图形变换原理的探究,采取类比和迁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刻灵活地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部分内容中将常见的图形、方法作了全面总结.
所以本节课的知识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所以我在教学中精心选择“云南省及昆明市中考题为例题和针对性变式训练题”,目的是让学生零距离感知昆明市全等三角形的中考,愉悦备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力争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在灵活的图形变换中,熟练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进行相关的计算和证明,让学生明确昆明市在全等三角形考点上的考试方向及评分标准,标准作答,高效得分.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并作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密切关系、及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教学难点: 隐含条件的挖掘及“假性”条件的处理转化
三、教法、学法及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主要是:分析、讨论、归纳.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案助力学生演练.
四、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全等中考考情简要分析
环节二新课导入
环节三图形变换探究与归纳总结
环节四全等三角形判定与性质的炼提
环节五典例解答与评分标准
环节六变式训练:课堂精英赛
环节七课堂小结
环节八作业布置
五、教学过程
(一)全等中考考情简要分析
考点考察形式
2015-2019命题形式(其中
2017,2019为省考)
考频全等三角形的判
定与性质解答题
云南卷(2015-2019)5年5考
昆明卷(2015-2019)3年3考
曲靖卷 2016 , 2018 3年2考
(二)导入新课
【小组讨论,总结汇报】你能发现下面每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美妙的关系?
它们均能完全重合,是全等形。

平移、旋转、轴对称(对折、翻转)是全等形的三种基本变换形式,它们只能改变图形
的位置,不能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同学们:数学的图形世界是一个精彩纷呈,奥妙无穷,美丽动人,魅力十足的世界。

学好全等三角形,关键在于隐含条件的挖掘与处理。

下面,请用同学们用智慧的眼睛去发现全等世界里“三角形全等的隐含条件吧!
(三)擦亮眼睛,发现隐含条件
探究问题链:图(1)—(7)中分别有什么隐含条件?与同伴交流,并用简短语句概括
图(1)结论:图(2)结论:、
图(3)结论:图(4)结论:
图(5)结论:
图(6)结论:
图(7)结论:
(四)全等三角形判定与性质的提炼
例题1.已知:如图,∠1= ∠2,要使△ABC≌△ABD
需要添加一个条件。

问题升级:删去∠1= ∠2,添加两个条件,使△ABC≌△ABD的方法是什么?
探究结论:全等判定的方法: AAS 、SAS 、ASA 、SSS 、HL
2.例题:已知如图△ABE≌△DCE,AE =2cm,BE =1.5cm,∠A=30°,∠AEB =110°;那么DE = cm,
EC = cm,∠C = 度,∠D =
度;
探究结论:全等三角形的①对应边相等
②对应角相等。

(五)典例解答
例题3【2018昆明市】如图,在△ABC和△
ADE中,AB =AD,∠B =∠D,∠1=∠2.求
证:BC = DE.
探究结论:全等三角形评分点:
①找②指③列④得⑤结论
例题4:尺规作图作∠AOB的平分线方法如下:以O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交OA、OB 于C、D,再分别以点C、D为圆1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P,作射线AP,由心,以大于CD
2
作法得⊿OCP≌⊿ODP的根据是()
O
D
P
C
A
B
A.SAS
B.ASA
C.AAS
D.SSS
(六)课堂精英赛
1.【2019云南省】如图,AB=AD,CB=CD.求证:∠B=∠D.
2.【2018云南市】如图,已知AC平分∠BAD,AB=AD.
求证:△ABC≌△ADC.
3.【2016昆明市】如图,点D是AB上一点,DF交AC于E,
DE=FE,FC∥AB.求证:AE=CE.
4.【2017云南省】如图,点E、C在线段BF上,BE=CF,
AB=DE,AC=DF.求证:∠ABC=∠DEF
(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所学内容是:111 125,即
一个思想、一个关键、一个范围、一个评分标准、两条性质、四种变换、五种判定。

坚定一个思想:用边角相等来证三角形全等
抓住一个关键:证全等关键是挖掘隐含条和假性条件的转化清楚一个范围:证明哪两个三角形全等
把握一个标准:全等三角形中考阅卷得分点
熟记两条性质:①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②对应角相等
掌握五中判定:SSS 、SAS 、ASA 、AAS 、HL
(八)课外作业【1,2 3 B组学生;3,4,5 A组学生】
1.【2014昆明市】已知:如图,点A、B、C、D在同一条直
线上,AB =CD,AE∥CF,且AE = CF.求证:∠E =∠F 2.【2015昆明市】如图,点B、E、C、F在同一条直线上,∠A=∠D,∠B=∠DEF,BE=CF。

求证:AC=DF.
3.【2016云南省】如图:点C是AE的中点,∠A=∠ECD,AB =CD,
求证:∠B =∠D
4.【2015曲靖】△ABC和△EFD分别在线段AE的同侧,点C,D在线段AE上,AC =DE,AB∥EF,AB = EF,求证:BC = FD
5.【2019云南省模拟】如图,已知B,E,C,F在同一条直线上,若AB⊥BF,DE⊥BF,AB = DE,AC = DF,求证:△ABE≌△DEF
6.如图,已知B,E,C,F在同一条直线上,若AB = DF,AC = DE,∠A=∠D.
(1)求证:AB∥DE(2)若BF = 13,EC = 5,求BC的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