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分析 (8)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分析 (8)

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莫言以一篇《红高粱》轰动文坛,小说以抗战时期的家乡高密为背景,以土匪余占鳌与大胆追求自由的戴凤莲的爱情为线索,书写了高密百姓的不幸遭遇与奋起反抗的精神。

莫言借鉴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摆脱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轨迹却又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懈追求。

《红高粱》也体现了莫言对于写作叙事艺术的探索,小说以“我”的口吻带着崇拜的心情来追忆爷爷奶奶的英雄伟绩,在人称上他一反往常“你”“我”的称呼,而是以“我爷爷”、“我奶奶”贯穿全文,这使得叙述的强烈主观性得以凸显。

同时小说大量口语的运用使作品颇具地方特色,文章内容朴素自然,贴近现实。

小说除了有我的视角,其中也穿插了“我父亲”的视角,因此《红高粱》也可以称作复调小说。

其次,《红高粱》的叙事策略和语言方式追求强烈的“陌生化”效果,它是以由感觉引导,由情绪推动而完成的“非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因此小说逻辑效果不强,多用倒叙、联想的手法自由展开叙述。

同时小说中的红高粱也并不只是一片普通的高粱地,作者赋予其丰厚象征意蕴,高粱本是北方民众的主食,但是莫言用它象征了中国农民旺盛的生命力,文中作者以高粱地为背景,描写了“我爷爷”在高粱地里伏击,“我奶奶”在弥留之际的默祷等事件,红高粱又成了民族精神的象征。

电影版的《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看过不少,也听过不少,但唯独对《红高粱》情有独钟。

他的这部影片是获得第三十八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第一部中国作品,张艺谋导演对《红高粱》的阐释并没有受到小说的限制,他把小说的“魂”转化为电影的“魂”,把小说当做是等待被加工的素材,传达出一种从影像出发、以影像为中心的阐释观念。

影版的《红高粱》改编自莫言的《红高粱》和《高粱酒》,不同于小说通过文字来描写故事,电影是通过直观的视觉、听觉将情节展现到观众眼前。

红高粱电影美学文化

红高粱电影美学文化

红高粱电影美学文化
《红高粱》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改编自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

电影以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家族和生存的故事。

从电影美学文化的角度来看,《红高粱》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色彩运用:电影中大量运用了红色和黄色两种颜色,红色代表了热情、生命和爱情,黄色则代表了土地、丰收和希望。

这些颜色的运用不仅营造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也表达了对生命和爱情的赞美。

2. 视觉风格:电影采用了大量的特写和远景镜头,营造出一种大气磅礴的视觉效果。

同时,电影中也运用了一些象征手法,如红高粱地、酿酒坊等,这些象征手法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视觉效果,也为电影增添了一些文化内涵。

3. 音乐运用:电影中运用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元素,如民间戏曲、唢呐等,这些音乐元素不仅为电影增添了一些地方色彩,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4. 主题表达:电影通过讲述一个家族的兴衰史,表达了对生命、爱情和家族的思考和探索。

同时,电影也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如封建礼教、贫富差距等。

总之,《红高粱》是一部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电影,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和现实,也表达了对生命和爱情的赞美和思考。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评析 (1)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评析 (1)

题目: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红高粱》小说与电影分析对比小说和影视剧是两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就载体媒介而言,小说叙事依然是语言文字,而影视则依靠的画面组构连缀;小说的传播依靠的纸质媒介,影视则是电子媒介。

同时,小说和影视的叙事语言也是不同的,小说叙事使用的是文字语言。

文字语言有着抽象性、间接性、模糊性、不确定性等特点。

而影视叙事则主要使用的是声像语言,它是由画面、声响、音乐等三个方面组成。

声像语言具有直观性、具体性、可感性、确定性等特点。

因此,小说叙事实际是一种文字线性的组构,而影视叙事则是通过画面运动和蒙太奇剪辑与声音符号连接来完成的。

《红高粱》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成名之作,这篇中篇小说于1986年刊登在《人民文学》的第三期,随即在国内引起轰动并获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

随后莫言与陈建宇和朱伟先生三人共同改编了《红高粱》的电影剧本,而后与张艺谋导演合作将其搬上了电影舞台。

1988年春,电影《红高粱》在第38届柏林电影节上获金熊奖,这是我国当代电影首次获得国际大奖,从此该影片引起海外观众的广泛关注。

同年,该影片进入《国际电影指南》的世界十大佳片行列,并位列第二位,这也是我国电影首次在国际A类电影节上荣获的最高赞誉。

次年,该影片获第十六届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广播电台听众评委会最佳影片奖。

该影片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整地浓缩和演绎了小说的精华,以直观的形象、声音去打动观众,其“阅读”方式和观感效果显然要比小说更直接、迅速、强烈。

《红高粱》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并不是受限于它们特定的艺术表达方式,而是指这种改编更多来自于电影不同于小说的主题诉求。

电影《红高粱》无疑完满地实现了小说《红高粱》和《高粱酒》(电影《红高粱》改编自这两部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除此之外,电影还增添了一些小说所没有的东西,使电影的主题较之小说更加鲜明、深广。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评析 (8)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评析 (8)

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一、莫言《红高粱》的艺术特色和成就莫言在这本书中大胆运用了穿越时空的表现手法来编辑他的故事,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叙事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叙述模式,在小说里建立了双重的叙述视角。

而且,从主题陌生化,人物陌生化,语言陌生化三个角度来突显《红高粱》中的悲壮、豪放、浪漫的民族民间精神。

从而获得了全知全能的效果。

《红高粱》的整个符号系统就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审美范畴,其中的人物语言是粗话、脏话、野话、荤话、骂人话、调情话等粗俗污秽的乡村用语,是典型的高密农民在说话,这种在旁人看来近乎疯癫的语言在小说的环境中却有一种独特的美感,这种语言风格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趣味。

《红高粱》中的人物对白是作品的一大亮点。

个性化的民间口语贯穿于故事的始终,在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中,读者既能感受到民间口语原汁原味的“粗俗”,又能听到粗俗背后那份源自生命底层最原始、最崇高力量的呐喊。

《红高粱》中的场面描写是莫言的拿手好戏,莫言在场面描写中喜欢使用通感,而且想象离奇大胆,语言汁液横流,饱满生动,给人一个更广阔的想象世界和更复杂的感觉空间。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创作者要有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风。

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儿。

二、张艺谋《红高粱》的艺术特色和成就电影版本的《红高粱》在色彩和造型上获得了不俗的效果。

张艺谋作为摄影出身的导演,色彩和造型一直是他所关注的。

对于电影色彩和造型艺术的探索也显示了他在美学方面的天才,他的电影画面从来就不缺乏视觉冲击力。

张艺谋不但善于使用适当的电影色彩以使观众产生心理刺激和视觉震撼,而且擅长使用独特的造型达到他所追求的隐喻和象征效果。

1987年,张艺谋导演的第- -部电影《红高梁》是“红色系列”的首部影片,该影片的字幕是红色,盖头、嫁衣、花轿、高粱酒都是红色,传递出一种热情和张力。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简析 (7)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简析 (7)

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答: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在1986年发表,《红高粱家族》是由,《红高粱》、《高粱酒》、《狗道》、《高粱殡》、《奇死》五部分组成,小说向我们展示的是对人性的礼赞和抗日的内容。

从叙述视角来说,小说一般都会采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叙述,而在《红高粱》中,开篇就提到了“我爷爷”和“我奶奶”,不仅运用了第一人称视角,同时还运用了全知视角。

此后,小说从“父亲”的视角出发,讲述了整个事件的起因、经过与结果,并将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糅杂在一起,呈现出独特的叙述视角。

从叙述手法来说,《红高粱》这部小说并没有采用线性情节推进法,而是把一个完整的故事一块块切分开来,并在每一个环节中都加入了暴力渲染或是其他一些奇特的描述手法。

从一开始,作者便运用了倒叙的讲述方式,描写“我父亲”和“我爷爷”一起,到胶平公路去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

从叙述时间来说,在叙述时间方面,作者运用了“心理时间”,能够使读者跟随这一心理时间去深入体会小说的内容。

这一叙事方法主要是为了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更为真实地反映出人物的心理状态,并让读者感知到人物的灵魂。

一些文艺作品就经常会刻意打乱结构中的时间顺序,让故事情节颠倒、跳跃,让简单明了的事件变得复杂。

这也是文学创作的艺术技巧之一,能让作品的格式变得困难,让描写对象变得陌生,进而使读者更有兴趣去探索和发现。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在1987年上映,是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第一部中国影片,电影《红高粱》向我们呈现的是对生命的赞颂和对乡土风情的展示。

张艺谋导演对《红高粱》的影像阐释没有受小说限制,他把小说的“魂”转化成影片的“魂”,把小说当做是等待被加工的素材,传达出了一种从影像出发、以影像为中心的阐释观念。

《红高粱》文学评论

《红高粱》文学评论

《红高粱》文学评论《红高粱》是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一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86年,讲述了发生在一个中国北方小村庄中的故事,描述了农村生活的变迁和人们的命运。

作为莫言的代表作,它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认可,并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红高粱》进行文学评论,探讨它的叙事手法、主题及意义。

首先,《红高粱》的叙事手法独特,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莫言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通过描述主人公回忆录式的叙述,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态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示了故事中人物的成长、变化和心理状态。

此外,莫言还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如用高粱花暗示爱情、用红色代表欲望等,使故事更加生动形象。

其次,《红高粱》的主题深刻,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变迁和人们的命运。

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的一生,反映了农村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以及人们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困扰和抉择。

在这个过程中,高密东北乡的农民们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从贫困落后走向文明富裕。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面对着传统道德观的挑战,追求自由和尊严,展现出了人性中善良、勇敢和坚韧的一面。

此外,《红高粱》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小说中的人物各具特色,他们既有善良的人,也有充满欲望和野性的恶人。

这些人物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作出了不同的选择,从而导致了不同的命运。

这充分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也提醒我们要警惕欲望的膨胀和恶行的滋生。

《红高粱》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艺术表现力和主题深刻,更在于对当代文学的启示。

从莫言的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代中国文学巨大变革的脉络,以及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传统。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继续关注农村地区的发展,关注人们的生活状态,以更好地描绘当代中国的繁荣和进步。

总之,《红高粱》是一部充满艺术魅力和人文关怀的文学作品,它通过讲述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展示了当代中国农村生活的变迁,以及人性中善恶复杂的挣扎。

作为莫言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品,《红高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的艺术世界,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莫言独特的文风和叙事手法。

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doc

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doc

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文学院汉语言文学2班黄苏静摘要:20世纪的80年代中期是现代主义小说的高潮时期,莫言以一篇《红高粱》轰动文坛。

他以抗日战争为题材,以余占鳌伏击日本汽车队以及和“我”奶奶的爱情为线索,给我们展示了北方农民那种顽强的生命活力和像“红高粱”一样充满血性和反叛意识的民族精神。

本文主要从《红高粱》的艺术特点出发,来研究作品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莫言《红高粱》生命活力反叛意识民族精神莫言的《红高粱》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具有鲜明现代主义特点的“现代派”小说。

小说以全新的历史观念表现抗日战争时期北方民众的斗争生活,极力渲染和歌颂存在于民众身上的那种原始生命活力和像“红高粱”一样充满血性和反叛意识的民族精神。

1985年到1988年是现代主义小说发展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作家,并且他们的艺术风格也各领风骚,那么,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系列又是怎样在文艺界呈现出此起彼伏的状况的呢?一篇《红高粱》又是怎样使得整个文坛沸沸扬扬呢?本文通过对作品文本的分析解读,揭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1《红高粱》的主题表达《红高粱》描述了土匪余占鳌(我爷爷)组织民间武装,在胶平公路上伏击日本汽车队以及和“我”奶奶的爱情纠葛。

“小说以敢生敢死、敢爱敢恨的生命意识作为基调,对整个农民真实的文化心理进行原生态的描述”[1],故事的情节宣泄着生机勃勃的生命激情,宣扬着狂野不羁的野性生命力。

在莫言的笔下,北方民间的世界是自由的,他们的生命是自由的。

不管是“颠轿”还是“伏击战”,都让我们看到了主人公们的血液中浸透着那无拘无束的叛逆性格和土匪气息。

特别是“我”爷爷伏击日寇,体现了一种民间自发地为生存而奋起,反抗暴力欲望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可以说,“《红高粱》所要证明的是民族精神之魂的复杂内核,既充满了血腥味但又富有神秘感的优秀作品”。

[2]《红高粱》中的主人公们在那血海般辉煌而又凄婉的高粱地里打击日寇的惨烈战斗,显示出一种凛然的民族正气。

红高粱》的风格

红高粱》的风格

2、 “九” 因为读音相近,“ 因为读音相近,“九”被象征性地与“久” 被象征性地与“ 联系在一起。女主角的名字是“九儿” 联系在一起。女主角的名字是“九儿”, 她出嫁那年十“ 她出嫁那年十“九”岁,到青纱口有“99” 岁,到青纱口有“99” 里路,还有就是高粱酒在“九月初九” 里路,还有就是高粱酒在“九月初九”出 窖,这一天也是九儿的生日,九儿给新出 的酒起的名字是“十八里红” 的酒起的名字是“十八里红”(九加九或 一加八得九),而酒本身也和“九”读音 一加八得九),而酒本身也和“ 相同。最主要的是电影的这个故事开始到 日本入侵正好“ 日本入侵正好“九”年。
二、红色礼赞
《红高粱》以一种大篇幅红色系作为视觉 红高粱》 基调,极力烘托出人的血性以及红色高粱 地的鲜明统一。 红色本身就能给人以力量, 让人蠢蠢欲动,让人热血沸腾。
三、象征手法的运用
1、红色 从巩俐身上穿的喜服到天上的太阳,从被 打破的酒缸里流出的红高粱酒到血管里流 出的鲜红血液,各种形式的红色充溢着银 幕的每一寸。
பைடு நூலகம்
3、两个人物 在日本鬼子对剧中两个人物三炮和罗汉执 行死刑的场景中,三炮被用来象征国民党: 临死前他不是咒骂日本鬼子而是咒骂奉命 剥他皮的中国屠夫。 罗汉则象征着共产党,他表现的非常勇敢, 电影的旁白说他在临刑时不停咒骂日本鬼 子直至气绝。
谢谢!
小组成员:刘敏、李黎、梁丽欢、 郭嫣琳、李秋媛、丁木粉、文跃龙
《红高粱》的风格 红高粱》
一、仪式感
人是喜欢用仪式来 陷入某种情绪的动 物,张艺谋成长的 那个年代,刚刚好 正是最喜欢仪式来 实现自我价值的年 代。在电影里,婚 礼、野合、消毒、 祭酒、杀人都是很 富有仪式感的。
电影的构图,用光, 电影的构图,用光, 乐器,也全无例外, 乐器,也全无例外, 都为仪式感服务。 都为仪式感服务。

莫言《红高粱》的语言艺术特色分析报告

莫言《红高粱》的语言艺术特色分析报告

莫言《红高粱》的语言艺术特色分析摘要:莫言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而《红高粱》作为莫言的代表作之一,更是为80年代的中国文坛开启了新的篇章。

莫言的文章风格和语言艺术在《红高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从叙述角度,色彩语言的运用,口语化的写作语言,感官化的描写以及文章的修辞手法这五个角度对《红高粱》的语言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莫言《红高粱》语言特色引言莫言,1955年出生于山东高密的一个农村家庭,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也是第一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而《红高粱》是莫言所有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文章刚一出版就在80年代现代主义风行的中国文坛掀起轩然大波。

在《红高粱》这篇小说里,莫言的写作风格及其语言特色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叙述角度独特化《红高粱》的叙述角度非常独特。

文章是以“我”――一个小男孩的叙事角度描写了父辈与祖辈所经历的故事。

文章的一开头的称呼就是“我爷爷”“我奶奶”,用一种回忆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回忆的过程中又出现了由我父亲给我讲他小时候的感受,从第一人称转换到第三人称的叙述之中毫无违和之感,把读者一下就拉到了几十年前,将这个故事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这种独特的叙述角度的切换,既可以用第一人称的讲述给读者带来亲切感和真实感,又可以通过第三人称的叙述使读者体会到对故事的全知性和视角的开阔性。

文章中一写到“我奶奶”的时候,便会站在我奶奶的角度把她的内心想法通过对主观想法的描写直接表现出来,并且利用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对当时的外界环境进行描写,而不是只通过第一人称的全知视角对当时的事件进行描写。

作者在这几种不同的叙述角度之中切换得十分流畅自然,虽然与常理相悖,但却能更好地使读者融入到作品中,并使之客观地感知事件与人物。

这种主观与客观的交织,时间与空间的变换,形成了这篇文章独特的叙述角度。

也使得小说的结构有了很大程度的灵活性,同时也比单一的第一人称视角要丰富得多[1]。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分析 (6)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分析 (6)

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与发展。

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发表于上世纪的1986年。

在当时乃至以后的几十年的中国文坛,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以此为脚本改编的同名电影,曾获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金熊奖”。

作品以独特的观察视角、富于感性化的创作风格、造就了崭新的艺术形式,对当代小说的文体模式,是一次有力的冲击。

莫言的故乡在山东高密县,他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多年。

自从小说《白狗秋千架》中第一次出现“高密东北乡”这个概念后,他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的小说,其中以中篇小说《红高粱》影响最大,思想和艺术成就也最高。

《红高粱》描绘了中国二、三十年代“我”的“爷爷、奶奶”古朴、野性的爱情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作品情节曲折跌宕,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极具戏剧性。

其中的人物一个个坦诚挚热,朴实智慧;大爱大恨,大生大死。

作品以崭新的角度在对历史的回溯中,窥探、展现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世界,表现出中国农民顽强不屈的性格和朴实坦荡的精神品质。

《红高粱》创新了中国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独特手法;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逼真、个性鲜明、亦正亦邪、亦官亦匪、敢做敢为、朴实坦荡、爱憎分明,展示了那个时代“我”的故乡农民们粗狂、坦荡、真实、丰富、复杂的性格。

精彩体现出莫言小说创作粗犷、精致而不乏华丽的艺术特色和冷漠、诡谲多变的风格。

作者大胆运用了穿越时空的表现手法来编辑他的故事,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叙述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叙述模式,在小说里建立了双重的叙述视角。

而且从主题的陌生化、人物陌生化、语言陌生化三个角度凸显了《红高粱》的悲壮、豪放、浪漫的民族民间精神,从而获得了全知全能的效果。

《红高粱》是张艺谋执导的第一部影片,同时也是中国第一部走出国门并荣获国际A 级电影节大奖的影片。

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红高粱的艺术特色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红高粱》的艺术特色姓名:刘冬艳学号:33班级:对外汉语本09班课程名称:中国当代文学任课教师:黄雪婷摘要:《红高粱》主要描写的是“爷爷”余占鳌率领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以及余占鳌和“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

小说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以追忆的姿态来讲述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故事。

小说中“红高粱”这一活物象征了广阔深替的民族精神,作者以当代人的心灵与意识让我们直面民族的过去,呼唤“红高粱”的精神,寻找我们遗失的家园。

同时,小说成功的塑造了两位新农民的形象,探索农民的命运,追求个性的解放,是一部经典的历史之作。

关键词:莫言《红高粱》艺术特色叙事方式“红高粱”精神新型农民《红高粱》的叙述沿两条线展开,主线是土匪头子“爷爷”余占鳌率领的武装压击日本汽车队,辅线是在这次战争发生之前发生的余占鳌和“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

小说对题材的处理体现出对传统小说叙事的叛逆,是以追忆的姿态讲述的故事。

小说在叙事人称上,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迭和在一起。

从“父亲”和叙事者关系的角度去考察,你就会发现:“父亲”既是叙事者的父亲,也是叙事者本人。

你看这句“父亲不知道我的奶奶在这条路上主演过多少悲剧,我知道。

父亲也不知道在高粱阴影遮掩着的黑土上,曾经躺过奶奶洁白如玉的光滑肉体,我也知道。

”很显然莫言的眼睛给了“父亲”,作为作者的莫言倒成了记录感觉符号的工匠了。

”所以“父亲”成了一个孩子和成年人组成的魔方了,在高粱地里总也长不大。

《红高粱》的叙事策略和语言方式追求强烈的陌生化效果。

小说的展开是由感觉引导,情绪推动,其中,在语言运用上《红高粱》追求一种富有力度的表达,一切都服从主题的自由创造和审美快感,重视感觉,大胆运用丰富的象征、比喻、夸张等手法。

在《红高粱》里你会看到恍成血海的红高粱,会看到作者在各种情境下各种色彩描绘着红高粱的形象,倘若你只是看到快了“红高粱”,那么这个艺术世界就失去了意义。

论莫言《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论莫言《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论莫言《红高粱》的艺术特色论莫言《红高粱》的艺术特色摘要:20世纪的80年代中期是现代主义小说的高潮时期,莫言以一篇《红高粱》轰动文坛。

他以抗日战争为题材,以余占鳌伏击日本汽车队以及和“我”奶奶的爱情为线索,给我们展示了北方农民那种顽强的生命活力和像“红高粱”一样充满血性和反叛意识的民族精神。

本文主要从《红高粱》的艺术特点出发,来研究作品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莫言《红高粱》叙事艺术人物形象民族精神莫言的《红高粱》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具有鲜明现代主义特点的“现代派”小说。

小说以全新的历史观念表现抗日战争时期北方民众的斗争生活,极力渲染和歌颂存在于民众身上的那种原始生命力和像“红高粱“一样充满血性和反叛意识的民族精神。

《红高粱》曾荣获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被译成近二十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

据此改编的电影《红高粱》获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红高粱》通过“我奶奶”戴凤莲和“我爷爷”余占鳌的故事,以时空错乱的顺序,借用意识流的表现方法,叙述了昔日发生在山东某乡村的一曲生命的颂歌。

在小说中“我奶奶”“我爷爷”完全不似以往的革命战争小说中的英雄形象,为了理想信念,为了国家民族去战斗去献身,而是在生命力的驱动下,去生活、恋爱、繁殖、杀人、越货、抗日、牺牲。

他们为解放生命而活,又为解放生命而死,无“是”无“非”(在抗日这一民族大义上不含糊),敢作敢为,他们可以说是生命意识层面上的“英雄”。

在艺术上,莫言以诡谲多变的风格和冷漠、粗犷、精致而不乏华丽的描述给人以耳目一新的陌生与惊奇之感,给人以悲剧的震撼之美。

一、新颖的叙事艺术(一)民间化的历史叙事风格纵观49年到《红高粱》以前的写实文学,从主流的矛盾式现实主义到“红色经典”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家们大多以文人的革命式热情创作,把眼光集中在主流社会问题上。

而以莫言为代表的新时期作家则开创了一种新的写实方式,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

《2024年《红高粱》_一场魔幻现实主义的本土化影像实验》范文

《2024年《红高粱》_一场魔幻现实主义的本土化影像实验》范文

《《红高粱》_一场魔幻现实主义的本土化影像实验》篇一《红高粱》_一场魔幻现实主义的本土化影像实验在中国电影史上,许多影片以本土文化和故事背景为根基,结合创新的艺术手法,形成独具特色的影像表达。

《红高粱》无疑是其中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这部电影以其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和本土化影像实验,在国内外影坛上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一、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红高粱》以魔幻现实主义为基调,将现实与幻想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影片通过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将观众带入一个既真实又梦幻的世界。

在电影中,红高粱的象征意义被放大,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生命、爱情和复仇等主题。

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使得电影在视觉上具有了强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二、本土化影像实验《红高粱》在影像上进行了许多本土化的实验。

首先,在摄影技术上,电影采用了先进的数字技术,同时结合了中国传统的摄影手法,使得画面既具有现代感又富有传统韵味。

其次,在画面构图上,电影运用了大量的中国元素,如山水、建筑、服饰等,使得画面充满了中国风情。

此外,电影还通过运用色彩、光影等手段,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情感表达与人物塑造在情感表达和人物塑造方面,《红高粱》同样展现了其卓越的艺术魅力。

影片以一对恋人为主线,通过他们的爱情故事,展示了生命的挣扎与坚韧。

同时,电影还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刻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在情感表达上,电影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音乐配乐,将情感深入人心,使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

四、社会意义与文化价值《红高粱》作为一部具有本土化特色的电影,其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不容忽视。

首先,电影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展现,使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其次,电影所传递的价值观和情感,也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得到了情感的共鸣和启发。

此外,电影还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引发了观众对当前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五、结语《红高粱》以其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和本土化影像实验,成功地将中国文化和故事背景融入到了电影中。

浅析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浅析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的浪漫自由固然叫人感到痛快,但倘若以此来训导子 孙, 嘲弄现代文化,则是明显地沉溺于一种美学谬误中了。 如果说人物设计对情节线索和善恶 意识的偏离导致了阅读活动的非道德化,那么景物对 情节线索的背离和对人物活动的包容 则将阅读活动引向对红高粱世界的诗情领悟和纯审美 体验。风景,作为小说的重要因素, 不仅仅是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还能孕育人的气质, 培养人的精神,从而揭示出人物 性格形成的原因;同时,风景描写还能营造氛围,烘托气氛, 既用来感染读者,也用来感 染作品中的人物. “红高粱”的世界作为独特的风景,兼具了以上的种种作用,无边无际的高 粱地,红如 血海,为人物提供男欢女爱、杀人放火、英勇抗敌的活动天地,也激发人物去 爱、去恨、去 生、去死,尽最大可能张扬自己的生命。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读者都无法抗 拒红高粱与血海的吸引力。大量运用红色调,如火焰 般的红高粱,如血般的烧酒,如残阳 夕照般的天空和云霞。用红色来热情的讴歌了粗放狂野, 敢爱敢恨的激情如火的民族旺盛 的生命力,同时也表现着人性的复杂的一面。用红色来表现 人性人情的纯美。它们都以红 色的色彩刺激着人们的感官, 鲜艳的红色由此也成了读者感受 人和自然的情绪象征,使读者 接受了色彩自身对生命的暗示。纯自然的色彩失去了自然性, 红色会使读者想起流动的热 血,火一样强悍的性格,本能的勃发与性的释放。这一切,又无 不使人想到本能的力量。 于是,色彩的感染总是伴着读者将红色与本能的表现连接在一起。 本能与自然一样被看成 是生命最真实的表现,读者由此也会陷入这样的迷乱状态:不知用红 高粱在说明人,还是 人去说明红高粱,这种迷乱将使读者将红高粱与人合而为一,都成为生 命的基本内容。舒 展摆动的红高粱是生命自然表现的象征,生命的表现则是红高粱世界的重 要注解,于是, 生命成了天然的浪漫:奶奶神魂出会,望着他脱裸的胸膛,仿佛看到强劲慓 悍的血液在他 黝黑的皮肤下流个不停。高粱梢头,薄气袅袅,四面八方响着高粱生长的声音。 风平,浪 静,一道道炽目的潮湿阳光,在高粱缝隙里交叉扫射。奶奶心头撞鹿,潜藏了十六 年的情 欲,迸然炸烈。在这里,自然与情欲相互交融,生命的激荡与红高粱四面八方的生长 声构 成了生命的交响曲,情欲在蓬蓬勃勃的野地里变得更加庄严,红高粱则在情欲的野性爆 发 中变成了生命的见证与象征。 这种叙述方式正是 《红高粱》 景物描绘的基本特点。 而读者 对 上述情感的领会也恰恰来自红高粱与充满野性的生命意志的双重刺激。 那些渴望回归到 “原 始状态”的读者,或许会从中得到一种满足。 莫言小说有着丰富的主题内涵。在他的作品 中,既有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与反叛,对封 建伦理观念深刻的剖析,也有对由于社会环境 改变而导致的人性缺失和种族退化的感叹,对 城市文明的批判�6�7�6�7 而其中最重要 的则是对生命意识的弘扬。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作者受 美国南方派作家威廉·福克纳的 影响,开始将注意力转向自己的故乡,着力营造“高密东北 乡”这个艺术世界。他从主观 体验出发, 用自己的想像激活历史, 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创造 出有声有色的生活图景。 《红 高粱》中充满对于人的个性和生命强力的热烈赞美。莫言在写作《红高粱》时就痛 感现代 都市中人性的龌龊和生命力的萎缩,转而在高密东北乡那一片粗犷、野蛮的乡土大地 上发 现爷爷、奶奶们那种强悍的个性生命力,自由自在、无所畏惧、朴素坦荡的生活方式。 这 种现实人生与过往历史的交流,使过往民间世界中所蕴含的精神转化为当代人重要的组成 部分并对其人格的生成产生重要影响, 从而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个感性丰盈、 生命鲜活的艺 术形象。崇尚生命的强力、赞美个性生命的伟大是莫言《红高粱》的主题,这个生命主题会 使我们想到西方近代以来的生命哲学,特别是尼采那种高蹈的生命意志。 《红高粱》既是 “寻根文学”的终结,也是“新时期” “新历史小说”家族小说的起源。 其中透出的强烈的 生命意识和人物的历史边缘性都给新时期小说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在《红高粱》作品中, 作者有意塑造了“我”爷爷奶奶这一辈人物,刻画了余占鳌、戴 凤莲、罗汉大爷等形象 , 他们浑身上下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这些人物是高密东北乡日月孕 育的精华;男的剽悍勇 猛,女的风流俊俏;他们嗜杀成性又视死如归,杀人越货又精忠报国; 他们是自然生命的

《红高粱》的语言艺术特色雅俗交融的语言场

《红高粱》的语言艺术特色雅俗交融的语言场

此外,莫言在《红高粱》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隐喻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 世界。例如,红高粱这个形象既是故事的背景,也是主人公余占鳌的情感象征。 红高粱的火红、茂盛代表着余占鳌的热血与生命力,同时也隐喻着战争和反抗 的精神。这种象征和隐喻的运用不仅丰富了故事的情感内涵,也让读者能够更 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强烈的血性风格,呈现了古老中 国农村社会的真实图景。这部作品既包含了传统的中国元素,又融入了现代的 叙事手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次演示将从叙事角度、血性风格和 人物塑造三个方面,对《红高粱家族》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入剖析。
一、独特新奇的叙事角度
首先,莫言在《红高粱》中运用了生动、贴切的民间语言。他的文字朴实无华, 但却极富表现力,能够精准地传达出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例如,在描述余 占鳌这个角色时,莫言写道:“他身体里面充满了正义与野蛮,像一团火。” 这种生动、贴切的语言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余占鳌这个角色的性格特征。
其次,莫言在《红高粱》中运用了多种叙述角度,这也是这部作品的一大特色。 在小说的一开始,莫言以一个小男孩的视角讲述故事,这个视角充满了童真和 好奇心,让读者更容易进入故事。随着故事的展开,视角逐渐切换到“我爷 爷”、“我奶奶”等人物的视角,这种切换不仅让故事更加丰富多样,也让读 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故事。这种多角度叙述的方式使得故事更加立体、真实。
其次,小说中的其他角色也各具特色。他们的性格各异,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 特点:充满血性和生命力。这种人物塑造使得整个小说更加丰富多元,也让读 者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综上所述,《红高粱家族》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血性风格和人物塑造,展现 了古老中国农村社会的真实图景,为读者带来了一次深刻的艺术享受。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评析 (15)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评析 (15)

一、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答:《红高粱》是中国首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家莫言创作的中篇小说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是站在民间立场上讲述的一个抗日故事。

莫先生的《红高梁》张扬的个性的解放精神——敢说、敢想、敢做。

它以虚拟家族回忆的形式把全部笔墨都用来描写由土司令余占鳌的民间武装,以及发生在高密东北乡这个乡野世界中的故事。

这部小说的情节是由两条故事线索交织而成的:主干部分写民间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的起因和过程;二是写余占鳌与戴凤莲在抗击日本侵略时期的爱情故事。

概括的说,《红高粱》在情节构成上是依照了民间自身的主题模式,尽管它的讲述都是民间世界中强悍生动的暴力内容。

这部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也除去了传统意识形态对立式的正反人物概念。

比如把我爷爷出场的余占鳌写成了身兼土匪头子和抗日英雄的两重身份,并在他的性格中极力渲染出了一种粗野、狂暴而又富有原始正义感和生命激情的民间色彩。

这些特点也同样体现在对于“我奶奶”戴凤莲和罗汉大爷等人物刻画中。

由于叙述者把这些人物都作为自己的家族长辈来写,就又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以前革命历史故事少有的任性与平易之感。

这就使得这部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和情感亲和方面,都非常鲜明的表达出了一种真正向民间崇尚生命力与自由价值取向电影版本的《红高粱》,张艺谋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古老文明积淀而成的一个隐秘的故事,他以红色为影片的基调,通过人物的塑造歌颂了自由生命的真谛——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因而唤起了人们对那个疯狂而无序的年代里英雄所具有的那种漫溢的激情、漫溢的野性和漫溢的自由追求。

小说中对于红高粱的灵性化的描述,很容易激发像张艺谋这样的第5代导演的表现欲望,因此电影版的《红高粱》也深深地烙上了“张记”的印痕。

在影片里,张艺谋几乎是身不由己地将原作藏匿于深处的情爱扯到前台,不惜笔墨加以强化铺陈、表现,莫言小说原作里对情爱的赤裸裸的爆炸性描写,使得他共振地燃烧起来,出神入化地在高粱地里上演了一场撼动中国银幕的野合场面,这使他压抑已久的情欲的想象真实地曝光在银幕上。

论述《红高粱》的艺术成就

论述《红高粱》的艺术成就

论述《红高粱》的艺术成就《红高粱》电影以抗战时期的山东高密为背景,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冲破封建传统束缚,历经曲折后一起经营一家高梁酒坊,但是在日军侵略战争中,女主人公和酒坊伙计均因参与抵抗运动而被日本军虐杀的故事。

影片《红高粱》在一种原始而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之美与生命力之蓬勃旺盛,赞美生命的那种蓬勃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和激情。

一方酒养一方人,就比人红,人比酒烈。

影片凭借独具匠心的色彩排布、别有意蕴的空镜头穿插以及手法精湛的画外音运用,在极具导演个人特色的影像风格以及流畅的叙事表达中,展现了一首质朴而又恢弘的生命史诗,歌颂了人性的光辉以及恣意奔放、蓬勃旺盛的生命状态。

带给观影者深沉的思考与久久的回味。

匠心色彩排布:红色质感诠释生命之意。

红色基调,营造视觉冲击。

影片开头,映入观众眼帘的就是汪洋恣意的艳丽红色。

九儿那象征着喜庆的大红嫁妆:红盖头、红衣服、红鞋、红花轿。

更有鲜红醇美的高粱酒、红霞映衬下的世界以及如血海汪洋般的火红高粱地。

影片中的红色基调,并未给观众带来打破常规的矫揉造作之感,而是对大自然色彩运用的巧妙融合,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人性的本质以及生命的不可抗拒,带来了强烈视觉冲击。

红色抒情,融合质朴情感。

影片中大量运用的红色,在自然景物的写意中融合进了创作者的主观感情,使得影片中人物的情感表达浓烈而真诚。

火红高粱地,展现了我爷爷和我奶奶冲破禁锢相恋的热烈与无惧的感情。

漫天红色霞光,渲染了人们面对外侮侵略的慷慨悲凉之情。

热烈而又凄凉的红色中与放荡不羁、肆无忌惮、自由激情的氛围巧妙结合,传达了敢爱敢恨、无畏生死、气势恢宏的生命情感。

红色象征,承载深刻内涵。

影片中极具象征意义的红色,营造了典型的中国意境。

九儿出嫁的大红嫁妆,象征出嫁的喜庆以及人物红色般热烈的情感。

血海汪洋般的野红高粱,象征了生命的自由与野性,以及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血色凄凉的残阳与霞光,象征了奋起反抗的生命的壮烈与凄美。

极具感染力的色彩蕴藏着深刻内涵,歌颂了敢爱敢恨、恣意奔放的人生态度,呼吁人们追求生命的自由与野性。

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论文

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论文

电影《红高粱》的艺术特色探析摘要电影《红高粱》讴歌了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勾勒出一幅幅富有张力的故事画面,这都依赖于影片叙事方式、色彩处理、间环境与造型处理等艺术手段的成功运用。

关键词红高粱张艺谋电影生命意识金秋十月,我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时间,莫言热度冲天,我也重温了电影《红高粱》。

这部电影是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改编而成的,《红高粱》上映后获得了多个奖项,被评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开山之作。

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该片以赞美生命为主题,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

据电影情节介绍,该电影讲述的是“奶奶十九岁那年,曾外祖父为了换一头骡子,把她嫁给十八里坡的麻子李大头。

轿子走到青杀口,突然窜出一个劫匪,劫了轿夫的工钱,又要抢我奶奶。

轿夫也就是后来的我爷爷带头结果了那人,并且对我奶奶产生了好感。

三天后,我奶奶回门路过高梁地,蒙面的爷爷将她拉进高梁地里,并发生了关系。

不久,李大头死了,并且死因也成了迷,我奶奶成了酒坊的掌柜并得到店伙计罗汉的帮助。

我爷爷找到了我奶奶并恶作剧在一坛刚酿好的酒里撒了一泡尿,后来这酒成了好酒。

我奶奶给它取名叫十八里红,同时我爷爷和奶奶在一起了,喜欢我奶奶的伙计罗汉爷爷走了,后来成了抗日的共产党。

我爹九岁那年,日本鬼子来了。

他们为了修路,用刀逼着乡亲们踩倒高梁,日军又将我罗汉爷爷吊在树上,逼着肉店的伙计剥他的皮。

我奶奶让伙计们喝下了十八里红,大家唱着《酒神曲》去埋雷炸日本鬼子。

我奶奶在家做了一桌子饭菜,等着得胜回来的我爷爷他们。

我爸回去说是爷爷他们饿了,叫我奶奶送饭,我奶奶挑着担子去送饭,被日本鬼子用机枪打死。

高梁地里发出怒吼声,我爷爷和众伙计冲向日本军车,日本军车炸飞了,伙计们也死了。

就只有我爷爷和我爸留了下来。

这部电影里奶奶和爷爷可以说是整部影片的灵魂人物,是与高粱一样,充满生机、敢于反抗的代表。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评析 (14)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评析 (14)

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小说是通过想象而形成的艺术,读者通过阅读语言文字来想象作者想刻画的画面和想表达的深意。

因此,不管作家对画面的刻画逼真到何种程度,都需要依靠读者的想象力的加入。

影视则不同,影视可以依靠视觉和听觉直接传达出实际的影像。

《红高粱》是一部十分经典的文学改编电影,其故事情节的原型是莫言所著的《红高粱家族》中的高潮段落,并巧妙地融合了一部分《高粱酒》的情节。

莫言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这部作品又被改编成电视剧,《红高粱》便被广大观众所熟知,其中余占鳌和九儿之间的爱恨情仇更是被人津津乐道。

传统小说一般以第三人称为叙事主体,对故事情节进行全视角的叙述,而莫言的《红高粱》则对这种叙事手法进行了突破,从“我”的视角出发展开全文,为读者讲述“我奶奶”与“我爷爷”的故事,这是小说作者对叙述视角的一种创新。

首先,叙述眼光与叙述声音不再被叙述者所统一,而是从故事外的“我”的叙述眼光出发,对故事进行回忆,故事中的角色之一“我父亲”从故事见证人的角度出发回忆历史,对先辈的传奇人生给予了不同的认识处理,使得爱情故事与抗日故事同为故事发展的脉络,交错进行,更能够凸显先辈们旺盛的生命力。

此外,小说的叙述焦点,即“爷爷”和“奶奶”所经历的历史与“我”所面对的现实相互交织,拼贴在一起,将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交错在一起,为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构建了一座桥梁。

相比文学作品,电影这种表达方式则更加直白。

电影《红高粱》由于拍摄的需要,对原著的增删改动较为明显,许多观众在观影后都尝试阅读原著,对比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高粱酒》中的一些故事情节被添加进了电影当中,如发生于酿酒作坊掌柜死后的一系列事件和男主人公余占鳌在高粱地中唱的几段歌曲都来源于《高粱酒》。

这这些内容的添加使得故事情节更加丰满,使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东北大地上的风土人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们倾心追求的、 “我”为之迷醉的浪漫自由固然叫人感到痛快,但倘若以此来训导子 孙, 嘲弄现代文化,则是明显地沉溺于一种美学谬误中了。 如果说人物设计对情节线索和善恶 意识的偏离导致了阅读活动的非道德化,那么景物对 情节线索的背离和对人物活动的包容 则将阅读活动引向对红高粱世界的诗情领悟和纯审美 体验。风景,作为小说的重要因素, 不仅仅是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还能孕育人的气质, 培养人的精神,从而揭示出人物 性格形成的原因;同时,风景描写还能营造氛围,烘托气氛, 既用来感染读者,也用来感 染作品中的人物. “红高粱”的世界作为独特的风景,兼具了以上的种种作用,无边无际的高 粱地,红如 血海,为人物提供男欢女爱、杀人放火、英勇抗敌的活动天地,也激发人物去 爱、去恨、去 生、去死,尽最大可能张扬自己的生命。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读者都无法抗 拒红高粱与血海的吸引力。大量运用红色调,如火焰 般的红高粱,如血般的烧酒,如残阳 夕照般的天空和云霞。用红色来热情的讴歌了粗放狂野, 敢爱敢恨的激情如火的民族旺盛 的生命力,同时也表现着人性的复杂的一面。用红色来表现 人性人情的纯美。它们都以红 色的色彩刺激着人们的感官, 鲜艳的红色由此也成了读者感受 人和自然的情绪象征,使读者 接受了色彩自身对生命的暗示。纯自然的色彩失去了自然性, 红色会使读者想起流动的热 血,火一样强悍的性格,本能的勃发与性的释放。这一切,又无 不使人想到本能的力量。 于是,色彩的感染总是伴着读者将红色与本能的表现连接在一起。 本能与自然一样被看成 是生命最真实的表现,读者由此也会陷入这样的迷乱状态:不知用红 高粱在说明人,还是 人去说明红高粱,这种迷乱将使读者将红高粱与人合而为一,都成为生 命的基本内容。舒 展摆动的红高粱是生命自然表现的象征,生命的表现则是红高粱世界的重 要注解,于是, 生命成了天然的浪漫:奶奶神魂出会,望着他脱裸的胸膛,仿佛看到强劲慓 悍的血液在他 黝黑的皮肤下流个不停。高粱梢头,薄气袅袅,四面八方响着高粱生长的声音。 风平,浪 静,一道道炽目的潮湿阳光,在高粱缝隙里交叉扫射。奶奶心头撞鹿,潜藏了十六 年的情 欲,迸然炸烈。在这里,自然与情欲相互交融,生命的激荡与红高粱四面八方的生长 声构 成了生命的交响曲,情欲在蓬蓬勃勃的野地里变得更加庄严,红高粱则在情欲的野性爆 发 中变成了生命的见证与象征。 这种叙述方式正是 《红高粱》 景物描绘的基本特点。 而读者 对 上述情感的领会也恰恰来自红高粱与充满野性的生命意志的双重刺激。 那些渴望回归到 “原 始状态”的读者,或许会从中得到一种满足。 莫言小说有着丰富的主题内涵。在他的作品 中,既有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与反叛,对封 建伦理观念深刻的剖析,也有对由于社会环境 改变而导致的人性缺失和种族退化的感叹,对 城市文明的批判�6�7�6�7 而其中最重要 的则是对生命意识的弘扬。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作者受 美国南方派作家威廉·福克纳的 影响,开始将注意力转向自己的故乡,着力营造“高密东北 乡”这个艺术世界。他从主观 体验出发, 用自己的想像激活历史, 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创造 出有声有色的生活图景。 《红 高粱》中充满对于人的个性和生命强力的热烈赞美。莫言在写作《红高粱》时就痛 感现代 都市中人性的龌龊和生命力的萎缩,转而在高密东北乡那一片粗犷、野蛮的乡土大地 上发 现爷爷、奶奶们那种强悍的个性生命力,自由自在、无所畏惧、朴素坦荡的生活方式。 这 种现实人生与过往历史的交流,使过往民间世界中所蕴含的精神转化为当代人重要的组成 部分并对其人格的生成产生重要影响, 从而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个感性丰盈、 生命鲜活的艺 术形象。崇尚生命的强力、赞美个性生命的伟大是莫言《红高粱》的主题,这个生命主题会 使我们想到西方近代以来的生命哲学,特别是尼采那种高蹈的生命意志。 《红高粱》既是 “寻根文学”的终结,也是“新时期” “新历史小说”家族小说的起源。 其中透出的强烈的 生命意识和人物的历史边缘性都给新时期小说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在《红高粱》作品中, 作者有意塑造了“我”爷爷奶奶这一辈人物,刻画了余占鳌、戴 凤莲、罗汉大爷等形象 , 他们浑身上下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这些人物是高密东北乡日月孕 育的精华;男的剽悍勇 猛,女的风流俊俏;他们嗜杀成性又视死如归,杀人越货又精忠报国; 他们是自然生命的
浅析《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摘要: 《红高粱》是最能反映莫言风格的一篇奇作。小说以一块 块的感觉画面组合而成,形 成一个以独特感觉为基础的“红高粱”世界。从题材看,小说 取材于作者家乡的抗日生活, 写作目的也很明确,在小说结尾处作者表示: “谨以此文召唤 那些激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 的通红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我是你们的不肖子孙,我 愿扒出我的被酱油腌透了的心, 切碎,放在三个碗里,摆在高粱地里。伏惟尚飨!尚飨!” 在小说里,作者以家乡的红高粱作 为背景,以活生生的感觉记忆为笔锋,游犁般地描写着 家乡的抗日生活画面。无边无际的高 梁地红成海洋的血海中,有着生命的野合,有着活剐 的血腥,有土匪的出没,有英勇的伏击。 与以往的“抗日文学”不同, 《红高粱》摒弃了种 种思想框框的制约,抹去了单纯乐观的色 调,把家乡的抗日生活重新放置在民族的自然发 展和充满血腥的历史过程中去。 关键词:叙事结构、红高粱、生命意识 莫言,1981 年开 始创作生涯,主要写乡土题材,以内容新颖奇妙,风格大胆泼辣,叙 事独到丰满,感情激 烈昂扬震动文坛。 《红高粱》写了一个并非新颖的又是极其简单的抗日 故事: “我”爷爷余 占鳌的伏击日寇以及和“我”奶奶的爱情纠葛。这种被渲染过无数次的 故事框架,何以能 释放出如此灿烂动人的艺术光辉呢? 《红高粱》讲故事的手法巧妙、多样,可以说引人入 胜,它并不是单一向度的。 《红高 粱》的故事并不新鲜,新鲜的是小说的童年视角与作者独 特奇异的感觉。 《红高粱》的叙事 结构在当代中国小说中十分独特,但从原型的角度来说, 用子孙“我”的口吻带着崇拜的心 态来追忆爷爷、奶奶们的英雄业绩,而且还以小男孩— —“我父亲”的视角描绘所感受到的 一切,却并不让人感到陌生。第一人称的讲述时时滑 到第三人称(父亲)的叙述中。视角与 人称的变换,使故事时近时远,摇曳生姿,在时间 跨越中,使小说的结构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这种特殊的叙述方式,一方面使整个作品看上 去是“我”在叙述自己家族的故事,给人很强 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另一方面又获得了第三 人称全知叙述那种视野的开阔性。不仅如此,像 奶奶临终前的大段意识幻觉,在以“我” 为叙述人的结构中,更是有违常规,作者却挥洒而 就,一点儿也没有生硬与拼凑之嫌。这 种“祖宗——子孙”的小说叙事结构,是作者怀着祭 祀祖宗的仪式心态写出的,是我们民 族一种古老的“种族记忆”的复活。当然,这种复活充 满了时代气息。 就这个小说本身来 说,作者借助叙述人,孙子“我”的童年视角以及新奇独特的感觉, 主要表达的是“我” 对“我爷爷” “我奶奶”原始的、浪漫的生命活力的崇拜与赞颂。莫言 对这种祖宗精神的发 掘当然是有他现实用意的。1985 年掀起的文化寻根思潮,既然叫嚷着 要寻根,就必然带有 一种对祖宗文化精神的追忆、回顾、反思。这正好深深吻合了莫言当时 的心态: “我赞成寻 ‘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寻法,每个人都有自己 对根的理解。我是 在寻根过程中扎根。我的‘红高粱’是扎根文学。 ” 显然, 《红高粱》中 张扬的祖宗精神就 是莫言所找到的祖宗之根。在小说“祖宗——子孙”对应叙事结构中, “我” 的叙述愈是汪 洋恣肆, “我”的激情愈是澎湃、感觉愈是新奇,读者,即广义上的子孙受到 的心理震荡就 越大,就越会受“我爷爷” “我奶奶”们的感染,汲取祖先的闪光精神以滋补 子孙之元气的 效果就愈好。很明显,作者在小说的立意上有潜在的、对当代文化的不满与批 判,也有对 我辈子孙的训谕,但叙事结构又决定了这篇小说的审美情感有极为传统的地方。 在这个长 篇中,作者借助“祖宗——子孙”的叙事结构把《红高粱》中的潜在情感表达了出 来,小 说叙述人,孙子“我”代表着都市文化。 “我逃离家乡十年” ,便被“机智的上流社会” 传 染上 “虚情假意” , “肉体” 也被 “肮脏的都市生活臭水浸泡得每个毛孔都散发着扑鼻恶臭” 。 “我”是“我爷爷” “我奶奶”的不孝子孙, “种的退化”的产物,因此, “我”企盼家族英 雄 祖先的亡灵指点迷津, 在追忆反省中清洗自己的 “肉体和灵魂” , “不惜一切努力” 去寻找 一 株仅剩的“纯种红高粱” 。这隐喻了作者重塑民族精神的强烈愿望,但“祖宗——子孙” 的 叙事结构却使小说自然地把祖宗与子孙两相对比, 这时, 崇拜祖先的仪式情感便引发了作 者 鄙视子孙的心理。 总的说来, 《红高粱》 所崇尚的爷爷、 奶能。他们敢恨敢爱,敢于直面生死荣辱; 爱起来在高粱地 里狂热野合,受到压抑时则啸聚山林,扯旗造反。这是一群朴野人性的代表, 在他们对传 统伦理观念的反叛中,人类的生命原欲得到了最为酣畅淋漓的宣泄与抒发。小说 中,祖父 母辈人物和他们充满生机的生活,构成了最有光彩的一部分,而父母一辈和“我” 的同代 人则显得麻木萎缩,他们被沉重的生活压弯了脊梁,生活之火几乎熄灭;他们善良勤 劳又 愚昧胆小, 瞻前顾后, 畏首畏尾, 只能在庸碌的生活中苟且度日。 作者在几代人的对比 中, 鲜明地表现了对生命之力的崇敬、赞美和对种族退化的深深忧虑。 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 引人注目的女性形象,那就是“我奶奶” 。在莫言的感觉世界中, “我奶奶”首先是一个充 溢着生命活力与性的诱惑的风流女子,年轻美丽, “走起路来双臂挥 舞,身腰拨动,好似风 中招飐的杨柳” 。她十六岁出嫁,憧憬着能颠倒在一个强壮男人的怀 抱里,殊不知,贪财的 父亲把她嫁给了一个麻疯病人,只因为单家是个百里首富,只因为单 许给他一头骡子。 “我 奶奶”绝望了.当她遇到强悍的“我爷爷”时,便不顾一切的爱上了他, 顺从自然地接受了 高梁地里与余占鳌的野合。小说运用感觉的笔触,描写了这场野合的亢奋 场面。一个是拦 路劫持,身强力壮,后来成为土匪司令的余占鳌;一个是被礼法世界推向火 坑,而又绝处 逢生、情欲之血沸腾不已的妙龄女子,他们狂欢做爱,他们精神契合,此时此 刻,传统的 伦理道德荡然无存,生命之火一浪高一浪地燃烧。 “我奶奶”那红高粱一般通红 的性格也由 此成形。 “我奶奶” 这一形象, 完全不是传统美学的善男信女形象, 而是一个有 着女性身躯, 充满生命活力,洋溢着风流情性,以义气为热血的形象。有人认为,这一形象 具有某种西 方的审美特征,是个拥有“性解放”意识的现代女性形象。其实,这一形象的文 化底蕴依 然渊源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我国广大农村,保存与流传着一种具有原始意味的, 常与礼 教相对峙的俗文化方式,在这一文化方式中,人们以求生为第一愿望,以男女相交为 本性 常情,以忠义相助为处世原则,以敢做敢为为英雄豪气。 “我奶奶”这一形象,充分体 现了 这一俗文化的如许特征。 “我爷爷”遇到“我奶奶”之后就不可救要的爱上了她,于是便 屡次向“我奶奶”求 爱,在遭到几次冷遇之后不灰心丧气,终于以他的诚心和毅力获取了 “我奶奶”的芳心。 “我 爷爷”是一个放荡不羁,豪爽敢爱敢恨的人,他爱上了“我奶奶: 便搬着家当去十八里坡找 “我奶奶” , 遭到冷遇被扔到酒缸后就执拗地在酒缸里躺了三天三 夜,唱了三天三也的小曲。 当“我奶奶” 被土匪劫持之后他有奋不顾身地到土匪窝去救“我 奶奶” 。到日本人入侵的时 候他又带领大家制造土地雷。 “我爷爷”是一个高大阳刚的英雄 男人形象。 沉默内敛并暗恋着“我奶奶”的罗汉大叔,为了成全“我爷爷”和“我奶奶” 自动退 出离开。最后他成了一个共产党员牺牲在了十八里坡,他是一个无怨无悔甘愿奉献 的人。文 中对罗汉大叔被活剥皮的过程写到极致,将生命结束的瞬间无限拉长,把死亡过 程本身酣畅 淋漓地展示出来。描写酷刑并不一定代表作者受过或者执行过,而是靠着艺术 想象虚构出的 真实,其目的却是为了展示在极端情况下人的生命感觉和生命存在状态本身 即生命本身, 而 不是聚焦于死亡的意义。 在这里, 莫言将人置于生命的临界点上加以考察, 即将死亡“降格” 到“物质——肉体”层面, “为肉体恢复名誉” ,将“一切高级的、精神 的、理想的和抽象的 东西转移到整个不可分割的物质——肉体层面、大地和身体的层面” , 是对传统文学 “死亡 禁忌” 的反拨, 是对民间死亡观念的文学表现。 在莫言的文学世界里, 众生在成为中华儿女 英勇不屈、顽强拼搏的精神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的精魂。莫言小说 的主要人物往往不是那 些由正统文明观念所认定的英雄式的所谓历史主体,而是那些被主 流历史排斥在外的普通的 人群。他们粗鲁、顽愚,与正统的文明沾不上边,往往还带有破 坏性, 然而正是这些不开化 的非正统历史的边缘人物往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量. 莫言的 《红 高粱》他用性与欲望代替阶级斗争做为历史发展的动因,以土匪的视角解构 了教科书的抗 战史叙事, 以家族回忆的方式替代了民族、 国家这些宏大的词汇, 被称之为 “新 历史主义” 的开山以及代表之作。正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红高粱》的写作方式,绝 不仅仅是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