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体递药系统的临床研究进展_陶涛
脂质体研究的重要进展及其在药物输送领域的应用
脂质体研究的重要进展及其在药物输送领域的应用近年来,脂质体成为了药物输送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脂质体是由磷脂质和胆固醇等脂类物质组成的,具有多种优异特性,被广泛应用于药物输送系统的研究中。
本文将从脂质体的组成、结构、特性、制备和应用等方面,介绍近年来脂质体研究的重要进展及其在药物输送领域的应用。
一、脂质体的组成和结构脂质体是由磷脂质和胆固醇等脂类物质组成的微球体结构,其中磷脂质是脂质体中最主要的成分。
磷脂质分为两类,一类为单磷脂,一类为双磷脂。
双磷脂是磷酸基团被附加在脂肪上的一种磷脂质,这种类型在脂质体的结构稳定性和药物可持续性等方面有较好的性质。
而胆固醇则是维持脂质体稳定性的关键组成成分。
因为胆固醇可以在脂质体的膜壳中协同作用,保持膜的流动性和韧性,同时调节膜的流动性和电荷分布情况,有助于膜被药物吸附和释放。
二、脂质体的特性脂质体在药物输送领域的优异特性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其一是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稳定性。
因为脂质体是由生物相似物质组成的,所以可以很好的被生物体识别,同时也不容易被人类免疫系统发现,能够达到良好的稳定性。
其二是可通过酯化反应、化学共价键、溶剂沉淀、卵磷脂唾液素等制备方法,灵活性和机动性较高。
其三是可逆性和定向性。
脂质体的膜壳可以被溶剂和温度反应影响其肥大或溶解,进而可能就有不同的药物传输。
其四是选择性输送。
脂质体可选择性地对药物进行输送,因此脂质体可以被用于药物治疗的输送系统,不仅仅是药物输送,也在其他领域有应用三、脂质体的制备方法脂质体的制备方法有多种,通常是固相法、溶剂沉淀法、双层膜泡法、逆流法、嵌段共聚物法、脱水法等等。
其中,双层膜泡法和逆流法被广泛采用。
双层膜泡法采用单磷脂和胆甾醇等成分通过木瓜酶水解法制备,反复洗涤后就可以得到粗脂质体。
经过刨切和均匀化等步骤制成的脂质体就是一种偏优质的脂质体。
而逆流法是通过混合适量的单脂质体与胆固醇等成分制成的混悬液,然后通过逆流过程反复沉淀,将脂质体制成精细的脂质体。
脂质体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_李秀英
蒸发法 ! 是将膜材或脂溶性药物溶于有机溶剂 ! 然后 在减压旋转下除去溶剂 ! 使脂质在器壁形成薄膜 ! 再 加入含有水溶性药物的缓冲液 ! 进行振摇 ! 即可制备 粗脂质体混悬液 ( 该脂质体混悬液需要经过进一步 超声处理或过膜挤压使脂质体粒径均匀 ( 该方法既 可用于脂溶性药物 的 包 封 ! 亦 可 用 于 水 溶 性 药 物 的 包封 ! 前者包封率高 ! 后者包封率一般较低 ( 95 96 逆向蒸发法 逆向蒸 发 法 " < ? ; ? < 4 ?OP, 4 ?? ; , O7 < , = 7 0 + ? = P7 9$ 是将磷脂等 膜 材 溶 于 有 机 溶 剂 " 如 氯 仿 ) 乙 醚 $ 中 ! 稳定的 f[ a型乳剂 ! 减 压 蒸 发 除 去 有 机 溶 剂 ! 形 成 脂 质 体( 该 法 若 采 用 超 临 界 Y a " 代 替 有 机 溶 剂 % % J' & ! 可以很好地解决有机溶剂的残留问题 ! 称为 超临界逆向蒸发 法 ( a = , C?等 % 2 & 在 逆 向 超 临 界 流 体 法的基础上进行了 深 入 研 究 ! 以 二 油 酰 磷 脂 酰 胆 碱 加入待包封药物的水溶液 ! 进行短时超声 ! 直至形成
! ( ,%" 0 # + ' "& ? #* # + # %* 0 ?%" (( # ,# @ -) E# " & -A @ ' ) -+ -E%@ ( * C D ( # @ ' ,# * 2 + 2+ & # E+
@ V h A* 8 01 e ) K MG , 0 e Z H aL , 7 c TI A* d A0 @ xf, 0* . , 01 = , ; 64 1 A , 01 $ & ' #64 A 6" , :1 . " ( !" #$ $ % $ & ' #64 A 6" , :1 . " 6% !" . , 0" , ( ' , L . 0* / 0. 3 , 4 ( . 1 ) 8 , . 9 . 0* $##$:$ 7 #. 06 ! / + & * %0 & !F ? ; ? . 7 O+ ? 0= 7 / . O7 4 7 + , . 9< A19? . ; ? < 84 8 4 = ? + 4 / < 7 +. , B7 < , = 7 < 8< ? 4 ? , < 6 P = 76 . 06 , . , OO. 6 , = 7 04 P, 4 ? > O? < ? 06 ? 9 0? , < . 8/ ; ?9? 6 , 9? 4 , 09 + , 9?, 0 ? ; 9? 0= O< 7 1 < ? 4 40 = P?/ ? . 947 / , 0= * = A+ 7 < , 0= * 0/ ? 6 = 7 0 , 09 O, 0 + , 0, 1 ? + ? 0= 5D P4< ? ; ? Q, + 4= 7+ , C?,B< ? / 94 6 A4 4 7 0 + , 0. 87 0 = P?O< ? O, < , = 7 0 + ? 6 P, 04 +7 / , 6 = 7 0 . O7 4 7 + ? 4 06 . A9?/ . + 94 O? < 4 7 0 + ? = P7 9 < ? ; ? < 4 ?OP, 4 ?? ; , O7 < , = 7 0 + ? = P7 9 , 09 6 P? + 6 , . 1 < , 9? 0= + ? = P7 9 OZ 1 < , 9? 0= + ? = P7 9 , + + 7 0A+ 1 < , 9? 0= + ? = P7 9 , 09 6 , . 6 A+ , 6 ? = , = ?1 < , 9? 0= + ? = P7 9 ? = 6 5D P?, 6 = 7 0 + ? 6 P, 04 + 4 7 / . O7 4 7 + , . 9< A19? . ; ? < 84 8 4 = ? ++ , 0. 80; 7 . ; ?= P?? / / ? 6 = 4 7 / , ; 7 901= P?< , O9 AO= , C?7 / < ? = 6 A. 7 ? 097 = P? . , . 4 8 4 * = ? + 4 = P?? 0P, 06 ? 9 O? < + ? , B. = 8, 09 < ? = ? 0= 7 0? / / ? 6 = 7 / = A+ 7 < = 4 4 A? 4 = P?4 O? 6 / 6B0901? / / ? 6 = 7 / = A+ 7 < 6 ? . . 4 , 09 = P?? / / ? 6 = 7 / B. 7 6 C01= A+ 7 < , 01 7 1 ? 0? 4 4 ? = 6 5V 0 = P?. , = ? 4 = 8 ? , < 4 , . 7 01Q = P 0* 9? O= P / A09, + ? 0= , . < ? 4 ? , < 6 P = P? , 9+ 04 = < , = 7 0 < 7 A= ? 4 7 / . O7 4 7 + ? 4P, ; ?+ , 9?B? = = ? < 9? ; ? . 7 O+ ? 0= 4 A6 P , 4= P?A4 ? 47 / 0= < , ; ? 07 A4, 9+ 04 = < , = 7 0 OA. + 7 0, < 8, 9+ 04 = < , = 7 0 , 09 = < , 04 9? < + , . , 9+ 04 = < , = 7 0 , 4 Q ? . . 5@ O7 4 7 + , . 9< A19? . ; ? < 84 8 4 = ? + 4 9? 4 ? < ; ?= 7/ A< * , 09 , 9; , 06 ? 4 0= P?< ? 4 ? , < 6 P, 09 , OO. 6 , = 7 07 / . O7 4 7 + , . 9< A19? . ; ? < 84 8 4 = ? + 5D P?+ , d 7 < O< ? O, < , = 7 0= ? 6的概
脂质体药物传输系统的研究进展
两性霉素 V 两性霉素 V 两性霉素 V 柔红霉素 阿霉素
长循环脂质体 脂质复合物 带状 脂质复合物 盘状 长循环脂质体 长循环脂质体
!
通讯作者: 朱家壁,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药物新剂型; !"#: "!’$(#!)&#)! $$ %&’#: *+,,-."!/ 0123 &4# 3 5-6
7’’) 年 7R 卷
第7期
第 !" 页
%&"’&()) *+ %,-&.-/(01*/-# 2/*(+/() 醇单甲醚磷脂酰乙醇胺衍生物 ( H<I1H<) 为长循环
[&,] 材料。阎家麒等 将合成的 H<I1L=H< 用于制备紫
[&’] 用于包封多肽, 制成多肽脂质体等。 !"#$% 等 制
备出具有内外 (! 梯度的脂质体, 内相 (! 为 )*’, 外 相 (! 为 +*,。 (! 梯度法使被荧光素异硫氰酸盐标 记的胰岛素 ( -./012$3452$) 的包封率最高达到 ,’6 , 而用传统逆相蒸发法制备的胰岛素脂质体的最高包
[#] 产商情况见表 & 。
目前已经上市的脂质体产品主要为抗肿瘤的化 疗药品和抗真菌药品, 而在研的脂质体产品还包括 基因治疗药品和麻醉药品。 &%%% 年全世界脂质体
[8] 产品的销售额为 !Y’ 亿美元 。
&%4’ 年, VD@AFD6 将磷脂分散在水中并用电镜
表& 商品名 96V1M-6G 9,GHG5E 962F-EG5 XDK@-.-6G ( 5DGHL.) X-.1H [接受日期] !""#$"%$"& 主 药 粒子类型
脂质体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和发展
脂质体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和发展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药物递送系统在治疗疾病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脂质体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药物递送系统的载体,其应用和发展也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一、脂质体的定义和结构特点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所组成的微小球体,大小在20-200纳米之间。
其双分子层可以与其他成分(如胆固醇、生物碱等)形成不同的组成和结构,以适应不同的药物递送需求,这也为其应用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
二、脂质体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1.化学药物脂质体可以包含化学药物,经由胆囊淤积和循环系统进到肝脏,从而调节疾病的治疗达到有效的药效。
2.抗癌药作为一种相对于传统细胞毒性药物的更为温和的治疗方式,脂质体对于肿瘤的抑制作用得到了广泛研究。
例如,脂质体可以包含一些表面载体,通过不同的路径进入癌细胞,提高药效同时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3.抗病毒药脂质体可以用于包裹抗病毒药物,通常在研究中被证明具有很好的药物传递性。
例如,针对击败 HIV 的治疗,脂质体已经被广泛应用。
三、脂质体发展趋势尽管脂质体在药物递送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其发展仍然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
以下是前沿研究的趋势:1.利用脂质体进行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最近十年来新兴的治疗方式之一,其使用了核酸来直接干预某个异常基因或调节其表达,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这种治疗方式对于无法通过化学药物递送其直接靶位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
同时,脂质体带有的化学、物理等性质的可以通过修饰调控进一步创新。
2.发展新型的脂质体载体当前的脂质体治疗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例如跨段传递的稳定性和对非靶标细胞的影响。
新型载体的发展有望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
3.研究脂质体的生物学行为脂质体的递送性可能与其在生物学水平的行为和细胞互作有关。
因此,研究脂质体的生物学行为和其递送特性的关系将是未来的一个方向。
四、总结脂质体作为一种常见的药物递送系统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其在化学药物、抗癌药、抗病毒药等方面的应用为临床治疗带来了希望。
临床药学中药药物输送系统研究进展
临床药学中药药物输送系统研究进展近年来,药物输送系统逐渐成为临床药学中的研究热点。
通过有效的药物输送系统,可以提高药物的选择性靶向性和药效,在临床治疗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本文将对临床药学中药物输送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纳米药物输送系统纳米药物输送系统是目前研究最为深入的领域之一。
通过将药物包裹在纳米粒子中,可以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尤其对于水溶性差的药物,纳米药物输送系统可以提高其溶解度和稳定性,延长药物的半衰期,减少药物剂量和给药频次。
研究中发现,纳米药物输送系统能够穿过生物膜,包括血脑屏障和肿瘤细胞膜,从而实现对特定靶点的靶向输送。
纳米粒子的表面还可以修饰不同的靶向配体,使药物更加准确地作用于病变组织,提高治疗效果。
二、脂质体药物输送系统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微粒。
脂质体药物输送系统利用脂质体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将药物包裹在脂质体内,改善其药物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脂质体药物输送系统在临床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选择不同的脂质体成分和制备方法,可以调控药物的释放速度和靶向性。
此外,脂质体还可以改善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三、聚合物药物输送系统聚合物药物输送系统是基于聚合物材料的药物递送系统。
聚合物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可塑性,可用于调控药物的释放速度和蓄积性。
研究发现,聚合物药物输送系统不仅可以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还可以实现药物的缓释和控释。
聚合物药物输送系统的设计还可以通过改变聚合物的组分和结构来实现药物的自组装和稳定性。
一些新型的聚合物在临床药学领域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四、天然药物输送系统天然药物输送系统是利用天然产物作为药物递送的载体。
天然产物具有多样的结构和活性,可以提供药物输送所需的生物活性基团和生物相容性。
近年来,人们对天然药物输送系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通过提取天然产物中的活性成分,并将其作为药物递送的载体,可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和生物利用度。
脂质体介导的基因递送系统新进展
脂质体介导的基因递送系统新进展基因治疗是一种用于治疗遗传性疾病的新型疗法。
然而,基因传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直是基因治疗的瓶颈。
目前,脂质体介导的基因递送系统被广泛认为是最有效、最可靠的递送系统之一。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该系统的递送效率和安全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本文将就脂质体介导的基因递送系统的新进展进行探讨。
脂质体是一种能够构成双层膜结构的微细粒子,其组成成分包括脂质、胆固醇和磷酸胆碱等(图1)。
这些脂质基本上能够与细胞膜相互作用,并被膜结构所吸收,形成细胞内膜脂质体。
脂质体是一种能够有效递送基因的载体,通过亲水、疏水的微环境将基因载体引向细胞膜,可携带基因表达或抑制性 siRNA,将遗传信息导入到特定的细胞中。
图1 脂质体构造示意图目前,脂质体介导的基因递送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基因治疗领域。
研究表明,脂质体递送能够克服传统的基因载体缺陷,解决背景水平的表达问题,提高基因递送效率,降低副作用等诸多优势。
然而,仍然存在着递送效率低、代谢不稳定、毒性高等问题。
近年来,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脂质体构成成分的改变,期望能够进一步优化脂质体的递送效率和安全性。
1. 新型脂质体构造成分尽管脂质体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基因递送系统,但其杂质的含量、脂质体粒子的大小、大小分布等靶向性、递送效率等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因此,开发新型脂质体成分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这个领域,有几种被广泛研究的新型脂质体成分值得关注。
(1)PEG双亲性阴离子磷脂PEG双亲性阴离子磷脂(PEG-lipid)是一种新型的脂质体构建成分。
该成分具有双亲性,既可以使脂质体表面呈现PEG水合物,降低颗粒的表面能,提高其在生物体中的稳定性,也可增加与基因双链的微环境的相容性。
研究表明,PEG双亲性阴离子磷脂可在体外和体内具有优秀的递送效果。
(2)含两个氨基甲酰脯氨酸的脂质体成分含两个氨基甲酰脯氨酸的脂质体成分(DMhPC-AMF)在脂质体构建材料中属于新型的成分。
药物的脂质体递送系统与脂质药物研究
药物的脂质体递送系统与脂质药物研究脂质体作为一种有效的药物递送系统,在药物研究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其独特的结构和化学性质使其能够有效地将药物输送到特定的靶位,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并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
因此,脂质体递送系统已成为药物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脂质体的定义和结构脂质体是由磷脂、胆固醇和其他辅助药物等组成的微粒结构,其外部由磷脂的双层脂质包裹着。
这种结构使脂质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能够与细胞膜融合,实现药物的快速传输。
此外,脂质体还可以根据药物的特性进行改变,如制备胆固醇修饰的脂质体,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二、脂质体的制备和表征脂质体的制备通常采用膜法、乳化法和薄膜分散法等方法。
其中,膜法是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通过调节制备过程中的参数,如溶剂的选择、溶剂浓度以及制备温度等,可以控制脂质体的大小和形态。
此外,为了确保脂质体的稳定性和可控性,还需要对其进行表征。
常用的表征方法包括粒径分析、电子显微镜观察和稳定性分析等。
三、脂质体递送系统的优势1. 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脂质体能够与细胞膜融合,使药物更容易进入细胞,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2. 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脂质体可以将药物定向输送到特定的靶位,减少药物对其他组织和器官的影响,从而降低毒副作用的发生率。
3. 增强药物的稳定性:脂质体在体内可以保护药物免受生理环境中的降解和排泄,延长药物的半衰期,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
四、脂质体递送系统的应用脂质体递送系统在药物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抗癌药物递送:脂质体可以将抗癌药物定向输送至肿瘤组织,提高药物的疗效,并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2. 基因药物递送:脂质体可以将基因药物包裹在其内部,保护基因药物免受降解,并将其传递到目标细胞中,实现基因治疗的效果。
3. 皮肤递送:脂质体递送系统可以将药物输送到皮肤组织,用于治疗皮肤疾病,如银屑病和湿疹等。
4. 肺递送:脂质体递送系统可以通过肺部给药,将药物输送到肺组织,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脂质体在皮肤药物递送中的应用研究
脂质体在皮肤药物递送中的应用研究标题:脂质体在皮肤药物递送中的应用研究摘要:脂质体是一种重要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可调控的物理化学性质。
在皮肤药物递送领域,脂质体广泛应用于促进药物渗透、增强药物稳定性和控制药物释放等方面。
本文主要综述了脂质体在皮肤药物递送中的应用研究,包括脂质体的制备方法、药物递送机制以及应用实例等,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脂质体;皮肤药物递送;制备方法;药物递送机制;应用实例1. 引言皮肤作为全身最大的器官,具有保护身体免受外界刺激和颗粒物的作用。
然而,皮肤也是具有透过性的,能够吸收各种药物分子。
因此,皮肤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对于药物治疗和皮肤疾病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脂质体作为一种重要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具有微观结构与细胞膜相似的特点,可以用于增强药物渗透、提高药物稳定性和控制药物释放等方面的应用。
本文综述了脂质体在皮肤药物递送中的应用研究,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促进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2.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脂质体的制备方法是影响其性质和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皮肤药物递送中,常用的制备方法包括膜溶解法、膜蒸发法、超声乳化法、油水混合法和逆相乳液法等。
这些方法具有简单、易操作、可扩展性好的特点,适用于不同的药物和载体要求。
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变脂质体组分和结构,如脂质体的链长、脂质体的胆固醇含量和添加表面活性剂等,来调控脂质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药物释放性能。
3. 脂质体在皮肤药物递送中的机制3.1 渗透增透机制脂质体通过改变皮肤屏障的结构和药物在皮肤中的分布,促进药物的渗透。
其机制主要包括通过脂质体的外层形成的屏障作用、与角质层脂质相似的特性以及与皮肤组织的相互吸附等。
3.2 降解稳定化机制脂质体可以有效地提高药物的稳定性,降低药物的降解速率。
一方面,脂质体可以包裹药物分子,避免药物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另一方面,脂质体本身具有保护作用,能够稳定药物分子的结构。
脂质体介导的药物递送技术研究
脂质体介导的药物递送技术研究近年来,脂质体介导的药物递送技术成为了药物研究和开发领域中的热点。
这种技术通过将药物包裹在脂质体内,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进而实现药物更加精准地作用于特定组织或细胞,降低药物的副作用,并且减少次数和剂量,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将探讨脂质体介导的药物递送技术,包括其原理、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一、脂质体介导的药物递送原理脂质体是由磷脂、胆固醇和其他生物活性分子组成的微小胶囊状结构,直径一般在10-100纳米之间。
由于其天然特性和生物兼容性,脂质体可以作为药物递送的载体,将药物包裹在其内部,形成脂质体包裹的药物(Liposomal drug)。
药物在脂质体内部的分布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分布在水相,另一种是分布在脂相。
药物在水相分布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脂质体壳层的永久性或者可逆性的微孔道进入到胞质内发挥作用;而药物在脂相分布的情况下,则可以通过脂质体自身的磷脂二层片段被细胞摄入并且释放。
二、脂质体介导的药物递送研究进展脂质体介导的药物递送技术被广泛研究和应用是近年来的事情,但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当时由A.D. Bangham教授首次成功制备出了人工合成的磷脂二层片段,并且证明了双层膜中可以固定蛋白质分子,随后,人们尝试了将药物包裹在这种双层膜结构中,形成了药物脂质体。
在此基础上,随着生物技术、材料学、化学等多个学科的发展,脂质体递送技术得到了更多的探索和应用。
近年来,脂质体包裹物递送技术已成为药物递送领域中的主流研究方向,并有望成为下一代药物目标递送技术。
目前,脂质体包裹药物的研究领域处于密集的发展遥距,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 脂质体的材料学和制备方法的改善。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工合成脂质体材料的纯度与质量不断提高,且脂质体制备的方法不断改进,使得脂质体的大小、形态、药物包裹效率和释放速率有了更高的控制。
2. 脂质体在药物递送中的功能扩充。
包覆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包覆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包覆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随着药物的不断研究,越来越多的药物需要通过封装技术来实现有效的传输和治疗。
在这种情况下,包覆脂质体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脂质体是由磷脂或其衍生物组成的液态结构,具有天然的通透性和生物相容性。
通过选择不同的磷脂和其他成分,可以制备出不同的脂质体,如单层脂质体、多层脂质体、超分子脂质体和多膜脂质体等。
本文就对包覆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包覆脂质体的构建包覆脂质体一般由内置核心、包覆层和外壳三部分组成。
核心可以是水溶性或油溶性药物,包覆层和外壳为磷脂和其他成分的混合物。
磷脂可以选择天然的或合成的,如,卵磷脂、磷脂酰胆碱、cephalin、糖脂等。
包覆层和外壳可以根据药物的特性和需要来进行调整,以提高包覆效率和增强载体的稳定性。
二、包覆脂质体的优点和适用范围1. 增加溶解度: 很多药物都有低溶解度问题,无法充分溶解于水中,而脂质体中的成分是油性和水性的混合物,可吸收和释放不同极性的药物。
将药物封装到脂质体中,有效地增加了溶解度,从而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2. 改善药物的生物分布和组织靶向性:针对在药物输送中出现的问题,如药物在输送过程中的分解、分散和失活,脂质体的使用可以更好地加以解决。
脂质体具有包覆性和较小的粒径,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药物在输送过程中被破坏,所以在药物的靶向性方面也更好地实现。
3. 提高疗效和减少剂量:由于脂质体可以保护药物免受生物环境的破坏,增加药物的活性,可以后减少药物剂量,降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
三、包覆脂质体的应用包覆脂质体的主要应用是作为药物载体,为靶向输送和改善生物利用度的药物完成输送服务,特别适用于水溶性药物。
另外,包覆脂质体的应用有以下方面:1. 包覆脂质体的应用在研究中已经发现,它可以用于分子医学。
2. 包覆脂质体的技术是新型疫苗的研究方向之一。
通过包覆脂质体将抗原和佐剂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疫苗。
脂质体在药物传递中的作用和应用研究
脂质体在药物传递中的作用和应用研究一、脂质体简介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胆固醇和其他生物学活性分子组成的微小球体结构。
其重量和大小可以根据所需作用来调整。
脂质体的结构保护了负责运输药物分子的内部成分,可以使药物保持其有效性和工效学。
因此,脂质体可以应用于药物递送和化妆品递送等方面。
在医药领域,脂质体已被证明对药物递送和控制释放至关重要。
尽管传统的药物递送方式取决于磷脂双层,在临床应用中极少实现。
因此,研究人员利用脂质体的可调节特性作为一种新的递送系统来递送药物。
二、脂质体的药物传递机制脂质体的主要机制是通过生物膜的渗透作用来传递药物。
这种机制基本上是由膜的的性质和药物的物化特性决定的。
药物对于生物膜的渗透作用受到分子量、亲疏水性、电荷、形状和荷电性等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
在传递药物时,脂质体的负责药物递送的部分类似于细胞膜结构。
脂质体可以合并、分裂和融合,使其能够有效传递药物。
脂质体的渗透性和膜结构不断得以改进,以便药物的传递效率更高。
在某些情况下,药物还可以通过避免脱离细胞,从而增强药物的传递效果。
三、脂质体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领域脂质体是临床药物递送系统的主要成分之一,它的应用广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肿瘤治疗:脂质体已广泛应用于癌症治疗中,其主要是在缓慢释放药物的过程中完成的。
2. 具体靶向输送:脂质体可以让药物更加专注于靶向性输送,从而减少副作用。
3. 改善生物利用度和经口给药:口服药物经过消化酸的处理,很容易就会分解。
而脂质体可以在生物体内保护药物分子,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口服药物的传递中。
4. 降低药物剂量:脂质体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从而降低药物剂量和副作用。
5. 提高生物分子稳定性和传递:脂质体可以使生物学上不稳定的分子保持稳定,从而有效地传递生物分子。
四、脂质体递送系统主要优势适用性强:脂质体可以递送不同药物,也可以按照药物需要调整体系特性。
副作用小:脂质体对药物进行保护,从而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脂质体药物传递系统研究发展综述
⑤给药途径多样:脂质体可制作成各种制剂,不仅可以静脉给药,也可进行皮下、肌肉、粘膜给药,还可以做成涂擦剂、口服液等;
⑥药物分布可控:由于脂质体具有靶向性,因此在其制备过程中可以改变其表面性质从而改变其靶向性,控制药物在体内组织器官的分布。
此法用于脂溶性药物的包封和水溶性药物的包封均可,但前者包封率高, 后者包封率一般较低。
3.2 逆向蒸发法(reverse phase evaporation method)
①将磷脂等膜材溶于有机溶剂(如氯仿、 乙醚)中;
②加入待包封药物的水溶液;
③进行短时超声,至形成稳定的W/O型乳剂;
④减压蒸发除去有机溶剂, 形成脂质体。
5.3 肿瘤细胞特异性结合效应
将特异性抗体/配体修饰在脂质体表面,使之与肿瘤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结合,从而发挥主动靶向作用。目前,由于肿瘤组织常过多表达某种受体(如整合素受体、凝集素受体和叶酸受体等),人们在载药脂质体上修饰与其表达受体相应的配体作为靶向分子,可实现脂质体的主动靶向性药物递送[8]。
早在1965年,已故亚历克班厄姆和他的同事就对磷脂系统的进行了首次描述·,磷脂分散在水中可形成多层囊泡,每一层均为脂质双分子层,各层之间被水相隔开,此发现奠定了模型膜系统的基础[1]。几年后,各种各样的单双层封闭磷脂双分子层结构被相继提出,最初被称为“bangosomes”,之后称之为“脂质体”[2]。到1971年,GregoryGregoriadis等,将脂质体首次运用于生物活性物质的传送,建立脂质体可以截留药物和用作药物递送系统的概念[3](图2)。在囊泡内水相和双分子膜内可以包裹多种不同极性的药物。而且脂质体的生物相容性良好,在体内可以被正常代谢,因此,采用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开发潜力巨大。
基于脂质体的药物输送系统研究
基于脂质体的药物输送系统研究随着人们对生物学和医学的认识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探索新药物的发现与应用,而基于脂质体的药物输送系统作为新的、高效的药物输送途径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
一、脂质体的构成和特点脂质体是由一层或多层磷脂分子构成的类囊体结构,大小通常在10-1000纳米之间。
在生物学和医学中,脂质体常常被用作药物传递技术中的载体,能够将药物包裹在内部,并通过磷脂双层结构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来维持其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
脂质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生物相容性:由于脂质体的成分主要是人体自身的代谢产物,因此无毒、无致病性,对人体没有不良反应。
2. 高药物负载率:脂质体的中心空腔可以含有大量的药物,可以使药物的负载率远高于其他类型的药物输送系统。
3. 靶向性:通过表面修饰或改变其结构,脂质体可以被设计成用于治疗某些疾病的药物靶向性递送载体。
二、基于脂质体的药物输送系统基于脂质体的药物输送系统是将药物包裹在脂质体内部的一种新型药物传递技术。
该系统通过将药物与脂质体相结合,增加药物的稳定性、生物可利用性和保护药物免受生物降解的影响。
在许多临床研究中,研究者已经成功使用基于脂质体的药物输送系统扩大药物作用的时间和减少其副作用,促进药物的吸收和渗透。
在基于脂质体的药物输送系统中,脂质体的外层可以被修饰或包膜,使其与特定的靶细胞或组织发生反应。
因此,该系统可以具有高度选择性和稳定性,可以减少药物在体内的分解,并使药物更容易进入目标细胞或组织。
三、基于脂质体的药物输送系统的发展趋势目前,基于脂质体的药物输送系统已成为药物分子传递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治疗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
随着纳米技术、生物工程和医学影像的发展,基于脂质体的药物输送系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改进。
一方面,需要更好的技术和方法来控制和优化脂质体的制备和性质,以实现更准确和可靠的药物输送。
另一方面,需要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来评估这种新型药物传递系统的安全性、效果和副作用。
基于脂质体的肺部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基于脂质体的肺部给药系统研究进展肺部给药是一种有效的药物途径,可以直接将药物传递到肺部,实现局部治疗或系统治疗。
然而,由于肺部具有高度发达的自清除机制和肺泡上皮层的限制,传统的给药方法存在很多局限性。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研究人员开始关注脂质体作为一种可能的肺部给药系统。
本文将着重介绍基于脂质体的肺部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一、脂质体的概述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分层结构构成的微小颗粒,可用于载体药物。
它们在药物递送中的重要性得到广泛认可,因为它们可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度,并减少毒副反应。
此外,脂质体还可以通过改变其表面性质来实现定向给药,提高药物在目标组织的局部浓度。
二、脂质体在肺部给药中的应用1.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在脂质体的制备中,研究人员通常使用薄膜上调周期震荡法、溶剂蒸发法、超声波处理法和逆转脂质体法等技术。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所需的药品特性和制剂要求进行选择。
2. 脂质体的性质脂质体具有许多有用的性质,如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高稳定性以及可调控的大小和形状。
这些性质使得脂质体成为肺部给药的理想载体。
3. 脂质体的肺部靶向性为了提高药物在肺部的靶向性,研究人员使用了各种方法。
其中一种常见的方法是通过表面修饰来实现靶向。
这可以通过附着具有亲和性的分子(如抗体或肽)来实现。
4. 脂质体的药物释放通过调控脂质体的结构和制备方法,可以实现药物的缓释、控释和靶向释放等。
这些方法可以提高药物在肺部的停留时间,并减少系统副作用。
三、脂质体在肺部给药中的应用进展1. 脂质体作为抗生素的载体近年来,研究人员利用脂质体作为抗生素的载体,实现了肺部感染的治疗。
脂质体可以增强抗生素在肺部的积累,并提高治疗效果。
2. 脂质体作为抗癌药物的载体脂质体还被用作抗癌药物的载体,可以将药物直接传递到肺部肿瘤组织。
这种肺部给药系统可以提高药物在肿瘤组织的局部浓度,减少系统副作用。
3. 脂质体作为基因传递的载体脂质体还被广泛应用于基因传递领域。
脂质体介导的药物传递技术研究进展
脂质体介导的药物传递技术研究进展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药物研究也在不断拓展,人们对于药物传递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目前,脂质体介导的药物传递技术已经成为药物传递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技术,也是学术界和医药行业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
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分子层和其中的一些生物活性物质构成的小泡状物,其直径范围在50-100纳米之间。
它是一个具有类似于细胞膜的结构,因此可以被用来模拟细胞膜,在体内进行药物传递。
脂质体作为一种药物运载系统,有着许多优点:它可以改善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减少剂量和毒副作用,提高药物在靶组织的选择性和专一性。
在脂质体介导的药物传递技术中,脂质体被用来包装药物,以协助它进入细胞膜,从而实现药物在体内的传递。
在药物的包装过程中,脂质体可以被改变其外貌和成分,以适应不同类型药物的传递需求。
目前,研究者们正在积极探索脂质体介导的药物传递技术的新应用。
例如,在肿瘤治疗中,脂质体可以被用来传递化疗药物,以减少化疗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
同时,脂质体也可以被用来传递基因治疗药物,以实现基因的治疗目的。
此外,脂质体还可以被用来传递疫苗,在预防和治疗传染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传统疫苗的不足之处在于其无法直接针对细胞免疫,对于一些病毒来说,传统疫苗不足以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
但是,通过脂质体介导的疫苗传递技术,疫苗可以更容易地进入人体细胞,从而激发身体的免疫反应,加强对于病毒的免疫能力。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脂质体介导的药物传递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通过药物的包装和传递,脂质体可以满足不同病患的需求,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也减少了药物的毒副作用,更加人性化。
总的来说,脂质体介导的药物传递技术不断进步,为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机会,也为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我们可以期待这项技术在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并为人类健康和医疗带来更多惊喜。
脂质载体促进药物向肠淋巴转运的研究进展
脂质载体促进药物向肠淋巴转运的研究进展柴旭煜,陶涛(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 200437)摘要:目的综述脂质促进药物肠淋巴转运机制,动物模型和影响因素。
方法查阅近几年的有关文献,进行整理和归纳。
结果与结论脂质载体促进药物肠淋巴转运机制的逐步阐明、相关模型的建立以及影响因素的确定为开展药物向肠淋巴转运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脂质;肠淋巴转运;动物模型如何提高难溶性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是困扰制剂工作者的一道难题[1]。
人们早就发现,高脂饮食能提高某些脂溶性药物的疗效,推测可能和药物经淋巴转运量的增加有关。
药物口服淋巴转运还可能改善药物动力学性质,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对癌症的淋巴转移和主要病灶在淋巴组织的艾滋病等疾病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
近年来,药物口服淋巴转运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4],特别是一系列动物模型的建立[5],为评价口服药物的淋巴转运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本文从脂质载体促进转运的机理,转运模型和影响因素三方面综述了药物向肠淋巴转运的最新进展。
1脂质载体促进药物肠淋巴转运的机理药物口服可以经毛细血管转运,也可以通过淋巴途径进入体循环。
由于肝门静脉中血液的流速和肠淋巴管中淋巴液的流速之比约为500:1,一般情况下,药物主要通过肝门静脉进入到血液循环。
但是,由于肠上皮毛细淋巴管细胞间隙要比毛细血管大的多,肠上皮细胞分泌产生的乳糜微粒(粒径200-800nm)可以选择性地进入到毛细淋巴管之中。
脂质促进药物肠淋巴转运与其消化、吸收有关 [6-7]。
如图1所示,经胃消化产生的含药粗乳经一系列的消化最终变成可以自由扩散进入静水层的含药混合胶束。
混合胶束一般不能以完整的形式吸收,需要以游离的脂肪酸、2-甘油单酯和药物的形式各自吸收。
在小肠上皮细胞内,长链脂肪酸在滑面内质网内重新酯化形成甘油三酯。
甘油三酯和糙面内质网产生的初始脂蛋白结合,核扩张形成乳糜微粒。
乳糜微粒由高尔基体加工分泌后,选择性地进入毛细淋巴管。
药剂学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脂质体制剂研究
药剂学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脂质体制剂研究药物递送系统是药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旨在通过合适的载体,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其中,脂质体制剂作为一种常见的药物递送系统,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药剂学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脂质体制剂研究的相关内容。
一、引言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是为了克服药物在体内的缺点,如生物利用度低、不良反应等。
脂质体制剂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高稳定性和可控性,成为一种理想的药物载体。
因此,药剂学在脂质体制剂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脂质体制剂的构成脂质体制剂主要由脂质成分、辅助成分和药物组成。
其中,脂质成分通常为磷脂类物质,如磷脂酰胆碱、磷脂酰甘油等。
辅助成分可以调节脂质体制剂的性质,如增稠剂、表面活性剂等。
药物则是脂质体制剂的有效成分。
三、脂质体制剂的制备方法脂质体制剂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有薄膜分散法、逆向相沉淀法、超声乳化法等。
其中,薄膜分散法是最常用的制备方法之一。
在制备过程中,通过适当的工艺条件,可以控制脂质体制剂的粒径大小和分布,从而影响其药物递送性能。
四、脂质体制剂的应用领域脂质体制剂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它可以用于改善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同时还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此外,脂质体制剂还可以用于靶向药物递送,将药物有效地送入目标组织或细胞内,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五、脂质体制剂的评价指标为了评价脂质体制剂的质量和性能,需要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
常见的评价指标包括粒径分布、包封率、负载量等。
这些指标能够全面地反映脂质体制剂的稳定性、递送效果和药物释放特性。
六、脂质体制剂的优势和挑战脂质体制剂作为一种药物递送系统,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它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其次,脂质体制剂可以通过调节制备工艺和组分,实现药物的缓释和靶向递送。
然而,脂质体制剂的制备过程较为复杂,需要克服一些挑战,如药物的稳定性、辅助成分的选择等。
基于脂质体的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基于脂质体的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在现代医药领域中,药物递送系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
其中,基于脂质体的药物递送系统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靶向性和控释性能而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脂质体的定义、结构以及其在药物递送领域中的应用,并对其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脂质体的定义和结构脂质体是由一层或多层脂质分子组成的微粒体系,其结构由疏水性脂质分子和亲水性脂质分子所构成。
脂质体外层由一层或多层磷脂分子组成,内部则是水性药物或其他活性物质,形成了一种类似细胞膜的结构。
二、基于脂质体的药物递送系统的优势1. 生物相容性:脂质体的外层磷脂分子与人体细胞膜的成分相似,因此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减少药物对机体的毒副作用。
2. 靶向性:通过改变脂质体的表面特性,例如引入靶向分子或调整脂质体的表面电荷,可以使脂质体具有特定的靶向性,从而提高药物的靶向传递效果。
3. 控释性:脂质体可以通过控制磷脂分子的层序结构和改变脂质体的脂质组成,实现对药物的控释。
这种特性对于长期治疗和缓释给药非常有价值。
三、基于脂质体的药物递送系统的应用1. 肿瘤治疗:脂质体在肿瘤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调整脂质体的组成和结构,可以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至肿瘤组织,提高药物的局部疗效并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伤。
2. 疫苗递送:脂质体可以被用作疫苗递送系统,通过包装疫苗抗原,提高疫苗的稳定性,增强免疫效果,并延长疫苗的保护时间。
3. 皮肤递送:脂质体可以用于皮肤递送系统,通过调整脂质体的大小和表面性质,实现药物在皮肤上的控释和靶向递送。
这对于皮肤疾病的治疗和美容护肤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基于脂质体的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基于脂质体的药物递送系统在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研究者们不断探索新的脂质体组成和结构,以实现更好的药物递送效果。
1. 脂质体的改性:通过改变脂质体的组成,研究人员制备出了许多新型脂质体,如固态脂质体、胶束脂质体等,这些脂质体具有更好的药物稳定性和控释性能。
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研究进展
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生物医学工程的不断发展,药物传递系统作为连接药物研发与临床应用的关键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众多药物传递系统中,脂质体作为一种生物相容性好、毒性低、能够有效保护药物并提高药物靶向性的载体,受到了广泛关注。
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作为脂质体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通过主动调控脂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实现药物的高效、精准输送,对于提高药物疗效、降低副作用、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性梳理和总结,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从业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首先将对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发展历程进行简要介绍,为后续研究内容的展开奠定基础。
随后,重点围绕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的关键要素,如脂质体的制备工艺、药物的装载与释放机制、靶向性的实现策略等进行深入探讨。
本文还将对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在不同疾病治疗领域的应用案例进行分析,以展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和优势。
本文将对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推动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二、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的基本原理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是一种基于细胞膜转运机制的先进药物传递系统,其基本原理在于利用脂质体的特殊结构和性质,通过主动靶向和/或主动转运的方式,实现药物的高效、精准和可控释放。
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纳米级囊泡,其结构与生物细胞膜相似,因此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细胞膜融合能力。
这种结构特点使得脂质体能够包裹水溶性或脂溶性药物,并在体内运输过程中保持稳定。
主动载药技术的关键在于利用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或受体,通过配体-受体相互作用或主动转运机制,将药物定向输送到病变组织或细胞。
这种主动靶向策略可以显著提高药物在目标部位的浓度,降低全身副作用,并增强治疗效果。
脂质体还可以通过调节其表面性质(如电荷、亲疏水性等),实现药物在体内的长循环和缓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家论坛#脂质体递药系统的临床研究进展陶 涛(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制剂部,上海200040)[摘 要] 本文将脂质体递药系统按结构、组成和功能分成普通脂质体、多囊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热敏脂质体和免疫脂质体5类,分别介绍其应用和临床研究进展。
[关键词] 脂质体;药物释放系统;临床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 R 9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2838(2008)02-0084-05Recent advances in clinical studies on liposo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T A O T ao (Depart ment o f Pharmaceutics,Shang hai Inst itute of Phar maceutical Indust ry,Shang hai 200040,China)[ABSTRACT] In this paper ,liposomal drug deliver y systems ar e classified as conventio nal liposomes,multivesicula r lipo -somes,long -circulating lipo somes,ther mo -sensitive lipo so mes and immuno lipo so mes,and their r ecent advances in clinical stud -ies ar e rev iewed.[KEY WORDS] liposomes;drug deliver y systems;clinical r esear ch;rev iew[P har m Care &R es,2008,8(2):84-88][作者简介] 陶 涛(1959-),女(汉族),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E -ma il:taotao sipi@脂质体递药系统是20世纪药物制剂技术领域最重要的创新成果之一。
从1965年英国学者Bangham 和Standish 通过电镜发现磷脂在水中自然形成多层囊泡并将其命名为脂质体(liposome)至今,脂质体已从基础研究过渡到临床应用阶段,并已有多个产品成功问世,如多柔比星(阿霉素)脂质体)、柔红霉素脂质体、两性霉素B 脂质体、紫杉醇脂质体、阿糖胞苷脂质体、硫酸吗啡脂质体、甲肝疫苗脂质体和乙肝疫苗脂质体等。
经过近40年的不断努力,脂质体递药系统也从最初的普通脂质体,发展为长循环脂质体、免疫脂质体和热敏脂质体等。
所涉及的药物也从化学合成药,延伸到蛋白药、基因药、疫苗和中药。
本文将脂质体按结构、组成和功能分成普通脂质体(conventional lipo som es)、多囊脂质体(m ultivesicular liposo mes)、长循环脂质体(long -circulating liposomes)、热敏脂质体(therm o -sensitiv e liposomes)和免疫脂质体(im munolipo -somes)5类,综述其作为化学药物递释系统的临床应用现状和临床研究进展。
1 普通脂质体普通脂质体用一般磷脂制备而成,按结构可细分为单层脂质体(unilam ellar vesicles,ULV,图1)和多层脂质体(multilamellar vesicles,M LV,图1)。
普通脂质体主要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从而使所包载的药物在肝、脾、肺和骨髓等富含吞噬细胞的组织器官内蓄积。
1989年,第一个上市的脂质体递药系统是两性图1 普通脂质体示意图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conventional liposomes霉素B 脂质体AmBisome 。
两性霉素B 是一种多烯类广谱抗真菌抗生素,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全身性隐球菌、曲霉菌等真菌感染的一种有效药物,但该药在治疗剂量下存在较严重的毒副作用,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
将两性霉素B 包封入脂质体中,不仅能保持其显著的体内外抗真菌(包括白念球菌、曲霉菌、隐球菌)活性及抗利什曼原虫活性,且毒性明显减少。
迄今为止,已有3种两性霉素B 脂质体在欧美上市(商品名分别为Abelcet 、A mphocil 和AmB-i so me)。
国产两性霉素B 脂质体于2003年上市,商品名为锋克松。
紫杉醇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肿瘤化疗药物,但难溶于水,须将其溶于聚氧乙烯蓖麻油与无水乙醇的复合溶媒(50/50)中制成注射剂使用,临床上常引起中等程度以上的过敏反应。
将难溶于水的紫杉醇#84#药学服务与研究 Pharm Care &Res 2008Apr;8(2)陶 涛.脂质体递药系统的临床研究进展包封于磷脂双分子层中制成脂质体,既能解决紫杉醇的溶解性问题,降低溶媒引发的过敏风险,又能减轻药物毒副反应,提高机体对紫杉醇的耐受性。
因此,国内外多个团队开发紫杉醇脂质体[1-3],2005年国产紫杉醇脂质体力扑素率先问世。
力扑素Ó期临床试验[2]显示,在相同抗过敏条件下,脂质体组与同剂量复合溶媒组治疗乳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相似,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显著差异:紫杉醇脂质体治疗组在第2周期舒张压下降20%的例数显著少于紫杉醇溶液组(P <0.05),其他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皮疹和肌肉痛亦显著少于紫杉醇溶液组(P <0.05)。
最近的临床研究报道[3]:39例恶性肿瘤患者应用紫杉醇脂质体化疗前不进行大剂量激素预处理,在联合使用力扑素和顺铂后,过敏反应的发生率(10.3%)明显低于文献报道中单药紫杉醇化疗后的发生率(34.7%),表明应用紫杉醇脂质体可使患者免除大剂量激素副作用,且方便临床应用。
多柔比星属蒽环类抗肿瘤药,抗肿瘤谱较广,但因其累积剂量对心脏的毒性作用,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
将多柔比星制成脂质体,可以降低其心脏毒性,提高用药剂量。
2002年多柔比星普通脂质体My ocet 在欧洲被批准与环磷酰胺联用,作为转移性乳腺癌一线用药上市销售。
柔红霉素是一种用于治疗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抗生素,但毒性反应大,除有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及脱发外,还有心脏毒性。
柔红霉素脂质体Dauno Xom e 已在美国等15个国家上市,用于治疗与艾滋病病毒相关的卡氏肉瘤。
尚在进行临床研究的普通脂质体制剂有用于治疗白细胞降低症患者真菌感染的制霉菌素脂质体Nyotran [4];用于治疗支气管扩张的环丙沙星脂质体气雾剂ARD -3100[5];用于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阿米卡星脂质体M iKasome [6];用于治疗结肠癌的奥沙利铂类似物脂质体Aroplatin [7];用于治疗复发及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硫酸长春新碱脂质体Marqibo [8]等。
2 多囊脂质体多囊脂质体[9]也由一般磷脂制成,但有别于单层和多层脂质体,它由许多非同心腔室构成,具有更大的粒径(5~50L m )和包封容积,是药物贮库型脂质体递药系统(图2),适合包封水溶性药物于鞘内、皮下、眼内、肌肉等部位注射给药,起缓释作用。
第一个多囊脂质体产品阿糖胞苷脂质体DepoCy t 1999年获FDA 批准鞘内注射治疗淋巴瘤图2 多囊脂质体示意图Fig 2 Schematic diagram of multivesicular liposomes脑膜炎。
大部分患者脑室或鞘内给予50mg DepoCyt 后,脑室和脑脊液中阿糖胞苷的有效浓度可维持14d[10]。
DepoCyt 的Ñ期和Ò期临床研究[11,12]表明,在最大耐受剂量75m g 时,脑室-脑脊液中游离阿糖胞苷的峰浓度(c max )为66L g/m L,清除半衰期(t 1/2B )为141h,而普通阿糖胞苷注射剂的t 1/2B 仅为3.4h[13]。
每2周1次鞘内给予Depo Cy t50mg 与每周2次鞘内注射阿糖胞苷注射剂的对照研究[14]显示,DepoCyt 可明显提高治疗淋巴瘤脑膜炎的疗效:Depo Cy t 组有效率为71%,而对照组仅为15%;患者存活时间Depo Cy t 组为99.5d,对照组为63d 。
2004年,FDA 批准了第二个多囊脂质体产品硫酸吗啡脂质体Depo Dur,硬膜外注射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子宫切除术、剖宫产、深度腹部手术等术后疼痛治疗。
DepoDur 单次硬膜外注射后的止痛周期为48h,无需多次注射或硬膜外导管给药,从而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性和依从性,有利于术后恢复。
临床研究显示:DepoDur 单次硬膜外注射的止痛周期和效果明显优于硫酸吗啡注射剂,而其不良反应与常规阿片类药物类似[9]。
盐酸布比卡因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局部麻醉药之一,开发其长效制剂,有望规避阿片类药物的副作用,且与常规布比卡因相比可减少住院时间,有显著药物经济学优势。
盐酸布比卡因多囊脂质体DepoBupiv acaine 的Ñ期临床试验[9]已证实其长效局部麻醉作用,一些志愿者局部麻醉长达72h 。
术前注射、术中伤口局部浸润或术后大神经旁注射DepoBupiv acaine 行外周神经阻滞的有效止痛时间可达48h,无需使用其他麻醉剂。
3 长循环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又称隐形脂质体(stealth lipo -so mes),由甲氧基聚乙二醇修饰的磷脂组成(见图3)。
尽管传统的脂质体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85#药学服务与研究 Pharm Care &Res 2008Apr;8(2)陶 涛.脂质体递药系统的临床研究进展图3长循环脂质体Doxil示意图Fig3Schem atic diagram of long-circulatingliposomes Doxil药物不良反应,但是它们在体内很容易被免疫系统识别和吞噬,因此脂质体可能还没有到达靶区,就已经被机体清除掉了。
长循环脂质体因表面覆盖了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形成空间位阻和亲水保护层,故能阻止巨噬细胞对脂质体的识别和摄取,从而延长脂质体的血循环时间。
大多数实体瘤的血管生长迅速,外膜细胞缺乏,基底膜变形,导致肿瘤血管渗透性增加,进而产生增强穿透性和延长保留时间的效应(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EPR效应),即大分子药物、药物载体如脂质体等可以穿透肿瘤缺损的血管内皮细胞进入肿瘤组织,并由于清除障碍而高浓度、长时间蓄积在肿瘤组织中。
长循环脂质体可以在循环系统中长期滞留而不被网状内皮系统捕获,因此有可能借助EPR效应富集到肿瘤组织中,最终实现肿瘤的被动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