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扫描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合集下载

核磁共振参数

核磁共振参数

核磁共振参数核磁共振参数在医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本文将详细介绍核磁共振参数的定义、分类、原理以及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一、核磁共振参数的定义核磁共振参数是指在核磁共振平台上所得到的数据和参数,主要用于描述物质的结构、成分和性质。

常见的核磁共振参数包括化学位移、耦合常数、弛豫时间等。

这些参数通过核磁共振仪器采集到的共振信号中提取而来,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价值。

二、核磁共振参数的分类1. 化学位移:化学位移是指核磁共振信号的频率与标准化合物信号的频率之间的差值,以部分百万(PPM)为单位表示。

化学位移是核磁共振参数中最基本和最常见的一个,可以用于确定化合物中不同核的环境和结构。

2. 耦合常数:耦合常数是指在核磁共振谱中观察到的两个相邻核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分析耦合常数,可以得到分子中相邻核之间的距离、角度等信息,对于分子结构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

3. 弛豫时间:弛豫时间包括纵向弛豫时间(T1)和横向弛豫时间(T2),它们描述了核磁共振信号在脉冲作用后的恢复过程。

通过测定样品中不同核的弛豫时间,可以获得样品的物理性质、结构特征以及环境条件等信息。

三、核磁共振参数的原理核磁共振参数是基于核磁共振现象的测定原理得到的。

当样品处于外加静磁场中,核磁共振仪器向样品施加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后,样品中的核自旋矢量将发生进动,并在探测器中引起共振信号。

通过分析共振信号的频率、强度、形状等特征,可以得到相关的核磁共振参数。

四、核磁共振参数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在医学领域,核磁共振参数主要用于医学影像学的诊断和研究。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通过测定样品中不同核的化学位移、弛豫时间等参数,可以获取人体内部组织和器官的高分辨率影像,有助于诊断癌症、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五、核磁共振参数在化学领域的应用在化学领域,核磁共振参数可用于分子结构的鉴定、化合物的定量分析和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通过分析核磁共振谱图中的化学位移、耦合常数等参数,可以确定分子结构中不同原子的位置与相互作用关系,从而为化学合成和分析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核磁共振参数

核磁共振参数

核磁共振参数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是一种用于研究材料结构和性质的重要分析技术,在生物医学、有机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核磁共振技术通过探测样品中原子核的磁共振现象,从而获得样品分子的结构、组成和运动信息。

在进行核磁共振研究时,一些重要的参数对于获得准确的数据和结论非常关键。

接下来,我们将系统地介绍核磁共振中一些重要的参数及其作用。

1. 磁场强度(B0)磁场强度是核磁共振仪中磁场的强度,通常用特斯拉(Tesla, T)为单位。

较高的磁场强度可以提高信噪比,增强分辨率和灵敏度,从而有利于观察和分析样品的细微结构和细节。

常见的核磁共振仪磁场强度包括1.5T、3T和7T,而在高场核磁共振实验室中,甚至可以达到更高的磁场强度,如9.4T、11.7T等。

2. 放射频频率(RF频率)放射频频率是核磁共振实验中用于激发和探测核磁共振信号的频率。

对于不同类型的核磁共振核素,其共振频率会有所不同,而且在不同的磁场强度下也会有所变化。

在进行核磁共振实验时,需要确保所选的放射频频率与样品中核素的共振频率相匹配,以实现有效的信号激发和探测。

3. 核磁共振信号强度核磁共振信号强度是指样品中核磁共振信号的强度和稳定性,通常用信噪比(SNR)来衡量。

较高的信号强度意味着更清晰的信号和更可靠的数据,有助于准确地测定样品中核磁共振峰的位置、形状和强度。

提高核磁共振信号强度可以通过优化实验参数、改进探测器性能和优化样品制备等途径来实现。

4. 脉冲序列脉冲序列是核磁共振实验中用于激发、操控和检测核磁共振信号的脉冲信号序列。

不同的脉冲序列可以实现不同类型的核磁共振实验,如T1加权实验、T2加权实验、扭曲角度谱(DOSY)实验等。

选择合适的脉冲序列可以实现对样品不同性质和动力学过程的研究,为获取特定信息提供重要手段。

5. 核磁共振谱宽核磁共振谱宽指的是核磁共振谱中信号的展宽范围,通常以赫兹(Hz)为单位。

磁共振参数

磁共振参数

磁共振参数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缩写为MR)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原理进行成像和诊断的技术。

它通过对人体或物体施加一个强磁场,并在其中加入特定的无线电波,再通过探头的接收和处理,可以生成清晰的图像。

这些图像可以显示出人体或物体的内部结构、器官和组织的详细情况,从而用于医学诊断、科学研究以及工业应用等领域。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是基于原子核(如氢原子核)的自旋和运动导致的磁矩的产生。

当被放置在强磁场中时,原子核的自旋会对齐并具有不同的能级。

当向这些原子核施加一定频率的无线电波时,会激发这些原子核自旋的共振。

在磁场的作用下,这些共振的原子核会放出一种电磁信号。

这些信号经过放大和处理后,就可以形成图像。

在磁共振成像中,有几个重要的参数需要了解。

首先是磁场强度。

磁场强度是指在磁共振装置中施加的磁场的强度。

常用的磁场强度有1.5特斯拉和3.0特斯拉。

磁场强度越高,图像分辨率越高,但同时也会增加成本和设备的复杂性。

除了磁场强度,还有一个重要的参数是脉冲序列。

脉冲序列是指所施加的无线电频率和强度的变化方式。

常见的脉冲序列有梯度回波序列(Gradient Echo,GE)和自旋回波序列(Spin Echo,SE)。

梯度回波序列对扫描时间要求较低,适用于快速成像,而自旋回波序列对组织对比度更敏感,适用于解剖结构的详细显示。

磁共振成像还有一个重要参数是重复时间(TR)和回波时间(TE)。

重复时间是指两次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而回波时间是指激发脉冲和接收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

这两个参数的选择会影响图像的对比度和分辨率。

对于不同的组织类型和目的,需要根据调整TR和TE 的值来获得最佳的图像质量。

还有一些其他的影响磁共振成像质量的参数,如脂肪抑制、脉冲重复间隔(TI)、视野(FOV)等。

脂肪抑制用于抑制图像中脂肪组织的信号,以增强其他组织的显示。

脉冲重复间隔是指两次激发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用于调整图像对比度。

视野是指扫描区域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图像的分辨率。

磁共振参数

磁共振参数

磁共振参数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原理产生的高分辨率医学影像技术,常用于诊断各种疾病和损伤。

磁共振成像的参数是影响成像质量和临床诊断效果的关键因素,包括磁场强度、脉冲序列、扫描时间等。

本文将就磁共振成像的参数进行详细介绍,并探讨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磁共振成像的磁场强度是影响图像分辨率和对比度的重要参数之一。

一般来说,磁场强度越高,图像的分辨率和对比度越好。

目前临床使用的磁共振成像系统主要有1.5T和3.0T两种磁场强度。

3.0T的磁场强度比1.5T更高,能够提供更高的信噪比和更好的空间分辨率,适用于对解剖结构和病变进行更精细的观察和诊断。

脉冲序列是指在磁共振成像中采用的RF脉冲、梯度脉冲和时间序列的组合方式。

常用的脉冲序列包括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质子密度加权成像和T2*加权成像等。

不同的脉冲序列能够突出不同的组织特征和病变信息,因此在临床诊断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脉冲序列。

扫描时间也是影响磁共振成像的重要参数之一。

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不断改进,扫描时间已经大大缩短,使得患者的舒适度和成像效果得到了提升。

快速成像技术如EPI、SENSE和GRAPPA等的应用也使得磁共振成像的扫描时间更短,从而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对于磁共振成像的参数而言,信噪比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信噪比是成像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它能够反映出图像的清晰度和对比度。

在提高信噪比方面,增大磁场强度和改善硬件设备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针对信噪比较低的情况,也可以通过信号平均、并行成像和计算机重建等技术手段来提高图像质量。

在临床医学中,磁共振成像的参数是根据疾病类型、扫描目的和患者情况来进行选择的。

对于颅脑部的疾病诊断,通常会选择较高的磁场强度和T1加权成像序列;对于脊柱和关节的成像,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脉冲序列来突出软组织或骨组织;对于儿童、孕妇或老年患者,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参数和扫描方式。

磁共振参数

磁共振参数

磁共振参数磁共振参数在医学影像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包括了几个重要的参数,通过这些参数可以更加清晰地获取患者的内部器官和组织的图像信息,有助于医生做出更加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本文将从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开始,逐步介绍磁共振参数的相关内容。

首先, 磁共振成像(MRI)是通过对人体进行磁场和电磁波的作用来获取人体内部结构的一种成像技术。

在磁共振成像中,最基本的参数之一是重复时间(TR),它是指每次重复扫描的时间间隔,单位是毫秒。

较长的TR会产生T1加权图像,较短的TR会产生T2加权图像。

而T1加权图像和T2加权图像对组织的成像效果不同,能够显示组织内部不同的对比度和分辨率,有助于医生判断组织的病变情况。

其次, 磁共振成像中的另一个重要参数是回波时间(TE),它是指扫描脉冲的持续时间,单位也是毫秒。

较长的TE会产生T2加权图像,较短的TE会产生T1加权图像。

与TR 一样,TE的不同取值也会影响图像对比度和分辨率。

通过合理设置TE参数,可以更好地显示组织的病变情况。

另外, 磁共振成像中的扫描层数(Slice Thickness)也是一个重要参数,它是指每层图像的厚度。

较薄的层厚可以获得更高的空间分辨率,但是会增加扫描时间。

较厚的层厚可以减少扫描时间,但是会降低空间分辨率。

医生可以根据具体的临床情况来灵活选择slice thickness,以获得最佳的影像效果。

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其他的参数,例如磁场强度、磁共振成像的平面、磁共振成像的分辨率等,都是影响磁共振成像效果的重要因素。

通过合理设置这些参数,可以获得更加清晰、准确的磁共振成像图像,有利于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更全面、准确的评估。

磁共振参数是影响磁共振成像效果的重要因素,合理设置这些参数能够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

对这些参数的深入理解和熟练运用对于医学影像人员来说至关重要。

磁共振 扫描参数

磁共振 扫描参数

磁共振扫描参数磁共振扫描参数是指在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时,医生或技术人员可以设置的一些参数,这些参数可以影响图像的质量和解剖结构的显示。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见的磁共振扫描参数及其作用。

1. TR:重复时间(Repetition Time)重复时间是指每次重复扫描的时间间隔,它影响图像的对比度和信噪比。

较长的TR时间可以增加信噪比,但对扫描时间会有较大影响。

较短的TR时间可以减少扫描时间,但图像的信噪比会降低。

2. TE:回波时间(Echo Time)回波时间是指从RF脉冲的激发到接收到回波信号的时间间隔,它影响图像的对比度和病变显示。

较短的TE时间可以增强T1加权图像的信号强度,较长的TE时间可以增强T2加权图像的信号强度。

3. TI:反转时间(Inversion Time)反转时间是指RF脉冲与重复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它影响图像的对比度和组织的显示。

通过设置不同的TI时间,可以实现对不同病变的优化显示。

例如,通过设置合适的TI时间,可以增强脑脊液的信号,从而更好地显示脑脊液抑制图像。

4. Flip Angle:翻转角度翻转角度是指RF脉冲磁场强度与静态磁场的夹角,它影响图像的对比度和信号强度。

较小的翻转角度可以增强T1加权图像的对比度,较大的翻转角度可以增强T2加权图像的对比度。

5. Slice Thickness:层厚层厚是指每个图像切片的厚度,它影响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扫描时间。

较薄的层厚可以提高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但会增加扫描时间。

较厚的层厚可以减少扫描时间,但会降低图像的空间分辨率。

6. Field of View(FOV):视野视野是指图像所显示的解剖结构的大小,它由患者体部的尺寸和扫描区域决定。

较大的FOV可以显示更广阔的解剖结构,但会降低图像的空间分辨率。

较小的FOV可以提高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但显示的解剖结构范围会受限。

7. Matrix Size:矩阵大小矩阵大小是指图像像素的数量,它影响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显示质量。

核磁谱线宽度与弛豫时间的关系

核磁谱线宽度与弛豫时间的关系

核磁谱线宽度与弛豫时间的关系
核磁共振(NMR)谱线宽度与弛豫时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核磁共振谱线宽度是描述NMR信号在频率轴上展宽的参数,而弛豫时间则是描述了核自旋在外加磁场中的热运动和相互作用导致的信号衰减的时间参数。

首先,我们来看T1弛豫时间。

T1弛豫时间是描述自旋系统中磁化强度沿外加磁场方向恢复到平衡态的时间。

在NMR谱线上,T1时间较长的核自旋会导致较窄的谱线宽度,因为这些核自旋的磁化强度恢复到平衡态的速度较慢,谱线展宽的程度较小。

相反,T1时间较短的核自旋会导致较宽的谱线,因为它们的磁化强度恢复到平衡态的速度较快,谱线展宽的程度较大。

其次,我们再来看T2弛豫时间。

T2弛豫时间是描述自旋系统中相干磁化强度衰减到初始值1/e时所需的时间。

在NMR谱线上,T2时间较长的核自旋会导致较窄的谱线宽度,因为这些核自旋的相干磁化强度衰减的速度较慢,谱线展宽的程度较小。

相反,T2时间较短的核自旋会导致较宽的谱线,因为它们的相干磁化强度衰减的速度较快,谱线展宽的程度较大。

另外,还有T2时间,它描述了自旋系统中各种不均匀因素导致
的相干磁化强度衰减的时间。

T2时间较短会导致较宽的谱线,因为
相干磁化强度衰减得较快,谱线展宽的程度较大。

总的来说,弛豫时间与核磁共振谱线宽度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弛豫时间越长,谱线宽度越窄;弛豫时间越短,谱线宽度越宽。

这种关系在NMR谱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样品的
性质和相互作用。

核磁共振波谱解析的主要参数

核磁共振波谱解析的主要参数

核磁共振波谱解析的主要参数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波谱是一种高分辨无损的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化学、药学、材料科学等领域。

核磁共振波谱解析的主要参数包括信号强度、化学位移、偶合常数、弛豫时间以及分辨率等。

下面将对这些参数进行详细介绍。

1. 信号强度(Signal Intensity):信号强度反映了溶液中特定核的相对丰度或浓度。

在NMR波谱中,信号强度通常用积分面积或峰高度表示。

2. 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化学位移是核磁共振波峰在频率轴上的位置。

它是相对于参考物质(通常是四氢呋喃或二甲基硫醚)定义的,并且与共振核周围的电子环境有关。

化学位移通常以δ值表示,以部分百万分之一(ppm)为单位。

3. 偶合常数(Coupling Constant):偶合常数是描述磁共振核之间相互作用的参数。

它反映了不同核自旋之间的耦合程度。

在NMR波谱中,可以通过峰间的分裂模式来确定偶合常数。

4. 弛豫时间(Relaxation Time):弛豫时间是核磁共振过程中,自旋系统从高能态向低能态返回的速度。

主要有纵向弛豫时间(T1)和横向弛豫时间(T2)两个参数。

T1反映了自旋系统恢复到热平衡所需的时间,而T2则是自旋之间能量转移和相干性的衰减时间。

5. 分辨率(Resolution):分辨率是指NMR波谱中两个峰之间的最小频率差。

它取决于核磁共振仪的仪器分辨率和样品的纯度。

较高的分辨率意味着可以分辨更多的峰并提供更多的结构信息。

除了以上主要参数外,还有一些其他与NMR波谱解析相关的参数:6. 强度归一化(Normalization):强度归一化用于将不同波峰的信号强度标准化,以便比较不同实验的结果。

7. 脉冲宽度(Pulse Width):脉冲宽度是指核磁共振仪在激发和检测过程中所施加的射频脉冲的宽度。

脉冲宽度的选择将影响到信号的强度和分辨率。

核磁共振扫描参数

核磁共振扫描参数

核磁共振扫描参数核磁共振扫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简称MRI)是一种利用原子核在外磁场和射频场作用下发生共振现象的原理,通过对信号的检测和处理,得到人体组织的形态和功能信息的医学影像技术。

1.重复时间(RepetitionTime,简称TR):TR是从一个激发脉冲开始到下一个激发脉冲开始的时间间隔,单位为毫秒。

较短的TR可以提高图像的对比度,但会增加扫描时间。

2.回波时间(EchoTime,简称TE):TE是激发脉冲开始到信号回波的时间间隔,单位为毫秒。

较短的TE可以提高图像的对比度,特别是对液体和脂肪组织有较好的对比度。

3.扫描平面(SlicePlane):扫描平面是指在人体中需要观察的特定平面,如横断面、矢状面或冠状面等。

4.矩阵大小(MatrixSize):矩阵大小是图像的像素数目,决定了图像的分辨率。

较高的矩阵大小可以提高图像的细节展示,但会增加扫描时间和图像文件大小。

5.出血时间(TimeofFlight,简称TOF):TOF技术利用流体在动脉和静脉中的不同信号强度来提取血管信息。

出血时间越长,对静脉的信号越强,可观察到更多的血管结构。

6.空间分辨率(SpatialResolution):空间分辨率表示图像中的最小可见结构大小,受到扫描时间、像素大小和矩阵大小等因素的影响。

7.扇形角度(FlipAngle):扇形角度是指激发脉冲与磁场方向之间的夹角。

较大的扇形角度可以提高图像的对比度,但也会增加激发脉冲的能量和扫描时间。

8.脂肪抑制(FatSuppression):脂肪抑制技术通过特定的脉冲序列抑制脂肪信号,使得其他组织的对比度更加明显。

这些参数的设置可以根据不同的临床需求和扫描部位进行调整,以获得最佳的图像质量和解剖信息。

核磁共振扫描的参数调整需要经验和专业知识,医生和技术人员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优化,以提供准确、清晰的图像。

核磁共振扫描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核磁共振扫描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fse快速自旋回波epidwi平面回波弥散成像trfse快速恢复快速自旋回波wfipops水脂分离成像gre梯度回波ssfp稳态自由进动序列spgr扰相位梯度回波bssfp平衡稳态自由进动序列flair液体衰减反转恢复mratof时间飞跃法磁共振动压水像脉血管成像stir短时间反转恢复mrv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压脂像mru磁共振尿路成像
4:均匀性 5:伪影 信噪比 信号噪声比SNR (Signal to noise ratio )。
信噪比指组织信号与随机背景噪声的比值。 信号是指感兴趣区内像素的平均值。 噪声指同一感兴趣区内像素的标准差。若图像 显示颗粒状不规则,像电视上的雪花,则此图 像噪声较多。 增加信号强度或降低噪音可提高信噪比。 信噪比高图像质量好。
GRE STIR
LSDWI EPIDWI
BSSFP WFI ”pops
WATER FAT MRA“TOF”MRCP
MRU MRM
常用扫描参数 TR 重复时间NSL扫描层数 TE 回波时间Slice Thickness层厚 TI反转时间Slice Gap层间距
FOV 视野NEX激励次数 Matrix矩阵ETL回波连长度 FA反转角BWTH采样带宽 FC流动补偿Phase FOV Ratio 相位编码方向SAT饱和技术与读方向视野的比率NPW无相位卷褶伪影 Scan time 扫描时间SE Sequence Scan time=TR×NPE ×NEX FSE Sequence Scan time=TR×NPE ×NEX ÷ETL In Three dimensional imaging Scan time=TR×NPE×NEX ×NSL NEX:Number of excitation 激发次数 NPE:Number of Phase encoding 相位编码数NSL:Number of slices 扫描层数 ETL:Echo train length 回波链长度 TR:Repetition time 重复时间 扫描时间

磁共振 参数

磁共振 参数

磁共振参数摘要:1.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2.磁共振成像的参数及其作用3.常用磁共振成像参数的种类和选择4.磁共振成像参数对成像效果的影响5.磁共振成像参数的优化和调整正文: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重要的医学影像技术,它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使人体组织产生信号,然后对信号进行检测和分析,从而得到人体内部结构的图像。

磁共振成像的参数是影响成像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了解和掌握这些参数对于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至关重要。

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使人体组织产生信号。

磁共振成像设备产生强磁场,使人体组织中的原子核产生共振信号。

这些信号被接收和分析,然后转换成图像。

磁共振成像的参数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磁共振成像的参数及其作用磁共振成像的参数主要包括梯度磁场、射频脉冲、回波时间、回波强度、激发角度、频率编码和相位编码等。

这些参数分别影响成像的信噪比、对比度、分辨率和速度等方面。

2.常用磁共振成像参数的种类和选择在磁共振成像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成像目的和组织特性,需要选择不同的参数。

例如,对于颅脑成像,通常选择较长的回波时间和较短的回波强度,以获得较高的信噪比和对比度;对于腹部成像,通常选择较短的回波时间和较高的回波强度,以获得较快的成像速度和较好的组织对比度。

3.磁共振成像参数对成像效果的影响磁共振成像参数对成像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梯度磁场和射频脉冲的强度和时间会影响成像的信噪比和对比度;回波时间和回波强度会影响成像的分辨率和速度;激发角度和频率编码、相位编码会影响成像的空间分辨率和方向性。

4.磁共振成像参数的优化和调整磁共振成像参数的优化和调整是提高成像质量和效果的关键。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成像目的和组织特性,选择合适的参数,并进行优化和调整,以获得最佳的成像效果。

总之,磁共振成像参数对成像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和掌握这些参数对于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至关重要。

核磁共振参数

核磁共振参数

核磁共振参数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物理技术,可以在不破坏样品的情况下获取大量关于其结构和性质的信息。

在化学、生物学、医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测量核磁共振参数可以得到样品的结构、动力学以及对外界环境的响应等重要信息。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一些与核磁共振相关的重要参数,包括化学位移、耦合常数、弛豫时间等。

一、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化学位移是核磁共振谱线上信号的频率和参照物信号频率的差值,通常用单位 ppm(百万分之一)来表示。

化学位移与核素周围的电子环境有关,可以提供关于化合物结构和化学环境的信息。

化学位移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delta = \frac{\nu - \nu_{\text{参照物}}}{\nu_{\text{参照物}}} \times10^6\]\(\delta\) 为化学位移, \(\nu\) 为信号频率,\(\nu_{\text{参照物}}\) 为参照物的信号频率。

二、耦合常数(Coupling Constant)对于一个有多个相邻原子的核磁共振信号,其谱线通常会发生分裂,这是由于不同核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的。

耦合常数描述了这种相互作用的强度,通常用单位 Hz 来表示。

耦合常数可以帮助确定分子结构以及质子相对位置。

耦合常数的大小与相邻核之间的距离、化学环境以及分子构型等因素有关。

三、弛豫时间(Relaxation Time)核磁共振信号的衰减过程可以用弛豫时间来描述。

弛豫时间分为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和自旋自旋弛豫时间(T2)。

T1 描述的是核磁共振信号在外部磁场作用下,从激发状态回到平衡状态的过程,而 T2 描述的是核磁共振信号由于各种不均匀性而引起的相位衰减过程。

弛豫时间的大小可以提供关于样品运动、结构等信息。

四、核磁共振频率(NMR Frequency)核磁共振频率是指在给定的磁场下,特定核素的核磁共振信号对应的频率。

核磁片上的参数解读

核磁片上的参数解读

核磁片上的参数解读核磁片是一种用于核磁共振成像(MRI)扫描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片子通常可视为一种包含数据的图像或图表,并提供有关扫描过程的详细信息。

下面将详细讨论核磁片上的参数解读。

核磁片上常见的参数之一是像素强度。

在核磁共振成像中,每个像素代表扫描区域内的一个小区域。

像素强度反映了该区域的信号强度。

较亮的像素对应于较高的信号强度,而较暗的像素则表示较低的信号强度。

核磁片上的参数还包括扫描序列类型。

核磁共振成像可以使用不同的扫描序列,如T1加权、T2加权和脉冲序列。

T1加权序列在显示解剖结构方面较为清晰,而T2加权序列则对病变和炎症更为敏感。

脉冲序列可用于检测病灶的动态变化。

另一个重要的参数是对比度。

对比度决定了图像中不同组织之间的差异程度。

较高的对比度使得不同组织之间更易于区分,而较低的对比度则可能导致结构的混淆。

因此,核磁片上的对比度是评估图像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核磁片上还可能显示扫描的切片位置。

这对于准确定位扫描区域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多个扫描序列的比较和病灶的定位方面。

切片位置通常以解剖标志物或特定坐标系来描述,以确保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

核磁片上的参数还可能包括扫描时间和图像分辨率。

扫描时间指的是进行MRI扫描所需的时间间隔。

图像分辨率表示图像中可见细节的数量和清晰度,通常与像素的密度和边缘锐度有关。

这些参数对于评估扫描效果和优化图像质量至关重要。

核磁片上的参数解读对于理解MRI扫描的结果至关重要。

像素强度、扫描序列类型、对比度、切片位置、扫描时间和图像分辨率等参数都提供了有关扫描过程和所观察到的图像特征的重要信息。

通过仔细解读这些参数,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和评估患者的病情。

磁共振扫描 层厚 层间隔 层间距的关系

磁共振扫描 层厚 层间隔 层间距的关系

磁共振扫描层厚层间隔层间距的关系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的高端影像技术。

在MRI扫描中,层厚、层间隔和层间距是三个重要的参数,它们共同决定了图像的质量和细节。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三个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最终的MRI图像。

一、层厚层厚指的是每一层扫描的厚度,通常以毫米为单位。

层厚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图像的空间分辨率。

较薄的层厚可以提供更高的分辨率,从而更好地显示组织的细微结构。

然而,较薄的层厚也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扫描时间,这可能导致图像的模糊或运动伪影。

因此,在选择层厚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和患者的状况进行权衡。

二、层间隔层间隔是指相邻两层之间的距离。

这个参数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扫描时间,同时避免相邻层的重叠。

较小的层间隔可以减少扫描时间,但也可能导致图像的分辨率降低。

因此,在选择层间隔时,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以便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扫描时间。

三、层间距与层厚和层间隔的关系层间距是相邻两层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它与层厚和层间隔有密切的关系。

在常规的MRI扫描中,层间距通常等于层厚。

这意味着每层图像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等于该层的厚度。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为了获得更好的图像质量或更少的扫描时间,可以调整层间距与层厚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某些高分辨率的扫描序列中,可能会使用较小的层厚和较小的层间距来提高图像质量。

四、总结磁共振成像中的层厚、层间隔和层间距是相互关联的参数,它们共同决定了图像的质量和细节。

在选择这些参数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和患者的状况进行权衡。

了解这些参数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MRI图像的生成过程,并为未来的研究和技术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磁共振 参数

磁共振 参数

磁共振成像(MRI) 是一种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获取人体内部结构图像的技术。

在进行MRI 检查过程中,需要调整一系列参数以获得最佳的图像质量并满足特定临床需求。

以下是磁共振成像参数的一些例子:
TR (Repetition Time): 这是一个关键的MR 参数,指定了两个连续脉冲之间的间隔。

TR 决定图像的对比度和噪声水平。

TE (Echo Time): 这是一个确定图像T2 反映能力的重要参数,指定从发射脉冲到读取信号的时间。

FA (Flip Angle): 这个参数决定激发强度和信号振幅。

FA 越大,组织内氢质子的翻转角度越大,从而获得更多信号。

* FOV (Field of View): 这个参数决定了被扫描区域的大小和范围。

Matrix Size: 这个参数决定了最终图像的分辨率,即每个像素代表的实际空间量。

Slice Thickness: 这个参数定义了每次获取图像的厚度。

Number of Averages (NA): 这个参数控制了数据收集的数量。

增加NA 可以降低噪声水平,改善图像质量。

Bandwidth (BW): 这个参数限制了能够检测到的最大频率变化范围。

增大BW 可以增加图像的SNR 和空间分辨率。

这些参数之间相互关联,并且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以优化图像质量和满足临床需求。

与熟练的操作人员合作,医生可
以选择最适合患者的具体检查参数设置。

磁共振成像参数解读--基本概念

磁共振成像参数解读--基本概念

磁共振成像参数解读--基本概念sefd“磁共振成像原理太复杂了,不仅扫描序列多而且成像参数也多!”——这是几乎所有从事磁共振工作的人员(扫描技师和诊断医生)都有的共同感触。

据笔者观察,由于缺乏对磁共振参数正确、全面的理解,很多人在工作中修改某些参数之后,结果导致图像质量变差甚至无法达到诊断的要求。

磁共振成像参数较其他成像设备确实多而且更复杂,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每个参数的意义和规律,我们完全可以驾驭这些参数并更好的发挥磁共振成像的优势。

那么首先我们需要的就是建立一个基本概念和意识。

基本参数和导出参数磁共振成像参数学习过程中,笔者强烈建议大家首先要牢记基本参数和导出参数这一基本概念,也是最重要的基础。

这样的概念划分能让我们在参数学习过程中更清晰的把握主线,不仅方便记忆也更有利于活学活用。

1、基本参数也称初级参数或一级参数。

这些参数简单的说就是扫描界面上大家看得见也修改得了的扫描参数。

如重复时间(TR)、回波时间(TE)、接收带宽(Bandwidth)、回波链长度(ETL)、成像视野(FOV)、频率及相位编码矩阵等等。

这些参数是大家可以修改的,但每修改一个参数都会导致图像质量发生相应的变化。

而我们还有必要了解的是我们常忽略的参数,即导出参数。

2、导出参数也称为二级参数,它是由基本参数决定的一组参数。

导出参数说的更确切一些就是我们所能看到的图像的各种属性,包括对比度、信噪比、空间分辨率等。

通常我们所说的图像质量其实就是通过评估这些导出参数而得到的主观感受。

尽管对于图像质量评估带有一定主观色彩,但事实上有关图像质量的几个重要属性如对比度、信噪比和空间分辨率等我们也是可以客观量化分析的。

在所有的导出参数中图像对比度是最重要的一个参数,也是在确定扫描方案中最有决定意义的指标。

3、二者的关系基本参数与导出参数的关系其实就是明线与暗线的关系。

明线是我们可以直接加以调整和改变的,而暗线则是由明线所导致的结果。

我们可以把导出参数看成是基本参数的导出函数。

2 核磁共振

2 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从结构到动力学了解核磁共振原理常用核磁共振实验技术介绍设备介绍核磁共振实验的一些技巧主要内容一核磁共振原理及参数二常用的核磁共振技术三化学所核磁共振仪器介绍 四核磁共振实验的一些技巧B 0EΔEβα核磁共振现象一、核磁共振原理及参数ΔE =γhB o 2π=h ν核磁共振条件原子核按自旋量子数I的数值分为以下三类1)中子数、质子数均为偶数,则I = 02)中子数与质子数其一为偶数,另外一个为奇数,则为半整数,如I = 1/2;1H, 13C, 15N, 19F, 31P, 77Se, 113Cd, 119Sn, 195Pt, 199Hg等I = 3/2; 7Li, 9Be, 11B, 23Na, 35Cl, 37Cl, 39K, 63Cu, 79Br等I = 5/2; 17O, 25Mg, 27Al, 55Mn, 67Zn等I= 7/2, 9/2等3) 中子数、质子数均为奇数,则I为整数,例如2H, 6Li, 14N等I= 1但是只有2)和3)类原子核是核磁共振研究的对象。

它们之中又分为1)I = 1/2;的原子核,电荷平均分布在原子核表面,核磁谱线窄,最宜于核磁共振检测2)I>1/2;的原子核,电荷在原子核表面呈非均匀分布,具有电四极矩机制0.066340.48110.8411/2131P3.69x10-419.865-5.31881/20.04729Si 0.2126.0774.9765/2127Al 0.092526.4667.080133/2123Na 0.8394.0825.1811/2119F 1.76x10-425.1446.72831/20.0110813C 0.1332.0848.58433/20.804211B 0.2738.86610.39753/20.92587Li 110026.7521/20.999851H 检测灵敏度c 共振频率b 磁旋比a 自旋天然丰度同位素a 磁旋比的单位是107弧度/特斯拉/秒b 共振频率以1H 频率为100MHz 作参考c 检测灵敏度以1H 为1作为参考,并考虑了同位素的天然丰度。

核磁频率和磁感应强度的关系

核磁频率和磁感应强度的关系

核磁频率和磁感应强度的关系核磁共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物理过程,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化学和物理领域。

在核磁共振中,电子和原子核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发生核磁共振现象。

磁感应强度和核磁共振频率之间的关系是核磁共振的重要特征之一。

以下是核磁频率和磁感应强度的关系的详细介绍:1. 磁感应强度磁感应强度是磁场的强度,通常用特斯拉(T)作为单位。

磁感应强度是由磁场源产生的磁力线密度决定的。

在核磁共振中,强磁场是产生核磁共振的必要条件。

2. 核磁共振频率核磁共振频率是指原子核在磁场中振荡的频率,也称为拉莫尔频率。

其单位为赫兹(Hz)或兆赫(MHz),与磁场的强度和核自旋数相关。

不同的核具有不同的核磁共振频率。

3. 核磁矩核磁共振中,原子核具有磁矩,表示为μ。

核磁矩是描述原子核在磁场中响应的物理量。

核磁矩与核自旋数、质量、电荷等参数相关。

4. 核磁共振频率与磁感应强度的关系核磁共振频率与磁感应强度呈正比关系,表示为ν=γB0,其中,ν为核磁共振频率,B0为磁感应强度,γ为旋磁比。

旋磁比是描述核磁共振频率与磁感应强度之间关系的重要物理常数。

5. 举例说明以氢原子核的核磁共振为例,氢原子核的旋磁比为 2.68×10⁸ T-1s-1,即1 T的磁场中,氢原子核的核磁共振频率为2.68×10⁸ Hz或268 MHz。

当磁场强度增加到10 T时,核磁共振频率将增加到2.68×109Hz或2.68 GHz。

总之,核磁共振频率与磁场强度之间的关系是核磁共振的关键特征,也是许多生物医学、化学和物理研究的基础。

理解这个关系对于深刻理解核磁共振的原理和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核磁共振与磁场共振频率的关系

核磁共振与磁场共振频率的关系

核磁共振与磁场共振频率的关系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NMR)是一种用于研究物质结构和性质的重要技术手段。

而在NMR技术中,磁场共振频率则是一项关键参数。

本文将探讨核磁共振与磁场共振频率的关系,并对其涉及的原理进行详细解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是通过对原子核的核磁矩进行激发和检测来获取信息的一种技术。

在强磁场的作用下,原子核的核磁矩会在外加射频场的作用下发生共振现象,这个射频场的频率就是磁场共振频率。

而核磁矩的共振频率与外加磁场的强度和方向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次,我们来具体探讨核磁矩与磁场共振频率之间的关系。

核磁矩是与原子核内部粒子的运动状态相关的物理量,它的大小与核内部质子和中子的自旋有关。

自旋是一种量子力学描述粒子自旋状态的属性,对于质子和中子来说,自旋的取值范围为1/2或-1/2。

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核磁矩会受到磁场力矩的作用而发生旋转。

而磁场力矩的大小与磁场的强度和核磁矩的取向有关。

具体而言,对于一个自旋为1/2的核子来说,其核磁矩与磁场方向平行时,力矩为最大,核磁矩会发生Larmor进动,进动的频率就是磁场共振频率。

而对于自旋为-1/2的核子来说,核磁矩与磁场方向反平行时,力矩同样最大,也会引起进动。

进而,我们需要关注如何计算磁场共振频率。

根据量子力学的理论分析,核磁矩的进动频率与外加磁场的强度和核磁矩的取向有关,并可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ν = γB,其中ν为磁场共振频率,γ称为旋磁比,B为外加磁场的强度。

旋磁比是描述原子核对外加磁场的响应程度的物理量。

旋磁比与核素种类、核子的质量以及核子的电荷有关。

不同的核素具有不同的旋磁比。

例如,氢核具有较高的旋磁比,其磁场共振频率相对较大;而碳核则具有较低的旋磁比,其共振频率较小。

最后,我们应关注核磁共振在科学研究和医学诊断中的应用。

核磁共振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物理、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可以用于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分子间相互作用、动力学过程等。

磁共振参数

磁共振参数

磁共振参数(实用版)目录1.磁共振参数的定义和重要性2.磁共振参数的分类3.常见磁共振参数及其作用4.磁共振参数对磁共振成像的影响5.磁共振参数的优化和调整正文磁共振参数是在磁共振成像(MRI)过程中,用来描述和控制磁共振信号的一系列物理量。

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重要的医学影像技术,通过对人体内部组织的磁共振信号进行探测和分析,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影像,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磁共振参数的优化和调整对于获得清晰、准确的磁共振成像至关重要。

磁共振参数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控制磁共振信号产生的参数,如射频脉冲、梯度脉冲等;另一类是描述磁共振信号特性的参数,如信号强度、信号对比度等。

这些参数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磁共振成像的质量。

在磁共振成像过程中,常见的磁共振参数有:1.射频脉冲:射频脉冲是激发磁共振信号的关键因素,其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都会影响磁共振信号的强度和特性。

2.梯度脉冲:梯度脉冲用于在空间上编码磁共振信号,其强度和持续时间会影响磁共振成像的空间分辨率。

3.信号强度:信号强度是衡量磁共振成像亮度的参数,与射频脉冲的强度和梯度脉冲的强度有关。

4.信号对比度:信号对比度是衡量不同组织磁共振信号差异的参数,可以通过调整梯度脉冲和射频脉冲来实现。

5.成像时间:成像时间是指磁共振成像的扫描时间,会影响磁共振成像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磁共振参数对磁共振成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磁共振成像的质量:参数的优化和调整可以提高磁共振成像的质量,包括信噪比、分辨率和对比度等。

2.磁共振成像的准确性:参数的设置会影响磁共振成像的准确性,如对组织结构的定量和定位等。

3.磁共振成像的安全性:参数的设置还会影响磁共振成像的安全性,如射频脉冲的强度等。

因此,磁共振参数的优化和调整对于磁共振成像至关重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间的相互关系
z常用扫描参数
z怎么判断图像质量?
z典型病例
常用扫描序列
SE 自旋回波LSDWI线扫描弥散成像
FSE 快速自旋回波EPIDWI 平面回波弥散成像TR-FSE快速恢复快速自旋回波WFI ”pops”水脂分离成像GRE 梯度回波SSFP稳态自由进动序列SPGR 扰相位梯度回波BSSFP平衡稳态自由进动序列FLAIR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MRA“TOF”时间飞跃法磁共振动(压水像)脉血管成像STIR 短时间反转恢复MRV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压脂像)MRU磁共振尿路成像
MRM磁共振脊髓成像
MRCP磁共振胆囊成像
SE FSE FLAIR
GRE STIR
LSDWI EPIDWI
BSSFP
WFI ”pops
WATER
FAT
MRA“TOF”MRCP
MRU MRM
常用扫描参数
TR 重复时间NSL扫描层数
TE 回波时间Slice Thickness层厚
TI反转时间Slice Gap层间距
FOV 视野NEX激励次数
Matrix矩阵ETL回波连长度
FA反转角BWTH采样带宽
FC流动补偿Phase FOV Ratio 相位编码方向SAT饱和技术与读方向视野的比率NPW无相位卷褶伪影
Scan time 扫描时间SE Sequence Scan time=TR×NPE ×NEX
FSE Sequence Scan time=TR×NPE ×NEX ÷ETL In Three dimensional imaging
Scan time=TR×NPE×NEX ×NSL NEX:Number of excitation 激发次数
NPE:Number of Phase encoding 相位编码数NSL:Number of slices 扫描层数
ETL:Echo train length 回波链长度
TR:Repetition time 重复时间
扫描时间
增加减少
延长TR 缩短TR
增加矩阵减少矩阵
增加激励次数减少激励次数减少回波链长度增加回波链长度三维扫描片增加三维扫描片减少
接受带宽(BW)Bandwidth接收带宽:(The frequency at
Which signal is sampled)指取样信号的
频率宽度
MR机自动可变带宽取决于所选的TE、Matrix、FOV
带宽增加:信噪比降低、最小TE降低、
化学位移影降低、增加扫描层数带宽减小:信噪比增加、最小TE增加、化学
位移影增加、减少扫描层片数
化学位移
运动伪影层面数目最小TE 、ES 时间取样时

信噪比带宽
下图中窄带宽所读取的信号量与宽带宽相同但噪音较少
z注:以上两张图是从书上翻拍的。

回波连长度(ETL)
E T L(Echo train length),回波链长度,是快速自旋回波中每个TR时间内施加180度射频脉冲的数目“即获取的回波数”,又称快速系数,用于FSE及FIR“即快速反转恢复序列”。

ETL增加:扫描时间缩短,扫描层数减少,信噪比降低,相位编码必是ETL的倍数。

↓↑

↑↓↑↓↑↓↑↓空间分辨率↓
扫描时间↓信噪比↑扫描时间↑信噪比↓空间分辨率↑MATRIX 信噪比↓范围↓卷褶伪影↑空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信噪比↑扫描范围↑FOV
信噪比↓扫描范围↓空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信噪比↑扫描范围↑SLICE THICKNESS
信噪比↓扫描时间↓扫描时间↑信噪比↑NEX
T2加权↓信噪比↑信噪比↓T2加权↑TE
信噪比↓层数↓扫描时间↓T1加权↑TR
成像参数
什么图像是好图像?
能达到诊断要求的图像就是好图像。

怎么判断图像质量?
1:信噪比
2:空间分辩率
3:对比度或对比噪声比
4:均匀性
5:伪影
信噪比
信号噪声比SNR (Signal to noise ratio )。

信噪比指组织信号与随机背景噪声的比值。

信号是指感兴趣区内像素的平均值。

噪声指同一感兴趣区内像素的标准差。

若图像
显示颗粒状不规则,像电视上的雪花,则此图
像噪声较多。

增加信号强度或降低噪音可提高信噪比。

信噪比高图像质量好。

被检组织的性质影响信噪比,质子密度高
SNR高,如脑、软组织;质子密度低SNR
低,如致密骨、肺等。

高信噪比高对比度
空间分辨率
Spatial resolution是指对图像细微结构的显示率,即对物体空间大小(两点间距离)的辨别能力。

提高图像空
间分辨率时,图像信噪比下降。

决定空间分辨率除MR机的磁场强度、梯度磁场等因素外,主要有体素(Voxel)和信噪比两个因素。

图像的像素(Pixel)=视野/矩阵。

体素是三维结构=像素×深度(层厚)。

即体素大小取决于层厚、视野和像素矩阵大小。

层厚越厚,信噪比升高;体素大,空间分辨率下降,图像越模糊。

视野越大,像素大,信噪比升高;空间分辨率下降矩阵增大,像素数增加、像素越小,空间分辨率越高,信噪比下降,扫描时间延长。

层厚3mm 层厚10mm
层厚增加,分辨率降低
矩阵越大分辨率越高
384X256256X192
对比度或对比噪声比
图像对比度及对比噪声比图像对比度是两种组织间信号强度的差异(如健康和病变组织对比)。

也可用对比噪声比来表示(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CNR指图像中相邻组织结构间SNR的差异。

缺少对比将不能识别肝脏较小的转移灶
除来源于组织结构性质的内在因素外,脉冲序列(SE GRE等)和扫描参数对图像对比度有直接影响
TR的影响:
1、对T1对比度的影响,TR短,T1对比度强,短T1组织产生
高信号。

2、对T2对比度的影响,TR长得T2加权像
TE的影响:改变TE主要影响T2对比度,TE越长信号衰减越重,短T1的韧带肌腱等信号强度降低,TE 延长,长T2含液体组织的对比度增加,信号强度增高。

TI的影响,在IR序列中,图像对比度主要受TI影响,抑制脂肪TI值很短,抑制T1值长的水TI值应长。

翻转角的影响,在GRE序列中,翻转角小产生T2*像造影剂的影响,如GD-DTPA 缩短T1和T2,T1信号增高.
Good Contrast, Good SNR,
均匀度
图像的均匀度很重要,是指图像上均匀物质信号强度的偏差,偏差越大说明均匀度越低。

伪影
是指图像中出现的所有不属于被检对象、致使图像质量下降的影像,也称为鬼影。

根据伪影产生的原因可分为装备伪影、运动伪影和金属异物伪影等。

伪影可表现为图像重叠、缺失、变形、模糊以及出现与组织器官不符的图像。

伪影主要从三方面影响诊断:
1、出现假病灶,造成假阳性误诊。

2、掩盖病灶,造成假阴性漏诊。

3、图像质量明显下降,甚致无法分析诊断。

金属节育环伪影Artifict of uterine contraceptive ring
金属伪影
1
1
1灯芯绒伪影
1单一方向灯芯绒伪影
2两个方向箭尾状伪影
产生原因
磁体室内放电幅射
呼吸伪影
典型病例
急性脑梗塞
AXI SE T1W AXI FLAIR T2W AXI LSDWI
AXI FSE T2W AXI SE T1W AXI FLAIR T2W COR FSE T2W
脑膜瘤
小脑梗塞
AXI FSE T2W AXI SE T1W AXI SE T1W
AXI FLAIR T2W SAG FSE T2W
AXI SE T1W AXI FSE T2W SAG FSE T2W
上颌窦炎
硬膜下出血
动静脉畸形
垂体微腺瘤
T1WI
T1WI T1WI+C
左大脑发育不良
颈椎病、颈5-6椎间盘突出
T1WI T2WI T1WI
颈椎结核
SAG T1WI SAG T2WI
椎管内表皮样囊肿
SAG T2WI SAG T1WI COR STIR
胸、腰椎压缩骨折
SAG FSE T2W SAG SE T1W
胆囊结石
MRCP
胆总管囊肿
多囊肝多肾T1T2
T2STIR
多发子宫肌瘤
T2WI T2W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