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答题格式大全版本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初中语文文言文万能答题模板1

中考语文--初中语文文言文万能答题模板1

中考语文--初中语文文言文万能答题模板一、预备知识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

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2.表官职变化的:(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 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预备知识三:其他高频词汇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5.兼词:诸焉盍旃叵二、如何答好每一道题1.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相关知识】一词多义的产生:①词的本义。

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引。

②词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成语有“引吭高歌”③词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可破)。

初中语文答题格式

初中语文答题格式

初中语文答题格式篇一: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格式{精品}一、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

(节选自《荷包蛋》)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

2023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答题模板

2023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答题模板

2023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答题模板标题题型:辨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工、含义:先分析基本义,再揭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2、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情感或哲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兴趣等)内容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格式: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么样)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一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2、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描写了……(景物、环境)的特点;②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天气、季节);渲染… 气氛;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③烘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的……身份、性格、命运;衬托了人物的……形象、精神、品质;引出人物的出场;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④推动……情节的开展;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与文章……形成比照;⑤突出……的中心,升华……的主旨3、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时代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衬托人物的形象;暗示文章的主题。

答题模式:效果+ 外表内容(景物特点)+ 深层作用运用了景物描写,……描写了……(特点)景物,烘托了…… 心情,……例如:此句运用了景物描写,传神地描写了夜晚的阴森可怕,烘托了 "我”当时害怕、恐惧的心情,为下文“我“回家埋伏笔。

(三)描写一一侧面描写题型:分析描写的角度及其作用。

工、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就是指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语言和行动的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使其鲜明突出。

2、侧面描写方法:对他人的语言、动作、反响的描写;对其他次要的事物的描写;对环境的描写3、侧面描写作用:烘托主要人物的心情;有利于突出正面人物的形象(性格);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对人物的描写更全面、更具体,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可节省笔墨,使得表达更精练,结构更紧凑。

初中语文试卷答题模板中考

初中语文试卷答题模板中考

1. 阅读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答案。

(1)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字义完全正确的是()A. 沉默寡言B. 美轮美奂C. 气壮山河D. 畏首畏尾(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A. 突飞猛进B. 妙手偶得C. 鸿毛一现D. 神采飞扬(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A. 他今天很高兴,因为明天就要考试了。

B. 他今天很高兴,因为明天就要考试了。

C. 他今天很高兴,因为明天就要考试了。

D. 他今天很高兴,因为明天就要考试了。

2. 阅读下列语段,选择正确的答案。

(1)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运用正确的是()A. 河水如一条明亮的丝带,静静地流淌着。

B. 月亮像一个银盘,挂在夜空中。

C. 花儿在阳光下翩翩起舞。

D. 天空像一块蓝色的布,笼罩着大地。

(2)下列句子中,用词恰当的是()A.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让人受益匪浅。

B. 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备受老师关注。

C. 这道题的难度很大,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D. 她的歌声悦耳动听,让人陶醉。

二、填空题1. 请用汉字填写下列词语的正确字形。

(1)柳()垂丝,花()似锦。

(2)海()无边,天()辽阔。

2. 请用正确的词语填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白。

(1)他的()十分优秀,一直受到老师的夸奖。

(2)她的()非常出色,在班级里小有名气。

1.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1)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文章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1)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歌的意境。

(2)这首诗歌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3)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四、作文题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成长的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

面对这些挫折,有的人选择了退缩,有的人选择了坚持。

请以“坚持的力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文体不限;④不得抄袭。

以上是初中语文试卷答题模板中考的参考内容,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中考高频考点重点题型答题模板全汇总

初中语文中考高频考点重点题型答题模板全汇总

初中语文中考高频考点重点题型答题模板全汇总诗歌答题模版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点出境界特点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对读者、意境、中心等的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的本来意义及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运用什么手法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形象类型特点)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现代文答题模版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5.联想感悟型:A.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6.句子的作用: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文体、结构、中心等)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X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积累-现代文1.长句:A容量大,气势盛 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C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2.短句: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 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 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 B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 C象征意义 D 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 B抒写美 C抒发作者情感 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 E见证历史沧桑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具体的风景描写 B生活和社会环境 C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6.文学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征 B人物的精神风貌 C人物的思想特征 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7.第一人称:A亲切自然 B自由直接 C真实生动8.第二人称: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 B便于感情交流C充满气势,态度鲜明 D自由灵活9.第三人称: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C显得客观冷静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13.心理描写: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16.细节描写:A真实精细 B传神鲜明17.插叙:A丰富内容 B深化主题 C使事件曲折有致D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 E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18.倒叙: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 B读起来波澜起伏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20.间接抒情: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 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21.开头段: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 B点明主旨,统摄下文 C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D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 E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 F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G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22.过渡段: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 B引发议论,揭示主旨 C衬托作用 D渲染、烘托气氛 E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初中语文中考阅读理解常考问题答题模板(共15类)

初中语文中考阅读理解常考问题答题模板(共15类)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常考问题答题模板一、如何回答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段落)的内容。

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

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概括议论文或说明文文段的内容,抓段落中心句。

一般说来,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

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起提领作用),或在结尾(起总结作用)有时也在中间。

3、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中,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需要进行提取加工。

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注意段中的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

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句,答案往往就隐含在那里,看分值答题,注意不要遗漏。

4、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

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对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二、鉴赏类类问题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1) 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

(需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2、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一般有固定的答题思路:(1)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2)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这类问题也有可能是对文中的画线句进行赏析,请说说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答题模板,按中考试卷结构整理!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答题模板,按中考试卷结构整理!

第一部分中考语文试卷第一部分的内容主要包含四种题型——①配合情景描述,进行古诗词的背诵、默写②错字、读音考察③文学常识选择题考④简短的语言表达答题要点汇总——该部分内容属于中考语文试卷中的送分题目,侧重考察孩子们的基础知识掌握和背诵效果。

因此,在考试时需要注意:①速度+精准度把握。

按照大部分考生的做题习惯,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第一部分的试题。

但刚刚拿到试卷,情绪紧张再加上第一科的心理状态,考生往往难以塌下心来,出现浮躁、仓促做题等情况出现。

往往容易在最容易拿分的科目中,出现问题。

因此,简单题放松做,拿到试卷后,总览全局,不要忙于想答案,借着考前的一段时间放松心情,做到速度+精准度的双向把握。

②不会做,放一放我们在紧张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大脑短暂的记忆空白,这种情况是正常的,考生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不慌、不燥,即便一时想不起来答案,那就先放一放,或者在草稿纸上固定区域先把有印象的部分写上,等紧张的状态过去,自然就能够想起答案了。

第二部分中考语文试卷第二部分的内容主要包含的题型——①中考古诗词鉴赏②文言文阅读鉴赏③现代文阅读④名著中考古诗词鉴赏答题要点汇总——(一)“诗眼” 炼字型(二)名句赏析型(三)表达技巧型(四)语言特色型(五)情感赏析型(一)“诗眼”型、炼字型常见题目形式①对诗中某字某句,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②哪一句中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③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哪个更好,为什么?④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⑤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⑥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答题要点(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2)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义。

(3)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4)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二)名句赏析型常见题目形式①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模式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模式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模式题型一:辨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1、含义:先分析基本义,再揭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2、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情感或哲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兴趣等)二、内容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格式: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么样)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叙事散文:起因、经过、结果小说:开端、发展、、结局方法指津:如有示例,一定要严格按照示例的字数、结构等要求,归纳出与此形式相类似的情节题型三:分析文章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①开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季节、天气);交代故事发生的原1 -因;吸收读者;激起读者浏览的兴趣②中央: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性情特点、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精神品格);与上文……相照应,与上文……形成鲜明比较;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推进……情节的发展;③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旨;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出人意表,但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激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三、主旨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旨1、答题模式:内容+主旨(情或理)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叙述了、介绍了)…………(人或物)…………的故事(事件、事迹、经过),表现了(表达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讽刺了)…………的感情(现象、感悟)。

2、方法指津:抓关键句,抓关键词如:标题、开头段,结尾段、过渡句(段)、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句、标题相关句、照应句题型二:分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2 -答题例如:点明主旨,揭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四、结构题型一:划分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内容方法指津:(1)按事件的发展过程(2)按空间的转换(3)按时间的变化(顺序、倒叙、插叙)(4)按感情的变化(5)按内容的逻辑变化(如总分总)(6)按表达方式的变换(叙事、抒情、议论)题型二:分析文章的线索1、类别:人物线索、事件线索、事物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情感变化线索、明暗两线2、方法指津:①文章的标题;②文中段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句;④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行踪3、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初中语文答题模板-直接打印版

初中语文答题模板-直接打印版

初中语文答题模板-直接打印版初中语文答题模板-直接打印版中考名师在线语文阅读模板一、字词类阅读题词义一】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词义二】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词义三】“根据语境解释词语”题型(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类题)答题方式,一种是通过对上下文的分析,直接写出该词语的意思;另一种更为完整,即在解释完该词语后,再加上:在文中指的是……答题公式:1、先解释这个词的本义。

2、……描写了(或刻画了)……3、……意思是……词义四】加点动词含义理解类题答题技巧: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二、句子类阅读题句子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句子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1、比喻、拟人、夸张: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初中语文部编版中考答题模板按中考试卷结构整理适用所有初中生 (一)

初中语文部编版中考答题模板按中考试卷结构整理适用所有初中生 (一)

初中语文部编版中考答题模板按中考试卷结构整理适用所有初中生 (一)近年来,初中语文考试成为了中考必不可少的一门科目。

针对这个情况,语文部编版也相应推出了一系列的中考答题模板,以期让所有初中生都能够适用。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些模板,按照中考试卷结构,逐一整理出来,方便同学们备考。

一、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初中语文考试的重头戏,也是我们能否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如何写出一篇高质量的阅读理解呢?下面就是语文部编版为我们总结出来的答题模板:1.读题,选材在阅读完全之后,首先要做的事情是读题,确定题目要求我们了解哪些内容。

在更深入地分析文章之前,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来回答问题。

如果文章中有很多细节,那么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去选择细节题;如果要求我们总结文章大意,那么我们就需要看一下题目中的关键词,确定哪些是需要强调的。

2.整体概括当我们准备回答阅读理解题时,需要将阅读素材整个概括一遍,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文章的主题、范围和基本情节。

接着,我们需要寻找每段的中心句或者重点句,让我们彻底理解文章的主旨。

3.细节分析细节分析是很多同学考试时经常出现的问题。

因此在答题的时候需要时刻关注文章中的细节,尤其是那些出题人可能会针对的点。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把题目中涉及到的所有细节列下来,然后再到文章当中查找相应的答案。

4.回答问题最后,根据问题,我们需要对文章中的内容进行回答。

回答的内容需要简明扼要、准确到位,表达清晰、过程详细、语言简洁。

我们需要把阅读理解题当做对阅读思想的考核,尽可能地运用我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文作文是初中语文考试中最重要的部分。

一篇好的作文可以让我们的语文成绩大幅度的提升。

那么作文应该怎么写呢?语文部编版答题模板如下:1.审题,确定主题首先,我们需要仔细审题,确定作文的主题、语文特点、文字表达方式和限字字数等重要信息。

对于不同的作文类型,我们要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中考语文万能答题

中考语文万能答题

中考语文万能答题中考语文万能答题模板汇总(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1、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2、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 诗词鉴赏常见题型与技巧:1、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初中语文答题模板

初中语文答题模板

初中语文答题模板打字不易,收藏数已过四万,请大家在收藏的同时也点个赞和喜欢,爱你们!谈中考阅读理解如何评分首先,有必要按照标准答案来评分吗?可以,按分给分,答对多少给多少分。

举例: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划线句子。

(3分)答案:1.比喻修辞(1分),2.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了×××的××特点(1分)3.表达了的××情感(1分)答到了几点就几分,如果,答不来,乱编一通,有没有点同情分?没有…第一、记叙文(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篇头:开篇点题;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或者埋下伏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内容;总结上文.....内容;3、文尾:点明中心,突出......主题;深化主题,含蓄委婉或者直接抒发......情感,总结全文;照应开头,与.....相呼应。

(二)加点词的作用如果有2层含义格式:本义+语境中的含义如果采用了修辞手法,先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拟人答题模板: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了......表达了......;2、排比: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点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增强语气如果没有采用修辞手法,就从动词,形容词入手。

格式:什么词生动形象的写了什么,突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三)句子含义的解答:句子中常常有一个词或短语是用比喻、拟人、对比、借代、象征等方式表达的。

答题时参考修辞性答题模板,揭示其所指对象,然后疏通句子。

如果没有采用修辞,可以从结构上回答,点明主题,与......相呼应,承上启下,总结全文,总领全文,再加内容上,表达了...情感。

(4)句子中的一个词可以被另一个词代替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万能答题模板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万能答题模板

文言文答题技巧(2)结构意识:例:第一组:1.所居屋第,不免霜露。

2.所食唯蘇麦盐而已3.少时衣食无所第二组:1.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

2.朝野服焉。

3.尤月择师而问焉。

4.咸私哂其矫饰焉。

第三组:1.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宾2.欲勿予,即患兵秦之来3.幸先以我名告之。

第四组:1吾将以身死白之。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第五组:1.因谓其友日。

2所谓因人成事也。

(3)句位意识: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2尔其勿忘乃父之志3尔其戒之。

第二组: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唐临,长安人,周内史谨孙也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第三组:1.顷之,拜受为少傅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第四组:1.若素激义,能为我筹此。

2.显者惭,杜门若不闻都。

(4)呼应意识:例:第一组: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2.果为马所颠仆第二组:1.视其沼,则浅混而污。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此则国人之最也第三组:1.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

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

第四组:1.其所言不实。

2.山峦为晴雪所洗。

(5) 语气意识: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2其一人大叫第二组:1其李将军之谓也?2能设而不能动也3此马氏所以不对也(05高考)第三组:1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平?2王之好乐其,则齐国其庶几平?考纲所列18个文言虚词(1)而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

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2)何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②副词:“多么”(3)乎①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表测度,“吧”;表感叹,“啊”、“呀”;作词尾。

②介词:“于”、“在”、“从”。

(4)乃①副词:表承接,“就”、“才”、“干是”;表转折,“却”、“竟”;表判断,“就是”。

②代词:“你”、“你的”。

(5)其①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道”;表婉商,“还是”;表期盼,“可要”、“要"②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③代词:仅不代第二人称;指示代词。

[精]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最全33套答题公式

[精]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最全33套答题公式

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最全33套答题公式1.判断文章体裁答:这是一篇xx。

"xx"中的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三种文体的区别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技巧:时间地点看标志词,准确程度看题意中心人物识别看中心和写作着力点事件概括要考虑文章中心,句式是:什么人+干什么;什么人+怎么样或为什么+干什么3.概括文章内容?(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议论抒情句中)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句式:①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什么人+干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②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③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分析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按照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5)总分总(掐头去尾)划分段落层次技巧:①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

②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③找标志词6.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线索判断技巧:看题目,看议论抒情句,看多次出现的字眼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示例:①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七根火柴》以七根火柴为线索贯穿全文。

②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④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初中语文中考重点题型答题模板全汇总

初中语文中考重点题型答题模板全汇总

初中语文中考重点题型答题模板全汇总诗歌答题模版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点出境界特点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对读者、意境、中心等的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的本来意义及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运用什么手法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形象类型特点)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现代文答题模版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5.联想感悟型:A.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6.句子的作用: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文体、结构、中心等)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X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积累-现代文1.长句:A容量大,气势盛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C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2.短句: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C象征意义D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抒写美C抒发作者情感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E见证历史沧桑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具体的风景描写B生活和社会环境C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6.文学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征B人物的精神风貌C人物的思想特征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7.第一人称:A亲切自然B自由直接C真实生动8.第二人称: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B便于感情交流C 充满气势,态度鲜明D自由灵活9.第三人称: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C显得客观冷静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13.心理描写: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16.细节描写:A真实精细B传神鲜明17.插叙:A丰富内容B深化主题C使事件曲折有致D 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E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18.倒叙: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B读起来波澜起伏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20.间接抒情: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21.开头段: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B点明主旨,统摄下文C设置悬念,吸引读者D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E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F 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G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22.过渡段: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B引发议论,揭示主旨C衬托作用D渲染、烘托气氛E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一.记叙文阅读规则(1)标题:含义:○1表面含义:字面上的意思、点明写作对象、概括主要内容○2深层含义: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作用:○1作为文章线索○2概括主要内容(中心事件)○3表明写作对象,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4揭示文章主旨○5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6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吸引读者(比喻、拟人、一语双关、象征)○7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

(2)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人物的经历或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它是最基本、最常见的记叙顺序]: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2.倒叙[把事物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前,然后再从事件开头按原来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增强文章生动性3.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线索,插入与主要情节相交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中心事件]: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作用,交代了(补充了、解释了)…,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能够突出人物…性格(形象、品质)(3)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写出)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节令、天气、景物特点)○2渲染了…气氛,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3烘托了人物…心情○4反应人物…性格(品质)○5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6突出(深化)主旨(4)五种表达方式及用法:○1记叙(叙述):是指叙述人物的经历、活动、事件发生的经过○2描写:以形象的语言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以及环境做细致入微的描绘,给人真切的感觉○3议论:讲论道理,表明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抒情:抒发自己的感情○5说明:对事物进行客观、平实、科学的解说和介绍侧重介绍事物的特点、功用、构造能方面内容。

(5)文章线索[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 :1.形式:○1以某物为线索○2以事件为线索○3以人物为线索○4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5以时间为线索○6以地点为线索○7以某一问题为线索○8明暗两条线索2.线索出现的位置:○1文章的标题○2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3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4作者的思想感情○5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6)人称及作用:1.第一人称[我、我们]:○1有真实感、亲切感、有说服力○2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3便于抒情2.第二人称[你、你们]:○1好像在和人物直接对话,拉近与读者的距离○2便于抒情3.第三人称[他、她、它、他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写起来自由(7)某段(句)在文中的作用:1.开头:结构:○1开篇点题○2设置悬念,引出下文○3为下文作铺垫○4总领全文○5点明中心○6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凑内容:○1交代了环境(背景)○2渲染了…气氛○3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2.中间:结构:○1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单独成段的一句话]○2总结上文(引出下文)[一段的末尾] 内容:○1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心理)○2表现人物…形象3.结尾:结构:○1总结全文,深化中心○2照应开头(题目)、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内容:○1点明中心(主旨)深化主题○2引人深思、给人启示、意味深长、设置悬念○3画龙点睛[议论抒情]○4结尾扣题○5突出人物性格品质(8)分析人物形象:○1把人物放在故事情节中来分析人物形象○2通过人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3重视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4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中去理解○5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9)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具体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情感○2拟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赋予…人格化的(动作、神态等),表现了…,表达了作者对…的…之情○3排比:强调了…,句式整齐,增强文章气势○4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形式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5夸张:突出了…特征,给读者以鲜明,鲜明而强烈的印象○6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7反问: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的感情○8反复:突出强调了…,更能突出文章主题,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9长句和短句:有节奏感,使文章语言铿锵有力,形成音乐美(10)结构层次的划分:○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11)表现手法:1.手法: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2. 重要表现手法的作用:○1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事物)衬托主要的人(事物)突出主要的人(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2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3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12)设置悬念的作用:○1使故事情节曲折,吸引人。

○2凸显人物的精神面貌○3为下文情节做铺垫(13)语言特色: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

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4)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其中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15)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增强表达效果。

(16)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答: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17)品味句子和关键词。

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18)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A、能或否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

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

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说明文(1)说明方法及作用:○1举例子:举了…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3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4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说明了…○5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6引资料:A引用例子。

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数据。

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古诗文、名言、格言、谚语。

使说明更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谜语、轶事趣闻等。

吸引读者阅读兴趣E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

引出说明对象○7下定义:准确、科学地说明了…的本质○8作诠释:具体地解释说明了…使说明更通俗易懂○9摹状貌: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10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使读者一目了然(2)语言特点:○1用语准确、严密、精省○2多种修辞方法运用○3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3)定义:介绍说明客观事物的文章,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以说明事物或剖析事理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4)分类:○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介绍实体事物] 事理性说明文[解释抽象事理] ○2从语言特征:一般性说明文[简明平实] 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5)顺序:○1空间顺序○2时间顺序○3逻辑顺序[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特征到用途(6)结构:○1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 ○2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出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3并列式(7)说明对象:○1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对象○2事理性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3指出说明内容形成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8)开头的作用:○1引出说明对象○2引出说明内容○3提出说明的问题(9)结尾的作用:○1总结全文○2提出一些希望、展望、预测等(10)顺序及作用: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11)中心句: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但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考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12)语言品析:类型一: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1起限制作用,[如“大约”“几乎”等]A表推测、估计、不确定、有限制作用B在句中表示什么意思,排除了…意思C结论:语言有分寸,说明符合事实,从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2表现力强,能准确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A准确写出了说明对象的…特点B语言生动、形象、准确、概括力强C用了…修辞手法,写出了…类型二:能否替换成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对策:答:不可以;原词的意思或内容;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换后意思有改变,不符合实际,…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类型三:加点词语在文中能否删去,并说明理由对策:表态[能删去或不能删去];定性[解释该词在文中的意思,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示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示估计;“多”“有余”等表示数量;“大概”表示大致的内容或情况;“大体”表示多数情形或主要方面;“可能”“也许”表示猜测、推测、估计的情况;“一般”指通常情况,不包括特殊情况];若删去,原来…意思就变成了…意思,不符合实际,语言太绝对话了,…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类型四:对整篇文章品析[一般从一个角度]对策:准确、形象生动、简明平实[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可选择一句话为例子]格式: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

如…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中还有很多类型五:代指——“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一部分议论文(1)1概念: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观点和主张的文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