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自交系的改良途径
玉米自交系是怎样进行改良
玉米自交系是怎样进行改良
在选育自交系的过程中,有的自交系其它性状都很好,配合力也高,但在某些
方面存在一个或两个方面以上的缺点,则可采用一些方法进行改良,使它原来的优良性状和高的配合力保持下来,而不足的方面得到改良。
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改良:
(1)系谱法:把需要改良的自交系与具有互补性状的另一自交系杂交,使另
一自交系这方面的优点传递过来,然后将它们的后代采取系统地连续自交,在其分离的系谱中,选择和培育所需要的自交系。
如有些自交系抗倒伏和抗病力差,不够早熟等,都可以用此法改良,效果较好。
(2)回交法:如某一自交系存在一个或两个方面的缺点,通过另外一个自交
系把所需弥补的性状转育过来,同时又能保持原来系的配合力的一种方法。
例如,某一自交系有多方面的优良性状,但易感染某种病害,这样可选择另外一个抗病性强的自交系与之杂交,然后在其后代中选择抗病植株再与两个自交系中的其中一个进行回交,回交的代数主要看其后代是否已将需要弥补的性状结合过去,直到符合要求为止。
这样经过若干代回交后,再自交一次,就可以选得优良而抗病的改良自交系。
(3)双回交法:也叫聚集改良法。
即用双重的回交法同时去改良某一个双交
组合中的两个自交系,而又不降低其配合力的一种方法。
例如,在双交种(甲×乙)×(丙×丁)中,甲和乙的配合力很高,但其生活力较弱,产量较低,这样需要改良甲和乙时,可以将(甲×乙)F1分别和两个亲本自交系回交若干代,在每次回
交过程中,应注意选择生长健壮、具有非轮回亲本的优良性状的植株与轮回亲本回交,经回交3-4代,待性状整齐一致后再自交一次,就可选得改良的自交系甲乙
和乙甲。
玉米杂交制种技术
一、玉米自交系的概念玉米自交系是指从一个玉米单株,连续自交多代,最终选择出性状整齐一致,遗传性相对稳定的自交后代系统,称为自交系。
利用育成的优良自交系相互间进行杂交,所得到的杂交种(F1)表现有强大的杂种优势,其生活力明显提高,比一般品种增产20%—30%。
玉米自交系是培育优良杂交种的基础材料,选用自交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玉米杂交种的增产效果以及品质的改良。
二、自交系的选育选育玉米自交系的单株,可来自玉米品种、或各类杂交种。
做法是:第一年把用作选育自交系的材料种植于小区内,每一材料约种100株,开花时,选10—20株优良单株套袋自交,收获前选株,收获后选穗,把不合格的淘汰,把入选果穗分别处理、编号、保存备用。
所得种子即为自交一代,用S1表示,供下年选育用。
第二年,将上年选留的自交系果穗,在同一块地里播种,每个果穗种一行,每行30—50株。
通常每一个果穗后代称为一个系,由S1种子长出的植株获得S1种子,S1代会出现分离及生长衰退现象。
在生育期间要进行鉴定,开花时在优系内选株再自交,收获前进行株选,收获后再穗选,当选的果穗分别编号保存,即为自交二代(S2)种子。
如此反复进行,经过4—5代的自交选择,直到自交果穗的后代(系)在苗色、叶型、株高、穗位及开花期等性状已整齐一致时,便成为一个自交系。
三、自交系配合力测定要获得一个优良而稳定的自交系,必须进行配合力的测定,因为配合力高的自交系是选配高产杂交组合的基础。
测定的方法,一般先测定一般配合力,多用顶交法,即用一个品种或杂交种作测验种,以被测自交系作母本与测验种进行测交,在母本上所收种子即为测交种(杂种)。
下一年进行测交种产量鉴定,最后决选出一般配合力高的自交系。
再将一般配合力高的自交系进行特殊配合力测定,多采用轮交法,即将被测自交系彼此相互杂交,根据测交产比试验结果,选出特殊配合力的自交系。
四、自交系间杂交种的选配经过配合力测定后,就可选用配合力高的自交系,配制各种类型的杂交种(图2-1)。
玉米育种的几种方法
玉米育种的几种方法
玉米育种是以利用杂种优势为主,是从选育自交系开始,以选育并利用单交种为主要目的。
自交系的选育标准以自身繁殖产量高,优质、多抗、耐密和综合性状优良为标准。
自交系的育种方法是与原始材料的种类以及育种目标性状相关联的
1.二环系育种:用单交种和一些商品杂交种等作原始材料,一般采取常规的二环系育种方法;
2.群体改良法:利用遗传基础复杂的综合品种或群体作为原始材料选育自交系时,可以采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结合群体改良,在进行轮回选择的同时,分离自交系。
另一种是按二环系育种方法直接分离自交系;
3.回交改良及定向复交综合法;是改良自交系某些缺点的有效途径;
4.单倍体育种:包括花药培养、孤雄、孤雌生殖法;
5.诱变育种:采用射线处理玉米种子、花粉、幼苗使之产生变异;
6.配子选择法和聚仓改良方法:前者因其程序较繁琐,后者因其局限性,一向较少采用。
7.生物育种技术:80年代以来,特别在90年代中,分子生物技术在玉米育种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分子标记技术已经广泛用于玉米遗传育种研究。
在一定条件下,可加速玉米育种进程,提高选择效果;用于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可鉴别玉米
种质的多样性和差异;用于qtls的研究,可以探明受多基因控制的玉米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基因座位效应和效应,认识杂种优势的机理;用于基因定位,可以进行基因克隆制作精确的玉米基因图谱,最终可能破译玉米的全部遗传密码,调控玉米性状的遗传行为。
随着分子生物技术不断改进和完善,必将更广泛地用于玉米遗传育种的研究之中,促进本学科的创新与发展。
玉米自交系保护-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玉米自交系保护-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玉米自交系保护是指为了保障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和稳定性,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方法加以保护和管理的过程。
玉米自交系是通过连续自交和选择培育而成的自交纯合系,其具有较高的遗传稳定性和纯度,是玉米杂交育种的重要基础。
然而,在实际生产和管理中,玉米自交系往往面临着遗传污染、退化等问题,因此必须加强保护和管理措施,以确保其在育种中的稳定性和应用性。
本文将重点探讨玉米自交系保护的概念、意义、必要性,以及相关的方法和措施,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于玉米自交系保护工作的重视和关注,为玉米生产和育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安排进行说明,让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文章的框架和主要内容安排。
在这篇关于玉米自交系保护的文章中,文章结构的说明可能包括以下内容:1. 正文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玉米自交系的概念和意义进行介绍,探讨玉米自交系保护的必要性,以及详细阐述玉米自交系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2.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文章要讨论的主题,通过概述的方式引出了玉米自交系保护的重要性,并说明了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探讨如何有效地保护玉米自交系。
3. 结论部分将对整篇文章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玉米自交系保护的重要性,展望未来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并表达结束语。
通过以上结构的安排,读者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文将全面探讨玉米自交系保护的相关内容,逐步引导读者了解、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主题的知识和技术。
1.3 目的玉米自交系保护是为了保护和维护优良的自交系品种的遗传特性和纯度,确保其在种子生产和播种过程中不受外来杂交的干扰和破坏。
通过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可以确保玉米自交系品种的纯种性,提高种子产量和品质,保证播种后的作物产量和品质稳定性,促进玉米种业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旨在探讨玉米自交系保护的必要性、方法和措施,希望能够加强人们对玉米自交系保护工作的认识和重视,促进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为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和支持。
导入外源DNA改良玉米自交系
交授粉 , 授粉后 1h再涂抹 1 DN 次 A溶液。导人 处理共 9 穗 , 部 结 实 。 以无 菌水 处理 作 对 照 。 全 导人 1代在表 型上未 见变 异。导人 2代在 花丝颜 色
・ 收 稿 日期 :0 6—0 20 2—1 4
维普资讯
同 2 , 收获 8穗 。导人 1 中, )共 代 只有 一个穗行 出现变异
植 株 : 高 及 穗 位 增 加 、 育 期 加 长 , 穗 及 籽 粒 明 显 增 株 生 果
个, 花药浅紫色 。花 丝红 色 。 穗为 筒 型 , 长 1 m, 果 穗 2e 穗
轴 为 红 色 。穗 行 数 为 1 4行 , 粒 橙 红 色 , 粒 型 。 生 育 籽 硬
后授粉到 7 2 9 2的 柱头 , D 使 NA片 段通 过 花粉 管 进人 子 房, 并在受精过程 中整合 到 7 2 9 2的基 因组 中。以无 菌水 处理作 对照。导 入处 理 共 1 0穗 , 实 2穗 ; 照 结 实 l 结 对
穗。
2 改 良过程
21 72 . 9 2自交 系改 良过 程
出现 马齿 、 半马 齿和半 硬等 性状 分离 ; 穗行 1 ~1 。经 3 4 8 代 自交 后 , 良 系 的 性 状 即表 现 稳 定 , 选 育 出改 良 E 8 改 共 2 自交 系 1 7份 。对 照 后 代 未 发 生 变 异 。
表 2 部 分 改 良 E 8 自交 系 的 特 征 2
大 。连 续 自交 , 穗 播 种 。在 导 人 3代 中 又 分离 出 1 变 单 个 异株 系: 高增高 , 片平 展 , 尖 下玻 , 型为简 型 ( 株 叶 叶 株 黄 4 8为塔 型 , 片 上 冲 ) 生 育 期 偏 长 。 导 人 4代 , 选 系 2 叶 , 各 已稳定 , 共选育 出改 良系 5份 。种子 成分测试 结果 表 明, A 3和 A 5的 干 物 质 含 量 分 别 为 比对 照增 加 了 2 9 % 和 3 3 .4
玉米自交技术要点
玉米自交技术要点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
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人们通过自交技术进行玉米的选育和改良。
下面将介绍玉米自交技术的要点。
一、选择优良亲本玉米自交技术的第一步是选择优良的亲本。
亲本应具有高产、抗病虫害、适应性强等优良特点。
同时,亲本之间的亲缘关系要远离,避免近亲交配引起的不良后果。
二、控制花粉传播玉米自交技术的核心是控制花粉的传播。
为了避免异交现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人工授粉:在玉米花序抽雄期,将优良的花序的抽雄花药采集下来,用细长的刷子蘸取花粉,轻轻地刷在另一个花序的抽雌花柱上。
2.袋控授粉:用纱布或塑料袋将花序包裹起来,防止花粉的风传和昆虫传播,然后在花序抽雄期将花药剪除,待花序抽雌期时,将另一个花序的抽雄花药插入袋中,进行人工授粉。
三、选择适当的自交代数玉米自交技术的自交代数是指连续自交的代数。
一般情况下,自交代数越高,杂种优势消失的越多,纯系的纯度越高。
但自交代数过高也会导致产量降低和遗传变异的减少。
因此,在选择自交代数时,需要根据具体的目标和需求来确定。
四、合理的种子处理在自交过程中,种子的处理非常重要。
种子应该经过充分的干燥和消毒处理,以防止病菌的传播。
同时,还可以对种子进行低温贮藏,以延长种子的保存期限。
五、严格的田间管理在自交过程中,田间管理也非常关键。
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田间隔离:为了避免外源杂交,应该在不同的品种之间留出足够的隔离距离。
2.病虫害防治:及时发现和治疗玉米的病虫害,以保证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3.灌溉和施肥:根据土壤的需求,合理地进行灌溉和施肥,保证玉米的正常生长。
六、选择优良的自交系经过多代的自交后,可以筛选出优良的自交系。
通过对自交系的综合评价,包括产量、抗病虫害性、品质等方面的表现,选出最优秀的自交系作为后续育种工作的基础。
总结:玉米自交技术是玉米育种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控制花粉传播和自交代数的选择,可以获得优良的自交系。
玉米育种的策略
玉米育种的策略1 认识玉米育种的特殊性玉米的天然异花授粉习性与遗传基础的杂合性,与因此产生的利用自交系间F,代的杂种优势的育种程序,形成了玉米育种的特殊性。
(1)育种过程较长。
它包含分离筛选自交系与组配鉴定杂交种两个步骤。
要使众多杂合的基因位点,通过自交分离与选择获得大多数有利基因位点达到纯合或者基本纯合的自交系,通常需要6~8代。
要对杂交种的生产力与习惯性作出较为准确的鉴定,通常需要3~4年。
(2)从大量材料中分离筛选。
几乎没有例外,任何一个成功的玉米育种家与研究所,都是从丰富的原始材料或者种质库中分离大量的自交系,又组配大量的杂交组合进行试验,最后只选出个别优异的杂交种投入生产利用。
由于优异的自交系与突出的杂交组合出现的机率都极低。
当l个位点杂合时,自交后代出现显性纯合与隐性纯合的频率为1/4,当n个位点时,自交后代出现全部位点基因纯合个体的频率为(1/4)n,位点越多,自交后代出现全部位点基因纯合的个体越低。
假设显性基由于有利基因,隐性基由于不利基因。
当等位基因处于杂合状态,或者显、隐性基因紧密连锁,以致隐性基因不可能被淘汰掉,因此很难筛选出大多数位点都是显性纯合的优异自交系。
国内外选育自交系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我国现在用于配制大量杂交种的亲本自交系只是20多个,美国也是如此,能大量利用的亲本自交系也只是40个,它们都是从数量庞大的穗行中筛选出来的,仅美国先锋种子公司每年大约要进行7000份新系的筛选,安排15000份杂交组合的鉴定,约在250个不一致地点种植450000个小区,通过所有这些试验,在正常年景每年可提出7~10个商品杂交种。
由此可见,玉米育种的巨大工作量。
尽管对这些优良亲本自交系的当选机率难以作出精确统计,但粗略估计,大约只是万分之儿。
杂交种的情况也差不多,每个玉米育种家与研究所,每年配出数百个或者上千个组合,而最后能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优良杂交种却寥寥无几。
这是能够懂得的,由于大多数杂交组合要紧反映了亲本系间通常配合力效应,缺乏或者具有很低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只有极少的组合同时具有高-般配合力与高特殊配合力效应,即在加性效应基础上加上了上位性与显性效应,才能表现很高的生产力与习惯性。
【作物育种学各论 山西农大】玉米育种大纲
一、异花授粉作物花器构造特点1、雌雄异株:雌花和雄花分别生长在不同的植株上,如大麻、菠菜等;2、雌雄同株异花:雌花和雄花分别着生在同一植株的不同部位,如玉米、黄瓜;3、雌雄同花,但自交不亲和:如甘薯、白菜、向日葵等。
二、异花授粉作物的传粉特点异花授粉作物的传粉主要途径:1、靠风传粉2、靠昆虫传粉在异花授粉作物中,以雌雄异株的自然异交率为最高,达100%,玉米的自然异交率在96% 左右。
总的说来,这类作物的自然异交率在50-100%之间。
三、异花授粉作物的遗传特点1、异质性:由于异交率极高,个体的遗传组成具有高度的杂合性,群体内个体间的基因型具有高度的异质性;2、分离不稳定:单个个体的后代分离大;3、自交显著退化:自交衰退严重。
四、异花授粉作物的基因型1、开放授粉条件下:品种群体的基因型是高度杂合的,群体内个体间的基因型是异质的,因此,它们的表现型是多种多样的,且基因型和表现型不一致;2、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将保持遗传平衡状态。
五、异花授粉作物的遗传育种特点1、在开放授粉品种群体中挑选优良个体以改良群体,其效果有限;2、选育自交系,组配自交系间杂交种;3、在良种繁育时,要严格防杂保纯第一节国内外玉米育种概况1一、为人类进步作出巨大贡献1、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2、推动了饲料工业和养殖业的发展3、促成种子行业的兴起4、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二、为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好的材料1、10个连锁群已定位170多个基因。
2、1983年,美国遗传学家巴巴拉.麦克林托克(B.McClintock)由于四十年前在玉米上发现的转座子,被授予诺贝尔医学奖3、A-B染色体及其易位体系4、玉米雄性不育的细胞质遗传三、为作物育种摸索出一系列方法1、人工选择最杰出的作物2、杂交育种的开拓者(1850年3、开杂种优势利用之先河(1)19世纪末品种间杂交种的选育;(2)1907年自交系的选育;(3)1935年生产上推广双交种;(4)1960年主推单交种;(5)质核互作雄性不育三系制种4、轮回选择之先锋5、群体基因库的建立四、我国玉米种植慨况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约3亿亩,总产1.18亿吨。
玉米杂种优势育种——自交系群体循环相向选择的原理及途径
b s o e ei c a g s n y b d ,c u e y r s i g ma b c a s e i t t r e c tg r s h p r n s a i g h s me ai f g n t s c h n e i h r i s a s d b c o s , n y e ls i d n o h e ae o e :t e ae t i f i h v n t e a
p p l t n l v l r p y ed d p n s o h o r i ain b t e n c o a d t n i n n ,i d v d a ln a d t o u ain o u a i e e ,c o il e e d n t e c o d n t e w e r p n i e vr me t n ii u l p a t n i p p lt , o o s o s o
bedn bet e a eahee y te rccig sl t n o h n rd n f et-ae drco .Men hl i i n cs r re igojci scn b c i d b h eyl e ci fte i e si a -o f i t n v v n e o b c c ei aw i t s ees y e a
玉米自交系昌7-2的改良
改良昌7-2系任重道远,让我们大家努力吧!转:谈谈昌7-2的改良转网友:《玉米粉丝博文》昌7-2是郑单958的父本,它是河南安阳农科所用原昌潍地区农科所(现改为潍坊市农科院)的杂交种昌单7号的二环系又导入含有热带种质的“S901”自交系选育而成。
昌单7号是吉69×黄早4,黄早四为大家所熟知,潍59是从吉69杂株中选育出的一个自交系。
而吉69是从(127-32/铁84//W24/W20)经钴60幅射处理材料中选出的一个自交系,127-32是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的地方品种中选出的一环系。
铁84是铁岭黄马牙的选系,W24和W20都是60年代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引入的外引系。
S901是从泰国引入的suwan一号群体中选出的自交系。
suwan一号具有抗多种病害和抗旱性强的特点,而且一般配合力较高。
由此可见昌7-2是一个遗传基础非常丰富的自交系。
昌7-2是一个在黄改系中具有突破性的自交系,它具有籽粒纯黄,硬粒,品质好,籽粒较深的优点,改变了黄早四籽粒偏淡,粉质,杂交F1黄白顶分离以及籽粒扁圆偏浅的缺点。
在抗大小叶斑病方面以及抗青枯病、锈病方面都比黄早四有了新的突破。
抗病方面的提高应该主要来之热带种质suwan一号,这也是其它黄改系与昌7-2差距之所在,也是郑单958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很多地方能够种植成功的主要原因。
前几年山东农科院曾经用其育成的黄改骨干系L9801杂郑58育成鲁单9002,其株形漂亮,产量也与958不相上下,开始大有将958取而代之的趋势,但是后来由于黄淮海南部与东部地区锈病流行,因其不抗锈病而被淘汰。
958虽然也感锈病但发病轻,表现出一定的耐病性。
原来昌7-2的介绍材料有两个版本,一个是从昌单7号直接选育出的二环系,另一个是昌单7号后代又导入热带种质suwan一号的选系,开始我还怀疑第二个版本是否是故弄玄虚,事后方知斯不谬矣。
昌7-2也同其它任何优秀的自交系一样,既有优点也有不少缺点,这些缺点是,根系发育差,不抗根倒伏,穗位过高,成熟偏晚,叶片较宽大,穗上部分过于繁茂。
优良玉米自交系的标准及玉米自交系的改良方法探讨
I n n e r Mo n g o l i a Ag 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And Te c h no l o g y
优 良玉米 自交系的标准及玉米 自交系的改 良方法探讨
( 6 ) : 5 8 - 6 0 . 【 2 】 韩宝宏. 仔 猪 腹 泻 的预 防诊 治 . 山西农业科学 , 2 0 1 0 , 3 8 ( 1 2 ) : 1 1 2 一
l 1 3 .
抗 生 素 和磺 胺 类 药 物 治 疗 细 菌 性 疾 病仍 有 明 显 的效 果 .特 别 是 防 止 细 菌 的继 发 感 染 具 有 重 要 作 用 。 但耐药性不容忽视 , 最 好 在
【 4 ] 彭小兰 , 郭冬生. 果 寡糖对 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腹泻率的影响Ⅲ. 安
徽 农 业科 学 , 2 0 0 7 , 3 5 ( 1 1 ) 3 2 7 8 , 3 2 9 5 .
【 5 】 王永 茂 , 王俊献 , 李红 霞. 仔猪腹泻 的鉴别诊 断与 防治 [ J 】 . 现 代畜牧
收 稿 日期 : 2 0 1 l — O 8 — 1 5
和饲 养管 理 的 同时 . 尤 其 应 注 意 该 病 的预 防 与治 疗 。 目前 利 用
是 防治 仔 猪 腹 泻 的技 术 关 键 。
参考文献 :
【 1 】 王红宁. 仔猪腹泻成因及综合 防治技术措施 [ J 】 . 中国畜牧 杂志, 2 0 0 6 ,
方法。例如 , 在双交种 ( 甲× 乙) × ( 丙× 丁) 中, 甲 和 乙 的 配 合 力 很 高。 但其生活力较弱 , 产量较低 , 这 样 需 要 改 良 甲和 乙 时 . 可 以将 ( 甲X 乙) F 。 分 别 和两 个 亲 本 自交 系 回交 若 干 代 ,在 每 次 回交 过
玉米自交系新01A3及其改良系的选育及应用
玉米自交系新01A3及其改良系的选育及应用卫晓轶 洪德峰 魏 锋 马俊峰 马 毅 王稼苜 张学舜(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新乡 453002)摘要:玉米种质资源的改良和创新是选育优良玉米杂交种的关键。
根据黄淮海地区杂种优势模式,选育和改良唐四平头类自交系,对黄淮海玉米杂交种的选育至关重要。
通过研究玉米自交系新01A3及其改良系的选育过程,进而探讨了新01A3及其改良系作为亲本组配出的杂交种在生产上的应用。
关键词:玉米;自交系;改良;新01A3;选育玉米种质资源是育种的基础。
随着玉米产量的不断提高,株型和农艺性状的不断改善,以及玉米抗病虫害、抗倒性等的增强,玉米种质的不断改良和创新尤显重要[1-2]。
为此,选育出综合抗逆性强、配合力高的优良玉米自交系,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黄淮海地区的杂种优势模式构建杂种优势利用模式是提高育种效果的有效途径。
某个特定的杂交优势配对模式中的育种材料组群称作杂种优势类群[3]。
我国玉米主要种质可分为 5大杂种优势群,9个亚群,即改良Reid 群、Lancaster(简称Lan.)群(包括 Mo17和自3302个亚群)、四平头群、旅大红骨群和其他杂种优势群(包括外杂选、综合品种选、Suwan和其他低纬度种质4个亚群)[4]。
黄淮海地区主要的杂种优势模式有I:唐四平头×Reid(SS);II:唐四平头×Lancaster(NSS);III:(Reid ×Lancaster)二环系×唐四平头。
杂种优势类群的划分是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的基础,对杂交种组配和自交系改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唐四平头是黄淮海地区主要杂种优势群,选育和改良唐四平头类自交系,对黄淮海玉米杂交种的选育至关重要。
2 新01A3的选育过程和选育方法新01A3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于2001年用河南省生产试验种A作基础材料,连续3代选株自交后,2003年又用昌7-2回交,经连续7代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开放合作项目(172106000047);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161100110500-0103);国家现代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02-68)通信作者:张学舜选株自交,于2007年选育而成的玉米自交系。
玉米育种常识
玉米什么叫玉米杂交种?为什么要推广种植玉米杂交种?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性状优良、遗传性差异大的玉米自交系或品种进行杂交,所得的后代就是杂交种。
推广种植玉米杂交种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农家品种是一个复杂的群体,生长总不那么整齐,产量受到一定限制。
而杂交品种的产生,是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经过人为地定向培育而成。
且亲本的繁殖及杂交种的配制都经过合理规划,严格的隔离,精细的去劣去杂。
因此,玉米杂交种不同于普通品种,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1)产量高,增产幅度大杂交玉米只要组合选择得当,栽培方法适宜,在相同条件下,产量比普通品种增产20—30%,甚至更多。
(2)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玉米杂交种具有抗病、抗倒、耐旱、耐瘠、适应性强等优点,是任何农家品种不能相比的。
(3)生长健壮,整齐一致普通玉米品种,在同一品种内的不同株间,无论是株高、株型、穗位、抽穗期或果穗的大小、穗型、粒型等总是参差不齐。
杂交种则比较整齐,且茎秆粗壮,根系强大,因此不仅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且稳产。
实践证明,推广种植杂交种是一条有效的增产途径。
玉米杂交种为什么能增产?农家品种依靠天然异花授粉,花粉来自四面八方不同的玉米植株,它们有许多不同的性状,因此,同一个品种的后代生长表现有所不同,植株有高有低,果穗有大有小,生长很不一致,产量也受到限制。
而玉米杂交种,由于亲本之间存在遗传性的差异,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杂交以后,发扬所长,克服所短,结合了双亲的优良性状,使它的生活力大大提高,抗逆性增强,生长整齐健壮,果穗大小均匀。
故较农家品种增产。
而为什么杂交种会有这么强大的优势?其杂种优势形成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解释:显性假说显性假说认为,杂种优势是由于双亲的显性基因全部聚集在杂种中,掩盖着相应的隐性基因所引起的互补作用。
有利的显性基因积累得越多,杂种优势表现就越强。
超显性假说超显性假说认为,玉米自交促进遗传同质结合,而自交系间杂交,则能导致遗传异质结合,由于双亲基因型的异质结合所引起的基因间互作,从而产生强大的杂种优势。
第05节 玉米自交系的选育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
一玉米自交系的概念二优良玉米自交系应具备的条件三选育玉米自交系的基本材料四选育玉米自交系的方法五玉米自交系的改良六选育玉米自交系的其它方法一玉米自交系的概念玉米自交系是指从一个玉米单株连续自交多代结合单株选择而产生的性状整齐一致遗传性相对稳定的自交后代系统
第五节 玉米自交系的选育
一、玉米自交系的概念 二、优良玉米自交系应具备的条件
三、选育玉米自交系的基本材料
四、选育玉米自交系的方法
五、玉米自交系的改良
六、选育玉米自交系的其它方法
一、玉米自交系的概念
玉米自交系是指从一个玉米单株连续自交多代、 结合单株选择而产生的性状整齐一致、遗 传性相对稳定的自交后代系统。
二、优良玉米自交系应具备 的条件
1. 遗传上相对稳定,性状整齐一致 2. 配合力高
3. 农艺性状优良
4. 产量高
三、选育玉米自交系的基本 材料
1. 农家品种 OPV 一环系
2. 杂交种
3. 综合种
二环系
一环系:从品种或品种间杂交种种选育出的自交系
二环系:从自交系间杂交种中选育出的自交系
四、选育玉米自交系的方法
基本技术:人工套袋自交 基本方法: 1、按农艺性状选
基本材料
S1代
穗行 方法:系谱法 依据:各种性状 时间:早代选择 晚代选择 穗行
优中选优
S2代
优中选优
Sn代
自交系
2、按配合力选 一般配合力(GCA)指一个自交系和一系列自交 系杂交,其杂种一代产量的平均表现。 特殊配合力(SCA)指2个特定的自交系杂交, 其杂种一代的产量表现。
五、玉米自交系的改良
玉米育种特点及选育
玉米育种特点及选育一、玉米育种的特点玉米最主要的特征是天然异花传粉,天然授粉群体的田间组成处于高度的异质状态,个体的基因型处于高度的杂合状态,这决定了在玉米天然授粉的群体中,株间表现型比较意义不大,必须通过一定的基因型选择过程才能正确地决定取舍;同时,由于个体基因型高度杂合,造成表型选择不可靠,必须对大量个体做测交或后代鉴定,才能确认表型是否真实遗传。
由于这些原因,在玉米育种过程中,一般都要经过多代的选择比较才能育成新的自交系或品种。
现代玉米育种的主流是杂种优势育种,基本途径是先选育纯合的亲本自交系,再将亲本自交系杂交,选育出杂种优势强的杂交种。
生产上利用的是F1代的杂种优势。
自交系的选育不但要求本身性状优良,还要求配合力高。
对自交系农艺性状和配合力的选择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不可偏废。
这就大大提高了育种的难度,延长了育种的周期。
不仅如此,自交系的性状同杂交种的性状虽然有关系,但仍然有距离,在杂交种水平上还要对农艺性状进行选择鉴定,同时对主要目标性状的杂种优势水平进行比较,最终育成优良杂交品种。
二、玉米自交系的选育1.农艺性状好植株性状:主要包括株型和抗倒性。
植株性状一般根据穗上部叶片伸展的姿态分为紧凑型、半紧凑型、和平展型;根据株高分为高秆、中秆、矮秆、半矮秆等。
穗部性状:穗部性状一般由穗型、粒型、穗行数等构成。
穗型的划分有很多种,最明显的是长穗型、粗穗型、筒型、锥型、纺锤型等;粒型分为马齿型和硬粒型及其各种过渡类型。
自交系选育中最好兼顾长穗型和粗穗型的选择。
长穗型的行粒数较多,但粒行数较少;粗穗型的粒行数较多,但行粒数不可能很多。
自交系的粒行数一般10~20行。
12~14行的比较适中。
粒型的选择要根据育种目标确定,一般偏硬粒型的自交系组配的杂交种商品性好,偏马齿容易组配出的杂交种产量和淀粉含量比较高。
此外,籽粒的大小、粒重和粒色的一致性也需要考虑。
抗逆性:对主要的玉米病害和自然灾害性条件要有一定的抗性或耐受性,以确保种子生产的稳定性和杂种优势的稳定发挥。
玉米自交系退化的原因及其延绥措施
生产 上在 隔 离 区里 大 群体 繁殖 自交 系 ,由于玉 米 是 风媒 传 粉 的异 花授 粉作 物 ,其繁 殖 方式 基本 上 是混 合 授 粉 或 兄妹 交 , 有 少 量 ( 5 是 自株 授 粉 的 自 也 约 %) 交 。用 这 种方 式繁 殖 的 自交 系 , 要 隔离安 全 , 只 不发 生 突变 , 是很 理想 的 , 能保 持 自交 系 的基 因频 率 和基 因型 频率 不 变 。但 在生 产 实践 中 ,一个 自交 系 使用若 干年 后, 或迟 或早 总 要退 化 。究 其原 因 , 主要 有 以下 几点 :
自交繁 殖 。
13 突 变 .
就 是混 入 了其 它玉 米 的遗传 成 分 ,使 自交 系失 去 遗传 平 衡 , 其性 状表 现也 就 随之 发 生变 化 , 以至 丧失 其 典 型性 。混 杂 表现 为生 物 学混 杂 ( 串粉 )和机 械混 杂 ( 粒、 杂 杂穗 )前 者 发生 在散 粉期 间 , 者发 生在 收 获 、 。 后 贮 藏 到播 种 期 间 , 是 发生 在繁 殖加 代 的时 候 , 都 多繁殖
次 就 多一 次发 生迁 移 的机 会 。所 以 , 减少 繁殖 次数 , 严 格 隔 离条 件 , 采取 防杂 措施 , 有 防止迁 移 发生 的作 都
一
就是受 外 界各 种 因素 的影 响 ,使得 遗 传基 因发 生 变 化 。例 如 温 度 、 力 、 线 、 声 波 等 物 理方 面 的影 压 射 超 响 ; 氧 化 氢 、 子 气 、 啡碱 、 过 芥 咖 甲醛 、 癌剂 等化 学 方 致 面 的影 响 , 使遗 传物 质发 生偶 然 变化 , 叫做 突变 。突 变 率 虽然 很小 , 过几 万分 之 一到 几百 万分 之 一 , 在 自 不 但 然 界却 是广 泛存 在 的 , 量 繁殖 自交 系 时难 以避 免 。 大 突 变 多 是 隐 性 的 、 害 的 、 效 的 , 可 预 测 , 不 能 预 有 微 不 也
玉米自交系原种生产技术
玉米自交系原种生产技术玉米自交系原种生产技术一、选择合适的原种1.种子抗病性:选择高产、抗病性高、品质好的玉米品种,根据地理位置、温度、土壤、灌溉与农化条件综合筛选。
2.发芽力:选择优良的发芽力强的种子,以保证种子的发芽率够高。
3.确保纯度:玉米品种的纯度是判断其质量的重要因素,应通过DNA 技术确认玉米品种的纯度。
4.种质分析:根据遗传和环境的变异,使用物种分析套件进行分析。
二、移栽技术1.廉价安全:要使用种子组织培养基,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同时节省成本。
2.良好营养:选择有营养物质含量高的、能有效补充营养的培养基,保证种子生长发育。
3.降低风险:在移栽前应加入不同类别的抗性技术,以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风险。
三、繁殖育种1.自交系:通过不同繁殖方式获得水稻自交系,保证优势基因的继承,达到改良品种的目的。
2.育种技术:使用优势基因配置、基因突变、控制近交育种等技术,获取育种目标品种。
3.精校成品:通过跨代回顾、优势基因检测、纯度确认、育种新品种等步骤,控制和优化品种的质量。
四、抗病性测试1.病虫害的诊断:运用完善的实验手段诊断病原的种类和感染幅度,判断品种的安全性和抗病性。
2.抗病技术:采用抗病剂、抗虫剂、生物防治等技术,控制病虫害的传播和拓展,保证植株的安全性。
3.营养元素测试:通过配套技术筛选优良品种,选择营养成分更优的品种,促进玉米生长发育。
五、生产实施1.适应性评估:需对玉米原种的生态环境适应性,进行优化评估,提前预测玉米的高质优势。
2.品质鉴定:能清楚地识别出不同中国玉米品种的鉴定指标,及时发现质量控制玉米品种。
3.施肥管理:采取施肥和施药的联合操作,确保营养充足,防止病虫害,增强植株免疫力。
六、收获管理1.品质评估:科学地评估表型,检测玉米品质,以改进其口感、色泽以及营养品质。
2.成熟收割:在玉米采收前应先测定其成熟度,并采取现场分选收割等技术,以保证采收的质量。
3.贮藏保鲜:采用成熟后迅速收割,并尽快进行流通贮藏,以免影响玉米品质及口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外来种质改良途径
汇报人:李新海
玉米
汇报提纲
第一部分:快速导入玉米外来种质的全基因组选 择 Genome wide Selection for Rapid Introgression
of Exotic Germplasm in Maize (Bernardo, 2009)
讨论
育种应用 Application in Breeding Programs 确定选择世代是全基因组选择的核心因素
• 已有研究结果:若适应种质性状值高于外来种质时, 表型选择则应在回交群体(BC1, BC2, or BC3)中开 始 (Dudley, 1982; Holland et al.,1996) • • 本研究结果:无论适应亲本表现如何,全基因组选择 均应在F2群体开始 全基因组选择最大响应可能仅会持续到第7或8轮,在 外来亲本含有较低的有利基因频率或性状遗传力较低 时,更是如此
回交群体与F2群体
• 与回交群体相比,在F2群体 pAdapted 基因频率 则由0.50 to ≥0.80,而 pExotic 频率介于0.45 to 0.60 • 设定F2群体H = 0.50 and LExotic = 10, 在第7轮群 体pAdapted 增至 0.87, pExotic 保持在 0.50 • 由于全基因组选择程序增加来自适应亲本的有利 基因频率,且保持了外来种质中有利基因频率, 因此在F2群体中开展全基因组选择是有益的
研究背景
• 外来种质利用较少的主要原因:当地适应种质 和外来种质的性状表现差异,如花期、根倒和 茎倒、籽粒产量与籽粒含水量等 (Hallauer and Sears, 1972). • 前育种工作:通常需要采用轮回选择改良外来 种质适应性,为育种利用做准备 • 长时间:前育种研究需要10年以上,这阻碍了 育种者利用外来种质的热情(Dudley, 1982)
研究目的
• 通过模拟,明确全基因组选择对快速改良外来 种质的实用性 • 验证不同类型适应x外来杂交分离群体( F2, BC1, and BC2 ),即含有不同的供体和受体 有利基因频率,对全基因组选择响应的影响
研究材料和方法
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 )
• • 设定一个数量性状由100个QTL控制 100个QTL中,适应亲本自交系在50个QTL上中含有有 利等位基因;外来自交系在50,25,10和5个QTL位点 上含有有利等位基因,而适应亲本在相应的QTL位点上 含有非有利等位基因 在第k 个QTL位点上,有利等位基因的测交组合效应为 ak, a = (L – 1)/(L + 1) ,非有利等位基因的测交组合效 应为 −ak
第二部分:采用美国玉米种质拓宽欧洲玉米种质 类群的遗传基础 Broadening the genetic base of
European maize heterotic pools with US Cornbelt germplasm using field and molecular marker data (Reif, Lamkey, Melchinger, 2009)
• 与F2参考群体( LAdapted = LExotic = 50 )相比, 当外来种质在LExotic = 25, 10, or 5 QTL 含有有 利基因时,全基因组选择响应明显降低(NC0 = 288 and N = 576) 当 LExotic = 25,F2群体呈现出最大的全基因组选 择响应。在第15轮,当H = 0.20选择响应增至 1.93;当H = 0.50选择响应增至3.07 ;当H = 0.80选择响应增至3.81 • 在BC1和BC2群体中的选择响应明显小于F2群 体,两种回交群体之间的选择响应差异较小
•
当LExotic = 5,全基因组选 择响应 变化趋势与LExotic = 10 时的情形相同。
•
当H = 0.20,最大选择响 应0.38出现在第2轮BC2 群体;而当H = 0.50和H = 0.80时,最大选择响应 0.81 和1.10 则出现在第7 轮F2群体
回交群体与F2群体
• • 当LExotic = 10 and 5,BC1和BC2群体经持续选择后 性状值大幅度降低与双亲有利基因频率变化有关 设定BC1 群体H = 0.50 and LExotic = 10,在C0群体 有利基因频率 pAdapted = 0.75, pExotic = 0.25;第2轮群体中 pAdapted=0.78 and pExotic = 0.35;第15轮群体中pExotic = 0.66 ,而pAdapted 降至 0.72 • 模拟结果显示BC1和BC2群体的性状均值下降与 pAdapted有利基因频率降低有关
•
•
• •
当LExotic = 10时,最初的最大选 择响应均出现在BC2群体,最大 选择响应都出现在第2轮,在H = 0.20,0.50,0.80时分别为0.47, 0.80和1.02 但是第2轮后,BC1和BC2群体的 选择响应明显下降 从整个15轮选择来看,当LExotic = 10时最大的选择响应还是出现在 F2群体,在第7或8轮,在H = 0.20,0.50,0.80时分别为0.53, 1.24和1.65
7.34/8.26
• 当NC0样本量保持不变,而在C1到C14分析 的样本量从576增加到1152时,全基因组选 择响应仅增加了1% • 由此,对以后不同类型组合 (LExotic = 25, 10, and 5)分析时,C0群体和下轮群体样本量均 保持NC0 = 288 and N = 576
利用外来种质的主要障碍是两类种质性状表 现的巨大差异
F2参考群体(LAdapted =LExotic = 50 )是不存 在的,但基于参考群体获得的结果为比较含 有不同比例有利基因的外来种质的选择响应 提供了基准
研究结果
2、全基因组选择(Genomewide
Selection with Exotic Donor Parents)
讨论:影响因素
• NCO和H:C0群体中测交表型鉴定的单株数 量和性状遗传力是影响全基因选择效果的重 要因素 • 大群体(NC0= 288)对改良adapted ×exotic 效果显著;高遗传力会获得更大选择响应 • 应精确布置田间鉴定试验,减少环境误差或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提高性状遗传力
研究方法
遗传图谱和分子标记
• • • • • 图谱全长1749 cM 512个均匀分布于染色体上的共显性分子标记 每个染色体上均匀分布10个QTL 随机产生QTL之间的相引和相斥相 假设测验组合呈加性遗传,无显性和上位性。 表型值为所有QTL的基因型与随机效应之和。 随机非遗传效应呈正态分布(0,VE), 在不 同类型组合和不同世代群体中VE均保持一致
研究结果
1、参考群体 F2 of Equal-Performing Parents
• • 在LAdapted = LExotic = 50时,测验组合表型选择和全基 因组选择响应均达到最大值 第15轮,F2群体的全基因组选择响应介于4.46 to 8.26
— F2群体C0群体的遗传力H = 0.20, 0.50, or 0.80 — C0群体测验组合后代(NC0 = 144 or 288) — C1到C14全基因选择分析的单株为(N = 576)
③利用具有改良潜
力的外来种质较少. Current maize inbred lines have very little exotic germplasm
美国玉米种质基础渐趋狭窄 The germplasm base of U.S. maize increasingly narrow (Goodman, 1999; MBS, 2003)
•
研究材料和方法
适应x外来自交系组合(四种组合3个世代群体)
• • • • • 四种组合:当地适应(L=50)x外来自交系 ( L=50,25,20,5) 3个世代群体:设定F2, BC1, and BC2 群体为基础群 体(C0) 基础群体样本量NC0=144或288 基础群体单株与另一自交系测交,进行表型鉴定 参考群体:将La=50和Le=50的F2群体设定为参考群 体,以与其他类型组合或群体进行选择响应的比较
研究背景
全基因组选择为基于分子标记的选择程序,能够快速将外 来种质导入当地适应玉米种质 (Meuwissen et al, 2001)
全 基 因 组 选 择
第1步
分离群体单株的基因型分析和测交组合鉴定。基 于目标性状的表型和基因型,采用BLUP模型预 测所有分子标记的育种值。 在温室或育种圃基于所有分子标记进行2-3个世
第2步
代的全基因组选择。通过所有标记的育种值预测 每个单株性状值,进行单株选择,形成新群体。
研究背景
• 相比于测交组合鉴定选择,全基因组选择1 年内能够进行三次选择,可以实现数量性状 的快速改良(Bernardo and Yu, 2007) • 但是,目前5-10次循环的全基因组选择获得 遗传增益能否持续保持,尚未明确
研究方法
• • 基于C0群体的基因型和表型数据,采用BLUP 模型估算每个分子标记的育种值 基于全基因组分子标记育种值,在C1群体中于 开花前选择最优的15个单株,并随机交配形成 N = 576 个单株C2群体 • 为方便比较,同样模拟了15轮测验组合的表型 选择。每轮群体样本量NC0 = N = 144 or 288
研究背景
①通常在优良自交系组配 的基础群体而非广基种质 中选育新自交系. Among the best available inbreds instead of from broadbase Germplasm
②注重改良骨干自交系. (A632, B37, B73, H99, Mo17, Oh43, and PH207). Developing new and improved versions of key historical inbreds